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泥木耳菜:[2011:中国周边安全回眸与前瞻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11:45
2011:中国周边安全回眸与前瞻
2011年02月28日 11:03:33  来源: 新华军事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从11月28日开始,韩美黄海联合军演正式举行,两国军队继续展开航母大队训练和海上防御等高强度军演。在一张美军联合指挥中心控制室内的照片里,显示器中显示,美军已经将我国的山东半岛大部和江苏等沿海地区划到了美军航母的“防空识别圈”中。
2010年,中国周边安全总体保持稳定,但局部发生剧烈震动,呈现“西缓东急、北稳南紧”的态势。2011年,周边“热点”将有所降温,但某些外来因素的刺激仍可能导致余烬复燃,而对中国最大的安全压力依然来自海上。
海上安全进入多事之秋,陆上安全压力相对减轻
2010年,中国海上安全威胁挑战增多,旧的安全隐患集中复发,而新的安全问题也在显现。从春寒料峭之时的美对台售武,到仲夏酷暑之际的“天安”号引发的美韩联合海上军演,再到秋风瑟瑟之时的南海风波、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隆冬时节,中国周边也未安稳,韩国延坪岛炮击事件,将朝鲜半岛引向战争边缘,美国把核动力航母开进黄海,将中国部分地区纳入其作战识别区。各类海上危机事件频发,中国海洋利益受到严重挑战。
相对于险象环生的海上安全而言,中国陆上安全相对稳定。中俄边界继续成为两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纽带,两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更替未对西北安全构成大的冲击,上海合作组织依然是中亚地区稳定器。中巴关系进一步巩固,中国援巴抗洪赈灾帮助其渡过难关。尽管中印边界纠纷不时被西方媒体炒热,但加强边境安全对话、维持稳定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边境口岸成为贸易互惠的桥梁,双方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
2011年,中国海上安全压力依然严峻,但不大可能像2010年那样全线性持续紧张。朝鲜半岛南北对立很可能从军事转入外交。持续军事高压对两国国民和政治领导人都是一种煎熬,为避免引发全面军事冲突,美韩海上军演情绪化将有所控制。经过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日本在安全问题上将加强同美国的军事捆绑,但也看到中国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在内外交困之下,菅直人可能下台,如继续留任,中日关系则会不断修补;反之,中日关系则存在新的变数。政冷经热可能继续是2011年两国关系的突出特点。南海周边国家主权纠纷终究要在当事方之间解决,即便是2010年推动美国在东盟地区论坛搅局的国家,也意识到外部力量强势介入,只会使争议问题复杂化,亚洲国家“窝里斗”只会让“渔翁得利”。
周边问题的美国因素增加,中美地缘政治竞争显著加强
2010年,美国开始着手“后反恐时代”的战略布局,以退出伊拉克为契机,加快落实“西退东进”战略,将外交和军事资源向东亚集聚,尤其是在中国周边推动“前沿部署外交”。为配合战略重新部署,美国诱压中国周边邻国,并制造和利用安全危机,离间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以实现“牵制中国”和“领导亚洲”的战略。
美国强化了在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影响和主导地位。美国对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乐观其成,纵容韩国强硬应对“天安舰”事件,诱使其在争议地区进行实弹演习,引发延坪岛炮击事件。美国利用韩国对其安全依赖的增加,提升美韩同盟关系:驻韩美军指挥权移交延后,美韩开启外长和防长“2+2”会谈,“华盛顿”号航母开进黄海举行军演。美国再掀“朝鲜威胁论”,在普天间军事基地上对有脱美倾向的日本鸠山政府不依不饶,逼其下台。美在安全问题上绑架菅直人政府,使日本重新依附美国,并借机强化美日同盟。
