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猫龙骑团之龙骑勇者:六个人加六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5:38

六个人加六件事

——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每月热点话题

 

刘  尧

 

    在2010年即将过去,2011年即将来临之际,为了弄清一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12个月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对“教育评论研究所网站”(http://jypls.zjnu.edu.cn/)“每日评论”栏目上传的每日高等教育热点话题,进行了筛选了后发现,2010年有6个人与6件事依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随即成为当月或全年人们热议的话题。

 

1月:杨元元之死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身亡一事,在沉寂了两个月之后,经过媒体的推波助澜,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往日,孝子背着残疾母亲上大学感动了多少人,而杨元元携母亲读研究生却背负不孝的骂名。杨元元与其弟弟先后考取武汉大学,通过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其弟弟也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读博。网络上有不少人责难杨元元姐弟俩为了自己的好前程,一个读硕士,一个读博士,却让母亲寄人篱下,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都不懂。同时,社会不明真相者,又把杨元元之死的责任归咎于杨母望瑞玲——她一时成了“众矢之的”。一个身单力薄的农家妇女,怎能经得起这般“指鹿为马”的攻击?难道还要让不幸事件再在望瑞玲身上出现吗?因此,引起了人们对大学“人文关怀缺失”,以及穷人的尊严与“穷人教育学”的热议。

2月:《规划纲要》

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启动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从2008年8月29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2009年1月7日教育部下发《〈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到2009年2月7日教育部公布《规划纲要》共收到社会反馈意见110万余条。《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先后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500余次,参与人员23000余人次,形成了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在这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在座谈会上,温家宝表示:“纲要应该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受到社会广泛热议与称赞。

3月:高校去行政化

2010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鼓励教师终身从教。不少代表政协委员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知名高校校长对此却持质疑态度。比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认为,在人们纷纷痛斥高校“行政化”的同时,可能又走进了另一些误区。他表示,“去行政化”不等于不要行政部门,“去行政化”不是把有职务的优秀学者排挤出学术活动,别的行业都“行政化”,高校“去行政化”就会弱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当社会习惯于以行政级别来衡量其社会地位时,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在“两会”和媒体上饱受诟病的高校“行政化”问题,人们并没有看到好转的迹象。这不禁使人担心,这项尚未开启的改革将充满荆棘,随之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4月:专家烧书事件

2010年4月13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中心,“首届中国心灵富豪学术交流会”在此隆重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社科、心理、历史和文化等各类专家近20名出席会议,他们集体发出了“倡议心灵富豪,拒绝心灵垃圾”的倡议。就在本次会议上出现了让人咋舌的一幕,华南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门前,近20名专家将一本本“心灵垃圾”丢进偌大的“焚书鼎”里,化作烈焰。此举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引起广泛热议,倡导“心灵富豪”的“教授打着拒绝‘心灵垃圾’旗号怒焚畅销书!”这个噱头确实足够劲爆。不过有人认为,可悲的是作为社会精英分子的专家竟然成为炒作者手中的棋子,让人啼笑皆非。很多人由此想到当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认为这些专家的“焚书”是思想界暴行的浮现:不喜欢别人的书,就将人家的书烧掉,既不环保,也不符合“百家齐放”的文化多元精神。

5月:钱学森之问

2009年10月,科学巨匠钱学森平静地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并给所有中国人留下了一道耐人寻味的题目:“我们国家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就是“钱学森之问”2010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五四”青年节。一位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家宝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由此引起了社会对“钱学森之问”的深度关注。“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与热议。“钱学森之问”提示我们思考:如何为自由的创造提供宽松的条件?如何把中国文化当中最有助于创新的潜能激发出来?

6月:“根叔”式演讲

2010年6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李培根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李培根院士在毕业典礼上以“根叔”的形象走红之后,在我国高校引起了一股“根叔”式演讲的旋风。继汕头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李嘉诚、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在学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官话渐少外,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演讲也颇受关注。当地《东方早报》报道,“根叔”的走红让更多的人对杨玉良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充满期待,杨的现场表现没有让大学生们失望,“更引起大学生们一阵阵惊叫。”对“根叔”式演讲,人们质疑是否有媚俗之嫌?堂堂大学校长,频繁地使用“打酱油”、“偷菜”、“被就业”之类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是否为了取悦学生不惜降格以求?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的演讲应该将身什么?随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7月:唐骏“学历门”

2010年7月1日晚上8时20分,曾创办中文网、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的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连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21条记录,把矛头指向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在这一系列微博中,方舟子针对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透露的其个人学位、求学及工作经历,提出了多个质疑,并出示了部分查证证据。多项证据指出,唐骏的“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和“卡拉OK打分、大头贴照相机”两项专利以及个人创建公司的经历均系造假。唐骏则回应从未在任何公开场合说自己是加州理工大学的博士,并出示学位证书表示自己是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随后方舟子又指出这是一家卖文凭的野鸡大学,至此“学历门”事件愈演愈烈。从此,唐骏深陷“学历造假门”,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很多人再次思考,我国是否要改变重文凭、轻能力的社会价值观?试想,在一个重能力、轻文凭的社会里,谁还会在乎有无博士文凭、是否名校毕业?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比尔·盖茨退学创业的故事,曾经让大批心怀激情的创业青年为之鼓舞。

