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儿飞伴奏音乐完整版:专题阅读系列一——人与自然 - 昱彤的博客 - 敏思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8:44:26

专题阅读系列一——人与自然

作者:昱彤   出自:守望梦想 浏览/评论:1,011/0   日期:2008年8月19日 11:33

 

 专题阅读系列一


——人与自然——

 

【我的视角】

秋天·秋天

张晓风

    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

    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是哪个聪明的古人想起来以木象春而以金象秋的?我们喜欢木的青绿,但我们怎能不钦仰金属的灿白。

    对了,就是这灿白,闭着眼睛也能感到的。在云里,在芦苇上,在满山的的翠竹上,在满谷的长风里,这样乱扑扑地压了下来。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得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学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

    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

    远山在退,遥远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溪小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样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推荐人语:生活可以无喧哗,无旋转,但需拥有自我的天地,拥有一片安静与塌实。作者认为成熟的生命应是严肃、深沉,而这正是作者向往的天地。秋天,这个永恒的话题,像个不老的生命。我们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如见黄叶伤情,可这一切都应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叹息自己阶级的衰败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遇的不幸……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作者张晓风眼中的秋天就显得格外有力。可作者依旧倍感孤独,“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是啊,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大自然中,而这部人类无法完全解读的大书,是那么深刻,却又那么孤独,它等待我们停下日夜为生活琐碎小事而忙碌不休的脚步,去发现并感受它的美与博大,去聆听它最原始最真实的忠告。记得肖复兴在描写秋天时写下过这么两句话:“在那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或红色的叶子。秋天在怀孕呢。”“秋天的树林是豪壮的,庄严的,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你看,这秋天又是另一番别样的味道。

(陈阳梅)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不在,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长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是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处,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姿容,却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长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枝叶是为了更多的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和精神。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慌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的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俱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明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肢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奋进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推荐人语:作者写黄山松给他以震动,感叹黄山松的顽强。该文优美的文字,巧妙的结构使读者身在其中,眼前似乎出现了顽强的绝壁松。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黄山松形象跃于纸上,使人向往那驻立于山顶的松,想去感受一下它那精神和品格。(陈德辉)

(赏析:本文以断金碎玉之锵铿,明晰而渾然天成的的思路結構,塑造了一個昂揚向上、激人奮進的藝術形象——黃山絕壁松,讀後使人如臨其境,如感其情,直欲效之而發訴呐之聲。具體表現在:1,在語言上,修辭叠現,手法純熟,文中極爲自然的調用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格,生動形象,異彩紛呈;2描寫獨絕,文中多處描寫,實爲別具一格,出神入化,“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密实实拥挤在温暖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寥寥數語,鮮明形象躍然而出。)

 

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澈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像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与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濛濛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得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国。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粲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地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的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推荐人语:诗意的笔调,凄清的意境。作者写的或是要抒发对周庄的热爱或是其他的,这对于身为读者的我来说是抽象的,但作者能将这似是抽象的“情”转换为一幅“美景”:未上妆的自然朴实的周庄如水的女子般安静地对你微笑,如春风般明丽温暖。如此“景”“情”的高度融和,“风景”则自然显现。如此如诗如画的语言,华茏的辞藻,和谐的音律,略带伤感的文笔,给人予无尽的遐想,让人捉摸不透,又让人为之动容,不忍释怀。作者在文中用了第二人称描写周庄,将周庄拟人化,倍加生动亲切,表达了作者对周庄的无限爱意与留恋。我怎知何时与你一见钟情,咿呀的评弹把我拉进你的梦里,跌跌撞撞,疯狂爱上。虽然我没去过周庄,但读完这如童话般诗意的文章,我已深深被周庄吸引,动弹不得。(苏碧银)

 

 

 

【名人语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庄周《知北游》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欧阳修《秋声赋》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

自然,你要驾御它,先得服从它。

——(英国)弗·培根《新工具》

静听树叶摇曳的声,风声的心,是一颗爱艺术,爱人类的心。

——(美国)卓别林

人生如河流,我从不怕逆水行舟。

——(法国)拿破仑

 

【自然撷趣】

 

