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女儿:[转载]纸条、邮件——回应(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58:12

[转载]纸条、邮件——回应(8)

(2011-03-05 20:47:41)[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一念行者(一念觉法) 原文地址:纸条、邮件——回应(8)作者:一念行者

看了师兄博客,有两点友情提醒:一是自性即是无性,而非万法之外另有一法体,不管如何隐约,只莫错!二是返观只是初浅方法,证悟到本来面目尚远,不是当下所见昭灵!!!若能彻底无依无倚,直下承当空劫,圆陀陀,光烁烁。到这里,方有少许相应。

 

自性本体不是万法,不离万法,于一切法上显而非一切法。无是非是,若即若离。此非隐约,乃已突显,唯是无眼人不见,见之者如视手中叶物,如觉肤上痛痒。

观即是初法,也是终法。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能见本来面目者靠它,它亦由本来面目所显发。本来面目者,三身所显。当下同见三身,即名见本来面目。见见,见见所见;见相,见性;见真空,见妙有;见一切佛所见者,为见本来面目。本来面目非玄非虚,见之者实在,不见者无寻处。

无依者,佛性不显;无倚者,佛法不现。无事无物,若名空相,空已成相,何名无物?故说空非空,无相已是有相。“圆陀陀,光烁烁”,已是相矣,但佛非此形象!

 

讲点简而易懂,又能直接修成的,在生活当中需要怎么去做?

 

之于修行成佛,唯有一事可做该做,那就是“觉”。“觉”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敲击如来的门,久敲佛醒,久敲佛门开,久敲见佛成佛。若想成佛?该当如何做?——“觉”!觉该怎么做?从古佛到今佛,从菩萨到醒客,从经到论,皆说此事。但寻近师,直教直做,勿多思多想,盲目流浪。

 

如何能在梦里也保持“觉”呢?

 

真觉何用保持?保持已非真觉。我们修行人常说“保持觉知”的说法,是个“抛砖引玉”——用妄觉引认真觉,以幻修幻的方法。修行的人不要执着在“觉”上,如果在梦里都想保持觉知,可见你对“觉”的执着有多深?!当你在梦里都想有觉时,问一问自己:失去觉你害怕什么?你为什么要让自己时刻有觉?你想操控什么?修行所做到的就是“心无挂碍”——也莫要让“觉”挂碍住你!质疑你担心无觉时所产生的念头,质疑你有觉时想要掌控的念头,让自己从一切“碍”中出离出来!觉是出离的导师,不让它成为你真正自由的障碍!

 

博主能否把你个人简历发一份给我,我想了解一下。是否多余了?

 

我想,了解你自己比了解我更重要。在这个世界,我们了解的他人太多了——我们了解佛陀,我们了解达摩,我们了解耶稣,我们了解这个,我们了解那个……我们似乎了解一切觉者,但真正上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给你我的简历,只不过是再多给你一个“故事”;而所有的故事,除了让你远离你,除了让你避开你,还有什么更深层的价值?我不必再把我的故事给予世人,我所给予的是那些接近真相的声音!人们要想了解一个觉者的觉悟过程,去仔细地读读佛陀的故事吧,世上所有“觉者”觉悟的故事,只不过是这个故事的翻版、改版或盗版,没有什么新奇的,有佛陀一个人的就够了。所以,谁问我要我的故事?我没有。我的故事在你心中演绎。如果你愿意,爱把我说成什么就是什么吧,我很乐意听到或看到你关于我的不同版本的故事。我深爱一切情况。

 

请您开示:觉知与感知、感觉的区别,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觉知状态。

 

感受是对一种“受”的知道;感觉是一种对觉受的知道——但在它产生的时刻,它立刻变成了“知道”,头脑上的判断;感知主要是对“意根”的知道。但觉知——真正的觉知,出离所有知道的“内容”。它把自己化为明镜,它不关乎镜子里的像。当你的心能像镜子一样仅仅只是在鉴照时,你就在“觉知”了;如果不是这样,你就偏离了真正的觉知。你陷入了镜子里的虚像。头脑是一面魔镜,说它是魔镜,是因为它深入了虚像,而未仅仅作为真正的镜子而存在。每当我们的头脑深入了虚像,而未作为纯粹的镜子而存在时,它就变成魔镜了。小心你的头脑变成魔镜!小心你被它所欺骗——进入各种幻觉!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状态?日日用心若镜,不深入镜中虚像,即是在日常中保持觉知了;若保持了,即是做到了这个状态;若不能保持,就去认识解构那些虚像——因为是它们把你拉离了本位。若没有虚假的镜像拉你下水,你不作为仅仅的镜子存在还能怎样?所以,作为修行者,认出镜子和认出镜像的虚假,是他们开始修行的两个主要工作。且以镜存在,莫被镜像迷,这样你就基本上在“定”位。修行到此就有点小成绩了。且去那样,回到真如本位!

