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歌王林宥嘉:早晚课诵讲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53:21
早晚课诵讲解 (一)
             ———————————————————
                      范万雄              
  念经到底干什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节课我们开始讲《朝暮课诵》,大家每天都上殿,每天都上这个内容,在讲课诵正文之前,先就课诵整体讲一个前言。
  佛弟子怎么修行?
  第一个问题:佛的弟子怎么修行?佛曾经讲过:凡我弟子,非禅即诵,非诵即禅。什么意思呢?凡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两件事情,跟佛学习,就是修禅定和念诵。佛陀住世的时候,弟子们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做的主要就是这两件事。禅主要是修定。诵呢包括听讲、念经、背书、讨论法义、辩论,这些都是属于诵的表现形式。
  那么禅跟诵有什么关系呢?诵是浅的禅定,普通人与深的禅定难以相应,那么最初的念诵培养自己的心能够逐步定下来,到一定程度那么就主要是心里的诵了,嘴巴就不诵了。所以呢,禅定并不是什么也不想,是在心里面想法义,心里面诵。念诵呢?不光是嘴巴念,心里也要跟着法义转,你能够心在法义上一直保持不动,那就是定,那么如果说一个佛弟子超出这些范围以外去做一些七七八八的事情,那就跟佛陀当年的要求有距离了。
  在一个丛林里面学院里面,大家是不是说:“我非禅即诵,非诵即禅。别的我什么也不干了。”是不是其它一切事情都跟修行没有关系呢?有关系,比如说打扫卫生、劳动,也有助于你修禅定,通过劳动培福,可以发暖,有利于你将来入定,这都是为你积累修禅定入定的资粮。入定如果资粮不够,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除了培福、禅定、念诵这条修行的道路用功夫以外,你要另外再做世俗上的很多事情,那就跟修行不相应了,是非常错误的,所以我们佛弟子要牢牢记住应该怎么修行。
  诵是什么意义?
  第二,“诵”是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大家要念经呢?大家一听和尚干什么?和尚就是念经。以前五台山出过这么一件事情,有一个人到塔院寺,见到老和尚,求老和尚给他看病。老和尚就说:“和尚不会看病,只会念经!”这是一个修行人的素质,修行人呢不是整天去给人家挂牌行医,背一个药箱到处给人家治病。修行人是要给人家看好心理上的烦恼病,当然你有能力适当给佛弟子把病治疗一下也是可以的,但主要工作不是整天行医。
  念经到底干什么?
  那和尚会念经,念经到底干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你们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哦,你们经常念经,但是连为什么念经也搞不清楚,谁知道?(下答:“消除罪业。”)消除罪业,就这一个目的?怎么消除罪业呢?怎么念了经就消除了罪业呢?(下答:“因为它有道理。”)有道理?所以能消除罪业?其他人说呢?(下答:“解除烦恼解除痛苦。”)解除烦恼、痛苦。(下答:“发愿。”“增长福慧。”)还有没有人知道念诵有什么意义?(下答:“是脱离烦恼脱离生死。”)
  要以佛菩萨的表现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
  大家讲的都是念诵能够起到的作用,但是为什么要用念诵这个方式?这里有一个内涵大家不知道。大家看看经文里面的内容都是什么?都是佛、菩萨讲出来的话,是不是这样?你经常念诵这些内容,你就首先知道佛、菩萨是怎么做的,佛、菩萨是怎么想的,佛、菩萨是怎么说的。你经常地念诵,你就经常会想到佛、菩萨的这些表现,然后你就可以根据这些东西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你经常地念诵就会非常清楚,慢慢地成了习惯了,慢慢地佛、菩萨的想法变成了我们的想法,佛、菩萨的行为也渐渐变成了我们的行为,佛、菩萨的语言也变成了我们的语言,到后来我们也成了佛或者菩萨,是不是这样?所以说念诵主要是让大家心跟佛、菩萨讲的这些法合起来,那样你就受到法的影响,受到佛、菩萨的这种教导和感染,慢慢地你就变了。修行就是一个转变。转变什么呢?转变我们的身口意向好的方向发展,坏的去掉,好的培养起来,到后面,变成佛,或者菩萨,这是念诵的作用。所以以后大家念经的时候,就可以这样用心了。


  早晚课诵讲解(二)
              ———————————————————
                       范万雄              
  佛陀时代弟子非诵即禅 
  唸经跟着经文内容去想,作用就大
  比如大家诵《普贤行愿品》,“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你在唸的时候心里就在想:我以清净的身语意,把一切杂念排掉,把烦恼放下,然后礼拜所有的佛,在礼拜佛时经常这么想,你的功德就在增长,你的智慧就会开显。如果你在那里光是嘴巴上惯性运动,“哎,你刚才唸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象这样就没有意义了。过去有一句话说:“小和尚唸经有口无心。”为什么?小和尚唸经对经文的意思不懂,唸了半天心没有用,所以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当然了,你把这些东西搞得很熟,是不是一点用也没有?也是有的,但是作用不大。
  佛陀在世,并没有早晚功课
  再讲一个问题: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弟子们并没有做我们现在的早晚课。那么佛陀在世的时候,弟子们是不是整天睡大觉?不,整天在修行。那么他们修的内容跟我们有没有关系呢?有,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修戒、定、慧,修苦、集、灭、道四谛法。佛陀最初度五比丘,讲的就是四谛法。对五个人讲四谛,一共讲了三次,叫三转十二法轮,然后五个比丘证得了阿罗汉果,没有在那里“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唱唸半天。几句话就证果了,解脱了一切烦恼。
  最笨的弟子也证果了
  佛陀在世时候还有一个非常笨的人,跟他讲四句偈他都记不住,后来佛陀教他边扫地边念“扫尘除垢”,他也证得了阿罗汉果。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很多,他讲的法也很多。这个人是这种特点,需要这么样扭一扭他就摆正了,他就证道了。那个人呢烦恼比较粗一点,给他这么一扳,他也摆正了,也证果了。
  佛陀根据不同情况说了不同的法
  所以佛陀讲了很多的法,这些法都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说了这些法,然后这些法都起了大作用了,所以很多人证果成道了。佛陀没有对这个讲:“扫尘除垢,你就念扫尘除垢就证果了”;对那个也说“扫尘除垢,你就念扫尘除垢就证果了。”有没有这样?没有。这叫什么?法无定法。佛陀在世的时候,弟子都是根据佛对他或者一段时间对他们讲的法进行思惟用心,然后过一定时间就成就了。
  大家对佛法非常珍惜,闻法后就去禅定
  所以那时候很多的弟子没有统一做什么功课,大家听了法以后就回去禅定思惟,或者向别人请教,然后在那里用功,很快就证道了,没有统一天天做同样的功课,没有统一做我们现在的早晚功课。但是那时候大众都是能够很精进地努力,对佛法非常珍惜,感觉到稀有难得。
  阿斯陀仙因闻不到佛法,掉下了眼泪
  有一个人叫阿斯陀仙人,当时释迦太子刚刚出生,他就掉下了眼泪,因为什么?他知道自己虽然经过多年的苦修,但是没有机会听到太子成佛讲法了,所以他掉下了眼泪。
  被佛呵责的比丘,有的也证果了