树——越是腰杆挺得直,越受人们敬仰

雪——大地洁白的没有路,随便走去都通向春天

浪——次次失恋,扑向岸边的爱永不变

露——无意依附庞大物生存,却愿在草间叶片上闪光

虹——扯起太阳彩裳沽名钓誉,照样会给善良一丝憧憬

风——热情膨胀到顶峰,才显露自身本性

煤——尽管枯萎了绿色的青春,但希望的火种不会泯灭

竹——肚子里没有货,成不了栋梁材

太阳——骄傲的让人无法多看一眼

年轮——把大自然的恩惠,一次次铭刻在心

蒲公英——狂风企图摧毁你的生命,你却借此繁衍了后代

 

【感悟自然】

自然的感悟

                             l

    老子思想出发点的"道”,与西方思想家讲的“自然”十分接近。老子的“道德经”分相互联系的《道》《德》两篇,这两篇充分体现了“自然之道”和“人文之德”即人与与自然

的关系。老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观点的小、思想家,他认为“道”“似万物之宗”,统治者只有“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顺应自热,按照自然法则办事,以自然为法,才符合“道”的精神。在老子的哲学中.有生于无具有普遍性.道是宇宙包括人类的生成、存在、发展、变化的共同规则,不承认人与物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真正的人应该法(效法和遵循)天地、自然的法则,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人不能违背自热、妄自作为.“德”应该顺从“道”,人应顺应自然、自然无为。

                            2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人类面对大自然发出的无奈感概。不是吗?楼兰古梦、断垣长城、海底遗址、彗星地球上的陨坑  大自然肆意地将沧海变桑田.人类悲苦地承受重重磨难!

    可是,人类从来没有束手就擒,坐以侍毙。抗争先从对自然的思考开始。他们认为是盘古开天辟地.幻想着愚公让太行王屋长上给人让路的脚,更大胆的是,他们想到了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真有气吞山河的威力!这种思想威力便决定了最终谁是主宰者了!现代诗中“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便是这种思想威力的又一次印证。

                            3

    敢想就要敢做。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巍巍高山峻岭,被秦始皇镶上比它更高更长的长城自由飞舞.埃及金字塔傲视着尼罗河,荷

兰的海域在悄然填升为平土

                          4 

    曾几何时,天空已不再蔚蓝,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固执的认为天空是灰的。而即使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也看不到多少飞鸟翱翔在空中,与祖辈们如数家珍的一口气能讲出上百种鸟类相比,他们几乎没什么可说的。灰色的天空——没有飞鸟,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5

    假如有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地球上没有了森林,没有了鲜花绿草,没有了小鸟的歌唱,没有了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舞.没有了奔跑的骏马,没有了清清小河的潺潺流水。有的只是满天弥漫的尘暴、裸露的土地,干涸的河流。人类不再有其他生物为伴,只有孤苦伶仃的人类自己。到那时,人类的确是世界的主宰者,地球的惟一主人。可是,那时人类将是最悲哀的生物,因为在他死亡之时,竟没有其他生物能够陪伴左右。在人类达到这一主宰地球的“辉煌”时刻时,也就是人类本身的灭绝之时。与其到那时,人类沉浸在对往昔鸟语花香美好世界的无限追忆的悔恨之中时,倒不如现在就珍惜自己眼前这一派生机盎然的生物世界。

人类早就应该从自己多次愚昧无知对大自然的破坏行动中吸取惨痛的教训。放下自己夜郎自大的架子,放弃人类想要征服自然,以人类为中心的错误思想,将自己作为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员融入到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中去。

 

春,复活的季节

詹姆斯·J·基尔帕特里克

春不总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候四月一个健步就跃上了我们弗吉尼亚的小山丘。顿时,整个舞台就活跃起来;郁金香们引吭高歌,连翘花翩翩起舞.梅花表演起了独奏.树木也在一夜之间披上新绿。

    有时候,春又悄然而人,羞涩腼腆,欲前又止,就像我的小孙女,倚在门边.偷偷往里瞅,又一下子跑开了,不见踪影。只听见她在门厅咯咯地笑。我喊了一声:“我知道你在那里,进来吧!”于是四月便倏地一下飞进我们怀中。

    山茱萸的花骨朵儿嫩绿嫩绿的,镶着赤褐色的花边。在那漂亮的花萼里,竟稳稳地簇拥着几十颗小种子,我们不禁要惊羡地问一句:一个月前这些种子还在哪儿呢,苹果树则像卖帽人,向人们展示他帽子上那一片片带点玫瑰红的乳白色的丝缎。所有熟睡的都醒了——樱草花、蝴蝶花、草夹竹桃。大地也暖和起来了——你可以闻到四月的气息,感觉到它那股馨香,把它捧在手中赏玩。

