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舞之灵萌图:回应(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3:25:09

回应(7)

(2011-02-05 15:31:45)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问与答》

请行者开示一下:什么是“我执”?什么是“法执”?如何破“我执”和“法执”? 

 

我执就是,一样东西,它失去了你不想让它失去;它未到来,你希望它到来,并为此受苦,这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顾现实是什么。什么是法执?法执就是我执的更甚。被自己对他人或事物的想法、看法、做法、说法等所转,并为此受苦的行为,都是法执。如何破我执、法执?最好的利器就是觉知头脑、质疑念头。最持续的破除就是不断地质疑,最彻底的破除就是觉悟。

 

一念师父,我很想学禅修,不知道该从何做起?请问您能指导吗?我01年接触奥修,现在也看一些佛经,但是一直没有走到真正修禅的路上,很想上路,可不可以拜您为师? 

 

如果你真心地想学禅法,在你的身边就会出现适合的老师,不必寻求特定的老师。佛陀的法有很多传教者,如果你真的修学,不用到很远的地方,你的老师就会出现。倘若不是这样,你可能要中头脑的计了——头脑的目标就是要带着你趋向远方,而心则致力回到当下。凡是带着你向上、向他方、找特定事物的行为,都是头脑的伎俩;凡是带着你回归当下、回归实际、回到朴素的是心的本然。不必拜我为师,如果你想拜近处的师父,他们会出现;如果你想拜远方的老师,拜佛经吧。

 

请您谈谈黄庭禅:黄庭就是很多人说的心轮,它的位置就在我们胸口正中央、两乳中间、大约一寸见方的那一小块区域,深入皮下几寸。烦恼的起源是我们对“胸口一股能量的起伏”有了贪嗔分别的心。观黄庭——它引导我们如何在愤怒、焦虑、恐惧、忧郁等心情中,仍然拥有内在的平静,如何看清情绪的组合,自在的观照这股能量的来去。 

 

在我看来,烦恼起源于后一个念头对前一个念头的分别与判断,和身体没什么关系。当然,身体可以作为一个“念”成下一个念头判断并产生苦恼的因。总体来讲,烦恼起于意识界,生于意识界,灭于意识界,它不在身体上运作的,而是意识中运作的——所以,烦恼和身体无必然的关系。

 

“胸口起伏的能量”是一种受,它是身体对念头反应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当然,它可以成为头脑继续烦恼的原因。在我看来,情绪是无组合的,成功的分析情绪组合,是头脑的计谋,也是头脑计谋的成功。不必分辨这种情绪或那种情绪,不必搞清它由什么组成,质疑念头就是在“根”上解决问题,觉知观照就是在“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发明这法那法,那都只不过是一种回到本然的桥,我们不必在意桥,也不必分析桥的构造、桥的优劣,把桥当作一个跳板,回到什么也没有的本然是目的。不必在“有”里纠缠,“有”皆是一些头脑幻化,直接跳入空性,在空性里观看“诸有”。如此才是更清净直接的解脱之法。在“有”中用功夫,犹如在河流中与浪花斗争,那是无意义的,你可以不必关注那些波浪,你可以努力地避开那些波浪,直接游到对岸,登岸回过头来观花。这就是“观照”,纯粹的观照,不假借什么的直观照。假若你的观照还要藉借点什么,那不是真正的观照了,很可能你已经离开了观,而被幻象拉走了。来注意一下这点。

 

对于黄庭禅具体在讲什么,怎么做,我不太了解。所以不便评述它。只谈一下烦恼、情绪和观照的“故事”,供你参考吧。

 

请大哥能在细说下观"观"吗?帮我理顺下思路.

 

观“观”者,别名觉也。在眼曰见见,在耳曰闻闻,在鼻曰嗅嗅,在舌曰尝尝,在身曰觉觉,在意名知知。非观所现,乃观观体,名之曰观观。但能观观,即见我佛。能观者报身佛,所观者化身佛,藏于报身又显于化身者,法身佛。但能观观,即知三身。

 

眼观十方虚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非在所观,反指观者,见中有知,见中有见,名曰见见;耳听三世之声,心内身外,虫鸣鸟叫,蛙鼓兽吼,人言鬼语,不闻诸有,闻听闻者,闻中有知,闻中有觉,名曰闻闻。如是乃至舌尝、身觉、意知,亦复如是。所尝非物,乃是尝者,所觉非触,乃指知者,所知非念,乃念上觉,如是名为尝尝、觉觉、知知。六根触尘,觉非外尘,亦非内尘,乃觉觉者,名为观观。

 

修行者于日常中,伸手触物,意在本触,非在触物,名曰在手观观;举步抬脚,足移步挪,意在知脚上知,非脚腾动,名脚上观观。如是乃至眨眼瞬目,动耳根听,风吹我面,思维动念,不离本觉,不失觉本,名为日常观观修行。

 

但能观观,即名觉醒。有觉成醒,曰佛来世。善知识运如六根,但修观观,即是佛行。能行佛行,即等于佛。成佛有行,亦名不行。佛名曰止,止于止中,止于动中,如是恒止,诸动难动。诸动不能动,名曰楞严定。但在楞严定,大佛顶上成。善知识,如此修观,成佛瞬间。观观成佛,已名佛观。

 

请问您是出家师父吗?

