蛇蟠岛天气预报15天:张新玲 大爱无亲疏 高龄皆父母(身边的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6:17
本报记者 杨明方
《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15日   06 版)

张新玲给老人喂汤羹。
张世昭摄
【阅读提示】
虽然工作琐碎,但她从不觉得苦,在敬老院一干就是21年;为了照顾老人,她与丈夫过了长达15年的两地分居生活;在危急时刻,她动员全家人转移老人,保证了老人们的安全。她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一〇二团敬老院管理员张新玲。
3月7日,创先争优巾帼建功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0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登上最高领奖台,其中一位获奖者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一〇二团敬老院管理员张新玲。面对鲜花和掌声,本来就腼腆的张新玲更是感到局促不安,她说:“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敬老院管理员,从来没想过会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用爱创造奇迹
每一面锦旗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
地处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沿的一〇二团,是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军垦农场。1989年,一〇二团建起了敬老院。1990年2月,张新玲成为敬老院的职工,那时她刚30岁。
一晃21个春秋,7600多个日日夜夜,张新玲每天重复着侍候鳏寡孤独老人的琐碎工作:帮老人穿衣服、换尿布、分药片、擦身子……从风华正茂到年过半百,张新玲不觉得苦,没喊过累。在她的悉心照料下,69位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在温暖如家的敬老院里先后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目前在院的仍有35人。
敬老院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锦旗。一面写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锦旗,是2009年10月秦魏氏去世后她家人送来的。一面写着“爱老敬老帮老,比一家人还亲”的锦旗,是2003年王新兰得知92岁高龄的母亲去世当天下午送来的。
“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敬爱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一〇二团敬老院走廊两旁墙上的这两句话,无声地昭示着张新玲充满大爱的选择。
“全家总动员”
丈夫也成为敬老院的“编外医生”
3月3日上午,记者到一〇二团敬老院采访时,张新玲的丈夫周新德刚离开没多久。周新德原是一〇二团医院外科主任,1996年作为人才被引进到当时归属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米泉县人民医院。当时他把张新玲的户口也迁到了米泉,医院还给她安排了一份工作。但张新玲觉得“老人们离不开自己,自己也喜欢照顾老人”,于是,他们开始了长达15年的两地分居生活。周新德一有空就来帮忙,成为敬老院名副其实的“编外医生”。
在采访中,张新玲的大姐张新平讲述了这个和睦大家庭在除夕之夜,面对水库垮坝险情、“全家总动员”紧急转移敬老院老人的事儿。
2004年1月21日,大年三十。张新玲侍候老人们吃完年饭,刚回家在饭桌前坐下,新闻里传来紧急通知:一〇二团八一水库出现管涌,要求大家立即转移!张新玲放下碗筷就往敬老院跑。她一边招呼能自理的老人赶快起床,一边冲进瘫痪老人房间帮着穿衣服。她带着能走的7位老人,随着人流徒步往高处走,安排丈夫周新德和同事尚俊杰开车接送不能行走的老人。女儿小洁也闻讯从米泉找了一辆中巴车赶来转移老人。
除夕之夜,载着14位老人和张新玲一家的中巴车驶向米泉,经营旅馆的大姐张新平已经帮老人们准备好了房间。下车时,女儿小洁突然发现妈妈一只脚没穿鞋。原来,张新玲忙前忙后,连啥时候丢了鞋都不知道。那天,等老人们都被安顿好时已经是凌晨4时。
感动身边人
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她看齐
如今,张新玲的事迹在农六师五家渠市广为传诵。她的事迹感染着别人,周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向她看齐。
45岁的尚俊杰是张新玲多年唯一的同事。2003年前后,团场经济困难,一度要将小尚“裁员”。张新玲的丈夫周新德觉得敬老院常有生老病死的事,张新玲一个弱女子实在“吃不消”,于是向团场提出:把张新玲每月500元的工资分一半给小尚。就这样,一年多的时间,这两位职工每人每月就拿250元,硬是把敬老院撑了下来。
山东小伙子刘宗海前些年来到一〇二团部经营一家窗帘床上用品店。2007年,他从新闻上看到张新玲的事迹,就时不时给敬老院的老人送来床单、被套、秋衣等用品。小伙子说,“能为老人们做点事儿,我心里觉得舒坦”。
龙美开着一家理发店,她定期来敬老院义务理发。“原来新玲姐也会给老人们理发,但我来帮把手,她就可以腾出时间忙别的呀。”
“我希望用我的行动感化一些人,让更多的人孝敬父母,善待老人。”张新玲说。
“张新玲像一团火,燃烧着自己,温暖着老人,也照耀着她周围的人。”农六师五家渠市党委书记、师政委焦明启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