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松盆景悬崖式图片:以“精神分析”内观自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0:20:35
  以“精神分析”内观自我

                                                                                      ——“我是谁?”

一、主宰人生的三个命题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的过程,即使陶醉于成就之中,也是身临成就而品味走向成就的过程,而不是收获成就之本身! 

此过程中,在理想(愿望、欲求)的牵引下,不断地操作着各种行为过程,这些行为过程的进行又常常受到客观现实和社会法律规章的局限和制约,而不能如愿顺利地实现。于是,在被制约和受挫折的情况下,产生不良的心理体验,不良的心理体验是以消极的情绪过程和不正确的情感内涵为表现的精神活动,这类不良的精神活动的高度矛盾性和冲突性,通常表现为自我心理对话的“自言自语”过程。如:                       

“难道我的计划不正确吗?”

“难道我的能力太差吗?” 

“为什么社会对我如此不公平?” 

“我的命运怎么就如此凄凉?”

“幸福到底是什么?”

“世界上真的存在幸福吗?”

“我的前途还有希望吗?”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吗?”

“我还能够重新站立起来吗?在什么时候能站起来?”

“假如我当时不那么做的话,我现在能如此难堪吗?”

“假如我当时不是因为那件偶然的事情,就不会遇到他,现在也就不会…”

“事情既然发生了,我也那样做了,但假如他再大度一些、通融一些的话,现在我们也不至于…唉…烦死了”

……   

诸如此类的自我对话过程,就是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的过程!      

当我们每每发生这类矛盾冲突时,被一种困惑和痛苦折磨得疲惫不堪,当我们再也无法承受这种煎熬的时候,我们就对自己说:

“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是想开点吧,乐观向前吧。”费尔巴哈曾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能够如此自我解脱和调整的人,已经是通常人当中,比较优秀和很了不起的人了。但是他们在摆脱烦恼之后,其实也并没有真正发现这个烦恼的原委,没有确切地找到正确的答案!这种解脱,不是解决了困惑,充其量是忽略了困惑而已。

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根源答案到底是什么?

我们在日常与人发生口角时,其实别人经常提示我们,只是我们在被提示的时候,往往听到对方的语气和态度是不宽容和不尊重的,使我们的主观不愿意接受,而在我们的愤怒抵抗中被我们司空见惯地忽略了,忠言逆耳呀:

“你以为你是谁呀?”

“知不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

“自以为是…”

我们每个人都经常这样“轻视”别人,也被别人这样“轻视”着!由于这种“轻视”,我们真的“轻视”了一个极其关键的答案:“我是谁?”

人在追求一生幸福的过程中,习惯性地一味检验结果、对照“付出”与“收获”的比例。“付出”是我们的现实行为,“收获”是现实行为的成果反馈,都属外部现象,实在是表面化和形式化。而我们真正忽略的是我们的“内在”—“我是谁?”尽管有很多文学描述,诸如: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等等的说法。但是缺乏详尽的解析和可操作性的论述,所以这类原本很有价值的命题也就成为口号而不被我们重视了。

就“内在”而言,人生其实是三个命题的过程:         

“我从哪里来?”(我的过去是什么?如何接纳?)

“我是谁?”       (我的构成是什么?如何运用?)

“我要到哪里去?”(我的未来是什么?如何实现?)

 

二、“意识”层面的“现实我”、“理想我”及“统一我”

[咨询案例]求助者:李xx,女,28岁,大学文化,职业白领。

我:你需要我在什么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吗?

求助者:我恨死他了。

我:你能谈谈关于他的情况吗?

求助者:他是我刚刚分手的男友,他背叛了我。

我:你如何理解“背叛”这个概念呢?

求助者:我是全心全意对待他,他却不理解我,更不念这么长时间的感情经历,很绝情,就和我分手,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太没良心了。我恨他。

我:你全心全意地对待他,这个“全心全意”是什么含义呢?

求助者:我从认识他开始,不但没有嫌弃他的经济条件之差,而且在他需要用钱的时候,我的工资和奖金都给他了,我支持他的很多经济需要和社会活动。生活上,我能想到的细节我都照顾他,洗衣服、打扫他的独身宿舍、送加班晚饭。当时我父母都很反对我和他交往,我不顾父母的反对和限制地爱着他,对他的关心照顾远远超过了对待父母。尽管这样,他还是背叛了我。他真没良心,我很不平衡,也对不起我的父母。

我:(求助者的情绪强度远远超过了以上的付出程度)你除了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方面对他的关照,还为她做了什么?或者说还为他付出了更多更大的是什么呢?

求助者:犹豫沉默…

我:心理咨询是一个相互尊重的过程,咨询师想了解更多,只为了一个职业目标,那就是更有效地帮助求助者。对于求助者的隐私,会严格地保密,这是对求助者的理解和尊重,是职业道德。

求助者:(轻松了一些)为了更好地照顾和接近他,我们同居了。

我:心理医生有着严格的职业道德,他必须尊重和保密来访者的私人信息,对此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当你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你有权利诉讼于法律。

求助者:(完全轻松)哦,是这样的呀…

我:你如何看待你们的同居呢?

求助者:我把第一次和全部都给了他,他却背叛了我,对我不负责任,我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我:在你们同居期间,你认为自己幸福快乐吗?

求助者:(表情略显温馨)是的,我很幸福,我们是双方自愿的,都曾给了彼此快乐。他对我温存备至,我无法忘记,那时的他真好。

我: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你们的结局完全由你来决定的话,你将如何打算?

求助者:(眼中闪现着希望)我们尽快结婚,相爱一辈子,永远不分开,好好建设家庭。有条件的话,生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我:虽然你开始时说过,你恨死他了。但实际上你仍然爱他,对吗?

求助者:沉默不语…

我:因为你如此深爱着他,但是他已经不爱你了,所以你无法接受痛苦的事实,才非常恨他,是这样的吗?

求知者:潸然泪下…

我:在你美好的理想中,你不得不承认你还深爱着他;在你痛苦的现实里,你非常恨他。在“理想中的爱”与“现实中的恨”的交织里,你时而深爱着他,时而痛恨着他,极度冲突和矛盾,于是你不知道如何面对当前和未来的人生。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求助者:失声痛哭…

显然,求助者面对被抛弃的“现实”时,非常痛恨其前男友;而在她的“理想”(愿望和欲求)中,却深深地爱着她的前男友。爱与恨是绝对的对立、矛盾、冲突。“恨”在如此真实残酷的“现实”里,楚楚神伤;“爱”在愿望和欲求的“理想”中,枝繁叶茂。

一个人,同时被“理想中的爱”高度牵引、被“现实中的恨”沉重制约,就好象被两种对立的力量反向拉伸,撕心裂肺!

面对已经分手的“现实”,仍然爱着对方的这个“理想”变得很不“现实”;面对深爱着对方的“理想”,已经分手的“现实”变得太不“理想”。她完全处在“理想很不现实,现实很不理想”的矛盾冲突之中。体现为“爱”与“恨”的生死纠缠。痛苦不堪!

由此可见,人具有现实的一面,也具有理想的一面。现实一面的“我”心理学称之为“现实我”,就是“恨着对方的我”;理想一面的“我”心理学称之为“理想我”,就是“爱着对方的我”。那么,“我是谁”呢?我是“现实我”和“理想我”的两个人的集合,合称之为“统一我”。

请不要把“我”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单纯个体,至此我们已经很清楚,每个“统一我”至少都是两个“我”——“现实我”和“理想我”所组成。每个人处在“现实”与“理想”对立的时候,就是自相矛盾和内心冲突的。这种自相矛盾和内心冲突会转化成 “自言自语” 的自我心理对话的方式体现出来,就是“理想我”对“现实我”的批评、责备、质问、否定、打击甚至毁灭,以及“现实我”对“理想我”的消极怠工和抵制叛逆。体现为:

 “他这么无情,你为什么还想着他?”

“你既然如此想念他,何必痛恨他呢?不能宽容大度一些吗?”

“你真不自重,对这样一个人还如此用心?”

“为了爱一个人而付出不是很正常吗?为什么不平衡?还要恨他呢?”

“爱是利他的,你付出了就不应该在意回报,但是你为什么心里竟如此委屈?”

“难道你傻吗?曾经无谓地付出?”

“其实你也没有白白付出,你不是曾经也得到了幸福和温暖吗?”

“你真没用,太贱了,还有什么脸活着?”

“如此不幸,你真是个倒霉鬼,别人都比你幸运快乐,你死了得了。”

“今后你千万不要再相信任何男人了,他们没有一个好东西!”

这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理想我”对“现实我”的批评、责备、质问、否定、打击甚至毁灭,以及“现实我”对“理想我”的抵制和叛逆。这个过程就是求助者心理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形式,极其痛苦!

“现实我”代表“当前的我”,只会行动,不会说话。

“理想我”代表“未来的我”,就是愿望和欲求,只会说话(思维),不会行动。

当“现实我”与“理想我”一致时,只会说话的“理想我”与只会行动的“现实我”和睦相处,协调统一,于是“统一我”身心愉悦。

“理想我”是帅,“现实我”是将,“理想我”发出愿望和欲求的指令,“现实我”随即协同执行,通过“现实我”的行为努力和“理想我”的监督鼓励,取得的成果为他们共同所有,这个成果证明了“理想我”的才智,也证明了“现实我”的才干。于是在成功的喜悦中,彼此相互赞扬和肯定,各自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和满足,“理想我”与“现实我”形成良性互动。于是“统一我”就高度满足和协调愉悦,甚至洋洋得意,人心大快!

当“现实我”与“理想我”对立时,因“统一我”处于自相矛盾和冲突之中,只会说话的“理想我”把失败的责任推卸给“现实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对“现实我”进行批评、责备、质问、否定、打击甚至毁灭,如:(内心对话)

“他这么好,当初那件事情你要不那样做的话,他能不满意吗?他能离开你吗?到底还是把他搞丢了,真笨,你实在是无能,有机会都不会把握。”

同样,因“统一我” 处于自相矛盾和冲突之中,只会行动的“现实我”也把失败的责任推卸给“理想我”,而消极怠工,抵抗叛逆,懒散不堪,放弃努力,沉迷痛苦。认为“理想我”发生了决策错误,如:(内心对话)

“他这么没良心,你当初真是瞎了眼了,硬是没看出来,你智商真是有问题,你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有严重的问题,纯属没脑子,就是一个250!”

“现实我”与“理想我”如此对立,形成不良的心理互动,开始相互争辩甚至殊死搏杀,表现为“统一我”处于极度的矛盾痛苦中!我们看到的和她自己感知到的,就是“自己折磨自己”的诋毁和撕杀过程,甚至泛化到对周围的人和事的诋毁和抱怨,这就是为什么心理问题的痛苦程度会达到生不如死的原因!

至此,我们清楚地知道,“我(统一我)是谁”呢?“我(统一我)”就是“现实我”与“理想我”的两个人的构成。至此,读者只要慢慢阅读,就非常容易理解,其原因就是“理想我”的愿望和欲求与“现实我”的行为和操作,都是在我们知觉清醒的状态下出现并完成的,为我们的意识所感知,隶属“意识”的范畴。所以心知肚明,身体力行,不难理解!

 

三、“无意识”或叫做“潜意识”层面的“真实我”

人的心理活动,除了“意识”知觉清醒状态之外,还存在着“无意识”的状态。在“无意识”的状态里,我们有着很多奇异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发生,这是“统一我”的另一个成分!