为拉拢一些东南亚国家,美国不惜制造安全麻烦,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打入楔子。美国在东盟地区论坛上抛出南海议题,以南海问题涉美“国家利益”为借口,力图使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插手南海问题。美国煽动“南海威胁论”,促南海周边国家加强与其军事合作:美国高调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帮助一些国家培训军事人员,向其推销高端武器。
2011年,美国将继续巩固和强化在东亚的权势影响,对中国防范一面不会放松,可能在某些问题上继续为难中国。共和党向来在安全问题上奉行强硬路线,中期选举后,共和党掌握众议院议题设置权,有可能炮制中国安全威胁议题。2011年,美将继续推动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合流,离间中日韩,妨碍三国东北亚合作机制的发展。美国总统将正式参加东亚峰会,谋求影响东亚合作议程。美将继续以与东盟举行对话会为契机,以军援、经援或联合军演为手段,在东南亚继续推行“前沿部署外交”,使东盟在对外战略上对其需求增加。
对于美国在我周边制造麻烦,中国要保持高度警惕,但是,中国应该有更多的自信,冷静应对美国的焦躁和不安。由于中美之间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两国战略上总体保持稳定,在新的一年里,两国对话也会继续加强,合作依然是中美关系的主旋律。年初,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准备在卸任前访问中国,中国国家主席也将对美进行国事访问。

参加美韩军演的美军航母及舰载机
部分周边国家政局不稳,其政治体制脆弱性成为周边安全隐忧
2010年,部分周边国家出现政局动荡。泰国深陷政治危机,红衫军的街头政治演变成街头暴力;尼泊尔在野党尼共掀起全国抗争活动,和平进程遭受新挫;吉尔吉斯斯坦政权突变,“郁金香革命者”被革命;阿富汗依然硝烟弥漫,塔利班武装卷土重来。这些国家局势不稳与外部势力影响有关,但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内政治体制脆弱性:或是政党之间、派系之间围绕权力分配进行恶斗,或是政权合法性、权威性受到挑战。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影响中国同周边国家双边合作和区域合作进程,同时,还为外部势力利用这些问题牵制中国提供可乘之机。
2011年,维稳依然是这些国家的首要任务。目前,一些国家政局已趋于稳定。比如,缅甸政府在大选后释放昂山素季,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地方武装与政府军之间的冲突渐息;吉尔吉斯斯坦在经历政权更迭后,当局采取措施平息暴乱,国内形势开始舒缓;尼泊尔对立各方目前都没有以退出制宪会议相威胁,对连绵战火的厌恶与恐惧也成为各方共识,看守政府依然在维持国家的运转。
阿富汗问题是新一年的“热点”,升温的可能性较大。目前,美军的“招安”政策收效甚微,塔利班与阿政府的谈判也无多大进展,塔利班有可能在春季再次发动新的攻势。受中期选举的影响,共和党对奥巴马政府阿富汗政策的牵制得到强化,美军如期从阿撤军的可能性不大。受阿富汗问题的影响,巴基斯坦塔利班可能随阿富汗塔利班的活跃而联动,巴仍有发生新的动荡危险。
中国致力于“以和为贵”睦邻外交,但塑造周边安全认同依然任重道远
2010年,周边风云砥砺中国外交。中国努力维持东北亚和平与稳定有目共睹。“天安”号事件发生后,中国密集穿梭于各国之间,与相关国家共同努力使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维护地区稳定的决议,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升级。延坪岛炮击事件再次将中国推到风口浪尖,中国发出召开六方会谈紧急团长会议呼吁,规劝有关方勿火上浇油。
2010年中日关系波澜起伏,在鸠山政府时期,中国总理访问日本,两国领导人共同致力于互惠关系发展,但并不熟悉中日外交的菅直人接任以后,中日关系风云突变,直至发生钓鱼岛海域扣船事件。即便如此,中国领导人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还是出席了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18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胡锦涛与菅直人进行了直接对话,努力化解彼此分歧。
