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兰跟风雨兰的区别:药物.食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26:50
木贼------目昏多泪、肠风下血、脱肛历年不愈、月水不断、消化道出血、妇女血崩
2008-11-10 07:32:53
【木贼的功效介绍】:
木贼 (《嘉祐本草》)
【异名】木贼草(《木草经疏》),锉草(《盛京通志》),节节草(《植物名实图考》),节骨草(《东北药植志》),擦草、无心草(《山西中药志》)。
【来源】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
【植物形态】木贼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以上。
根茎短,黑色,匍匐,节上长出密集成轮生的黑褐色根。
茎丛生,坚硬,直立不分枝,圆筒形,直径4~8毫米,有关节状节,节间中空,茎表面有20~30条纵肋棱,每棱有两列小疣状突起。
叶退化成鳞片状,基部合生成筒状的鞘,鞘长6~10毫米,基部有1暗褐色的圈,上部淡灰色,先端有多数棕褐色细齿状裂片,裂片披针状锥形,先端长,锐尖,背部中央有1浅沟,裂片早落,仅在茎先端及幼茎上者不脱落。
孢子囊穗生于茎顶,长圆形,长1~1.5厘米,先端具暗褐色的小尖头,由许多轮状排列的六角形盾状孢子叶构成,沿孢子叶的边缘生敖个胞子囊,孢子囊大形。
孢子多数,同型,圆球形,有2条丝状弹丝,十字形着生,卷绕在孢子小,遇水即弹开,以便繁殖。
孢子囊穗6~8月间抽出。
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河岸湿地、溪边,喜阴湿的环境,有时也生于杂草地。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按粗细扎成小捆,阴干或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呈长管状,中空有节,不分枝。
长30~60厘米,直径约5毫米,每节长3~6厘米。
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多数纵枝,顺直排列,其上密生细刺,触之有粗糙感。
节处有筒状深棕色的鳞叶。
易自节处拔脱。
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内有灰白色或浅绿色的薄瓤。
气无,味甘,微苫涩。
以茎粗长、色绿、质厚、不脱节者为佳。
主产东北及陕西、湖北等地。
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尚以同属植物纤细木贼(笔管草)的全草作木贼使用。
参见土米贼条。
【炮制】洗净,稍润,剪去根部,切段,晾干。
【性味】甘苦,平。
①《嘉祜本草》:味甘微苦,无毒。
②《纲目》:温。
③《本草正》:味微苦微甘。
【归经】入肺、肝、胆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阳二经血分。
③《本草汇言》:入手、足三阳经。
【功用主治-木贼的功效】疏风散热,解肌,退翳。
治目生云翳,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血痢,脱肝,疟疾,喉痛,痈肿。
①《嘉祜本草》:主目疾,退翳膜。
又消积块,益肝胆,明目,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
②《纲目》:解肌,止泪,止血,去风湿,疝痛,大肠脱肛。
③《本草正》:发汗,解肌。
治伤寒,疟疾。
去风湿,散火邪。
④《玉楸药解》:平疮疡肿硬,吐风狂痰涎。
治痈疽瘰疬,疔毒,疖肿,汗斑,粉渣,崩中赤白诸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
【宜忌】气血虚者慎服。
①《本草经疏》:目疾由于怒气及暑热伤血、暴赤肿痛者,非其所任。
②《本草汇言》:多服损肝,不宜久服。
③《本经逢原》:多用令人目肿,若久翳及血虚者非所宜。
【选方】①治目障昏矇多泪:木贼草(去节)一两,为末,和羊肝捣为丸,早晚各食后服二钱,白汤下。
(《方脉正宗》) ②治目昏多泪:木贼(去节),苍术(泔浸)各一两。
为末,每服二钱,茶凋下,或蜜丸亦可。
(《圣惠方》) ③治风寒湿邪,欲发汗者:木贼草(去节)一两,生姜、葱白各五钱。
水煎热饮,即汗。
(《圣惠方》) ④治肠风下血:木贼(去节,炒)一两,木馒(炒)、枳壳(制)、槐角(炒)、茯苓、荆芥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浓煎枣汤调下。
(《仁斋直指方》木贼散) ⑤治血痢不止:木贼五钱,水煎温服。
一日一服。
(《圣惠方》) ⑥治脱肛历年不愈:木贼不以多少,烧存性,为末,掺肛门上,按之。
(《三因方》) ⑦治月水不断:木贼(炒)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日一服。
(《圣惠方》) ⑧治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妇科出血及其它出血:木贼50%,黄柏20%,益母草20%,五倍子10%。
分别研末,过120目筛,混匀。
外用:将药粉撒布创面,用纱布压迫。
内服;每次二克,每四至六小时一次。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⑨治胎动不安:木贼(去节)、川芎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金银花一钱煎服。
(《圣济总录》) ⑩治咽喉红痛:鲜木贼草捣绞汁调蜜服。
(《泉州本草》) ⑾治浮肿型脚气、皮肤病性肾炎、水肿:木贼草四钱五分,浮萍三钱,赤豆三两,红枣六枚。
水煎,一日三次分服。
(《现代实用中药》) ⑿治舌硬出血:木贼煎水,漱之。
(《圣惠方》) ⒀目昏多泪。
用木贼(去节)、苍术(淘米水泡过)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茶调下。
或加蜜做成丸子吞服亦可。
⒁急喉痹塞。
用木贼在牛粪火上烧存性,每服一钱,冷水送下,血出即安。
⒂血痢不止。
用木贼五钱,水煎,温服。
一天服一次。
⒃泻血不止。
方同上,一天服二次。
⒄肠痔下血。
用木贼、枳壳各二两,干姜一两,大黄二钱半,一起在锅内炒黑存性,研细。
每服二钱,粟米汤送下。
甚效。
⒅大肠脱肛。
用木贼(烧存性)研为末,敷肛部,并把它托入体内。
药中加龙骨亦可。
⒆妇女血崩。
用木贼、香附子各一两,朴硝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血色黑者用酒一碗煎,血色赤者用水一碗煎,连渣服下。
一天服二次。
脐下痛者,加乳香、没药、当归各一钱同煎。
忌食生冷硬物及猪、鱼、面等。
此方名雷氏木贼散。
⒇月经不净。
用木贼(炒)三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每天服一次。
(21)胎动不安。
用木贼(去节)、川芎,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水一碗,加金银一钱煎服。
(22)小肠疝气。
用木贼锉细,微炒为末。
沸汤送服二钱,有效。
以热酒送下亦可。
【临床应用】①治疗牛皮癣木贼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每日2次,半月为一疗程;如无不良反应,可连续应用。
治疗99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49例。
疗效最快者经注射15次后即达到基本治愈,但一般需注射70~80次。
极个别病例用药后皮损反见增加而停药。
用药后未见毒性不良反应,远期疗效待继续观察。
②治疗矽肺对改善症状有一定效果。
据36例观察,服药后咳嗽、咳痰、气喘、胸痛、心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但X线胸片、心电图及肺功能检查则无明显变化。
制剂及用法:㈠流浸膏:日服2次,每次10毫升,每日量相当生药100克。
㈡糖浆剂:每次5毫升,15~30天后改为每次10毫升,均日服3次;每日量相当生药37.5~75克,副作用:服药初期有口干、肠鸣等反应,连续服药15~30天后自行消失;服流浸膏的有3人出现颜面色素沉着,可能与叶绿素渣质吸收有关,停药后短期内消失。
此外,发现有17.6%的病例肝功能有一定损害,可能由于服药时间长、剂量大、疗程无间隙有关。
如每日服相当75克生药的流浸膏,2个月为一疗程,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可能起到保护肝功能的作用。
查看(727)评论(1)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油菜-----茎、叶:治痛肿丹毒,血痢,劳伤吐血。种子:治产后心、腹诸疾,恶露不下,蛔虫肠梗阻。
2008-11-09 10:20:38
简介
油菜是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原产我国,颜色深绿,帮如白菜,属十字花科白菜变种。南北广为栽培,四季均有供产。油菜按其叶柄颜色不同有白梗菜和青梗菜两种。白梗菜,叶绿色,叶柄白色,直立,质地脆嫩,苦味小而略带甜味。青梗菜,叶绿色,叶柄淡绿色,扁平微凹,肥壮直立,植侏矮小,叶片肥厚。质地脆嫩,略有苦味。油菜的招牌营养素含量及其食疗价值可称得上诸种蔬菜中的佼佼者。据专家测定,油菜中含多种营养素,所含的维生素C比大白菜高1倍多。
营养成份(100克)
热量23.00千卡,蛋白质1.80克,脂肪0.50克,碳水化合物3.80克,膳食纤维1.10克,维生素A103.00微克,胡萝卜素620.00微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11毫克,尼克酸0.70毫克,维生素C36.00毫克,维生素E0.88毫克,钙108.00毫克,磷39.00毫克,钠55.80毫克,镁22.00毫克,铁1.20毫克,锌0.33毫克,硒0.79微克,铜0.06毫克,锰0.23毫克,210.00毫克。
功效
1.降低血脂:油菜为低脂肪蔬菜,且含有膳食纤维,能与胆酸盐和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并从粪便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故可用来降血脂。中医认为油菜能活血化瘀,用于治疗疖肿、丹毒。
2.解毒消肿:油菜中所含的植物激素,能够增加酶的形成,对进入人体内的致癌物质有吸附排斥作用,故有防癌功能。此外,油菜还能增强肝脏的排毒机制,对皮肤疮疖、乳痈有治疗作用。
3.宽肠通便:油菜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体积,缩短粪便在肠腔停留的时间,从而治疗多种便秘,预防肠道肿瘤。
4.强身健体:油菜含有大量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油菜所含钙量在绿叶蔬菜中为最高,一个成年人一天吃500克油菜,其所含钙、铁、维生素A和维生素C即可满足人体需求。
适合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
1.特别适宜患口腔溃疡、口角湿白、齿龈出血、牙齿松动、淤血腹痛、癌症患者;
2.痧痘、孕早期妇女、目疾患者、小儿麻疹后期、疥疮、狐臭等慢性病患者要少食。
适用量
每餐150克。
制作指导
1.油菜的食用方法较多,可炒、烧、炝、扒、油菜心可做配料,如“蘑油菜”、“扒菜心”、“海米油菜”等。
2.食用油菜时要现做现切,并用旺火爆炒,这样既可保持鲜脆,又可使其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3.吃剩的熟油菜过夜后就不要再吃,以免造成亚硝酸盐沉积,易引发癌症。
食疗作用
油菜味辛、性温、无毒,入肝、肺、脾经;茎、叶可以消肿解毒,治痈肿丹毒、血痢、劳伤吐血;种子可行滞活血,治产后心、腹诸疾及恶露不下、蛔虫肠梗阻。
温馨提示
食用油菜时要现做现切,并用旺火爆炒,这样既可保持鲜脆,又可使其营养成分不被破坏。吃剩的熟油菜过夜后就不要再吃,以免造成亚硝酸盐沉积,易引发癌症。
≮健康红绿灯≯
孕早斯妇女、小儿麻疹后期、患有疥疮、狐臭的人要少食。〖性味〗辛、温、无毒。
〖归经〗入肝、肺、脾。
〖功效〗茎、叶:消肿解毒。种子:行滞活血。
〖主治〗茎、叶:治痛肿丹毒,血痢,劳伤吐血。种子:治产后心、腹诸疾,恶露不下,蛔虫肠梗阻。
〖说明〗麻疹后及疥疮、目疾患者不宜食。
〖油菜食疗方精选〗
1、用油菜煮汁食,或捣烂绞汁温服一小杯(约三十毫升),一日三次,疗程三天;并用鲜油菜叶捣烂敷患处,一日更换三次,治痈疽,丹毒,乳痈,无名肿毒等症。
2、生油菜子、炙甘草各15克,共捣为散,每次6克,用水一杯煎至五分,食前温服,治大肠风毒和下血不止。
3、油菜子研细末,调香油敷患处,或用油菜叶捣汁涂擦,治小儿丹毒。
4、油菜叶搓烂擦患处,治荨麻疹、带状疱疹。
5、油菜子炒香,加肉桂各等分,共研细末,用醋煮面粉,糊为丸如龙眼核大,每次服一二丸,一日两次,用温黄酒送服,治产后恶露不下,血气刺痛。
6、生油菜30克饮服,若加生香葱同服更佳,治小儿蛔虫肠梗阻。
7、菜油外擦可治湿疹。
另:面部虚胖
面部虚胖即浮肿。浮肿经常发生于早上,因为经过一整夜平卧后,身体的水分容易流向面部而形成,这种情况通常很快可以改善,如果是因为淋巴不畅而引起的水肿问题就严重得多。淋巴系统出现功能性障碍,水分和毒素排泄困难,导致血管扩张,使水分自淋巴渗出并滞留于组织内。如果平日疏于饮食,贪食高盐食物等,浮肿随时都会困扰你。
食疗对策:海米炒油菜
制作方法:油菜200克,洗净切段,用油炒。再放入温水发透的海米50克,加适量鸡汤炒熟,加盐、味精,勾芡即可食用。油菜利尿除湿,海米补肾阳,鸡汤补虚益气,综合生效可使面部浮肿消退。【功用主治-油菜子油的功效】治肠梗阻,汤火灼伤,湿疹。
《本经逢原》:治痈疽及痔漏中生虫,以香油涂之。
【选方】①治风疮不愈:陈菜子油同穿山甲末,熬成膏涂之。
(《摄生众妙方》) ②治汤火伤灼:菜子油调蚯蚓屎搽之。
(《简便单方》) ③治无名肿毒,风疹,皮肤瘙痒,湿疹:生菜子油,外搽,一日数次。
治疗时期,忌用水洗患处。
(《浙江中医》9(6):227,1966)
【临床应用】治疗肠梗阻按年龄大小用菜子油1~5两(10两制),1次或2次服下,不能口服者由胃管注入。
同时配合必要的辅助疗法,如补液、输血,纠正酸中毒,抗休克,应用抗菌素等。
一般服后3~4小时肠鸣增加,有的暂时腹痛加重,但随后即痛减胀消;约8小时左右解大便,症状消失。
治疗35例,痊愈26例,无效9例。
本药对蛔虫性及食物性肠梗阻效果较好,对扭转套叠性肠梗阻效果不佳。
查看(322)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茼蒿-----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烦不安,痰多咳嗽,腹泻,脘胀,夜尿频繁,腹痛寒疝等病症
2008-11-07 12:08:44
即蓬蒿。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花黄色或白色,瘦果有棱,高二三尺,茎叶嫩时可食,亦可入药。亦称“蓬蒿”。
为菊科植物茼蒿的茎叶。又名蓬蒿、菊花菜、蒿菜、同蒿菜,菊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茼蒿的根、茎、叶、花都可作药潮湿,有清血、养心、降压、润肺、清痰的功效。茼蒿具特殊香味,幼苗或嫩茎叶供生炒、凉拌、做汤耐食用。欧洲将茼蒿作花坛花卉。茼蒿属浅根性蔬菜,根系分布在土壤青层。茎圆形,绿色,有蒿味。叶长形,圳缘波状或深裂,叶肉厚。头状花序,花黄色,瘦果,褐色。栽培上所用的种子,在植物学称瘦果,有棱角,平均千粒重1.85克。茼蒿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长适温20℃左右,12℃以下生长缓慢,29℃以上生长不良。茼蒿对光照要求不严,一般以较弱光照为好。属长日照蔬菜,在长日照条件下,营养生长不能充分发展,很快进入生殖生长而开花结籽。因此在栽培上宜安排在日照较短的春秋季节。肥水条件要求不严,但以不积水为佳。茼蒿的品种依叶片大小,分为叶茼蒿和小叶茼蒿两类。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涩;人肝、肾经。
【功效主治】
平补肝肾,缩小便,宽中理气。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烦不安,痰多咳嗽,腹泻,脘胀,夜尿频繁,腹痛寒疝等病症。
【营养成分】  每100克含水分95.8克,蛋白质0.8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9克,粗纤维0.6克,灰分0.9克,胡萝卜素0.28毫克,维生素B1 0.01毫克,维生素B20.03毫克,尼克酸0.2毫克,维生素C2毫克,钙33毫克,磷18毫克,铁O.8毫克,钾207毫克,钠172毫克,镁19.6毫克,氯240毫克。另含丝氨酸、天门冬素、苏氨酸、丙氨酸等。
【食疗作用】  1。消食开胃,通便利腑 茼蒿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有助于宽中理气,消食开胃,增加食欲,并且其所含粗纤维有助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达到通腑利肠的目的。
2.清血养心,润肺化痰 茼蒿内含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及多种氨基酸,性味甘平,可以养心安神,润肺补肝,稳定情绪,防止记忆力减退;此外,茼蒿气味芬芳,可以消痰开郁,避秽化浊。
3.利小便,降血压 茼蒿中含有多种氨基酸、脂肪、蛋白质及较高量的钠、钾等矿物盐,能调节体内水液代谢,通利小便,消除水肿;茼蒿含有一种挥发性的精油,以及胆碱等物质,具有降血压、补脑的作用。
【保健食谱】  1.茼蒿蛋白饮 鲜茼蒿250克,鸡蛋3枚。将鲜茼蒿洗净,鸡蛋打破取蛋清;茼蒿加适量水煎煮,快熟时,加入鸡蛋清煮片刻,调入油、盐即可。该饮具有降压,止咳,安神的功效。对高血压性头昏脑胀,咳嗽咯痰及睡眠不安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2.拌茼蒿 茼蒿250克。先将茼蒿洗净,入滚开水中焯过,再以麻油、盐、醋拌匀即成。本菜辛香清脆,甘酸爽口,具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效,对于胃脘痞塞,食欲不振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3.蓬蒿汁 茼蒿250克,火腿肉、笋、香菇各50克,豆粉、熟猪油各适量。取新鲜茼蒿洗净剁碎,捣取汁;将汁水拌生豆粉勾稀芡;火腿、笋、香菇洗净,切作小丁;清水煮沸后下火腿丁、笋丁、香菇丁,改小火烧10分钟,加盐,倒入茼蒿汁勾稀的豆粉,使成浅腻状,再浇上熟精油即成。此菜滑润爽口,鲜香开胃,具有安心神、养脾胃的作用,心烦不安,便秘口臭者可常食。
4.茼蒿炒猪心 茼蒿350克,猪心250克,葱花适量。将茼蒿去梗洗净切段;猪心洗净切片;锅中放油烧热,放葱花煸香,投入心片煸炒至水干,加入精盐、料酒、白糖,煸炒至熟,加入茼蒿继续煸炒至心片熟,茼蒿入味,点入味精即可。此菜具有开胃健脾,降压补脑的功效,适用于心悸。烦躁不安,头昏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症。
【家庭药膳食疗方精选】
1、鲜茼蒿菜100克,水煎去渣,加入冰糖适量溶化后饮服,治咳嗽痰浓。
2、鲜茼蒿菜一把,洗净切碎,捣烂取汁,每次一酒杯,温开水冲服,一日两次,治高血压,头昏脑胀。
3、鲜茼蒿菜,菊花嫩苗各100-150克。水煎服。一日分两次分服。治烦热头晕,睡眠不安。
茼蒿乳鸽汤防治糖尿病
原料:茼蒿200克,乳鸽2只,生姜、八角、盐、清汤、鸡精等配料。
做法:乳鸽宰杀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除茼蒿以外的原料,煮开后改小火,煮至肉熟。最后加入洗净的茼蒿,略煮即可关火。
糖尿病本身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即脾肾功能减退为本,痰湿、滞气阻遏为标。因此治疗上既要补益正气,又要祛除病邪,两者兼顾。茼蒿性味辛苦微寒,具有和脾胃、利二便、消痰饮的功效,是驱邪之药。而乳鸽补气健脾和胃、益气安神,是扶正之法。
茼蒿炒洋葱防治冠心病
原料:茼蒿150克,洋葱100克,生姜、花椒、盐、味精、色拉油等配料。
做法:洋葱洗净切丝,茼蒿洗净备用。炒锅内放油烧热,下花椒、姜炒香,然后放入洋葱丝、茼蒿翻炒至熟,最后放入盐、味精调味即可出锅。
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大,是导致脂肪沉积于动脉内壁、产生血管硬化的主要因素。因此,经常食用能降低血脂的茼蒿和能软化血管的洋葱,对防治冠心病有益。
茼蒿猪腰补肾食疗方
现代营养学认为它所含芳香挥发性精油有提高记忆力、降血压和辅助治疗习惯性便秘的功效。茼蒿滚猪腰清润可口,能清热化痰、通脉安神、补肾利水、止出汗等,是夏日家庭靓汤之一。
材料:茼蒿500克、猪腰1个、生姜3片。
烹制:茼蒿洗净;猪腰去蒙皮、腰臊,洗净,切薄片状。用生油、生抽、生粉各1汤匙拌腌。茼蒿置镬稍炒片刻,取起。加入清水1250毫升(5碗量)和姜,武火滚沸后下茼蒿,滚至稍熟,下猪腰滚至熟,下盐、油便可。
【注意事项】 茼蒿辛香滑利,胃虚泄泻者不宜多食。
【文献选录】  《备急千金要方》:“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
《日用本草》:“消水谷。”
《滇南本草》:“行肝气,治偏坠气疼,利小便。”
《得配本草》:“利肠胃,通血脉,除隔中臭气。”
《本经逢原》:同蒿气浊,能助相火,禹锡言多食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千金》言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者,是指素禀火衰而言,若肾气本旺,不无助火之患。
【饮食宜忌】  宜:慢性肠胃病和习惯便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是儿童和贫血患者的必食佳品。
忌:茼蒿气浊、上火,一次忌食过量。
【生活常识】  1。茼蒿有促进蛋白质代谢的作用,有助于脂肪的分解。
2。火锅中加入茼蒿,可促进鱼类或肉类蛋白质的代谢,对营养的摄取有益。
查看(807)评论(5)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蕹菜-------防癌,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用于食物中毒,黄藤、钩吻、砒霜、野菇中毒,
2008-11-07 11:45:12
蕹菜