“无意识”也叫做“潜意识”,就是知觉清醒程度很低的状态,如:“不经意间”、“下意识地 ”、“无意之间”、“恍惚之间”、“冥冥之中”、“忘我地”、“梦境中”、“半梦半醒之间”、“麻醉状态”等等。这些状态都是知觉程度很低的“无意识”即“潜意识”状态,这是我们的另一个状态,其实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心理世界,通常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总是以理性(意识)出发,所以很容易忽略我们自身的这个“无意识”状态。在这个“无意识”状态里,我们是另外一个人!

如果说“理想我”是心理系统中“意识”层面的高山,“现实我”是心理系统中“意识”层面的平原,那么,“无意识”即“潜意识”就是心理系统中深不可测的海底深渊—“真实我”!不为我们的“意识”所感知,但时时在“自发自动”着强大的“潜能”作用,“潜意识”的能量叫做“潜能”。驱动了奇迹的创造、不可思议的行为发生、匪夷所思的想法浮现!

好了,首先让我们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沿着奇异的心理隧道“无意识”即“潜意识”,走进我们心理系统的海底世界—“潜意识”层面的“真实我”,去洞察我们心理世界最深层的真切与微妙吧。

本文一律使用“第一人称”描述,诣在引领大家从中发现深藏不露、神出鬼没的另一个“我”—“真实我”:

[奇异现象1]

我曾经想找到一件极其重要而且必须马上使用的东西,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啊找,把家翻了个底朝天,我确信每个地方都找过了,没有疏漏,就是找不到,简直要把我气得晕死过去。最后,我气急败坏地把花瓶摔在地上,大骂:“见鬼去吧,再也不找你了。”

两天后,不经意间,这个东西就在我家里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上摆放着,它竟然出现了。其实不是它出现了,因为它原本就在那里,不论我看见没看见、发现没发现它,它都是在那里的!所以不是它出现了,而是I see it(我看见了它),也就是I find it(我发现了、找到了它)!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思考]

我在翻箱倒柜地找它的时候,是谁在找这个东西呢?当时我有找到它的迫切的心情,这是我的愿望和欲求,就是我的“理想我”;同时我翻箱倒柜地找,付出了艰苦的行为,这是我的“现实我”。结果“理想我”和“现实我”两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无功而返;两天后我找到它的时候,是在“不经意”之间,那时我没有找到它的愿望和欲求,说明不是“理想我”找到的。我也没有付出行动去找,说明也不是“现实我”找到的。但是我确实找到它了,很明显是在“不经意”之间找到的,是“不经意”找到了它!处于“不经意”的状态里的“我”既不是“理想我”,也不是“现实我”,那么这个“我”到底是“谁”呢?暂且叫做“不经意的我”吧。难道这个“不经意的我”是“统一我”的构成中的另外一个因子吗?

[奇异现象2]

我是一个年轻人,精力旺盛,文化程度硕士,态度认真,做事严谨,业务娴熟。我的工作是从事商业谈判,在商业谈判的过程中,准确报价太关键了,而且我对自己的产品的价格实在是了如指掌,可以脱口而出。

在一次谈判报价中,我的失误至今记忆犹新。我明明知道我的产品价格是一万二,在说出一万二的前一秒钟,我非常清晰地记得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出一万二的信息,甚至浮现出了这个数字图象,但是我开口时却“恍惚间”说成了一千二。当时我被自己惊呆了,甚至不知所措,慌作一团。

[思考]

我知道这叫做“口误”,我也知道还有类似情形的“笔误”。我明明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万二的信息,包括这个数字的图象信息和发音信息,而且想说的就是一万二,结果说成一千二,看来这不是“理想我”所为。但确实是“现实我”所为,然而当时不会行动、只会说话的“理想我”确实发出了一万二的正确指令呀,“现实我”为什么还是说错了呢?当时口误的瞬间,我有一瞬间的恍惚(精力不集中)。“现实我”说出一千二,一定是接受到了另一个指令—一千二,这个指令难道是由“恍惚”发出来的吗?暂且把处于“恍惚”中的我叫做“恍惚的我”吧,这个“恍惚的我”到底是谁?他在哪里呢?是怎么来的?

[奇异现象3]

我是一个初中学生,我酷爱文学,语文是我最喜欢的课程。老师耐心地教我们写作。起初,我只是按照老师讲解的作文段落结构,生搬硬套地堆砌出一篇文章,草草交差。不论我多么穷思竭虑,翻尽了肚子里的所有词汇,写出来的文章,自己看了都觉得太牵强附会,承上启下的连接实在是生硬不堪。我在鼓励自己:“你要努力,你一定行,只要坚持,你肯定会成功。”

我如此努力的结果却连自己都仍不满意,别说写出精彩的文章,简直是为了拼凑文章的规定字数而狼狈不堪,唉!焦虑呀。

我在苦苦地坚持着。有一次语文考试的作文,因为我写文章的套路已经很熟练了,我没有了焦虑和紧张,我根本没有那么强烈地想写好作文的自我苛求。只是安静地去写,我没有搜肠刮肚地找词汇。大量的词语自然流淌出来,跃然纸上。文章规定1500字,我写到2000字的时候仍然意犹未尽,简直收不住笔了,完全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我的这篇文章被评为第一名。事后再读自己的这篇文章,实在是不可思议,不知道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竟然如此行文流畅,我被自己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太神奇了。

后来再写文章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去寻找那种感觉,结果找不到了。又回到了以前笨拙的字数拼凑和堆砌之中。

[思考]

我知道,这叫“灵感”。当灵感出现时,才思涌泻,自溢流淌,犹如神助。

那么什么是“灵感”呢?我说不清楚。但是我知道“灵感”出现时,我是一个深度的“忘我”的状态。因为熟练了文章套路,我轻松得没有了想拼命写好这篇文章的挣扎,“理想我”就不存在了,所以“灵感”一定不是想拼命好这篇文章的“理想我”。甚至我也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好象有一只无形的手,移动着笔完成了文章。这篇文章当然是“现实我”完成的,但确实不是在“理想我”的指令下完成的。那是“谁”指使了“现实我”完成的呢?是“灵感”指使的吗?这个“灵感”是在“忘我”的状态下出现的。暂且把“忘我”状态的“我”叫做“忘我的我”吧,这个“忘我的我”到底是什么呢?

[奇异现象4]

     我文化程度很高,态度客观,崇尚唯物,从不相信什么鬼神迷信。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在梦里,一个房间,有艳丽的鲜花,有华贵的沙发,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斜射进来照在茶几上,茶几上兰色的文件夹清晰可见。茶几相隔的两边,坐着我和另外一个人。他难为情地深表歉意道:实在对不起,我今天有些意外的事情要办理,所以我们的商谈简捷快速进行吧。中午我就要出去处理那些事情,有机会再请你共进午餐,好吗?

这个梦实在是太清晰了,清晰得让我看见了沙发布料上的花纹。

昨天,我去一家公司商谈业务,进入对方的办公室,这个熟悉的环境让我突然想起了那个久违的梦。迟疑之间,看见了沙发布料上熟悉的花纹和茶几上兰色的文件夹。我鬼使神差落座,正在从公文包里拿名片,对方说:我们今天简捷快速地敲定一个初步方案,换一个时间再详细论证操作细则如何?实在是不好意思,我今天家里有些突发情况,我需要尽快去处理一下。

我们快速地确定了一致的意见后,他匆忙送我离开。走出他的办公室,看见走廊里员工们正拿着饭盒向食堂的方向走去。我意识到午饭的时间到了,就试探地说:有机会我请你吃午饭,我们好好交流交流。他感激地说:好、好、好,我也是这么想的,有缘分呀。

很多年过四十的人,30%左右的人都有过类似的梦与现实吻合的蹊跷经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普遍认识:年轻时文化程度再高,再不相信“迷信”的人,到晚年时,面对诸如梦与事实的巧合,对很多“迷信”的说法不再强烈抵抗了,开始沉默了。原因是以事实经历了很多奇异的现象,觉得事实毕竟是存在的,无法轻易否认了。只是由于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当然也不能盲目奉承,更找不到接纳的确切理由,所以只好沉默。

其实,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有它的道理。当科学处于相对滞后的时期,就无法对心理现象提供科学的解释和依据。人们又无法承受这种奇异的困惑,为了变通甚至摆脱这种困惑去寻求安然、解除焦虑,就做出了主观臆断的唯心解释,牵强附会,逐渐夸大、赋予丰富的内容、思维加工操作后,就制造了“迷信”,暂且得以偷生。

[思考]

人们对这类梦的理解和认识,通常认为人具有预知能力、预见能力。但至少我们知道这并不是“理想我”和“现实我”的所为,因为在梦的状态里,我们的意识知觉降到了最低,是无意识的,没有了“理想我”(愿望和欲求),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没有了“现实我”。暂且把处于“梦境”状态的“我”,叫做“梦中的我”吧。通常的解梦总是力求从梦的内容去找到答案,这必然是唯心的!其实要解梦,首先应该搞清楚“梦中的我”到底是“谁”?为什么有时“托梦”非常巧合灵验,其实并非“梦”灵验,而是“梦中的我”是另一个“我”,有着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奇异现象5]

马克思给燕妮的情书这样写道:

——“我要以宇宙作为纸张,用天空中最耀眼的闪电组成文字,表达我对你的爱。我要让全世界把你永远牢记!”

我同样要放声告诉全世界:

——“我恋爱了,他爱我爱得温馨备至,关怀我到体切入微,每当他的关爱发生时,我才明白这种关爱的方式,原来竟是我的最渴望。过去对此我竟全然不知。一个完全懂得自己的人爱着自己,能够适时地体会到并给予我最当前的感受,是多么的幸福。”

他,就是我的男朋友,对我无微不至,体贴关怀。我被他深深地吸引着,凡是我想到的,他总是同时也想到了,甚至提前想到了,他懂得并关注我的感受。在我开心地想对他表达爱意却又难以启齿时,他象一个“飞贼”一样能及时准确地洞察到我的内心并“窃取”到我的感受,而且他机智主动地替我把难为情的表达说出来,尤其故意用那种大大咧咧的释然态度,把我的“难以启齿”表达得肉麻夸张,他简直是个要多好有多好、要多坏有多坏的家伙,给我爱和温暖的充分满足的同时,总是大方地让我羞涩,原来他就是我生命的全部。

在他生日的那天,我瞒着他来到商场,想送他一件精心的礼物。就在我逐个柜台反复挑选礼物直至疲惫的无意之间,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说不明白的感觉产生,忽而好象我在想他,马上就想见到他,忽而好象他在想我,马上想见到我。到底是他在想我还是我在想他?我真是说不清楚。就好象彼此的想念正在交替出现,我说不清楚的恍惚和玄妙触动着我的心尖,楚痒隐动,似乎是一种奇异的相互想念正在交感出现在我的身体的诸多敏感处,心慌意乱、六神无主。

我心动迫切、抓心挠肝地仓皇之间走出商场的大门。

天哪!他正在那里四处张望。

我冲上去挽着他的胳膊,死别重逢般说:你怎么会在这里?你在搞什么鬼呀?

“可恶”的家伙故做漫不经心的样子说:你是不是在给我挑选礼物呀?打算贿赂我是吧?干吗跑到这个商场云集的地方来,害得我拿不定主义进哪家商场去抓你。

我象在梦里,牢牢地掐着他的手臂,甜蜜地依偎在他温暖的肩上…

[思考]

我听说过,这种现象叫做“心灵感应”。“心灵感应”是另一种“灵感”吗?如果说“心灵感应”是一种特殊的感知能力,那么至少这种特殊的感知能力是由我而发并“承载”于“我”的,它的到来是在我挑选礼物直至“疲惫的无意之间”。这个“疲惫的无意之间的我”是谁呢?

[奇异现象6]

我们相爱得百折不挠般执着,刻守得无怨无悔般坚强。笑迎过岁月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历尽了长夜的渴渴望望、想想念念。

饱经风霜止日月,相依互伴暖心间!

