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思贝男友:仇和在沭阳时期政绩的官方描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5:44
仇和在沭阳时期政绩的官方描述 发表日期:2004-5-26 19:23:00         区划调整以来(1997-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情 况 介 绍
  
  
   沭阳是全国人口最多、全省陆域面积最大的县份;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4万亩;辖29个镇、8个乡,695个行政村,6237个村民小组,37.37万户,174万人口。199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1亿元,财政收入1.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6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28.4%、22.7%和21.7%。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26亿元,财政收入1.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0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9.8%、15.4%和15.4%。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6.2亿元,财政收入2.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1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4.1%、22.1%和4.3%。2000年1—9月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3亿元,财政收入1.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7元,同比分别增长12.3%、10.1%、2.5%。
   1996年8月,国务院对苏北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沭阳县由淮阴市划归宿迁市管辖。地级宿迁市组建后,市委、市政府通过调查摸底,发现沭阳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经过省委扶贫工作队的大力帮扶,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纵向比进步很大,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横向比差距也很大,尤其是当时的经济状况已经变得相当困难,且社会很不稳定。一是经济总量、均量小。在沭阳与省人均可比的44项指标中,达到省人均指标50%的仅有12项,占27.3%,接近省人均指标20%的达21项,占47.7%,其余均在省人均指标10%左右的水平。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8.62亿元、5.98亿元、7.40亿元,比例结构为58.2∶18.7∶23.1,结构层次低,不合理。三是经济运行质量差。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资产为9.85亿元,负债为8.6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7.8%,如果剔除地产,整个工业企业负债率为114%;粮食、供销、物资、商业、食品等五大系统的资产负债率分别是121.9%、298.3%、107.4%、270.5%、146.1%。四是财政问题严峻。全县财政历年滚存赤字达3260万元,累计欠发财政工资6250万元,在96年1.2065亿财政收入中真正来自于税收的只占63%,为全省最低。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黑色路面仅有56公里,其中34公里为破损路面,人均拥有灰黑路面仅占全省平均值的八分之一,每平方公里和每万人拥有的灰黑路面积和长度均列全省倒数第一,且有254个行政村未通砂石路,公路在全省密度最小、等级最低、质量最差。全县城镇人口只有13万人,城镇化率仅为7.5%,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六是社会事业“欠帐”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整体水平偏低。全县每万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中高级技术人员、医生分别仅有121人、26人和4人。人口出生严重失控,全县计划外超生多达16万人。96年,全县计划生育率仅为48%,一孩积累率只有17%,一胎上环率只有38%,二胎结扎率只有36%,均为全省倒数第一。七是社会治安秩序混乱。96年全县共发生刑事、治安案件1602件,其中抢劫、强奸、杀人、重大盗窃案件达180起;群众到县集访38批1800人次,去市集访22批690人次,去省集访9批170人次。八是官风不正。一度时期,沭阳干部工作中任人唯亲、权钱交易等现象相当严重,极少数人跑官、要官屡屡得逞,致使部门和乡镇官满为患,职数大为超编,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干群的积极性。
   严峻的现实使省、市委痛下决心,大幅度调整沭阳县级领导班子,1996年12月,对党政两个“一把手”同时进行调整。四年来,我们新班子主要狠抓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综合整治,稳定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
  
   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一般存在“两大矛盾、四个怪圈”。两大矛盾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四个怪圈即政治上越乱越穷、越穷越乱,表现为乱折腾;社会上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表现为无节制生育;经济上越收越穷、越穷越收,表现为乱收费;思想上越保守越穷、越穷越保守,表现为头脑僵化。这些矛盾和怪圈本质上是社会人力资源过剩,表现为相当部分人没事干、没钱赚,积淀成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四年来,我们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坚持以民为本,推行综合整治,较好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一是集中整治村级问题。97年初,全县排出67个长期提留统筹不交、计划生育不搞、村级班子涣散的失控村、瘫痪村,由县委农工部、组织部、纪委、法院、公安局、信访局等部门领导干部带队,组织146名机关干部深入村组户,查清问题,集中会办解决;并以此为突破口,对全县695个村的财务进行拉网式清理,查出有问题资金3656万元,有80多名村干部因经济问题被查处。二是大力开展“严打”斗争。县、乡两级先后组织120多场公判大会,直接公开处理2600多名违法犯罪分子。与此同时,对92年至96年间保外就医、取保候审、在逃案犯“两保一逃”人员进行全面审查认定,清理出非正常“两保”人员1884人,其中88名被重新收监;回捕批捕在逃犯近225人;清理出86年至96年十年来法院判而未执行案件5932件,已基本执行完毕。三是全面整顿执法部门行风。实行执法人员查处淘汰制,凡执法人员执法不规范的,查实后立即调离执法部门;开展行风民主评议活动,每季度对执法部门行风组织一次群众打分评议,后三名在大会上登台领取黄旗;加大执法部门领导的责任,坚持“管不住大盖帽、就拿掉乌纱帽”。仅97年就查处执法部门不规范执法265件次,处理违纪人员42人,调离执法部门14人。四是切实减控农民负担。严格执行农民负担政策,确保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以村为单位,绝对额控制在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切实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坚持“按卡收费、当场登记”,实行定点交纳,农民钱物一律到村委会所在地交纳,不允许干部上门征收,严禁组织小分队和动用警力向农民收钱、收粮;坚决控减额外负担,严肃查处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及乱摊派等问题。五是狠抓计划生育工作。97年以落实节育措施为重点,完成计生“四项手术”73144例,是上年的2.7倍;98年以清理党员干部违纪超生为重点,查处“八五”以来违纪超生党员干部1476人,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9人;99年以计划外生育费专项治理为重点,清查出95年元月至98年底征收计划外生育费14060.47万元,其中不规范征收8943.86万元、违规违纪支出5753.48万元。六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度查处发生在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案件,特别是副科级以上干部贪污贿赂、买官卖官、腐化堕落等群众深恶痛绝的案件。