  佛陀住世时哪怕是“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就是有六个比丘,他们经常结党做一些违反戒律的不规矩的事情,这些人都是受到大家的批评特别是佛陀的呵斥,但他们还是有人证果了。你别看他们是当时比丘们看不起的,只是他们的戒德威仪比不上当时的其他比丘罢了。


  早晚课诵讲解 (三)
              ———————————————————
                       范万雄              
  做早晚课诵的由来 
  修行人进门,连一点风都没有
  佛涅槃后,有一个阿罗汉叫优波笈多,度了很多众生。有一个老太婆想试验一下这个比丘的威仪怎么样,就在门口,——她家有一个很高的门槛——,在门槛的下面放了一个水罐,满满的,然后就请优波笈多来应供吃饭。这个比丘进来时老太婆躲在门后看满满的一罐水有没有动?结果发现水动了一点。这比丘知道老太太阅历丰富,问她:“佛陀住世时弟子们怎么样?”老太太跟他说:“佛陀住世时,我请很多人来吃过饭,包括六群比丘,我发现六群比丘进来威仪也非常好,进了门以后那罐水水面一点也没有动,一点风都没有。”你就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的修行面貌。
  大声喊“起床”都没人出来
  那时候的修行人,一天就中夜睡四个小时,其它时间都在修行。四个小时睡眠作狮子卧,哪象我们有的人还仰面朝天,有的人匍匐在地,早上几点了都不起床。有的佛学院里我去过,早上上殿的时候,钟声响过好久了,教务长敲宿舍的门,咚!咚!咚!“起来啦!”声音特别响,又大声喊:“起床啦!”门敲得很响,还是没有人出来。
  有的做早晚课念了三皈依就算完了
  你看佛陀在世时这种现象,不需要给你固定什么功课,弟子们很自觉地就在那里修行,不会自己去放逸,稍微有点放逸就惭愧了。现在的人情况就不一样了。为什么我们跟大家讲这些呢?并不是说早晚功课不重要,而是佛陀在世每天弟子们做的功课多得很,大家每天精进用功地修行,我们现在呢?很多寺庙里的修行人就早上和晚上上一堂殿,其它时间就没事了。有的寺庙早课晚课做过三皈依就算完事了。
  修行如弹琴,太紧弦线也会断
  所以大家要认识到佛陀在世时候弟子们是怎样的用功。不是有一个弟子叫阿那律吗?他精进修行晚上不睡觉,最后弄得眼睛瞎掉了,佛陀后来教了他怎样修出天眼来,后来他天眼修出来了,照样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当然,佛陀也批评了他不注意休息也是不对的。佛陀说修行用功好象弹琴,你不要让琴弦太紧,太紧会绷断。佛陀并不是鼓励人不睡觉,但是从阿那律的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佛弟子精进修行的情况。
  听法不打妄想,记忆力就好
  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人能够背出几万、几十万的偈颂。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讲法,弟子们全心全意地听,没有打妄想,没有东看西看,他们的心全部投入到里面,沉浸在法喜里面。所以大量的偈颂大家都能够记得清清楚楚,背得下来,记忆力特别好。我们现在背一点点东西都叫苦连天,非常可怜的样子。
  做早晚功课的由来
  第三个问题:不上早晚课去躲懒偷安是不对的。早晚功课是怎么产生的呢?佛陀讲法三藏十二部,内容非常丰富,佛法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先译出的经典是《四十二章经》,后来又翻译出一些根本乘的经典,根本乘一般人称小乘,实际上,称根本乘好,因为许多人一看是“小乘经典”,马上瞧不起,实际上这种思想不对的,根本的东西不能小看,修什么法都必须以根本乘法为基础。根本乘经典主要讲四谛法、三十七道品,很重视修禅定,很多人依此修,所以我们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有很多人都证道了。
  到了唐朝翻译的经典多了,很多人都忙于讲道理,至于依教奉行,就不认真做了,所以成就的人就渐渐少了。到后来有些人表面上说得高,实际每天随随便便放任自流。有两句诗:“山寺日高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说什么呢?山上寺院里太阳已经很高了,出家人还没起床。然后就感慨说:看来争名夺利不如躺着睡觉。诗本身是要说不追求名利,淡泊人生,但这里面看出好象出家人非常懒惰,照样可以混日子,照样有饭吃。有这样的现象才会给人家诗歌里写出来啊。
   

  早晚课诵讲解 (四)
              ———————————————————
                       范万雄              
  集体共修,防止放逸 
  集体共修,防止放逸
  由于后世很多佛弟子非常懒惰,给佛教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给社会上的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佛弟子应该自觉觉他,整天忙碌才对,哪能躲懒偷安呢?佛教一向崇尚自觉,可是到后来许多人入佛门不自觉,那怎么办呢?有的祖师非常担心,这样下去佛教要完了,这些人不可能有成就的,会堕三恶道的,做牛做马去还那些供养他们的施主的。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安排了早晚功课,大众集体共修,个人必须随众,在自觉的基础上加了强迫的成份,通过大众摄持来约束和鞭策修行人共同进步。你只要住在这个寺庙里,你没有什么可用功,最起码要做早晚功课,最低要求了。实际上早晚功课只有两个小时,实在放得很宽了。佛陀在世时弟子修行都是自觉,到后世弟子们懒惰了,要强迫,做早晚功课,到这个时候,打板了,上殿去!反正一天即使放逸了好长时间,你总归还有几个小时是在修行。这是早晚功课的由来。
  早晚不上殿,会使修行人都散了
  大家想想我们现在人的情况是不是证明了祖师当初这番用心是正确的呢?一点不错。如果没有早晚功课,很多修行人一个个都散掉了,无所事事。所以呢祖师根据一些经论里很要紧的内容收出来,编成早晚功课,让大家每天在这些方面把心提起来。有其它时间,再循着经典中的一些内容和路子继续用功地修行。
  并非唯有做早晚功课才是佛弟子
  第四个问题:不做早晚功课就不是佛弟子,这个话对不对呢?这话不对。佛教内容博大精深,传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面貌。有的地方的人是这种风格,有的地方是那种方式,念的经也不一样,并不是全世界各地都是每天做我们这样的早晚功课。(有人伏桌睡觉)怎么回事?真是“山寺日高僧未起”,太阳已经很高了你还没有起来,干什么呢?老同学了还这个样子(课堂睡觉)!
  各宗派用功不同,功课也不同
  首先说我们中国,过去有十大宗派,宗派是佛法传到中国后期发展起来的。十大宗派是怎么回事?比如说一些修行人在《华严经》上研究很有心得,他的弟子们也专门研究这部经,那么就把专门研修这部经的法脉叫做华严宗。有的人修习《妙法莲华经》、《大乘起信论》、《摩诃止观》等经论很有心得,代代相传下来,就把他们称为天台宗。还有法相宗、禅宗、净土宗等,各个宗派的人原来做的功课不尽相同,像禅宗的修行人,在教理上有基础后,就一门心思用功参禅,没有早晚敲敲打打的。那么你说:“你竟然不做早晚功课?罪过啊!你不是佛弟子!”是你不懂。所以我们现在如果看到有的修行人没有做早晚功课,你也不要轻易说人家闲话。
  南传佛教功课主要是阿含经
  还有,世界各地,东南亚地区,还有南亚的斯里兰卡、锡金、不丹、尼泊尔等地,他们是什么?巴利语系佛教,也称南传佛教,他们每天的功课主要是《阿含经》等经典,修习四念处、三十七道品这些内容。
  藏传佛教修仪轨
  还有藏传佛教,他们每天早晚有自己的仪轨,就是选取经文的一些精要内容,把它很好地组织起来修习,念一座仪轨很多法都修起来了。
  汉传净土宗做早晚功课
  汉传佛教,由于近代各个宗派都衰落了,净土宗的行者比较多,所以大家普遍做净土宗传下的早晚功课。


  早晚课诵讲解 (五)
              ———————————————————
                       范万雄              
  照着经文去想 , 心就会转化 
  大家都是修行人,不要排斥