概述:蕹(wèng )菜(Ipomoea aquatica)又名竹叶菜、通菜、空心菜、藤菜。新加坡英文中也作kangkong。旋花科,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茎、叶炒食或作汤,富含各维生素、矿物盐,是夏秋季很重要的蔬菜。
夏秋季节主要绿叶菜之一。在空心菜的嫩梢中,钙含量比西红柿高12倍多,并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水上竹叶菜。利用水面栽培的竹叶菜吸收水中营养,其生长过程无需施肥用,同时可以改善水质,绿化水源。
特性:蕹菜须根系,根浅,再生力强。旱生类型茎节短,茎扁圆或近圆,中空,浓绿至浅绿。水生类型节间长,节上易生不定根,适于扦插繁殖。子叶对生,马蹄形,真叶互生,长卵形,圳心脏形或披针形,全缘,叶面光滑,浓绿,具叶柄。聚伞花序,1至数花,花冠漏斗状,完全花,白或浅紫色。子房二室。蒴果,含2--4粒种子。种子近圆形,皮厚,黑褐色,千粒重32克--37克。蕹菜性喜温暖温润,耐光,耐肥。生长势强,最大特点是耐涝抗高温。在15℃--40℃条件下均能生长,耐连作。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广,无论旱地水田,沟边地角都可栽植。夏季炎热高温仍能生长,但不耐寒,遇霜茎叶枯死,高温无地区可终年栽培。蕹菜属高温短日照作物,在江淮流域子蕹能开化结籽。而藤蕹对短日照要求严格,在江淮流域不能开花结籽,只能用无性繁殖。
品种:蕹菜分为子蕹和藤蕹两类。 蕹菜[空心菜,藤藤菜], 每100克含可食用部分 66克
热量(千卡): 20 b1硫胺素(毫克): .03 ca钙(毫克): 99
蛋白质(克): 2.2 b2核黄素(毫克): .08 mg镁(毫克): 29
脂肪(克): .3 b5烟酸(毫克): .8 fe铁(毫克): 2.3
碳水化合物(克): 2.2 vc维生素c(毫克): 25 ma锰(毫克): .67
膳食纤维(克): 1.4 ve维生素e(毫克): 1.09 zn锌(毫克): .39
维生素a(微克): 253 胆固醇(毫克): 0 cu铜(毫克): .1
胡罗卜素(微克): 1 钾(毫克): 243 p磷(毫克): 38
视黄醇当量(微克): 92.9 钠(毫克): 94.3 se硒(微克): 1.2
[功效]
空心菜是碱性食物,并含有钾、氯等调节水液平衡的元素,食后可降低肠道的酸度,预防肠道内的菌群失调,对防癌有益。
所含的烟酸、维生素C等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具有降脂减肥的功效。
空心菜中的叶绿素有“绿色精灵”之称,可洁齿防龋除口臭,健美皮肤,堪称美容佳品。
它的粗纤维素的含量较丰富,这种食用纤维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胶浆及果胶等组成,具有促进肠蠕动、通便解毒作用。
空心菜性凉,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预防感染。因此,夏季如经常吃,可以防暑解热、凉血排毒、防治痢疾
【别名】空心菜、藤藤菜、蕻菜、通菜、过河菜
【英文名称】water spinach,water convolvulus
【来源】旋花科植物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 [I. reptans (L.) Poir.],以全草及根入药。夏秋采,鲜用或分别晒干。
【性味归经】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用于食物中毒,黄藤、钩吻、砒霜、野菇中毒,小便不利,尿血,鼻衄,咳血;外用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鲜品2~4两水煎服。解救上述中毒时可用鲜根或鲜全草1~2斤绞汁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食用】作为蔬菜,可凉拌、炝炒、做汤,味美可口,营养丰富!
1.空心菜的做法
特点: 口感清脆,辣辣的,开胃极了
功效: 空心菜富含钙质,富含的纤维质,有助心肌收缩,对降低血压很有疗效
材料: 空心菜梗(又名:蕹(weng)菜)
配料: 大蒜、生姜、豆豉、辣椒粉、盐、味精
典故: 《本草纲目》云:「蕹菜能节节生芽,一本能成一畦」。
禁忌: 空心菜属于寒凉性蔬菜,故可清热;但身体虚弱、体温不足的人不宜多食。
做法:
(1). 把空心菜梗洗净,截成三四厘米的段
(2). 热锅,放入色拉油
(3). 油热放入大蒜末、生姜末、空心菜,撒入辣椒粉,翻炒片刻
(4). 加盐、味精(还可以加一些酱油)
(5). 可以盛起来、尝尝了!!
菜谱名称:凉拌空心菜
所属菜系:东北菜
制作手法:拌
菜品口味:咸鲜
菜品类型:凉菜
制作方法:材料
空心菜。
配料
虾皮。
调料
盐、味精、葱油、香油、芝麻。
制作
1.将空心菜切去老根,切成段,用开水烫过,投凉待用。
2.虾皮用清水泡过,去除腥味和盐味,放入空心菜里面,加上盐、味精、香油、葱油拌匀即可。
提示
空心菜要嫩,鲜咸适口。
空心菜400G,猪肉碎50G,干辣椒5G,盐适量,鸡精,糖适量,蒜末少许。
制作方法:
1. 锅内入油(多放些),下干辣椒以及蒜末炒10秒种。
2. 下猪肉末翻炒至熟。
3. 下空心菜,炒熟,并下盐,鸡精,糖调味即可。
..食療用 :
糖尿病者 :  蕹菜 200 克,粟米鬚 100 克,水煎服。
各種出血症如咳血、便血、尿血、鼻出血 : 蕹菜絞汁和蜂蜜服用。
風火牙痛 : 蕹菜根 100 克,醋、水各半,煎水漱口。
疹及蛇蟲咬傷 : 可用蕹菜煎湯外洗或搗汁外敷。
【保健食谱】
1.车前绿蕹汤  车前子15克,蕹菜4O0克,蒜、生姜各适量。车前子用纱布包,清水煎取汁2O0~3O0毫升,备用;蕹菜摘取叶,清水洗净控干;蒜拍松,姜切片;炒锅倒油烧热,姜片煸过,爆蒜,下盐,倒入药汤,再加水至700毫升,烧沸,放人蕉菜,汤沸,菜略断生,调人味精即可。此食汤清菜绿,具有清热利尿之功,对于小便不利,尿少水肿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蕹菜三菇  蕹菜150克,柏子仁30克,姜片3克,蘑菇、金针菇各100克,草菇10粒。柏子仁捣碎用纱布包好,煎取汁100毫升;蘑菇、金针菇、草菇控干,蕹菜洗净,切段;炒锅倒入花生油烧热,下三菇过油捞起;蕹莱炒熟,沥干,加酱油、醋、香油、味精拌过,腌后排盘底;炒锅加油烧热,下生姜煸过,加酱油、柏子仁汤、醋、糖,倒入三菇,烧5分钟后加味精拨炒,盛于盘中菜菜上;锅中酌加水,调水淀粉、香油成稀芡,淋于菜上即成。此菜具有养心补虚的功效,对于体弱厌食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3.蕹菜辣椒丝  蕹菜250克,红辣椒50克,大蒜头1个。蕹菜去叶留杆,洗净切段;红辣椒洗净,去蒂籽,切细丝;大蒜头拍碎;炒锅置旺火上,加油烧热,倒人辣椒丝、蕹菜杆,快速翻炒,将熟时下食盐、大蒜、味精,炒勾起锅。此菜清香微辣,具有健脾益胃,增进食欲的功效,是夏秋季节开胃助食的佳品。
4.蕹菜鸡蛋汤  蕹菜150克,鸡蛋2枚,葱花适量。将蕹菜去杂洗净切段;鸡蛋磕人碗内搅匀;油锅烧热,下葱花煸香,投入蕹菜煸炒,加人精盐炒至入味,出锅待用;锅内放适量清水烧沸,徐徐倒人鸡蛋,煮成鸡蛋花时、倒人炒好的蕹菜,点入味精,调好口味,出锅即成。此汤具有滋阴养心,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咳嗽,心烦失眠,便秘,便血,痔疮,痈肿等病症。
查看(489)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菠菜----养血、止血、敛阴、润燥,用于衄血、便血、坏血病、慢性便秘、高血压、舌疹等。
2008-11-06 07:14:52
为藜科草本植物菠菜的全草。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冬、春季采收,去须根,洗净鲜用。
〖性味〗味甘,性凉。
〖功用主治〗养血、止血、敛阴、润燥,用于衄血、便血、坏血病、慢性便秘、高血压、舌疹等。
≮功效≯
如果你的脸色不佳就请常吃菠菜。它对缺铁性贫血有改善作用,能令人面色红润、光彩照人,因此被推崇为养颜佳品。
菠菜叶中含有铬和一种类胰岛素样物质,其作用与胰岛素非常相似,能使血糖保持稳定。
丰富的B族维生素含量使其能够防止口角炎、夜盲症等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
菠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硒元素,具有抗衰老、促进细胞增殖作用,既能激活大脑功能,又可增强青春活力,有助于防止大脑的老化,防治老年痴呆症。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每周食用2~4次菠菜的中老年人,因摄入了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可降低患视网膜退化的危险,从而保护视力。
≮适用人群≯
菠菜烹熟后软滑易消化,特别适合老、幼、病、弱者食用。电脑工作者、爱美的人也应常食菠菜;糖尿病人(尤其Ⅱ型糖尿病人)经常吃些菠菜有利于血糖保持稳定;同时菠菜还适宜高血压、便秘、贫血、坏血病患者、皮肤粗糙者、过敏者;不适宜肾炎患者、肾结石患者。菠菜草酸含量较高,一次食用不宜过多;另外脾虚便溏者不宜多食。
≮适用量≯
每餐80~100克。
1、菠菜可以炒、拌、烧、做汤和当配料用,如“姜汁菠菜”、“芝麻菠菜”、“海米菠菜”等。
2、很多人都爱吃菠菜,菠菜含有草酸,圆叶品种含量尤多,食后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食用此种菠菜时宜先煮过去掉菜水,以减少草酸含量。
3、生菠菜不宜于豆腐共煮,以碍消化影响疗效,将其用沸水焯烫后便可与豆腐共煮。
≮特别提示≯
很多人都爱吃菠菜,但一定要注意,菠菜不能直接烹调,因为它含有草酸较多,有碍机体对钙的吸收。故吃菠菜时宜先用沸水烫软,捞出再炒。
应尽可能地多吃一些碱性食品,如海带、菠菜、水果等,以促使草酸钙溶解排出,防止结石。
≮健康红绿灯≯
婴幼儿和缺钙、软骨病、肺结核、肾结石、腹泻的人不宜吃生的菠菜。
虽然菠菜含铁量很高,但其中能被吸收的铁并不多,而且还会干扰锌和钙的吸收,所以不宜用来补铁补血,尤其是不宜给小孩多吃。
≮主要营养素≯
维生素
(毫克) A (微克) B1 B2 B6 B12 (微克) C D (微克) E
487 0.04 0.11 0.3 - 15 - 1.74
生物素(微克) K (微克) P (微克) 胡萝卜素 叶酸 (微克) 泛酸 烟酸 矿物质元素
(毫克) 钙
270 210 - 13.32 110 0.2 0.6 158
铁 磷 钾 钠 铜 镁 锌 (微克) 硒 (微克)→ 参看营养手册
1.7 44 140 117.8 0.1 58 0.52 0.97
菠菜的做法推荐
〖菠菜食疗方精选〗
1、治痔疮便血、高血压、老年人或体弱者大便秘结:鲜菠菜120克,粳米100克,加适量水煮粥服用。
2、治夜盲症:菠菜500克,羊肝200克,谷精草30克,加水炖煮,吃肝饮汤,每日1次。
3、治便秘:鲜菠菜500克洗净切断,猪血250克切成块状,加清水适量煮汤,调味后佐膳服用,每日或隔日1次,连服2—3次。
4、治糖尿病:鲜菠菜根150克洗净切碎,鸡内金10克,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加入淘净的大米适量煮烂成粥,调味,1日内分数次食用。
5、治跌打损伤:菠菜洗净挤汁,每次100毫升,米酒送服,每日2-3次。
6、治口干咽燥、血液胆固醇增高:菠菜根适量,煎汤常服。
7、治高血压、肠胃积热、胸膈烦闷、目眩:鲜菠菜250克煮汤淡食,每日2次。
8、鲜菠菜煮汤淡食,治小便不通,肠胃积热,胸膈烦闷,便秘,头痛,高血压,目眩。
9、菠菜子、野菊花适量,水煎服,治风水赤眼,视力不好。
10、猪血菠菜汤:猪血250克加适量水用小火煮熟后捞起,切成片块或条块,再放回锅内,加入菠菜500克煮汤,煮熟后可加油盐调味食用。有润肠,通便,补血功效。适用于大便燥结,习惯性便秘,痔疮,失血,贫血,老年人肠燥便秘。每日或隔日一次,可作点心或佐餐食用。菠菜药膳方
11、菠菜粥:粳米100克加适量水煮粥,熟后再将烫熟切细的菠菜放入粥内煮沸食用。有润燥养血作用。适用于痔疮便血,高血压,老年人或体弱者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凉拌,炒,煎汤等。每次100-250克。
〖宜忌〗脾虚腹泻者不宜服。不宜与含钙丰富食物共煮。
〖成分与药用〗
本品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蛋白质、糖类、钙、磷、叶酸、草酸等。能帮助消化,止渴润肠,并能促进胰腺分泌,常食菠菜,可以帮助人体维护正常视力和上皮细胞的健康,防止夜盲,增强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及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等;对预防口角溃疡、唇炎、舌炎、皮炎、阴囊炎也有效果。(菠菜食疗方)
查看(365)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南瓜-----肺痈:火药伤人及汤火伤。子-----百日咳、血吸虫病、小儿咽喉痛、营养不良,面色萎黄、
2008-11-05 13:21:19
【南瓜的功效介绍】:
南瓜 (《滇南本草》)
【异名】麦瓜(《滇南本草》),番南瓜(《群芳谱》),番瓜(《本草求原》),倭瓜(《植物名汇》),北瓜、金冬瓜、冬瓜(《广州植物志》),伏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金瓜(《陆川本草》),饭瓜、老缅瓜、窝瓜(《中国药植图鉴》),番蒲(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实。
【植物形态】南瓜一年生蔓生藤本。
茎长10馀米,全体被刚毛。
茎呈五角棱,中空,节略膨大。
单叶互生;通常阔卵形,近于圆形或心脏形,或有时浅裂作五角形,长约15~30厘米,先端尖,基部深心脏形,叶缘略呈波状弯曲,具不规则的小齿牙,叶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被稍硬的茸毛;叶柄比叶片稍长,圆筒形,中空,叶腋侧边生一卷须,长与叶柄相等,上部5歧,卷须腋生一幼枝条。
花单性,腋生,雌雄同株,黄色;雌花柄比雄花柄短粗;雄花的萼管短或几缺,多毛,萼片长,直立,常于顶端扩大而成叶状,先端反卷,花冠钟状漏斗形,裂片具皱纹,向外反卷,花丝顶端连合,蜜腺盘肥厚;雌花萼管在子房上部平出,花冠漏斗四形,有假雄蕊3,蜜腺盘肥厚,子房下位,花柱直,柱头二纵裂。
瓠果大型,扁圆形、长圆形或卵形,形状大小每因品种不同而异;果皮一般暗绿色或绿白相间,成熟时赤褐色;果梗坚硬,呈五角形,表面有深纵沟,基部稍膨大。
种子多数,扁平,椭圆状卵形,淡黄白色,边缘粗糙或不粗糙。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栽培于屋边、园地及河滩边。
全国各地均有。
本植物的根(南瓜根)、茎(南瓜藤)、茎卷须(南瓜须)、叶(南瓜叶)、花(南瓜花)、瓜蒂(南瓜蒂)、果瓤(南瓜瓤)、种子(南瓜子),种子在果实内萌发的幼苗(盘肠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
【化学成分】果肉含瓜氨酸20.9毫克%、精氨酸、天门冬素、胡芦巴碱、腺嘌呤、胡萝卜素、维生素B、抗坏血酸、脂肪2%、葡萄糖、蔗糖、戊聚糖及甘露醇等。
【性味】甘,温。
①《纲目》:甘,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酸,温,有小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早收者甘,温;晚收者甘,凉。
【归经】入脾、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肠。
③《本草再新》:入心经。
【功用主治-南瓜的功效】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
①《滇南本草》:横行经络,利小便。
②《纲目》:补中益气。
③《医林纂要》:益心敛肺。
④《中国药植图鉴》:煮熟用纸敷贴干性肋膜炎、肋间神经痛患处,有消炎止痛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蒸煮或生捣汁。
外用:捣敷。
【宜忌】凡患气滞湿阻之病,忌服。
①《纲目》:多食发脚气、黄疸。
②《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病疳疟,疸痢胀满,脚气痞闷,产后痧痘,皆忌之。
【选方】①解鸦片毒:生南瓜捣汁频灌。
(《随息居饮食谱》) ②治火药伤人及汤火伤:生南瓜捣敷。
(《随息居饮食谱》) ③治肺痈:南瓜一斤,牛肉半斤。
煮熟食之(勿加盐、油),连服数次后,则服六味地黄汤五至六剂。
忌服肥腻。
(《岭南草药志》)
【临床应用】南瓜生食可以驱蛔成人每次1斤,儿童半斤,两小时后再服泻剂。
连服2天。
试治10例,6例驱出蛔虫,最多的达百余条,最少2条。
【南瓜子的功效介绍】:
南瓜子 (《现代实用中药》)
【异名】南瓜仁(《科学的民间药草》),白瓜子(《东北药植志》),金瓜米(《陆川本草》)。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种子。
植物形态详南瓜条。
【采集】夏秋间收集成熟种子,除去瓤膜,晒干。
【药材】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椭圆形,一端略尖,外表黄白色,边缘稍有棱,长约1.2~2厘米,宽约0.7~1.2厘米,表面带有毛茸,边缘较多。
种皮较厚,种脐位于尖的一端;除去种皮,可见绿色菲薄的胚乳,内有2枚黄色肥厚的子叶。
子叶内含脂肪油,胚根小。
气香,味微甘。
以干燥、粒饱满、外壳黄白色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化学成分】含南瓜子氨酸、脂肪油、蛋白质及维生素A、B1、B2、C,又含胡萝卜素。
脂肪油中的主要成分为亚麻仁油酸、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
【药理作用】①驱虫作用蚯蚓实验法证明南瓜子乙醇提取物有驱虫作用。
猫用南瓜子浓缩制剂100~300毫克/公斤一次灌胃,对绦虫、弓蛔虫等有明显驱虫作用。
40%南瓜子粉煮液和30%瓜子提取物在体外对牛肉绦虫或猪肉绦虫的中段及后段都有麻痹作用,使之变薄变宽,节片中部凹陷(中段节片尤其明显),而对其头及未成热节片则无此作用。
曾用合成的dl-南瓜子氨酸饲喂犬及小鼠,对犬包囊带虫、豆状带虫及小鼠短膜壳绦虫皆有效;体外实验证明,1:500溶液使犬绦虫明显兴奋,甚至挛缩,并与氢滇酸槟棉碱有协同作用。
②抗日本血吸虫作用南瓜子有遏制日本血吸虫在动物体内向肝脏移行的作用。
在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尾蚴的同时,给服南瓜子共28天,有预防作用;但对成虫无杀灭作用。
接种血吸虫尾蚴的家猪,每天喂去壳去油南瓜子粉,预防效果与小鼠实验结果基本相仿。
小鼠实验证明,口服南瓜子能抑制和杀灭体内日本血吸虫幼虫,对雌虫作用更强;但对血吸虫成虫无杀灭作用:只在服药1周后(每天3克),开始发生形态上的退行性变化。
毛壳南瓜子预防作用大于光壳南瓜子。
新鲜南瓜子与1年陈旧的南瓜子的预防效果相同。
不同产地的南瓜子均能抑制血吸虫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但作用强弱有所不同,徐州所产的功效较为显著。
南瓜子浆粉与生南瓜子仁同样有抑制和杀灭血吸虫幼虫的作用。
改用发酵法制作的浆粉也有同样预防效果。
用酒精沉诧等四种方法可以分离南瓜子仁的有效成分,防治血吸虫的有效成分为一种水溶性物质,即南瓜子氨酸。
南瓜子对幼虫的抑制作用主要在性发育期前;在宿主肝内能杀灭部分幼虫,表现为炎性反应及虫体的退化性变化。
南瓜子氨酸不能杀灭成虫,但能使虫体萎缩,生殖器官退化,和子宫内虫卵减少。
③其他作用小鼠以南瓜子浓缩制剂2~10克/公斤灌胃,并无毒性,但口服4克,对肝、肺、肾等可产生暂时性病理损害,使肝内糖元减少和脂肪增加。
南瓜子氨酸使肝细胞呈轻度萎缩,肝内有少量脂肪浸润,停药后则迅逮恢复正常。
感染血吸虫的兔喂服南瓜子后,血清转氨酶和胆碱酯酶等有所变化,但3周后解剖兔肝病变极轻,体内虫数未减,可能因兔不爱食南瓜子,与饥饿有关。
以大量南瓜子氨酸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可使动物兴奋狂躁,而兔和猫则可能表现安静;但能使兔血压升高和呼吸加快;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性味】《陆川本草》:甘,平。
【功用主治-南瓜子的功效】治绦虫,蛔虫,产后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
①《现代实用中药》:驱除绦虫。
②《安徽药材》:能杀蛔虫。
③《中国药植图鉴》:炒后煎服,治产后手足浮肿,糖屎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研末或制成乳剂。
外用:煎水熏洗。
【宜忌】《纲目拾遗》:多食壅气滞膈。
【选方】①驱除绦虫:㈠新鲜南瓜子仁一至二两,研烂,加水制成乳剂,加冰糖或蜂蜜空腹顿服;或以种子压油取服十五至三十滴。
(《中药的药理与应用》) ㈡南瓜子、石榴根皮各一两,日服三次,连服二日。
(《四川中药志》) ②治蛔虫:南瓜子(去壳留仁)一至二两。
研碎,加开水、蜜或糖成为糊状,空心服。
(《闽东本草》) ③治血吸虫病:南瓜子,炒黄、碾细末。
每日服二两,分二次,加白糖开水冲服。
以十五日为一疗程。
(《验方选集》) ④治百日咳:南瓜种子,瓦上炙焦,研细粉。
赤砂糖汤调服少许,一日数回。
(《江西中医药》(8):20,1953) ⑤治小儿咽喉痛:南瓜子(不用水洗,晒干),用冰糖煎汤。
每天服二、三钱。
(《国医导报》3(1):53,1941) ⑥治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南瓜子、花生仁、胡桃仁同服。
(《四川中药志》) ⑦治内痔:南瓜子二斤,煎水熏之。
每日二次,连熏数天。
(《岭南草药志》)
【临床应用】①治疗血吸虫病临床试用南瓜子仁治疗血吸虫病,具有一定疗效。
治后大便复查,部分患者转为阴性。
尤其对急性病例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据73例观察,服药1~5天体温即开始下降者占89%,在6~14天开始退热的占11%,体温降至正常时间为服药后6~34天;疗程结束后部分病例的肝脾肿大、血象、肝功能、心电图等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而慢性病例的病情则无明显改变。
常用制剂:㈠去油粉剂:每日全量240~300克,10岁以下儿童服半量,10~16岁服160~200克。
㈡水浸膏:每毫升相当于生南瓜子仁4克。
急性病例每日用180毫升,慢性病例每扫服60毫升。
儿童剂量按去油粉剂推算。
均以30天为一疗程。
副作用:服药初期可能有腹泻、恶心、食欲减退等反应,均较轻微,不久即消失。
浸膏反应较粉剂为轻。
治疗中有3例晚期病人服药后黄疸指数上升,停药后2例下降,1例仍继续上升而发生肝性昏迷。
故对晚期病例应慎重使用。
②治疗绦虫病南瓜子配合槟榔应用。
详见槟榔条。
③治疗蛔虫病南瓜子煎服或炒熟吃。
儿童一般每次用1~2两,于早晨空腹时服。
观察5~13岁粪检阳性患儿56例,服药后1~2天共51例排出蛔虫;第5~10天48例复查大便,有33例转为阴性。
④治疗产后缺乳每次用生南瓜子5~6钱,去壳取仁,用纱布包裹捣成泥状,加开水适量和服(亦可加入少许豆油或食糖搅拌),早晚空腹各服1次。
一般连服3~5天即可见效。
如将瓜子仁炒热吃或煮粥吃则无效。
【南瓜叶的功效介绍】:
南瓜叶 (《岭南草药志》)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叶片,植物形态详南瓜条。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含叶绿素。
为天然食用色素。
【功用主治-南瓜叶的功效】治痢疾,疳积,创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两;或入散剂。
外用:研末掺。
【选方】①治风火痢:南瓜叶(去叶柄)七至八片。
水煎,加食盐少许服之,五至六次即可。
(《闽东本草》) ②治小儿疳积:南瓜叶一斤,腥豆叶(即大眼南子叶)半斤,剃刀柄二两。
晒干研末。
每次五钱,蒸猪肝服。
(《岭南草药志》) ③治刀伤:南瓜叶,晒干研末,敷伤口。
(《闽东本草》)
附:营养专家指出:南瓜子可治男性前列腺肥大

