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儿飞鹿晗版吉他谱:入缅作战 成就最好的战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38:28
入缅作战 成就最好的战士

2011年03月13日 13:28
来源:法制晚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如果一定有一个先例的话,应该是明代万历年间保卫朝鲜的“壬辰战争”,然而巧合的是,这两次出国作战,对手都是日本。

与“壬辰战争”不同,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中国第一次在现代国际社会中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也让国际社会充分见识中国的力量和中国军人的伟大。当时各国媒体也对这场战争留足了版面。

我远征军入缅之初,英国与中国在共同防守缅甸的过程中频出小算盘,先是多次贻误我军入缅时机,待不得已请求我军入缅后,又屡屡瞎指挥,甚至有意牺牲我军以换取自己的安全撤退。

缅甸失守后,英国《新闻纪事报》做出了深刻的反省:“我们铸下了大错,没有准备接受中国军队的援助。”文章指出,依靠中国方面的援助,英国人本来是可以挽救仰光乃至缅甸全境的。

首战同古

对阵两万日军 九千士兵扛了十二天

尽管屡被延误战机,我远征军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而同古之战就是其中最值得浓描重彩的一役。

1942年3月同古一战,入缅军第200师以仅9000人的队伍,竟抗击两万多日军达12天之久,使日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创。首战胜利,不但鼓舞了国内和盟军的士气,更矫正了西方对中国军队的歧视和偏见。

在同古之战以前,日军在十多天里,把英军撵走160多公里。而在同古战中,骄横的日军第一次遇到了真正顽强的抵抗,整整12天,未能前进一步。

在同古之战缴获的日军军官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入缅作战以来,未曾遭遇敌军如此坚强之抵抗,吾人之顽强敌人,即为头顶青天白日之支那军队。”

轻伤不下火线 英媒报以“殊足敬佩”

200师官兵在师长戴安澜指挥下,虽深陷重围却丝毫不乱,不少官兵轻伤不下火线,并且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这让见惯了那些毫无战意、一触即溃英国兵的战地记者们眼前一亮。

3月25日英国路透社的一则战地通讯这样描述缠着绷带坚持战斗的中国士兵:“他们精神极旺,言谈之际,犹带笑容,其勇毅豪迈,殊足敬佩。”

《泰晤士报》评论称,同古之命运如何,姑可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英勇作战的经过,足以在中国军队的光荣簿中增添新的一页。

在同古激战正酣的3月22日,《纽约先驱论坛报》就发表社论指出,缅甸之战,将足以转移日本之命运。后来的事实证明,缅甸真的成了日军的噩梦之地。

克复仁安羌

中国铁军发威 救了英国盟友

第一次入缅,我军最重大的胜利,当属仁安羌大捷。这场战役中,孙立人将军以一个团的兵力,击溃日军一个加强联队(相当于团),克复缅甸主要产油区仁安羌,还救出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和500多名美国随军人员。

一时间,国内外报纸都以“华军拯救缅甸盟军”、“华军解救在缅被困英军”等标题,大力报道我军的战绩,国际舆论的焦点,从当时战事吃紧的澳大利亚一下转移到缅甸。用《纽约时报》的话说,缅甸的战事,是一场真正的“中国之战”。

英国媒体对中国军队的支援赞赏有加,《每日电讯报》报道称,中国派出有力援军向西挺进,打通与英军的联络,中国援军在此役中发挥出“空前之抗战威力”。路透社也坦承,仁安羌一役,中国军队给予英军极大援助。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当年4月22日发表社论称,中国军队克复仁安羌,是缅甸开战数周以来,盟军迎来的第一支“胜利之音”,足以证明同盟各国的相互合作,可以产生极大的效力。

滇西拒敌

中国军队有如“巍然之长城”

1942年5月,我入缅军分路撤入印度和我国云南,日军企图趁机从滇西攻入我国境内。我军在滇西沿怒江死死堵住日军,粉碎其由滇西进犯昆明进而包抄陪都重庆的妄想。

我军在滇西阻击日军,终结了日军侵入缅甸以来不断的攻势,在全军败退的情况下稳定住了战局,滇缅战事从此转入相持阶段。此役不但稳定了中国战局,也给盟国吃下了定心丸。

《纽约时报》在分析战局时指出,(当前战局)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中缅边境有一条现代化的“巍然之长城”屹立不倒,而筑成这条长城的,正是那些久经战阵的中国士兵,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刚强不屈的勇气。

文章称,这些中国士兵虽然装备不佳,也没有空军,但对敌人毫无畏惧,已经创造了多项战争史上的奇迹。

同一天,《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中国军队在滇西的作战时指出,虽然现在的战局不足以判断中国能否再打一场长沙会战那样的胜仗,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军队正在进行聪明而英勇的努力,以再造一个长沙战役。(注: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在长沙重创进犯日军,获得重大胜利,毙伤日军五万余人,称为第三次长沙会战。)

反攻缅北

中国军人被称“世上最好的战士”

从1944年起,卧薪尝胆近两年的中国远征军开始从滇西和缅北对日军发动反攻。重返缅甸的中国军队以强大的战斗力,不仅把日军打得鬼哭狼嚎,更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中国军队焕然一新的强大实力,彻底扭转了西方人对中国军队乃至中国人民的歧视和偏见。

1944年3月我驻印军取得缅北胡康河谷战役大捷,《纽约时报》19日为此发表评论称,中国军队正以他们的作战经历,证明了只要他们有良好的装备、充足的给养和完善的供应,他们就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战士。

该报甚至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军队表现出来的惊人能力,世界上绝对没有其他军队能比他们做得更好。

《时代》杂志则告诉读者,如果还有人怀疑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那他一定没见识过中国军队在胡康河谷的战斗。

《费城新闻报》更是赞扬中国人民是全世界最坚韧的民族之一,不辞千辛万难,为盟国维持着生命线。

历史评价

入缅作战 远征军贡献“至为伟大”

远征军两次进军缅甸,不仅扬我国威,在军事上的意义也十分重要。我军入缅之初,《中央日报》就有评论称,缅甸守军之主要功绩,乃在印度之抵抗侵略未完成之前,抗拒日军,免令彼等利用缅甸为进攻印度之跳板。

到第二次入缅作战时,正值日军发动英帕尔战役,英军在战役之初接连败退,而当时我军在缅北和滇西的反攻,起到了牵制缅北日军,协助英军防守印度的作用。

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防部史政局暨战史会编纂的《缅甸作战对盟国之贡献》中记载:“我驻印军全力进攻缅北之孟拱河谷,牵制日军兵力,同时滇西远征军,亦主动出击,于是日军兵力分散,不敢以滇西缅北之兵,增援于印度东部。”

档案中还写道,我驻印军以两军之兵,进军1500余里,对战敌军五个师团,毙伤敌军2.7万,缴获无数,“对盟军作战之贡献,至为伟大”。

本版文/记者 杨铮 制图/李铭

美国《扬基(Yunk)》杂志在二战期间对中国军队在缅甸的作战给予了连续报道,图为当时报道配发的现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