尽管越南策应美国制造南海议题,造成中越民间隔阂,但中国继续推动两国两党高层交往,同时加大对越投资,帮助越南度过当前遭遇的经济困难,使两国关系未因美国的挑拨离间而掀起大的风波。中印两国在上半年曾经口角不断,但到了下半年,两国关系趋暖,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将中国的诚挚合作的愿望带给印度人民,获得了印度上下一致好评。
2011年,中国周边外交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塑造区域安全认同方面。首要的挑战是美国介入东亚合作进程,扰乱了东亚认同构建的节奏和步伐。美以“亚太常驻大国”身份,强调要“领导”亚洲,不仅阻止中日主导亚洲合作机制,也不愿看到东盟利用地区论坛束缚其手脚。美国在东亚多边机制奉行“到场原则”,力图“搅合式”参与东亚合作机制;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合作伙伴计划”(TPP),“对冲”东亚一体化机制。美国诱拉某些国家,力图分散东亚国家凝聚力,使东亚区域一体化动力减弱。其次是中国崛起与亚洲其他国家崛起并行,经济合作远远走在安全合作的前面,安全合作的滞后性反过来影响安全文化的构建。最后,由于东亚区域内国家存在历史认识的不同和领土纠纷,一旦出现偶发事件,安全脆弱地带容易成为撕裂双边关系的缺口。(《环球视野》第350期,摘自2011年第1期《半月谈内部版》 刘卿)
搜索更多 type= 的新闻
专家:战争进入智能较量阶段 未来将争夺制脑权
2011年03月01日 08:34:15  来源: 科技日报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官员4月22日说,美国军方正准备成立网络司令部,以防范网络攻击。(资料图片)
登堂入室?军事记者评点网络战形态
美军要将网络战带入"先发制人"时代?
港媒炒作解放军建成网络战司令部
网络战与核武同属战略武器 可使地球瞬间瘫痪
2月23日,非洲喀麦隆的一些大城市爆发示威,与此同时,利比亚也陷入残酷内战,种种迹象表明,在继突尼斯政权垮台,埃及穆巴拉克走人之后,一场政治风暴在席卷中东之际正在蔓延。面对此种国际局势,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近日又发表了第二次“互联网自由”演说。如此“乱世”,请看科技日报特稿——
继在肯定推特(Twitter)和脸谱(Facebook)等网络媒体在中东政治动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后,希拉里在日前的演说中又一次阐述了美国的互联网大战略。此外,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出面谴责卡扎菲政权的言论正在被全球各大媒体广为报道,而强硬的卡扎菲也在竭力通过电视媒体向民众喊话,在这些有关“话语权”争夺的激烈交锋背后,一种崭新的军事较量形态似乎正在向我们走来。
从“制海权”到“制脑权”
美国海军少将马汉在总结19世纪之前人类海洋战争经验后,于1890年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制海权”思想;意大利空军司令杜黑在总结20世纪初人类空中战争实践后,于1921年提出了“制空权”思想。与此类似,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中将,在总结1957年前苏联卫星升空之后的美苏外空军备竞赛的基础上,凭借战略家特有的前瞻理性,于1982年出版了《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一书,正式提出了“制天权”思想。
于是,在科技进步与军事需求的双轮驱动下,人类搏击的疆域日益扩大,高山、大海、天空都未能阻止这个小小星球上同类厮杀的欲望,军事对抗的疆域就这样从一维战场延伸到了多维战场,从自然战场拓展到了技术战场,从有形战场进化到了无形战场。
有关技术进步与军事变革,恩格斯曾说过一句名言:“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显然,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就涌现出了恩格斯所言这种“技术进步”:首先是1946年,在二战期间美国陆军计算弹道的需求刺激下,计算机“ENIAC”得以诞生;而后是1969年,在美国国防部资助下,全球第一个网络“阿帕网”问世。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与阿尔文·托夫勒向人们宣称:信息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正是在这个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联系越发紧密,与此同时,媒体的繁荣也使得符号越来越充塞在我们周边。由于媒体日渐主导公众话语权,通过对信息的操纵,就可能在人们大脑中建构起一个现实世界的镜像,只是许多时候人们浑然不觉而已。