    我所居住的漆黑的蓝岭山脉像丰满美丽的少妇,沉睡在西边的天空。过会儿.她们伸伸懒腰。渐渐苏醒了。温暖的清风如姑娘的长发一般柔和,吹动着平静的天空中帆船似的白云。细雨飘了下来.好雨伴美梦——而田野却在这细雨中由燕麦粉般的灰褐色变成了浅绿色,而后又转为黄绿。所有这一切都向我暗示着一个主题,就像一行弦乐拂过我的脑际。这主题极简单,又极神奇,那就是:生命在继续。

    所有现在的一切,过去也如此;所有现在的一切,将来仍如此。春确实来了。花园里,紫红的白头翁花争相竞放,鲜艳夺目,像一群群玩具士兵站在石筑的护墙上;山茱萸则像朵朵彩云,缭绕山际。

    春在每个角落传递着慰勉的福音,告诉人们生命在继续,死亡不过是短暂的片刻。生命的程序永远不会停滞,生命的构设永远不会改变。

    去看看白头翁吧,如果你愿意;或去看看豌豆畦,或去看看那倔强地将手臂伸过城市街道的顽强野草。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这就是生生不息的世界。当我们发现,春已切切实实地回来了,在恬静之中,谁还会害怕遥远的秋天呢?

 

一片树叶(节选)

                               (日本)东山魁夷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的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的绿色,在夏日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嫩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

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食的季节,幸好,你平安的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藏着枝头。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哕哕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梢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等到这个嫩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昂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

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

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接,你应当感到庆幸。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

                                                 (选自《东山魁夷散文选》)

 

【思想的森林】

德国森林与德国文化精神

                               刘黎明

    我向往深秋的季节,到处都是落叶的地方。有落叶.就有一个健康、深沉的晚秋。

    我神往蔓妙的春天,满眼都是绿叶。  呼吸了绿色的空气,内心就腾起一个希望:

生命之树常青!

  我之所以提出德国森林和德国文化这个命题,是因为我身上仿佛有种“森林渴”我感觉长久远离树林的人少不了烦躁,身心是无法健康的。

    德国是第一次林业革命的发源地。直到今天,她的国土仍旧有四分之一被森林覆盖,德国林业理论和人工林经营仍旧属于世界一流水平。研究世界林业必须研究德国,恰如研究西

方音乐史、哲学史和科学史不能绕过德国一样。

    德围林业之所以享誉世界,原因有两个:

第一.近代科学的林业首先在18世纪的德国崛起。

    第二,德国林业发展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森林的正确认识过程和善于处理人类自身与森林关系的过程

    这第二条原因,如果把它置于一个大的人文背景下来考虑,就是此文的由来。

    在德意志民族的气质中有一种森林的风格:稳重、深沉、内敛和肃穆。但是森林同时具备了幽深和恐怖,具有一种令人不寒而粟的精神氛围。一方面产生过歌德、普朗克和贝多芬;一方面又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了最驻人听闻的大屠杀,堕落到最原始、最野蛮的兽性。不幸这两者都属于德意志民族,这种神性与魔性并存搏斗的现象其根源与森林有因果关系吗?

    可惜这不是本文论述的意图,而可以另写一篇长文,题目就叫《德国森林性格的两重性》。这里的叙述只是为了表明这样一个观点,即德意志民族性格与德国森林有关,就是说与多瑙

河、莱茵河和易北河流域的森林有关。走出这一片德国森林就不会再有第二种德国森林精神,好比巴西的热带雨林培育出一大群桑巴舞大师,而西伯利亚的大森林孕育了光彩照人的俄罗

斯歌剧名家。德国文化应该注定具有德国森林的风骨。

    在德国诗歌中,森林是一个重要主题。普鲁士诗人恩茨·维彻特是赞叹森林的歌手,他自称为“森林中的漫游者”。他说,他一生最幸福是从他的童年起便生活在大片森林中,森林上面是大片多姿多彩的浮云;云彩上面是辽阔的天空。他的葬礼也颇为耐人寻味:随着他的灵柩和鲜花一同下葬的是他的遗稿《死亡的森林》。