在相爱相挽的漫漫岁月,我们坚守着一个崇高的神话:

 

—在很久很久以前,

—天地合一,混沌未开,

—人,

—原本是男女一体,

—就象是连体的婴儿,

—无私无欲地相依相偎…

 

—后来,

—因无知触犯了上帝的神灵,

—而被强行地拆分以示惩罚,

—于是,

—我们各自胸怀着虔诚的负罪,

—开始漫漫的孤寂旅程,

—苦苦地寻觅着无法割舍的,

—原本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后来…

—再后来…

 

牵挂是一种痛,但不是一种很强的痛。是一股股的撩拨,一丝丝的扯动,一阵阵的漫舞…

在不得已分手后的日子里,我神情恍然,苟且维生,冥冥虚度。

情感挚真的我俩,过去就象“皮”和“毛”一样,相济而生,浑然一体。失恋后的极度烦恼无法抗拒,我只能努力地试图忘记他。我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想把“皮”累垮,以求“毛”的脱落,来忘记他!

于是在运动场拼命地狂奔,之后在我企图享受运动后的疲惫带给我的可怜的只有一点点的瞬间释然时,他却跃然出现在我疲惫的视线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挥之不去…

我背起行囊,远赴边疆,去寻找孩提时的记忆。那晚,与童年挚友的久别重逢,觥酬笑朗,痛斥方酋,情真歌亢,挥汗如爽…顷刻间,失恋的不悦果真荡然无存。烟消云散,眉开眼笑,神清气爽,喜上心头…

盛宴散去,夜深人静,回到房间,摊开铺被,安然衾枕的无意之间,他竟朝着我朦胧的醉眼,翩然而至,悠然轻歌。我下意识地关闭房灯,黑暗中,他一闪一闪,萦绕阑珊…

回程中,我路经A城。来到当地最时尚的化妆品商厦,为自己选购了最高档的品牌护肤系列,爱不释手,自信倍增,心中高唱着我自己的名言:“美自己的容,让别人丢脸去吧!”好舒服,心情愉快许多,终于找回了我的自信。

走出商厦,喧嚣沸腾,人潮簇动。无意之间,广告牌上洒脱的男模颈上的领带,朝着我刚刚找回的自信轻轻地鞭打过来,心中浮现隐痛。虽置身人海,一阵怅然若失的凉意从天边悄悄袭来,由体表将我徐徐浸透,身体里清清淡淡的冷与热的隐隐对流,在我心头的上空化作无形的旋涡蔓延开来,瞬间扩张成为一处虚空,将我缓缓举起…

在这个无形的虚空中,我体无所支、心无所依。缓缓地被举起着,高不及天,冥冥地坠落着,深不见底…心静悄悄地弃我远去,漫漫到无际的好远好远,微弱得与我只有一丝牵连,飘飘忽忽,时隐时现,将断未断…

人海茫茫,怅然失意,此时愿意安慰我的竟另有其人,他来得如此适时而自然,他的名字叫“委屈”!喧嚣的人潮中,“委屈”默默地陪伴着木僵的我,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我如此努力想走出困境,百折不挠,却屡战屡败。于是我无助地放弃了抗争,转为与“沉默”为伴。“沉默”温柔地把我的手挽牵,我顺从地跟随着它重新回到痛苦不堪的原点。

无力抗争,深沉在痛苦的绝望之中。只有读一些杂书以遣时间,呆呆的眼神看着枯燥的文字,一目N行,不知所云,心不在焉。他却又楚楚隐现在字里行间,面容憔悴,好似心痛,我泪如泉涌,满目苍茫。

挥手抹去伤心的泪水的瞬间,他随即从字里行间跃然升起,游动到我的手指间,融化在我的泪水里,幽默憨笑…我下意识地伸手抓去,他却飘然游离,隐遁于绰约的树影间,漂越过断壁的残垣处…渐渐地消失、闪现、消失、闪现在我模糊视线的无限远、无限远…

仿佛轻轻地剪一缕情丝,放飞于瑟瑟的秋风中,默默地扯一丝牵挂,撒落在茫茫的夜色里…

[思考]

“牵挂”不是刻意的寻找和追忆,这种真实微妙的心理活动,绝不是“现实我”与“理想我”的所为。都发生在“不经意间”、“下意识地 ”、“恍惚之间”、“冥冥之中”、“忘我的状态里”、“半梦半醒之间”!

这到底是谁在活动呢?活动得如此魂绕梦牵?

“运动得疲惫不堪的瞬间释然”时,他跃然于我的视线,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挥之不去…这个“运动得疲惫不堪的瞬间释然的我”到底是谁?

“安然衾枕的瞬间”的“醉眼朦胧”的我,竟然看见他“翩然而至,悠然轻歌。一闪一闪,萦绕阑珊…”。这个“安然衾枕醉眼朦胧的我”到底是谁?”

“走出商厦、喧嚣沸腾、人潮簇动、无意之间的我”,为什么从一条“领带”里感受到自己“体无所支、心无所依”的飘飘忽忽,将断未断… ?

在呆滞的读书目光下,为什么他会隐现在字里行间?    

在举手抹去泪水的瞬间,他为什么会从字里行间游动到我的手指间,融化在我的泪水里,幽默憨笑?…

我伸手抓去,他为什么飘然游离,隐遁于绰约的树影,漂越过断壁的残垣…?

不论以上的现象如何,但都是出现在我“不经意间”、“下意识地 ”、“恍惚之间”、“冥冥之中”、“忘我的状态里”、“半梦半醒之间”的状态里。在这些状态里,我是另一个人吗?

[奇异现象7]

高中时,我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我为人正直,积极向上。虽然刚刚分到理科班,但是我的文科成绩和兴趣是全校有名的,一个理科成绩优异的学生,写着一笔绝好的字,而且口才和文采过人,是多么的有人缘和备受瞩目。

在一次小组讨论中,我思想的深刻和口才的过人,深深地吸引了一位女生,她酷爱文学,学习成绩中上。我当时根本没有注意过她。后来的一次对话中,我无意伤害了她,其实那根本不算什么伤害,但她竟然暗自哭了。事后另一位女生告诉我的时候,我感到莫名其妙,因为我心里根本没有太在意她,而且说的话也是很正常的语言。可是我还是认为毕竟我致使她不愉快了,应该多关注和尊重对方为好。

随着我有意无意地关注她,才发现很多男生都想接近她,她确实很美。我发现她对我很好,于是我萌动了一种奇妙的念头,有时候很想看她一眼,有时候下意识地看看她在不在周围。两周之后,我每当进入校园,第一眼就是去寻找她的身影,一天看不见她,心里好象缺少了什么,很空的感觉。随后我开始有意地接近她,她丝毫不反感,反倒很开心大方。接近了竟然闻到她的体味,甚至距离十公分左右时能感觉到她的体温。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明确地有意识地感受到女孩的气息,我开始想她很多很多,脑子有时乱极了。

在后来的集体讨论中,我好象能够表现的更加帅气,在表现的同时,时不时地关注她的反应。于是我更积极于集体讨论,甚至在盼望和期待。在即将讨论之前,我懂得准备了,准备中参杂了很多她的即时表情回应。看见她时,心情愉悦而安慰,看不见时,空虚焦虑而不安。这种安慰感和纠缠感竟然伴随着心理和生理的反应。天呐,我爱上她了。

那是八十年代初期,老师发现了这种现象,在班会上不指名地严厉批评,甚至讽刺打击,语言难听得不堪入耳。全班人都心知肚明老师是在说哪两个人。奇怪的是我们俩并不感到羞耻和胆怯,反倒在班会后,我们及时地对望并会心地彼此微笑。那个微笑是心有灵犀的,好象彼此在说:“别怕,他们多可笑,都是纸老虎。加油啊!”

后来老师再在班会上讽刺出不堪入耳的语言时,我几经险些站起来,与之争辩,甚至打击老师。因为我有男人的感觉了。我认为我是男人,说我什么都无所谓,但是她是我的,老师这样说话,考虑她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感受了吗?我不爱护我的女朋友谁来爱护?几次想跳出来与老师一比高下,但还是委屈地忍耐了。

她的父亲坚决反对我们交往,我从来不敢去她家,肯定进不去家门,肯定被她家长赶出门。每个休息日都是她到我家来,我的父母相对开明,似乎知道我们之间的事情,但只要我学习成绩不下降,就不做太过强烈的反应。

好压抑,青春期叛逆的我开始赌气寻找另外的出路。对抗老师的方法就是把学习搞得更好,看你有什么说的?给我闭嘴!对父母的缓兵之计同样是把学习搞好,父母对我的学习成绩安心了,就会放松警惕,嘿嘿!对她父亲的想法是,我的学习成绩优秀,你能说我心灵不纯洁吗?减速慢行!

当我心绪烦乱时,我拿出字帖练字,练到心静后,开始学习,挑灯夜战。结果我的字写得笔峰刚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同时把学习小组的讨论形式,扩大为开办校刊。我偷偷找到父亲的朋友,一位书法家,他为我起了校刊的刊名叫《朝翼》,鼓励我迎着朝霞去飞翔,并为刊名题字。父亲的另一个朋友,给我无偿提供纸张和油墨。我组织编委们撰稿、刻蜡版、油印、发送到各个班级。半年后,我的《朝翼》在当地中学界影响很大,发送量扩展到临近中学。教育局的很多领导都知道我的名字。

至此,我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同时,我的女朋友更喜欢和我交往了,我好象认为学校里谁都知道她是我的,谁想把她从我身边领走,简直是白日做梦!

我历经了长达两年多的如此艰辛,周旋了各种压力和打击,高中毕业了。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相当于现在的国本中的第一流院校。成功喜悦的同时,我迎来了另一个烦恼:我和她不在同一个城市上大学。

大学里,没有她在身边,学习实在没有乐趣,不知道明天做什么,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她深深地在我的心底,尽管她不在身边,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会下意识地考虑她的存在。大学里的个别同学,由于好奇心,偷偷去看从国外引进来的录象片,就是三级片。小声招呼我一起去看,我想一想没有去。我想到了她,好象她在看着我,我不能如此“堕落”。如果她将来是我的妻子,我这样做是对她的背叛和不忠,太肮脏了,将来我无法面对她的身体,在她面前我永远是纯洁和正直的才对。当时自己真是如此执着和认真。

后来她受到来自父亲的压力,无奈地提出和我分手,她哭了。看见她哭泣的样子,我不忍心,就故做坚强地答应了她分手的要求,其实心如刀割。

我实在无法承受这种分离的压力和情感前途未卜的困扰。借着一个国庆节的休息时间,离开学校,回到家乡。径直敲开了她的家门,与她的父亲真实表白了自己的愿望,做最后一搏。当时她在另外一个城市读大学,不在家里。

长达9个小时的交谈后,她的父亲将我拒之门外。临别时,我说:“叔叔,您不可能照顾她一辈子,她早晚还是需要一个归属的。”她父亲没有理睬我,我完全绝望了,此后我没有再出现,断绝了和她的联络,如石沉大海般消失了。

回到大学后,我完全沉浸在哲学的书籍里,可能是企图解脱吧。往日坚强、自信、勇敢的我,完全倒塌在一堆哲学书籍之中,恍恍度日,历时一年半才慢慢苏醒。大学毕业后我独自到了远离家乡的一个城市,不愿回到家乡。因为无法面对将来作为别人新娘的她。

工作的第一年的一天,恍惚之间想到她,竟然想到将来她父亲离世的那天,我应该出现,因为她需要安慰和帮助。甚至清楚地想象到她家里当时乱作一团的场面。后来我告戒自己不许胡思乱想。