 

尊敬的行者,我有一事想求助于您。我如何才能知道,哪种选择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哪种又是头脑中的选择呢?还有,我的完全接纳,是否不需要任何辨别,那么对方的提议假如是我不愿意或有违道德的呢?

 

凡是符合真相的选择没有压力,凡是和真相对抗的选择充满压力。压力就是一个显示表。当一种选择“落”入你的心,仔细地感受那压力表的指针有没有偏离零点。如果偏离的越多,说明你离内在的真相越离;如果是零压力,它正好和真相相符合。不必去分辨哪是头脑的声音,哪是真心的声音,去仔细地感受你内心的那个压力表,观察那指针——它偏离即偏离真相,它不偏离即在真相本位。

 

完全接纳并不是没有你的念头或判断出现,而是,你不是带着有压力的念头或判断去接受某人某物。当事物出现,如果你不迷惑进自己的念头丛中,你会很简单地“避开”它或“接近”它。就像你开车一样,前面出现了障碍物,你不用苦苦的思考、判断或经历难以选择的内心过程,最后才避开那障碍物的;而是,你自然知道,当障碍物出现,你很简单的避开了它或从它止面轧了过去。就这样。

 

在和对方交互的过程中,你不必过分地关注对方、外在的道德或其它,你只需要关注“你”如何想即可了。处理好“你”和“你的想”的关系,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了。你的内在清晰简单了,外在没有复杂混沌的事。我们眼中的世界,只不过我们心中世界的外映。实际情况即是如此。下次再遇到情况,把注意力完全放回自己试试?

 

老师,如果说无我,全然支持别人,那么对于那些,只想与我亲密,不想承担任何责任的有妇之夫,我要如何相处?也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吗?谢谢老师,这是纠结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我心里还是有很多不满,该如何思维?改善?

 

“无我”并不意味着全然支持别人,若是如此,“全然支持别人”的那个人是谁?无我并不是没有一个我,而是没有一个给我制造困惑的假我。当你困惑,在你的里面,肯定有二个我相争,若非如此,困惑从何产生?一我不真,何况二我?二我肯定更加虚妄。里面有“我”越虚妄——越远离真相,你的痛苦与困惑就越甚。本来的我,清净本然,它不想,它不要,它不需要,但它也不拒绝;但在本我之上虚妄升起的“假我”则不同,它要、它想要、它需要,它拒绝却无力拒绝。

现在你对这个问题有困惑,显然在你的里面,有两个我正在“斗争”。很显然,真正给你带来困惑的并不是本然之我,而是那些在本然之上升起的虚妄的我。它有需要,它有恐惧,它不知该如何处理局面。如果你认识到真假二我,你回到真我会如何?你没有要求,你拒绝有力。或者,你没有要求,但你经历什么都无异议。这就是清晰的心的特点。

事实上痛苦或困惑的出现,已经显示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不是这样,痛苦或困惑如何形成?通常情况下,当你面临一种情况,第一念或反复出现的让你镇定、安静、愉快的念头是真的,此后出现的把你拉向相反方向的,并反复给你带来焦虑或痛苦的念头是虚假的,是虚妄的。当我们陷入两个念头打架的情况该怎么办?选择第一念直接跟从,或者选择第二念、三念敢于尝试和接受。总之,当二念相斗或多念围困时,尽快地随从其中一念而销亡另一些念,是解决“内乱”的方式。

在你和不和有妇之夫相处或是否满足他们需要的问题上,听从你内心的真相,跟随那真相的力量,把自己交付那真相之能,是简单的解决内在冲突的方式。愿你仔细聆听内心的声音,跟随内心真实的声音行走你的人生,祝福你!