    还有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尔,他得奖的原因是“作品中反映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时代宽广的视野”。伯尔的家乡科隆在二战中毁坏殆尽。伯尔回到故乡,就在科隆大教堂一间朝北的屋子中摊开纸笔:  一面是废墟中的家园,一面是围抱在浓郁森林中流淌了几十万年的莱茵河。这种反差逼迫伯尔去思考。这才诞生了德国战后的“废墟”文学。应该说伯尔的荣耀还有一半归功于一位盟军指挥官,是他下令不要轰炸科隆大教堂和莱苗河沿岸地区的。这一举措首先使得伯尔有一个静心写作的场所,再给他一个能够心灵交流的精神寄托。

    当然不能不谈论歌德。虽然手边没有能够直接证明歌德在德国森林中神游的诗篇或者是传记,但有一点我可以深信不疑: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光秃秃的水泥现代都市中,噪音代替了

鸟鸣,杂乱无叙代替了静谧,再渴求他写出一部史诗般的《浮士德》,难!

    德国的哲学家同样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群落。而且最值得探究的是,德国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是从简简单单的课堂中培养出来的,真正熏陶他们本质的,正是森林间的宁静。

    例如相当一部分哥尼斯堡居民有个万无一失的对准时钟的办法——每天下午伊曼努尔·康德开始散步时总是准时三点半钟。他每天从生长着菩提树的中心街道走到一片菩提树林,片刻后返回,所以当地居民就把这条街称为哲学家路

    在某一个下午,当这位巨人又一次驻足在菩提树下时,他又开始自问那个问题,眼睛看到的是菩提树吗?还是说它们这种现象应该和某种理智观念相结合呢?这观念的世界和现象

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吗?突然电光一闪,萌芽勃发,诞生的是三部《批判》。正如赫茨(M·Herz)对他的评价,“他为了寻找上帝,疯了一样的追问菩提树,结果却寻找到了人。”

    晚点的黑格尔和叔本华都出生在图灵根,也都在图灵根神学院学习过。伟大的哲学思想孕育在图灵根森林地带,并不是偶然的巧台。

    更加崇尚自然的尼采也在图灵根产生了哲学的顿悟,森林在他心目中成了力的化身。

    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常跑到柏林近郊森林中去散步,为的是琢磨热辐射实验结果和理论之间的矛盾。

    1900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普朗克像往常一样在别墅附近的树林中散步.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他把身子挺的笔直,抬头看看树丛中露出的斑驳的蓝天,向一同前来的儿子说:“今天我做出了一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一样重要。”

    当天晚上,这片同样孕育了黎曼、基尔霍夫、亥姆霍兹、赫兹、开普勒、莱布尼茨的树林记下了一个从诞生就注定要光耀千古的公式

      h·r

    这就是普朗克公式。是的,林中小道是适合思考理论物理、理论数学的基本原理之处。

    和德国绘画相比,如果不提到音乐,对德国文化的探究将成为一份苍白无力的论述。

    好几个世纪,森林一直是德国音乐创作的源泉,在德国最流行的一部民歌集中,歌唱森林和小鸟的就有四分之一。

    到了1685年,德国音乐界发生了地震。这一年,亨德尔降生人世,巴赫出生在图灵根。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里,德国音乐,亦或,就是世界音乐迎来了一个全盛时代。

    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为世界奉献了这么多大师。而且在他们之间,没有比较谁超越谁的意义,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个一星座。其他任何一个民族能产生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那个民族音乐史上的上天造化。

    巴赫发现了永恒.亨德尔发现了光辉,贝多芬发现了悲痛和胜利,舒曼发现了生命,门德尔松发现了欢乐,瓦格纳发现了苍穹和愤怒,勃拉姆斯发现了忧郁,韦伯发现了希望。

    还有三位奥地利籍,也绝对受过莱茵河精神洗礼的音乐家,海顿发现了自然,莫扎特发现了天堂,舒伯特发现了歌唱的心。

    德国古典严肃音乐同德国森林的关系极为密切。每三个音符中就有一个是森林的气息。另外两个是爱情和上帝光辉的灵魂。

    大作曲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树林,勃拉姆斯有《林中夜》,韦伯的第一部歌剧就叫做《森林的少女》。

    莫扎特的作品所刻画的自然景观常有德国森林迷人的色彩和氛围。作品No. 330伴随着马蹄般的节奏,可以体会到夏日森林中遮天蔽日的阴凉和舒心。莫扎特常年乘马车旅行,多瑙河沿岸的森林风光潜移默化到他的音符中是很自然的。