  佛弟子对于修习各种法门、各个传承、各个地区的人修的法都要恭敬。当然,你到一个地方,如果那个地方念那种经,你也要合众,那样人家对你也欢喜。不要有排斥心理,比如你们每天做早晚功课,忽然来了一个缅甸的僧人,他不做早晚功课,你就看不惯,那就不对了。要有广大的胸怀,大家都是佛弟子,都是皈依三宝的,对于修各种法门的人都要恭敬。有的人一整天在念《华严经》,没做早晚课,你也要恭敬,他也是修行人,修的也是佛陀的法。
  唱念不知内容,意义是不大的
  第五个问题:不懂早晚功课的内容,只要唱念就行了,这样做的意义是不大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佛陀讲过四句偈:虽诵千言,不解何益,能解一偈,行可证道。你虽然念诵一千句,不理解念的内容,有什么利益?能够明白一个偈颂,哪怕四句话,你照着它去做尚可以证道。这是要让大家认识到明白佛法的重要性。
  佛弟子走的道路是信、解、行、证
  我们佛弟子走的道路是:信、解、行、证。你有信心,然后你要明白,再照懂得的道理去做,最后你亲自证到这个法,你体验到了,你达到这个水平了, 这是修行人修行的必然规律。你这里不明白,怎么去做呢? 你没有行动怎么会亲证呢?比如你拿着一张地图,首先这必须是准确的地图,这是前提;第二个,要明白这样画出来的表示什么,这叫“解”。解了还要行,你不走还是去不了,到最后才能到达目的地。
  照着经文去想,心就会转化
  修行也是这样,早晚功课每天念诵,你不明白,得不到它的利益。相反,我们明白了早晚功课的内容,你边念诵, 边照经文指导的内容去做、去想,你的心慢慢会转化,你的整个精神面貌都会改变。你的家里人,你的朋友都会说:“这个人变了!”怎么会变呢?因为你的心变了,你的行为也变了。
  能“随文入观”就不会心猿意马
  所以念经能随文入观,就是要随着经文的内容入观,心里去想,心就收回来了。如果没有这么随着经文去想,你就觉得心猿意马,尽打妄想,心像一只猴子,定不下来,又像一匹马牵不回来。
  不懂经文,在知见上错误百出
  刚才听到有同学说:“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认为有一尊菩萨叫“楞严会上佛菩萨”,念到“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有的人就说,有一个菩萨叫“清净大海众菩萨”,不是呢,是说有像大海水那么多很清净的菩萨,我一起恭敬皈依。
  大家都不懂,佛教就完了
  所以修行必须要懂,你才能修得起来。现在有人讲“念经不必求懂”,这个人到底是谁的弟子?(学生答:是魔。)佛陀叫大家懂,你为什么叫大家不懂?有人认为:“念经不求懂,能培养自己专心致志。”那么你念咒更可以一心一意。经文是要让大家懂的,懂了以后让大家做的,如果所有的经文大家都不懂,佛教不就完了?佛法岂不灭掉了?所以这叫“颠倒说法。”
  返回页首
  为除阿难惑,佛讲《楞严经》 
  《楞严咒》的因缘
  《楞严咒》是从哪里来的?先讲一下它的因缘。有一天阿难托钵乞食,到了一个地方,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叫摩登伽女,一看阿难相貌这么庄严啊,她的心就给动了,供养了他一钵饭。从此心里放不下,生了病,她妈想:这孩子饭也吃不下,一天天瘦下去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就问女儿了。原来女儿看上了阿难—这个出家人!这下她可犯愁了。她对女儿说:
  两种人面前没办法
  世界上有两种人,妈是没办法替你办成婚事的。一种是出家人,出家人是修离欲的,对这种人我是没有办法的。另一种是死人,死人他已经死了。你还是另打主意吧,世界上找个中意的人多得是,为什么偏偏拉一个出家人呢?摩登伽女在那里皱起眉头说:“妈,我就是喜欢他!”(众笑)摩登伽女拼命地央求她妈,她妈最后说:“好,好,哎,傻孩子,看你这么可怜,妈就用一个办法试试。”
  修行人去世俗人家中要小心
  第二天,摩登伽女就走到了外面,阿难托钵乞食又路过这个地方,摩登伽女一见就说:“阿难,我今天供养你,你就到我家来吧。”阿难就进入了她家的门。这时,摩登伽女的母亲用一种外道的咒,念得阿难头脑就有点迷迷糊糊,再看摩登伽女,越看越漂亮,越看越迷人,他知道自己修行的力量有点靠不住了,这个女孩的诱惑力非常大,这个时候他就感觉到自己要破戒了,控制不了自己了。
  师能给弟子有形无形的摄护
  恰巧在这个时候,佛陀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佛陀持了一个咒,就是《楞严咒》,并派文殊菩萨去解救阿难。由于佛陀持了这个《楞严咒》,放出光明,照到了阿难,阿难在佛的加持下理智恢复了,修行的力量又提起来了,他就没有犯戒。文殊菩萨把阿难接引到佛陀那里。
  为除阿难惑,佛讲《楞严经》
  阿难感到非常惭愧难过,他想:我跟随佛陀这么多年了,每天都在佛陀身边,但是遇到这种境界的时候,险些出了问题。在百感交集的情境下他求佛为他解除迷惑。佛陀就讲了《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到中间的时候,佛说了一个咒,叫《楞严咒》,这是《楞严咒》的由来。
  修行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阿难的经历给了我们启示: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修行能力,不要一味去依靠别人。佛菩萨加持也必须有自身的修行力量。阿难在佛的旁边,没有很好地修持,没有断惑,尚且还有这样的危险。我们现在的修行人,不提高自己的能力,光是求佛菩萨加持,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
  自己转变自己
  修行是自己转变自己。为什么要讲课?因为你不懂,给你讲,讲了然后让你得到启发,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所以佛教首先要自觉,老师是一个外缘,一个帮助。你自己不改变自己,那老师再怎么使劲都没什么用。
  现在有一种风气就是把佛菩萨看作是万能的,自己躺在那里靠佛菩萨就行了。能行吗?你自己没有修行的力量,到临命终的时候照样是靠不住的。
  《楞严经》在印度以外的国家难值难遇
  《楞严经》是怎么来到我们中国的呢?《楞严经》在印度被视为国宝,在藏经中属于密部,所以《楞严经》这部经是秘密法。当时印度国家法律规定:不允许任何人把《楞严经》带出国境外,如果谁敢带出国境,就要砍头。很多人想把《楞严经》传到其它国家,让其它地方的众生也能得到这个法宝的利益,他们用了各种巧妙的办法想把这部经传送到国外去,但是都失败了。


  早晚课诵讲解 (六)
              ———————————————————
                       范万雄              
  一种法不能取代一切法的作用 
  般剌密帝破臂藏经
  印度有个比丘,叫般剌密帝,他想了一个办法:将《楞严经》用很小的字抄在很细的白氎上,封在蜡丸里面,他把蜡丸塞到割开的手臂中,再把皮缝起来,过一些时间伤好了,才把线抽掉。他就到边关上去了,边关的人盘问了他的出国目的,又搜遍了他的全身上下,没有发现什么,就放行了。他来到中国广州上岸,然后到了内地,开始翻译这部《楞严经》,当时还有其他一些人参与翻译,最后房融润笔,所以这个译文语言非常美。经典翻译完了,般剌密帝回印度去了。因为他把经典带到了中国,印度政府会治罪于他,这就是菩萨精神,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应想到祖师的良苦用心
  所以,我们看到《楞严经》、《楞严咒》,就不能不想起般剌密帝。祖师们为了我们能够学到佛法,付出了多少心血,乃至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现在对于这样来之不易的经典、胜妙的佛法还随随便便,觉得没什么,这叫身在宝山不识宝。以上是《楞严经》的由来。
  《楞严咒》威力很大
  《楞严咒》的威力很大,过去的修行人很重视这一点。虚云和尚有一天坐船,半夜里忽然发现有一个光着身子的妇女抱住了自己,虚云老和尚一看情况不妙,一骨碌爬起来,甩开那个女的,盘腿一坐,金刚结跏,马上就开始念《楞严咒》。虚云和尚本来有戒德,再加上持这个咒,更显得神圣不可侵犯。那个女人底虚了,溜走了。所以我们修行人,应该有这样断烦恼的魄力,要修好这样的法。
  念咒与念佛有没有矛盾?