四年来,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3004件,其中经济类案件241件、进入司法程序53人,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114人,涉及副处级以上干部7人。七是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坚持“大量化解老矛盾老问题、尽量不积新矛盾新问题、积极妥善处理所有矛盾和问题”的指导思想,按照“宣传政策、正面劝导、不乱许愿、适当强制”的指导方针,采取“层次领导、分级管理、斧头打凿、凿子入木”的工作方法,落实信访责任制和巡回办案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1997年初,县委书记、县长的电话和手机号码全部对社会公布,而且在县政府门前设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信箱”,敞开渠道接受群众来信来访,直接听取群众意见,进而通过交办、催办、督办来解决各种矛盾。四年来,仅县委主要领导就阅批群众来信1.2万余件,其中阅批交办9300余件。群众来信由原来每天近100件,减少到现在每天不到10件,信访内容由原来主要是举报问题,转变到现在主要是提工作建议和赞扬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业绩。八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制定规范,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移风易俗,把群众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纳入制度化管理轨道。明确规定婚、丧宴请均不得超过4桌,实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不得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对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现象,严惩重罚、公开处理、电视曝光。九是积极开展“阳光”行动。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及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领导干部的职务分工和电话、手机号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向社会公布,畅通群众反映问题、领导体察民意的渠道。县、乡镇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行政村,都设立政务、事务公开栏,及时公开财务收支、重要事项决策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县直各行政单位和执法机关在办公区显眼位置,张贴职责范围、工作标准、服务承诺以及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向社会公开。
  
   二、把握后发优势,理清工作思路,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历史表明,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和位次只是暂时的、动态的、相对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处在落后位次,受到特殊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后发效应十分明显,而且不可回避,无法选择。后发效应,从效果上可分为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欠发达地区并不意味着永远落后,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完全可以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实现后来居上。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机制转换和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既非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也非体制和机制完全到位的市场经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流向具有很大的人为性,作为宏观经济单元的县域经济,往往表现为“县域领导者的发展战略经济”,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则往往表现为“企业管理者的竞争策略经济”。这种态势是欠发达地区抢抓机遇,发挥能人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后来居上,实现区域隆起的最佳时机。沭阳县1997年基本实现脱贫,目前处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四年来,我们一直重视研究、把握和发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一是开展社会动员,不断提升人气。1997年初,我们提出了“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的新时期沭阳精神,以此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倡导形成人心思变、人心思富、人心思上、人心思干的生动活泼局面;同时,积极采取媒体动员、参与动员、竞争动员等手段,广泛开展社会动员,使广大干群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社会态度、价值取向,一直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二是借鉴外地经验,降低探索成本。学习外地的发展史,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走捷径,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少走弯路;研究外地发展战略,吸纳可取成份,寻找存在缺陷,防止战略雷同,减少负面竞争;捕捉各地发展动态,从报刊、杂志上发现外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实行“拿来主义”,辩证地为我所用。三是吸纳科技成果,提高追赶起点。在科技成果面前,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是平等的,谁敏感、谁主动,谁就能优先利用和享受。我们坚持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提高人才质量和数量,广泛利用自然和社会科技资源,嫁接经济各产业和社会各领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社会管理的科学程度。四是把握时空反差,扩大需求总量。市场经济是有限时间经济,又是无限空间经济。我们积极引导群众在动态发展中学会“打时空差”,“反季节”、“超时序”花钱,抢抓物价指数低、贷款利率低、创业成本低的机遇,扩大投资和消费;同时,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吸引外地客户“异地域”投入,到我县投资创业或带资、垫资搞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创造“双低”条件,富集生产要素。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而且大多数生产、生活资料地产能力差,市场需求大。我们努力创造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的“双低”条件,运用以市场换项目、换技术、换资金的策略,形成“洼地”和“温棚”效应,广泛富集生产要素,提高县域经济产业支撑力和关联度。六是推进改革创新,快速接轨市场。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的改革欲望强,有利于大力度、大跨度、大范围推进改革。我们坚持县域经济市场化、经济运行方式民营化、国有集体资产资本化、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政府行为规范化的“五化”方向,大力度推进各项改革,全面与市场经济接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七是用足优惠政策,争取上级支持。政策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对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政策,特别是扶持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切实加强研究,努力用足、用活、用好,争取生产要素的纵向流动。