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金属刻字:当兵的女人可以有多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34:34

当兵的女人可以有多帅

 



  中评社香港9月1日电/提起女军人,人们常常联想到文艺兵、医护人员、通信兵等等,却很少把她们与那些战斗岗联系到一起。如今,在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军队要适应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求、投入信息化战场,女军人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任务和使命。女军人,理应不再只做“亮丽风景”。

  新华网报道,现在,让我们带您一起细数一下在那些曾被男人独霸的领域中,女军人如何演绎自己的风采。

  歼击机飞行员

  在共和国女兵方阵中,她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空军女歼击机飞行员。2005年,我军招收了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学员。经过3年多的历练,昔日文静柔弱的姑娘们如今已成长为能驾驶新型战机翱翔蓝天的“天之骄女”。

  空军首批女歼击机飞行学员,是2005年9月从12个省、20余万应届女高中毕业生中选取的。当时共选拔了35名,但经空军航空大学2年半基础教育训练、沈空某飞行学院半年初教机训练和沈空另一所飞行学院半年多高教机训练,至今已停飞了19名。目前,16名女飞行学员正在沈空某飞行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歼击高教机训练,她们将在思想、技术和身体等方面,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这是姑娘们的口头禅,也是她们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采访中学院某团政委雷长贵对记者讲:这16名女飞行员目前已圆满完成了初教机的所有训练课目,高教机也已完成了起落、航线、仪表、特技等训练课目,现正进行编队训练,人均已飞行近90小时。据了解,飞歼击机,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身体要求高,飞歼击机对女性身体、心理素质和操作技能等都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只有美、英等少数发达国家培养了少数女歼击机飞行员,而我军才刚刚起步。将来,我军也将从这批女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女航天员。




8月30日,女飞行员何晓莉向机务人员示意飞机滑出。新华社




8月30日,身着新型飞行服的歼击机女飞行员准备登上飞机。新华社




这是8月30日拍摄的参加换装仪式的歼击机女飞行员。新华社




这是8月30日拍摄的身着新式飞行服的歼击机女飞行员。新华社




8月30日,身着新型飞行装具的歼击机女飞行员向蓝天敬礼。新华社




8月30日,女飞行员正在佩戴新型头盔。 新华社














                      英姿飒爽的我军第一代女子导弹操作号手。


  西北高原,长剑如怒。

  一枚乳白色导弹呼啸着腾空而起,划破天际,准确命中大漠深处的预定目标。

  捷报传来,35名女兵欢呼雀跃、喜极而泣——共和国第一代女子导弹操作号手首次实弹发射宣告成功!

  2010年3月,第二炮兵某基地着手组建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单元。经过层层选拔,35名女军人脱颖而出,她们之中,有4名军官,31名战士,32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此,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女兵,开始了挑战自身极限的冲刺:强化意志体能、深研基本理论、苦练实装操作、合力排障除险……经过无数个日月晨昏的洗濯磨淬,顺利通过了导弹操作号手资格认证,创造了第二炮兵战斗部队独立发射能力生成周期最短的纪录。

  盘马弯弓,枕戈待旦。她们,终于迎来这惊天动地的巨响,向世人宣告:共和国第一代女子导弹操作号手剑啸高原,精彩亮相,我战略导弹部队战斗序列里崛起一支巾帼尖兵。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洗濯磨淬,导弹发射成功,女兵们欢呼雀跃,相拥在一起。




  搏击基本功训练

  清晨,一支神秘的部队潜伏在某废弃独立房周围。只见队员们全副武装,使用手语进行着行动部署,“5、4、3、2、1!”队员从门、窗进行多点攻击。一名队员凌空侧踹,一名“罪犯”应声倒下;另一名队员闪身抱臂背摔,将另一名“罪犯”从头顶绕过,重重地摔在地上;还有一名“罪犯”正掏手枪进行反击,被机警的队员一个下劈腿,手枪落地。三名“罪犯”当场被制服……这个场景,大家也许并不陌生,在特警影视剧中时常能看到,但这次主人公不是英武的小伙儿们,而是一群如花的女子,你能想象吗?