    翻开各种版本的贝多芬传记,我们都会发现贝多芬的足迹经常隐没在维也纳近郊寂静森林的浓阴处。

    “在森林中有全能的上帝存在。在森林中我深感快乐、幸福,因为每株树都在同我窃窃私语,倾心交谈。”

   在森林中我感到一种狂喜。”

    贝多芬喜欢在寂静的森林中漫步、构思、创作。在森林中,有一种甜美的宁静,有一种独特的孤寂,这些进入他的潜意识中化为一种音乐语言。对于贝多芬,孤寂和宁静,是深入自我、走向内心的最初一步。

    维也纳郊外的一大片森林不仅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也是他同大自然对话,倾听心目中上帝无言回答的场所——宁静像沉默一样,有一种无形的伟力。

    赵鑫珊教授访德以后说“如果贝多芬在今天的上海工作,想跑到近郊梳理一下思路,那么,他找到的肯定是一团混乱和嘈杂,还有一片光秃秃。”对这一点,每一个喜爱贝多芬音

乐,接触了很多德国音乐的人,都会有同感。

    在行将结束此文的时候,我想起格林童话与德国森林的密切关系。《白雪公主》发生在大森林里,《灰姑娘》也同绿色丛林息息相关。还有更多的《森林里的三个小矮人》、《森林里的房屋》等等。不要忽视一点,童话来自德国民间传说,当是德意志民族的心声。

    “德国的自然森林  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混交,构成了日耳曼民族的精神王国。”

    我向往深秋的季节,到处都是落叶的地方。有落叶.就有一个健康、深沉的晚秋。

    我神往美妙的春天,满眼都是绿叶。呼吸了绿色的空气,内心就腾起一个希望:生命之树常青!

 

 

家园之痛

天使之举

 

看电视新闻,每看到那些“绿色和平”分子,那些民间普通人,那些无名小卒,在风浪中划着舢板,不知畏惧地,拼命挡在捕鲸船或核潜艇前……那么小,那么孤弱,那么三三两两、稀稀拉拉,却抗拒着那么气势汹汹的庞然大物,有时干脆就是国家机器……

   我总忍不住久久地陷入感动和沉思。我清楚:这些都是真正的人,真正有尊严和热爱自由的人。他们在保卫生命,在表达信仰和理想,在抗议同胞对家园的无情剥削。

   据报载: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该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放弃砍伐。

   希尔是阿肯色州一个牧师的女儿,为呼吁保护森林,她于1997年12月10日攀上了这棵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原打算呆上3周,不料木材公司的冷漠却把她足足搁置了两年。当冬季风暴来临,她只有一块蓝色帆布遮挡,无法洗澡,就只能以湿海绵擦身。

   当双足再次踏上泥土时,希尔喜极而泣。

   我留意到:这则消息是被某晚报排在“世间奇相”栏中编发的,与之毗邻的另一题目是“少年坐着睡觉十一年”。显然,在编辑眼里,这事儿不外乎一种“异人怪招”,是对“大干世界,无奇不有”的一种诠释。完全可以想象,

 无论于编辑心态、还是看客的阅读体验,都不会找到“感动”、“审美”之类的字眼,更毋说启迪与效行了。有的只是猎奇,只是寻乐与戏谑。

   我为一位普通少女的心灵细腻和巨大关怀力所震颤,为这样一件小人物事迹——所包含的朴素信仰和“日常意义”而惊叹。又忍不住为同胞的生命粗糙与无聊而黯然。

   这不仅仅是迟钝,更是麻痹和昏迷。

   对植物漠不关心算什么人呢?只能算“植物人”罢。

   我们有数不清的黄河探险、长江漂流、铤身西域、海湾横渡、飞越峡谷……甚者竟不惜生命代价。目的不外乎:为国争光,别让洋人太抢眼。放大一点说:“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可我们几乎从未有过像希尔那样默默的私人之举,那样日常意义上的“绿色”行动……为什么?哪一个更具生态和平意义?