为了把握后发优势,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确定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以“富民、壮村、兴乡、强县”为立足点;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求好”的指导思想;遵循“彻底放开、依靠民力,全面开放、借助外力,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加快发展、壮大实力”的基本方针;提出了“两步走”的奋斗目标,即第一步到1997年底基本完成脱贫任务,第二步到2000年如期如实达小康。在具体工作上,围绕大干1997、拼搏1998、攻坚1999、冲刺2000,做到一年见成效、二年变面貌、三年上台阶、四年达小康。根据以上工作立足点、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奋斗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沭阳特色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即经济建设。培育两大动力,即经济发展的需求拉动力培育和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三项整治,即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整治。做好四篇文章,即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个体私营经济为突破口、以城镇化为抓手、以人力资源转化为根本。推进五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市场化、经济运行方式民营化、国有集体资产资本化、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政府行为规范化。实施六大调整,即三次产业比例结构、农业结构、二产结构、三产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把握七个抓手,即把握优化经济结构的抓手,加强小城镇建设、管理和开发;把握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抓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把握启动农村市场的抓手,有效激活民间投资与消费;把握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抓手,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把握提高县域产业支撑力的抓手,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把握突破第三产业的抓手,不断完善城乡市场体系;把握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根据奋斗目标和总体思路,精心设计了“五个四”的全县总体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实施凝聚人心、赢得人心、引导人心、围绕中心的“四心”工程,实施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塑造乡风、树立县风的“四风”工程,实施整治城区环境、改造乡镇环境、改善村庄环境、净化家庭环境的“四境”工程,实施城建、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四基”工程和培育购买力、扩大内需力、增强内驱力、提高产业支撑力的“四力”工程。四年来,全县上下励精图治,全力以赴实施这一发展思路,持续掀起了大改革、大开放、大建设、大开发和大发展的热潮,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三、突破多种经营,大兴市场农业,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结构一般都不尽合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不高,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增值能力不够,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直接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以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多种经营便成为我县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思路。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我们始终把重点放在农业上,立足于做农业大文章、做大农业文章,坚持一手抓粮棉油生产、一手抓多种经营突破。粮棉油生产,主要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土地产出率。1997、199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分别达108.6万吨、109万吨;1999年,全县粮食生产在种植面积有所缩减的情况下,总产量仍达119.9万吨,比上年增长10.1%。多种经营生产,主要围绕户户有项目、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业业有龙头的“五有”目标,全面落实“五抓”方针,即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在产业层次上,坚持“县级抓规模主导产业、乡级抓区域性支柱产业、村级抓名特优新稀野特色产业”。在布局安排上,主要是依托县内交通主干道,发展沿路高效农业示范带;依托新沂河、淮沭河发展水产、水禽和食草畜禽养殖带;建立了商品猪、种鸡繁育、果品、木材加工、水禽、花卉、水产等七大种养基地和各类特色种养业小区500 多个,形成了“两沿一基一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四年来全县生猪出栏量近420万头,花卉苗木面积已由1996年底的1.5万亩扩大到8.9万亩,成为名符其实的江苏花木第一县。同时,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组建和壮大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格局。1997年、1998年、1999年全县多种经营产值分别达23.4亿元、26.7亿元、30.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8%、14.1%和14.5%。2000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新千年第一年层层一把手抓第一大产业的号召,坚持把林木生产作为产业结构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抓手,作为我县跨世纪的产业革命,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2000林木产业年”活动,加快我县由粮食大县向林业大县、由绿化大县向林木产业大县转变。截止2000年9月底,全县成片林达6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350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企业达1800多户。四年来,在突破多种经营上,我们主要狠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突出效益,加快发展。做到一手抓大户、一手抓千家万户,通过扩张总量增加效益;大力推广科学种养方法,发展经济作物和特种养殖,提高多种经营的整体层次和质量,通过优化结构增加效益;利用集体的闲置资产和废沟、废堤、废滩以及庄台等发展多种经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增加效益。二是扩大加工,形成产业。鼓励多种经营大户扩大投入、扩大规模,形成系列化生产格局;对有经济实力的能人,支持他们借助地方多种经营产品兴办个体加工企业,搞专业化加工;帮助多种经营专业村、组以及农户之间联合办厂,就地加工,实现一体化生产。三是放开经营,搞活流通。在发展多种经营上,我们提出了“一保两放”方针,即在保证税费征收的前提下,放开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保护公平竞争,鼓励多方面、多层次的力量参与农副产品流通,互相竞争。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副产品的营销力量;支持鼓励农村多种经营专业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发展联合销售;尽可能在大中城市设立一批农副产品直销门市,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一手抓卖方市场的培育、一手抓买方市场的开拓。
  