在我婚后的一天,妻子在洗衣服,我在刷碗。无意识之间在水池的水影中,看见两个人影,好象是她和她的丈夫。于是想起了我们共处的日子里,我们交流文学的情景,忽而一种担心漂浮在心头:假如她丈夫的文化程度较低,怎么和她交流文学诗歌呢?对于一个酷爱文学的她,夫妻共同语言很少,能开心快乐吗?甚至想到她因此满脸的委屈和无奈。我突然清醒过来,觉得自己很可笑,自己实在是太荒谬。

我在国外进修期间,时常郁闷得一个月都见不到一个中国人,没有说一句汉语的机会。每当此时我就给妻子打电话,特别想家,真想回到家里,把妻子抱在怀里,尽情地白乎一番,想体会和妻子吹牛说大话的快乐感觉。

有时也想起初恋女友,因为当时国内企业因经营不利,正在转制,员工大规模的“下岗”。而她的大学专业不是很好,那个行业当时正在大规模倒闭,员工纷纷下岗。我又很挂念她的处境,想起了她。

我一直认为我对她的各种想法,都是因为我想念她的原因。至于这些离奇荒诞的思维内容,我只是觉得自己很好笑,甚至很阿Q。

七年前,我竟然在家乡遇到了她。我们在一个咖啡厅落座,彼此的交谈竟如雷轰顶:

1、          她始终不知道我当年,为了这份感情,专程回家乡与她父亲长谈了9个小时。其实这些年她一直很想念我,就象我想念她一样。

2、          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她的父亲就患癌症去世了。就是在我想到她父亲离世时我应该出现、并去安慰和帮助她、而且看见她家当时很乱的那个时间的前半年。

3、          她父亲临终时,因为不放心,为她安排了现在的丈夫,是一个高中学历的人,做着小生意。她当时尽管不完全满意这种学历的差异,但是面对病卧在床、即将离世的父亲,她答应了。

4、          她所在的企业,因行业不景气而倒闭,她下岗后随丈夫做着小生意。

5、          她生了一个男孩,和我是同一天的生日。这个日子对她来说实在无法面对,所以每年孩子的生日,都过农历。

她诉说着,泪如雨下,我聆听着,心如刀绞。

[思考]

这些真实发生了的情节,都是在我过去“不经意间”、“下意识地 ”、“恍惚之间”、“冥冥之中”、“忘我的状态里”、“半梦半醒之间”的思维状态中出现的,难道这只是巧合吗?于是我顿悟到:并不是我曾胡思乱想到了这些信息,而是有一种力量在暗示我、告诉了我。这种“力量”来自于“不经意间的我”、“下意识的我 ”、“恍惚之间的我”、“冥冥之中的我”、“忘我的状态的我”、“半梦半醒之间的我”,这些“我”到底是谁?从哪里来的?如何发生的呢?

 

四、“统一我”的“过去”——“真实我”

“统一我”在“意识”层面的两个“我”被称为“现实我”和“理想我”。“现实我”代表“当前的我”,“理想我”代表“未来的我”,那么沿着生命的数轴寻去,一定存在“过去的我”,他在哪里?是什么呢?

“过去的我”,就是我的过去的实践经历和心理感受的总和。如何理解这个“过去”呢?

 我们从出生至今,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件。在当前,那些事件中有的我们能够记忆起来,有的我们已经遗忘。之所以能够记忆起来,是因为它停留在我们的“意识”层面,为我们的“意识”所能够意识到;之所以已经遗忘,想不起来了,是因为它不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层面。

 所有被我们“遗忘”的,都是不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层面,那么“遗忘”的去向是哪里?被“遗忘”的事件到底去了哪里呢?我要沿着生命的轨迹去追踪记忆…

 我们经历任何事件的同时,都有两个维度的心理内涵:一个维度是心理活动的形式!就是事件发生时的运动操作,比如:开怀大笑的表情;另一个维度是我们的心理活动的驱动力!就是支持我们“运动操作”这个“形式”所对应的心理能量,就是驱动“开怀大笑的表情”的“心理能量”!

 我的一个老朋友,和我讲起我们曾经开怀大笑的过去经历时,我居然完全遗忘了。这就是说,当初开怀大笑的“运动操作”的“形式”,在我的“意识”层面不存在了,所以我怎么都想不起来!通常讲的“遗忘”是这种“运动操作”的“形式”的蜕化和脱落;那么,我当初开怀大笑的心理能量也蜕化和脱落了吗?

我们从物理学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的值是恒定不变的,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被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这就是说,我当初开怀大笑的心理能量不是消失消灭了,而是转化了。转化成了什么?转化到哪里了呢?

  “我”的摩擦生电物理实验:

在摩擦生电的过程中,是“电刷”与“转子”相对运动,就是摩擦生电,“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

 “电刷”与“转子”相对运动就是“运动操作”的“形式”,相当于我在“开怀大笑”;支持“电刷”与“转子”相对运动的“机械能”就是驱动力,相当于我开怀大笑的“心理能量”!

摩擦生电完成后,“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存储在了“蓄电池”中,这个转化存储的过程叫做“能量内化”。这个“蓄电池”后来被使用时,电能释放出来,我们只知道其中有电能,而不知道其中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因为“电刷”与“转子”相对运动的“运动操作”的“形式”被“遗忘”了,就是“蓄电池”中的“电能”完全脱离了“电刷”与“转子”相对运动的“运动操作”的“形式”,就是事件的“形式”脱落了。

我开怀大笑的经历,很久之后的当前,面部表情的“运动形式”在我的“意识”层面“脱落”了,就是被我 “遗忘”了。

当初开怀大笑对应的心理能量哪里去了呢?“内化”了! “内化”到了“潜意识”的层面,不为“意识”所意识,所以我感知不到它的存在,其实它仍然存在!它以“潜能”的形式存在于我的“潜意识”里。

存储在蓄电池中的电能,一旦被连接在一个闭合的电路中就会“释放”出来,可以照明、也可以加热、也可以焊接、也可以驱动、也可以制造火灾…功能巨大,形式多样!我只知道其释放出来时当前的功能,而不知道其由来。那么这些电能到底将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要看我如何支配(运用)它。

我开怀大笑后的心理能量“内化”累积成为“潜意识”层面的能量——“潜能”,不为我的“意识”所意识到,所以我平时全然不知。在“不经意间”、“下意识地 ”、“恍惚之间”、“冥冥之中”、“忘我的状态里”、“半梦半醒之间”的状态里,就是我进入了“无意识”即“潜意识”的状态里,它就会“自发自动”出来,致使我可能会不经意地微笑、可能会无意识间善待他人、可能会释然间不计菲薄、可能会恍惚间嫉妒朋友…同样功能巨大,形式多样!至于这个“潜能”将发挥出哪种功能?我的“性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器”!(而认知是“理想我”的解码器)

    在[奇异现象6]当中的微妙的牵挂心理活动就是这样形成的:

我深爱我的男友,我们如胶似漆地相爱的过去岁月里,我经历了太多的甜蜜和美好,因为太多太多的太美好太美好,以致于我只知道他太好太好。好的程度达到了:你真要让我讲他的具体好,我根本说不出来,我就是只知道他最好!这种只知道好而说不出来具体如何好的感觉,就是所有以往的幸福经验(经历和体验)逐渐“脱落”了“形式”后,大量的相关心理能量逐次“内化”到了“潜意识”的层面,被累积成为“情结”,存储的巨大的情感“潜能”!

     后来,在我努力想摆脱分手的烦恼时,我处于“意识”的状态时,只感到当前的现实痛苦和矛盾,“潜意识”的能量没有“自发自动”出来,也就没有奇异的心理现象发生。但当我处于“无意识”(意识的知觉程度降低)的诸多瞬间里,在我的心理系统中,飘逸出那么多微妙的“牵动”情思。这就是“潜意识”的巨大情感能量——“潜能”的“自发自动”作用,表现为各种奇异现象的发生!

为了适合中国人理解,我将弗洛伊德的“本我”改名为“真实我”,冒昧!!!

弗洛伊德之所以发现了人格结构中的“本我(潜意识)”,是通过观察研究很多精神病患者的无意识活动的结果。我通过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来感悟弗洛伊德的理论,如下:

一个严重的精神分裂患者,整天进食甚微,吃不饱,穿不暖,严重缺乏睡眠,骨瘦如柴。但是当他受到惊吓时,他能够快速奔跑,疾驰如飞,我们健康人根本追不上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疯子”的表现;如果他讲起话来,情绪高昂,滔滔不绝,通宵达旦,不知疲倦。那么,他如此骨瘦如柴般体弱,怎么能够完成如此高强度的心理活动?其“体能”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因为,精神分裂患者,在病症形成之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心理矛盾冲突和备受打击的压抑过程,此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不良事件,其“形式”逐渐“脱落”而被“遗忘”,相应的心理能量(不良情绪)逐渐“内化”到“潜意识”层面,累积了太大的“潜能”(不良情结)。他发病后处于“自知力”严重不完整的状态,就是处于“无意识”状态,这些“潜能”“自发自动”出来的“成就卓著”的超强体能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真实我)”,是从出生到当前,已经被“遗忘”的经验(经历及体验),逐渐“形式脱落”而心理能量“内化”到了“潜意识”即“无意识”深层的结果。代表着“过去的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会“自发自动”发生作用。

荣格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做了伟大的拓展,荣格认为:

弗洛伊德认为的“潜意识”,是从出生到当前的被“遗忘”的经验的“内化”结果,属个体成长区间的所有经验“形式遗忘”并“能量内化”的结果,叫做“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层面的“我”叫做“个体本我”,就是我所理解的“个体真实我”。

而我们在出生前的漫漫岁月,是世世代代的延续过程,是真实发生,传承着经验信息累积的漫长过程。是一个无限远的世世代代的经验信息“形式”被“遗忘”并“能量”被“内化”的累积过程。如此更广度的“潜意识”,蕴涵的信息能量更为巨大,被容格称之为“集体潜意识”。或者叫做“集体本我”,就是我理解的“集体真实我”。

容格的观点似乎有道理,比如:

民间确实存在一种奇异现象:一个人做梦,居然梦见他从未谋面的曾祖父。梦醒后与其父交流,其父说曾祖父确实是他梦中看见的相貌;梦中其曾祖父告诉他的事件,确实在他们家族历史中曾经发生过,而他此前确实从未听说过。那么,这样的信息是在他本人出生之前的信息经验,根本不是他的个人成长区间的经验,那就是其祖先的信息被“遗忘”并“内化”的结果,传递到了他的“潜意识”中。在梦境里,他的“意识”程度极度降低,处于“潜意识”的状态下,这个信息“潜能”“自发自动”地出来告诉了他。

 

从“集体潜意识”范畴的“集体真实我”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都是从无限远至今的“经验”的“形式”被“遗忘”后“心理能量”被“内化”的累积结果。

从这个能量的“数量”来看,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出生前的久远历史是一样长的,就是人类的进化史,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一样;

从能量的“性质”来看,我们的无限先辈中,各种各样经验的人都有,我们的“潜意识”里,被“内化”的各种各样的“经验信息”当然就都有,所以我们的“综合性质”就是一样的。有善的,也有恶的,我们当然就是善恶“中性”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集体真实我”是完全一样的,就好象是同一个人。这个意义上的“集体真实我”,似乎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人的“底蕴”、“心灵”,或者就叫做“灵魂”!对此,不从事专业心理学工作的朋友们,不必牵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我们在现实中每个人是完全不同的。原因是我们看到的每个人的不同,是每个人的“统一我”是不同的,尽管“统一我”中“潜意识”层面的“真实我”都相同,但是“统一我”中“意识”层面的“现实我”和“理想我”确实是迥异的!

