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专辑 遇见:[图文]仇和:敢于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改革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21:36
[图文]仇和:敢于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改革家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5-3-10 17:36:0

   [《人物》杂志2005年第1期 文/储东涛]    年度政治/社会人物:仇和   得票数:31207票(占该类别总投票数34.12%) 身份:中共宿迁市委书记当选理由:因其独立的实践精神和在宿迁市进行的激进式改革引发激烈讨论,并因此成为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2004年年初,春寒料峭之中,一篇《仇和: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把仇和的名字以及人们对他的毁誉空前强烈地传遍了全中国,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2004年11月,仇和成为《人物》杂志当期封面人物。大雪飞舞之中,仇和众望所归地当选为《人物》杂志2004年年度人物。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们理性的选择。

    2004年是仇和人生经历中极不平常的一年。仇和因宿迁(沭阳)而扬名,宿迁(沭阳)因仇和而知名。人民理解仇和,贫困落后地区更需要仇和。

    理解仇和需要更加了解沭阳,认识仇和必须充分认清宿迁。

    沭阳,8年之前在江苏64个县中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排在倒数第一位。人们一提起沭阳就摇头:全省人口第一大县,全省财政第一穷县,全省人均收入第一小县,全省13个贫困县中的第一贫困县。除了穷,还有脏;除了脏,还有乱;除了乱,还有贪;除了贪,还有告――人民被逼得没办法,只能上访告状打官司。

    宿迁,8年前成立的第13个地级市,基础就是沭阳、泗阳、泗洪、宿豫4个省级贫困县,人均财力比西藏还不如。

    宿迁没有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是全省13个省辖市中“三农”比例最高的一个市。建市之初,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结构是50∶30∶20,全国275个地级市中没有哪一个是这种结构。

    因此,客观地说,宿迁是一个没有工业化作为动力、没有城市作为载体、没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龙头、没有高科技人才队伍作为支撑的地级市,当时还仅仅是一个政治中心,相当于地委和行署的概念。

  宿迁的这种“四特”局面,对江苏整体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如果把江苏比做一个大木桶的话,那么,宿迁就是由13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板子,如果这块短板不能变长,再倒多少水进去也会漏掉。

  那么,宿迁这块板子为什么最短呢?“木桶理论”本身解释不了,另外一种理论倒是很能说明问题。半个多世纪之前的1953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早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R??纳克斯出版了《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提出了著名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收入少,收入少是因为效率低,效率低是因为身体差,身体差是因为吃不饱,吃不饱是因为收入少即贫穷。起点是贫穷,终点还是贫穷,这便是一个“恶性循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也是这样。不仅如此,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两个“恶性循环”――资本供给角度的“恶性循环”和资本需求角度的“恶性循环”,而且,这两个“恶性循环”还相互制约,相互加强,任何一个循环都无法自行突破而转为“良性循环”。由此,纳克斯得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长期贫困和经济停滞是不可避免的。

  沭阳就是这样一个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而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典型。1996年,39岁的仇和以中共宿迁市委常委、宿迁市副市长兼中共沭阳县委书记的身份主政沭阳。面对这样一个破烂摊子,他迎难而上,向“贫困恶性循环”发起挑战和冲击。他明白,“贫困恶性循环”虽然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客观经济现象,但绝不是一条经济规律,他认定,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有改革发展的空间。落后地区最终是制度上的落后,改革必须通过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证。他深知,只有在贫困链条上打开一个缺口、杀出一条血路,沭阳才有希望。因此,挑战应当选准突破口,冲击必须强力推进,持续奋进。于是,他治脏治乱,治懒治散,治偷治摸,治邪治恶,治贪治腐,治愚治穷……他发动群众,美化环境,发展交通;整顿治安,恢复秩序;遏止超生,减少人口;摧枯拉朽,建设城镇;改革产权制度,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民营经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号召公务人员轮岗经商;改变人们在财富和利益面前“窝里斗”的局面,激励人们千方百计地去创造财富、做大蛋糕,并率先在全国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

  4年的改革和发展,使沭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9年元月,中共宿迁市委就发出“全市学沭阳”的号召;2000年4月,省、市委研究室在联合调研后认为“沭阳三年前没有指望,三年中谱写了五大篇章,三年后发展大有希望”。

  2001年,44岁的仇和升任中共宿迁市委书记并兼市人大主任。从沭阳到宿迁,活动的舞台扩大了,运作的空间拓宽了,但面对的问题增多了,面临的困难增加了。仇和要在一个更大的“贫困恶性循环”中寻求突破。他把在沭阳形成的理念、积累的经验、建立的制度、行之有效的方法移植到宿迁,同时,根据改革的新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战略。于是,他的一系列发展思路,诸如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四大目标、调整三大结构、提高两大收入、建设一座中心城市,即“54321”摆到了全市人民的面前;他的一连串被人们称为激进式改革的方案,诸如1/3干部离岗经商、1/3干部轮岗创业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陆续出台,坚定推进。

  其中尤以教育、卫生改革引发的争论最多。其实,宿迁坚持把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与转变政府职能紧密结合起来,严格区分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产业性质与事业性质、竞争性领域与非竞争性领域,并根据社会事业单位的功能、特点、需求等具体情况,对改革的范围进行严格界定。

  在教育事业改革上,坚持“一保三放开”,即在保证义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一手抓扩大增量,一手抓激活存量,逐步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与改革前的2000年相比,全市新增民办幼儿园420所,民办小学25所,民办初中28所,民办普高21所,民办职中13所,新增民办教育投入8.6亿元,并且按照“省市共建、八校联建、合作办学、公办民营”的办学机制,成功兴办起宿迁学院,首创全国公办民营股份制高校模式,改写了宿迁没有高校的历史。  2004年4月,教育部组织多名官员和专家到宿迁调研教育改革,周济部长对此作出批示,对宿迁教育事业的发展予以高度评价。