  那么念咒跟念佛有没有矛盾啊?没有。如果有矛盾,为什么还要在早晚功课里面安排《楞严咒》?还有《大悲咒》,“十小咒”,那么多的咒,《心经》也有一个“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还有往生咒,种种的咒。而《蒙山施食仪》也有很多咒。
  一种法不能取代一切法的作用
  每一部法都有它的作用,不能够用一种法把一切法都取代了。有的人就说:“念咒能消除业障,念佛就不能消除业障了吗?”那大家咒也不念了。“你念经能消除业障,难道念佛就不能消除业障了?”经也不念了,你念观世音菩萨能消除业障,念阿弥陀佛就不能消除业障了?连观世音菩萨也不念了。那么最后,全世界佛教只剩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们想想这样的佛教,特别是那些很有文化的人还会来学?佛教就没有吸引力了,只有这些人叫做“佛弟子”了。
  佛教的庄严来自内容的广大
  佛教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广大。有各种各样的法,所以吸引了很多的众生学习佛法,从中得到利益。你把佛教弄得剩下一点点东西,佛教的庄严慢慢就要消失了。
  念咒有助于念佛成就
  今天念阿弥陀佛的人,目的主要是求往生。往生需要什么条件呢?净除罪障,积聚资粮。业障太重,会妨碍我们达到一心不乱,妨碍我们临终时提起正念。资粮不足,修行不安心,或者修不上去。早晚功课里的咒各有各的特殊作用,助我们净罪障,积资粮。
  智慧不足,自相矛盾,处处成障
  比如《药师咒》、《大悲咒》,有祛病的作用。《准提咒》有净除五逆十恶重罪的作用。《大吉祥天女咒》有帮助修行人不缺资财、安心办道的作用。法跟法是没有矛盾的,有智慧的人能法法圆融,善巧地运用各种法,迅速地取得成就的果实。智慧不足的人处处执着,自相矛盾,处处成障。
  念咒也可以取得念佛的成就
  比如念《大悲咒》也可达到往生净土的目标,乃至于自己成就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是说走向最终的目标会汇归一条路,但接引人入门上路却有很多方便,念咒是方便,念佛也是方便,各种方法都是由于佛菩萨发大悲心给我们开出来的修行方便,我们应把这各种方法运用好去取得成就,并继承这各种方法,以便让后世众生从中受益。
  心最大,一起烦恼,心量就小了
  接下来我们讲念诵的内容,这个咒还有一个名字,叫《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佛顶光明,这个咒是怎么说出来的呢?是佛从自己顶上放出光明,一一光明中化现出来的佛说出来咒,就是这个咒,“摩诃”是大的意思,“萨怛多”,是白,般怛啰,指伞盖,为什么称大呢?佛顶光明是从佛的心中流出来的智慧。世界上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量最大。十方世界无尽虚空就在我们的心中,你只要把自己的心放开,就可以遍满整个虚空,普通人一起烦恼什么都忘了,放不下自己讨厌的某个人,所以一起烦恼,心量就变小了。
  心最白,要恢复心本有的清净
  我们的心本身是清净的,现在受染污了,通过修行,使它恢复本来的清净。好像一块白布蒙了一层灰尘,只要把灰尘洗一洗,洁白清净的这块布又显现了它的本来面目。这里是讲“白”。
  伞盖能遮,神咒威力大
  为什么讲“伞盖”?因为我们的心中能够含藏一切法,好像伞盖能够遮盖很多东西。
  为什么说“无上”?因为我们的心是一切法的根本,没有比心更大的了,所以称“无上”。
  为什么说“神咒”?有人说神咒就是神说的咒,是不是这么回事?神是表示威力大,力量大,效验大。如果你诚心地持这个咒,效用非常得大,可以开智慧,破魔障。每天如法持诵,有无量无边功德。《楞严咒》这个法有很多的菩萨 、金刚神护持。所以佛弟子真正修行好,出门自有很多金刚神会保护你。
  犯戒了金刚神跑掉了
  你如果犯戒了,这些金刚神一个个跑掉了。那时你遇到什么危险灾害,抱怨佛菩萨不灵。不是佛菩萨不灵,你把戒破了,不照法去做,当然是自己不灵了。好比这个电灯开关,如果线路没问题,灯就亮了,肯定有效果,如果这线路被老鼠咬断了,不是灯有毛病,是你自己这根线有毛病,电中断了,发挥不了作用了。所以佛菩萨的灵是看你的心相应不相应。
  一声药师佛,梦中淹不死
  你真正修持得好,火烧不了你,水淹不死你,恶鬼邪魔害不了你。有一天夜里我梦见自己淹在水里面,气透不上来,我心想自己完蛋了,忽然间我想到,自己听过药师佛名号,忙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刚一念,身轻了浮出水面,气也透上来了。同样,你能够一心一意把《楞严咒》持好,你的心力就很大。
  持《楞严咒》要发正愿
  你持诵如法,还有一个好处,后世不会贫穷。现在有很多人因为家境贫穷出家,这从出家本身来说,远远比不上释迦太子舍弃王位出家殊胜。但是你只要肯修行,你这个路子还真走对了。你出家用功修行,持好《楞严咒》,要发正愿。没有正愿,心想:我持好《楞严咒》,将来免除贫穷,可以种种享受,你这个发心不对,金刚神一看:“不对啊,这种心持《楞严咒》,咱们保护错人了,走吧!”邪魔一看:“好,你要五欲,我来了!”你在那里放纵五欲,大搞贪嗔痴,掉地狱就掉得很深。
  断淫欲了生死
  还有,出家众持戒,尤其是持淫戒,特别要持好《楞严咒》。作为凡夫,因为有淫欲心,所以跑到这个世界来相会。要了生死,出轮回,就要把它断掉。能不能断掉呢?阿罗汉就断掉了,所以我们要有这个决心。


  早晚课诵讲解 (七)
              ———————————————————
                       范万雄              
  持咒发正愿,为断生死爱流 
  淫欲使心散乱,意志削弱
  贪淫欲的苦,那是很多过来人深有体会的。贪淫欲的人脸上没光泽,精神也没有力量,心常恐惧,害怕,做事没信心,身体不好,没有魄力。你如果能断除淫欲,处众无畏,富有信心,坚决果断,种种力量就会爆发出来。古人说:“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一个人的智勇多半是被他贪爱耽著的东西或环境所困,得不到展现。很多的老板赚了钱以后,外面养了“小姐”,结果破产了。淫欲,会使人意志力削弱、心散乱,会使头脑愚痴起来,福气大大下降,被人看不起。
  出家淫戒为首
  贪淫欲的过患实在数不完,特别你们发心出家,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出家人第一条戒就是不淫戒,要把这个淫戒持好。在家人第一条是杀戒,首先要不恼害众生,出家人要断欲,出生死瀑流。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能断除淫欲才是英雄。
  持咒的效果
  有人说淫欲很难断,难不是不可能。佛陀大智慧,还会没办法?好好地用功修行听法,心越来越清净,认识到淫欲的危害,然后用一定方法,发正愿,持好《楞严咒》,慢慢力量就出来了。所以,持好《楞严咒》有助于我们把淫欲祛除。
  持咒发正愿,为断生死爱流
  要发正愿,我愿断除生死出爱流,意志非常坚强,求佛菩萨加被,要做大丈夫。一心一意持好《楞严咒》,决心把爱欲舍弃,那样持下去才有力量。
  还有人也在持《楞严咒》,可是他睡着了。你持咒的精神面貌这么差,当然烦恼魔钻空子了。
  上殿要精神饱满
  上殿个个要精神饱满,然后在殿堂上照着经文全心全意地修,边念边观想,这个时候念经持咒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
  咒是秘密语,又叫真言
  接下来讲“咒”字。“咒”是秘密语,又叫真言。本来这些法都是要有相当水平的人才能修的,所以这些秘密语一般是不讲它的含义的。
  佛经有五种不翻
  佛经有几种情况不翻译,只把印度语音用汉字表达出来,仅音译。五种不翻,其中之一是秘密不翻。你就照它的印度的音去念,自然得利益。严格地说持咒要有一代代师父口传下来,师父有传承,口传给你,才有传承的加持力,现在很多传承已经不很严格了,这是末法时期的不幸。
  佛法有些内容不公开讲
  有同学提出来,佛法应该没有什么秘密啊,有人跟他这么讲过,有的书也这么说过,所以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讲几句。
  有本书上说:“佛法光明正大,什么都可以跟人讲。”佛法有些内容是不能随便跟人讲的,如比丘的戒律,普通人是不应该知道的,还有咒,属于秘密法,为什么祖师翻译经典不翻译出来?因为它是秘密,所以不翻。
  返回页首
  说“一切经论都可公开”是无知的错误 
  说“一切经论都可公开”是无知的错误
  因为众生烦恼愚痴,有些法不到时机不适合给他听,对他讲非但没好处,反而因自己的烦恼发作受害了。佛教有很多法对外道也保密。有的外道来佛门并不是要一心一意跟你学,他来这里是把宝偷回去,然后改头换面说成他的,道教把观世音菩萨搬过去改名叫慈航道人,把佛教的数息观搬过去叫成“吐纳法”。尤其是近年,很多练气功的尽把佛教里的修法,作为自己的发明,到处招摇,大家一看广告,心想:要从佛门里面学,必须认真细致地学才能得到,特别是高层次的法。不少人既不想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又要得到高层次的法,气功广告来了:我这里有!人就被吸引去了。所以外道通过窃取贩卖佛法出了名,发了横财,自己在五欲里堕落下去,又歪曲了佛法。所以说“佛法光明正大,没有什么不可以跟人家公开讲的”,这是不懂得佛教应机说法,法无定法的道理。有的人这么讲还别有用心。
  错误的流传太广,正确的却被说成不对了
  历史上本来中国有十大宗派,真言宗有代表性的祖师是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三藏法师,从《高僧传》里可以看到他们的智慧、悲心、神通力量是非常大的。密咒也叫真言。真言宗也是佛教,那一本书上还说“不像别的教派,有什么真言密咒。”照这么说我们念《楞严咒》成了别的教派了?做早晚课持咒都是犯错误了!历代祖师错了?经书也错了?佛也错了?说出了密咒!那只有他对了吧?到底谁对谁错?要么释迦牟尼佛错了,要么就是他错了!这些话流传很广,使很多人一听到“秘密”两字,就说:“不对啊!”