近年营养专家指出,男人的最佳零食首推南瓜子。
南瓜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经常吃南瓜子不但可以预防肾结石的发生,还可以促进患者排出结石。更重要的是,南瓜子中的活性成分和丰富的锌元素,对前列腺有保健作用。
研究表明,当男性血液中缺锌时,前列腺就会肿大、增生。正常情况下,在前列腺中锌含量比人体其他器官都高,这是因为男性雄激素的合成需要锌这种矿物质。所以每天坚持吃一把南瓜子,可防治前列腺肥大,增进性功能。
前列腺肥大的男性可在中药店或瓜果种子店买生南瓜子,也可以平时吃老南瓜时自己留下种子。每日嚼食去壳生南瓜子90克,早、中、晚各一次,每次约30克。一周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服2~3个疗程,无不良反应。服后可使尿急、尿频、尿痛及尿失禁等症状减轻,夜尿减少。服南瓜子期间如多食番茄会提高疗效。
查看(453)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铁海棠------痈疮,横痃,肝炎,大腹水肿。
2008-11-05 13:05:49
【铁海棠的功效介绍】:
铁海棠 (《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麒麟花(《中国植物图鉴》),老虎竻、狮子竻(《广州植物志》),玉麒麟、番鬼刺(《广西中药志》),海棠(《广西药植名录》),万年刺、霸王鞭、千脚刺、刺蓬花(《贵州草药》)。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的茎叶、根及乳汁。
【植物形态】铁海棠多年生肉质灌木。
茎直立或攀援状,长可达1米;刺硬而尖,长1~2.5厘米,或5行排列于茎的纵棱上。
叶互生,通常生于嫩枝上;倒卵形或矩圆状匙形,长2.5~5厘米,先端浑圆而具小凸尖,基部狭楔形而尖,全缘。
杯状聚伞花序2~4个,排成具长柄的2歧聚伞状;苞叶鲜红色,阔卵形或肾形,长约8毫米,径10~12毫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萼状总苞内;雄花多数,具雄蕊1;雌花单生于花序中央,子房上位,花柱3枚,柱头2裂。
蒴果,3室。
花期5~9月,果期6~10月。
多栽培于庭圃。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花(铁海棠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性味】苦,凉,有毒。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有毒。
②《广西中药志》:味苦涩,性凉,有小毒。
③《贵州草药》:根:性平,味辛,有小毒。
【功用主治-铁海棠的功效】排脓,解毒,逐水。
治痈疮,横痃,肝炎,大腹水肿。
①《福建民间草药》:化痰排脓,消痈解毒。
②《广西中药志》:解疮毒,泻水气。
治恶疮,横痃,大腹水肿。
③《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清凉,消炎,解毒。
治肝炎,血积,热毒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3~5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对口疮:鲜铁海棠茎叶,酌加红糖,捣烂外敷,日换一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横痃:鸡蛋一个,穿刺小孔,铁海棠汁十滴入蛋内,用湿沙纸包裹五层,煨热,连服二个。
(《广西中药志》) ③治鱼口、便毒:万年刺根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包患处。
(《贵州草药》) ④治痈疮肿毒:铁海棠鲜根适量,捣烂同酒糟炒热敷患处。
(《广西中草药》) ⑤治竹木刺入肉不出:铁海棠树液数滴,滴患处,待竹木刺露出皮肤,即可拔出。
(《广西中草药》)
查看(523)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白兰花叶 --慢性气管炎
2008-11-04 05:33:38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兰科植物白兰花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helia alba DC.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摘,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原形态】乔木,高10-20m,在较寒冷地区常呈灌木状,高仅1-2m。树皮灰色,幼枝密被淡黄白色柔毛,后渐脱落。叶互生;叶柄长1.5-2cm;托叶痕为叶柄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叶薄革质;叶片长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10-27cm,宽4-9.5cm,先端长渐失或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或下面疏生微柔毛。花白色,清香,单生于叶腋;花被10片以上,长约3cm;雄蕊多数,花丝扁平,药隔顶端伸出成长兴头;雄蕊群有柄,长约4mm,心皮多数,通常部分心皮不发育,形成疏生的聚合果。花期4-9月,夏季盛对,少见结实。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适生了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疏松的土壤。
资源分布:找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广为栽培。长江流域各地盆栽或温室越冬。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止咳化痰。主泌尿系感染;小便不利;支气管炎
【性味】苦;辛;性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白玉兰叶1斤,加水2斤,经2次蒸馏,取回蒸馏液1/4斤(浓度为1:4),即为玉兰露。用法与疗效:㈠玉兰露每日20毫升顿服,治疗83例,近期控制24例,显效21例,好转23例,有效率为81.9%;㈡玉兰露服法同上,另用花生油0.5毫升穴位注射(肺俞穴),10天1次,治疗25例,有效率为88%;㈢内服玉兰露,配合了哥王片,日服3次,每次3片,治疗120例,有效率为77.5%。上法均以10天为一疗程。作用以镇咳,平喘较好。祛痰稍逊,也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对咳、喘、痰的开始见效时间以1~5天的例数最多,显效及近控时间以6~10天的例数最多。部分患者停药后3~6个月追踪复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其中内服加穴位注射者复发率较低。【功用主治-白兰花的功效】止咳,化浊。
治慢性支气管炎。
前列腺炎,妇女白带。
①《四川中药志》:"苦,微温,无毒。"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辛,温。"
【功用主治】止咳,化浊。治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炎,妇女白带。
①《四川中药志》:"治白浊及女子白带。"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行气化浊,止咳。治前列腺炎,妇女白带,小儿支气管炎,虚劳久咳。"
查看(332)评论(2)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百两金-----陈旧性腰痛、肾炎水肿
2008-11-04 05:19:21
细柄百两金【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 Bǎi Liǎnɡ Jīn
【别名】八爪龙、八爪金龙(《草木便方》),开喉剑、叶下藏珠、状元红(《天宝本草》),山豆根、铁雨伞、真珠凉伞(《福建中草药》),野猴枣、珍珠伞(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百两金的根及根茎。全年可采,以秋冬季较好,采后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达1米。茎通常单一,或于近茎梢有细分枝。叶互生,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9~20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尖,边缘近于全缘,或具微波状锯齿,基脚阔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向下面突起,近边缘于网脉的顶端有黑褐色腺点;叶柄长8~15毫米。花由茎梢叶腋间抽出,多数,排列成伞房花序,总花柄长约6厘米,花柄纤细,长1~2厘米,密被短腺毛;萼5裂,裂片披针形至矩圆形;花冠带紫红色,钟状,5深裂,裂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短,花药箭形;雌蕊1,子房球形,花柱细,先端尖。核果球形,直径5~7毫米,熟时红色。种子1粒。花期7~9月。果期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丛林间或岩石旁。分布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根含生物碱、岩白菜素、紫金牛酸。
【性味】
苦辛,凉。
①《本草图经》:"苦,平,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味涩。"
③《福建中草药》:"微甘辛,凉。"
【功能主治】
清热,祛痰,利湿。治咽喉肿痛,肺病咳嗽,咯痰不畅,湿热黄疸,肾炎水肿,痢疾,白浊,风湿骨痛,牙痛,睾丸肿痛。
①《本草图经》:"治壅热咽喉肿痛,含一寸许咽津。晒干用,治风涎。"
②《分类草药性》:"治风湿筋骨疼痛。"
③《天宝本草》:"治咽喉红肿,火牙肿疼。"
④《福建中草药》:"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痢疾,白浊,睾丸肿大坠痛,秃疮,疥癣。"
⑤江西《中草药学》:"消肿,祛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外用:煎水含漱或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喉蛾(扁桃体炎):㈠鲜百两全根一两,水煎服;或鲜百两金根一两水煎加醋少许,漱喉或频频咽下。㈡干百两金根或叶,放新瓦上焙干为末,吹喉,一日数次。(《福建中草药》)
②治喉头溃烂:百两金根三钱,水煎,用猪肝汤兑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肺病咳嗽,痰出不畅:百两金根五钱,炖猪肺服。(江西《中草药学》)
④治湿热黄疸,白浊:鲜百两金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⑤治痢疾:鲜百两金根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胃气痛:百两金根三钱,研末,开水冲服,每日二至三次。
⑦治肾炎水肿:鲜百两金根一两,童子鸡一只(去头、足、翼、内脏),水炖,食鸡服汤。
⑧治陈旧性腰痛:百两金根三钱,雪见草五钱,水煎,甜酒调服。
⑨治齿痛:百两金根五钱,水煎,频频含咽。(⑥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⑩治睾丸肿大坠痛:百两金根一至二两,荔枝核十四枚,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⑾治秃疮,疥癣:干百两金根皮为末,调茶油抹患处;或加水浓煎,洗患处。(《福建中草药》)
【备注】同属植物矮茎朱砂根的根及根茎,在少数地区亦同等使用。参见"矮茎朱砂根"条。
查看(344)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野颠茄-----小儿儿疳积,肝硬化腹水,冻疮,跌打肿痛、活血散瘀,麻醉镇痛。
2008-11-02 12:24:30