   四、坚持内培外引,迅速扩张总量,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实践中我们发现,沭阳经济落后,主要原因是产业支撑力弱、经济总量小。由于地方工业不发达,缺乏产业支撑力,缺少地产品,沭阳市场基本上被外地产品占领,成了外地产品的走廊。花巨资到外地进产品,在县内批零销售,县内人民对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外地产业的发展,而没有拉动本地产业的发展。这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经济被殖民化了,市场被海外分割和瓜分,没有了民族工业,进口大于出口,甚至几乎没有出口,外贸出现巨大逆差。从区域经济资本积累的角度讲,这带来的不是资本流入而是资本被动流出,造成的后果是地方工业萎缩,流通畸型,劳动力无法转移,就业率、财富积累率、利润率和税费率都很低,地方财源匮乏。这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是很危险的。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有关税壁垒的对策,可实行“进口替代”的战略来保护民族工业,而区域经济则无法画地为牢。我们在反复分析研究全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沭阳的外部经济环境后,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迅速提高产业支撑力,对策只有一条,那就是创造低交易成本和低生产成本的“双低”投资环境,通过“内培外引”,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来提高产业支撑力。为此,我们响亮地提出沭阳“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风”,坚持通过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资本、人才和市场主体的三个倍增,实施地产品的“区域替代”战略。从1997年开始,我们全面启动“内培外引”工程,实施“2228”计划,坚持一手抓本地大户的培育、一手抓外地大户的引进,确保全县每年新增个体户2000户、私营企业200家,其中引进外地大户200户,争取到2000年将个体私营经济入库税收占整个工商税收比重提高到80%。在内培方面:一是把国有、集体企业改造成个体私营企业。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我们坚持“能卖不股、能股不租、能租不包、以卖为主”的原则,支持个体大户购买、租赁、承包、兼并国有、集体企业或相互入股、参股经营,大力度实行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改造。二是把新上项目定位为个体私营企业。我们提出,政府主要搞资本经营,不搞资产经营,只能办资产保值增值、不会流失,而且人人得益、人人出力的项目;规定新上项目一律由个体大户经营或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不允许县乡村搞纯国有、纯集体项目。三是引导农户“离土”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缩小农村才能发展农村。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民化社会向市民化社会过渡的过程。我们积极引导先富起来的农民离土、进镇、入市,从事二、三产业;支持大户搞裂变扩张,把种养加项目转移扩散给其他农户,自己充当经纪人、从事流通业,带动更多农户从事二、三产业;鼓励各类大户兴办贸工农一体化经济联合体,并通过大搞交通、城镇、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户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创造机会。四是支持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转岗”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对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创办个体私营企业,按规定交纳社会保险费后,交费年限及工龄可连续计算,社会保险享受待遇不变,档案由劳动、人事部门托管,并在场地、资金、税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五是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干部“下海”创办个体私营企业。我们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参照年龄、体力、能力等条件,把469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改任为主任、副主任科员;通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按照编制、人员、经费各减少20%的标准,把238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流出去,从而不断把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拉向市场、推向市场,鼓励他们“下海”创办个体私营企业。截止到2000年9月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累计分别达到19350户、2235家,2000年1-9月份个体私营经济入库税收8739万元,同比增长29.7%,占全县工商税收和财政收入的63.4%、47.5%。在外引方面:我县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敞开大门欢迎外来先进思想的渗透和同化,欢迎外来优秀人才的竞争和挑战,欢迎外来生产要素的富集和激活。全面实施“双低”战略,创造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的投资环境,形成“洼地”和“温棚”效应,着力把我县构筑成较大区域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生产中心。在工作重点上,我们在有条件、尽可能引进大项目的同时,首先解决“有没有”和“有多少”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和“好不好”的问题,把扩张经济总量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老板不在大小,能来沭阳就行;投资不在多少,钱花在沭阳就行”的宗旨,凡是对我县经济发展有利的生产要素都敞开吸纳、广泛聚集。在项目选择上,不苛求规模,不害怕竞争,不担心重复,除环境污染和精神污染项目外,其它一律大开绿灯。在产业导向上,不唯上,不模仿,不主观人为地确定所谓主导产业、支柱行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而是让市场去选择、让总量去定名、让效益去定位、让竞争去提高。在工作方法上,发动财政供养人口外出招商引资,倡导人人争当招商引资员、市场中介员、优惠政策宣传员、沭阳环境塑造员,按职级高低给每个人下达不同的招商引资任务,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引导城乡能人、大户和普通老百姓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沭阳,主动外出,积极跑关系、找项目、引资金,并欢迎沭阳籍在外创业者和打工仔、打工妹回乡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发挥“以外引外”效应,对外地大户能引得来、留得住,而且使他们主动对外宣传沭阳、介绍沭阳,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沭投资创业;简化工作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成立招商引资办公室,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套班子联合办公、一枚公章生效、一条鞭管理、一昼夜24小时接待的“五个一”方式;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先后组团参加'98中国宿迁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西交会、广交会、昆明世博会,并积极筹备首届“中国·沭阳花木节”,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搭台、市场主体唱戏”的形式,提高沭阳知名度,广泛吸引生产要素向我县流动和富集。1998年全县引进各类项目1019个,引进资金总额5.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1999年全县引进各类项目2152个,引进资金总额6.7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56亿元;2000年1-9月份全县引进各类项目1613个,引进资金总额6.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
  