比如,说起电影,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好莱坞、说起篮球,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NBA,说起美国大兵,唤起我们记忆的可能就是《拯救大兵瑞恩》或《兄弟连》等美国影视塑造的形象。
长期来看,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大脑中的意象,进而影响公众的思维、判断及认知,而公众的反应反过来又会对政府产生影响。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制脑权”变为当前的一大军事热点。
搜索更多 type= 的新闻
美发表国家军事战略 网络战和亚太成新战略重点
李莉:网络战与传统军事行动的结合将会愈发紧密
美刊:中国学生眼中的美中网络战
我国未来十年战略机遇与挑战分析
2011年02月28日 17:20:58  来源: 《环球》杂志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环球杂志2011年第5期封面
国运2011—2020
未来十年中国的战略机遇与挑战
采写:刘洪 陈昕晔 周彪 冯琦 乐艳娜 焦东雨 王宁 苏劲松 刘娟娟 易萱
陈济朋(驻新加坡记者) 张伟(驻布鲁塞尔记者) 蓝建中(驻东京记者) 谢荣(驻莫斯科记者) 王丰丰(驻华盛顿记者) 蒋旭峰(驻华盛顿记者)
2011-2020,对中国来说,是需要想象力的10年。
金融危机遗患仍存,国际格局嬗变加快,科技创新眼花缭乱,灾难动荡迅雷惊耳。中国,则进入“二十年战略机遇期”的第二个十年。
中国的国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亿万国人心潮澎湃。
回首过去十年,互联网革命勃兴、反恐战争惨烈非常、金融危机横扫世界,正是在这暗流涌动中,中国牢牢抓住了挑战中的战略机遇,其蓬勃发展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经济总量也跃居世界第二。
在这个新起点,展望未来十年,我们更清醒地看到,中国正面临着诸多“成长的烦恼”。从国外看,资源能源瓶颈迹象显现,大国责任论和中国威胁论此伏彼起;从国内看,贫富差距威胁社会稳定,科技创新尚先天不足、后继乏力……
在中国国运的上升期,我们更需要铭记历史。纵观过去200年,正是因错失多次战略机遇,中国一蹶不振,进入历史最灰暗的时期。往事不堪,国运多舛。未来十年的发展,其实也关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福祉,关乎我们能否实现更富足、更和谐、更有尊严的生活。
中国的巨轮正驶过现代化进程的接续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承前启后的年份,《环球》杂志深入采访国内外知名专家,梳理出中国下一个十年的十大战略机遇。
我们深知,在这个快速变动的世界,机遇与挑战只有一线之隔,抓不住战略机遇,就会迎来更严峻挑战的洗礼,我们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风帆已高悬,号角正吹响。中国的国运,就在未来10年的奋斗中。
机遇一:和平发展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
在美国,除了2月14日“情人节”,每年8月14日纽约时报广场也会举办“接吻大赛”。这个日子,也是美国人所称的“对日胜利日”。
2010年的这一天,不少纽约市民和游客来到时报广场,聚拢在一座雕塑下面。这座雕塑高8米,名为“无条件投降”,既指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美国,当地仍为14日),也指女主角在胜利的喜悦中允许那名素不相识的水兵用胳臂揽住自己,像跳舞那样,长长一吻。而围拢在雕塑下面的人们,也常常模仿起这一著名的动作,“为和平噘起嘴唇”。
如今,距离二战结束已经过去了60多年。当人们涌向纽约时报广场,欣喜若狂地相互拥抱和亲吻的时候,是否也会想想,未来的若干年,世界大战还会打起来吗?