【野颠茄的功效介绍】:
野颠茄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异名】癫茄(《广州植物志》),山马铃、大丁茄、小颠茄、天茄子、假茄子(《广西药植名录》),红癫茄、黄贡茄、鬼茄(《广东中草药》),竻丁茄、红果丁茄、丁茄(《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来源】为茄科植物刺茄的全株。
【植物形态】刺茄多年生直立亚灌木,高30~60厘米。
茎有劲直的长刺,幼嫩部混生刺毛。
叶单生或成对,互生,阔卵形,长5~12厘米,宽5~10厘米,5~7裂,两面均被紧贴的硬毛,主脉上有刺;叶柄有刺,有时混生疏长毛。
聚伞花序腋外生,有花数朵,有时花单生;萼有刺,5裂,花冠白色,裂片披针形;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喉上,花药顶裂;子房2室,胚珠多数。
浆果球形,直径2.5~4厘米,秃净,成熟时橙红色。
花期夏、秋季。
野生于草地上。
分布我国南方。
【采集】根:夏、秋季采,鲜用或晒干。
果实、种子:秋季采,种子洗净晒干,炒黄至有香气,备用。
【化学成分】浆果中含有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和刺茄碱。
【性味】苦辛,温,有毒。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温,有毒。
②《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苦辛,微温,有毒。
③《广东中草药》:根:淡,平,有毒。
【功用主治-野颠茄的功效】镇咳平喘,散瘀止痛。
治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胃痛,风湿痛,瘰疬,寒性脓疡,跌打损伤。
①《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治胃痛,损伤,蛇伤,感冒,疟疾,瘰疬。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止痛,镇咳平喘。
治风湿性腰腿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鲜叶捣敷跌打损伤。
③《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抗菌,活血散瘀,麻醉镇痛。
治跌打损伤,冻疮,寒性脓疡,慢性骨髓炎,淋巴结结核,脚癣。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1~3分。
【选方】①治跌打肿痛,痈疮肿毒:鲜癫茄根捣敷;或用癫茄茎叶晒干煅存性为末,调茶油敷患处。
(《广东中草药》) ②治扭挫伤:丁茄、姜黄、韭菜根,共捣烂外敷。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③治小儿口腔炎:癫茄茎叶,煅存性研末,加冰片少许,涂患处。
(《广东中草药》) ④治冻疮:丁茄,煎水熏洗患处。
(《广西实用中草药》) ⑤治小儿儿疳积:鲜癫茄果一至二枚,切开,加猪肝蒸熟,去癫茄取猪肝吃。
(《广东中草药》) ⑥治肝硬化腹水:癫茄种子,炒黄研末服。
(《广东中草药》) ⑦治胃痛:天茄子根,晒干研细粉,痛时服一克,儿童酌减。
(《全展选编·外科》) ⑧治牙痛:天茄子种子,置烧红之瓦片上,用竹管吸烟熏之。
(《全展选编·外科》)
野颠茄
查看(457)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夹竹桃---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散瘀止痛。治心脏病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肿痛,经闭
2008-11-02 11:58:27
夹竹桃,夹竹桃
英文名:Sweetscented Oleander Leaf (夹竹桃叶)
学名:Nerium indicum Mill.(原植物)
别名:拘那夷,拘拏儿,椇那卫,柳叶桃,叫出冬,水甘草,九节肿,大节肿,白羊桃
又名红花夹竹桃、柳叶桃、半年红,夹竹桃科,夹竹桃属,常绿大灌木。原产伊朗,现广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各地庭园常栽培作观赏植物。叶片如柳似竹,红花灼灼,胜似桃花,花冠粉红至深红或白色,有特殊香气,花期为6-10月。夹竹桃的叶片,对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化氢、氯气等对人体有毒、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抵抗作用,被人们称为“环保卫士”。

入药部位:夹竹桃的叶或树皮。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入心、肺、肾三经。
考证: ①《岭南采药录》 :“味苦,性大寒。”②《广西药植图志》 :“微苦,有大毒。”③《南宁市药物志》 :“苦辛,平,有小毒。”④《云南中草药》 :“辛,温,剧毒。”

夹竹桃
功效分类:利水渗湿药
 
功效主治: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散瘀止痛。治心脏病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肿痛,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分;研末,0.5~1分。外用:捣敷。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不宜多服久服,过量则中毒。
用药配伍:1、配炙甘草,主治心肾阳衰,水邪凌心之心悸。2、配桂枝,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效增强。3、配麻黄,平喘止咳,利水消肿。
黄花夹竹桃
叶及茎皮有剧毒,入药煎汤或研末,均宜慎用。鱼塘牧场边不宜栽种。
夹竹桃中毒:因药用或误服过量夹竹桃而出现中毒症状。证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谵语、甚则汗出肢厥、心律失常、直至休克死亡。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叶、皮、根有毒。新鲜树皮的毒性比叶强,干燥后毒性减弱,花的毒性较弱。人中毒后初期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进而出现心脏症状,有心悸、脉搏细慢不齐、期前收缩,心电图具有窦性心动徐缓、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或房性心动过速,神经系统症状尚有流涎、眩晕、嗜睡、四肢麻木。严重者瞳孔散大、血便、昏睡、抽搐死亡。动物中毒症状与之类似,牛中毒后,重者皮肤冷厥、瞳孔散大、食欲及反刍停止、心悸亢进、下痢、脉速、突然死亡。尸检发现胃肠内有流动性血样液,粘膜充血及出血,心内膜有出血斑点。1、直接刺激心肌,使收缩力增强,引起心室额外收缩或心室纤维性颤动,房室传导阻滞。2、兴奋延髓中枢,使迷走神经作用亢进,从而使心搏减慢、心肌紧张力递增,导致窦性心律不齐,形成不完全或完全的心传导阻滞,心跳骤停。3、刺激肠、胃、子宫平滑肌收缩,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及流产等。增强血管收缩,使小毛细血管充血以至出血,尤其是内脏,常呈殷红色。治疗中毒后的治疗方法
4.1 排毒。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4 000~5 000ml灌服。
4.2 解毒。用10%葡萄糖注射液2 000ml、50%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安钠咖30ml、维生素C 100ml,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
4.3 对症治疗。腹痛明显者,为减轻腹痛可用安乃近30ml 肌注, 腹泻严重并夹有血液者,可使用止血药安络血20ml 肌注。保护胃肠可用次硝酸钠、复方樟脑酊等,在牛只恢复期间,为了增加食欲和加强胃肠功能,可选用龙胆酊、姜酊等健胃药。
查看(320)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千里光----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明目。小儿胎毒,肾囊风,湿疹。
2008-11-01 11:59:38

【千里光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 千里光(《本草图经》)
【类 别】: 全草类
【英文名】: Climbing Groundsel Herb
【异名】千里及(《本草拾遗》),千里急、黄花演(《本草图经》),眼明草(《履巉岩本草》),九里光(《滇南本草》),金钗草(《医便》),九里明(《生草药性备要》),黄花草(《纲目拾遗》),九岭光(《草木便方》),一扫光(《分类草药性》),九龙光(《广州植物志》),千里明(《昆明药植调查报告》),百花草(《广西中兽医药植》),九龙明(《四川武隆药植图志》),黄花母、七里光(《江西民间草药》),黄花枝草、粗糠花(《滇南本草》整理本),野菊花、天青红、白苏杆(《湖南药物志》),箭草、青龙梗、木莲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软藤黄花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全草。
【植物形态】千里光多年生草本。
茎木质细长,高约2~5米,曲折呈攀援状,上部多分枝,有脱落性的毛。
叶互生;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3.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戟形至截形,边缘具不规则缺刻状的齿牙,或呈微波状,或近于全缘,有时基部稍有深裂,两面均有细软毛。
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伞房花序状,头状花序径约1厘米;总苞圆筒形,苞片10~12片,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5~6毫米,宽2毫米,先端尖,无毛或少有细毛;周围舌状花黄色,雌性,约8朵,长约9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3齿裂;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长约6.5毫米,先端5裂。
瘦果圆筒形,长约3毫米,有细毛;冠毛长约7毫米,白色。
花期10月到翌年3月。
果期2~5月。
生于路旁及旷野间。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扎成小把或切段,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长60~100厘米,或切成2~3厘米长的小段。
茎圆柱状,表面棕黄色;质坚硬,断面髓部发达,白色。
叶多皱缩,破碎,呈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戟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暗绿色或灰棕色,质脆。
有时枝梢带有枯黄色头状花序。
产江苏、浙江、广西、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 毛莨黄素(flavoxanthin)、菊黄素(chrysanthema xanthin)、黄酮、鞣质、生物碱等。
【性味】苦,寒。
①《本草拾遗》:味苦,平,小毒。
②《本草图经》:味苦甘,寒,无毒。
⑧《生草药性备要》:味涩苦,性平,微寒,无毒。
【功用主治-千里光的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明目。
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风火赤眼,目翳,伤寒,菌痢,大叶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流行性感冒,毒血症,败血症,痈肿疖毒,干湿癣疮,丹毒,湿疹,烫伤,滴虫性阴道炎。
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①《本草拾遗》:主疫气,结黄,疟瘴,盅毒,煮服之吐下,亦捣敷疮、虫蛇犬等咬伤处。
②《本草图经》:与甘草煮作饮服,退热明目。
花、叶:治眼有效。
③《滇南本草》:洗疥癞癣疮,去皮肤风热。
④《纲目》: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
⑤《生草药性备要》:治疳疔,消热毒。
治小儿胎毒,黄脓白泡,敷毒疮,捣汁和猪胆熬膏,擦腐烂患疮,生肌去腐。
⑥《百草镜》:治目不清,去红丝白障,迎风流泪。
⑦王安卿《采药志》:治时疫,赤鼻,聘耳,火眼,诸疮疖肿毒破烂及鹅掌风。
合千里光膏,点亦眼,贴杨梅疮。
⑧《纲目拾遗》:明目去星障。
煎汤浴疮疡。
狗咬以千里膏掺粉霜贴之。
治蛇伤。
⑨《四川中药志》:杀虫止痒。
治瘰疬及一切皮肤痒疹(外冼)。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咽喉肿痛。
⑾《贵州草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治风热感冒,急性风湿关节痛,无名肿毒,痔疮,肾囊风,湿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两)。
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熬膏涂。
【宜忌】《饮片新参》:中寒泄泻者勿服。
【选方】①治烂睑风眼:笋箬包九里光草煨熟,捻入眼中。
(《经验良方》) ②治风火眼痛:千里光二两,煎水熏冼。
(《江西民间草药》) ③治鸡盲:千里光一两,鸡肝一个。
同炖服。
(《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痈疽疮毒:千里光(鲜)一两,水煎服;另用千里光(鲜)适量,水煎外洗;再用千里光(鲜)适量,捣烂外敷。
(《江西草药》) ⑤治干湿癣疮,湿疹日久不愈者:千里光,水煎二次,过滤,再将两次煎成之汁混合,文火浓缩成膏,用时稍加开水或麻油,稀释如稀糊状,搽擦患处,一日二次;婴儿胎癣勿用。
(《江西民间草药》) ⑧治脚趾间湿痒,肛门痒,阴道痒:千里光适量,煎水洗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鹅掌风,头癣,干湿癣疮:千里光、苍耳草全草等分。
煎汁浓缩成膏,搽或擦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 ⑧治阴囊皮肤流水奇痒:千里光捣烂,水煎去渣,再用文火煎成稠膏状,调乌桕油,涂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疥疮,肿毒:千里光水煎浓外敷,另取千里光一两,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流感;千里光鲜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⑾治汤火伤:千里光八份,白芨二份.水煎浓汁外搽。
(《江西草药》) ⑿预防中署:千里光五至八钱。
泡开水代水饮。
(《福建中草药》) ⒀治疟疾:千里光、红糖,甜酒糟,共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⒁治各种急性炎症疾病、菌痢、毒血症、败血症、轻度肠伤寒、绿脓杆菌感染:千里光、蒲公英、二叶葎、积雪草、白茅根、叶下珠、金银花藤叶各五钱。
水煎服,每六小时一次。
(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一般用水煎浸膏片(每片重0.35克),每2欠3片,日服4次,小儿酌减。
通过1338例29种各种炎症性疾病的观察,痊愈者830例(62%),好转334例(25%),无效174例(13%)。
其中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大叶肺炎、急性菌痢、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及丹毒等的疗效较为突出。
服用过程中仅个别病人有恶心、食欲减退及大便次数增多等现象。
此外,曾发现1例过敏性药疹,经用抗过敏药物后,即好转。
②治疗各种眼科疾患应用50%千里光眼药水,每2~4小时滴1次,治疗急性、亚急性结膜炎200例,慢性结膜炎150例,沙眼急性期60例,沙眼慢性期(疤痕)40例,游泳池性结膜炎20例,浅层点状角膜炎30例,树枝状角膜炎60例,角膜溃疡40例,共计600例,治后显效者378例(63%),有效者215例(36.8%),总有效率为98.8%,无效者7例(1.2%)。
另用九里明(千里光)眼药水治急性结膜炎32例,全部治愈。
曾将其中结膜囊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病例,与氯毒素眼药水治疗组(18例)相对比,结果两者细菌培养阴转及临床治愈平均天数都很接近。
此外,曾用200%千里光注射液耳穴注射治疗中央视网膜脉络膜炎62例,经1~2个疗程,基本治愈28例(视力恢复到1.O以上),显效7例,有效21例(视力略有增进),无效4例,恶化2例。
治疗方法:将耳穴分为2组:第1组为肾、眼穴,第2组为肝、目穴。
每日注射1次,两组穴位轮换注射,10天为一疗程,隔2~3天再行第二疗程。
肝、肾两穴位可各注0.1毫升(小皮丘);眼、目两穴位可各注射0.4毫升。
用千里光治疗本病无禁忌症及副作用,病程在1月以内者痊愈率较高。
③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在阴道常规冲洗后,用带线尾的棉花纱布塞蘸100%千里光溶液放入阴道内,24小时后,由病人自行取出。
滴虫多者可先用棉签或棉球蘸药抹洗阴道壁,再放纱布塞。
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
120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白带减少或消失,1周后复查白带镜检阴性者99例,列为痊愈,占82.5%;症状减轻,白带减少,复查滴虫数减少者16例,列为进步,占12.5%;治疗5次,症状消失,白带减少,但白带镜检阳性者6例,占5%。
④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曾应用千里光合剂治疗中型及轻型的流感伤寒型钩端螺旋体病7例,全部治愈。
查看(1384)评论(14)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木芙蓉花------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止痛。水烫伤
2008-11-01 11:37:57

