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犯罪率:絕地突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8:55:15
絕地突圍(2010-01-27 16:51:36)[编辑][删除] 标签:杂谈
絕地突圍
http://www.gog.com.cn  08-09-24 10:15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如果說,『頂雲模式』是圍繞著土地的權屬,通過變革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發展,與安徽小崗村共同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標志性符號的話,那麼,畢節試驗區的建立,則是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國貧困地區崛起之路,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先期實踐。
時代滄桑,否極泰來。在一個『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一方水土哺育不了一方人的生存怪圈中,畢節試驗區用一場成功的改革試驗,歷經7000多個日日夜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在貴州省上上下下的支持下,在中央各部委和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以及深圳特區的鼎力幫扶下,以『堅定信念,艱苦創業,求實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重建秀美山川,從『苦甲天下』邁步小康生活。
——題記
誰來破解『生存怪圈』
山上毀林開荒
山下水打沙壅
清清的流水,綠綠的山巒,歡快的雀叫,裝扮了烏蒙大山深處的赫章縣海雀村。夏日的海雀村,綠樹連村,鳥鳴山幽。高大的漆樹,護衛在土坎上,年年為農民帶來財源;從坡地延伸到山頂的杉木和華山松,碗口粗,成為村民們捨不得取的『綠色存款』。
統計數據顯示:海雀村目前森林覆蓋率67.3%,林地面積12800畝,有林場價值3000多萬元,人均近4萬元。生態的修復帶來了養殖業的發展。目前全村養殖20頭(匹)以上大牲畜的就有10多戶,最高的收入上萬元。養殖得到發展,農家肥更加充足,糧食也增產了,由原來的畝產100公斤左右增產到現在的300公斤以上,吃飯早已不成問題。
『20年前,全村森林覆蓋率不到5%,滿眼荒山禿嶺,天晴風一吹,沙塵四起,眼睛都睜不開;下雨,山上水土流失,山下水打沙壅,石頭越長越高,土地越種越薄,連飯都吃不飽。』村民王永剛回憶。
經濟的貧困導致生態惡化,生態的惡化又加劇了群眾生活的水深火熱。1985年,新華社一篇不足千字的內參裡這樣寫道:『在海雀村3個村民組察看了311戶農家,家家斷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枯乾的骨架支橕著腦袋,一家4口人,丈夫、兩個兒子和她,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缺3個月的鹽,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了……』
海雀村的現狀,是當時畢節廣大區域生態惡化、群眾貧困的縮影。上世紀80年代的畢節地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喚醒了沈睡的大山,但人多地少、缺乏精耕細作技術的農民們,把使不完的力氣向土地瘠薄的陡坡用勁,樹林放倒了,最初還收獲幾頓飽飯,隨後便釀成良田被毀的災難,使貧困的泥沼越陷越深。
守著金山
挨餓
地處貴州西北部的畢節地區,轄畢節、大方、黔西、金沙、織金、納雍、威寧、赫章八縣市,面積26846平方公裡,是貴州母親河烏江和珠江的發源地。這裡旅游資源豐富,黔西縣觀音洞舊石器文化遺址、赫章縣可樂漢墓群文化遺址、威寧中水雞公山稻草文化遺址、奢香博物館、大屯?族土司莊園、川滇黔革命委員會舊址等國保級文物,彰顯著遠古以來的『文明之光』。根植於民間土壤的?族撮泰吉、苗族滾山珠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揚著黔西北原生態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自然風光方面,有『溶洞之王』——織金洞,世界最大的天然花海——百裡杜鵑,鳥的王國、草的海洋——草海,『岩溶百科全書』——九洞天,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水乳交融,構成黔西北的迷人風景線。立體氣候,孕育了畢節多樣性的生物資源,境內盛產玉米、油菜、馬鈴薯、大豆、烤煙等糧食和經濟作物。水能資源上,烏江上游豐富的水能資源,使畢節成為烏江流域梯級電站開發的重量級地區。礦產資源上,有煤、鐵、磷、硫磺、鉛、鋅、鉬礦等。
然而,在閉塞的時代,資源優勢難以變成經濟優勢,一些特色產品反而成了貧困的代名詞,畢節背負上『守著金山挨餓』的不光彩名聲。不甘貧困的畢節人在尋求生存的突圍。