有人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发现的,根本不适用于健康人。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正确!比如:

上面讲到的[奇异现象3]中“忘我”的“灵感”之下,我写文章的故事:

我很努力,我在顽强地按照老师讲的作文规则练习着。在此过程中,我不知道练习了多少遍,在这个关于作文练习的动作操作的“形式”被“遗忘”而“心理能量”不断“内化”的过程中,我写作的“潜意识”在不断累积,优秀写作的“潜意识”层面的“真实我”在不断长大。

当我在摆脱了想写好作文的竭力挣扎后,进入了“忘我”的状态时,竟然才思涌泻,收不住笔了。这是“潜意识”层面的已经累积的写作“潜能”的“自发自动”的结果。相当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潜能”的集中释放必然创造奇迹!

这个写作的我的奇迹“灵感”的出现,和体弱不支的精神分裂患者的超长“体能”的发挥,根本不存在逻辑上的任何区别。所以俗话说: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五、“统一我”是“理想我”、“现实我”和“真实我”的组成

以上7类奇异现象,都发生在“不经意间”、“下意识地 ”、“恍惚之间”、“冥冥之中”、“忘我的状态里”、“半梦半醒之间”的情形下。说明是我在意识知觉低下状态中的心理现象,这些现象发生的状态叫做“无意识”状态即“潜意识”状态,这种状态里发生的奇异现象、巧合现象是一种力量的作用,这种力量是人的“无意识”即“潜意识”的能量,就是“潜能”!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两种状态:

(1)意识知觉高度清醒的状态,叫做“意识”状态。“意识”状态的“我”分为“理想我”和“现实我”!因“理想我”和“现实我”处于“意识”状态,是能够被“意识”所意识到的,所以我们能够知道发生的通常心理现象的明确原因。

 “理想我”是我们的愿望和欲求,是指令,只说不做,代表我们的未来!

“现实我”是我们的行为和操作,是动作,只做不说,代表我们的当前!

(2)“不经意间”、“下意识地 ”、“恍惚之间”、“冥冥之中”、“忘我的状态里”、“半梦半醒之间”的状态叫做“无意识”状态即“潜意识”状态。“无意识”即“潜意识”状态中的“我”,叫做“真实我”,是我们以往经验中的信息不断被“遗忘”“形式”并“能量”“内化”到“潜意识”的深层的累积的总合。代表我们的厚重的过去!所谓“经验”就是“经历过的并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的心理能量”。

 “真实我”在“潜意识”的状态中、即“意识”知觉降低的状态中、即“不经意间”、“下意识地 ”、“恍惚之间”、“冥冥之中”、“忘我的状态里”、“半梦半醒之间”的状态中,“潜意识”状态的“真实我”的“潜能”在“不说也不做”地“悄悄”地发生着巨大的“自发自动”的作用!“潜意识”的能量叫做“潜能”。“潜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中,“潜能”的载体——“真实我”出来发生“自发自动”的作用,不为“意识”所意识和支配,站在现实的平台去看,就呈现为“奇异”!

由于“潜能”是我们厚重的过去,是被“遗忘”的大量经验的“信息能量”的“内化”累积,所以其能量十分巨大,就会创造“奇迹”,体现为“奇异现象”的“奇迹”发生!

我们经历的事件,凡是我们能够知觉到明确原因的部分,都是我们“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凡是我们不能够知觉到明确原因的部分,例如莫名其妙的感觉和行为,都是我们“潜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

本人斗胆体会:通常所说的“我”就是“统一我”,由“真实我”、“现实我”和“理想我”构成。也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所说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对人类社会20世纪的深远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三位伟大的犹太人是:爱因斯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六、我是什么?

我似乎象是一台电脑,躯体是硬件,心理是软件!

电脑是硬件的连接组成:有主板、硬盘、内存、显卡、声卡、光驱、显示器、鼠标、键盘、数据线,等等;

我有一个完整的躯体,是一个系统组成:有躯干、四肢、大脑、肌腱、内脏、组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等。

我的驱体和电脑的部件都属于硬件范畴。

电脑的硬件系统只是一个空壳,安装Windows系统和各种操作软件,在相应的指令(操作)下,才可以实现数据处理,完成相应的工作;

我的躯体是一个有机的生物体,发挥各种功能的行为活动,同样受到我的心理程序的驱动、操作和牵引。我的运行软件即心理程序包括三个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

(1)                   驱动程序(过去):过去的经验通过“形式”“脱落”的“遗忘”过程中,相应的心理信息能量逐渐“内化”所形成“真实我”的“潜意识”驱动程序;

(2)                   支配程序(现在):“现实我”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习惯倾向和行为模式的支配程序;

(3)                   牵引程序(未来):“理想我”在成长过程中塑造的追求志向和价值欲望的牵引程序。

当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错误和挫折,“内化”形成的“真实我”的驱动程序里,饱含了太多的谬误逻辑和谬误语句;

当我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不合理和制约,“意识”层面的“现实我”的支配程序里,构建了太多的不良习惯倾向和行为方式的模块;

当我在理念培养中,没得到正确的教育和真情感化,“意识”层面的“理想我”的牵引程序里,缺乏崇高的追求和信仰,导致了程序运行的错误“寻址”语句!

我全部的栖息之地: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一处环保健康。我受到谬误逻辑和谬误语句的驱使,执行着不良习惯倾向和行为模式(性格)的操作,奔向缺乏崇高的追求和信仰的错误“寻址”(认知)目标…

于是,我病了,病得很重很重,我如此重病缠身,面对诽谤,无人理解…

 

我时而“无意识”地活在过去;时而“理性”地活在当前;时而“感性”地活在未来;时而“有意识”“无意识”地活在两者或三者的协同俱进中,长驱直入,所向披靡;时而“有意识”“无意识”地活在两者或三者的相互矛盾冲突里,自相诋毁,殊死搏杀!

这个过程,就是我在“有意识”“无意识”的状态的交替组合形成的生命数轴上,时而颓废烦恼,时而充满欢欣,在“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之间变换角色、忙碌穿梭,一生恍恍,一世匆匆…

此间,我珍藏着过去、拥有着现在、贪婪着未来!

求求大家不要排斥“喜怒无常”的我,当“真实我”、“现实我”、“理想我”处于不同的组合时,体现为形同神异的我:

 

有时,

我因深陷过去、

空虚现在、

失去未来、

而偏执沉迷;

 

有时,

我因只顾现在、

不懂过去、

无暇未来、

而功利世故;

 

有时,

我因亢奋未来、

迷失过去、

不知现在、

而主观癫狂…

 

偶尔,

我接纳了过去、

着实于现在、

憧憬着未来、

而心旷神怡…

 

   古诗有曰:

有时魂至神无,    (过去找不到未来)

有时魂虽神到,    (过去与未来协同)

吾有时神魂颠倒,  (过去与未来冲突)

嗟乎!            (接受客观吧)

淡薄为怀,        (理想与现实统一)

知足者常乐矣…    (过去驱动着理想,理想紧握着现实的手)

 

那么,同样都是“潜意识”状态的“潜能”的“自发自动”,为什么天才与疯子的外在表现竟如此迥异?

我们接下来分析“真实我”、“现实我”和“理想我”的运动机制,揭开“我是谁”的神秘而亲切的心理世界…

 

七、我是怎样活着的?

“真实我”、“现实我”、“理想我”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呢?——“我是谁?”

“真实我”代表“过去”,“潜能”巨大,“自发自动”;

“现实我”代表“现在”,能量有限,只做不说;

“理想我”代表“未来”,能量有限,只说不做;

“我”的压水井实验:

年过40岁的人都曾见过,在自来水普及之前,有一种手动的压水井。这种压水井就是一个单缸活塞运动。当我需要取水时,把少量的水倒入其中,然后将手柄上下往复压动,不一会工夫,源源不断的水会被从地下抽取上来,注入水桶。

起初倒入的少量水,是为了取出更多的水而加入的,是一种愿望和欲求,发出指令(倒入)后就完事大吉,“只说不做”,就是“理想我”;

压水井适时手柄上下往复压动,二话没说就干活,“只做不说”,就是“现实我”;在“倒入的水”和“手柄上下往复压动”的协调一致下,源源不断的地下水涌动而上,就是“真实我”!

这个完整的水井就是“统一我”!

这个实验只是一个比喻,有助于我们直观理解“真实我”、“现实我”和“理想我”的运动关系。

在心理系统的运动机制中,当“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发生相互运动关系(协调运动或对立运动)时,“真实我”的“潜能”(良性的或不良的)就会受到触动(撩拨)而跃跃欲出。当“现实我”与“理想我”持续地相互运动时,就是“真实我”持续被触动(撩拨)的过程,其跃跃欲出的倾向就持续加剧强烈,当加剧强烈到一定程度,同时处于“无意识”即“潜意识”的状态时,“真实我”就跃然“自发自动”出来,因能量巨大而创造奇迹,产生奇异的心理现象!

“现实我”与“理想我”协调一致运动后,跃然“自发自动”出来的“真实我”的“潜能”性质与“理想我”的能量性质相同(倒入的是清水,出来的同样是清水),“统一我”如愿以尝,这就是一个“天才”的诞生;

“现实我”与“理想我”矛盾对抗运动后,跃然“自发自动”出来的“真实我”的“潜能”性质与“理想我”的能量性质相反(倒入的是清水,出来的却是污水),“统一我”神叛魂离,这就是一个“疯子”的降临!

巴浦洛夫研究神经系统的“正诱导”发现,大脑皮层的某个局部接受刺激,就产生局部兴奋,该局部兴奋会引起周边其他局部皮层的兴奋,乃至整个大脑皮层的彻底兴奋。

当“现实我”与“理想我”协调一致,“真实我”中相应的局部积极“潜能”就会兴奋,会引发周边其他局部的积极“潜能”兴奋,乃至整个“真实我”的积极“潜能”的彻底兴奋。于是 “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协调后,“自发自动”了无数的美好奇迹。个体愉悦,与人共乐,普天同乐!

当“现实我”与“理想我”矛盾对立,“真实我”中相应的局部消极“潜能”就会兴奋,会引发周边其他局部的消极“潜能”兴奋,乃至整个“真实我”的消极“潜能”的彻底兴奋。于是“现实我”与“理想我”的矛盾对立后,“自发自动”了无数的消极恶果。个体矛盾,与人对立,普天仇视!

从广义的善恶而言,“现实我”与“理想我”协调一致的持续结果即为“大善”, “现实我”与“理想我”矛盾对立的持续结果即为“大恶”。

 

八、心理疾病的内在机制(病理)

1、抑郁症:“现实我”对“理想我”的绝望

2、强迫症:“现实我”对“真实我”的抵抗

3、恐惧症:“现实我”对“真实我”的逃避

4、焦虑症:“现实我”对“真实我”的战胜

5、疑病症:“现实我”对“理想我”的逃避

    以上病症,通常受到“潜意识”的作用,不为“意识”所知觉。因此患者认识不到真正的病因,甚至不知道和不承认这是心理疾病;同样,因为这些病理是“潜意识”层面的,所以,通常“意识”层面的思想教育和开导是不生效的。

    详尽病理,专业性强,如做详述,必然涉及心理矫正技术,冗长枯燥,故简单提示,恕不详述。

 

九、创造生命、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实现幸福

很多文学描述如是写道: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的正确和完整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而非进度,亦非结果!

