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魔平板不能开机:政府外交的“强硬”应与公共外交的“柔软”结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7:52
“传统外交依靠国家的硬实力,是胡萝卜加大棒,所谓‘弱国无外交’。但公共外交更需要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等软实力。蜘蛛侠、奥特曼、哈利·波特等着名人士都是公共外交的先驱呢。”———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昨日在微博上记录道。

  同时为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的创会主席兼首席赞助人的韩方明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的公共外交。最近,他接受了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

  中国已了解传播自己声音的重要性

  南都:为什么“公共外交”近年来被日益重视?

  韩方明:首先是中国需要公共外交,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并没有直接带来国家形象的提升和国际关系的改善,为解决这种不对称问题就需要公共外交。其次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和外交部等机构在具体地倡导和推动。当然顺应国际社会的公共外交潮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南都:纵观去年发生的一些外交摩擦,比如美国对台军售、中日钓鱼岛之争等问题,长期存在,然而中国政府去年对这些问题作出的外交对策,使得外界认为中国政府反应“强硬”,于是出现了“中国傲慢论”等论调。开展公共外交,能否消除这些偏激观点?

  韩方明: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是我国整体外交的两支力量,政府外交的“强硬”应与公共外交的“柔软”相互结合,才能实现国家外交的目标。我们应大力发展公共外交,并把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结合起来。

  南都:2010是多边峰会的高峰年,中国领导人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四国”峰会、第三次世界议长大会等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公共外交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韩方明:这次活动本身就是融首脑外交、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于一体的,我们无法将其中的公共外交割裂开来看它的作用。

  南都:在您看来,目前中国政府在针对公共外交的官方决策和民间智库方面,做得够不够?有哪些可取之处?又有什么需要加强之处?

  韩方明:目前正处在起步阶段,势头很好。因为是起步,就肯定是不够的。但这个起步的发展势头较好,我相信,未来几年内这方面肯定会大有成效。

  南都:2010年,包括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重要国家领导人在出访前都会接受出访国媒体的采访,同时在联合国大会等一些重要多边会议上,中国外交部也会设立新闻中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韩方明: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了解到向外国媒体传播我们的理念和声音的重要性,这就是政府公共外交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外国民众通过他们的媒体了解我国的国情和理念,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政府公共外交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南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加强公共外交,广泛开展民间友好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在您看来,“十二五”期间的公共外交的发展前景如何?如果放在中国外交的历史长河中看,“十二五”时期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

  韩方明:公共外交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这是首次。“十二五”期间的公共外交的发展前景将会非常好,单从外交历史而言,“十二五”时期无疑是中国外交转型的重要阶段,中国外交将从以前的政府外交“一枝独秀”走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的“比翼双飞”的新阶段。

  南都: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您认为今年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外交形势如何?

  韩方明:复杂且严峻。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大大超过以前的任何时期,这时的中国必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对大国的预期与我们对外讲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存在根本的差异,它们将会以其思维模式对我国不断施压,要求我们承担的国际责任也日益增多,还有当今世界的内政与外交的界限模糊化,这些都是严峻的挑战。

  南都: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民众的交流、人文交流是否应该增加?能否分析下人文交流的意义?

  韩方明:中外民众的交往,从数量上看一直在增长,未来也将是这样。问题的关键在于交往的质量要提高,如何提高呢?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民众中普及公共外交知识,培养公共外交意识和能力。人文交流在西方话语中可归于公共外交范畴,但我国将其分开,足见其重视程度。我国是人文历史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文交流在对外交往中具有战略性和独特性的意义。

  南都:您如何看待中国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机遇以及挑战?

  韩方明:政府公共外交的主要机遇有两点:一是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公共外交技术和手段,二是民众对国际形势和问题的兴趣高涨;主要的挑战来自政府自身: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公共外交应兼顾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二是在行为上,政府应放低姿态,把自已放在与民众平等的位置上。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