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萍灵猫侦探:耶穌家庭的見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19:40


2011年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七月刊 |四月刊|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七月刊 |四月刊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七月刊 |四月刊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七月刊 | 四月刊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七月刊 | 四月刊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七月刊 | 四月刊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七月刊 |四月刊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七月刊 |四月刊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七月刊 |四月刊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七月刊 | 四月刊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1986年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1985年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1984年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1983年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1982年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耶穌家庭的見證
「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裏。」(提前三15、16)
神設立教會的目的就是彰顯祂的聖潔、公義和愛,其中最大的就是愛,因為神就是愛。教會藉著信徒彼此相愛及愛神合一的力量去愛世人,這是神所計劃的旨意。中國山東耶穌家庭,就是在這個原則,向教會、眾聖徒及世人呈現出主耶穌基督捨己的愛。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論「愛」是「最大恩賜」。這恩賜的具體表現就是在第十二章的「肢體生活」中,所以若「肢體相愛」就是基督教會的「最大恩賜」。
教會中「最大恩賜」的具體表現在「肢體生活」,而「肢體生活」的最高表現,乃是達到約翰福音第十三章16節之「為弟兄捨命」,這也是信徒靈命成熟的標誌。這些恩賜都能從耶穌家庭的見證中尋找出來。「家庭」對外面任何信徒;團體及個人,都沒有分門別類的宗派觀念,只要你是一位基督徒,他們就是肢體的情分看待你,稱你為叔叔、伯伯、姊姊、弟弟。
「耶穌家庭」在中國的興起,乃是神親自作的,它的特點不是「先知講道」,不是「說方言」,不是「教會真理」,乃是「肢體相愛」。
「耶穌家庭」簡稱「耶穌? 」,是近百年來中國兩大屬靈運動之一,以「凡物公用」、「平凡的生活」、「肢體相愛的生活」等為原則,呈現出基督愛之生命。正如中國內地會的醫生李岱汶在他《耶穌家庭印象記》所說的:「『耶穌家庭』,是基督福音落在中國土地裏生長出來的一枝鮮花和碩果。它是土生土長的,生活純粹自立化,它不注重講道,而注重彼此相愛的生活,擺脫了會堂式的信仰,達到真理的實踐。正如一位弟兄所說:『對於耶穌家庭而言,道即是生活。』」
我們遇見許多曾在耶穌家庭生活過的年長信徒,有西北傳道人和信徒,聽到他們所經歷的事,可以知道他們在中國為神作了美好的見證,這些美好的見證在當地普遍傳開,連反對基督教的執政當局都無法否定他們美好的見證。正應驗了保羅在提摩太前書第三章所宣示敬虔的奧秘。以下摘錄李岱汶和其他耶穌家庭弟兄姊妹的見證:
一、耶穌家庭初創之情形