【木芙蓉花的功效介绍】:
木芙蓉花 (《纲目》)
【异名】芙蓉花(《清异录》),地芙蓉花(《本草图经》),拒霜花(《益部方物略记》),七星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水芙蓉、霜降花(《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木荚蓉的花。
【植物形态】木芙蓉(《柳河东集》)又名:木莲(《江醴陵集》),杹木、杹皮树(《纲目》),醉酒芙蓉(《生草药性备要》),大叶芙蓉。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
枝被星状短柔毛。
叶大,互生,阔卵形至圆卵形,长10~20厘米,宽9~22厘米,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基部心形,先端短尖或渐尖,边缘有波状钝齿,上面稍有毛,下面密被星状茸毛;叶柄长5~8厘米。
花腋生或簇生于枝端,直径7~10厘米;早晨开花时白色或粉红色,至下午变深红色;花梗粗长,被黄褐色毛;小苞片8~10枚,线形,长1.5~2.5厘米,被毛;萼5裂,长3~4厘米,被毛,裂片阔卵形;花冠大而美丽,花瓣5,外面被毛,单瓣或重瓣;雄蕊多数,花丝结合成圆筒形,包围花柱;子房5室,花柱顶端5裂,柱头头状。
蒴果球形,室背开裂为5瓣,长约2.5厘米,被粗长毛。
种子肾形,有长毛。
花期8~10月。
多栽培于庭园。
分布全国大部地区。
本植物的根(木芙蓉根)、叶(木芙蓉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10月采摘初开放的花朵,晒干。
【药材】干燥花呈钟形,或团缩成不规则椭圆状;小苞片8~10枚,线形;花萼灰绿色,5裂,表面被星状毛;花冠淡红色、红褐色至棕色,皱缩,质软,中心有黄褐色的花蕊。
主产浙江、江苏等地。
【性味】辛,平。
①《本草图经》:味辛,平,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苦甜。
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微苦,无毒。
【归经】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求真》:入肺、肝。
【功用主治-木芙蓉花的功效】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痈肿,疔疮,烫伤,肺热咳嗽,吐血,崩漏,白带。
①《本草图经》:主恶疮。
②《滇南本草》:止咳嗽,解诸毒疮。
③《滇南本草图说》:敷疮,清肺凉血,散热消肿。
④《纲目》: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
⑤《生草药性备要》:消痈肿,散疮疡肿毒,理鱼口便毒,又治小儿惊风肚痛。
⑥《分类草药性》:治目疾,女人白带,补气和血。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通经活血,治妇科崩带诸病。
⑧《四川中药志》:治腹泻。
⑨《本草推陈》:外敷打扑伤,肿痛。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止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
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敷。
【选方】①治吐血、子宫出血、火眼、疮肿、肺痈:芙蓉花三钱至一两,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痈疽肿毒:木芙蓉花、叶,丹皮。
煎水洗。
(《湖南药物志》) ③治蛇头疔、天蛇毒:.鲜木芙蓉花二两,冬蜜五钱。
捣烂敷,日换二至三次。
(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④治水烫伤:木芙蓉花晒干,研末,麻油调搽。
(《湖南药物志》) ⑤治灸疮不愈:芙蓉花研末敷。
(《奇效良方》) ⑥治虚痨咳嗽:芙蓉花二至四两,鹿衔草一两,黄糖二两,炖猪心肺服;无糖时加盐亦可。
(《重庆草药》) ⑦治经血不止:拒霜花、莲蓬壳等分。
为末,每用米次下二钱。
(《妇人良方》)
【临床应用】用芙蓉花制成20%软膏外敷,治疗疖肿,蜂窝组织炎等具有消炎、迟肿、拨脓、止痛作用。
据300余例观察,一般上药1次后疼痛即见减轻;经3~7次便能收到有脓拔脓,无脓消肿的效果。
查看(403)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闺怨
2008-11-01 06:17:36
闺怨
斜倚秋千,
萧风吹落叶.
堪是醉暮秋时节.
菊展风姿绰约,
却也是富贵汤浃.
嗟空待,
子耍风流才.
累无赖,
闲愁栽.
自磋跎涉历三载.
风花雪月,
秋粮可换?
寒恻幽情眉黛.
邻家儿郞,一表人材,耐祖宗有灵,留有一屋可娶妻,然不思进取,一个月一千多元的工资,还能去与人玩钓鱼.看着他老婆没有笑容的脸,就知道生活的艰难,偏偏女儿刚满周岁,又是外来媳妇,也不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有娘家接济,没有人手可替代也没有去工作.
2008-11-1 00:20 作于厦门房产联合网.
查看(247)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鸡眼草--中暑发痧\子宫脱垂,脱肛\尿路感染,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
2008-10-31 09:18:05
鸡眼草
【鸡眼草的功效介绍】:
鸡眼草 (《救荒本草》)
【异名】掐不齐(《救荒本草》),人字草(《本草求原》),斑珠科、公母草(《植物名实图考》),牛黄黄、炸古基(《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小蓄片(《南京民间药草》),妹子草、红花草、地兰花(《中医药实验研究》),土文花、满路金鸡、细花草(《贵州民间药物》),白斑鸠窝(《四川中药志》),鸳鸯草、夜关门、老鸦须、铺地龙(《湖南药物志》),蚂蚁草(《上海常用中草药》),莲子草、花花草、夏闭草、小延边草、花生草、白萹蓄、小关门、瞎眼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小号苍蝇翼、红骨丹(《福建中草药》),蚂蚁骨头草(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鸡眼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鸡眼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多分枝。
小枝上有向下倒挂的白色细毛。
3出羽状复叶,互生;有短柄;小叶细长,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8厘米,宽3~7毫米,先端圆形,其中脉延伸呈小刺尖,基部楔形;沿中脉及边缘有白色鬃毛。
托叶较大,长卵形,急尖,初时淡绿色,于时为淡褐色。
花蝶形,1~2朵,腋生;小苞片4,卵状披针形;花萼深紫色,钟状,长2.5~3毫米,5裂,裂片阔卵形;花冠浅玫瑰色,较萼长2~3倍,旗瓣近圆形,顶端微凹,具爪,基部有小耳,翼瓣长圆形,基部有耳,龙骨瓣半卵形,有短爪和耳,旗瓣和翼瓣近等长,翼瓣和龙骨瓣的末端有深红色斑点;雄蕊2体。
荚果卵状圆形,顶部稍急尖,有小喙,萼宿存。
种子1粒,黑色,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向阳山坡的路旁、田中、林中及水边。
分布东北以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同属植物长萼鸡眼草形态与鸡眼草相似,但茎较粗壮直立;小叶倒卵形,密生长毛;萼片稍长。
有些地区亦作鸡眼草使用。
【采集】7~8月采取,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鸡眼草叶含黄酮类、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鸡眼草水浸剂在体外对四种痢疾杆菌(弗氏、宋氏、志贺氏、舒氏)和大肠杆菌无抗菌作用,仅醇浸液对弗氏痢疾杆菌显示微弱作用。
长萼鸡眼草水浸液在体外对弗氏、舒氏、志贺氏痢疾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平板法)。
【性味】甘、辛,平。
①《本草求原》:甘辛,平。
②《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辛,无毒。
【功用主治-鸡眼草的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治感冒发热,暑湿吐泻,疟疾,痢疾,传染性肝炎,热淋,白浊。
①《本草求原》:治跌打扑肿,解毒。
②《植物名实图考》:除火毒。
中暑捣取汁,(和)凉水饮之。
③《南京民间药草》:利小便。
④《福州草药》:治蛇咬伤。
⑤《中医药实验研究》:治妇人白带,湿热黄疸,暑泻,肠风便血,红白痢疾。
⑥《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泻痢及小儿疳疾。
⑦《贵州民间药物》:止血。
治腹痛。
⑧《四川中药志》:解热、散痧。
治腰痛腹泻,发痧,白痢。
⑨《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利湿健脾,解热止痢。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咳嗽胸痛,尿路感染,肠炎,痢疾。
⑾《福建中草药》:利水消积。
治消化不良腹泻。
⑿《陕西中草药》:收敛,固脱。
治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选方】①治突然吐泻腹痛:土文花嫩尖叶,口中嚼之,其汁咽下。
(《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中暑发痧:鲜鸡眼草三至四两。
捣烂冲开水服。
(《福建中草药》) ③治湿热黄疸,暑泻,肠风便血:公母草七钱至一两。
水煎服。
年久肠风,须久服有效。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④治赤白久痢:鲜鸡眼草二两,凤尾蕨五钱。
水煎,饭前服。
(《浙扛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红白痢疾:公母草五钱,六月霜二钱。
水煎,去渣,红痢加红糖,白痢加白糖服。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⑥治疟疾:鸡眼草一至三两。
水煎,分二、三次服。
一日一剂,连服三天。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⑦治小儿疳积:鸡眼草五钱。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胃痛:鸡眼草一两。
水煎温服。
(《福建中草药》) ⑨治小便不利:鲜鸡眼草一至二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⑩治热淋:公母草七钱至一两。
米酒水煎服。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⑾治妇人白带:公母草七钱至一两,用精猪肉二、三两炖汤,以汤煎药服。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⑿治跌打损伤:鸡眼草捣烂外敷。
(《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治疗传染性肝炎每日用新鲜人字草6两(小儿减半),洗净加水煎煮20~30分钟,去渣分3次服,连服10天。
据23例观察,对黄疸消退及肝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
治程中亦未发现毒性反应和副作用。
查看(331)评论(4)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白牛胆-----腰腿痛\疟疾\痢疾\目痛\胆结石及胆囊炎
2008-10-31 09:03:30

 
【白牛胆的功效介绍】:
白牛胆 (《泉州本草》)
【异名】毛老虎(《生草药性备要》),猪耳风、大力黄(《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白叶菊(《广西中兽医药植》),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湖南药物志》),大刀药、白背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草、上大黄(《广西药植名录》),过山香(《广西民间常用草药》),羊耳茶、毛茶(《福建中草药》),山白芷(《广东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羊耳菊的全草。
【植物形态】羊耳菊落叶灌木。
高至1米多,直立,枝条粗壮,被绵毛。
单叶互生;狭矩圆形至近倒卵形,长7~10厘米,先端渐尖至钝形,边缘有小锯齿,基部浑圆至广楔形,叶面绿色,有腺点,被粗毛,背白色,密被绢毛或绵毛。
头状花序顶生或近顶的腋生,组成稠密的伞房花丛;总苞片数列,矩形至广披针状,长3~7毫米,宽1毫米,被短毛,边缘膜质.成熟后反卷;花托秃裸,有窝点;舌状花冠前端每为3裂,管状花冠5裂,黄色;雄蕊5枚,花药基部矢形,有长尾;子房下位,1室,柱头2裂。
瘦果长约1.5毫米,被绢毛;冠毛白色带浅黄色。
花期7~8月。
果期11~12月。
生于荒山、丘陵、山腰以下草丛中,或灌木丛中。
分布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小茅香)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黄酮、甾醇和酚类等。
【药理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煎剂有止咳作用(氨水喷雾法),但无祛痰(小鼠酚红法)及平喘作用(豚鼠组织胺喷雾法)。
【性味】①《泉州本草》:味苦微辛,性子,无毒。
②《湖南药物志》:辛,温,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肝、肺、脾、胃诸经。
【功用主治-白牛胆的功效】祛风,利湿,行气,化滞。
治风湿关节疼痛,胸膈痞闷,疟疾,痢疾,泄泻,产后感冒,肝炎,痔疮,疥癣。
①《广西野生资源植物》:治痢疾,水泻。
②《泉州本草》:行气止痛,开胸利膈,泻肝明目,利湿消食。
③《实用中草药》:疏风解表,祛湿利水。
治产后感冒、瘀血痛,妊娠小便不通,肝炎,胃痛。
消化不良,腹痛,齿漏,颈淋巴结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腰腿痛:羊耳菊一两,胡枝子根六钱,大风藤三钱,当归六钱。
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常用中草药配方》) ②治疟疾:白牛胆一两。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③治痢疾:白牛胆干叶一两。
水煎泡乌糖服。
④治溏泄:白牛胆干叶一两半。
水煎服。
⑤治目痛:白牛胆鲜叶一两。
水煎服。
(③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⑥杀灭微丝蚴:㈠羊耳茶二两,槟榔五钱。
水煎服,连服七剂。
㈡羊耳茶四两。
水煎服,连服六至七剂。
(《福建中医药》(4):1,1959) ⑦治产后伤风:羊耳菊六钱,华荆芥三钱,木芙蓉四钱,煎服。
(《常用中草药配方》) ⑧治胆结石及胆囊炎:羊耳菊,白花蛇舌草、牛皮消各五钱,连钱草一两,石菖蒲二钱,皂角一钱。
水煎三次分服。
(《常用中草药配方》) ⑨治痔疮、疥癣:羊耳菊二两。
煎水洗患处。
(《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治疗早期血吸虫病取山白芷(全草)、苍耳草(全草去果、叶)干品各1两,每日1剂煎服。
1个月为一疗程。
治疗早期血吸虫病患者28例,治后进行即期疗效观察,结果粪孵3次复查有9例阴转。
服药后一般都有轻度头昏,个别持续数小时,未经处理自行消失。
查看(300)评论(1)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羊踯躅-----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劫顽痰。根--痛风走注\坐骨神经痛
2008-10-30 08:49:11
【闹羊花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闹羊花(《纲目》)
【类 别】花类
【异名】踯躅花(《本草图经》),惊羊花、老虎花(《纲目》),石棠花(《纲目拾遗》),黄喇叭花(《浙江中药手册》),水兰花、老鸦花、豹狗花(《湖南药物志》),黄蛇豹花(《闽东本草》),三钱三、一杯倒、一杯醉(《广西中草药》),黄牯牛花、石菊花、黄杜鹃花、石棠花、闷头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花序。
【植物形态】羊踯躅(《本经》),又名:玉支(《别录》),羊不吃草(《本草拾遗》),黄杜鹃(《本草蒙筌》),黄踯躅、羊不食草(《纲目》),南天竺草(汪连仕《采药书》),黄色映山红(《纲目拾遗,),搜山虎(《草药图》),影山黄、八厘麻、出山彪、坐山虎、山枇杷、黄稻节柴、黄株标、大叶株标。
落叶灌木,高1~2米。
老枝光滑,带褐色,幼枝有短柔毛。
单叶互生,叶柄短。
被毛;叶片椭圆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先端钝而具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向上微弯的刚毛,幼时背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
花多数,成顶生短总状花序,与叶同时开放;萼5裂,宿存,被稀疏细毛;花金黄色,花冠漏斗状,外被细毛,先端5裂,裂片椭圆状至卵形,上面一片较大,有绿色斑点;雄蕊5,与花冠等长或稍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5室,外被灰色长毛,花柱细,长于雄蕊。
蒴果长椭圆形,熟时深褐色,具疏硬毛,胞间裂开,种子多数。
细小。
花期4~5月。
果期6~7月。
常见于山坡、石缝、灌木丛中。
分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羊踯躅根)、果序(六轴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4~5月间花开放时选择晴天采收。
采下后立即晒干。
【药材】干燥的花序多皱缩,由6~12朵花组成,簇生在一总柄上,黄灰色至黄褐色;花冠钟状,顶端卷折,表面疏生短柔毛;雄蕊较长,花丝弯曲并露于花冠外面,有的脱落,花药卵黄色。
以干燥、黄灰色、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
【化学成分】花含毒性成分梫木毒素和石楠素。
叶含黄酮类、杜鹃花毒素、煤地衣酸甲酯。
【药理作用】①镇痛作用用小白鼠热板法、电击法、兔中枢神经系统总和法均证明口服闹羊花煎剂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但治疗指数低(2.24),安全范围较窄。
将花研成细粉作成混悬液、浸剂、酊剂(用时蒸去乙醇),通过电击小鼠尾巴法,证明各种制剂均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指数与阿片相似(闹羊花果实混悬液、阿片混悬液的镇痛指数分别为28.9及30.0),所不同者为阿片剂量增加则镇痛作用加强,而闹羊花剂量增加,镇痛作用反而减弱,而且出现毒性症状。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八厘麻毒素(一说即梫木毒素)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的作用,心率减慢较降压先出现,但持续时间较短,与剂量有密切关系。
对麻醉狗静脉注射3.5微克/公斤可使心率平均减慢38.98%,20微克/公斤则可减慢69.86%。
一般剂量时心率虽变慢,但仍呈窦性心律,如增大剂量则出现T波改变和心律紊乱,如各种类型的期前收缩和结性节律等。
轻者可自行恢复,重者则转呈室性纤颤。
这些可能是兴奋了迷走神经、抑制窦房结的冲动,减慢心率,并从而使异位节律点发生兴奋,产生各种心律紊乱。
八厘麻毒素有降低血压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3.5~20微克/公斤)此作用强度与剂量之关系不大,但大剂量可使降压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它能显著抑制颈动脉加压反射,对心肌收缩力的抑制作用似与降压无大关系;降压与交感神经系统无关,而与毒草碱-胆碱反应系统有关;普鲁卡因对八厘麻毒素的降压及心率变慢均有抑制作用,推测降压原理为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或直接对外周血管的影响。
八厘麻毒素对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522毫克/公斤。
③杀虫作用花对昆虫有强烈毒性,性质属接触毒与食入毒;其有效成分为梫木毒素与石楠素;对人亦有毒性。
其根、叶对昆虫无毒杀作用。
对家兔感染之血吸虫无杀灭作用。
【性味】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有大毒。
【功用主治-闹羊花的功效】驱风,除湿,定痛。
治风湿顽痹,伤折疼痛,皮肤顽癣。
并用作手术麻醉。
①本经》: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
②《本草拾遗》:主一切风血。
煮之,亦浸酒。
③《本草蒙筌》:主风湿藏肌肉里,濈濈麻痹。
④《本草新编》:主折伤。
⑤《本草求原》:劫顽痰。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是麻醉药,能镇痉镇痛。
治气喘。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分;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捣擦。
【宜忌】本品有毒,不宜多服、久服。
体虚者忌服。
《本草经疏》:气血虚人忌之。
【选方】①治风湿痹,身体手足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踯躅花不限多少,以酒拌蒸一炊久,取出晒干,捣罗为末。
用牛乳一合,暖令热,调下一钱。
(《圣惠方》) ②治风痰注痛:踯躅花、天南星。
并生时同捣作饼,甑上蒸四、五遍,以稀葛囊盛之,临时取焙为末,蒸饼丸梧子大。
每服三丸,温酒下。
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后服。
(《续传信方》) ③治妇人血风走注,随所留止疼痛:踯躅花、干蝎(全者,炒)、乌头(炮炙,去皮脐)各半两,地龙(阴干)二十条。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
每服五丸至七丸,煎荆芥酒下,日二。
(《圣济总录》踯躅丸) ④治左瘫右痪:生干地黄、蔓荆子(去白)、白僵蚕(炒,去丝)各一两,五灵脂(去皮)半两,踯躅花(炒)、天南星、白胶香、草乌头(炮)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煮半夏末为糊,丸如龙眼大。
每服一丸,分作四服,酒吞下,日进二服。
(《局方》伏虎丹) ⑤治神经性头痛、偏头痛:鲜闹羊花捣烂,外敷后脑或痛处二至三小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跌打损伤:三钱三二钱,小驳骨一两,泽兰二两。
共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
(《广西中草药》) ⑦治疟疾:羊踯躅花一分,嫩松树梢五钱,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⑧治风虫牙痛:踯躅一钱,草乌头二钱半。
为末,化蜡丸豆大。
绵包一丸,咬之,追涎。
(《海上仙方》) ⑨治腹中癥结(手术麻醉剂):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钱(按:据《汉书·华佗传》张骥补注,当归用量作三两),菖蒲三分。
水煎服一碗。
(《华佗神医秘传》麻沸散) ⑩治皮肤顽癣及瘙痒:鲜闹羊花五钱。
捣烂擦患处。
(《闽东本草》) ⑾治瘌痢头:鲜闹羊花擦患处;或晒干研粉调麻油涂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①用于手术麻醉以5%闹羊花注射液作耳穴麻醉,每穴注射0.1~0.2毫升,体穴麻醉每穴用0.2~1.0毫升;耳穴不超过5个穴位,体穴不超过12个穴位。
一般在注射后5~10分钟就可开始手术。
麻醉后均诉穴位有酸胀感,即在术中仍可出现此种反应。
从94例手术的麻醉过程看出,闹羊花穴位麻醉对头、颈、胸、腹部手术效果较好,对四肢、脊柱、会阴、生殖器、疝气等手术效果较差。
曾有1例食道下段癌经耳穴麻醉后,开胸切开膈肌,清扫贲门两旁淋巴结,手术长达8小时,结果手术过程中除有轻度气促外,未见任何其它不适。
另有用5%闹羊花注射液与维生素B1注射液作耳穴麻醉各100例,结果前者镇痛效果较后者为优,诱导时间较短,应用辅助药物(杜冷丁)人次亦少。
病人用5%闹羊花注射液耳穴注射15~30分钟后,可见血压逐渐回升,并能维持平稳,安全渡过手术。
在体穴麻醉中曾有个别晕针现象。
此外,采用50%闹羊花1~2毫升肌肉注射,同时以洋金花生物碱5~10毫克静脉满注并配合适量辅助麻醉,亦能收到较好的麻醉效果.据实验和临床观察,闹羊花与洋金花同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洋金花的麻醉作用,并能抵消或减少洋金花的副作用。
②治疗痹症(关节肿痛,或运动障碍) 取生闹羊花4两,金樱子根1两,洗净后,以烧酒1斤封浸1个月。
成人每晚服药酒15~20毫升,体质较弱者10~15毫升(不可超量),具有止痛、消肿、恢复关节活动的作用。
孕妇及体质明显虚弱者忌服。
如遇轻度不适或出现中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服绿豆汤等解毒剂以解之。
【名家论述】①《本经疏证》:羊踯躅,毒药也。
然性能祛风寒湿,故可以治恶痹。
痹者,风寒湿所成也。
然非元气未虚、脾胃尚实之人不可用。
凡用此等毒药,亦须杂以安胃和气血药同用。
②《本草新编》:羊踯躅,必须外邪难于外越者,始可偶尔一用以出奇,断不可频用以炫异也。
……止可用至三分,重伤者断不可越出一钱之外耳。
③《植物名实图考》:搜山虎即羊踯躅,古方多用,今汤头中无之。
按罗思举《草药图》,搜山虎能治跌打损伤,(为)内伤要药,重者一钱半,轻者一钱,不可多用。
霜后落叶,但存枯根。
湖南之医以为发表入阳明经之药。
是此药俗方中仍用之。
【中毒处理】①《本草求原》:中其(闹羊花)毒者,黄糖、黄蚬汤、绿豆可解。
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羊踯躅,有毒部位:叶和花。
中毒症状:开始时恶心,呕吐,腹泻,心跳缓慢,血压下降,动作失调,呼吸困难;严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解救方法:酌情考虑催吐或洗胃及导泻;服蛋清、活性炭及糖水;亦可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并给兴奋剂,保暖;如血压下降则给去甲(基)肾上腺素;如呼吸困难可给氧,必要时行人工呼吸。
民间用栀子汁解毒。