8月:一个导师带47个博士

2010年8月,《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在武汉新鲜出炉。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调查表明,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不包括硕士),最多的高达47名。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一时间,《中国成‘博士生产大国’:一个导师带47个博士》的话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有人认为,该《调查》中的若干提法并不完全准确。例如,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事实上当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数为63712人,多于我国的43759人。据统计,2006年我国博士生教育的生师比为4.74,略高于美国的4.0,一位导师指导数十名博士生的情况毕竟是少数。但是,该《调查》所反映的博士教育规模扩张,所导致的质量隐忧确实值得深思。作为高等教育的顶尖层次,博士教育不仅反映一国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与未来走向。如果博士教育难以保证培养质量,还会带来就业难等社会问题,造成国民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9月:肖传国雇凶伤人

2010年9月21日晚,北京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打假斗士”方舟子、《财经》杂志编辑方玄昌遇袭案告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等四名嫌疑人,被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警方介绍,肖传国涉嫌指使3名男子袭击方舟子和方玄昌。据了解,方舟子、方玄昌通过网络、媒体对肖传国的学术成果进行“打假”,导致肖传国未能升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肖传国为了报复,花费10万元雇凶伤人。这件事情震惊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议论。肖传国作为一个医学专家,却最终买凶伤人,其根源是他把学术界,看成了一个江湖。用拳脚争输赢,不应该是学者的作为。其实,无论是方舟子的个体打假,还是肖传国的江湖式报复,都不是体系化的匡扶学风与正气的常态。相反,价值标准的混乱,维护价值观的手段缺失,只重技术而不注重道义,只重成败而不问是非的学界风气,以及缺少常态的超越于人情世故和利益之上的专门判别机构和可以援引的相关法律来止息学术争端等都是原因。对于学界的堕落,社会的反制武器和手段都太有限了。

10月:我爸是李刚!

2010年10月16日21时40分许,“官二代”李启铭酒后在河北大学校园内飙车,将两名女生撞飞,致一死一重伤。在被拦下后,他口出狂言,“看把我(的)车(给)刮的!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由于犯了众怒,肇事者及其宣称的父亲“李刚”迅速遭到了“人肉搜索”。这位官二代的蛮横与狂傲、无礼与无理震惊了网络。随即“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流行语。人们热议,李启铭的言行表现得那样嚣张、跋扈、霸道、冷漠,正是权力放纵后果的折射,他自己则正是权力放纵的牺牲品。更令人深思的是,大学这个教育人坚持正义的圣地,按理正义和同情心会驱驶目击者站出来指证,检举揭发李启铭的丑行。但当时目击者“集体沉默”了,这是大学教育何等的不幸与悲哀?!这不仅折射出一部分人令人心寒的“势利心态”,更折射“我爸是李刚”的淫威,折射权力对普通公民权利的无形“压迫”,折射公民权利的孱弱和仄逼。

11月:高校招生“联盟”!

2010年11月19日,清华大学发布消息,自去年组成自主招生“五校联盟”,今年形成“七校联盟”。前有“清华系”,后有“北大系”、“理工系”紧随而上,匆忙登场,2011年高校自主招生,大幕初启,高潮已至。短短数天,“清华系”7校、“北大系”13校、“理工系”8校,此外,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显示,在2011年自主招生中,5校将联考,统一命题阅卷。30余所中国知名高校上演一场“联盟”大戏,局势瞬息万变,“战况”扑朔迷离,即将开始的2011年度高考自主招生注定精彩眩目。“合纵连横”,全国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80所高校已有近一半大学玩起了春秋战国时的连横谋略。人们雾里看花,热议知名高校上演这出疯狂的“联盟”表演。高校“联盟”招生是减负还是掐尖?是教育资源优化还是垄断?是有利于教育公平还是制造教育不公?人们拭目以待。

12月:干吗上大学?

2010年11月20日,首届“中国青年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经济环境与青年就业创业”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经济学界、教育学界就业创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共同探讨当前经济环境下,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创业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研究员表示,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虽然他强调说,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但仍可能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干吗上大学?”随即“干吗上大学?”成为一个网络热词,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议论。这几年来,不少农村地区的家庭不再以有大学生为荣耀,许多家庭都陷入“不读书永远穷、一读书马上穷“的悖论中。而“知识改变命运”曾经振奋无数寒门学子的口号,如今似乎已成为一种奢望。与此同时,社会中曾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也正悄然演变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在这样的背景下,“干吗上大学?”既是一个真实的问题,也是一个让无数家长和学子百般纠结的热点话题。

作者简介:刘尧,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