  2005年,为适应新的作战需要,武警江西总队一支队女子侦察队诞生了。如花的青春、娇弱的身躯与“魔鬼”式的训练、过硬的功夫,让人难以想象,一群花季少女如何面对巨大反差?她们开玩笑说,自己过的是“咖啡生活”,虽然有点苦,但味道好极了。组建以来,她们多次出色完成了处置突发事件、特殊警卫等重大任务,多次接受武警部队首长接见,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团员”王迪、“全国三八红旗手”张蕾等优秀队员。
 
  先做一身“铁外套”

  硬气功是侦察兵必备的素质之一,在秘密打入敌人内部暴露身份时,必须有高强的武艺和过硬的抗击打能力。因此,姑娘们开玩笑地说,要当侦察兵就必须先为自己做好一身“铁外套”。

  头颅破砖块、碎酒瓶是检验头部硬功的一项训练。女兵刚学硬气功时,从特警学院毕业的队长陈龙泉都要给她们示范,5厘米的砖块,“嗨”的一声,往头上砸去,声响砖断。姑娘们见状,个个吓得抱头缩脑,双手蒙眼,大气不敢出,心里直打鼓,用头撞砖,不是鸡蛋碰石头吗?大家双腿打抖,低着头偷偷地抹眼泪,3天下来,没有一人敢使劲撞出响声。“像你们这样练,一辈子都练不出‘铜头’来。”

  为了逼出她们的力量和勇气,陈队长想出了“歪”招:用一块砖贴住墙,让姑娘们双手背后,用头顶住,不让砖掉下来,逼着姑娘们用力去顶,一块、两块、三块,层层加码,所有姑娘的头皮都磨出了血,结了痂,又磨出了血,结了痂……就这样,在不断克服疼痛的过程中,姑娘们的硬功日益见长。之后,她们一天用头撞墙几百次,每一次都发出“咚咚”的声音,许多人的头都撞起好多大包。第一次头断砖时,王娜举起砖往自己头上砸下,双手发软,使不下狠劲,不仅没砸断砖,反而把自己砸得头破血流。

  看到这情景,陈队长对姑娘们说:“你越怕越受苦,这是砖和头两种力量的抗衡,砖不破,你的头就得破,只有当你头部的功力大过砖的硬度时,你用的力就转到砖头上,你的疼痛和伤害就减少了。你们要把这块训练的砖,当作敌人向你头上砸来的凶器,你抵挡不过猛击而来的凶器,就有可能流血牺牲!”这番话对姑娘们启发很大,激起了大家的斗志。王娜再次拿起砖,想着豁出去了,双眼一闭,“嗨”的一声,猛力砸向头部,结果砖断成两截。“铜头”终于练成了。“那一刻,真的是太激动了!从那以后,头断砖、碎酒瓶,我连眼都不眨一下。”说着话时,王娜显然很骄傲。

  上午10时,搏击馆内,“嘿、嘿嘿”的搏击声此起彼伏,姑娘们一拳下去,1厘米厚的挡板轻而易举地被洞穿,队员涂娅茜面带苦笑地说:“我们全身上下就像穿了一身‘铁外套’,硬邦邦的。”她举起手给我们看,“原来我的手白白嫩嫩的,现在我的手掌手背都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肉茧,坚硬如铁。”握了她的手,感觉掌面上布满了铁钉似的茧子,手背坚硬肥厚,足足有5毫米。为增强手掌的力量,姑娘们从手劈铁管练起,肿痛、起泡、出血慢慢就麻木了,一层层铁皮似的老茧就这样长在她们手上,一掌下去,5厘米厚的砖块立即斩断。



                      空军女子空降队队员



                      迅速登机

  1991年7月,中国空降兵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女子空降队。从此,蓝天之上有了一群美丽的舞蹈精灵。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女子空降队员们对蓝天充满着向往。可谁也没想到,通往蓝天的路竟然是那样艰辛和漫长。

  从地面到天上的“振翅飞跃”

  跳过伞的人都知道跳伞的危险性,因风速风向、离机开伞姿势等缘故,难免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险情。一旦跃入蓝天,万一遇上伞不开,就是上帝也救不了你。因此,哪怕是跳过百余次伞的人,对那“离机——跳”的一瞬间也有几分胆怯,何况是一群首次升空跳伞的女孩。