   五、发展城镇经济,加快结构调整,为经济发展找准枢纽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沭阳经济滞后的重要原因,加快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一产内部结构、二产内部结构、三产内部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等六大结构调整,是首要任务。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单打一进行结构调整难以奏效,必须对经济结构实行全面、综合、系统、集成和联动优化,关键在于加快城乡结构调整,核心在于加快人口从业性质的转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抓手在于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人口的城镇化率,使更多先富起来的农民离土进镇,从事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产业多样化和农业生产专业化,同时实现消费方式由实物消费转向货币消费,从而刺激需求,拉动市场,带动发展。只要城乡结构调整到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会联动得到优化。为此,97年以来,我们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城镇经济,重点是加快构筑三大体系。第一,加快构筑城镇体系。小城镇具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二产的“开发区”、三产的媒体和市场的载体四大功能,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启动、拉动、驱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措施。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小城镇建设是形成“群马拉车”局面、增强经济辐射力的龙头工程,是牵住市场“无形之手”、引发区域经济发展拉动力的牵引工程,是推动三次产业快速协调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枢纽工程,是克服“双就地”工业化模式弊端、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的集约工程,是改变农民“泥腿子”形象、提高整体素质的文明工程,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器”。我们把1997、1998、1999三年定为“小城镇建设年”,全面实施“群镇崛起、拉动内需,群马拉车、增强辐射,众星拱月、形成体系,城乡一体、促进发展”战略。整个建设遵循“以改造投资环境为主,重点建设县城;以大量扩充人口为主,加快建设小城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逐步建设中心村”的方针,按照“小市之城、小城之镇、小镇之乡、小乡之村、小康之家”的发展模式,加快构筑以县城为龙头、以8个示范小城镇为重点、以其它28个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在城镇建设中着力实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标志性工程和房地产开发“四个突破”。在资金筹措上,我们坚持“做调整文章,变政策魔方”、“做空手道,练气功,打太极拳”,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一镇一方,一乡一策,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启动和盘活民间资本上。我们积极鼓励大家“反季节”、“超时序”、“异地域”花钱,引导他们到小城镇投资建房,把死资金变成活资本,把死资产变成活财富,实现增值。四年来,全县共启动民间资金近15亿元用于小城镇建设,新建楼房面积356万平方米(不包括县城),是1996年底全县拥有小城镇楼房面积的38倍,新增城镇人口26.5万人,全县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由96年底的7.5%上升到目前的22.1%。第二,加快构筑工业体系。以城镇为载体,把小城镇变成工业的“开发区”和工业项目的“蓄水池”,加快工业项目的集聚。我们在全县城乡建立了78个各种类型的工业小区和民营经济小区。在工业发展上,坚持“四个围绕”的方向,即围绕“两农”办工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用工业;围绕“两料”办工业,根据本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费市场兴办工业项目;围绕“两劳”办工业,充分利用城区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力,大上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围绕“两制”办工业,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按照这一方向,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发展资源加工型和配套协作型产品。全县1997年、1998年、1999年工业总产值分别达36.33亿元、48.17亿元、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1.1%、32.6%和29.6%;2000年1—9月份工业总产值达71.54亿元,同比增长19.3%。第三,加快构筑市场体系。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三产活则经济兴,而突破三产最有效的抓手就在于构筑市场体系。构筑市场体系,就好比做豆腐“点囟”,可以充分发挥对农村第三产业的“凝结核”作用和聚集效应。我县一直坚持积极构筑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依托、以批发市场为骨干、以中小集贸市场为基础、纵向到村组户、横向到周边县市的多层次、多门类、多种经济形式和运行方式的完善的市场体系。一是完善市场结构。巩固、壮大传统的商品市场,积极发展要素市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解决市场缺位问题;既发展大型市场,也发展中小市场,发展农副产品的中转站、点,形成元素完备、大中小相结合的市场结构。二是优化市场布局。按照“沿路、沿边建集镇,县城、城镇兴市场”的方针,加快县城大市场的开发建设,加快小城镇“一镇多市”格局的形成,加快205国道市场带的建设进度,加快18个沿边乡镇边界市场的建设,做到县城市场成“势”、集镇市场成“群”、沿路市场成“带”、沿边市场成“环”。特别是沭城,不仅成为大市场的载体,而且成为全县市场体系的龙头。三是形成市场梯度。县城以建直销市场、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为主,乡镇以建农副产品和工业消费品的零售市场为主,沿路和沿边以建大宗地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边界以建低价位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批发市场为主。四年来,我县新扩建各类市场130多个。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了三产的突破和经济结构的优化。1997年、1998年、1999年全县三产增加值分别达10.16亿元、12.3亿元和1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5%、21.1%和25.1%。目前,我县的三次产业比例已由1996年底的58.2∶18.7∶23.1调整到目前的41.4∶30.9∶27.7,二、三产业比例明显提高。
  
   六、加大改革力度,转换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思想大解放是经济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能带来改革的大突破、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除地域、区位等客观因素外,看似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实为思想解放程度上的差距。发达地区干部考虑的是什么事情能干,而落后地区干部考虑的则是什么事情不能干。97年初,我们就明确提出:各级干部的思维方式,要由计划经济条件下,除红头文件规定允许的,其它什么都不能干,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除红头文件和法律明令禁止的,其它什么都可以试、可以干,而且认准了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并在全县倡导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有后规范、先改后完善,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一是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能卖不股、能股不租、能租不包、以卖为主”的原则,全面推行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截止1997年底,我县除县属工业企业化肥厂以外,乡及乡以上331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到位;到2000年6月,我县所有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一律成为民有民营的市场主体。