只有正确和完整的人生过程,才可以避免太多的错误和挫折,才可以完成积极经验信息的“内化”累积(潜能),才可以实现积极美好“真实我”的成长。当我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错误和挫折,大量的消极经验的“内化”,使我储备了大量的不良“潜能”,我的“真实我”是不幸和无辜的。我需要理解和善待。

只有正确和完整的人生过程,才可以化解太多的不合理和制约,才可以构建良好的习惯倾向和行为模式(性格),才可以实现客观正确的“现实我”的成长。当我的成长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不合理和制约,得不到正确的化解,矛盾冲突使我获得不良的习惯倾向和行为模式,我的“现实我”是消极和错误的。我需要修正和帮助。

只有正确和完整的人生过程,才可以获得正确的教育和真情感化,才可以建设崇高的追求和信仰(认知),才可以建立积极乐观的“理想我”的成长。当我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不正确的教育和情感的挫折,我的追求和信仰是偏激的,我的“理想我”是茫然和无望的。我需要真情和感化。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完美实现,唯一的途径就是使“真实我”、“现实我”和“理想我”积极正确成长,并不断调试三者的协调平衡以实现“统一我”达到积极超然的谐振过程。

 

我出生了,忙碌的医护人员第一眼见到我,无暇顾及我的污垢的面容和哭嚎的心情,肆无忌惮地查看我的生殖器,他们第一关注的就是我的性别。我的爷爷、奶奶、老爷、姥姥及所有亲人都是如此。

此时的我,只是一个性的产物。只是前辈们的经验信息的累积传承,只有纯本能的吃奶和排泄的能力,是一个单纯的“真实我”。

我根本不关心自己的身体组成和范畴,也全然不知。当我的手抓到自己的眼睛,我从不想这只手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当我吮吸妈妈的乳头,我也不知道这个乳头是不是我身体的一个部分。我无暇顾及模模糊糊的周围的物品和人的杂乱无章的组成,更不关心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我。此时我没有“现实我”的成分。

我没有任何想法和愿望,我才不关心明天会如何?有没有奶吃?大小便应该注意什么?我也同样没有“理想我”的成分。

我就是一个纯粹的“真实我”,就是一个不知躯体、没有理想的单纯“心灵”,在“无意识”即“潜意识”的“潜能”的驱动下,不停地蹬腿和抓手,只要你们不强行制止我,我就不停止下来,我如此超常的体能就是我的“潜能”,你们成年人有谁不服的话,就躺在我身边和我比试比试,累跨你没商量,无一不是我手脚之下的败将!千万别因为我小就轻视我,没门儿!

当我不停地蹬腿和抓手的运动持续数日后,我的身体快速强壮了,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有感觉了。于是我开始以动作行为来感觉和感知周围事物了,这种动作本身不是我的心理,但是我从出生时的“潜能”驱动的无条件反射动作,逐渐转化为条件反射的过程,我的心理反应开始建立了。

我在3岁前,运动过程就是我获取知识的过程。我抓取一个塑料玩具后,通过感觉知道塑料是坚硬和冰冷的,我在抓取一个毛绒玩具后,通过感觉知道布料是柔软和温暖的,没必要把我反复的动作叫做“多动症”,我其实是在努力地学习,应该多为我提供各种材料的东西让我玩耍;我把玩具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才获得了距离感,才逐渐构建起空间知觉,何必因为我把东西摆放得凌乱不堪而教育斥责我,能不能帮助我摆放出更新奇的空间相对位置,让我充分感受;我把水反复倒在地板上,我是在观察液体的流动,我不是在破坏环境卫生,能不能提供我更多是不同浓度和颜色的液体,让我感受流体的属性;我把积木垒得很高,迅速推倒后大笑,是我在感受事物的组合与分解的玄妙,何必指责我不珍惜成果呢?我在不停地敲打各种家具和器皿,是我通过听觉感受事物的属性,不要责备我破坏物品和制造噪音;我喜欢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去散步,我喜欢爸爸妈妈拥抱、亲吻、抚摩我,这是我通过身体交流获得心理感受的要求,使我感到爸爸妈妈是最可信任的,这种内心情感的建立决定着我将后对社会人际的信任,所以对我亲切一些、宠爱一些,好吗?

这个对客观事物的好奇认知过程中,各种经验的“内化”是“真实我”不断成长的过程,同时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和兴趣愿望将构建我的“现实我”和“理想我”。

在3岁之前,我处在婴儿期,天真好动、竭尽全力地感受和体会周围事物的属性,因为我最想知道周围的一切“是什么”?我总是东走走西看看,见到一个东西,就指着去问爸爸妈妈说:“这是什么?”爸爸妈妈经常这样回答我:“你还小,长大了就知道了”,我很失望,因为我想知道的就必须马上知道,我想得到的就必须马上得到,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不支持我对客观事物的兴趣和实现愿望的要求。如果我的兴趣得不到支持和愿望得不到实现,我将失去刚刚萌生的兴趣和愿望,变得消极和失望。

我太想知道关于身边的世界,所以我最爱听爸爸妈妈给我讲故事,一个故事我要听好多遍,没完没了地听。当我听到完全记住的程度我还要听,因为爸爸妈妈讲前一句的时候,我心里在说后一句,我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这是我“参与”意识的雏形。。

可是爸爸妈妈总是说,这个故事已经讲了10遍了,多没意思呀,还是讲一个新的故事吧。其实是他们觉得没意思了,我却觉得很有意思。爸爸妈妈讲了新的故事,其实我还在为旧的故事中自己记不住的细节而焦虑,旧故事的远去让我不安于会不会把它忘记,常常担心。对新故事我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我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能参与进去,体会不到内心的激动。爸爸妈妈不懂我,他们迫切地想给我讲很多很多故事来丰富我的知识,我却想反复聆听一个故事来发展我的思维和表达。爸爸妈妈在决定讲新故事时,应该征求我的意见,我的意见有我的道理。

我很淘气和固执,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爸爸妈妈只是口头承认这是我的天性,但实际上对我的淘气和固执总是批评和限制,并不尊重我的天性,更不会引导我是天性(潜能)。在我的要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和愿望得不到及时实现时,我感到委屈和焦虑,有时因此而无助、孤单、爱哭、没意思。爸爸妈妈只会对我说,不要这样沮丧,要自信、勇敢、坚强。

在0~3岁时期,我已经基本掌握了周围事物的名词,将对事物的名词认识建立到听觉、视觉、触觉和语言表达的维度上。

 

3~6岁期间,我已经不满足于对事物的名词了解,而是进一步去探知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所以,我不厌其烦地问爸爸妈妈:“小白兔为什么有两只耳朵?”“邻居家的小花猫为什么是黑白相间的?而咱们家的小猫只是白色的?”“电灯为什么能发光?而电饭锅为什么不能发光呢?”“为什么白天看不见星星?而夜晚看不见太阳呢?”

我就是一个“十万个为什么”,被随处可见的“为什么”困惑着。爸爸妈妈被我问得什么都说不出来,他们经常这样:

我问:“小白兔为什么有两只耳朵?”

妈妈说:“小白兔就是长着两只耳朵呀,要是长了三只耳朵,就不是小白兔了呀。”

我问:“为什么小白兔不能长出三只耳朵呢?”

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三只耳朵的小白兔呀。”

我问:“假如有一只小白兔不小心长了三只耳朵,那怎么办呀?”

妈妈说:“不可能!”

我问:“为什么不可能呢?”

妈妈说:“不可能就是不可能,没有为什么!”

我问:“为什么就没有为什么呢?”

妈妈说:“就是告诉了你,你也听不懂,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我问:“为什么等我长大了就明白了,现在为什么不明白呢?”

妈妈说:“你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为什么?”

我问:“妈妈为什么总是回答不了我的为什么?”

后来,妈妈什么都回答不了我,也不回答我的问题了;我也什么都不去问妈妈,也不想知道更多的“为什么”了。爸爸妈妈不知道我问这些天真问题的原因,只以为我太小,什么都不知道,是无知,所以需要接受教育快速成长。于是爸爸妈妈让我去参加特长班的学习,我什么都不想学,因为我想知道的问题总是没有答案,所以思考问题是不会有结果的,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情。学习根本没有用。

老师说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学习兴趣不高。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我的学习兴趣是怎么没有的。

我处在被强迫学习的压力下,没有时间去摆弄玩具,很烦恼。不得不应付不感兴趣的学习,心不在焉。爸爸妈妈见状更是惊慌不安,更严加管教地强迫我学习,他们以为学习兴趣是强迫出来的。

爸爸妈妈和老师真没劲,连小孩子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不和我交流我感兴趣的事情,简直没有共同语言。作为独生子女,我的知音在哪里呢?太孤独了。于是,我迫切地想和小朋友们去玩游戏。

在10岁之前,我仍然是一个完整或局部的“泛灵论”者,我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当我被凳子绊倒时,奶奶当着我的面狠狠地拍打了凳子,并对凳子骂道:打死你,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再绊倒我家宝贝。于是,我不哭了,因为我认为凳子被打得疼痛难忍,被惩罚了,我泪水未干便开心地笑了。

正是因为我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当我看到成年人不爱惜物品的行为时,我暗暗地为那个物品感到疼痛,假如你虐待我的玩具就是在鞭打我的心,我会拼命地咬你的手。当我司空见惯于成年人的不爱惜物品的行为后,我承受了太多的心痛,心变得冷漠起来。心虽小,但已无情,甚至比你更残忍、更暴力。

 

7~12岁的我,贪婪地玩着游戏。此时的我,“现实我”和“理想我”太小太小,而“真实我”仍太大太大,三者不成比例,内心极其矛盾和冲突,无人知晓。庞大的“真实我”的“潜能”使我精力过剩,心绪不安。他们给我起个绰号叫“儿童多动症”,甚至给我打针、吃药、思想教育,真无知。

我在游戏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过剩精力而情绪安然,心情愉悦,身体快速发育,生命在于运动。我在得不到玩耍机会时,顶嘴对抗,爸爸妈妈认为我不听话,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是因为过剩的精力无法疏导而不安。爸爸妈妈在反复教育我要听话、守规矩,甚至强行陪我学习,就是约束我、压制我的天性,我无路可走。他们并不懂得,我只有在游戏后安然的状态里,才可以学习。

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与小朋友们相互协同配合,相互信任,各自分工,使用着不同的道具,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执行着不同的任务,遵守着共同的纪律,向着统一的目标,一致批评着错误,共同分享着快乐…这就是我的社会,你们懂吗?

我们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饱偿愿望;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进行排演和练习;重演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增进了组织合作的团队精神;大量的交流和争议,激发了我的语言、思维和识别能力;塑造人心向善的美好信仰;一个角色的扮演成功可能成为我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增强了体质和发展了智商及情商;总结了大量的失败和成功,培养了我乐观、自信、坚强的人格;丰富了直面谬误和追求真理的品德。你们以为我淘气贪玩,其实我的成长速度和内涵比你们期望的还高。

有时爸爸说:孩子想玩就玩吧,要么什么乐趣都没有,实在太枯燥了。

有时妈妈说:竞争太激烈了,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呀?没有出路啊。

有时爸爸和妈妈因为对我学习和玩耍各持己见而激烈争吵,我很无助。我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模仿爸爸妈妈,这是我成长的必由之路。但是当爸爸妈妈发生强烈分歧时,我不知道模仿谁了,没有了目标,我很焦虑不安。爸爸妈妈却很安然,因为他们认为都是为了我好。

妈妈经常说:要遵守公共道德,不能随意扔垃圾,要遵守交通信号。但是爸爸总是把烟头随意扔在马路上,总是不遵守交通信号。我觉得道理都是要求别人的,自己可以灵活一些。有时我甚至认为人都是说一套做另一套,我的“理想我”和“现实我”开始分离;完全可信的人真的存在吗?我经常不知道该不该相信同学和老师的话,逐渐从怀疑他们转为排斥他们,我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开始分离。

爸爸和他的哥们儿们在一起,开怀地喝酒,高谈阔论。时常说脏话,那些脏话中,都是些男女生殖器的名词(土语),或者是男女之间性行为的动词(很恶心)。说到这些语言时,从他们语气中听得出来,生殖器是一个卑鄙的、肮脏的和丑恶的东西。同时,恶劣的性攻击行为都是指向女性的,作为女孩的我感到恐惧不安,作为男孩的我怀疑自己会不会成为一个下流无耻的人。于是我很困惑,每当我看到、触摸到甚至想到我的生殖器的时候,我很矛盾,我一点坏心眼都没有,为什么长了这么个无奈下流的东西?有时我觉得自己很卑鄙,有时我觉得自己很肮脏,有时我觉得自己很坏,有时我觉得自己很不安全。每当我看见或想到异性小伙伴时,我或胡思乱想,或尽量什么都不敢想。我不知道如何看待异性小伙伴,我更不知道如何与之交往或保持距离,慢慢地我开始回避,把自己封闭起来,把自己排斥在封闭里。封闭之后,克制不了更去想,好压抑,透不过气来。

 

12~18岁,我进入了青春期。我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生长发育达到高峰期,内心非常复杂、充满矛盾。

我的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我时常有性冲动的难耐体验,这种体验时时告诉我,我当然是成人,不是以往的孩子了。

但是,妈妈还把我当孩子对待,总是婆婆妈妈地嘱咐交代我所有的琐事:

妈妈:天气凉了,赶紧把毛裤穿上吧。

我:不用! 