 

行者你好,有人在批判你 ,你怎么看。

 

当有人判断我,我不认为别人是在“批判”我,我会认为他们是在“谈论”我。我喜欢那些谈论我的人。他们是些率真的人,他们都是勇士——那些人冒着有可有让他人不高兴、甚至会反攻他们的危险,去说出他们以为的关于某人的真相。我尊敬他们。那些敢于说自己内心真话的人是我的老师。他们教我聆听,他们指出我看不到的地方,总之他们是些朋友。世上没有真正的不友好的人,所有不友好的人只是困惑了——困惑于他们的“念头”之上。他们不知道念头都是虚妄的,观点因心而立,立不同则见不同,见不同所见不同,所见不同则世界及其人物不同。我敞开怀抱理解一切,理解是化解一切的法宝,持有这个法宝,我无往而不胜。我爱那些能把我的理解引流到更远方向上去的人。我爱一切发生的情况。

 

 读奥修,我有这种感觉:奥修并不是一个“佛”,而是一个大“脑”。不知这是不是错觉,请您开示。

 

没有人不是一个佛,只是有人不知道自己是佛,或并不能待在佛见里。每个人唯一真正的身份是佛,所以奥修的本质也是佛。但所表现出的奥修是不是像一个佛或是否具备一个佛的品质呢?这超越你我的判断——我们也不必判断。当我们相遇一位智者,我们所关心的重点不是他——而是自己。能从他身上受益,我们都该尊敬他;不能从他身上受益,我们该认真的思考自己。奥修曾经瞥见过真理,曾经见过本性佛,可能,他后来又回到了凡夫的位置上去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奥修成为你的老师:他做的好的地方,你变得更好;他做的不好的地方,你做的也好。这样,就够了。别管奥修是佛,还是大脑,一切都是佛性的显现和应用。认出你自己的佛性,阿弥就陀佛了!

 

关于生命的意义,很想问:生命不需要意义,那么佛度人,不是佛的意义吗?存在,有利于社会、环境,这不是意义吗?

 

存在超越所有的“言说意义”,它在语言所触及不到的地方。要知道“意义”来自于哪?意义来自于心,然后把它投射到一个事物之上,于是事物的意义诞生了。事物的意义随心而变,心不同则意义不同。你可以说一种事物有这种意义或那种意义,但最终,它超越所有你说的意义。它是无意义的——它有一百万种意义。这就是我说的生命或事物的“意义”的含义。

 

这里不明白,请开示。如你所说法身真的遍满在一切处,那么六道除了你正在经历的人道之外,其它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等五道,也应该同时能被你觉知到,如果其它五道也同时能被你觉知到,那么你应该同时感受人道和其它五道的苦乐果报。

 

六道存在于哪?三界在何方?全一心中。若你快乐即在天,痛苦烦恼即地狱,若你贪甚真饿鬼,无明深重即畜牲。众生日夜在六道中旋转而不知,著外相而说六道,在轮回而不知情,故佛说众生无明矣。若明知世界是怎么来的,即知一切在内不在外,即知一切因心而成,即不见外物而忘心本。见物知心,物不转心,情同如来。善知识,但做如来,超越六道,常乐我净!

 

学习了您的博文“第八识里有什么?”,有几个问题,请不吝赐教:1.若第八识就是自性的话,那众生的第八识就是同一个了,对吗?您说了,第八识不轮回,学生同意。2.在明心见性以前,谁在轮回呢?是第七识吗?若说根本没有轮回,什么都不轮回,那咱们还修行做什么?等着这一生完了算了。3.若说第七识有轮回,那么每一个众生就得为他的第七识负责,承担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对吗?4.人修行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让第七识完全透明,或者说让第七识完全废掉,以便第八识直接通过第六识与前五识互动,对吗?

 

众生同一识性,故识根源相同。在没有见性前,谁在轮回?错觉妄相在流转。若本没有轮回,我们修行还干什么?修行就是让你认识到,你本无生死,你本不生灭,你本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修行为去除你的根本恐惧和根本迷惑,若你无所恐惧或从无困惑,修行可止。因你不能转动你的心,所以你尽量减免外物对你心的转动,这就是戒律和教导的作用。修行人所要达到的境界,不是让第七识透明或完全忘掉,而是认识到“五蕴六根七识”诸等全一妄相。认识到“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从而归于清净本然上来,这就是修行的目标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