同时,我们还对农口部门的农场、林场、渔场、园地、耕地等公产以及荒滩、荒坡、废塘等国有、集体资产进行拍卖、租赁和承包经营;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拍卖电站3座205千瓦,承包经营电站125座7355.5千瓦;另外,对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门面房一律进行公开拍卖,不得进行租赁和承包经营。二是村级综合改革。全面整顿“村官”队伍,精简村组干部5045人,总人数减少了39.6%;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财乡管”制度,将村集体帐目交乡镇农经站管理;推行公平负担,做到高收入多负担、低收入少负担、减轻纯农户负担、减免贫困户负担,并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实行定点交纳、按卡征收、当场登记,切实减控农民负担;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村务公开、乡镇政务公开。三是社会事业改革。我们紧紧围绕人的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归宿殡仪等需求,大力兴办教育产业、卫生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殡仪产业,切实把社会事业作为产业来办、项目来抓、实体来运行、企业来管理。按照“兴办产业、分流人员,减轻负担、贡献财政”的原则,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推动事业单位由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拨款向自收自支过渡。全县减少事业单位269个,减少人员、编制、财政支出各20%左右。积极推进教育、卫生事业产业化,按照“社会办教卫——教卫产业化——产业民营化——民营规范化”的发展路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政府投入从教育和卫生领域逐步“替代”和“置换”出来。先后兴办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28所,其中幼儿园156所、小学45所、初中12所、高中7所,其它教育机构8个;截至2000年9月,全县38家乡镇卫生院全部改制到位,建立健全了民营化的运营机制,同时还诞生了6所民办医疗机构。另外,由民间投资的天府园墓地和苏北唯一的星级殡仪馆万福殡仪馆也分别于1999年10月、2000年5月投入运营,开辟了殡仪产业发展的新天地。四是财政体制改革。从规范政府收费行为、结算行为、采购行为入手,建立政府收费、会计、采购三大中心,建立定期报帐制、会计委派制和财务代理制三项制度,健全收费服务、会计业务和政府采购三大体系。对各项收费统一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改为报帐制或会计委派制;对财政拨款单位的大件、大宗办公用品及所添固定资产,向社会招标采购;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各类社会集资、捐资、筹款等,实行由征收部门开票,委托银行储蓄网点收款的方法管理;撤消了县直事业单位的原帐户,每一单位只核放一个帐户,乡镇只保留4-5个帐户,避免坐收坐支现象。五是经济管理方式改革。实行“税费一本清”制度,县、乡成立收费中心,对各种税费统一扎口管理,市场主体税费一张单据、一次性交清;实行税费定额制度,对所有市场主体按照公开、公平、合理的原则,实行定额征收,一年一定,分期交纳;实行定点缴纳制度,由过去的税费征收人员到市场主体处征收改为市场主体按时到工商税务部门主动缴纳;落实减控企业负担措施,取消48项收费项目,降低32项收费标准,减少了“三乱”行为对市场主体的干扰。六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坚持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了“政绩显著、群众公认、领导层接受”的用人标准,推行了以干部任前公示制、竞争上岗制、公开招考制和公开推荐制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其中干部任前公示制由我县于1997年8月首创,后被中组部在全国推广。全县先后公示了拟提任副股级以上干部1230人,未用52人,延缓使用17人;678名同志通过竞争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中村支书318名;109名同志通过公开选拔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17名,乡镇长助理和局长(主任)助理92名;8名同志经公开推荐走上了领导岗位。与此相配套,我们还建立了干部任期承诺制、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动态考核制、定期交流制、失察追究制、离任审计制、跟踪教育制、谈话诫勉制等,建立健全了干部人事制度。
  
   七、强化基础设施,缓解“瓶颈”制约,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
  
   市场经济是载体经济,又是不平衡经济,生产要素总是向经济发展环境好的地方流动和富集,区域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环境的竞争。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来说,城镇是载体,交通是命脉,水利、电力、通讯等是基本条件。针对我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97年初,我们确立了“扩大载体,打开通道,以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和支撑长足的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物价指数低、贷款利率低、创业成本低的机遇,向全县发出“苦干三五年,造福三五代”的动员令,一着不让地实施“基础先行”战略。在资金筹措上,我们坚持彻底放开,依靠民力,但不超过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全面开放,借助外力,但不超过将来的偿还能力,具体方式上,采取“一个奉献、两个用足、三个争取”。“一个奉献”,即财政供养人口奉献年工资的10%;“两个用足”,即用足“两工”(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用足政策规定的5%农村提留款;“三个争取”,即争取上级政府支持、争取银行融资、争取社会捐资。四年来,全县以城镇、市场、交通、水利、电力和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有效地缓解了“瓶颈”制约。交通建设方面:围绕“市县公路等级化、县乡公路灰黑化、乡村公路砂石化、全县公路网络化”的总体目标,加大建设、管理和开发力度。在工程建设中,抓“五层”联动,即县四套班子组成的指导层、乡镇干部组成的领导层、经过培训的技术骨干组成的管理层、按“1+15”方式施工的民工组成的施工层和建委、公安、审计、监察等部门组成的协作层各负其责,各方联动,既保证了建设速度,又保证了道路质量。在工程完成后,对公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组建工程建设公司和公路养护公司,并将其推向市场。四年来,全县举社会之力,群策群力,勒紧裤带,共筹集和投入资金近4.4亿元,改造和新铺黑色路420公里、水泥路156公里、乡村沙石路1400多公里,分别是1996年底拥有总数的9倍、11倍和7倍,初步实现了市县公路等级化、县乡公路灰黑化、乡村公路砂石化、全县公路网络化。水利建设方面:四年来共投入资金0.37亿元,完成土方6764万方,完成小沟以上配套建筑物6000多座,改造中低产田75万亩。电力建设方面:四年来共投入资金2.08亿元,新建和改造了35千伏以上变电所4座,完成了220千伏泗沭输变电工程,提前完成了4.2万无电户扶贫通电和农村电网建设任务。通讯建设方面:四年来共投入资金2.14亿元,放装电话3.9万门,电话总用户已达6.05万户,电话交换机扩容净增量5.5万门,总容量达11.6万门,全县69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八、立足鼓劲加压,切实转变作风,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对一个地区来说,开展工作主要取决于干部队伍、运作机制和政策规范三要素,其中干部队伍是关键、是基础、是保证。四年来,我们一直把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品质优的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工作中,我们致力于转变干部思想作风,使他们能自觉地把科学的态度和冲天的干劲结合起来,件件事情求落实,样样工作争上游,并把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立足点放在加大工作压力和健全落实机制上。第一,强化目标管理。