耶穌家庭為中國信徒敬奠瀛和幾位屬靈領袖所建立,有董恒新、陳碧璽醫師及左順真。敬弟兄生於山東省泰安臨汶區馬莊敬家杭,自幼醉心儒學,具有求道之決心,於民國元年入泰安萃英中學讀書,該校乃基督教會所辦。入校後一面讀書,一面查考聖經,經數年之詳細觀察,方知基督教乃一出世入世之真道,耶穌實為捨命愛人之救主。即篤信不疑而真誠接受之,並願一生一世效法耶穌平民化的精神,走那吃苦捨己的道路。他信主後,蒙召作全時間傳道人,在醫院傳道,有一份固定薪水。
然而他出身貧寒,從小就同情窮苦農民。因此,他愈深思主叫人變賣產業分賜貧窮的道理,就愈覺自己按月領薪,豐衣足食,是違反主的教訓,不顧貧苦人群的福利,這種對主教訓的深刻領悟,使他日夜不安。終於得到妻子的同意,辭去安適的工作,變賣所有,分贈貧窮,當起周遊四方,一文不名的傳道人,而以見證福音,露宿乞食為生涯。
1921年的陰曆正月初一,敬奠瀛約集同道,組織「聖徒信用儲蓄社」(簡稱為「聖徒社」),址設馬莊敬家杭。其目的在於促進從事於農工商業的基督徒「合作儲蓄」,以期建立經濟基礎,改進信徒生活,推廣天國運動。經數年之努力,「聖徒社」因不幸而歸失敗。
二、耶穌家庭發展之過程
1927年,除解散「聖徒社」外,又邀請社員中弟兄姊妹十餘人,組織「蠶桑學道房」。他們放棄私有財產,實行信徒共居,決心效法基督,守貧窮,共甘苦。初創時期,他們一貧如洗,既無寸土,又無片瓦。於是向夏傳真借來舊房一座,又向別人租用土地二畝,購買舊織布機三架,開始紡線織布,耕田種植,飼雞養鴨,過起信徒相愛同居,為主吃苦犧牲的共產生活來。不久,他們改「蠶桑學道房」為「耶穌家庭」,凡願參加者,都受歡迎。這是耶穌家庭運動的開端。
這十餘位信徒以發起人的地位,以身作則,實行主的教訓:「變賣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你還要來跟從我。」(路十二33、十八22、太十九21)都把自己的財產全部賙濟窮人,而為主的緣故,甘心成了貧窮人。他們又果決勇敢的實踐主的吩咐:「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和母親了。」(太十二48、可三33)把前來參加的信徒當作親人。但是大家都是決心實行主內皆親屬,人人都盡力的吃苦克己。他們都堅持兩種不可破的信念:一、為了作忠實的基督門徒,必須放棄私有產業,根除財利動機,因為金錢是靈魂的牢獄,是神人之間的障礙。二、自己更生,刻苦自律,在主內相愛互助,同受聖靈感化,共享天國福祉。其最終目的,是推廣耶穌家庭運動至世界各地,使這甘心貧窮,效主犧牲的大家庭普遍人間。
直至1930年(民國十九年),才遷至馬莊北坡新址。先蓋了七間草屋,過了兩年,又蓋了七間磚房。
由於前來加入的人多決定凡來加入者,必須變賣財產,分給窮人,自己來親手勞力,刻苦維生。但是以後人數增多,小小田畝之生產,和紡線織布之收入,不夠餬口充飢。於是許可前來者攜帶財物,歸於公用。然而這些人幾乎全是貧苦農工,及戰亂中的難民、受傷的軍人,財產根本稀少。再經軍閥搶劫,或兄弟分產,縱使有人帶來,也是微不足道。可幸者,偶而有人帶來不少財產,對家庭的生計頗多改善。例如濟南一位藥店老闆,放棄了舒適的行業,來參加勞苦貧窮的生活。他不但帶來了一大筆金錢,而且也帶來了七十八畝地。其他未曾放棄世界而對耶穌家庭表同情的人,也曾慷慨捐助。一位有名望的王醫生(牙醫),和隴海鐵路的趙局長都在此列。
耶穌家庭大小份子的勞苦努力,和同情信徒的慷慨捐輸,他們不但飲食穿著可以維持溫飽,還有餘款擴建設備,以便收納更多的人。但是加入的人不斷增加大約五百人口,生活愈窮苦,人口愈增多,規模愈擴大,制度也愈嚴格。凡入家的必須破產,否則不能列為家庭的基本人口。斷炊喝開水,掃磨膛(家中無糧下鍋,掃磨膛以作全家一餐),吃四個眼睛的「糊」(言其稀可將吃者之兩眼在碗中清晰照出),是家中日常生活的情形。雖如此艱苦,亦嚴守著不勸捐,不欠債的起初信仰,吃粗穿破,努力生產。
耶穌家庭是一個自立自足的團體,每位成員各盡其職的共同生活,為工作便於領導,本家分農工、石工、鐵工、木工、鞋工、針線房,醫藥部、嬰兒部、幼稚部、學道班等部份,各部有專人負責領導。又有總務部,由男女家長司賬文書及什務等人組成,以領導全家各部份工作。此外又有粉房、精製龍口粉絲、泰山果園,暢銷本地及津滬各地,藉此生產,家中人可吃粉渣、豆漿,以補生活方面之不足。
由於全體信徒全部奉獻,他們在幾位領袖智慧安排之下,共同過家庭式的生活,各部活動組織嚴密,工作勤奮,成績顯著,自不待言。整個馬莊家庭,男女老少,數百人歡聚一處,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儼若世外桃源,人間天堂。他們全體效法主耶穌實行克己、賙濟貧窮。(林後九9)竭力實行過最簡樸共同生活標準。為了幫更多貧苦群眾,他們定期禁食挨餓,工作更加辛勞,誓志凍餓飢腹,要比難民更苦。
這種效法主唯恐不像,克己唯恐不力的奮勉精神,充溢於整個馬莊。凡耳聞目睹者,無不令人由衷誠服而心靈嚮往,一時人數大增,無論馬莊老家或新建家庭,都有人滿之患。
