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枸杞多少钱一箱:洛阳惊现“天子驾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57:04


洛阳惊现“天子驾六”


  在洛阳市中心西工,目前正在兴建一座规模庞大的城市广场--"河洛文化广场"。在建设过程的考古钻探和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极为重要的古文化遗存:397座东周墓葬和18座车马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型东周车马坑中,"天子六驾"首次惊世出土。

  这一发现更增加了洛阳历史文化的"厚度",但在城建与古墓保护之间,如何建设全新的"河洛文化广场"的争论也越来越凸现出来,以至洛阳的媒体甚至网站都展开了讨论,可见洛阳的公众对古遗址的关心。

  原来规划中的"河洛文化广场"将由四区组成:市政广场、游憩广场、文化广场、纪念广场。前两部分位于中州路以南,后两部分主要位于中州路以北,南北两段由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连接。"河洛文化广场"位于洛阳市城市南北主轴与东西主轴交会处的城市中心部位,市委、市政府均处于这个位置。

  广场将成为洛阳市政治中心,是组织集会、庆典、礼仪、检阅的活动场所,也是政府与市民对话的活动场所。纪念广场将设置大型城市标志,以纪念洛邑王城辉煌的历史,突出广场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广场将布置健身、棋艺、音乐茶座等,以满足市民和游人休闲活动的不同要求。

  这项设计方案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赞同,施工也因此加速进行。然而,当在"河洛文化广场"工地不断地发掘出东周墓葬群后,对要不要再建设以及如何建设"河洛文化广场"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兴建中的"河洛文化广场"正坐落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城址--东周王城的范围内。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阎文儒先生就率考古队,在洛阳市涧河两岸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发现了东周王城。这个城址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建都的王城,至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历时515年,25任"天子"在此为王。

  经考古勘探发现,东周王城位于涧河两岸,四周有夯土城墙,占地约9平方公里。现在,东周城的遗址基本上湮没于现代都市的建筑群中。东周城的基本布局是:王城的西南隅为宫殿区;宫殿之东为粮窖区;宫殿区和粮窖区之北,为作坊区和居住区;王城的东半部分,即现在的"河洛文化广场"工地,为墓葬区。在墓葬区中,过去50多年来已经发掘出许多大型墓葬、车马坑、陪葬坑。

  此次在"河洛文化广场"工地的考古中,更是有了惊人的发现。在已经钻探的1.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了397座墓葬和18座车马坑。

  据考古专家估计,整个"河洛文化广场"埋葬的东周墓葬应当在600座以上,车马坑也应在30座左右。如此众多的墓葬和车马坑,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最大的一座车马坑,长达42米,宽为7.2米,阵容显赫,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考古专家确认:这座车马坑应属目前全国仅见的一两座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之一。

  最令人兴奋的是,在这里发掘出一辆由六匹马组成的车马遗迹。据古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天子"才能"驾六"。洛阳这一遗存的出土,印证了古文献所记载的说法,同时证实了此车马为"天子之乘",而位于"河洛文化广场"的"甲"字形墓地即东周"天子"的墓地。"天子驾六"是全国迄今首次发掘的夏、商、周的重要遗存,其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的确独一无二。

  "河洛文化广场"惊人的重要考古发现,牵动着每一个洛阳人的心。对于如何建设"河洛文化广场",形成了四种不同意见:一、按原方案施工;二、保留部分车马坑,原方案作局部修改;三、回填,留给后人发掘;四、放弃原方案,把广场建成以展示东周王城遗址为主要内容的广场。

  这四种意见在洛阳市的高层会议上进行了多次争论,争得"天昏地暗",最终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以原洛阳师范学院院长叶鹏教授为首的洛阳12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市委、市政府,要求重新审视原"河洛文化广场"的设计意向和方案,同时建议采纳第四种方案,即对发现的车马坑和墓葬实施原地保护性展示,建立东周王城文物陈列馆。

  专家学者们认为,东周王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是谁都没有的"品牌"。"河洛文化广场"将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世界一流的广场。保护历史遗存,既符合文物保护原则,也是发展文物旅游、发展洛阳经济的需要。对洛阳这座"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来说,这无疑是天赐奇景!