   显然,双方对自然的态度有质别:希尔“拥抱大树”表达的是一种爱意和怜惜;我们的那些“攀登”耀示的是一种“挑战”,一种“征服”。二者的实践方式亦判然有别:如果说希尔行为更接近一种日常的梦想表达和自由生活方式的话,那么,我们的那些“壮举”,更像一场众目睽睽下的卖力表演和作秀。

   即使万一发生了,即使某位中国少女扮演了希尔的角色,又会怎样?她的同胞、朋友、亲人作何想?社会舆论和职能部门会作何反应?

   国人眼里,她会不会被视为疯子?癔症患者?不可理喻的妄想狂?

   我们没有这样的习惯:做自以为正确的事!我们同样也缺乏这样的常识思维:尊重、维护别人(包括对之有监护权的子女、眷属)做自以为正确的事的权利!

 

生命和平

 

在同一物种内,一个生命杀害自己的同类——比如一个人杀害另个人,甚至一只狼咬死另一只狼——毫无疑问即被视为“犯罪”和“不道德”,哪怕仅仅动物间的自相残杀也会激起人的强烈厌恶。那么,不同物种间呢?“人类中心论”“人本位”“人类利己主义”……天生合理吗?人类欲望无论如何膨胀都丝毫不受怀疑和指控吗?

   当初,上帝曾给予人类怎样的授权?现代人履行的到底乃真正的上帝旨意、还足自我私欲或“达尔文主义”纲领?

   曾见一则报道:在辽宁,一座林子里,一个头戴兔皮帽子、手提猎枪的男子,突遭——只凶鹰袭击,它朝人俯冲下来,死命地将尖爪钉进对方头皮,想把他叼起来,可能是人太重的缘故,此举未成,于是人鹰扭缠一起……报道说,若非其它猎人赶来急救,该公很可能小命呜呼了,幸好,他及时躺在了医院里。

   猎人被猎,确属桩有意思的事。更有意思的是,报道人的语气里,竟丝毫不见责难凶鹰的意思。人背叛人,也确属罕见。

   我在想,那位猎人,在天上的那双眼里,是一头什么样的怪物呢?据说,鹰眼是世上最锐利——视线射程、清晰度和分辨率最高的,总不致把人和兔子搅混吧?而且按常识,鹰是从不对人发动袭击的。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莫非上帝的愤怒?

   只能一种解释:人,变成了非人!变成怪物!变成了可怕的东西!

   脑袋像兔子,提着枪,猫着腰,蹑手蹑脚……难怪一向眼神极好的鹰,也不认得它素来敬畏的人了。怪谁呢?

  

 

森林被杀害,童话被杀害

 

森林——这大地最美丽的皮肤!既是人类童话的策源地,也是生命最亲密的襁褓和摇篮。就诗意和童趣的丰富性而言,再没有比森林更与孩子的烂漫相匹配的了。

   父母和老师所能给孩子的最好惊喜:带之去见片很大的林子!到参天大树们中间去,深入到野菇、云雀、布谷、蛙鸣、溪水、枞果、松鼠、画眉、啄木鸟……的营地里去,把神奇的大自然——这上帝赐予人类最贵重的礼物转交给新一轮的生命!指给他们那些树、花朵、果实的名字,告诉他们那些奇怪的树洞、岩石、人与动物的传说…

   几乎所有的童话都离不开森林,几乎所有人性的灿烂想象、美德的传奇都是在树林里发生的……有位诗人说得好:树是一种“幸福”的意象!可以断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命运,都与树的遭际有关。  

   不知何时起,森林已缓缓退出了童年生活的视野,光秃秃的大地不再被绿色覆盖,刺眼的沙漠沦为大自然的尸布。甚至就连我这一代人,阅读半世纪前的文学作品时,对其中自然的描述都不胜惊讶,那些树草花虫的名称大部分我是不熟悉的,有的甚至闻所未闻……无疑,昔日再寻常不过的它们,已被滞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成了自然馆的档案。而未   来的孩子们,只能在封闭的展厅里,面对僵硬的标本,凄凉地遥想那逝去的年代了。  

   那部林蝉冽涧、莺飞草长的经典自然风光,已悲愤地与人类决裂。  

   它究竟怎样消失的?  