『殺雞取卵』的
生態災變
越野車穿行畢節至威寧的326國道上,盡管滿目瘡痍的創傷已被綠樹抹去,我們仍不時看到土法煉鋅留下的廢墟,以及農民用『導彈型』鋅罐圍成的籬笆牆。
這是畢節試驗區成立前,當地人用『殺雞取卵』的開發方式,犧牲環境和生態的歷史見證。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上世紀90年代初,畢威公路穿過的楊家灣、平山、野馬川、媽姑、草海等鄉鎮和威寧到水城的二塘、東風、金鍾等地,土法煉鋅、土法煉鐵、土法煉焦盛極一時,環境受到了災難性的破壞。
西部的畢節、赫章、威寧三縣市很多區域在『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重創中萎頓時,東部的畢節、大方、金沙等縣不少地方也在土法煉硫的煙熏火燎中土地焦黃,草木不生,石頭被酸雨洗成刺眼的白色。時至今日,在畢節市團結、林口,大方縣百納、綠塘、貓場,金沙縣大田、安洛等鄉鎮,尚能看到一個個廢棄的煙囪直指天空,受過毒煙侵害的不毛區域顯而易見。
『殺雞取卵』式的資源開發,造成的生態災變釀成惡果,人類遭到了自然的報復。
鏡頭回放:1999年夏,記者在威寧采訪,恰逢暴雨侵襲,在烏江源頭的爐山、金鍾、二塘、東風等8個鄉鎮,洪水卷出山溝裡堆積的廢渣,沿河肆虐,30餘萬畝良田受災,1萬多畝良田被毀,輸電線路中斷,公路、橋梁、河堤多處被毀,洪水中15人死亡,6人下落不明,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在赫章縣野馬川鎮,挾帶泥沙和廢渣奔湧而來的野馬河如脫韁野馬,踐踏了大片良田和莊稼。為了抗災救災,野馬川鎮黨委書記蔣本國等10名鄉鎮乾部英勇犧牲。
開發不僅犧牲了環境,也成了人身體的『隱形殺手』。在有『土法煉鋅第一鎮』之稱的赫章縣媽姑鎮,土法煉鋅排出的氣體、廢渣等都有大量鉛積存,鉛中毒直接危害人的神經、血液、肝、腎等。省職業病醫院曾到赫章縣普查,發現小煉鋅爐集中的地方,鉛中毒人群約佔該地人群的30%以上。1986年至1996年,媽姑鎮沒有一個合格兵員,應征青年的血液裡,鉛、鎘等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
省環保部門測算,要徹底治理媽姑的環境污染,需要3至7億元巨資。而此前50年中,媽姑鎮煉鋅上交的稅收,總共不到1個億。
資源不開發,是守著金山挨餓。低水平的開發,傷害自然環境,危害人體健康,這就是上世紀80年代的畢節地區。
森林耕地裸岩
的逆向演替
經濟貧困造成生態破壞,經濟貧困的根源,卻又源出人口的膨脹。與其他西部貧困地區人煙稀少不同的是,烏蒙山區由於氣候溫和,清朝初年大量的移民開始從東部湧入,不斷生存繁衍,到1987年,每平方公裡已達218人,遠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科技文化的缺乏,經濟發展的封閉,為溫飽掙紮的一方群眾只好把刀斧和鋤頭舉向林地,放倒樹木,火燒樹枝和草皮做肥料,種下玉米、蕎麥等農作物,種一坡,收一籮,年年雨水衝擊,陡坡地上的泥巴越來越少,土層越種越薄,山上濁浪滾滾,山下水打沙壅,良田被毀,喀斯特地貌佔總面積73%的畢節,很多區域變成了只見石頭不見森林的地方。
統計數字顯示:1987年以前,畢節的年均土地侵蝕量達9000萬噸,相當於每年毀掉50萬畝20厘米厚的活土層,丟失有機質208萬噸,氮13.86萬噸、磷4.86萬噸、速效磷0.04萬噸,速效鉀0.89萬噸。到1987年,全區森林覆蓋率僅為8.53%,石漠化面積達981.1萬畝,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184元,人均糧食不足200公斤。建立試驗區以前,畢節每年需國家調進1.5億公斤糧食,幫助580多萬人民填飽肚子。那個年代,把荒墾到山巔上的畢節人,勤勞並沒有換回豐厚的回報,而是一步步把自己逼向生存的絕境,陷入『森林—耕地—裸岩』的逆向演替中,貧困與生態惡化互為因果,伴隨人口的劇增而愈演愈烈,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很多地方成了聯合國有關專家眼中的『不適宜人類生存區域』。
機遇選擇這塊『試驗田』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來臨。當深圳以超人的速度走向現代化,成了改革開放中『先富』的一面旗幟時,地處西部的內陸地區,交通條件缺失,生存環境惡劣,國民素質低,商品經濟發展遲緩,人對自然的破壞程度不斷加深。
機遇,選擇了畢節這塊『試驗田』。
1985年,新華社有關赫章縣海雀村貧困狀況的內參擺到了中央領導的案頭,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勛同志專門作了『貴州省委省政府要立即采取措施在畢節地區加大扶貧工作力度』的重要批示。批示轉到貴州省委,剛上任不久的省委書記胡錦濤深入赫章縣調研,專程到海雀村走訪。
海雀村的貧困,給錦濤書記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海雀村不是烏蒙山區貧困的惟一個案。回到省裡,他進一步了解情況。