  对于佛来说没什么秘密,他对宇宙人生一切都明了。但对我们众生来说,为了让我们修法真正起作用,得利益而不产生过失,为了保护我们,有些东西需要保密,不把含义讲出来,除非到必要的时候。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这一句是皈依总相三宝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南无”是皈依致敬的意思,因含义丰而取音译不取义译,属“多含不翻”。“楞严会”,指佛说《楞严经》的这次大法会。佛,指释迦牟尼佛。菩萨,有很多。这一句首先让我们皈依三宝,佛宝释迦牟尼,法宝《楞严经》,僧宝众位菩萨声闻,这是皈依总相三宝。
  三皈依是贯穿一切法的总持法,不管你学什么法都必须有三皈依。先修三皈依,把自己的心提起来,明确朝向三宝。
  阿难得到佛的解答,无限感激与赞叹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这儿一共十八句话,是阿难尊者自内心的赞叹与誓愿。阿难尊者听了佛讲的许多道理,心中的迷惑打开了。他有什么疑惑?他到摩登伽女家险些出了事,心想我跟随佛这么长时间了,就在佛的身边,可是修行功夫还是不深,平时不知道,临事才发现。为什么这样呢?在《楞严经》里,阿难提出了很多问题,佛一一作了解答。阿难明白了这些道理,他对佛陀的恩德产生无限感激与赞叹!好比一个人在非常渴的情况下,忽然有人给他一杯水,这种感激之心,那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尽的。
  遇到磨难得救护,千恩万谢心真切
  1991年正月初三,我跟朋友一起去一座弥勒洞,上午骑自行车出发,到晚上八点多。两个人精疲力尽,在山坡上推着车爬来爬去,遇上平路让他载我,他一上车便倒下去了;我载上他蹬车,一蹬就抽筋,没有一点力气,两个人像流浪汉一样。离回家的路还有三十多里,真是非常苦恼。忽然,后面来辆运煤车,我朋友忙去拦,没多久,我们到城里了。当时我对这个司机啊,真是感激得不得了!后来的路很多下坡,急弯很多,骑自行车晚上黑漆漆的,多危险。我抓住司机的手千恩万谢,他匆匆走了。遇到磨难得救护,生起的感恩心才非常强烈非常真切。
  阿难尊者长期以来心中积的许多迷惑,一旦给佛陀解决了,这时对佛产生的感恩心,皈投依靠心非常强,情不自禁地赞叹佛,发愿报佛的恩,真正深切地认识到了佛的伟大。
  不学法,不在生活体验中去深化,对佛法功德的认识是不会深刻的
  一个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如果没有好好学习佛法,对佛法没有通过生活磨练去体验、深化,你对佛的恩,对佛的功德也是不可能认识那么深刻,对佛的恭敬心是不会很强的,对三宝的皈投依靠心也是不会很深切的。有些人说:“心中有佛就行啦!”你心中真的有佛吗?他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你酒肉穿肠过的时候到底心里是酒肉的味道还是佛的形象、佛的慈悲?空话说说容易,不学习不磨练即使心中有佛,力量也不大。


  早晚课诵讲解 (八)
              ———————————————————
                       范万雄              
  智慧出微妙 清净放光明 
  “妙”是赞叹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阿难尊者是怎么赞叹的呢?
  “妙湛总持不动尊”,妙是微妙,这是赞叹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智慧小,眼光浅,对佛各种各样的功德难以认识。打个比方,一只小鸟飞来飞去找几粒米,拣几条虫,它的天地,它的认识范围就那么一点大,超出这个范围它就难认识。一只雄鹰飞上蓝天,俯瞰大地,鹰的胸怀、境界、所见的山河大地就不是麻雀想像得出的。一条虫早上生晚上死,你跟它讲春天的百花、夏天的凉风、秋天的明月、冬天的瑞雪,它能想像吗?同样,佛的慈悲智慧广大无碍,其境界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想像的,所以叫不可思议,赞叹佛的功德真是奥妙难思!
  “湛”指佛放出的清净光明
  佛消除了一切烦恼习气,非常清净。普通凡夫的心不清净,肉体散发各种不好的味道来。又因为四大粗重,缺乏光彩,身体也放不出光明。佛心清净,所以身放净光明,圆光一旬。佛还有法身光明,不属普通人可见光,遍满虚空。《药师经》说:药师琉璃光如来光明遍照无量无边世界,焰网庄严超过日月。
  有些众生见了光明会躲藏
  佛经里说,人在死了以后,中阴身会遇到种种境界。如佛放大光明,比一千个太阳光还强烈,普通人一遇强光就受不了,想躲藏,而修光明观的人,一见佛光发大欢喜心,心光与佛光合成一片,就成就了。躲藏的人,看到黑洞就钻,结果入了恶道受苦。你们看那房里的小角落,收拾卫生,时常发现黑乎乎的小虫子,它们见到光明进来,撒腿就跑,尽往黑暗的地方躲,这就是众生。
  一个善知识,讲的道理让人们心地光明,可是许多人就是不爱听,害怕听。相反,他听到那些为非作歹的事情,特别感兴趣。一个人习惯了在黑暗中做不希望人知道的事,他会本能地不适应光明。众生就是这样,也不妙也不湛。
  “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总持,就是全面地抓起来。比如有很多的花生,你用手去抓就抓不起来,但你用袋子去装,一提袋口就全起来了。这里“总持”是赞佛对一切法非常自在,都能够抓得起来善巧运用,成办一切利益众生的功德。
  对很多法,你熟悉了,掌握了就容易抓得起来。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法。做事有法,管人也有法,众生的心不同,各人有各人习惯的法。统理大众,就要对大众的心熟悉,知道大众的需要,知道如何把大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不良习气改掉,你有一整套办法把这些问题解决,你也有总持的力量。对各种法的微细差别,使用要领越清楚,越容易抓起来。佛对一切法都已自在,有大总持,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能法法圆融,应用无碍,凡是有缘的众生,他都有善巧方便,因势利导,把众生吸引过来,给他们教育,让他们转变。
  不要埋没别人的善根
  如果你对法只懂少分的含义,你就会感叹众生业障重,自己度不了;对已接引的人,也无法成熟,只能让他们原地踏步,还说根机太钝,只有靠佛加持了。佛眼看那些众生,业障未必那么重,根机也未必一直钝。佛住世的时代,有些被人认为业重没善根的人,佛却度他证了果。不肯提高自己觉悟的人,会把别人看得一文不值,任他善根埋在土里,始终被抑制无法增长。
  “不动”,佛随时都在定中
  不动,不变动,非常的寂静。佛随时都在定中,一切过失寂灭了。凡夫整天在动,为什么凡夫会生死流转?因为我们都是在动,而且是乱动。大人对小孩不放心,因为小孩会乱动,一把剪刀觉得好玩,扎了眼睛;到阳台上玩会掉下楼。我们大人也像小孩,没有智慧,到处乱动,结果受了很多的苦。所以,喜欢动就有危险。
  寂静跟定相应
  寂静跟动相反,寂静跟定相应,为什么要学禅定?就因为我们特别容易动,妄想非常多,脑子里想想,手脚马上就动。今天在这里学,明天想回家,后天又想朋友,尽打妄想。


  早晚课诵讲解 (九)
              ———————————————————
                       范万雄              
  心动起烦恼,才有生死流转 
  轮回的特点就是动
  六道轮回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动。比如在天道享受快乐,连世间无常都忘记了,不知不觉福气消完,过去世愚痴的业因现前,堕到畜生道,做牛耕田累得半死,升到人道,在人道心性狠戾,结果做了一头狼,又造恶业下地狱。就这样动来动去没完没了。
  心不动,你就自在了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不动的功德。凡夫为什么造业?因为看到各种现象心动了,喜欢的就追求不放,讨厌的就排斥、打击、伤害。怎样培养不动心?遇到境界,心要保持觉悟。比如听到叫卖,心动了,悄悄买一个,还怕老师看见(众笑),这就是心被环境引动了。如果想:修行人不吃零食,不动这脑筋,心就不动了,你就自在了。要培养自己不动心,让自己的心在戒律里安住,在佛法里安住,慢慢成就了不动的功德,也就容易入定。否则,有的人外相上整天打坐,妄想烦恼却在里面活动。有的人平时缺乏对恶心的拣择与断除,不明正定邪定的差别,只求心力集中,那样更危险。有人说“我去闭关了”,没水平闭关,烦恼聚起来,非出事不可。因为我们连小烦恼也做不到心不动,一旦有了大烦恼,心像奔驰的快车,更难刹得住了。
  佛对一切境界都平等对待,他没有看到这个人特别喜欢,也没有看到那个人很讨厌,他对一切众生平等看,安住于大悲而不动。佛对于一切境界,心都不动,不像我们一看到五欲享受的境界就去追求,到受苦的时候才后悔。苦报完了,又想再追求,六道轮回就是这么转的。