  “报告队长,我的鞋带系不紧。”“报告队长,我的头盔有点儿松。”临登大卡车,队长戴国涛整队检查女兵们随身携带的装具时,女兵们显出几分急躁和激动。

  到了机场,笔者发现女兵们的迷彩服上挂了一条红缨子。“红色是火的象征,是希望的标志,它能带来吉祥……”彭珺珺一口气说了一串。这个小彭,看她那个机灵劲儿,一瞧就是个细心人。小彭地面训练从不马虎,刻苦细致,每练一个动作,即使教员满意,自己还要反覆练几遍。噢,难怪教员把她的动作列为样板。“跳伞是勇敢者的事业,每时每刻都充满着危险,都时时刻刻要警惕。这红缨子,跳伞前能提醒我们注意安全,跳完后看到它能帮助我们纠正失误。”呵,又是一串,大家笑了,她也抿嘴笑了。

  信号弹划破天空。飞机开始轰鸣了。女兵们登上了飞机,半是激动半是恐惧。飞机起飞、爬坡、盘旋,女兵们的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脸色变得越来越苍白,汗越来越多。为了缓和紧张的气氛,放伞员领着大家唱起了歌:“战歌如雷, 马达怒吼,英勇的空降兵飞向敌后……”

  出于安全考虑,跟随她们上飞机的笔者这时被“绑”在离机门不远的一个座位上。

  飞机升腾到800米。“嘟、嘟……”几声短笛。

  “准备离机!”放伞员发出跳伞命令。女兵们猛地站起。

  “嘟——”一声长鸣。机门打开了。一股冷风“呼”地一下冲进机舱,眼睛都睁不开,但女兵们此时却显示出了一种成熟与老练。大家以一秒钟的间隔相继跃出机门,扑向大地……在着陆场上,一幕幕的“精彩”让人们对她们刮目相看。

  如今的女子空降队员,跳伞技术可以说是“硬邦邦”。她们跳过装备到空降兵部队的所有机型、伞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各种地形,经过了晴天、雨天、大风天、白天、夜间等全天候的历练。她们把跳伞当成了家常便饭,最多一天,跳伞达9次之多。然而,那都是经历了初次、再次、再再次的千百回历炼之后,才得到的回报。



           资料图:参加跳伞表演的“下凡仙女”——武汉女伞兵程帆。




  女狙击手

  8月17日,南京军区某集团军数十名狙击手激烈角逐的100米密度射击比武爆出冷门,荣摘冠、亚军的分别是某摩步旅上等兵女狙击手郝静、尹淳,昔日男兵堆里的“脱靶公主”,而今英姿飒爽、枪法精准。由贺龙元帅亲手创建的该集团军建军84年来曾涌现出无数训练标兵,然而演兵场上出现女狙击手,在该集团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新社发

  炎炎盛夏,南京军区某集团军数十名狙击手激烈角逐的100米密度射击比武爆出冷门,荣获冠、亚军的分别是某摩步旅上等兵女狙击手郝静、尹淳,5发子弹全部穿透靶心,射弹散布最远2.5厘米,精湛技艺令人叫好。

  由贺龙元帅亲手创建的该集团军建军84年来曾涌现出无数摘金夺银的训练标兵,然而演兵场上出现女狙击手,在该集团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郝静和尹淳今年都是23岁,2009年7月分别毕业于河北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和绍兴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人2008年同年入党,2009年12月同时入伍到某摩步旅通信连。今年年初,经过层层选拔,以优异成绩走进集团军狙击手集训队。

  据枪、瞄准、击发,如今,郝静和尹淳把近5公斤重的狙击步枪操弄得娴熟自如,并基本掌握了狙击手射击、潜伏、伪装、手语等专业技能。

  郝静和尹淳的教练、八一射击队射击专家钱忠告诉笔者,女战士亮相我军作战部队狙击手队伍,是适应未来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有益尝试。



                      女作训参谋马莹

  她成了作战训练部门的唯一女性

  2010年7月,马莹以优异的成绩从武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武警陕西省总队咸阳市支队。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在定职定位时,因支队急需绘图制图方面的人才,她被定职定位到作训科担任作训参谋。就这样,她成了支队作战训练部门唯一的女性。

  担任作训参谋之初,由于专业不对口、岗位业务生疏、业务工作紧张忙碌,尤其是科里除了她都是男性时,马莹感到很烦恼。听说她定位到作训科后,兄弟单位的战友纷纷对她说:“作训部门的每一项工作都事关部队执勤处突、军事训练,容不得半点差错,是个远离女性的岗位,还是尽快找关系调离吧。”马莹的情绪一度变得很低落。