『我和錦濤都屬馬,我大他一輪。錦濤同志很謙虛,從赫章回來後向我了解畢節的情況,當時我向錦濤同志談了幾個例子。』年已78歲高齡的老省長王朝文2008年8月25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道:『貴州最高峰叫韭菜坪,山上長了很多韭菜。每到青黃不接群眾揭不開鍋時,當地群眾就靠采韭菜充飢度日。我在赫章縣了解到一對苗族青年結婚,洞房是破舊的土坯房,新床是杈杈床(從山上砍來原木支橕起的床),床上搭幾塊木板,用包谷草墊,蓋的是破棉絮。我在赫章調查了22天,當時給了1000戶群眾建新房的指標。兩年後我又去赫章,縣委書記王同祥說,像上次那樣貧困的還多得很,我又給了1000家的指標。』
胡錦濤同志此後又踏訪了貴州廣大農村。畢節市林口鎮的乾部介紹,當年胡錦濤同志在視察畢節市林口鎮和燕子口鎮的過程中,發現一路的小煤窯、小鐵廠、小硫磺廠星羅棋布,熱火朝天,但他並沒有顯出喜悅,而是一臉深沈地對在場的人們說,發展經濟也不能搞得草木不生,莊稼不長啊!要在技改上想辦法,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在畢節城郊的塘房村,胡錦濤同志在訪問苗族貧困群眾時,『楊八郎』家的生活狀況,讓他銘記於心。
『楊八郎』真名楊德纔,住畢節城郊的觀音橋辦事處塘房村,生有8個兒子,兒多母苦,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人們因而給他取了這個外號。胡錦濤同志1986年看望『楊八郎』後,又於1988年、1996年兩次再訪『楊八郎』。
貧窮,沒有阻止住人口膨脹的速度,很多人家家徒四壁,但卻人丁興旺:『站起一小堆,坐起一張桌,圍起一火爐。』
從1985年春到1987年底,兩年多時間裡,貴州省以胡錦濤同志為班長的黨政班子一直在探尋畢節地區脫貧致富的發展模式。
錦濤同志破題:建立畢節試驗區
面對觸目驚心的貧困鏡像,面對滿目瘡痍的生態災變,面對濃煙滾滾的環境危害,面對不堪承受的人口包袱,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可持續發展思路,在胡錦濤同志心中孕育成熟。
1987年12月8日至18日,國務院農村發展中心特邀研究員李學智、研究員張忠發到貴州調查生態問題。12月18日,胡錦濤同志在與李學智、張忠發座談時提出:能否在貴州省畢節地區建立試驗區。李學智、張忠發二同志認為這個思路可行,表示願意幫助呼吁。隨後,貴州省委副秘書長王俊和省委農村工作部秘書長許西記向胡錦濤同志和省長王朝文同志寫了書面報告。胡錦濤、王朝文指示:由省委農村工作部部長喬學珩主持,許西記同志承辦,擬訂建立畢節試驗區的方案。
1988年1月7日,胡錦濤同志約見許西記、吳蔭生(省農業區劃辦主任)等同志,正式提出關於建立『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思路。指出:要用更加靈活、更加優惠的梯度政策,解決這些年出現的梯度效應。
1988年3月9日,胡錦濤同志主持召開貴州省委常委擴大會議,會議討論了《關於建立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意見(討論稿)》,決定建立畢節試驗區。
1988年4月9日,胡錦濤同志與王朝文同志及畢節地區領導在北京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匯報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問題。田副總理表示贊同,並委托國務委員陳俊生召集17個部辦委負責人,研究建立畢節試驗區的問題。胡錦濤等貴州的同志出席了4月11日召開的這次會議。會上,各部委一致表態支持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
1988年4月中旬,胡錦濤同志在北京貴州飯店代表省委、省政府邀請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智力支邊協調小組對畢節地區開展智力支邊工作。
1988年5月20日至6月1日,國家智力支邊協調小組派出各民主黨派中央赴黔工作組,對畢節進行了為期13天的考察論證,對畢節試驗區的規劃和項目,提出了極為寶貴的意見。
正當貴州省委一班人為改變貧窮落後現狀探索新路的時候,中央下發了1987(5)號文件。這是中國改革進程向縱深發展的關口適時推出的一項舉措。文件明確規定:允許地方在總結經驗、充分調研基礎上,制定方案,經過批准,建立綜合改革試驗小區。區內可以突破現行的政策和體制,封閉運行,成功經驗經中央認可後推開。這為畢節試驗區的建立提供了政策支橕。
1988年6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同日,貴州省委、省政府在畢節召開試驗區工作會議,當天的會上,胡錦濤同志宣布:『同志們,經過前段時間的醞釀准備,加上這次會議所做的准備工作,建立試驗區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序幕已經拉開。這次會議後,畢節試驗區就要由准備階段轉入起步階段。』
貧困的烏蒙山區,畢節翻開中國歷史新的一頁。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