 

从常眼看,我是日日吃喝拉撒的凡夫俗子;从法眼看,我是顶着居士人皮的僧;从慧眼看,我是再现的佛;从佛眼看,我什么也不是。我不知道你以什么眼睛看我?而我该从哪个层面来回答你?如果你持有常眼,我回答你,我是俗不是僧;如果你不持有常眼,你自己会看到,我是僧不是俗。善知识,佛门观人,不可以以常眼而观,剃发披袍的不是一定是僧,行于世间的带发白衣不一定是俗。眼不同,则观不同;观不同,则见不同;见不同则世界不同。如是因心不同,则同一世界实不相同,同一人则各见各异。

 

一念师傅:新年好!《阿弥陀佛就是“你自己”》,小水点早就有这个感觉,只是小水点尚在门外,畏惧之心难熄,疑惑之心尚存,谢谢师傅帮助小水点去疑!阿,小水点就是“迷着陀陀的佛”啊!

 

你迷觉不迷,迷觉不是觉。但勤修觉念,迷去觉独存。阿弥是头脑,陀佛实本心。息念归本心,即可名世尊。

 

一念行者师傅您好:偶然在李跃儿早教论坛见到了你的博客链接,于是毫不犹豫地加了关注。想问一下师傅,如何在静坐时不会腿发麻?我会麻到没有知觉。等到松开盘着腿,明显感到血液涌满腿部,很难受。或许是我定力太浅,才会出现腿麻或昏沉等现象?

 

身体上事,不关“定力”之说。身体顺从习性,执身静坐,循序渐进,由短到长,即可适应,适应则无不适。又者,坐中“昏沉”,能昏不是觉,是觉不可昏;昏觉之时谁知昏?知之昏者实未昏;能昏能沉是识心,不昏不沉是本觉。但觅本觉,出离识情,即是解脱,即是坐有成就,即是坐有定力,否则,为无成就,无定力。定力不定力,不说身体能坐长非短,不言腿麻不麻、臀木不木,不讲识心昏不昏沉不沉,只言见没见“觉”尊矣。

 

我想见一下您的“庐山真面目”,可以吗?

 

如果你没见到过自己的“本来面目”,站在我面前你是看不见的;如果你见过自己的“本来面目”,你不必千里肉眼来探我。我的肉身只是一具供你投射自己心念“故事”的屏幕,我的身体显示的不是我的心,而是你的心,你注意到了吗?当你看待它时,你的心诞生于你的评判或感受之中。除非你想看的不是“庐山真面目”,否则你不必跑到一座“庐山”的面前去看它的面目。所有的人都是庐山,所有的庐山只有一副面目,如果你看见自己庐山的面目,你看到了一切庐山的面目。否则,你看到的不是庐山,也不是庐山的真面目,而是幻象。佛陀说,“不可以以色身见我,不可以以声音求我,否则,这人修行就没走对路。”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是一位真修人,我的门为你关闭;如果你是一位假修人,我的门为你打开。闭上俗门才能打开圣门,善知识,但知此理。

 

 

请教上师:一个人的科学成就和长寿显然是佛性的显现,为何罕见现当代高僧大德有此二者兼具?本人几十年的困惑啊! 

 

哪个科学家不是高僧大德?哪个高僧大德不是科学家?只要你打破原有“科学”与“高僧大德”的概念,见到二者兼具的圣人不难。如果你定义“科学”仅是对器世界物理的化学的探索,而对生命体验式求证的修行行为不叫科学探索,那你鲜能见到你狭隘定义中的圣者。科学是头脑才智的象征,但头脑才智的象征有很多。关于长寿,如果你定义为身体为一个人的本质,你见不到真正长寿的人,最长寿者也不过百岁。如果你亲证生命是什么,你会发现人人皆长寿——无量寿。如果你只看现象,你会看到全世界有六十亿人;如果你看真相,全世界没有人,只有一个佛。就这样。

 

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请问觉照的过程是不是意识到再否定意识到在否定,不断意识不断否定?这个过程是不是还是妄想,这又将如何?