妈妈:冻坏了怎么办?感冒了影响学习怎么办?

我:你怎么总是那么消极,瞬间想出N个糟糕结果?

妈妈:你懂还是我懂,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呢。

我:我都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冷热吗?真搞笑。

妈妈:你这孩子,关心你懂不懂?

我:但是真的没有必要,我会自己安排。

妈妈:越大越不听话,不如小的时候了。

我:以后别烦我好不好,求你了,行吗?

妈妈:我拉扯你这么大容易吗?没良心。

我:    (摔门离去)…

妈妈:(嚎啕大哭)…

凡是妈妈对我说的事情,我根本不假思索地否认和拒绝,因为从我小的时候,她就什么都关照我,我就是她的小孩子。我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了,她的眼光还是老样子。我要做我自己,即使她说的对,而且我需要,那我也不听,我必须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完全摆脱她的提示和帮助独立完成,否则我不还是个孩子吗?少把我当孩子看待,太小看人了。

因为我是成年人了,所以我开始认为并要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是成人水平,我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人一致认同,作出肯定评价。即使我错了,也不能当众批评,尤其奚落,懂不懂尊重成年人啊!你认为是在批评我的错误,我却认为你在打击我的成人尊严,否定我的成人价值,难道你就没有错误的时候吗?我就不听你的。把你气成这样,我却不生气,说明我是成熟的,你才是小孩呢。

所以,妈妈没完没了关心帮助我,真让我心烦。但是,当她什么都不管我的时候,我心里暗自抱怨她,没有人情味。我要摆脱她,但又离不开她,我很矛盾。

虽然我从身体的发育和性的成熟体验上,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了。但是我的心理发育还远远不够完善,我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经常想得很好,遇到问题却很棘手,不知道怎么办。此时我的成年自尊不允许我请教妈妈,因为我是成年人,我应该能够自行解决;但是我真的束手无策,于是我在偷窥妈妈,我希望从她那里偷来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来证明是我自己完成的,维护我的成人感。

妈妈却反应得无动于衷,她简直太不懂我的感受了,真没劲,就不能默契一些吗?

我实在憋得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请教妈妈。妈妈顿时火冒三丈:

妈妈:你不是什么都能自己解决吗?我这么out,智商这么低,能帮你什么呢?你的能耐哪里去了?倔强得象牛一样的你哪里去了?

我:好、好、好,我发誓,今后再求你什么事情的话,我头朝下走路我。

我不但没有得到帮助,还把我刚刚成年的脸丢得一干二净,说了还不如不说呢,真郁闷。

在学校,老师更加刻薄,什么事情都是独断规定,我的成人感被打压,得不到舒展。我经常和老师对抗PK。

爸爸就不是这样,他好象没有发现我遇到的困难,很巧合地讲了一个故事给我,我从中受到启发,正好偷来了方法,解决了问题。之后爸爸很惊讶地说:你能完全自己想办法,独立思考解决这样的问题,太了不起了,你真的长大了,完全成熟了!

我洋洋得意,我得意于我是成年人,我更暗自庆幸我是幸运的成年人。对解决新的问题充满兴趣和自信。

所以,我对爸爸感到亲切,对妈妈感到矛盾,其实是我自己矛盾,但我不明白,妈妈也不明白。

有时,一件事情妈妈会反复强调100遍,在她眼里我简直就是一个婴儿,哪里象一个成人呀。我烦透了,奋力和妈妈对抗。妈妈强调的频率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成人的需要,引发了我的“超限叛逆”!

有时,妈妈在指出我的错误时,其实我知道我把事情做错了,也想知道如何才是正确的。但妈妈不帮我分析错误,完全是在指责我本身,把我说得一无是处,一点不尊重我的自我价值,我同样不假思索地对抗起来。引发了我的“自我价值保护叛逆”!

有时,妈妈担心我做某件错误的事情,就把这个错误的后果夸大一万倍,非要说得我毛骨悚然不可。太不实事求是了吧,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去犯这个错误,控制自己犯错误后根本不是妈妈说得那么恶劣的后果出现,以此证明我是成熟的,她是幼稚的。所以,她越不让我做什么,我就越做什么。引发了我的“禁果叛逆”!

我在“超限叛逆”、 “自我价值保护叛逆”、 “禁果叛逆”之间,花样翻新地叛逆着,以妈妈的寓言失败而自得其乐,备感成熟。

我的心很想敞开,但是我又不断地闭锁自己,我很矛盾。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得不到赏识,我的成人感得不到尊重和认同,甚至被说成是幼稚。于是,我开始不信任他们,生怕暴露了自己的孩子的一面,所以我闭锁自己。

同时,我强大的成人感,驱使我想处处证明自己的成熟而去表现,甚至恶作剧。这就是,我迫切地想开放自己的心灵。

我在闭锁自己和开放自己的矛盾中,顽强地叛逆着。

我又通常想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干练。假如获得了成功或良好的成绩,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与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失败,并被否认,因心理的不成熟,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讲理叛逆。成就感和挫折感的情绪体验常常交替出现,一时激情满怀,一时低沉沮丧。我甚至歇斯底里,无人理解我的“不定性”。

在这些心理与生理的矛盾冲突中,

我的青春叛逆着我,

我叛逆着我的青春。

 

18~40岁。青年期是我情感的黄金时代。

甚至很多年轻的心理医生,都大惑不解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力比多”(性)。弗洛伊德对很多心理现象的分析都归结为“力比多”(性)的潜能作用,比如:体育竞技是“力比多”(性)潜能的释放,很多人难以接受。

之所以难以接受,原因是从“意识”的层面去理解了,其实是“潜意识”层面的能量内化累积。“潜意识”是以往经验(成长经验及前世经验)的事件“形式”“脱落”后,相应心理能量“内化”的结果。

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每一个人,无一不是“性行为”的产物并通过“性行为”延续了其后代。“性行为”经验是每一个人的亲历经验。在进化过程中的每一个人,必然亲历“性行为”事件和经验,而其它的生活事件和社会实践经验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经历到的。所以人类的“集体潜意识”的“内化”“累积”过程中,“性”的“潜意识”能量的累积是最巨大的。因此,“性”的“潜意识”能量对人的作用就是最强的,体现为每个人对“性”的想象、要求、操作都是形形色色的,期望值极高。

和谐的性生活,是一个高度投入、备感温馨、只知对方的温存美好、不知自我的“忘我”体验的过程。是“潜意识”的状态,是不安“潜能”的释放修复和美好“潜能”的激发泛化过程,是人的精神深度调整、消除焦虑达到心灵愉悦的过程。文学描述之为“消魂”!

夫妻之间因性生活的不协调,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情感破裂,以致泛化为社会人际冲突;夫妻之间因性生活的高度和谐,顷刻化解掉灭顶的抗争和对立、破镜重圆,以致泛化为社会人际协调;情人间因“性”的无法割舍,而放弃一切,如财富、地位、亲情、原则、法律、民族、国家等等,以致泛化为放弃生命;情人间因“性”的被剥夺,会殊死相拼,选择打击、谋杀等等,以致泛化为危及无辜、对抗社会。

作用之强,说明其“潜能”之高!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作用于方方面面,传承着世世代代,驱动着人类的未来。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青年期的我,因步入社会,需要承载强大的社会负荷,承担艰巨的社会责任,实现理想的人生价值,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个体的力量已远远不够。于是,我需要确立爱情,选择婚姻,建设家庭,拓展人际。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特定的人际关系。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这种相互吸引的强烈性体现在其非理性方面。是男女双方之间的性(爱)、美感(情)、依附(恋)的相互理解和接纳、统一和给予的过程。

我在性本能的驱使下,期待着异性之中出现我的偶像,如果你问我期待的偶像是什么标准,我说不出来或说不明确,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我高度关注异性群体中的每个人,如果你问我是不是在寻找我的偶像,我根本不承认,我认为我仅仅是在确认我的偶像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我是真的在寻找。这就是我的由“性”而生的“爱”。

偶然之间,某个异性的瞬间表现引起我的高度关注和欣赏,或一个手势、或一丝笑容、或一个眼神、或一句幽默…总之,只是一个瞬间的气质,便深深打动了我的内心,我的注意力被这种“美感”强烈地吸引过去,久久萦绕,我对“美感”产生的体验叫做“情”。“情”的产生才使我明白我的偶像是什么样子,并将我对“美感”追求的心理投射于这个偶像,我似乎也刚刚明白了自己。我到底是找到了自己,还是找到了偶像,我不知道。这就是“美感”之“情”的玄妙。

我在“性”的驱使下,产生“爱”的需求,某个对象的瞬间气质引发了我“美感”之“情”的深刻良好感受,我的“爱”有了明确的指向和着实的期望,我不再是“悬空”的。因担心失去这个“期望”而重新被“悬空”起来,于是我对这个偶像备感“依附”,不愿失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就是我的“依附”之“恋”。

于是,我处在“性”之“爱”、“美感”之“情”、“依附”之“恋”的高度非理性之中,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得到了最美好的幸福。

这么美好,我不但不愿将之失去,我更期待将之彻底拥有。于是,我以具体化的行为方式去尊重对方、关注对方、接近对方、触摸对方、亲吻对方、与对方做爱。

在高度的性生活的身心体验之中,对偶像“美感”的体验更丰富了、更深刻了、更具体了,使我对其产生的“美感”之“情”更高度了;更高度的“美感”之“情”又激励了我对偶像的“依附”之“恋”更高度;更高度的“依附”之“恋”进一步促使我更不愿意失去,而更高度地投入到“性”之“爱”的行为操作之中,周而复始…我完全沉醉了。

于是,我在“性”之“爱”、 “美感”之“情”、 “依附”之“恋”的循环俱进中,浪漫、幸福、痴迷…我完全不需要理性。

父母亲是高度的理性,他们不主张我的婚姻,原因是对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太弱。我却是高度的非理性,执着于走向婚姻,理由是我们的爱情太感动。

我认为父母太势力,不懂什么是爱情的美丽。父母认为我太幼稚,不懂什么是婚姻的现实。

我与父母之间的分歧与日冲突,我与偶像之间的爱情与时俱进。我不屑父母的劝导,那都是陈旧的“过去”;我不需要展望“未来”,实在是虚无缥缈;我满足于拥有“现在”,我浪漫在爱情的甜蜜中,陶醉于敢爱敢恨的伟大里。

择偶的标准有多种。

外在的标准(易变因素):身材、外貌、个人收入、家庭经济条件等;

内在的标准(稳定因素):学识、能力、性格、修养、为人等。

如果我具有足够的婚姻知识,明白这些内在和外在的标准,我会追求内在标准与外在标准俱全的完美结果,我很累也很不成功;

如果我不具有足够的婚姻知识,不明白这些内在和外在的标准,我可能功利地追求外在标准,致使婚姻缺乏足够的内涵而不得成长;

如果我不具有足够的婚姻知识,我可能主观地追求内在标准,致使婚姻缺乏外在支持而机械刻板。

到底要把内在的标准放在首位,还是把外在的标准放在首位?我很难取舍,我的父母也很难定夺。

爱情是两个人的爱情,婚姻是大家的婚姻!