到1949年,耶穌家庭運動,已普遍大江南北十餘省,尤以華北地區為最甚;而在華北,以省的單位而論,又以山東為小家庭最多之處。因為山東馬莊的耶穌家庭,既為運動的發源地;其發展由近而遠,由山東至東三省,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湖北、安徽、江蘇等地。這鄉下貧苦農民的天國運動,在那時竟衝進了通都大邑,而在商業文化中心的漢口、蕪湖、南京、上海建立了根據地。至於全國耶穌家庭支部——小家庭——的總數,據他們自己不完全的報告,全國大概有一百二十七個。
三、耶穌家庭的屬靈特質
耶穌家庭的見證,在世人面前活出基督身體的豐滿和榮耀,神的道在他們身上活出來,這是神在創立世界之前對教會的計劃,也是新耶路撒冷聖城的預示。(弗一23、三8-10)
(一)完全的奉獻
作主門徒的條件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奉獻的實行便是錢財與一切才幹,完全交在主手中,過信心的生活,正如馬太福音第六章所說的。因此,錢財的奉獻是作主門徒先決的條件。
為要跟隨耶穌,作祂忠實門徒,人必須先變賣一切,分給貧窮人。這在耶穌家庭叫做「破產」。凡保留一部分產業,或變賣後保留一部分錢財的都不算澈底破產,都不是真實門徒,也當然不夠資格加入耶穌家庭。因為主耶穌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的說過:「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人變賣「一切所有的」,全部「分給窮人」,自己毫無保留,自然就「澈底破產」了。
根據敬奠瀛的教訓,耶穌的道路是吃苦的道路,破產是跟隨耶穌的起碼條件,破產的人,是有決心吃苦犧牲的人。敬奠瀛又把破產比作「破釜沉舟」、「背水戰爭」、「撇棄所有,搶進方舟」。據他說,一個破產的人,就如破釜沉舟,毫無歸路,只有繼續往前。又如軍隊打仗,背臨大江,全無退路,唯一的出路,乃是面對敵人,向前衝去。再如洪水泛濫時,人為了保全性命,必須拋棄一切,而逃進方舟。這是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人若完全無依無靠,面臨絕境,必定緊抓耶穌的生命線,而憑祂救渡。任何信徒,有了這種勇往直前,斷絕後路的澈底破產決心,不但有資格跟隨耶穌,學祂為人吃苦犧牲,而且在天國的道路上,必定凱旋勝利。【註】
(二)彼此切實相愛
彼此相愛是主耶穌給十二門徒的一條新命令,這是教會屬靈生命的根本。除此以外絕對無法進入教會的實際,更談不上教會的見證。但彼此相愛的先決條件是完全奉獻與主同行,得到主愛的生命,才能在神的教會中共同生活,活出愛的生命。
耶穌家庭是愛的大家庭。他們的組織是以「家庭」為本。凡願意澈底破產,誠心加入的,不論教育程度、社會背景,一律歡迎。但是參加的人,從開始就了解,他們所進入的,不是一個普通社團,或機關組織,乃是一個多代同堂的基督徒大家庭。一旦成為家中一員,按各人年齡,定名分,重新排行。此後人人皆親屬,彼此直呼名字,再加輩份,一如上述。為此之故,甚至凡去訪問的人,都得報告名號,宣佈年齡,為的是家長介紹貴賓之後(多在飯廳或禮堂),家中老少可以知道如何稱呼請安:呼名之後,再以自己的年齡,適當的加以「伯」、「叔」、「哥」、「弟」或「伯母」、「嬸嬸」、「姐」、「妹」輩份。如此稱呼,不但長幼有序,輩分井然,而且懇切熱誠,極表歡迎,大有骨肉親屬之情。難怪凡與耶穌家庭有過接觸的人,都有遊子方歸,親人圍繞之感。他們噓寒問暖、獻茶端飯,關切之情,無微不至,使人心中感觸萬千,不能言喻。
由於共同生活的關係,在彼此相愛能夠達到生活的層面。(約壹三16-18)他們對待所有得救重生的信徒也是以弟兄姊妹稱呼。至於沒有信主的外邦人一律以愛心待之,在生活中盡心、盡力幫助他們。由於有了一個愛的家庭,他們便能聯合全家力量服事周圍貧苦百姓及戰亂中的難民。主日是被「家庭」用來作為對他人工作的日子。禮拜六就把工作小組的名單和他們的任務公佈。這些名單是各部負責人在每禮拜五晚所舉行的業務會議上編排的。他們把周圍的鄉村觀察一遍,把貧困的和那些沒有農具和耕畜的家庭,以及寡婦孤兒們的名單列出。於是個別的小組便被分派去從事一項特殊幫助別人的任務,他們還把本區域內需要修築的道路、橋樑和別的公用器具也編列了計劃。
這與英國早期衛斯理教會所做的一樣,他們每週主要的服事是安排每「班、排」每一位信徒出去照顧社區中的孤兒寡婦。
【註】:耶穌家庭的團體生活,並非教會的唯一樣式。完全奉獻中,錢財的運用是一個完全交在主手中,由主來支配。在個人及團體生活中均可實行「變賣一切分給窮人」的原則。在教會歷史中有許多團體,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將它實行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