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壁结子c86~c88全集: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几点思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1:40:31
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几点思考
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09-11-21    来源: 中国文明网 【字号 】 【打印】  【关闭

杨运忠

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和平发展,与周边安全环境息息相关。环视亚太,聚焦周边,中国既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又存在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神圣使命;如何因势利导,化解风险,趋利避害,赢得挑战,更考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睦邻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宗旨。

一、目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好的时期之一

从主流和趋势上看,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目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好的时期之一。

第一,中国没有陷入周边矛盾的漩涡。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不断调整外交方针,很好地处理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以亲和、亲善、亲睦的和平形象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使中国的周边环境大为改善,并在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中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复杂的矛盾,影响全局的主要有三大矛盾。一是围绕美国的战略指向产生的矛盾。现今,美国安全战略的矛头指向是国际恐怖势力和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家,中国直接作为美国头号“战略竞争对手”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在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加剧的今天,中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正义、公正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三是民族宗教矛盾。周边民族宗教矛盾的高发区是南亚、中亚和北高加索地区。中国虽然也存在着此类矛盾,但处在有效控制的范围内。

第二,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全面改善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先后恢复、改善和发展了同所有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与这些国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合作,使许多周边国家成为中国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历史遗留的边界划分问题相继得到解决。1994年9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西段协定》,使中俄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得以明确划定。中国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也相继签订了边界协定。1999年12月,《中国和越南陆地边界条约》在河内签署。2000年12月,《中国和越南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在北京签署。即使对于较难解决的中印边界问题,中国也表现出了以和平方式解决的极大诚意,正本着互谅互让、和平相处的原则,解决棘手的边界划分问题。在有争议的领土和领海问题上,中国也采取了积极务实的建设性姿态。在南中国海主权归属问题上,中国政府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中国海有关争议。中国的这一系列举措,为营造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提升。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正式签署。这个条约集中体现了中俄关系取得的积极成果,确立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是指导新时期双边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5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对俄罗斯的正式访问中,提出了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四项原则,即加强相互支持,深化政治互信;扩大互利合作,实现互惠双赢;拓展友好交往,加深传统友谊;密切沟通协作,促进和平发展。两国元首还共同签署了新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中俄关系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发展。2003年,双方决定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升格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双边关系发展的里程碑。在政治上,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第一个非东南亚的签约国;在领海问题上,双方发表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进一步稳定了南海局势;在安全上,双方发表了《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拓展了合作领域,启动了反恐合作;在经济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5年正式启动,计划2010年建成。届时,该贸易区将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0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

中印关系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的访华具有标志性意义。双方发表了全面合作宣言,将中印关系确定为“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印度首次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中印军事交往逐步展开,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不断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多边外交成效显著。崇尚“远亲不如近邻”的中国,积极开展周边多边外交,努力构建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的两大成果。通过“10+1”合作机制,中国同东盟发展了良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密切了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营造了较为有利的中亚环境。

第三,中国通过自身的真诚努力,避免了热点问题的激化。多年来,中国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解决地区矛盾、缓和热点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采取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增加从东南亚进口商品、加大对东南亚国家资金援助等一系列措施,为抑制金融风暴的恶性蔓延,帮助危机国家振兴经济,稳定地区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1998年,南亚大陆因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先后多次进行核试验而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中国迅速作出反应,在联合国框架内加强与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磋商,成功地举行了关于南亚核危机的国际会议,形成了防止核危机恶化的国际机制,避免了核危机的升级,缓和了南亚局势。近两年,中国更是以满腔热情和极大耐心,积极推动朝鲜核问题的解决。继2003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朝鲜核问题的中、美、朝三方会谈后,2003年8月、2004年2月、2004年6月,先后三次在北京举行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中、朝、美、韩、俄、日六方会谈,使朝鲜核问题步入了和平解决的轨道。

第四,中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共同点在不断增加。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使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和信任显著增强,发展同中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不断高涨。目前,中国同众多周边国家双边或多边关系呈现良性互动态势。在政治上,不同国家、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对话机制日益完善,成为推动双边关系良性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经济上,中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依存度显著加深。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同周边贸易占60%以上;在中国吸引的外资总额中,周边外资占70%以上。在安全上,双方互信合作关系加强。无论在国际反恐斗争领域,还是在地区安全事务领域,双方的合作积极务实,富有成效。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大于分歧,友善多于矛盾。

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在总体稳定的情况下,仍存在着各种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甚至可以说,中国是当今世界大国中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国家。

