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主机是什么意思:“自上而下”的变革更适合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13:23

  读完《葛剑雄两会日记》,我觉得在中国,“两会代表”的头衔,似乎更多是一个荣誉,或用于标识其社会地位。在很多关于两会的新闻中,我们经常看到各族人民穿着他们本民族的服装,像参加重大节庆一样参加这样高级别的政治活动。

  而中国一般公民对两会采取一种虚无主义而又自相矛盾的态度,认为“没有用”,“假的”。他们既期待两会能起到它在理论上的作用,又否定两会本身。

  葛教授有句话我深表赞同,“民主应该是逐步发展”。大部分愤青热爱“实现民主”这一结果,但不热爱实现民主的过程,更不要提必要的付出。

  35年前,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弥留之际将他几乎毫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儿子写进政治局常委名单,人民除了狂热的个人崇拜之外少有独立思考能力,重大的政治决策居然是靠鼓掌通过。而35年之后,这个政党已经开始考虑“党内民主”的建设,而绝大多数受过初等教育的人都能大体了解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虽然缺乏职业政治家,但“提案”已经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巨大的,而且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必须以必要的历史感来从整体上把握过往几十年的政治生活流变,这样才能理解政治改革的未来。

  中国的政治改革,缺乏的是精英阶层。根据我的观察,中国只有精英阶层才具有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他们倾向于妥协、折中,以结果为导向。一般民众,尤其是那些接受了中等或基础教育,不属于社会最底层但也够不上中产的,既有着渴望变革的巨大热情,却又有着马克思所谓“流氓无产阶级”的巨大破坏力。中国社会的民意主要是由他们构成(最底层者——比如农民和城市最贫困者——往往不知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中产以上的人群则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发表看法),因此其中往往充斥了非理性的狂热。

  更重要的是,一般民众几乎完全没有政治参与的愿望,或者说他们的愿望仅仅停留在嘴上。很多人对于国际政治风云高度关注,却连当月CPI都搞不清楚;他们对于中共高级官员的各种八卦消息十分关心,但却不知道自己居住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都有谁;他们认为人民代表大会是完全扯淡的,但却对选举流程一无所知,也不想知道;他们认为人民代表不能代表他们,但是他们也从没想过推选自己的代表。

  上个星期,陈杰人研究员在FT中文网发表了一篇题为《真的民生不能靠政府施舍》的评论。其实说实话,民生靠施舍乃是中国人的政治文化,一般民众当然有他们的诉求,但这些诉求却不可能依靠他们自己去争取,因为他们没有热情。

  因此我认为,自下而上的变革并不符合中国政治生态的规律,渐进式的改革只有要依靠自上而下的逐步推动。只有依靠像葛教授、陈杰人这样的社会精英阶层,从形式上完善现有制度制度或者推动制度变革,从内容上改良各项施政方针。

  “为富人说话”遭到批评,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民粹甚至是多数人暴政的倾向。中国社会现阶段缺少的就是为富人说话。精英阶层,或者政治精英主义也是需要培育的,这种培育不可能从中下阶层开始,而只能从上层所谓的“权贵”阶层分裂。如果以“富人”在经济、政治、文化、人际关系上所拥有的各项社会资源,他们都没法为自己说话,那一般民众的私权就更不可能对抗政治公权中各种潜在的不义。 

  毫无疑问,我这个观点与流行的民粹主义相悖,大概会被骂得很惨。很多人会误认为如果“为富人说话”具有充分的正当性,社会不公就会加剧。这种怀疑在逻辑上当然成立,但正如我之前所说,当我们带有历史感地把握中国政治生活在过去几十年流变的趋势,我们就能够有信心地说,为富人说话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在公权操控一切的时代,即使是富人也没有说真话的权利。并且我们可以相信,以工具理性优先的基本原则,肯定形式主义的体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让精英阶层自上而下地推进变革,是一条可行之路。而且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人正在做的。

  诸如本次两会的开销,我认为是必要的,无需过分讨论其是否铺张。这种必要性当然不是说少花两块钱这会就不能开了,而是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在程序上的价值要远高于经济上的成本。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