  “尊”,赞叹佛法报化三身功德,普受尊敬
  尊,赞叹佛无比尊贵,普受尊敬。
  妙湛总持不动尊。概括来说,妙湛是赞叹佛的报身福慧圆满光明遍照。总持,赞叹佛的化身度众生不失时机。不动,赞佛的法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首楞严王世希有
  首楞严王指首楞严三昧,三昧又叫正定,外道修的是邪定。三昧有很多种,首楞严三昧是其中一种。去年在佛协文教部我们看过一场演出,叫《金刚三昧定》,舍利弗头部未被鬼王击碎,靠的就是金刚三昧的定力。王表示一切自在,非常尊贵。你能入首楞严三昧,是非常的自在。为了赞叹这个三昧殊胜,把它叫做首楞严王,依这个法修行证道,可以得大自在。
  世稀有,在世间来说非常罕见难逢。佛出生于世间非常稀有,释迦佛涅槃到弥勒佛下生五十六亿七千万年间,见不到32相80种好的佛出现于世。
  广大的佛法出现于世间更加稀有,因为并不是每尊佛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讲那么多法。比如现在经常流通的佛经并不多,有些法在一般寺院非常稀有。
  首楞严这个法更是世间稀有,佛陀住世的时代,阿难尊者便有这样的感叹。民国时代,禅宗常讲《楞严经》,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又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意思是要开悟,《楞严经》是极好的指导。佛法将来在世间要逐渐隐没,而《楞严经》最早消失。现在很少听到有人讲《楞严经》,还有人讲这部经是伪经。《楞严经》里有不少内容是让人识别魔道的。如今许多地方连《早晚课》也不念了,认为《楞严咒》也是多余的,这就人为地使《楞严经》变得更加稀有。
  所以首楞严这部法我们今天要珍惜,不要等隐没了才求,那就迟了。现在有法而不修,等于有宝而不用。让佛法在我们身上不起大作用,那就等于释迦佛给我们留下了明珠我们不用来离苦得乐,却到处流浪求乞,那真是可怜!
  销我亿劫颠倒想
  “销我亿劫颠倒想”,“销”通“消”字。这里的我指阿难尊者。我们在念这段文字时候应该怎么想?把阿难换成我们自己。我们也跟阿难尊者在一起赞叹佛和法,也希望佛陀加被我们销掉亿劫的颠倒想。
  劫,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一劫,相当于一千六百多万年。亿劫大家想有多少年?这里说亿劫并不是一个实数,是指无始以来数不清的时间。


  早晚课诵讲解 (10)
  ───────────────────
                范万雄 2001.4.9              
  销我亿劫颠倒想
  本次提要: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销我亿劫颠倒想
  颠倒想是指我们种种妄想,这些妄想都是颠倒的,众生的颠倒有四种:
  第一种,无常常倒。世间无常,刹那刹那在变,好像暴风一样一刻也不停。但人们习惯于把家庭、财产、田地、名誉、感情看成恒常的,人们希望自己所贪求的得到后能天长地久,但往往事与愿违,得到的一切终归散失,无常的变化使人们梦想破灭,陷入痛苦之中。
  第二种是不净净倒。人的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人们经过洗刷装饰后以为干净,追求异性的贪欲一有机会就跑出来,并放纵而不加节制。
  第三种是苦为乐倒。明明是苦事,当作快乐。看刀刃上有蜜,不顾刀割舌头的苦也去享受。打麻将累得腰酸背痛还当作娱乐不肯放。
  第四种是无我我倒,四大五蘊合成的身体本来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能主宰的我,众生在个性脾气习惯和身体上执着有一个我,以我为中心,起惑造业受苦。
  颠倒的妄想中表现极为突出的是众生对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的贪求,不止住这些妄想,你心里就不得安宁。
  不历僧祇获法身
  “不历僧祇获法身”,僧祇即阿僧祇劫,也是指数不清的时间。佛曾经讲过,成佛要经三大阿僧祇劫,但佛也讲过即身成佛。所以成佛的时间没有一定,智慧悲心圆满了就成佛。阿难尊者赞叹佛的智慧方便不可思议,佛讲的首楞严这个法非常殊胜,使自己长期的颠倒妄想一下子消除,不必再经历漫长的时间即可证得法身成就。
  我们生存的世界环境恶劣,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是绝对的。看问题绝对化,就背离了佛法。佛一再讲法无定法。我们这个世界从另一面来说,有它的好处,佛陀说过,生在南洲、胎生、六根具足、得丈夫身的人有即身成佛的可能,而莲花化生的人却无法即身成佛。
  我们既然具备了即身成佛的条件,我们就不应把自己的成就放在遥远的未来。你过去经过多少生都没有成就,根源在有优越条件时不抓紧,总是拖拉。一直拖到今天还是一个凡夫,没有什么福报,也没多少智慧,像这样拖下去,就连现有的这一点条件也要丢掉了。即身成佛的心一下发不起,法身成就的心总要发起来吧?大家每天念诵这段文字的时候,不要光是像唱歌那样去唱,要发起经文里说的雄心壮志去念,发愿消除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有人说:“到极乐世界修才快,这个世界不好修。”首先,样样拖到死后到极乐世界去办,这种拖拉的心态本身就有懈怠的因素,而懈怠就是一种烦恼,懈怠会使人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有意无意中放弃很多有益的法缘,这是很可惜的。《无量寿经》说,在娑婆世界依法修一日一夜,胜在极乐世界修百年,为什么?就因为娑婆世界苦难多,必须在努力克服困难中前进,这对提高人的精进力量很有好处,累积成佛资粮极快。
  他方净土的修行人还发愿到这个世界来修行度众生,也是冲着这一点来的。在娑婆世界修行,难行能行,成就大。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调,但肯修行的话,磨难越多,他意志越坚强,心不退转,起大精进,能忍违缘,悲心不舍众生,所以将来很快成佛。从这方面来说,我们应庆幸这些殊胜条件,一味抱怨的人不大懂得修行的善巧方便,不知道观念一转变,很多生活中的障碍就成修行的助缘,它们能更好地帮我们改变自己,破除执著。懂法越少,越容易把外缘看成障碍。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宝王就是佛。为什么称宝王呢?因为佛最珍贵,所以称宝。王指法王,佛于一切法自在,通达无碍,运用自如。愿今得果成宝王,是说我现在发愿一定要成佛,成佛以后干什么呢?“还度如是恒沙众”。恒沙众,指数也数不清的众生。这种发愿成佛来度众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成佛了有圆满的觉悟,清净的法乐,但是这时众生还在受苦,你要以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出离苦海。
早晚课诵讲解 (11)
  ───────────────────
                范万雄 2001.4.9              
  将此深心奉尘刹
  本次提要: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如说修行供养
  ·利益众生供养
  ·摄受众生供养
  ·摄持众生要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修法供养佛最喜欢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深心”是指恳切的愿心。要在佛法方面好好熏习,深心才发得起来。否则光听法义,菩提愿心虽然发起来了,没经过充分薰习、磨练,过不久还会退心。人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考验,会有很多让人退心的机会。这个时候你不退心,就是进步。心定在不退上,这才是真正的深心,真正的定力。定力要在人世间的“八风”(利、衰、毁谤、荣誉、当面称赞、讥笑、苦、乐)里磨练。很多人菩萨行的的口号喊得很响,一遇到打击就一蹶不振,这不能叫深心。一个人发了大心,愿大障也大,要善于在障碍中涵养自己的深心。
  “奉尘刹”,刹指佛土,尘刹是说微尘那么多的佛土。“将此深心奉尘刹”,把我们的深心奉献给微尘数佛土的佛和众生。心没有形象,怎么奉献?通过事供养、法供养来表达,把你所有生命的时光、精力投入到弘法利生事业,奉献给佛和众生。
  通常对佛供献香、花、灯等财物,这些属事供养。但人们容易忽视另一种供养,叫法供养。普贤菩萨说,各种供养法供养最殊胜。
  如说修行供养
  法供养有很多种,择要来说,第一种叫“如说修行供养”,就是按照佛或善知识的指导去修行,不违佛意,不违师命。可是现今很多人茫无所知,连佛说过哪些法都不知道,怎么谈得上如佛所说修行?