一是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使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增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华约的解散,美国在欧洲失去了对手,亚太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分量日益加重。亚太地区在冷战后被美国视为对其21世纪国家安全可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区。在欲称霸全球、“领导”世界的美国看来,这一地区是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国际反恐斗争的主战场,是所谓对美国安全构成重要威胁的“邪恶轴心国”所在地,也是美国拓展海外经济利益和进行“民主改造”的最重要地区。在此背景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明显加快,由此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首先,美国加强对亚太地区的力量投入,将改变这一地区的力量对比关系,在其战略优势得到强化的同时,势必对中国的战略空间形成挤压;其次,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全力渗透,将使中美两国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增大;再次,美国加强对亚太地区的力量布防,不乏军事干预台海局势的战略企图,从而对中国国家主权与安全构成挑战。

二是台海局势的复杂化,使周边某些国家“以台制华”企图趋强。陈水扁上台的六年,是“台独”势力日益猖獗的六年,也是其在分裂祖国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六年。在各种不断升级的“台独”分裂活动中,最具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是:台湾当局图谋通过所谓“宪政改造”实现“台湾法理独立”,公然提出通过“制宪”走向“台独”的时间表,竭力挑衅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将两岸关系推到了危险的边缘,岛内发生“台独”事变的可能性严重存在。台湾问题事关整个中华民族利益。也正是因为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才成为美日等国制约中国的一张牌。

台湾问题对美日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以台制华”。这助长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恶化了台海地区局势,不仅成为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而且也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是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可能恶化的最大变数。

三是某些国家军事战略的调整、军事实力的扩展和军事同盟的加强,将对中国周边安全产生直接影响。近几年来,某些国家逆时代潮流而动,以扩充军备为核心,不断调整军事战略,使亚太地区军备竞赛的步伐有加快的趋势。

继1996年4月美日两国发表《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1997年9月制定《防卫合作新指针》后,美日将对军事同盟体制进行第三次“重新定义”,拟将这一体制从区域性的扩展为全球性的,成为“亚洲版的北约”。美日军事同盟的扩展,将更加明确地把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纳入防卫范围。美日对这一地区力量渗透的加强,加紧应对 “紧急事态”的联合作战演练,都会对亚太安全环境和中国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

四是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各种矛盾交错,增加了中国周边局势的动荡因素。在中国周边,存在着复杂多变的矛盾。这里是大国矛盾的聚集区,是国际恐怖威胁的集中地;这里既存在着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又存在着各种边界领土纷争;这里既面临着传统安全威胁,又面临着非传统安全威胁。

近几年来,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恐怖势力明显抬头,恐怖威胁有增无减。国际恐怖势力在中国周边的频繁滋事,恶化了中国周边环境,直接威胁着中国国家安全。以“东突厥斯坦”为代表的国际反华恐怖势力,在某些西方大国的纵容下,与其他国际恐怖势力相勾结,对中国西部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中国周边是民族宗教矛盾的交织并发区。在中国周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00多个民族,这里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等众多宗教的发源地。这一地区的民族宗教情况极为复杂,各种矛盾突出。南亚印巴矛盾就与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不无关系。

中国位于涉核危机的辐射区。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是当今世界核危机的两个矛盾点。从表层上看,朝鲜核问题仅仅是朝鲜想拥有核武器,但从本质上讲,朝鲜核问题是朝美矛盾的集中表现。朝鲜核问题的政治和安全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朝鲜核问题经过三次北京六方会谈,已就和平解决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但朝美两国交恶很深,要想在短期内解决矛盾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仍不能排除这一矛盾恶化的可能。朝鲜核问题解决与否和如何解决,事关朝鲜半岛局势的走向,事关世界防核扩散机制的稳定,也事关中国东北亚安全环境。

五是领海主权、海洋权益和战略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使我们在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方面的形势趋于复杂。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领海面积92万平方公里,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300万平方公里。海上邻国多达8个。在绝大部分陆地边界问题已经解决、边界矛盾趋缓的背景下,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矛盾十分突出。

中国和周边国家海域争议面积多达15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黄海、东海和南中国海海域。近年来,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的主权矛盾明显上升,双边摩擦日益增多。

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十分激烈。争夺油气资源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主题。美国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其冷战后称霸世界的障碍,企图通过控制世界石油资源达到阻遏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我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2003年石油消费高达252亿吨,进口石油达9100万吨,这两项指标均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在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在四大地带同中国展开油气资源争夺:一是东海油气争夺,二是南中国海油气争夺,三是里海和中亚油气争夺,四是对俄罗斯的油气争夺。某些国家从遏制中国的战略出发,企图扰乱中国的石油发展战略,破坏中国的石油安全。由此,我们特别要认识到,石油安全乃国脉所在、国运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