【羊踯躅根的功效介绍】:
羊踯躅根 (《纲目》)
【异名】山芝麻根(《梁侯瀛集验良方》),巴山虎(《百草镜》),闹羊花根(《纲目拾遗》)。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根,植物形态详闹羊花条。
【性味】《中医药实验研究》:有毒。
【归经】《本草新编》:入脾经。
【功用主治-羊踯躅根的功效】驱风,除湿,消肿,止痛。
治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痔漏,癣疮。
《纲目拾遗》:追风,定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浸酒。
外用:研末调敷、煎水熏洗或涂搽。
【选方】①治痛风走注:黄踯躅根一把,糯米一盏,黑豆半盏。
酒、水各一碗煎,徐徐服,大吐大泄,一服便能动。
(傅滋《医学集成》) ②治坐骨神经痛:羊踯躅根一钱(去外皮),土牛膝二两,威灵仙、六月霜根各一两。
水煎,冲黄酒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跌打损伤,关节风痛:羊踯躅根一钱,土牛膝、大血藤、白茅根各三至四钱。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痔漏不可刀针挂线,及服药丸散:闹羊花根捶碎,煎汤放罐内,置桶中,盖上挖一孔,对痔坐定,熏之。
汤冷,复热之再熏。
其管触药气,自渐渐溃烂不堪。
熏半月,重者一月。
切不可洗。
(《纲目拾遗》熏痔漏方) ⑤治中暑,中寒,中风不语,牙关紧闭,急慢惊风,小儿筋抽:鹅不食草并子一两,南星、半夏、藜芦、漏芦、牙皂、闹羊花子、闹羊花根各一钱。
俱晒燥,磨极细末。
将药吸入鼻内,喷嚏来,立时苏醒;亦可用阴阳水,调服二、三分。
(《行箧检秘》神妙草头痧药) ⑥治两腮红肿:百合一个,山芝麻根(去皮)、贝母、元明粉各一钱,银朱七分。
加白面调敷。
(《梁侯瀛集验良方》) ⑦治鱼口便毒:羊踯躅根一钱。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⑧治癣:羊踯躅根四两,水一斤,煎成四两,加醋一两,外搽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查看(321)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博落回--指疔,脓肿,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滴虫性阴道炎,下肢溃疡,烫伤,顽癣。
2008-10-29 08:19:56

【博落回的功效介绍】:
博落回 (《本草拾遗》)
【异名】落回(《酉阳杂俎》),号筒草、勃勒回(《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号简秆(《湖南野生植物》),号筒青(《土农药志》),滚地龙(《广西中兽医药楂》),山号筒、山麻骨(《中国土农药志》),猢狲竹、空洞草、角罗吹、号角斗竹、亚麻筒(《浙江农药志》),三钱三(《广西中药志》),山火筒(《农药植物手册》),山梧桐(《杭州药植志》),通大海、泡通珠、边天蒿、通天大黄(《湖南药物志》),土霸王(《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号桐树(《江西医药》(7):371,1966)。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博落回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博落回多年生草本,高1~2米,全体带有白粉,折断后有黄汁流出。
茎圆柱形,中空,绿色,有时带红紫色。
单叶互生,阔卵形,长15~30厘米,宽12~25厘米,5~7或9浅裂,裂片有不规则波状齿,上面绿色,光滑,下面白色,具密细毛;叶柄长5~12厘米,基部膨大而抱茎。
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萼2片,白色,倒披针形,边缘薄膜质,早落;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细而扁;雌蕊1,子房倒卵形,扁平,花柱短,柱头2裂。
蒴果下垂,倒卵状长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5毫米,扁平,红色,表面带白粉,花柱宿存。
种子4~6粒;矩圆形,褐色而有光泽。
花期6~7月。
果期8~11月。
生于山坡、路边及沟边,分布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
【采集】5~10月采收。
【化学成分】根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博落回碱。
此外,尚分出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氧化血根碱、B-碱、C-碱。
从全草中分出了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及另一种A-碱。
【药理作用】①驱虫作用博落回中的三种生物碱,有杀线虫作用;对某些细菌及真菌也有抑制效力。
②杀蛆作用博落回有杀蛆作用,能抑制蝇卵孵化;杀蛆作用以叶及果皮效力最强,茎次之,根最弱,其效力不因干燥而失效,有效成分可能为生物碱。
【毒性】博菇回含多种生物碱,毒性颇大。
文献上已屡有口服或肌注后中毒乃至死亡的报道,主要为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动物实验也证明,将博落回注射液注入兔耳静脉,可引起心电图的T波倒置,并可出现多源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有短暂的阵发性心动过速;阿托品有对抗作用。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有大毒。
②《四川中药志》:苦辛,温,有大毒。
③《湖南药物志》:辛涩,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博落回的功效】消肿,解毒,杀虫。
治指疔,脓肿,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滴虫性阴道炎,下肢溃疡,烫伤,顽癣。
①《江西民间草药》:治臁疮,顽癣,白秃子,以叶浸醋内七、八日,杵烂敷患处,一日一换。
②《广西中药志》:外用治跌打。
③《湖南药物志》:祛风解毒,行气消肿,杀虫。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本品有毒,内服宜慎。
【选方】①治恶疮,瘿根,赘瘤,息肉,白癜风,蛊毒,溪毒,已上('上'一作'生')疮瘘者:博落回、百丈青、鸡桑灰等分。
为末敷。
(《本草拾遗》) ②治指疔:㈠博落回根皮、倒地拱根等分。
加食盐少许,同浓茶汁捣烂,敷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㈡号桐树(连梗带叶)一把,水煎熏洗约十五分钟,再将煎过的叶子贴患指,日二至三次。
早期发炎者,如此反复熏洗,外贴三至六次愈。
如已化脓,则须切开排脓,不适宜本药。
(《江西医药》(7):371,1966) ③治臁疮:博落回全草,烧存性,研极细末,撒于疮口内,或用麻油凋搽,或同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④治下肢溃疡:㈠博落回煎水洗;另用叶二张,中夹白糖,放锅内蒸几分钟,取出贴患部,每日换一次。
㈡博落回(鲜根)两斤,煎浓汁,调蜡烛油涂疮口周围,外用纱布包扎。
⑤治中耳炎:博落回同白酒研末,澄清后用灯芯洒滴耳内。
⑥治黄癣(癞痢):先剃发,再用博落回二两,明矾一两,煎水洗,每日一次,共七天。
⑦治水、火烫伤:博落回根研末,棉花子油调搽。
(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蜈蚣、黄蜂咬伤:取新鲜博落回茎,折断,有黄色汁液流出,以汁搽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各种炎症用博落回注射液肌肉注射,成人每次2毫升,每日2~4次;小儿每次0.5~1.5毫升,每日2次。
曾用于大叶性肺炎、小儿肺炎、急性扁桃体炎、上感高热、支气管肺炎、耳下腺炎、急性阑尾炎、深部脓肿、胆道蛔虫症、胆囊炎、外伤、下腿溃疡、脉管炎,不全性肠梗阻、产褥热、各种中小手术后等患者共300余例,90%以上均有预防或控制感染作用。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博落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绿色链球菌等高度敏感;对鲍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类大肠杆菌等中度敏感;对绿脓杆菌则不敏感。
②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将鲜嫩号筒杆(博落回)茎叶切碎,加水熬成每毫升含生药25克的浸膏。
先用1:5000高锰酸钾液(严重者用50%号筒杆溶液)300~500毫升冲洗阴道,后用棉签蘸药反复涂擦阴道壁2~3次,或留置含药的阴道棉栓。
每天上药1~2次,7~10天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连续3天,取标本镜检,以观察疗效。
治疗时机,以月经期结束后为佳。
一般3个疗程可以根治。
共治疗132人,经一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阴道分泌物镜检全部转阴。
据显微镜观察,在载有滴虫的玻片上滴入号筒杆浸膏后,滴虫即立刻全部死亡;而滴入卡巴胂、灭滴灵等2小时后,滴虫仍在活动。
由此证明,号筒杆浸膏是一种灭滴虫作用较强的药物。
查看(340)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萹蓄-----热淋,癃闭,黄疸,阴蚀,白带,蛔虫,疳积,痔肿,湿疮(主湿热)
2008-10-29 08:10:57
【萹蓄的功效介绍】:
萹蓄 (《本经》)
【异名】竹(《诗经》),萹竹(《本经》),萹茿(《说文》),畜辩、萹蔓(《吴普本草》),扁蓄(《局方》),地萹蓄、编竹(《履巉岩本草》),扁畜(《救荒本草》),粉节草、道生草(《纲目》),扁竹(《本草崇原》),扁竹蓼、乌蓼(《中国药植志》),大蓄片(《南京民间药草》),野铁扫把、路柳、疳积药(《贵州民间方药集》),斑鸠台(《安徽药材》),蚂蚁草、猪圈草、桌面草、路边草、七星草、铁片草、竹节草(《江苏植药志》),扁猪牙(《东北药植志》),残竹草(《滇南本草》整理本),妹子草、大铁马鞭、地蓼、牛鞭草(《中药志》),牛筋草(《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全草。
【植物形态】萹蓄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
茎匍匐或斜上,基部分枝甚多,具明显的节及纵沟纹;幼枝上微有棱角。
叶互生;叶柄短,约2~3毫米,亦有近于无柄者;叶片披针形至椭圆形,长5~16毫米,宽1.5~5毫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楔形,全缘,绿色,两面无毛;托鞘膜质,抱茎,下部绿色,上部透明无色,具明显脉纹,其上之多数平行脉常伸出成丝状裂片。
花6~10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短;苞片及小苞片均为白色透明膜质;花被绿色,5深裂,具白色边缘,结果后,边缘变为粉红色;雄蕊通常8枚,花丝短;子房长方形,花柱短,柱头3枚。
瘦果包围于宿存花被内,仅顶端小部分外露,卵形,具3棱,长2~3毫米,黑褐色,具细纹及小点。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田野路旁、荒地及河边等处。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芒种至小暑间,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
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呈圆柱形稍扁,多弯曲,直径约1.5~3毫米,表面棕红色或灰绿色,光滑无毛,具纵直纹理,节膨大,残存红棕色或白色薄膜状透明的托鞘,节间长短不一;近基部的茎,质坚硬,位于顶端者较柔软,折断面黄白色,中心具广大的髓邮,有时成空洞状。
叶片绿褐色或灰绿色,通常脱落。
花生于叶腋,红色,但多数已萎落不存;花被黄绿色,顶端边缘粉红色,内藏瘦果1枚,三角状卵形。
气微弱,味清凉。
以色绿、叶多、质嫩、无杂质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河南、四川、浙江、山东、吉林、河北等地产量较大。
【化学成分】全草含萹蓄甙、槲皮甙、d-儿茶精、没食子酸、咖啡酸、草酸、硅酸、绿原酸、p-香豆酸、粘质、葡萄糖、果糖及蔗糖。
硅酸的分布:叶1.6%,茎0.6%,根0.4%(如用作硅酸盐药物,可在其整个生长期采集,如用作黄酮药物,则宜于刚开花时采集)。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实验证明,萹蓄有利尿作用,煎剂20克/公斤给予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后,尿量、钠、钾排出均增加,特别是钾的排出较多,其灰分亦有同样效果,因此认为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其中所含黄酮甙所致。
②降压作用萹蓄的水及醇提取物静脉注射,对猫、兔、狗有降压作用。
③对子宫及止血作用萹蓄水及醇提取物能加速血液凝固,使子宫张力增高,可用作流产及分娩后子宫出血的止血剂。
④抗菌作用 1:10的萹蓄浸出液,试管内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⑤其他作用能增强呼吸运动的幅度及肺换气量,有轻度收敛作用,可作创伤用药。
萹蓄甙对大鼠,犬有利胆作用。
给犬静脉注射半数有效量(2.57~4.26毫克/公斤),可使胆盐的排出增加
【毒性】萹蓄作为牧草是有毒的,可使马、羊产生皮炎及胃肠紊乱,鸽对此植物的毒性作用最敏感。
猫、兔口服浸剂(10~20%)或煎剂(1:40)的最小致死量为20毫升/公斤,静脉注射水提取物(1:50)则为2毫升/公斤。
【炮制】去净杂质及根,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④《本草正》:味苦涩。
【归经】入膀胱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太阳膀胱经。
②《要药分剂》:入胃、膀胱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萹蓄的功效】利尿,清热,杀虫。
治热淋,癃闭,黄疸,阴蚀,白带,蛔虫,疳积,痔肿,湿疮。
①《本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②《别录》:疗女子阴蚀。
③陶弘景: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④《药性论》: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敷热肿效。
⑤《滇南本草》:利小便。
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并治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
⑥《纲目》:治霍乱,黄疸,利小便。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小儿疳积,消臌胀。
⑧《江西中药》:治肛门作痒由于湿热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得配本草》:多服泄精气。
【选方】①治热淋涩痛:扁竹煎汤频饮。
(《生生编》) ②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局方》八正散) ③治热黄:萹竹取汁顿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
(《药性论》) ④治蛔虫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萹蓄十斤。
细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
空心服,虫自下,皆尽止。
(《药性论》) ⑤治小儿蛲虫攻下部痒:萹竹叶一握。
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饮之,虫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
(《食医心镜》) ⑥治肛门湿痒或痔疮初起:萹蓄二、三两。
煎汤,趁热先熏后洗。
(《浙江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取干萹蓄制成糖浆剂,每毫升含生药1克、每次50毫升,日眼2~3次。
治疗108例,治愈104例,进步4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1天,腹痛消失为4天,腹泻停止、大便恢复正常为5天,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
或用新鲜萹蓄全株4~6两(干的2~4两),制成煎剂一次顿服,早、晚饭后各服1次。
治疗25例,全部治愈。
②治疗腮腺炎取鲜萹蓄1两洗净后切细捣烂,加入适量生石灰水,再调入蛋清,涂敷患处。
据20余例观察,一般敷药4小时后即可使体温下降,最长12小时。
多数患者1~3天可获痊愈。
【名家论述】张寿颐:萹蓄,《本经》、《别录》皆以却除湿热为治。
浸淫疥疮,疽痔,阴蚀,三虫,皆湿热为病也。
后人以其泄化湿热,故并治溲涩淋浊。
濒湖以治黄疸、霍乱,皆即清热利湿之功用。
然亦惟湿阻热结为宜,而气虚之病,皆非其治。
若湿热疮疡,浸淫痛痒,红肿四溢,脓水淋漓等证,尤其专职。
查看(371)评论(2)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天胡荽-----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百日咳、尿路结石、脚癣、带状疱疹、结膜炎、中耳炎\丹毒。缠
2008-10-28 09:07:55

【天胡荽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 天胡荽(《千金·食治》)
【类 别】: 全草类
【异名】鸡肠菜(《千金·食治》),滴滴金(《生草药性备要》),翳草(《医林纂要》),铺地锦(《潮州府志》),肺风草(《质问本草》),破铜钱(《植物名实图考》),满天星(《草木便方》),明镜草(《分类草药性》),翳子草、盘上芫茜(《岭南采药录》),细叶钱苗口(《广州植物志》),落地金钱(《贵州民间方药集》),过路蜈蚣草、鱼察子草(《福建民间草药》),花边灯盏(《广西中兽医药植》),天星草、猫爪草(《南宁市药物志》),地星宿(《贵阳民间药草》),伤寒草、鼠迹草(《广西中药志》),盆荽(《生草药实用撮要》),匿虫草、镜面草(《四川中药志》),遍地青、铜钱草、四片孔(《湖南药物志》),盆上芫茜、假芫茜(《广东中药》),小叶金钱草、小叶破铜钱、小叶钱凿草、野芹菜、克麻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遍地锦、蔡达草、地钱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洗净,阴干或鲜用。
【植物形态】天胡荽多年生草本。
茎纤弱细长,匍匐,平铺地上成片,秃净或近秃净;茎节上生根。
单叶互生,圆形或近肾形,直径0.5~1.6厘米,基部心形,5~7浅裂,裂片短,有2~3个钝齿,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绿色或有柔毛,或两面均自光滑以至微有柔毛;叶柄纤弱,长0.5~9厘米。
伞形花序与叶对生,单生于节上;伞梗长0.5~3厘米;总苞片4~10枚,倒披针。
形,长约2毫米;每伞形花序具花10~15朵,花无柄或有柄;萼齿缺乏;花瓣卵形,呈镊合状排列;绿白色。
双悬果略呈心脏形,长1~1.25毫米,宽1.5~2毫米;分果侧面扁平,光滑或有斑点,背棱略锐。
花期4~5月。
生于路旁草地较湿润之处。
分布辽宁、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四川、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夏秋间采收全草,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根呈细圆柱形,外表淡黄或灰黄色。
茎细长弯曲,黄绿色,节处残留细根或根痕。
叶多皱缩或破碎,圆形或近肾形,掌状5~7浅裂或裂至叶片中部,淡绿色,具扭状叶柄。
有香气。
产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本品在江西亦作金钱草入药,参见江西金钱草条。
在四川地区,毛叶天胡荽与本种同样使用。
其叶片较大,直径可达2.5厘米,深裂,疏被长柔毛或较多。
【化学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挥发油、香豆素。
【性味】苦辛,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苦,寒。
②《医林纂要》:辛,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辛,平,有小毒。
【功用主治-天胡荽的功效】清热,利尿,消肿,解毒。
治黄疸,赤白痢疾,淋病,小便不利,目翳,喉肿,痈疽疔疮,跌打瘀肿。
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百日咳、尿路结石、脚癣、带状疱疹、结膜炎、丹毒。
①《千金·食治》:疗痔。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癞,臭耳,鼻上头风,痘眼去膜,消肿,敷跌打大疮。
③《草木便方》:治头疮,白秃,风瘙,疥癞。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
治肾脏炎、黄疸。
外用揉擦伤肿,塞鼻可消眼炎,取汁滴耳中治中耳炎。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钩虫病。
外用捣涂酒渣鼻。
⑥《南宁市药物志》:治瘰疬毒疮,无名肿毒,跌打筋伤,哮喘。
⑦《本草推陈》:治急性扁桃腺炎及咽喉炎,疥癣,蛇咬伤,痈疽,漆疮,风湿痛,挫伤等。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塞鼻或捣汁滴耳。
【选方】①治肝炎发黄:鲜地星宿五钱至八钱(干的三至五钱),茵陈蒿五钱。
煎水吃,日服三次。
(《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鲜天胡荽一至二两,白糖一两,酒水各半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③治阳黄黄疸及小儿风热:天胡荽捣烂,加盐少许,开水冲服。
(《广西中药志》) ④治小儿夏季热:鲜天胡荽适量,捣汁半小碗,每服三至五匙,每日服五、六次。
(《江西草药》) ⑤治痢疾:满天星,蛇疙瘩,刺梨根,石榴皮。
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⑥治红淋症:地星宿、萹蓄各四两。
捣烂取汁兑白糖服。
(《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肾结石:天胡荽一至二两,水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⑧治小便不通:鲜地星宿一两,捣烂挤水,加白糖一两服,或煎水兑白糖服。
(《贵阳民间药草》) ⑨治小儿疳积:地星宿五钱至一两,蒸鸡肝或猪肝吃。
(《贵阳民间药萆》) ⑩明目、去翳:翳草揉塞鼻中,左翳塞右孔,右翳塞左孔。
(《医林纂要》) ⑾治风火眼痛:天胡荽、旱莲草各等分。
捣烂敷。
(《广西中药志》) ⑿治跌打瘀肿:天胡荽捣烂,酒炒热,敷撩患处。
(《广西中药志》) ⒀治荨麻疹:天胡荽一至二两,捣汁以开水冲服。
(《福建中草药》) ⒁治发癍及疔,热极,色紫黑者:天胡荽六至七钱,放碗内捣烂,不使水走散,再加洗米水煎沸冲入,去渣饮之,将渣敷发癍及发疔处,热从小便出。
(《岭南采药录》) ⒂治缠腰蛇(带状疱疹):鲜天胡荽一握,捣烂绞汁一杯,加雄黄末一钱,涂患处,日二次。
(《福建民间草药》) ⒃治喉炎:天胡荽-至二两,煎水或捣汁加食盐少许含漱。
(《福建中草药》) ⒄治齿缝出血:鲜天胡荽一握,用冷开水洗净,捣烂浸醋,含在口中;五分钟吐出,日含三至四次。
(《福建民间草药》) ⒅治头疮白秃:满天星,牛耳大黄,木槿皮。
捣涂。
(《四川中药志》) ⒆治耳烂:满天星鲜草揉汁涂。
(《四川中药志》) ⒇治百日咳:天胡荽五钱,捣烂和蜜糖开水冲服。
(《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急性黄疸型肝炎试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数十例,服药3~5剂即退黄。
服法:新鲜天胡荽(满天星)1~2两,加水及糯米酒各半炖服。
每剂炖2次,上、下午空腹各服1次。=============================================================================================================================================================================================================================================================================================================================================
荷塘小筑
copyBookmark http://blog.xmnn.cn/?hetangxiaozhu
日志
圈子
好友
播客
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海峡博客 »荷塘小筑 »日志
真诚欢迎您的光临这小泥塘! 签名:愚人未有千虑智,家雀难识鸿鹄天。玉菡冰肌出顽子,醉饮霜露卧芙蓉。 声明:笑里藏刀里的中英文小幽默,皆是愚人窃取而来,非本人之作,只为娱己娱友
发布新日志
我的日志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心情日记
星座趣味
好文收藏
探索与思考
笑里藏刀
认识中草
蔬菜的成分及食疗方
仙人掌----久患胃痛\心悸失眠\火伤冻伤
2008-10-09 07:05:19



