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浦惠:且看古人怎么写“愁”—《长江文艺·精品悦读》—2011年第4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6:40:36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声响、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愁”的长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将抽象的愁转化为“三千丈”白发和一线万里长江,“愁”有了长度。

  这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笔下,又翻新意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仅有了长度,还有了动态。不可见的愁绪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

  “若问此愁深浅,天阔浮云远。”郑城将愁绪引向高远莫测的苍穹,写出了愁的新意境。

  “愁”的体积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的笔下,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的群山高峻突兀,却抵不上“愁”的一半,“愁”的体积有多大?世间无物可比。

  “愁”的重量

  “愁”在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笔下更有一番新的情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竟会有重量,凝聚,滞重,连船也载不动。词人超常的想象力可察可见。

  “愁”的数量

  朱敦儒的“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以漫山遍野的飞花衬托出“无数”之愁,无尽的愁思立刻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眼中,春江水是愁人泪,怎流得尽淌得完呢?

  “愁”的声音

  “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张谓写出的“愁”,是丝竹鸣奏出的乐章。“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的“愁”,是风吹梧桐雨打芭蕉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几叶秋声和雁声,愁人不要听。”万俟咏的“愁”,是秋风萧瑟,是鸿雁悲鸣。

  “愁”的色彩

  “谁言南海无霜雪,试向愁人两鬓看。”裴宜直看到的“愁”,已经悄然爬上了望乡不归者的双鬓。而在盼望游子归来的情人眼里,“愁”却又染上了淡淡的绿和苍茫的暮色:“莫上高楼看柳色,春愁多在暮山中。”赵执信诗中,愁思已寄托于柳叶变青,继之不忍再见它长大长绿,回首一瞥处,是无奈的暮色苍茫。

  王实甫笔下的“愁”,变成了缤纷飘落的红色花瓣和一碧溪流:“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贺铸之言愁,更令人可惊可叹:“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闲愁”,弥漫无际,铺天盖地,有声有色,会飞会长。

  “愁”的生命

  辛弃疾曾言:“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而杜牧的“愁”,则像一个忠诚但并不讨人喜欢的仆人,即使在你的睡梦之中,他也伴随你;一旦你醒来,他又站立在你眼前:“春愁兀兀成幽梦,又被流莺唤醒来。”

  “愁”不但来去自由,而且速度惊人:“江南人去路缈。信未通,愁先到。”正当绿肥红瘦之时,周邦彦所说的“愁”,如顽童般缠绕着你,且天天长大:“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

  摘自《时代青年》

且看古人怎么写“愁”—《长江文艺·精品悦读》—2011年第4期— 除了工资,还有什么不涨—《长江文艺·精品悦读》—2011年第3期—龙源期刊网 社评—《看天下》—2011年第4期—龙源期刊网 护航索马里—《看世界》—2011年第4期— 中国出海—《看世界》—2011年第4期— 社交网络引发出轨潮—《看世界》—2011年第4期— 创意无限,影像体验—《数码精品世界》—2011年第2期— 《马拉之死》背后的谋杀—《看世界》—2011年第3期— 跰趾密码—《看历史》—2011年第1期— 打牌看男人—《南都周刊》—2011年第6期— 让你的宝贝更具卖相—《数码精品世界》—2011年第1期— LV在中国,你的成功无法复制—《看世界》—2011年第3期— 外媒眼中的薄熙来和重庆—《看天下》—2011年第2期— 台湾娱乐圈:黑色江湖的另一面—《看世界》—2011年第3期—龙源期刊网 吴淑珍:与扁宿命三十年—《看天下》—2011年第5期—龙源期刊网 古巴的渐变,从宽容同性恋开始—《看世界》—2011年第3期— 中南海邮局和中南海领导人—《看天下》—2010年第35期— 2010 那些热闹中的人—《看天下》—2010年第35期— 语出惊人,不是格言—《看天下》—2010年第35期— 军情连连看2009年第48期军事重地——军火库 追寻华工书写的历史—《看历史》—2010年第7期 话说长江 第17——25回解说词 话说长江 第13——17回解说词 话说长江 第1——12回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