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灿得四大名捕照片:高三历史复习(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50:59
专题 思考的巨人 理性的传承

  
——古代中西方思想演变

   【基础知识】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基础解读】

  一、无为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王国问题造成的地方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地方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地方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思想统一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四、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复兴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七、启蒙运动

  
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美国最早将之变成现实。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点诠释】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使社会大变革,带来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2)认识:百家争鸣,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促使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提高了民族素质,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尤其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和其关于“和谐”的思想,更是被世界人民景仰和推崇。

  二、自汉至明清的思想发展演变

  
1.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汉代的大一统,急需一套适应强化地方集权政治体制发展的思想理论。董仲舒整合出了一套以“外儒内法”为显著特征,为地方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服务的新的儒家理论体系,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思想主张:董仲舒新儒学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既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又要求统治者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3)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以思想的统一巩固地方集权和国家统一,但也限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形成了思想专制局面。

  2.宋明理学 派别 代表 主张 地位 评价 哲学 伦理 存在 方法 程朱 理学 程颢程颐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杜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理存在于客现事物中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理” 发展理学 明初取得统治地位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但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朱 熹 集大成者 陆王 心学 陆九渊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开创心学 未取得统治地位 王守仁 心学集

  大成者 3.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孟学说的思想权威,自称为“异端”,强调个性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鞭挞了程朱理学,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思想主张: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学以致用”、“工商皆本”的主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强调关注国计民生,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思想主张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安定。

  (2)评价:明清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挖掘先秦儒学“济世治国”功能,其“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但其主张未跳出明君贤臣的理想统治模式。

   【综合提高】 时 间 代表 思想主张 评 价 政治 伦理、哲学 教育 春 秋 孔子 以“仁”;调整人际关系;以“礼”,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提倡“为政以德” 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对鬼神敬远之,把探究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独立思考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成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孔于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后人推崇为“圣人”而倍受景仰 战 国 孟子 建立仁政学说,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主张人性本善,强调教育在保持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信上的作用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尊为“亚圣” 荀子 治国应以礼教为先,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在君民关系上,提出“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提出“性论”,认为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苟于是百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其思想与孔孟

  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因而被视作儒学的异

  端。但其学说对中国

  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1.古代儒家思想在继承、吸收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春秋时期,孔子结合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儒家思想;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是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合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两宋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构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思想家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儒学就是在这种的继承、吸收和创新中不断呈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出现新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法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地方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综上所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和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有为思想批判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鸦片战争前:中国固守封建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盲目排斥。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它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如仁政爱民、以德治国和尊师重教等等;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1840~1919年: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

  对待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用批判的继承的观点,大胆扬弃,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吸收合理因素,作到古为今用。对待世界文化首先要有理解、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反对盲目排外;其次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作到洋为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