爱情是两个人的爱情,因为我们俩之间,只要“性”之“爱”、 “美感”之“情”、 “依附”之“恋”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处于正反馈的良性循环中,就是如醉如痴的甜蜜美好。任何力量都无法将我们分割,我们的爱情与他人无关。

婚姻是大家的婚姻,因为我即使如何爱得死去活来,但一个家族成员的闲言絮语、人际层面的离间烁辞,都可能使我的婚姻产生危机甚至解体,我们的婚姻与他人有关。

爱情的构成是:“性”之“爱”、 “美感”之“情”、 “依附”之“恋”。

婚姻的构成是:爱情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婚姻的爱情功能,是指我们的“性”之“爱”、 “美感”之“情”、 “依附”之“恋”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没有这个核心成分,我的婚姻是没有灵魂的,是我婚姻的内因。

婚姻的经济功能,是我爱情得以续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适度的经济支持,我的爱情将变得口语化和空泛。所以,我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婚姻的社会功能,是与我婚姻生活相关的社会群体,即:家族成员、朋友群体、社会工作环境成员,是我爱情的土壤。这个社会群体对我们的关心、理解、帮助、评价,就是对我们爱情的关心、理解、帮助、评价,影响甚至左右我们爱情的发展动力。对我的婚姻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所以,我在建设婚姻的同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是高瞻远瞩的。

有时,我的爱情出现了问题,我要分析其三个成分中,到底是哪一个成分发生了僵直。我不以消极的态度做“以偏概全”的全盘否定我的爱情。我以爱情中活跃的成分促进僵直成分的复燃是十分有效的:

活跃的“性”之“爱”与“美感”之“情”,可以增强“依附”之“恋”;

活跃的“性”之“爱” 与“依附”之“恋”,可以增强“美感”之“情”;

活跃的“美感”之“情”与“依附”之“恋”,可以增强“性”之“爱”!

爱情的成败完全由我自主。

有时,我的婚姻出现了问题,我也去分析其三个成分中,到底是哪一个成分丧失了功能。我不以消极的态度做“以偏概全”的全盘否定我的婚姻。我以婚姻中健全的功能完善重建不健全的功能同样是有效的:

以爱情功能和经济功能去发展社会功能;

以爱情功能和社会功能去发展经济功能;

以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去激励爱情功能!

婚姻的幸福完全由我自己掌握!

 

40岁~65岁的我,已是中年。

“四十不惑”!

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忙碌不堪,缺乏成就,羡慕别人。矛盾困惑时,常常想起“四十不惑”,甚至寄希望熬到四十岁好好轻松一些,从此再没有烦恼和困惑。

 面对四十,我感到这个世界与我的预期截然不同,我不但没有安然,反倒更加困惑。

何谓“四十不惑”?我以怀疑的心理默默思忖…

“惑”,即为:不懂、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不通晓。 

“不惑”,即为:没有什么不懂、没有什么不知道、没有什么不明白、没有什么不理解、没有什么不通晓。

“四十不惑”即为:我什么都明白了,看清楚了因过去的失误,致使我产生了今天的不足。但是历史无法重演,我不能改变我的过去,我无力回天,我遗憾、悔恨。因“不惑”而备感困惑!

四十岁的我,经历了太多的实践磨练,我回头看看过去,一清二楚。我曾经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做错了?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当初就没有正确地做?假如我能重新活过,我必将会…我必将不会…我当初真无知。

我曾经做正确了什么?为什么做正确了?如果我能重新做一次,我必定会那样做,那样才更完美…唉,美中不足。

我为什么曾经那么爱他,还是没有把握好?如果能够重新年轻和恋爱,我不会失去他…为什么失恋后我恨他?因恨他,我深深地伤害了自己,失去了友情,徒劳一场…

我似乎把过去看得太清楚太清楚了,什么都知道和明白。

在明白和通晓过去的同时,我不由自主地把对当前的不满意和遗憾,完全集中指向了过去的失误。我处在“现在”与“过去”的冲突里。

反省过程中,当过去的失误是我主观所致,我悔恨自己;当过去的失误是客观所致,我抱怨他人。我虽沉默不语,但内心却翻江倒海。

我明白了我的“过去”却否定了我的“过去”,我不满我的“现在”而不接纳我的“现在”,我因“过去”与“现在”彻底对抗而放弃了“未来”。

有时,我虽有成就却失去热情;

有时,我因功利而自私自利;

有时,我因生计感到压力;

有时,我因孩子不上进而愤恨头痛;

有时,我因赡养老人而踌躇;

有时,我因婚外情而痴狂;

有时,我因离婚而痛苦不堪;

有时,我因疾病而焦虑;

有时,我因性满足缺乏而失望;

有时,我什么都不为而失眠。

 

我时时深陷“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的冲突对立中,矛盾彷徨。

我因遗憾“过去”,无望“未来”而失落,我抑郁(症)了;

我因悔恨“过去”,排斥“现在”而抵抗,我强迫(症)了;

我因逃避“过去”,背离“现在”而怯懦,我恐惧(症)了;

我因杜绝“现在”,担忧“未来”而不安,我焦虑(症)了;

我因关切“现在”,回避“未来”而自卑,我疑病(症)了。

我想摆脱一切困境,我想找到幸福。我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事业的成就上,我拼命地工作,拼命地赚钱,我认为经济是改变一切的唯一途径。

于是,我疯狂地赚钱,我不顾一切。我放弃了对爱人的关心和体贴,我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放弃了对父母的照料和赡养,我放弃了与朋友的交流和情谊…不知不觉间,我完全放弃了我自己。

我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赚了很多钱,我却失去了世界。更大的困惑霹雳而至,我恍然明白,但为时甚晚:

 

人不能把钱带入坟墓,

钱却能把人带入坟墓!

 

65岁之后的我,进入了老年期。有人称之为晚年期,谢谢。将“老年”表达为“晚年”,表达得如此含蓄,这是对我的尊重和体贴,非常感谢,我很开心。

性发育的成熟,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致使他们有强烈的成人感,致使忽略了自己心理发育的滞后而超高度积极和自信,期盼人格独立的内心自我奋斗。

老年期的我,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带来了生理的衰退感。但我可以将之忽略,自信于我大半生的知识和经验的累积,这是我的财富。我不会因身体发展的停止而放弃心理的发展。

巴尔特斯说,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只是出现发展形式上的变化,而并非停滞。生理发展的衰退,确实影响心理发展的进程加速度,但是我晚年的这个加速度不是一个负值。所以,你要是认为自己不发展了,那是你放弃了自身的心理发展,我决不会放弃。就象一个落后的小学生,我从一年级坚持到六年级,即使始终是班级的最后一名,但是我自己同样是在发展之中,是进步的。如果因最后一名而辍学,就是放弃发展,嘿嘿。

我已经上年纪了,行动迟缓,记忆力在降低,但理解力和洞察力没有降低,只是反应速度下降了,因为我的感觉系统迟缓了。玩慢工夫,年轻人还未必比我强,因为我的生活和社会阅历深厚。

我坚持读书、读报和学习,经常梳理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年轻人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价值。我是智慧的。

我经常上网,关注社会动态,不让自己的思想落伍,求得与年轻人思想的同步,与社会价值观的协调。

我饱经风霜,态度客观,不以“看不惯”为由批评和指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我年长贤明,更懂得尊重。所以我会爱护年轻人。在我眼里,年轻人永远是可爱的孩子。

我虽退休,但是我很注重朋友,我有自己的社会交往。我仍充满热情。

我积极投身运动,促进我心理活动的旺盛。

我对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不大包大揽,不亲历亲为,不剥夺他们成长的权利。

我读一些哲学、宗教类书籍,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我通过学习、生活、运动、交际,克服我的不安感、孤独感、拘泥刻板性、趋于保守性,提高对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度。我是快乐健康的,智慧贤明的。

 

我即将完成生命的全过程。如果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都正确认真地生活了,我才真正理解了我的生命、善待了我的生命、实现了我的幸福,我懂得“我是谁”。

理解了我的生命,是尊重了我的生物性;

善待了我的生命,是支持了我的社会性;

实现了我的幸福,是完善了我的心理性!

 

我已进入晚年。在我此生的奋斗过程中,承载了太多的无人知晓、无人问津的坎坷和艰辛。无数生活压力和困惑的克服过程里,矛盾心理的经验累积中,心理冲突的不良能量逐渐“内化”到我的“潜意识”里,凝结了我强大的心理“潜能”—“真实我”。

这个“真实我”所蕴涵的不安“潜能”,就是我一生的操劳与艰辛。当我进入无意识状态时(老年人意识控制力降低),自发自动出来,驱使我做出各种表现:

有时,我唠叨不堪;

有时,我语无伦次;

有时,我重复强调;

有时,我故意刁难;

有时,我讨价还价;

有时,我喜怒无常…

子女儿孙备感厌烦,经常说话咽得我喘不上气来。我辛苦一生,为儿女奉献无数;自己所剩的就是唠叨不堪、语无伦次、重复强调、故意刁难、讨价还价、喜怒无常;换回的是不理解和不安慰。其中原委,我不明白,儿女更不明白。

唠叨不堪、语无伦次、重复强调、故意刁难、讨价还价、喜怒无常的过程中,我独自地向今生的终点走去。我对“现在”和“未来”没有任何要求,我的“理想我”和“现实我”在减弱、消退。我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过程,就是我的“现实我”和“理想我”逐渐缩小、我的“真实我”开始相对放大的过程,直至占据了“统一我”的全部。那时,就好象我刚刚出生时的婴儿状态。我好象一个孩子一样走向生命的原点,圆满今生的轮回。

我走后,所有人都痛哭不已。他们懊悔在我最后的日子里,经常不满于我的唠叨不堪、语无伦次、重复强调、故意刁难、讨价还价、喜怒无常。

他们哭得那样伤心、真切,我在天堂听得见。但是,我可爱的孩子们,永远都不明白,在我最后的日子里,我为什么会那样的唠叨不堪、语无伦次、重复强调、故意刁难、讨价还价、喜怒无常。因为他们永远不明白,所以每当想起我,他们总是怀念和遗憾。我的孩子们总是那样单纯得主观、任性得可爱。

亲爱的孩子们,“龟蛇虽寿,犹有竟时”,我走了,很少后悔。随着我身体的衰老,我的精神意识力的下降,我的意识很难高度持久地集中。在我生命的末期,经常处于“无意识”即“潜意识”的状态里,我一生坎坷的“潜意识”能量在自发自动,致使我变得唠叨不堪、语无伦次、重复强调、故意刁难、讨价还价、喜怒无常。我也很奇怪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我爱你们,你们永远是我心爱的孩子。           

在天堂,我经常对因此使你们不悦和烦恼而大惑不解。每当此时,我同样想念你们,同样怀念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