【仙人掌的功效介绍】:
仙人掌 (《纲目拾遗》)
【异名】风尾竻(《广东新语》),龙舌(《桂乎县志》),平虑草、老鸦舌(《南安府志》),神仙掌,霸王(《本草求原》),观音掌(《贵州民间方药集》),观音刺(《广西中兽医药植》)。
【来源】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根及茎。
【植物形态】仙人掌灌木,高1~3米。
茎下部稍木质,近圆柱形,上部肉质,扁平,绿色,具节;每节卵形至矩圆形,长15~30厘米,光亮,散生多数瘤体,每一小瘤体上密生黄褐色卷曲的柔毛,并有利刺。
叶肉质细小,披针形,先端尖细,紫红色,基部绿色,生于每个小瘤体的刺束之下,早落。
花黄色,径达7~8厘米,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扁化茎顶部边缘;雄蕊多数,数轮排列,花药2室;雌蕊1,花柱白色,圆柱形,通常中空,柱头6裂。
浆果,肉质,卵圆形,长5~7厘米,紫红色,被细硬毛;种子多数。
野生或栽培。
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同属植物绿仙人掌亦同等入药。
以上植物的花(神仙掌花)、果实(仙掌子),以及肉质茎的浆汁凝结物(玉芙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茎、叶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
灰分中含24%碳酸钾。
【性味】苦,寒。
①《本草求原》:寒。
②《岭南采药录》:味苦涩,性寒,无毒。
③《陆川本草》:性凉,味酸。
【归经】《闽东本草》:入心、肺、胃三经。
【功用主治-仙人掌的功效】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治心胃气痛,痞块,痢疾,痔血,咳嗽,喉痛,肺痈,乳痈,疔疮,汤火伤,蛇伤。
①《本草求原》:消诸痞初起,洗痔。
②《分类草药性》:专治气痛,消肿毒、恶疮。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健胃滋养强壮剂,又可补脾,镇咳,安神。
治心胃气痛,蛇伤,浮肿。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解热镇静剂。
治喉痛,疗疔毒及烫伤,又治精神失常。
外用治小儿急惊风。
⑤《陆川本草》:消炎解毒,排脓生肌。
主治疮痈疖肿,咳嗽。
⑥《中国药植图鉴》:外皮捣烂可敷火伤,急性乳腺炎,并治足胝。
煎水服,可治痢疾。
⑦《湖南药物志》:消肿止痛,行气活血,祛湿退热,生肌。
⑧《闽东本草》:能去瘀,解肠毒,健胃,止痛,滋补,舒筋活络,疗伤止血。
治肠风痔漏下血,肺痈,胃痛,跌打损伤。
⑨《广西中草药》:止泻。
治肠炎腹泻。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研末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①《岭南杂记》:其汁入目,使人失明。
②《闽东本草》:虚寒者忌用。
并忌铁器。
【选方】①治久患胃痛:仙人掌根一至二两,配猪肚炖服。
(《闽东本草》) ②治胃痛:仙人掌研末,每次一钱,开水吞服;或用仙人掌一两,切细,和牛肉二两炒吃。
(《贵州草药》) ③治痞块腹痛:鲜仙人掌三两,去外面刺针,切细,炖肉服。
外仍用仙人掌捣烂,和甜酒炒热,包患处。
(《贵阳市秘方验方》) ④治急性菌痢:鲜仙人掌一至二两,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肠痔泻血:仙人掌与甘草浸酒服。
(《岭南采药录》) ⑥治支气管哮喘:仙人掌茎,去皮和棘刺,蘸蜂蜜适量熬服。
每日一次,每次服药为本人手掌之1/2大小。
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⑦治心悸失眠:仙人掌二两,捣绒取汁,冲白糖开水服。
(《贵州草药》) ⑧治透掌疔(即脚掌心生疔):仙人掌鲜全草适量,麦粉适量,共捣敷患处。
(《闽南民间草药》) ⑨沿乳痈初起结核,疼痛红肿:仙人掌焙热熨之。
此法亦治牛程蹇(即石硬)。
(《岭南采药录》) ⑩治腮腺炎,乳腺炎,疮疖痈肿:仙人掌鲜品去刺,捣烂外敷。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⑾治湿疹,黄水疮:仙人掌茎适量。
烘干研粉,外敷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⑿治小儿白秃疮:仙人掌焙干为末,香油调涂。
(《岭南采药录》) ⒀治火伤:仙人掌,用刀刮去外皮,捣烂后贴伤处,并用消毒过的布包好。
(《福建民间草药》) ⒁治蛇虫咬伤:仙人掌全草,捣汁搽患处。
(《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①治疗冻伤取仙人掌去刺捣成糊状,敷于患处,纱布包扎,5天后去敷料。
第一、二度冻伤一次可痊愈,三度冻伤(已溃烂者不适用)敷药3天后换药1次,1星期也可痊愈。
②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腮腺炎取仙人掌2块去刺捣烂,加入95%酒精50毫升调匀,外敷局部,每日2次,治疗100余例均愈。
或将仙人掌捣烂取汁,加面粉适量调敷患处,治疗乳腺炎效果亦好。
③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实验证明,仙人掌有止血和保护创面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病出血者。
用法:将鲜仙人掌去刺洗净,切片晒干研粉。
每次1克,日服2次。
对胃酸不高的患者,可于每斤仙人掌粉中加入鸡内金粉1~2两;胃酸偏高的再加入乌贼骨粉2~3两,混合。
剂量服法同上,21天为一疗程。
临床观察8例,服药后上腹疼痛、反酸、黑便等症状均消失或好转;7例钡餐复查,龛影、球部充盈不佳及变形等改变,亦大都消失。
查看(536)评论(3)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肾蕨-----湿热黄疸\乳房肿痛
2008-10-08 06:42:56

【肾蕨的功效介绍】:
肾蕨 (《广西药植图志》)
【异名】圆羊齿(《广州植物志》),天鹅抱蛋(《广西药植图志》),凤凰草、圆蕨(《南宁市药物志》),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贵州民间药物》),篦子草、梳篦草(《四川中药志》),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泉州本草》),蜈蚣草、石上丸、石黄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凤凰蕨(《广西中草药》),何汗蕨、蛇蛋参(《云南中草药》),金鸡尾(《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骨碎补科植物肾蕨的叶或全草。
【植物形态】肾蕨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
根茎近直立,常生育扁圆形的肉质块茎。
鳞片线形至披针形,黄褐色,透明。
叶簇生,革质,长约65厘米,宽5~7厘米,线形至披针形。
基部渐狭,1回羽状复叶;羽片无柄,互生,似镰状而钝,基部下侧呈心形,上侧呈耳形,且常盖覆叶轴之上,边缘有钝锯齿,叶脉羽状分枝;基部的羽片排列较疏,退化,短而略呈三角形,通常不生孢子囊;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上部分枝的顶端;孢子囊群盖肾形;孢子椭圆肾形。
生山岩、溪边等阴湿处。
分布西南、华南、海南岛、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块茎(马骝卵)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苦辛,平。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苦,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辛,无毒。
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涩,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肝、肾、胃、小肠经。
【功用主治-肾蕨的功效】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治黄疸,淋浊,小便涩痛,痢疾,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
治刀伤,吐血,淋浊,不孕。
②《四川中药志》:治乳痈及产后乳肿。
③《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
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气。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肺热咳嗽,蜈蚣咬伤,汤火伤,小儿疳积,淋巴腺结核。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淋浊,小便点滴,疼痛难忍:蜈蚣蕨(干用)五钱,杉树尖二十一颗,夏枯草五钱,野萝卜菜四钱。
煨水对白糖吃。
(《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刀伤:蜈蚣蕨嫩叶捣敷。
(《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乳房肿痛:肾蕨嫩茎叶,捣绒敷。
(《四川中药志》) ④治湿热黄疸:圆羊齿干全草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⑤治噎膈反胃:圆羊齿干全草研末三钱。
每日三次,酒冲服。
⑥治久痢:圆羊齿鲜叶三两。
捣烂,加米泔水调匀绞汁取。
(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附方】治疥疮:蜈蚣草(全草)二两,一扫光四两。大蒜杆(干的)四两。煎水洗,一日三次。并须内服消毒药:白土茯苓、白鲜皮、蒲公英各一两,八爪金龙四钱。煎水服,一日三次。(《贵州民间药物》)
查看(304)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狗尾草----疮癣,赤眼
2008-10-07 08:42:48

