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 但是 用法:刻铜墨盒艺术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23:41
刻铜墨盒艺术赏析刻铜墨盒乃盛放墨汁之文房器具,它以精美厚重的历史印痕和文化承载,在浩如烟海的我国文物中,堪称绚丽多彩的瑰宝。
  清末民初,刻铜墨盒不仅因实用、方便、省时,更因怡情可人、玩味无穷,而成为文化雅士案头必备之物。刻铜墨盒起源于何时?据说清乾隆年间,有一秀才赴省城赶考,其妻恐其滴水磨墨耗时,遂用一团扑面的棉丝粉饼汲墨汁后装入化妆粉盒,让夫携去考场备用。应试时秀才思绪专注,一气呵成,名列榜首。此事传开,学子仿效,原始墨盒诞生了。这当然是传说。我国历史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中说:“墨盒之制,阮文达道光丙午年(1846年)以旗匾银制墨盒,其制正圆为无盖地式,光绪初叶,尚藏其家。”阮文达即阮元,系两江总督,又系编纂《十三经注疏校刊记》的大学者,他是嘉道年间人物,其断可信。经文献考证,刻铜墨盒最迟始于清中期,而盛极于清末民初无误也。
  刻铜墨盒制作材料主要有白铜和黄铜两种,内胆多为红铜,所盛墨汁不易腐臭,墨盒内嵌石砚板,墨盒底部不少铭有作坊和商铺名称,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自清同光出现在素面铜墨盒上,镌刻诗文书画后,给呆板、单一和枯燥的铜墨盒,赋予了艺术、灵感与生命,从而使铜墨盒变成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于是盈寸之间,天宽地阔,常集诗书画印多种艺术于一体。一方书画艺术与镌刻技艺俱佳的刻铜墨盒,往往是达官贵人,文人才子竞相追捧和寻觅的宠珍。有记载,从民国以来,像鲁迅、周作人兄弟等书画名家,经常到京城琉璃厂去选购刻铜墨盒,或自用,或送人。盖因小小刻铜墨盒的背后,积淀着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刻铜墨盒在中国有100余年历史,虽时间不长,然沧海遗珠,熠熠闪光。当时人们在交往及活动中将刻铜墨盒作为馈赠、纪念与奖品的情景仍依稀难忘。而《北京繁吕记》中则把北京刻铜墨盒、南昌象眼竹细工、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物的记载将永存旧档。那么上品的刻钢墨盒是怎样刻制的呢?大体有三种情形:
  一是匠人自写自画自刻。如清同光时代陈寅生。陈寅生(1830-1908年)字麟炳,北京人,清同治秀才,书画诗刻样样俱佳,楷行草篆无一不精,尤以刻铜为最,他开创了光面铜墨盒上镌刻书画之先河,誉称一代刻铜大家。陈寅生《帖临七言诗》铜墨盒,上刻七言诗一首:“碧螺沈浸郁浓香,细字曾摹玉枕藏。坐对晴窗无个事,贴临大令十三行。”这首诗的含义及意境吻合了墨盒本身的作用与功能。泡上一杯浓浓香味的碧螺新茶,坐在有阳光靠窗的书桌上,细细品味和揣摩古人字帖,身无其他琐事,静心掭墨挥毫……好一幅文人雅士之闲适遣怀图。墨盒所刻28个字,笔笔遒劲,字字珠玑,鬼斧神工,削铜如泥,一刀一刻真乃入铜三分,一笔一画就犹胜纸上书法。每每把玩,拍案叫绝,令人如痴如醉,爱不释手。
  二是文人提供画稿,匠人操刀镌刻。如民国期间代表人物张樾臣。张樾臣(1883-1961年)名福荫,河北河县人,14岁进京在琉璃厂“益元斋”学艺,宣统二年移寓“明远阁”专事刻铜,后在琉璃厂开设著名的“同古堂”墨盒铺。张樾臣是继陈寅生后的民国刻铜圣手,刀法精湛,镌刻如笔,并大量采用名家书画稿,如齐白石、陈师曾、姚茫父、袁寒云、张大千、陈半丁、张浩如、吴湖帆、王雪涛等,因此镌刻铜墨盒,有较高的艺术性、欣赏性和收藏性。《兰花临风》刻铜墨盒,由陈师曾提供画稿,张樾臣亲自操刀。盒盖左侧刻兰草一丛,透逸脱俗,朴茂华滋。兰叶多而不乱,摇而不弱,兰花穿插于兰叶细茎间,婀娜多姿。更喜的是一叶抽出向右披拂而下,极尽野畅而有风神之感。陈师曾乃当时北京画坛领袖,梅兰竹菊中以兰竹为尤。此墨盒上兰草,堪称兰花画稿中之佳品。画中留白处,题画诗二句:“净几明窗数升墨,满天风雨写离骚。”刻字风骨轩昂,气概超逸。诗与画内容相扣,且意境深邃。两句诗中不见写兰,却写兰,不见写人,却在写人。用“数升墨”来“写离骚”,陈师曾在赞颂屈原与兰花高雅的同时,也透露了自己身处浑浊社会,不肯随波逐流、取悦于人的人格与心志。整个墨盒布局精巧而有神韵。夜深人静,赏此珍品,无不心旷神怡、感叹万分。
  三是文人自写自画自刻。如当时北京书画大家姚茫父。姚茫父(1876-1930年)名华,字重光,贵州贵筑人,光绪进士,早期留学日本,民国后任北京美专校长,书画印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与寅生、樾臣被世人称为清末民初刻铜三大家。茫父《篆刻五印》铜墨盒,刻有五方不同形状之篆书印章,旁边均有行书释文。其中一印为阳刻,四印为阴刻,词句新清,含义委婉。镌刻刀法老到,力辟新天。休闲消遣,睹物思幽,叫人心生暖流,别有情趣。
  刻铜墨盒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历经清同光和民国早中二个阶段辉煌,由于西风东渐,硬笔兴起,才逐渐消寂淡出。改革开放后,民生日富,收藏兴起,使绝响半个世纪的刻铜墨盒,又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近年来,刻铜墨盒因品位高雅再度为世人钟情,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人们开掘。目前市场上真品老品难见,新品赝品泛滥。可以预见,怡情可人、玩味无穷的清末民初精品、极品之刻铜墨盒,它日必定成为珍贵之文物也。(董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