  利益众生供养
  第二种叫利益众生供养,对众生要有所利益。途径很多,比如说四种布施:财、法,无畏及慈施。别人生活方面缺这少那,你来解决他的困难,这叫财施。别人有烦恼,有迷惑,心里有结解不开,你给他讲觉悟的道理,提供解开心中疙瘩的办法让他明白,转忧为喜,破涕为笑,这叫法施。别人有不安、恐惧、担心,你使他镇静、安心,勇敢面对现实,这叫无畏施。别人起瞋恨心,孤独无助,郁郁不乐时,你以慈心待他,软言慰喻,让他心里滋润,瞋恨化解,慈悲柔和,快乐微笑,心里暖乎乎的,如沐春风,这叫慈施。
  摄受众生供养
  第三种叫摄受众生供养,佛法僧三宝是众生希望的明灯,智慧的宝洲,安乐的依靠。但是很多人不了解,那就要有办法把他们吸引到佛法僧这边来,摄受就是吸引过来,摄受他让他安住。
  摄持众生要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众生怎么样才能被吸引过来?用哪几种办法使他高兴?一是布施,大家知道,到别人家提一袋礼物去,人家就高兴,气氛比较轻松了。四种布施都有这个作用。
  二是爱语,说柔软语、利益语,说使人听了会舒服的话,关心的话。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的关心爱护。你说爱语,他一高兴,心门就朝向你这边打开了,对你开放了。(有人问:那不变成绮语了?)绮语是无聊的话、没有意义的话、使人心烦意乱、不清净不寂静的话。
  三是利行,做事利益别人。
  四是同事,他做什么你也做什么。众生都喜欢别人跟自己一样,所谓同气相求。听说有个法师去弘法,到了一个地方,那里的人对佛法没有概念,也不感兴趣,对法师敬而远之。法师见人们天天种田,就和他们在一起干活,得到了大家好感,大家就开始问他出家是怎么回事,佛教讲什么道理,学佛有什么好处,法师就趁机给他们介绍佛法,渐渐地当地人有了空闲就来听佛法。当然“同事”这种方法不能没有原则,好事上可以同事,有危害的事不可以同事,坏事上同事就危险了。菩萨法虽然有灵活度,但必须不违背原则,通过同事把众生从苦中度出来,不被恶因缘拖进去走向堕落。
  修法供养佛最喜欢
  法供养的内容还有代众生受苦,勤修诸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等。佛陀讲法是希望法能在我们身上起作用,逐渐让法调整我们的身口意,由凡夫身口意变成圣人的身口意。我们吸收法,实践法,人一天天在变,这就是法供养。如果佛弟子不重视法供养,就是对佛的良苦用心非常冷淡,不把佛放在眼里。


  早晚课诵讲解 (12)
  ───────────────────
                范万雄 2001.4.9              
  令众生欢喜即令佛欢喜
  本次提要:
  ·令众生欢喜即令佛欢喜
  ·供养众生能鼓励他成佛
  ·要有深心,才能坚持
  ·心不调柔,善法难以坚持
  ·不经过长期奋斗,干什么也不成
  ·对众生的烦恼不计较
  ·在烦恼前面先起个慈悲心
  ·修行人成份纯净,所以能得不退转
  ·修行最大魔障是中断
  令众生欢喜即令佛欢喜
  我们的深心不光要奉献给佛,还要奉献给众生。供养佛对自己有利益,供养众生对自己有利益,对众生也有利益,而且还让佛欢喜。《普贤行愿品》说令众生欢喜,就是令佛欢喜。佛经说:“在十方佛前各点一盏灯,还不及在一个发菩提心的众生面前点一盏灯功德大。”在成佛的路上你助人一把,他将来会由凡夫变成佛,十方世界又多了一尊佛,少了一个众生,这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啊!
  供养众生能鼓励他成佛
  我们对佛像恭敬供养,培养了自己的恭敬心供养心。我们对众生能作恭敬供养,众生就会因我们的推动、鼓励、支持而修成佛,这是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的事啊!
  要有深心,才能坚持
  见佛总是不容易的,而见众生却是很容易,奉献的机会也是很多的。“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把自己奉献给众生,这才是报佛恩,怎么奉献?同学有烦恼,你能包容他、帮助他,帮助中有困难,你不舍弃他,这就是报佛恩。十方佛都在赞叹释迦牟尼佛难能稀有,他来到这个五浊世界。这个世界的众生,脾气刚强难调,随心所欲,胡作非为,但是释迦牟尼佛还是来到这里度化我们,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佛在人间的一生是曲折的一生,受过多少外道的诽谤!受到多少不理解的人的非难!因为他有颗深心,所以坚持得住。
  心不调柔,善法难以坚持
  能不能坚持,看心是否调柔。调柔从恭敬和慈悲来。为什么不调柔?因为烦恼,烦恼里非常突出的东西就是傲慢。魔就是通过修行人的傲慢来钻空子。人起傲慢,心就会变得不调柔,硬起来了,坏的东西硬起来了,善法就难以坚持。
  不经过长期奋斗,干什么也不成
  不管干什么事,从事什么工作,必须有一颗调柔的心。无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奋斗,否则,今天嫌弃这个,明天讨厌那个,老看不惯,要换题目,换工作,换环境,这种脾气不改,将来一事无成。1992年江泽民同志到厦门大学,他讲到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有一个特点,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
  对众生的烦恼不计较
  有正法、有正知正见、培养人才的地方,要以深心、调柔的心安住下来。众生哪一个没烦恼?烦恼只是假相,暂时起一个波浪,下面有佛性,有佛性就有成佛的希望。为什么释迦佛那么耐心?因为他知道众生都有佛性,将来都能成佛,只是迟早而已。所以他对众生的烦恼不计较,在大悲心中安住,通过启发、教育、引导,耐心地等待众生觉悟提高。
  在烦恼前面先起个慈悲心
  如果我们有一天对事对人起烦恼,首先要提起一颗慈悲心,要正视现实,允许别人犯错误,不要老对人生瞋恨心,况且许多时候我们对情况了解不全面。应常反省自身有没有过失,这样我们的心会越来越调柔。作为老师,我也有烦恼,我在烦恼时总是先想办法让心软下来,渐渐看问题就有些通达了,就能够把好的一面坚持下去。
  修行人成份纯净,所以能得不退转
  钢跟铁有什么区别?钢比较柔韧,不易断,铁就容易断。钢为什么柔韧,铁为什么僵硬?钢里杂质少,在炼铁的过程中已经把杂质弄出去了,成份纯净,所以不易断。修行人的心要纯净,不自以为是,少私心杂念,越柔韧就越容易坚持长久,得不退转。
  修行最大魔障是中断
  发心出家,能一直修行下去,没有大成就,也有小成就。麻烦就在中断。成佛不难,难在发不起心来。发心也不难,难在中断。最大魔障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怎么样才能不中断?要发深切的愿心。而对烦恼,则应立即中断,不再延续下去,否则必然造成善法的中断。


  早晚课诵讲解 (13)
  ───────────────────
                范万雄 2001.4.9              
  没有戒,会堕落;
  没定力,生不起大作用
  本次提要:
  ·不说法度众生,难报佛恩
  ·报恩先念恩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生世世互有恩
  ·不记得不等于没这回事
  ·没有戒,做好事被烦恼利用也会堕落
  ·禅定能生起止恶修善的大能力
  不说法度众生,难报佛恩