  洛阳的古代文化遗存,尤其是埋藏于地下的偃师二里头夏都、偃师尸乡沟商都、洛阳东周王城、洛阳汉魏故城、洛阳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记载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衰,沉积着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创造,是保持洛阳可持续发展的取之不尽的文物旅游资源和环境景观资源。

  2002年12月10日,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在考察了"河洛文化广场"的发掘后说:"洛阳东周车马坑的重大发现,充分显示了洛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希望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加强保护,以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在实地考察了洛阳东周车马坑后激动不已,提笔写下了"东周瑰宝,举世无双"的题词。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洛阳市委常委、主管城建和文物保护的副市长朱广平明确表示,为保护东周王陵区这一重大的历史遗存,河洛文化广场的原设计方案将作彻底的改变。  

  附:《人民日报》载文:洛阳塑造文物大市新形象

  2002年10月,洛阳市建城市中心广场时,在文物考古钻探过程中,发现了惊世的东周王城大型车马坑遗迹,先后共发掘出18座车马坑,其中一座长42米、宽7.2米,因从里面清理出一处6匹骏马驾一车的遗迹,印证了古文献中有关夏、商、周时期"天子六驾"之说,倍加举世瞩目。

  面对祖先的丰厚馈赠,洛阳市委、市政府更是珍爱有加,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善武亲自到考古发掘现场考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车马坑等重要遗迹的保护问题,决定牺牲目前经济利益,作出为东周王城重要文化遗迹保护让路的决策;多次组织文物专家讨论、确定保护方法,委托权威科研机构制定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千方百计使这一文物瑰宝完美地呈出世人面前。

  文物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和历史的缩影。为使"记忆"长存,让厚重的历史文化闪耀不朽的光辉,几十年来古都人民视文物如同自己的眼睛,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执行文物保护的"五纳入",即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各级领导责任制,在加 强文物保护工作中写就了一篇篇动人华章。

  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洛阳模式"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洛阳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从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在我国,洛阳以建都年代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而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悠久的历史,灿烂丰富的文化积淀,给洛阳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迹。据文物部门统计,洛阻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7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7l处,馆藏文物近40万件;夏都斟 偃师商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等五大都城遗址散布其间。

  宝贵的文化遗产,给洛阳人民带来无尽的荣光与骄傲,该市发展经济、搞城市建设,首先考虑文物保护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洛阳市在特定第一期城市规划时,大胆创新,采取了"避开旧城建新城"的思路,跳出隋唐城、东周王城和金元旧城3大遗址,在涧西文物古迹较少的平原地区集中建设工业区,既保护了重要历史遗迹,又使城市区域得以扩展,创造了全国著名的"洛阳模式"。

  "洛阳模式"有效处理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曾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为保护文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洛阳市改造旧城、扩建新城,对"洛阳模式"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文物审批要始终作为城乡建设的先决条件,所有建设工程必须首先进行文物调查与钻探;凡进行基本建设,没有文物部门的审批手续,土地规划部门不办理规划许可手续,计划部门不立项,城建部门不颁发施工许可证。

  几十年来,洛阳市在城市建设以及发展工业生产中,严格遵循"洛阳模式"确定的原则。在近几年城市建设涉及文物保护的各项重点工程中,工程指挥部必有一名文物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副指挥长。洛阳市第三期城市规划,把矛盾最突出的隋唐东都城洛南里坊区20平方公里土地,规划为非城市用地,用来植花种草。洛阳所属的偃师市,面对城市只能向西扩展的情况,又遇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偃师商城遗址。在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发生矛盾时,最终的城市规划仍是把商城遗址辟为绿地,不搞其他城市建设。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首阳山电厂,因在最初选址发现了汉魏洛阳故城遗迹,立即避开遗址,易地建厂。

  如今,洛阳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均避开了遗址保护区,避免了违法建设使文物遭破坏的现象发生,有效地保护了古遗址、古墓葬及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文物保护纳入财政预算:4.2亿元投入

  使大批文物古迹洗去封尘、熠熠生辉

  洛阳人民素有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优良传统。据记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一些有极左思潮的人想借"破四旧"砸毁龙门石窟,洛阳的群众则自发组织起来,进驻龙门石窟日夜守护,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未遭丝毫破坏。3年前的一天,一位市民在洛河岸边偶然发现一处巨石垒砌的石墙,意识到可能与文物考古有关,立即报告了文物部门,由此引出了洛阳隋唐文化中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唐代天津桥遗址的重大发现。