我们坚持对年度目标分解立项、定性定量,把整个工作部署变成一个个项目、一项项工程、一件件实事,规定完成时间、质量和标准,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严格奖惩。第二,开展竞争动员。对重点工作不定期组织观摩评比,先后就多种经营、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水利建设和绿化、农业结构调整、道路通达工程等工作,组织了30多次较大规模的观摩评比活动,现场检阅工作成果,奖优罚劣,在各乡镇、各部门之间形成激烈竞争的态势。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争先创优活动和结对竞赛,以此来“挑起”竞争,制造不平衡,激发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比学赶超的浓烈氛围。第三,重视过程管理。推行工作的交办、催办、督办和查办制度,对工作的全过程实施强有力的领导,做到宏观上站得高、微观上抓得实,工作部署后沉到基层检查落实情况,指出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保证每一项工作布置以后,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第四,坚持责权统一。对县级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进行混合编组,统筹分工,成立交办、催办、督办、查办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工商财贸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等五大协调领导小组,实行一个中心、一条鞭管理。对县级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实行“一乡多项”制度,即每人挂钩负责一个乡镇、一项多种经营产业、一个个体私营企业、一个工业项目、一个专业市场、一项招商引资项目等。第五,理顺条块关系。全县工作终端下移,重心下沉,要求县直部门对乡镇工作注重业务指导、淡化垂直领导,力求优质服务,县直部门工作的质量交给乡镇来评判,乡镇条条部门领导的升迁变动以块块的意见为主,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县直单位对乡镇、条条对块块的干扰和束缚,使乡镇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第六,不断鼓劲加压。对干部实行“四逼”政策,即通过组织学习把干部逼向书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开展“双帮双扶”把干部逼向基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机构改革把干部逼向社会,转岗创业,商海弄潮;通过开展招商引资把干部逼向市场,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特别是在通过组织学习把干部逼向书本方面,从97年开始,我们要求全县财政供养人员、党员干部,每年精读两本书,并组织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向社会公布、进入个人档案。97年以来,先后精读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干部读本》、《怎样领导市场经济》、《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农村政策法规精编》六本书。从1999年4月份开始,我们实行“每周一课”制度,每周周六或周日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来沭举办讲座,帮助各级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水平。2000年,又全面启动上网工程,通过党政领导干部带动、知识分子带动和私营企业主带动,使全县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和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具备利用网络服务经济的基本技能。从97年初开始,我们实行周一至周五工作日白天无会制度,采取挤压式、紧逼式的方式推进各项工作,使各级干部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感到不适应、很吃力、跟不上、怕掉队。第七,端正从政思想。把走群众路线具体化到从政指导思想中,一是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首先是对群众负责;二是把权力交给人民,把监督交给公众,把管理交给社会;三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四是越是群众怀疑、不信任的事,越是抓紧、抓实、抓细、抓到位。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各级干部的从政思想教育,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一直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2000年3月底开始的“三讲”教育中,干部群众对县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剖析材料的民主测评中,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平均达到98.38%,既表达了足够的信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通过四年来的努力,沭阳已初步摆脱了问题频发、困难较多、发展缓慢的局面,开始进入一个加速创业、追赶先进、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回顾四年来,我们立足欠发达县情,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思路,形成了如下七个方面特点。第一,在县域经济的空间开发形式上,我们注重强化经济增长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改变“小马拉大车”格局,形成 “群镇崛起、群马拉车”态势。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主要有极点开发、轴线开发和网络开发三种形式。对一个地区来说,经济增长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只能以不同的强度率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渠道使得增长冲动向外扩散,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主要取决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们货币收入、消费占实物收入、消费之间的比例,县城、小城镇发展水平以及与农村的空间距离和通道状况。为此,我们大力实施“群镇崛起、拉动内需,群马拉车、增强辐射,众星拱月、形成体系,城乡一体、促进发展”和“基础先行”战略,努力把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由“小马拉大车”调整为“群马拉车”。第二,在县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上,我们注重发挥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坚持以启动民间资金为杠杆,以小城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支点,“撬动”县域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出口需求量小力弱,加之财政吃紧、金融不良,启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主要在民间。四年来,我们积极引导人们在动态发展中学会“打时空差”,“反季节”、“超时序”、“异地域”花钱,抢抓物价指数低、贷款利率低、创业成本低的机遇,扩大投资和消费,启动民间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兴办公益性事业等,多渠道促使民间死资金、死资产变成活资本、活财富,有效拉动了县域经济增长。第三,在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上,我们注重引发本地市场对县域经济的引导力、牵引力和拉动力,通过“内培外引”扩大生产群体,提高产业支撑力,进而加速地产品的县域市场替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依赖上级布点大项目、给予大投入,或依靠“输血式”扶贫来实现区域发展,只能靠进入市场,引发市场对县域经济的引导力、牵引力和拉动力。沭阳拥有174万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需求量很大,面对国际、外地和本地三大市场,启动本地市场潜力最大、最现实。但是,长期以来沭阳市场基本被外地产品所瓜分和占领,本地资本被动流失,需求呈外向拉动,导致本地工业萎缩、流通畸型,形成了经济增长的连锁性恶性循环。