正是基于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国在过去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展望未来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潮流。
“我相信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并且国际社会仍将继续保持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对此判断很有信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同样认为,“未来十年不会发生大国间的战争冲突”。
诚然,美国——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对大国关系的走向影响很大,但不少专家分析,美国现有的实力已不足以支撑它目前在全球铺开的摊子,未来十年美国对中国在经济上的需求会持续增长,由此中美之间会形成一种“和则两利、斗则两败”的局面。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宫力认为,对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要建立在正确评估周边环境的基础之上。
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高调“重返亚洲”,是否要把中国当作现实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我认为不可能,美国‘重返亚洲’的意图是要守住既有势力范围。”宫力说,至少美国在亚洲不是进攻态势,它还有两场战争没有结束,另外,大中东地区如巴以、伊核问题都没有解决,这些都会长久地拖住美国。
“尽管中国的崛起对西方国家尤其美国是很大的刺激,并且导致了它的敏感心理,但是美国现在也在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实。而和一个敏感的美国打交道,中国须谨慎,不要刺激它。”宫力认为,“如果能把中美关系大局稳定下来,那就是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十年完全没问题。”
虽然朝鲜半岛等地区依旧阴云密布,并且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还会单方面使用武力,但是王逸舟分析,军事手段的优先性下降了,美国也发现使用武力的代价太大,而“巧实力”,包括经贸力量、国际体制的力量、国家形象、制度安排、向心力等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力量正在上升。
中欧关系尽管相对复杂,但欧盟总体上需要与中国搞好关系,因为他们需要中国的资金、制造能力和市场。对于中俄关系和中欧关系,曲星认为,中俄间结构性的问题、领土划界问题都已经解决,两国战略合作正逐步深化,而且在国际格局中,俄罗斯也希望有一个平衡的外交。
机遇二:财富东移国际新格局利好中国
2009年9月25日,二十国集团(G20)匹兹堡峰会闭幕。世界各大媒体普遍注意到,此次峰会的一大亮点,就是领导人们宣布:今后G20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首要论坛”。美联社在当时的报道中就感慨说,G20现在已取代了由主要发达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G8),“这一历史性转变承认了中国、巴西和印度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这其实正体现了世界财富东移后的国际格局变化。时任巴西总统的卢拉曾表示,G8的时代已经结束,应该由G20取而代之。他说,全球化的时代不能忽视新兴经济体的声音,“我们现在谈论G20,因为G8已没有任何理由存在。换句话说,在今天的全球化世界,新兴经济体必须有一席之地”。
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也表示,他当初之所以选择G20召开国际金融峰会,就是因为G20包含了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新兴经济体,比G8更具有代表性和合法性。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离不开新兴经济体的参与。
新兴经济体第一次走到了世界经济金融决策会议的前台。在这个格局变化中,由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四国”尤其抢眼。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后危机时代,最大的潮流,无疑就是世界财富的东移:新兴经济体整体性崛起。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而且,这种崛起的态势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中断。
中国的崛起则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指出,在2001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在不断增长,所以人均GDP增长总是低于发达国家;但过去十年这种格局发生了变化,其中亚洲过去十年来人均GDP以5.3%的速度增长,2002年至2007年更达到6.3%。
从“金砖四国”到“金钻11国”,发展中国家经济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远未终止。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10月份的报告分析,到2015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GDP所占比重要将从33.6%升到41.9%。而到2020年,按市场汇率算二者的对比情况可能是50%对50%。
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9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财富比重已平起平坐,未来发达国家很有可能只占39%,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达到61%。
“在2015年到2020年左右,这个世界将彻底改变。美、欧、亚板块在上翘,欧洲板块(欧盟)将越来越小,包括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北美地区则会保持现有的发展态势,而亚洲则会凸起。”陈凤英指出。
“有史以来,在世界格局上,经济利益的权重首次突破超过了政治利益”。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许正中指出。由此,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从G8到G8+5,再到G20,更重要的是G20在2010年得以“机制化”,这是国际政治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进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会相对说来更加均衡。而这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带来的积极结果,也是对中国非常有利的一个机遇。”