  市民们热爱文物,洛阳市历届政府更是把文物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定文物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健全田野文物业余文物保护员制定,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各级文物、公安、司法等部门间建立联动制度,有效打击盗窃、走私、破坏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

  把文物保护纳入预算,是该市一贯坚持的做法。洛阳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下岗职工安置任务重;所辖l市8县中还有5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每年的财政预算十分紧张。但政府每年在安排财政预算时,把文物保护经费作为重要的支出项目:除拨付固定的文物保护费外,还根据当年财力和文物保护需要给予一再追加,近十多年来,追加款额年平均在100万元以上。

  为了使大批国家重点文物古迹再现昔日风采,让历史文化名城走向世界,从1999年始,洛阳市开始了连续4年的文物古迹和文物景点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先后投资近2亿元拆除了龙门石窟保护区内龙宫、公墓、石灰窑等共18万平方米各类违章建筑,新建了景区道路、大型生态停车场、二级水面工程等,再现了"青山对峙、伊水中流"的伊阙风光,使龙门石窟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白马寺,佛学传人中国的第一记钟声在此敲响。洛阳市政府投资4300多万元完成了白马寺山门改造扩建工程,新建了仿古石牌坊、放生池等,对狄公祠、齐云塔院进行了修缮,千年古刹文恢复了昔日的神秘与静美,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写满了忠义仁勇的关林,长期以来被居民区包围,特别是庙前建于明代的戏楼,年久失修,几近坍塌。洛阳市投资4500万元,改建了关林门前广场、牌坊、道路、停车场,修葺加固了戏楼,大大提升了关林的品位,扩大了关林的影响,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海外炎黄子孙来此旅游、朝圣。

  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拥有金、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城门、城址。由于历史原因,街区私搭乱建现象较为严重,道路狭窄、垃圾遍地,对城址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从去年10月开始,洛阳市坚持保护与继承相结合原则,累计投入8500万元,拆除不协调建筑,对老城东西大街、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大规模集中整治和保护,修复3座石桥和钟鼓楼等标志性建筑,修建西城门及城墙;改造沿街门面;铺设青石板路面。整治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现了洛阳老城浓郁的历史风貌。

  此外,洛阳市还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汉光武帝陵、潞泽会馆、王铎故居、周公庙、山陕会馆、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旧址、洛阳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物单位和文物景点的保护与环境整治。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至今的4年里,洛阳市用于文物保护与文物古迹周边坏境整治的投资高达4.2亿元,投资额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50年的总和。

  加强立法与文物管理机构建设:

  文物保护走上法制化和制度化轨道

  建章立制,加强文物立法,一直是洛阳市文物保护的重要工。在洛阳市制定的"九五"、"十五"计划中,对文物保护工作都专门作出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洛阳文物管理部门与规划、城建部门积极配合,先后制定了《洛阳市第三期城市规划》、《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汉魏洛阳故城保护规划》、《龙门石窟保护区规划》、《隋唐东都城保护规划》等。在这些规划中,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也都作了具体的要求。

  1982年,《文物保护法》颁布施行后不久,洛阳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洛阳市<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9年5月,该市制定的《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得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批准,成为全省第一部为一处文物古迹单独制定的地方性法规。2001年7月,《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管理办法》也颁布实施。此外,洛阳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和文物游览区管理的布告》、《关于加强文物钻探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制度。

  加强文物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是洛阳市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又一体现。1996年,在政府机构设置指标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洛阳市政府积极寻求上级支持,批准成立了洛阳市文物管理局;2001年在精减政府机构的改革中,市文物局不仅保留而且编制比以前略有增加。目前,全市文物机构34个,市直文博单位由最初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18个,市辖各县(市)均设有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洛阳市文博机构和人才队伍的优势,在全国地级市文博战线上是明显的。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大市,其特殊地位和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是洛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优势,也是实现"旅游强市"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支柱。面对时代的召唤,洛阳市政府和人民时刻牢记保护文物的光荣使命,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一手抓抢救保护,一手抓管理利用,努力开创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石文禹 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