97年以来,我们大力实施“双低”战略,通过“内培外引”迅速扩大生产群体,加快了地产品的县域市场替代。第四,在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上,我们注重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缩小农村才能发展农村,通过引导农民从业性质转变和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村产业多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应由单打一走向市场机制综合联动。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曾经走以财补农、以工建农、以商养农的路子。我县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工商业发展滞后,使得土地无法流转走向农业专业化生产,劳力无法转移发展农村多元化产业,形成经济学上的“困兽效应”。四年来,我们大力引导先富起来的农民离土进镇,安居创业,土地通过流转或“股田制”向少数种田能手集中,实现规模经营,走向专业化生产;引导农村劳动力“不找乡长找市场”,自主创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多元化产业。第五,在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上,我们注重以城乡结构调整为核心和抓手,加快农民从业性质由一产向二、三产以及收入、消费方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化。县域经济结构的形成是多因一果,单打一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往往难以奏效,必须实行全面、综合、系统、集成和联动优化升级,关键是要加快城乡结构调整,抓手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核心是农民从业性质由一产向二、三产转化以及农民收入、消费方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化。四年来,我们坚持走“以农民从业结构调整带动城乡结构调整,再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通过大搞城镇、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先富起来的农民离土、进镇、入市,从事二、三产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和消费方式的调整,促进了城乡结构的调整,进而加快了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第六,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气”提升上,我们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引导人们从注重分享财富转向致力创造财富,保护和激发人们在市场中图生存、图创新、图发展。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能人经济”、“强人经济”和“人本经济”。沭阳拥有174万人口,能否把人力资源管理好、开发好、利用好,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为此,我们大力实施“内转外输”战略,坚持把人力资源作为产业来开发,进行“深度加工”转化为人力资本。同时,大力实施凝聚人心、赢得人心、引导人心、围绕中心的“四心”工程,开展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并广泛采用媒体动员、参与动员、竞争动员等手段,使广大干群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社会态度、价值取向,一直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由瓜分财富窝里斗,转向创造财富比致富。第七,在县域政府的职能定位上,我们注重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对握,坚持致力于构筑市场载体、培育市场主体、推动社会发展。计划经济条件下,党政部门抓一产偏重催收催种,代替农户行为;抓二产偏重生产经营,代替企业行为;抓三产偏重购销产品,代替商业行为。而在经济体制转轨、机制转换和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党政部门必须加快角色转换,做到政治上清廉开明、经济上服务到位、社会上优化环境。我们确定政府在职能定位上,努力实现“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对握,重点是构筑市场载体、培育市场主体、推动社会发展,在构筑市场载体方面,搭台、编剧,当导演,不当演员;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当教练员、裁判员,不当运动员;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一手抓社会事业产业化,一手抓人力资源转化。在领导方法上,围绕市场引导力、社会参与力、政府推动力三力协调配合,推动工作开展。在办事规则上,围绕推行依法行政,在政务、事务公平、公开、公正上大胆试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切实把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纳入法制化、规范化、正常化轨道。
  
   四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在基础差、底子薄、宏观环境严峻的条件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赢得了群众认可、社会认同和领导认定。99年元月,中共宿迁市委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在沭阳召开,市委在会上发出了“全市学沭阳”的号召;2000年4月,省、市委研究室联合对我县区划调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认为“沭阳三年前似乎没有指望,三年中谱写了五大篇章,三年后发展大有希望”;同时,慕名来沭阳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仅98年以来,就接待了省、市各级领导同志和省内外各兄弟县、市前来参观、考察者220余批近4800人次。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区划调整组建地级宿迁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得益于我们对沭阳的发展战略作了科学谋划,初步找到了符合欠发达县情的发展思路;得益于我们与市场经济接轨较快,经济发展走上了市场不归路;得益于各级干部观念更新,思想解放,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得益于我们在不断研究新情况的同时,强化操作落实,找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致力于构筑市场载体,培育市场主体,推动社会发展;得益于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对领导方法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围绕市场引导力、社会参与力、政府推动力三力协调配合,推进工作开展。我们深知,沭阳的成绩是在较差基础上取得的,许多工作只是在补课、打基础、还历史欠帐,我们的许多措施还在逐步探索和完善之中。今后,我们将继续弘扬“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的新时期沭阳精神,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个体私营经济为突破口,以城镇化为抓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根本,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不断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作中,我们将着重把握“五条原则”,即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驱力;扩张经济总量,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扩大内部需求,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开展综合整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聚合力。可以相信,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全县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一个富强、文明的新沭阳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