    

    觉照的过程和“否定”无关。如果你在“否定”,那不是觉照而在进行思维活动,那是在“头脑”里滚爬挣扎,那是妄念在试图灭除妄念,不叫“修行”或“观照”。修行是在找那个未被六根所“分割”之前的觉、大圆镜,并以此“观自在菩萨”的过程。凡是不是这种情况的寻找和练习,从某种意义上说都不叫“观”的修行,而是世俗谛上的一些妄念活动。觉照出离了否定,同时也出离了肯定,它从所有的“二元”概念的夹缝里跳将出来,并观察到所有的“对立性元素的互动与周旋”都只是妄相发生,无有实质。如此观一切物是相,观一切相是法,观一切法是佛,如此名为正观,否则即为邪观。

 

1念佛法门的“阿弥托佛”中,老师谈到要带入觉知,具体应该怎么做?2即便安然地活在当下,人至少总要吃饭,要吃饭基本就要工作,而工作就基本上是要面对社会上的竞争的,也就是需要努力的。这个问题老师怎么看?3老师可否谈一下您这一路走来的觉悟过程,尽管是一个故事,但或许对我有帮。

 

   当你不停地念“阿弥陀佛”这个词号时,就像你手里不停地拔动念珠;念佛号是头脑的不停息的拔动念珠,拔念珠是手的不停息的拔念珠。当你拔念珠时,你知道是你的手在拔动念珠;当你念佛号,是谁在拔动那个“阿弥陀佛”的念珠?拔念珠时,以手观珠;念阿弥陀佛时,是谁在观那个念头的珠?现在,像你的手观看它自己的拔动一样,来观看你的头脑来拔动它的“念”珠?如此念时知念,观时知观,就是把觉知带入诵念“阿弥陀佛”咒的修行中去了。念“阿弥陀佛”时念念在觉不在咒,如此久念,越念觉越明,越念念越清,不断地念,于某个时候,你就很快“明心见性”了。

    

“工作就要面对竞争”——真的吗?你有没有过一个人急匆匆快速步行向家走的经历?你看没看过体育场的上竞走比赛?当一个人在急匆匆往家里赶,和一个人在竞走赛场上快速地走(除了加有比赛规则不同外)有什么不同?如果从纯粹的“走”上来看,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竞走比赛和普通的快走有什么不同,那是在“竞走”这项行为上加的念不同。如果一个竞走选手旁若无人的平静的向前走,和一个人快速地往家走有何不同?你能不能在一群快走的人群中,只是自己“快速”地走而不带有你“竞争”的念头?这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静心式的工作,这就应是修行者的工作状态。你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于工作中,就应该练习这样的“没有竞争概念”的快走,就应该练习永远“旁若无人”的工作状态。“状态”和外在的工作无关,你可以把一种状态带入任何工作之中,你也可以在任何一种工作中呈现同一种状态。如果你能把这种“静心”状态带入你的工作,这就解决了工作和修行的冲突。修行和工作是一不是二,它们没有矛盾而是完全的一致。试试这样做?如此修行,如此工作!

 

想了解我是怎样觉悟的?去看看“楞严经”中二十五圣是如何觉悟的吧?世上一切圣者达圣悟本,基本不外乎这二十五种圣途。要想从他人的经历中受到启迪,细读经典吧,那里有最好的最详尽的记录。愿你从经典中得到启示。

 

请大德赐教 “器世间是如来藏所遗留之物,该如何真正理解”?

 

如果你观看器世界,而被器世界的事物所掘住了你的心,那就如同一只猴子进了自己的家门,却把自己的尾巴挤在了门外;就好像一个外出的人回家,却把什么落在了外面一样。器世界是如来藏圆镜中所映现出的形象,它是由心发起而变现的,它是心的结果。一个圣者观看世界,它把心放出 ,它把心收回来,去时如空来如影,它活在完全的空性之中,它干干净净,它自由无碍。它不遗留什么于世界,要说有什么被“遗留”下来——如实的器世界是唯一的“余留”。圣者之心如实地照耀器世界,就像镜子反映屋子里的东西一样,那看起来存在的世间器物,是妙明真心唯一的“遗留”、唯一看起来不变的显示。器世界是如来藏所遗留之物——看起来不退去的超越感知的极速的幻相震动之幻。

 

 