中国的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个大趋势上。许多国家也正是看到了这个趋势,不断深化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避免在未来国际财富重新分配中被边缘化。这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争相进入中国市场就可见一斑。
世界经济版图的快速变化的同时也意味着,国际关系中新旧交替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在加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指出:“这一新旧交替过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冲突、矛盾;过去的发展是线性的,非此即彼的;而现在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树状的特点,呈现多元化和丰富的特点”。
王逸舟强调,老牌的强国不会一下子衰落下去,很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而且有很多我们值得注意的亮点。但是,新兴国家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特别是在经贸领域,在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GDP,提高国家实力方面的上升态势是一个亮点,也是国际关系的新气象。
机遇三:“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
努里尔·鲁比尼无疑是近年来达沃斯经济论坛年会上最为闪亮的明星。这位有着“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向来以发表悲观论调而著称。2011年伊始,他就在第41届瑞士达沃斯论坛首日,就全球经济形势给出了自己的“论断书”。
他肯定了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但把当前的经济形势比作是“只盛了一半水的水杯”,有水的一半代表经济增长相对强劲的新兴经济体,没水的另一半则代表着经济复苏相对乏力的发达经济体。
从这次年会的专家讨论看,复苏无疑是今年全球经济的关键词。虽暂无二次探底之虞,但威胁增长的风险仍在。鲁比尼就指出,虽然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最近有所缓解,但欧元区的根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危机仍有可能扩散,届时将不是“大而不能倒”,而是“大到无力救”;如果美国严重的财政问题得不到纠正,那么会出现“火车失事”。
其实,经济只是困扰西方国家的问题之一。达沃斯论坛举行的前两日,在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发生了恐怖袭击,造成35人死亡,虽然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还是如约参加了论坛,但反恐却成为不能回避的话题。
2009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将一只“抢镜”苍蝇拍死,还自我调侃,“用蜂蜜能捕到苍蝇;如果蜂蜜不管用,那就大胆地用手掌迅速拍下去。”只是,经济危机、债务危机、失业、反恐……“后危机时代”的问题,就如同一只只苍蝇一样,恐怕并没有那容易被轻易拍死。
在今日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依然笼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的反恐战争仍在艰难中继续;在中东和北非,突然间的政权更迭让欧美和以色列焦虑难安……在许多专家看来,在“后危机时代”,从政治到经济、军事的多重挑战,使得西方国家自顾不暇,这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对《环球》杂志说,国际上把2015年定位为“后危机时代”的终结,她则认为2020年可能还处于“后危机时代”,而这恰好和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第二个十年重叠。
“虽然世界经济危机已经结束,但衰退还要持续,目前来看,届时要想建立起共同的规则或准则,还比较困难。比如G20在10年后能否成为调整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有实效的组织,还不甚乐观。因此,对中国来说,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她说。
这一观点与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建荣不谋而合。朱教授认为,未来十年,世界主要国家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若干年内很难抱团主导国际关系,也意味着很难形成对华包围圈。”在这一机遇里,只要中国把握好“发展是硬道理”的根本,谨慎处理好内外各种问题,整个局面对中国就会非常有利。
那么中国是否能抓住这一机遇呢?又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呢?
朱建荣认为,抓住这一机遇的可能性非常大,关键点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处理好各种对外关系”。具体来说,要在大局上坚持韬光养晦,即不打大旗,少说多做;重点稳住美国,化解周边的对华猜疑,使之不能凝聚合力;不得已与别国发生矛盾冲突时,尽量用现行国际关系通用的话语、概念来为自己辩护、说明;进一步推出在道义、形象上有感召力的新的对外口号;对外宣传报道及时跟上,不仅政府媒体要打出去,更要用好海外华人媒体和在各界活跃的精英,做到迅速、及时、内外结合,也要争取各国部分媒体和学者“为我所用”。
他进一步分析了抓住和抓不住机遇的两种结果。如果抓住抓好机遇,将会有以下诸多变化:拥有真正的大国地位,使全体国民为做中国人而自豪;促使国民素质大大提高;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有根本上的改变,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对内对外都有一套让人信服的“中国模式”理论哲学体系,让人从心里敬慕中国。但如果不主动坚决地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中国可能失去立于强国之林的最佳时机,也可能出现国内经济停滞,政治腐败,民众抱怨民族分裂的最坏情况。
搜索更多中国 机遇 的新闻
俄战略考量左右对日关系 美国“坐山观虎斗”
俄“北风之神”级第一艘战略核潜艇将配备给太平洋舰队
媒体称日俄下月举行副部长级战略对话
俄国防部:19万亿卢布军备预算优先发展战略核力量
美提出就削减非战略核武器与俄进一步谈判
美政府提出就削减非战略核武器与俄进一步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