   还有教育的失败。成人教育者对诗意和美感的无知,数理的枯燥,分值的粗暴,“厚黑”心术对纯洁的蹂躏,利益式教唆对童心的扭曲……  

   现代社会,像安徒生那样的成年人几乎再也找不到了;物质的繁荣是以大规模消灭资源为代价的,教育也随之变成了一种掘取式的产品消费指南——而非自然审美和生命情感的启蒙。不错,表面上童话越来越多,越来越绚烂,但定睛便发现,它们中已闻不见草地湿润的气息、云菇野卉的芬芳,更不见幼鹿奔驰的身影……多了的,是机器的响声、汽油的呛味、游戏火箭的呼啸、暴力的快感、战争的模拟、科技恐龙和外星人的面孔…….对古老的自然来说,比遭童话冷遇更令人心颤的是:正因缺了画外的参照——环境中已找不到客观的对应物,才注定了它画内的缺席!即使现代卡通里勉强注入了大自然的侧影,孩子们也会吃惊地睁大眼睛:真的吗?果其然吗?  

现代童话就像如今脱水的河床、被榨干的池塘一样,干涸得厉害,皲裂得厉害,萎缩得厉害!森林的毁灭,是否意味着人类“童话时代”的终结?意味着人再一次变得野蛮,再一次迂回到了蒙昧?上帝赋予人类童年最晶莹的礼物,就这样被“伪现代化”的狼烟和欲望赤潮吞噬了?

   儿童的想象力已不在大自然,心灵已不再投放在森林、湖泊、花草、树影、动物……身上,这才是真正的可怖,真正的悲哀!要知道,孩子的心灵应是和大自然最近最亲的,惟大自然才是儿童最优美的老师、最健康的乳娘,才能教会孩子最生动的常识,提升其精神、人格和美德,培养其善良、诚实、宽容、慷慨、勇敢和一切正直的秉性……

   二十世纪,神被杀害,童话被杀害。最醒目的标志就是人对大自然不再虔诚,不再怀有敬畏和感激之心,对生命(包括一切动物)不再怜悯和体恤。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丢失美好元素最多的世纪。战争、血腥、种族歧视、恶性政治、生态破坏、恐怖主义、物种灭绝、机器威力的扩张……一切都在显示,二十世纪是一个“财富和权力”的欲望世纪,一个仅供成年人生存与游戏的世纪——“现代化”,更是一个旨在表现成人属性和欲望的概念,它本质上忽视儿童。

童话、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宗教……这些曾与生命结合得多么亲密的事物,在数字工具面前,在狰狞的物欲面前,褪去了昔日的辉煌,丧失了影响世界的能力。

   二十世纪的成人,乃最自私的成人!

   当捕鲸船把海洋变成了血泊,当最后—只蜂鸟的羽毛被从翅膀上拔下,当最后一件云豹的衣服被人类披在肩上,当最后一尾青蛙将绿色从皮肤上褪下,当最后—匹逃亡的犀牛滴着血在沼泽里奄奄一息……我们还有多少可以献给童话的东西?我们还有多少能够让孩子大声朗笑的礼物?

   童话是伟大的。其伟大即在于:让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梦想都可以成真!

   格林童话《青蛙王子和铁亨利》开篇道:“在那个梦想尚可变成现实的古代……”

   啊,“古代”,“古代”,(她的美学含量竟然超过了“未来”一词!)……一个通体诗意的句子竟如此令人伤感,甚至绝望。是啊,这个世界,还有多少可变成现实的纯洁愿望?可以让孩子自由描绘、尽情泼洒的图景呢?

   是什么巫术与意志让“古代”和“现代”变得势不两立?

 

 

 

 

专题阅读系列一——人与自然 - 昱彤的博客 - 敏思博客 议论文文采系列指导 - 昱彤的博客 - 敏思博客 2009高考外国小说阅读模拟题专题整理 敏思博客 专题: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稀土部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情感驿站特别专题(点击阅读) - 有缘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纪录专题:“消失的建筑”系列(一) 2011年中考专题导航讲练系列→黑匣子问题 - 雨中也要飞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软件应用 Word操作技巧系列专题 - bzxgmd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环境保护——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环境保护——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飘逝的绝唱 - 昱彤的博客 - 敏思博客 历史的天空 - 昱彤的博客 - 敏思博客 基因系列概念股——黑郁金香的博客——东方财富网博客 国学专题 明代名画(一)2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国学专题:清代至近代名画(一)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a 国学专题 明代名画(一)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国学专题:清代至近代名画(一)2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国学专题:清代至近代画(一)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国学专题 明代画(一)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国学专题 明代名画(一)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A 国学专题 明代名画(一)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国学专题:清代至近代名画(一)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博客顶图素材】—美女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