  结合马莹的实际情况,司令部领导和作训科的同事还为她量身制订了一套“文件规定先学习,独立工作全程带,根据特长交任务,跟踪工作全程教,日常聊天教方法,大项活动带着干,发挥特长给机会,大胆放手单独干,适时表扬鼓励干,单个教练手把手教”的传帮带计划。领导的关爱,同事的帮助,让马莹逐渐走出了迷茫、郁闷、苦恼的“沼泽地”,越来越认识到了作训科在部队建设中的重要性,逐渐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开始静下心来投入到工作中。

  “男人堆”里巾帼不让须眉

  别看马莹外表纤弱,但绝对的“巾帼不让须眉”。作为一名作训参谋,没有过硬的军事素质是不行的。为了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作训参谋,马莹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超常规的补课赶队计划。提高军事素质,是马莹补课赶队计划的首项内容。为此,她每天早上坚持长跑,周末假日则到直属队找战士学习擒敌技术、警棍术等军事课目,弥补自己在军事素质方面的不足。第一次射击训练时,胆小瘦弱的她连枪栓也拉不上去,而且一听到枪响就紧张得浑身直打颤。为了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她主动要求到靶壕当报靶员。如今,军事考核,马莹的手枪射击、3000米体能、擒敌技术、警棍术等课目,全部取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轻武器试验主持人



                      总装某基地高级工程师黄雪鹰

  2009年10月1日,在参与国庆60周年阅兵的14个步兵方队中,战士们手握的三种新型枪支,都经一个女军人亲手检验过。她叫黄雪鹰,解放军某部高级工程师,中国轻武器试验主持人,是人们公认的“女枪王”。黄雪鹰在国产5个系列18种型号的枪支和300多万发弹药中,谱写了一个女性的传奇。

  “枪就像我的孩子” 

  一次同学聚会,同学们发现黄雪鹰说话鼻音很重,而且总是追问别人在说什么。同学们很惊讶,黄雪鹰笑着说:“我有严重的鼻咽炎,听力减退,这是职业病。” 

  听力减退的黄雪鹰对枪声却异常敏感。有一次,黄雪鹰主持试验。三位战士同时匍匐在地上打枪,黄雪鹰听到其中一位战士的枪声有些闷。她急忙喊停,拿过那位战士的枪检查,发现有一颗子弹卡在枪膛里。如果黄雪鹰听不出异样,战士下一秒钟就会扣动扳机,两颗子弹在枪膛里会发生爆炸,枪紧贴着战士的脸颊,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同事惊奇地问黄雪鹰:“那么多子弹连发,战士自己都很难察觉,你怎么听出了异样?”黄雪鹰笑着说:“枪像我的孩子,孩子哪里出了问题,做妈妈的自然能感觉到。” 

  2008年3月,黄雪鹰被评为总装备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09年2月她又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14个步兵方队中,战士们手握的三种新型枪支,全都经过黄雪鹰的亲手检验。

  维和专职女心理医师



                      凯旋的靳霄。

  鲜花馨香,掌声热烈。近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举行专题报告会,刚刚完成维和任务凯旋的我军首位维和专职女心理医师、该所实验师靳霄,向战友们介绍自己在联合国刚果(金)维和任务区开展心理保障的心得体会。

  “维和官兵的心理变化规律表现为……”站在讲台上,靳霄侃侃而谈,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千山万水之外的非洲大陆。

  2010年底,靳霄随我第12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远赴遥远的非洲,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在局势动荡的恶劣环境执勤,维和官兵普遍感到压力较大。靳霄广泛调查维和任务区官兵心理变化特点,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传授心理干预方法。

  “能够为维和官兵建起一座充满温馨与关爱的‘心灵驿站’,我无比自豪……”靳霄平静的诉说背后,却是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险情,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次,冒着感染恶性疟疾的危险,到加丹加高原开展义诊;那次,因中途车辆故障,在崎岖泥泞的道路步行数小时,为联合国其他友邻维和分队提供心理服务……

  如潮的掌声再次响起,靳霄胸前的“和平勋章”,闪着金色光芒。作为我军首位维和专职女心理医师,靳霄结合任务开展心理测试400余人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复查200余人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157人次,被各国维和官兵誉为“来自中国的美丽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