  在卫生事业改革中,宿迁坚持“管办分开、医防分设、医卫分离”,把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全面推向市场,把政府应办的公益性预防保健服务全力做好。到2003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总资产已达12.9亿元,比改革前增长1.6倍,群众医疗负担明显下降,医院门诊费用由原来的52.8元降到现在的26.5元,住院费用由原来的581.8元降到现在的477.7元,周边地区的老百姓纷纷到宿迁来看病。

  沭阳在变。沭阳早已甩掉了全省第一贫困县的帽子,由“恶性循环”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宿迁在变。建市8年,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社会长足进步,而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深化改革的决心不断增强,思进思富思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宿迁开始逐步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缠绕。

  贫困,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条件和人文精神等多种因素互相联系、共同作用形成胶着状态的一种结果。

  因此,打破“贫困恶性循环”不能仅仅依靠资本、加大投入,而必须扭住改革不放。

  改革必须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层层推进,步步跟进。仇和就是一个敢作敢为、大智大勇、始终站在改革发展风口浪尖的人。

  改革需要理论支撑。仇和在沭阳工作期间,不管多忙多累多晚,回到宿舍,每天坚持读书45页,至今保持这一良好学风。他牢记邓小平“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他践行“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的重要观点;他读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推荐给美国官员读的《政府的革命》后,就用企业家的眼光来审视政府的运作,把沭阳和宿迁假想成一个大企业集团,从投入产出、投资回报、成本核算的角度来谋划区域发展,努力使成本最低化,产出、回报最大化。他不仅自己刻苦学习,而且把干部逼向书本,逼向课堂,在苏北地区率先实行双休日学习制。

  改革需要理性思考。他大彻大悟: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依靠主观、权力和暗箱配置的资源最小化,依靠客观、竞争和公开配置的资源最大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则是使创造财富的人群比例最大化,分享财富的人群比例最小化;稳定就需要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最大化,贫富悬殊的比例最小化。因此,要发展就不能有那么多吃官饭的人,应该让他们统统去创造,去挣钱,去市场竞争。他要着力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即“三最四低”的宿迁投资环境。

  改革需要雷厉风行。他认为,中国要用5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300年的路程,只能是压缩饼干式的发展。宿迁这种“四特”地区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就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如果凡事都要争论一番,取得100%的支持率再去实施,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存在决定意识,现实刷新观念,实践丰富理论,“我之所以凡事必采用飞快的速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些改革举措往往一上马就遭到争议,甚至反对。我必须争取用最快的时间让人们看到结果,好的结果出来了,争议自然就消失了。”仇和实际上是想用改革的成效消解反对改革的舆论。

  改革应该既重结果也重过程。在仇和看来,结果与过程是统一的,每个过程都由无数结果所构成,每个结果又都是新的过程的起点。集小胜为大胜,集小成为大成。在追求圆满结果的过程中,可能会牺牲局部次优而换取全局最优,可能会牺牲阶段次优而换取结果最优,其间发生一些始料不及、伤及少数的事情在所难免。改革发展艰难曲折,“帕累托最优”只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

  改革必须敢冒风险敢担责任。仇和常说,为公才改革,为私谁改革!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当讲理想、信念、抱负、党性,作为一个人,还要讲道德、伦理、良心、感情。主政一方,一地之政权、一域之稳定、一市之繁荣、一区之发展,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一切。改革要冒风险,发展要花成本,稳定要付代价,如果一个地区、一任领导谁都不敢冒风险,不愿花成本,不想付代价,那么,我们的国家  就不能发展,我们的社会就不能进步。

  改革必须强力推进。仇和对人治与法治有着独到的见解: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国家和社会管理经历了“人治、人制、法制、法治”这样四个历史演变过程。人治和法治都是社会治理的方式、手段、措施而不是目的,哪一种方式最有效不能简单、片面地下结论。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统一大于对立,因为法治、人治最终都要通过人来实施。人治的经验要上升为制度,这种制度通过法定程序固定下来就能达到法治,永远也不可能有哪一个社会是纯粹的人治或法治,法治本身也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大量不可知、不确定或不可控的因素必然存在,法不可能包罗万象,仍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仇和并非独断专行孤军奋战。他团结和带领五套班子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探索、艰苦奋斗;他时刻想着身上肩负的518万人民的重托和期盼,坚信“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他手中最直接、最有力的尚方宝剑是省委、省政府给的政策――“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和支持宿迁采取比其他地区更加灵活的政策”和“重点加大对宿迁市的扶持力度”;他不久前又代表宿迁市领受了江苏全省惟一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的重任;他要树立“生态宿迁、绿色家园,诚信宿迁、投资乐园”的宿迁形象,打造“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的宿迁名片……


    仇和简历

  仇和,1957年1月出生,1978年2月入南京农学院植保系学习,1982年1月毕业后任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科研人员、院团委书记、党办副主任、院办副主任;1988年5月任丰县科技副县长,1990年8月任省科委计划处和农村科技处副处长,1992年12月任省科委农村科技处处长、省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办公室主任、省星火计划办公室主任;1995年4月中旬至12月底参加省首期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赴美国培训;1996年7月起任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成员、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沭阳县委书记;2000年12月任宿迁市委副书记、副市长;2001年2月任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2001年8月任宿迁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