我身边很多人上合一课程。我觉得很可怕。就像细菌感染一样的。现世太多人用感觉来摄受众生然后赚取大把钱财。最最可怕的是,这些人被操纵,一旦操纵者野心很大,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一个“如是”的世界,它有自身的计划、目标和程序——它超越你的理解。如果我们不仅仅坚持仅从我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我们看到世界会更新鲜、更宽广,我们会看到更多部分的世界。社会上出现的各类的课程,它们有没有“正面”的作用?当然有了。细菌可怕吗?有没有对人类有益的细菌?也很多。不要一说到“细菌”都是坏的。不要把一样事物看死。如果你觉得一样事物是完全坏的或完全好的,那你一定没看到它的另一面。如果你开放自己的心,任何事物都是“善”的代表。佛陀永远不会对世界持有悲观的看法,所以他的脸上有永不消失的慈爱的微笑。不论什么事物,佛陀看见的都是无量和无限,所以他的心大的像宇宙,他对事物的态度像上帝一样。当你的眼前被黑暗或事物的黑暗面塞住,你需要开放你的心了,尤其当那些“黑暗”给你带来痛苦、愤怒或伤害的时候。开放你的心,看到无量和无限!

 

请问觉者,在您所谈的那篇《“观”的修行中》,可否专摄一根来修? 还有想您谈谈“眼观鼻,鼻观心”,是什么喻意? 

 

可以专摄一根修行,摄一根和摄六根是一样的,因为最终不是六也不是一,是“无”。如果你越归在觉上,你越出脱六、一,越回到“空”上;如果你越远离本觉,你越深入幻象丛,进入这个觉那个觉的。如果你专摄眼根修,你往往逃逸不出“视觉”的范围,光觉破视觉的幻象就要一阵子时间;同样,如果你专摄听觉,情况也相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生六觉,就像在一个虚空里盖了六个房间一样,如果你从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地开始修起,那就如同你一个一个逐个地拆除那些房间一样:如果你拆破一个房间就能觉悟到本空本觉,你需要花拆除一个房间的时间;如果你六个房间都拆除了才能觉悟到那空觉,这需要花费你六份的时间。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不入它的房间修行,而是在虚空里房间外看那些房间是虚假的,这样的修行就不用“销六”,然后再“亡一”,最后觉悟到本觉之空了。你直接就在空里修幻,不是在幻中修幻了。这种不管根不根,直接去“觉”修的方法,更为方便。

 

过去的大德们所讲的“眼观鼻,鼻观念”的说法,在我看来是“制心一处”的意思。即由“专注”到“觉知”放大的过程。“专注”能够起到清净的作用,清净了就不会被太多的妄念牵着东走西奔,就容易注意到自己的“本觉”。如果你不专注,妄念重重,本觉就会被那些妄念重重叠叠的遮蔽了,就不容易发现“本觉”。所以传统老师往往带领弟子从“专注”开始修。有时练习觉知看起来像专注,但专注和觉知是不一样的。专注是凝聚的、努力的、有为的、紧张的,但觉知恰相反,它是发散的、放松的、非努力的,这是它们的不同。注意体会觉知和专注的差别,别把一个当成另一个。当你把专注当成觉知时,你会越修越累,你会有很重的疲惫感;如果你正确的觉知,它是轻松的,无论干活觉知还是走路觉知,你会越来越轻松。因为专注是念头的作为,而念头是耗人能量最大的;而觉知是出离的,出离的就能让人脱离一切苦受。所以一个越修越累,一个越修越轻松。

 

专摄一根的觉知修行,看起来像专注和觉知的合体。关于它的修行,不会把握的累死人;会把握的就像坐一辆车、不用倒车一样,很快就会到家——明心见性。修行者无论选择哪种修法,注意体会它们之间的差别不同,穿上合自己脚的鞋,坐是自己喜欢的汽车,顺利到本家。

 

 

念咒,为敬爱的人念往生咒,仅仅是为自己的心找些慰藉吗?那么,加持,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吗?缠中说禅,行者能谈谈对她的认识?盼望能在博主的博客中谈到这些。

 

你的世界“围绕”你而产生,如果它有问题,那是你有问题;如果你问题,它必有问题。如果你一人的问题解决,你满世界的问题解决。念咒和加持,都是为解决“你”的问题而设立的。它们看起来指向他人或藉由他人而得发生,事实上全都为了你、全都指向你、全都是你针对你。要了解这点,你必须了解心是如何创立我们的世界的,同时也必须明白生死真相,且由你自己亲自明白和体验到,否则,别人的说法不能使你信服或令你满意,即使它由很权威的人物说出。所以,要真正解除你的这个疑问,你自己亲自己来修、来证。修到证到疑自除。

禅,向外说就是发现无缠,缠是一个幻象;向内说,就是见证本来面目,发现没什么东西可缠。用禅眼看世界,向外看就是看到满世界的“如是”,向内看就是看到全世界唯一的“如来”。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