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恩视频教学:(1997.06.06)为联招奔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21:13:35
1997.06.06)为联招奔命(1997-06-06 17:34:58)转载 分类: 五常谈教育

最近同事和我举办了我们港大经济金融学院招收新生的巨大工程,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众志成城,「招」来热闹之至!

说香港发明的联合招生制深不可测,绝对没有夸张。我和几位同事事前要像考博士试那样,细心研究这联招制的各种含意、数之不尽的可能性及陷阱。我们要审查以往的数字,本年度学生申请的各种数字,又要猜测有关当局知道但却不让我们知道的数字,然后像经济推测那样来详加分析。

本来,联招制的大概我们是知道的。实行了几年,我们怎会一无所知?问题是一般的认识不管用:一不小心,我们很容易给比我们知得多的竞争对手杀下马来。所以这次我和一些同事发奋图强,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行不得也,然后入乡随俗,用上今天在经济学上大行其道的博弈游戏来「博」一下。

这游戏可不简单:我们若走这一着,对手甲可能会走那一着,乙可能会以那一着响应,而丙则可能……但假若甲不走他们应该走的那一着,乙却走他们应该走的,我们又要……读者不相信吗?那你不妨请一个联招专家来,让我考他一考。

不要以为我小题大做。据我所知,一校之内,七校之间,没有哪一个院系不在这个时期在博弈游戏上大伤脑筋的。去年我们就是因为对游戏规则知得不够而败走麦城。

其中的奥妙所在,是联招制容许不同校或同校而不同院系,各出各的收生方程式。每校或每院系都有收生的限额,由一个某些项目可以做但另一些又做不到的计算机软件来同时处理。这样一来,就算你聪明绝顶,游戏玩来总是有点天马行空,不知会走到哪里去。

比我们对这制度知得更少但却有十二个选择的学生,天可怜见,根本不可能明白这制度的运作。两年前,有一位成绩不俗的学生,十二个选择中,竟然无一取录,变作无主孤魂。后来我替这学生向校方高层查询,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这学生会成为漏网之鱼。

可以这样说吧。一小撮近于状元的学生,是不需要明白联招制度的运作的。他们要选哪一校哪一系,凡选必中,只在申请表上填写一个选择就够了。但其它的学生——其中有一部分是非常好的——就没有这种权利了。他们要学我们那样,玩博弈游戏。问题是,学生没有我们可以取得的资料,对联招制的运作比我们知得更少,所以充其量只能胡涂地「博」一下。

我们作收生的,是要尽量争取近于状元之外的优质学生。这争取的学问,有研究的人大可以著书立说。这一次,我和一些同事花了个多月的时间研讨,其间与校方高层开了几次会议,然后定下了策略,创立了一条新的收生方程式。

有备而战,我和同事们一起用了四天的时间,接见了近千名学生。我自己每天开六场(共二十四场),女秘书在旁协助;其它职员发信的发信,听电话的听电话;所有同事谢绝应酬,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接见个别学生。几天之内,一院之间,彷佛有联合交易所之势。但这也真的是联合交易了。

在这次联招中,我们对香港纳税人作了一点贡献。我们向学生公布了我们的收生方程式——一条简单而又容易明白的方程式——说明收生限额,又让他们参阅我们以往的收生数据。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要在那深不可测的联招制度中,尽可能让学生明朗地知道他们被取录的机会。经过了半年的查询,我得到的结论,是这「明朗化」对学生的选择有决定性。

我说上述的公布对纳税人有点贡献,是因为一年之内,立竿见影,其它院校或院系也会跟着我们那样,尽量把学生被取录的机会明朗化。这样一来,香港发明的联招制就命不久矣!

还是向国际学术看齐吧!让学生个别选择学校及学系,然后由每校及每学系把学生个别处理——一个学生可向几家大学个别申请;几家大学可以收同一学生而由学生选择。既有前车可鉴,而国际上的「前车」又是那样一致的,我们何必独出奇制,使大学员工及被招收的学生,付出数以千万元计的时间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