  要报佛恩,就要把自己奉献给众生,利益他们。有句话说,假使我们把佛顶在头上,经过尘沙劫那么长时间,如果不说法度众生,还是难以报佛恩。要知道诸佛的心全系在苦难的众生身上,佛自身无所求。你想报佛恩,只要报众生恩就行了。报众生恩佛就高兴了,等于报了佛恩。
  报恩先念恩
  报众生恩先要念恩。拿现世来说,父母师长对我们恩最重,应当常常忆念。其他人对我们直接利益少,间接利益多,所以对他们的恩我们平常很少想到,因而我们对亲人生贪心,对触犯我的人生瞋恨心,对大部分人漠不关心,觉得跟我没有关系,这是痴心。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实际上我们从小到大吃的穿的用的,虽然多来自父母,可这一切离不开他人,没有其他人的劳动我们是不可能活到今天。你可以说我花钱买的,不欠他们,这只是个表面。如果别人不卖,你有钱也买不到。人与人在世上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只是千万人中的普通一份子,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贵重,不要把别人的付出看得那么简单。如果我们常思从小到大对社会贡献太少,别人的恩我报答太少,就会减少许多烦恼,少生许多闲气。
  生生世世互有恩
  拿过去世来说,经书里讲“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或为父母为男女,生生世世互有恩。”众生在六道里轮回像车轮一样找不到头,有时做父母,有时做儿女,生生世世彼此都有恩。“一切男子皆是父,一切女人皆是母。”一切男子做过我们父亲,一切女人做过我们母亲,不过时间久了不记得了。如果我们有宿命通就不会怀疑了,我们会知道众生跟我们现世父母平等平等,家中父母是现世父母,世间众生是过去父母。
  不记得不等于没这回事
  有人说:“我不记得别人做过我父母,叫我如何相信?”你不记得并不能说明没这回事。你不记得曾祖父并不意味着你没曾祖父,你不记得母亲生下你时的情景,并不能说明你不是母亲生的。你忘了前天上午十点钟干什么,并不是你没经历那段时间。你不记得并不等于每个人不记得,有的人就记得前世父母,还找回老家去,这在西方心灵学研究中有许多事实证据的。还有很多高僧也记得自己前生,阿罗汉能知别人过去许多生的经历,所以可以观察他们的因缘,根据他们过去世种下的善根来启发教育,对机说法。如来知道每个人的根性,所以度众生不失时机。我们现在记不得过去世的父母并不意味着永远记不起来。如果我们通过修行,消除了自身的障碍,证得阿罗汉果,自然知过去世父母,哪怕只知道前一生的父母在何处,我们见了他们也不会再认为彼此没有关系。
  念众生恩先从念现世父母恩开始。要常念恩,常思报恩。要报众生恩,就要有悲心、智慧和方便,而这些从哪里来?从戒定慧来,通过修习戒定慧,让佛法发挥大威力,使我们身心得到大改变,生出止恶修善的大能力,那样就可以广报众生恩,从而报佛恩了。
  没有戒,做好事被烦恼利用也会堕落
  报恩是要利益别人,没有戒非但难以保证利人,经常还会害人。戒让我们堵住思想行为的漏洞,漏洞不堵,好事做得多了,一旦被烦恼利用,结果还会堕落。近年来佛门许多人培福多了以后,热昏了头脑,放松了自制,走向了堕落,非常可怕。
  禅定能生起止恶修善的大能力
  禅定能让我们生起止恶修善的大能力,佛教的正定是在持戒的基础上产生的。佛陀问过弟子,身体造业重还是起心动念造业重?有的弟子认为身业重,佛说其实对某些人来说意业重。过去有的外道入了定,起一念瞋恨心能把一个地方毁掉。所以佛教特别注重在持戒基础上修定,否则一入邪定危害很大。


  早晚课诵讲解 (14)
  ───────────────────
                范万雄 2001.4.9              
  戒定功德有实力,不易退心
  本次提要:
  ·没有定力说超度是空话
  ·次次相续才出成果
  ·禅定把心调柔,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戒定功德有实力,不易退心
  ·禅定水平高,智慧也越大
  ·因地不真,果遭纡曲
  ·心地不正,得大能力的人很危险
  ·师堕落,弟子供养不得福还造罪
  ·要报恩,学好戒定慧
  ·与乐不拔苦,不解决根本问题
  ·欲为法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
  没有定力说超度是空话
  有了禅定力量,作用不可思议,能把堕入恶道的过去世父母超度。没有定力,说超度那是空话。禅定为什么能让人产生大能力?因为它令心不散乱,不断相续。比如四无量心定,给众生快乐的心持续不断,毫无杂念,全部是利益众生的心,这个力量就很大,威德无穷,佛陀以四无量心定降伏了魔军。
  次次相续才出成果
  一切世间力量的产生,也是靠相续,不修禅定的人妄想杂念多,不如修禅定的心相续得严密持久。但是他们通过相续不断的训练也有一定作用。有人拿巴掌敲墙壁三个月后,就可以把砖砍断,人们觉得稀奇,其实这是通过心的相续、手的训练,使手上力量越来越集中罢了。种种体育锻炼都通过一次次重复,一次次相续才出成果,但是这些训练终归有它的局限性,到一定程度便难突破了。
  禅定把心调柔,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修佛教禅定,不光要把行为语言上的恶习断除,而且要把心中的恶念乃至杂乱妄想也排除干净,令心愈来愈专,愈来愈纯,愈来愈调柔,愈来愈有力,用到哪里,哪里就能发挥大作用。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戒定功德有实力,不易退心
  戒定功德不是说几句空话得来的,这是一种实力,靠平时累积。在戒定上用心久了,自有感受,自有利益。尤其是禅定,实际好处拿到了,叫他退心,没那么容易,有了禅乐,世俗的快乐就显得很可怜,好像一个人有了金山,就会觉得一粒金沙有限得很。更何况许多世乐并非真乐。
  禅定水平高,智慧也越大
  平时对大家进行戒律、规章制度、纪律的约束,目的是什么?好比一架飞机,先在跑道上跑,然后乘这个势力起飞。纪律是一个方便,让你在这个轨道上相续,增强了力量,便可入禅定。入了禅定,好比飞机起飞,自然所见的境界大了,飞得越高,所见范围越广,好比智慧也越大。禅定水平高了,智慧自然出生,止恶修善就有了大能力。
  因地不真,果遭纡曲
  世间人也很重视提高能力,但在动机和规矩方面没佛教这么严肃,许多人强调做好事,结果走向了反面。佛教最重视发心,因为发心是因,因地不真,果遭纡曲。说做好事,好事也有差别,各人眼光里的好事,到底是不是真好事?我碰到一个练气功的,自称得儒佛道三家精华,由此执着、否定佛教,这是自相矛盾,显而易见未得佛教精华。
  心地不正,得大能力的人很危险
  让心地不正的人得大能力是没有慈悲心及戒行的表现。从前有一术士用七十多种药物合成一种药,涂在人眼睛周围就可以使别人见不到这个人,而他可以为所欲为。龙树菩萨年轻时与一些当时聪明绝顶的人为友,大家听说有这种隐身术,就去找术士,术士被他们纠缠得没办法,就教了他们。结果几个人凭隐身术入王宫找国王的嫔妃取乐,后来宫女怀孕,国王得谋臣指点,令刀斧手伏于宫门口以刀乱砍,几个青年都命丧黄泉,唯有龙树药性没过,躲在国王身后逃脱灾厄。从此他感到五欲之乐危险很大,能力用于追求五欲,过患很深,便全心学佛了。
  师堕落,弟子供养不得福还造罪
  报恩的念头要时时挂在心上,方向要时时摆正。有人说,为了度众生,外道的东西也要学。你学了外道,非但度不了他们,自己也变成了外道,犯了皈依戒。现在许多佛弟子,戒定慧没学好,对外道倒研究得很细,什么《易经》八卦,算命看相,动不动看人手掌,了解生辰,主动为人改名字,被人误认为是佛教。有这么个人,还出家为人师,居士常给他送香烟,师父在堕落,弟子非但不得福,还造罪,败坏佛教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