狗尾草
别名:绿狗尾草、谷莠子、狗尾巴草和光明草,阿罗汉草.狐尾
科属:禾本科狗尾草属
主治: 除热,去湿,消肿。
治痈肿,疮癣,赤眼。
①《纲目》:治疣目,贯发,穿之即干灭也。
凡赤眼拳毛倒睫者,翻转目险,以一、二茎蘸水戛去恶血。
②《纲目拾遗》:治疔痈癣。
面上生癣,取草效茎揉软,不时搓之。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治目疾。
又用治麻(疣)子。
④《陆川本草》:去湿,消肿。
治黄水疮。
⑤《重庆草药》:治目疾流泪起雾。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味甘)。
【选方】①治远年眼目不明:狗尾草研末,蒸羊肝服。
(《分类草药性》) ②治羊毛癍(一名羊毛痧):以狗尾草煎汤内服,外用银针挑破红瘰,用麻线挤出瘰中白丝如羊毛状者,否则胀死。
查看(297)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狗牙根(铁线草)----产后风,有特效
2008-10-07 08:18:31
【狗牙根(铁线草)的功效介绍】:
铁线草
【释名】  微苦、平、无毒。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男女诸风。
对妇人产后风,有特效。
用铁线草根五钱、五加皮一两、防风二钱,共研为末;另取一斤重的乌骨鸡一只,水内淹死(按:这是为了留血),去毛肠,砍为肉块,加入药末混匀,倒适量麻油炒肉块成黄色;再随人量加酒把鸡煮熟。
病人先以排风藤煎浓汤洗浴头、身,然后饮酒吃鸡,发现粘汁即愈。
如不洗浴,则须发出风丹才见药效。
查看(364)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吴茱萸-------心腹疾,积冷疰心痛\疗顽痹
2008-10-06 07:43:41
【吴茱萸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吴茱萸(《本经》)
【类 别】果实类
【异名】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蓟物志》)。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吴茱萸,又名:辣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茶辣。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5~5米。
幼枝、叶轴、小叶柄均密被黄褐色长柔毛。
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2~4对,椭圆形至卵形,长5~15厘米,宽2.5~6厘米,先端短尖,急尖,少有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罕有不明显的圆锯齿,两面均密被淡黄色长柔毛,厚纸质或纸质,有油点。
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花序,偶成圆锥状,顶生;花轴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的苞片鳞片状;花小,黄白色.萼片5,广卵形,外侧密披淡黄色短柔毛;花瓣5,长圆形,内侧密被白色长柔毛;雄花有雄蕊5枚,长于花瓣,花药基着,椭圆形,花丝被毛,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先端4~5裂;雌花较大,具退化雄蕊5枚,鳞片状,子房上位,圆球形,心皮通常5枚,花柱粗短,柱头头状,蒴果扁球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6毫米,熟时紫红色,表面有腺点,每心皮有种子1枚,卵圆形,黑色,有光泽。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野生于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分布于长扛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吴茱萸根)、叶(吴茱萸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
摘下晒干,除去杂质。
如遇阴雨,用微火炕干。
【药材】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高约1.5~3毫米。
表面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细皱纹及鬃眼(油室);顶平,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毫米,棕绿色,密布毛茸。
横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2枚。
种子富油性,质坚易碎。
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
以色绿、饱满者为佳。
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虎及毛脉吴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实,亦同等使用。
【化学成分】吴茱萸果实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
还含吴茱萸酸。
又含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
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
还含两种中性不含氮物质:吴茱萸啶酮和吴茱萸精。
又含吴茱萸苦素。
石虎果实含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
尚含不饱和的酮,暂称石虎甲素、挥发油、花色甙和甾体化合物。
【药理作用】①驱蛔作用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较显著作用;对蚯蚓、水蛭亦有效。
②抗菌作用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琼脂挖沟平板法)。
10%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③中枢作用大量吴茱萸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等。
日本产吴茱萸醇提物有镇痛作用,用兔齿髓电刺激法证明,10%醇提物静脉注射0.1~0.5毫升/公斤有镇痛作用。
静注0.2毫升,镇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
而在寒冷时,比此二药为强。
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1~0.5毫升/公斤,对家兔亦有镇痛作用;1~2毫升/公斤可使兔体温轻度升高。
单用10%吴茱萸属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也能使兔体温上升。
从另一种吴茱萸属植物Evodia xanthoxyloides F.Muell提出生物碱,其盐酸盐对小鼠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可使大鼠体温下降,还能对抗樟脑等对大鼠或小鼠所致的惊厥作用。
④其他作用吴茱萸属植物10%醇提物,给兔注射0.5~1.0毫升,血压有短暂而轻微的升高,呼吸轻度兴奋,增加颈动脉血流量。
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2~0.5毫升/公斤静注,兔血压无显著变化,呼吸略增大;用0.02~0.1%对离体蛙心作用不明显,蛙下肢血管灌流,一般也不明显,先有扩张后收缩;对离体兔肠,初有短暂兴奋,后麻痹;对离体兔子宫,开始有兴奋作用。
Evoxine毒性低,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皮下注射为705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为135毫克/公斤。
吴茱萸的成分,如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有相似的镇痛、升高体温、轻度影响呼吸与血压的作用。
吴茱萸次碱的分解产物芸香碱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
吴茱萸因碱在小鼠有抗ColumbiaSK病毒作用。
从E.xanthoxyJoides中所得之生物碱,与茵芋碱相似,能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提高脊髓反射的兴奋性,松弛小肠平滑肌,提高横纹肌张力,在若干方面与麻黄碱之作用相似。
【炮制】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
(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 ①《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②《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
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有小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用主治-吴茱萸的功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
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⑦《纲目》:开郁化滞。
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
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③《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④《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选方】①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
为末,面糊丸,梧子大。
每姜汤下七十丸。
(《仁存堂经验方》) ②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
水三盏,煎七分,顿服。
纵浓,亦须强服。
(《兵部手祭方》) ③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
为末,汤服一钱。
(《圣惠方》) ④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
白汤下五十丸。
(《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⑥治头风:吴茱萸三升。
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
根。
(《干金翼方》) ⑦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
为末,炼蜜丸悟子大。
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⑧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
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
(《仁存堂经验方》) ⑨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局方》戊己丸) ⑩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
(《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⑾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
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
冬天略温服亦得。
(《证治准绳》鸡鸣散) ⑿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
(《局方》夺命丹) ⒀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
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
(《圣惠方》) ⒁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
亦治咽喉作痛。
(《濒湖集简方》) ⒂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
(《食疗本草》) ⒃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
共研细末备用。
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
(《全展选编·皮肤科》) ⒄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
诸疮亦治之。
(《古今录验方》) ⒅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
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
一天服三次。
微汗即愈。
⒆全身发痒。
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⒇冬月感寒。
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21)呕吐、胸满、头痛。
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22)心腹冷痛。
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23)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
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
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
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
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妇女阴寒,久不受孕。
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
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25)胃气虚冷,口吐酸水。
用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26)转筋入腹。
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
得泻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
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
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
此方名戊己丸。
又方:用川黄连二峡谷、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
每服三十丸。
赤痢,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
此方名变通丸。
又方: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
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
每服五十丸。
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
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积块。
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
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30)牙齿疼痛。
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风疹。
用茱萸煎酒涂搽。
(32)痈疽发背。
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33)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
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发服。
【附】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
近年来临床实际上践,亦用本品治蛲虫病。
临床实践学认为吴茱萸有明显的止痛、止呕作用。
【临床应用】①治疗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末,每次取0.6~1两,用醋调敷两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
一般敷12~24小时后血压即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
轻症敷1次,重的敷2~3次即显示降压效果。
②治疗消化不良取吴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调成糊状,加温至40℃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厘米厚),将4周折起;贴于脐部,用胶布固定。
12小时更换1次。
经治20例,痊愈18例,好转1例,无效1例。
初步观察,本法有调节胃肠功能、温里去寒、止痛及帮助消化等作用。
对胃畅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效果较好,对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配合应用抗菌素可产生协同作用。
③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吴茱萸研末,用凡士林调成30%(甲种)和20%(乙种)两种软膏;再取30%吴茱萸软膏和等量氧化锌软膏调匀,配成复方吴茱萸软膏(丙种)。
对亚急性和一般慢性湿疹,及阴囊湿疹在亚急性期或早期者,采用乙种软膏;对多年慢性阴囊湿疹则采用甲种软膏;婴儿湿疹采用丙种软膏。
局部搽药,每日2次。
对神经性皮炎先搽甲种软膏,再配合热电吹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然后用比皮损略大的胶布块贴牢。
据82例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观察,对湿疹初期及亚急性湿疹疗效较好,治愈时间员短者3天;对一般慢性湿疹,治愈时间最短者10天;对多年呈苔藓样变的慢性湿疹无效;婴儿湿疹11例,除两例无效外,余均在7~15天内临床治愈;阴囊湿疹初期效果明显,患病多年近于苔藓样变者无效;神经性皮炎19例,均为轻型及限局性患者,配合热电吹风比单纯涂药者疗效显著。
又有用10%吴茱萸糊膏局部涂抹后,再以艾熏20分钟,治疗限局性神经性皮炎14例;结果治愈4例,显著进步7例,好转3例。
治愈病例一般治疗4~6次。
此法止痒效果显著。
④治疗黄水疮将吴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调制成10%软膏,局部涂擦,每日1~2次。
擦药前先用温水洗净患处:治疗12例,一般4~6次即愈。
⑤治疗口腔溃疡将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用量:1岁以下用0.5~2钱,1~5岁用2~3钱,6~15岁用3~4钱,15岁以上用4~5钱。
治疗256例,有247例治愈。
一般敷药1次即有效。
查看(260)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豇豆-----食积腹胀,白带,白浊及肾虚遗精
2008-10-06 07:23:57
【豇豆的功效介绍】:
豇豆 (《救荒本草》)
【异名】羊角、豆角(《医林纂要》),角豆、饭豆、腰豆、长豆、裙带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浆豆(《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种子。
【植物形态】豇豆一年生缠绕性草本。
茎无毛或近于无毛。
托叶棱形,两端渐狭急尖,基部着生茎上; 3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菱卵形,两侧小叶斜卵形。
花序较叶短,着生2~3朵花;小苞片匙形,早落;萼钟状,无毛,皱缩,萼齿5,披针形;花冠蝶形,淡紫色或带黄白色,旗瓣、翼瓣有耳,龙骨瓣无耳;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无柄,花序顶部被髯毛。
荚果长20~30厘米,下垂;种子肾形或球形。
花期6~7月。
果期8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豇豆根)、叶(豇豆叶)、荚壳(豇豆壳)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
【化学成分】种子含大量淀粉、脂肪油、蛋白质、烟酸、维生素B1、B2。
鲜嫩豇豆含抗坏血酸22毫克%。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味平。
②《纲目》:甘咸,平,无毒。
③《本草从新》:甘涩,平。
【归经】入脾、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阴经气分。
②《本草求真》:入肾,兼入胃。
【功用主治-豇豆的功效】健脾补肾。
治脾胃虚弱,泻痢,吐逆,消渴,遗精,白带,白浊,小便频数。
①《滇南本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
②《纲目》: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
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数,解鼠莽毒。
③《本草从新》:散血消肿,清热解毒。
④《医林纂要》:补心泻肾,渗水,利小便,降浊升清。
⑤《四川中药志》:滋阴补肾,健脾胃,消食。
治食积腹胀,白带,白浊及肾虚遗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
【宜忌】《得配本草》:气滞便结者禁用。
【选方】①治食积腹胀,嗳气: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绒泡冷开水服。
(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②治白带,白浊:豇豆、藤藤菜。
炖鸡肉服。
(《四川中药志》) ③治蛇咬伤:豇豆、山慈姑、樱桃叶、黄豆叶。
捣绒外敷。
(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豇豆根的功效介绍】:
豇豆根 (《滇南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根,植物形态详豇豆条。
【功用主治-豇豆根的功效】健脾益气,消食 治食积,脾胃虚弱,淋浊,痔血,疔疮。
①《滇南本草》:捣烂敷疔疮。
根、梗烧灰,调油搽破烂处,又能长肌肉。
②《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食积。
③《重庆草药》:健脾益气。
治脾胃虚弱,白带白浊,痔疮出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用2~3两;或炖肉,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小儿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豇豆根、鸡屎藤炖肉吃。
(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②治妇女白带,男子白浊:豇豆根半斤、藤藤菜根半斤。
炖肉或炖鸡吃。
【豇豆壳的功效介绍】:
豇豆壳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荚壳。
植物形态详豇豆条。
【功用主治-豇豆壳的功效】镇痛,消肿。
治腰痛,乳痈。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用3~5两。【豇豆叶的功效介绍】:
豇豆叶 (《滇南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叶片,植物形态详豇豆条。
【功用主治-豇豆叶的功效】《滇南本草》:冶淋症。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用2~3两。
查看(355)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地骨皮(枸杞根)---治虚劳潮热盗汗\高血压
2008-10-05 10:18:57
【地骨皮的功效介绍】:
地骨皮 (《本经》)
【异名】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本经》),枸杞根,苟起根(《本草经集注》),枸杞根皮(《药性论》),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河南中药手册》),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山东中药》),红榴根皮(《中药材手册》),狗地芽皮(《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茄种植物枸杞等的根皮。
植物形态详枸杞子条。
【采集】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药材】干燥根皮为短小的筒状或槽状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长3~10厘米,宽0.6~1.5厘米,厚约3毫米。
外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粗糙,有错杂的纵裂纹,易剥落。
内表面黄白色,较平坦,有细纵纹。
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黄色,内层灰白色。
臭微。
味微甘。
以块大、肉厚、无木心与杂质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生产。
【化学成分】根皮含桂皮酸和多量酚类物质、甜菜碱 。
也有报道,甜菜碱只含于枸杞的叶和果实,不存在于根皮。
根中尚含抑制硫胺素活性的物质,这种抑制作用可被半胱氨酸及维生素C解除。
地骨皮中尚分离得β-谷甾醇、亚油酸、亚麻酸、卅一酸等。
【药理作用】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地骨皮的浸剂、酊剂及煎剂对麻醉犬、猫、兔静脉注射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伴有心率减慢和呼吸加快;浸剂的作用似优于煎剂;反复给药可产生程度不等的快速耐受现象。
浓缩酊剂给麻醉犬、猫肌肉注射或煎剂给不麻醉大鼠灌胃也呈现持久稳定的降压作用。
地骨皮的降压作用与中枢有关,还可能有阻断交感神经末梢及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
降压期间,心电图除有心率变慢、T波减低外,无明显变化,中毒剂量可使豚鼠心脏产生房室传导的部分性乃至完全性阻滞。
②降血糖作用 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先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时后尚未恢复。
对于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并无明显对抗作用。
家兔皮下注射浸膏,血糖亦降低 另一种有髯毛的枸杞根的提取物可引起大鼠血糖显著而持久地降低,碳水化物耐量升高,其降低血糖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胍的衍生物。
③解热作用 地骨皮对人工发热家兔有显著退热作用。
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提取后残渣之水提取物并无作用,而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或乙醚提取后残渣的水提取物皆有作用。
其解热作用比氨基比林弱,约与其他解热药相等。
【炮制】拣去杂质及木心,略洗,晒干,切段。
【性味】甘,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纲目》:味甘淡,寒。
【归经】入肺、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足少阴,手少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汇言》:入足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地骨皮的功效】清热,凉血。
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②《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
③《药性论》: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
④《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
⑤《本草别说》:治金疮。
⑥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
⑦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⑧《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
⑨《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
⑩《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痼,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医学入门》:忌铁。
②《本草汇言》:虚劳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泻者宜减之。
③《本草正》:假热者勿用。
【选方】①治骨蒸肌热,解一切虚烦躁,生津液:地骨皮(洗,去心)、防风(去钗股)各一两,甘草(炙)一分。
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竹叶七片,煎服。
(《本事方》地仙散) ②治热劳:地骨皮二两,柴胡(去苗)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
(《圣济总录》地骨皮散) ③治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热或寒: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二升,小麦二升。
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麦熟,药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
(《千金方》枸杞汤) 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⑤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为散,煎服。
(《普济方》) ⑥治血淋:地骨皮,酒煎服。
若新地骨皮加水捣汁,每盏入酒少许,空心温服更妙。
(《经验广集》地骨酒) ⑦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锉)、土瓜根(锉)、栝楼根(锉)、芦根(锉)各一两半,麦门冬(去心,焙)二两,枣七枚(去核)。
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地骨皮饮) ⑧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五升(锉皮),石膏一升,小麦三升。
上三味切,以水煮,麦熟汤成,去滓,适寒温饮之。
(《医心方》枸杞汤) ⑨治时行目暴肿痒痛:地骨皮(切)三斤。
以水三斛,煮取三升,绞去滓,更内盐二两,煎取一升,洗目。
(《圣济总录》地骨皮汤) ⑩治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
用水煎饮亦可。
(《肘后方》) ⑾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各三钱。
水煎服之。
(《兰室秘藏》地骨皮汤) ⑿治耳聋,有脓水不止:地骨皮半两,五倍子一分。
上二味捣为细末,每用少许,掺入耳中。
(《圣济总录》地骨皮散) ⒀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小豆,剥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叶。
煮汁,煎如糖服之。
(《千金方》) ⒁治肠风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凤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黄色)。
捣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服。
忌油腻。
(《经验方》地骨皮散) ⒂治痔疾:枸杞根、地龙(捣)。
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干捣罗为末,每秤一两,别入地龙末一钱,和匀,先以热虀汁洗煠患处,用药干掺,日可三次用。
(《圣济总录》枸杞散) ⒃治气瘘疳疮,多年不愈:地骨皮不以多少,杵为细末,每用纸燃蘸絍疮口内,频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饮调二钱,无时,日进三服。
(《外科精义》应效散) ⒄治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
(《永类钤方》) ⒅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
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
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两炒,一份用小茴香一两炒,一份用芝麻一两炒,一份用川楝肉一两炒。
炒后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
此方名四神丸。
⒆壮筋骨,补精髓。
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
此方名地骨酒。
⒇骨蒸烦熟(包括一切虚劳烦热及大病后烦热)。
用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和匀后。
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此方名地仙散。
(21)肾虚腰痛。
和枸杞根、杜仲、萆解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锅内煮一天,常取饮服。
(22)赤眼肿痛。
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进盐一两,再煮成二程式,频用洗眼和点眼。
(23)小便出血。
用新地骨皮洗净,捣取自然汁。
无汁则加水煎汁。
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
(24)风虫牙痛。
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25)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
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
此方名地骨皮汤。
(26)男子下疳。
先以浆水洗过。
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27)妇女阴肿或生疮。
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28)痈疽恶疮,脓血不止。
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
以地骨皮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29)足趾鸡眼,作痛作疮。
用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涂。
(30)目涩有翳。
用枸杞叶、车前叶各二两,捣出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
取汁点眼,不过三、五次,即见效。
(31)五劳七伤,房事衰弱。
用枸杞叶半斤,切细,加粳米二合,豉汁适量,一起煮成粥。
每日食用,有效。
【临床应用】①治疗高血压病每日用鲜枸杞根皮或全根2两(干品1两),水煎2次分服,连服30天为一疗程。
观察1~3期患者36例,显效(按1964年兰州心血管会议拟订标准)20例,有效5例,无效11例。
其中I期3例全部有效;Ⅲ期疗效最低,有效率62%。
疗效出现时间最快4小时,最慢7天。
全部病例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无体位性低血压及其它副作用。
②治疗青年扁平疣、掌跖疣、泛发性湿疹地骨皮制成10%注射液,每次用2~3毫升,加自血2毫升,肌肉注射,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如未痊愈亦可继续一疗程。
曾治疗青年扁平疣7例,6例痊愈,1例好转,皮疹大部消失;泛发性湿疹12例,痊愈9例,好转2例,无效1例。
有的经2~4次治疗即有明显好转,5~6次即愈。
个别注射后不久感觉轻度头痛及面部潮红。
③治疗牙髓炎疼痛取地骨皮1两加水500毫升,煎至50毫升,过滤后以小棉球蘸药液填入已清洁之窝洞内即可。
经治11例,均有明显止痛效果。
有的用药后1分钟即止痛。
④治疗疟疾取鲜地骨皮1两,茶叶1钱,水煎后于发作前2~3小时顿服。
试用于150例患者,其中145例均控制发作,有的服1剂即见效。
【枸杞叶的功效介绍】:
枸杞叶 (《别录》)
【异名】地仙苗(《日华子本草》),甜菜(《本草图经》),枸杞尖(《滇南本草》),天精草(《保寿堂经验方》),枸杞苗(《纲目》),枸杞菜(《生草药性备要》),枸杞头(《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嫩茎叶。
植物形态详枸杞子条。
【采集】春、夏采收。
【化学成分】日本产枸杞叶含甜菜碱、芸香甙、维生素C、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硫胺素抑制物(此抑制作用可为半胱氨酸及维生素C所消除);干叶的热水浸出液中含肌甙、6-氧嘌呤、胞啶酸、尿甙酸、极少量的琥珀酸、焦谷氨酸、草酸及多量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精氨酸。
【性味】苦甘,凉。
①《药性论》:味甘,平。
②《千金·食治》:味苦,平,涩,无毒。
③《纲目》:苦甘,凉。
【归经】《要药分剂》:入心、肺、脾、肾四经。
【功用主治-枸杞叶的功效】补虚益精,清热,止渴,祛风明目。
治虚劳发热,烦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带下,热毒疮肿, ①《药性论》: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
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发热诸毒烦闷,可单煮汁解之,能消热面毒;主患眼风障赤膜昏痛,取叶捣汁注眼中。
②《食疗本草》: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③《口华子本草》: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
④《纲目》:去上焦心肺客热。
⑤《生草药性备要》:明目,益肾亏,安胎宽中,退热,治妇人崩漏下血。
⑥《本经逢原》:能降火及清头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2~8两;煮食或捣汁。
外用:煎水洗或捣汁滴眼。
【宜忌】《药性论》:与乳酪相恶。
【选方】①治五劳七伤,房事衰弱:枸杞叶半斤(切),粳米二合。
上件以豉汁相和,煮作粥,以五味末葱白等,调和食之。
(《圣惠方》枸杞粥方) ②治阳气衰,腰脚疼痛,五劳七伤:枸杞叶一斤,羊肾一对(细切),米三合,葱白十四茎。
上四味细切,加五味煮粥,如常法,空腹食。
(《圣济总录》枸杞羊肾粥) ③治急性结膜炎:枸杞叶二两,鸡蛋一只。
稍加调味,煮汤吃,每日一次。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④治跟涩痛,兼有翳者:枸杞叶二两,车前叶二两。
上件药熟挼之,使汁欲出,又别取大桑叶三两,重裹之,悬于阴地,经宿,乃轻压取汁,点目中,不过三,五度瘥。
(《圣惠方》枸杞汁点眼方) ⑤治视力减退及夜盲:枸杞菜二两,柄猫草一两,夜明砂三钱,猪肝四两。
水煎服。
(《陆川本草》) ⑥治痔疮炎肿:鲜枸杞茎叶一握。
煎汤熏洗。
(《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年少妇人白带:枸杞尖作菜,同鸡蛋炒食。
(《滇南本草》)
查看(547)评论(2)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冬瓜------- 治水肿,消渴\解鱼、酒等毒
2008-10-05 09:57:00
【冬瓜的功效介绍】:
冬瓜 (《本草经集注》)
【异名】白瓜、水芝((本经)),蔬秬(《广志》),白冬瓜(《别录》),地芝(《神仙本草》),濮瓜(孟诜),蔬苽(《群芳谱》),东瓜(《羸涯胜览》),枕瓜(《中国药植志》)。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实。
【植物形态】冬瓜一年生攀援草本。
茎长大粗壮而略呈方形,密被黄褐色刺毛,卷须分枝。
单叶互生;具长柄,柄长达10余厘米;叶片阔卵形或近于肾形,长15~30厘米,宽与长几相等,具5~7棱角或呈浅裂状,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均被粗毛,叶脉网状。
花单性,雌雄同株,单生于叶腋;雄花花梗长5~15厘米,花萼管状,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边缘具锯齿,花冠黄色,5裂几至基部,直径6~10厘米,花瓣外展,长3~5厘米,雄蕊5,联生成3枚,其中2枚较宽,花药2室,另外1枚较窄,花药1室;雌花柄短,长不及5厘米,子房下位,长椭圆形,密被柔毛,柱头3裂,略扭曲。
瓠果肉质。
椭圆形或长方状椭圆形、有时近圆形,长30~60厘米,直径20~35厘米;果皮淡绿色,表面具-层白色蜡质的粉末,果肉白色肥厚:果梗圆柱形,具纵槽.种子多数,白色或黄白色;卵形或长卵形,边缘通常具一棱边,有的栽培品种边缘平滑。
花期5~6月。
果期6~8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茎(冬瓜藤)、叶(冬瓜叶)、果皮(冬瓜皮)、果瓤(冬瓜瓤)、种子(冬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摘。
【化学成分】冬瓜每市斤含蛋白1.5克、糖8克、粗纤维15克、灰分1.1克、钙72毫克、磷45毫克,铁1.1毫克、胡萝卜素0.04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1.1毫克、维生素C61毫克。
与雄花比较,雌花含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较多;并含天门冬素,雄花中无。
【性味】甘淡,凉。
①《别录》:味甘,微寒。
②陶弘景:性冷利。
③《饮膳正要》:味甘,平微寒,无毒。
④《滇南本草》:性子和,味甘淡。
⑤《玉楸药解》:味酸甘,微寒。
【归经】入肺、大小肠、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小肠四经。
③《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用主治-冬瓜的功效】利水,消痰,清热,解毒。
治水肿,胀满,脚气,淋病,痰吼,咳喘,暑热烦闷,消渴,泻痢,痈肿,痔漏;并解鱼毒,酒毒。
①《别录》:主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
②陶弘景:解毒,消渴,止烦闷,直捣绞汁服之。
③孟诜:益气耐老,除胸心满,去头面热。
④《日华子本草》:除烦。
治胸膈热,消热毒痈肿;切摩痱子。
⑤《本草图经》:主三消渴疾,解积热,利大、小肠。
⑥《本草衍义》:患发背及一切痈疽,削一大块置疮上,热则易之,分散热毒气。
⑦《日用本草》:瘥五淋。
⑧《滇南本草》:治痰吼,气喘,姜汤下。
又解远方瘴气,又治小儿惊风。
润肺消热痰,止咳嗽,利小便。
⑨《本草再新》:清心火,泻脾火,利湿去风,消肿止渴,解暑化热。
⑩《随息居饮食谱》:清热,养胃生津,涤秽治烦,消痈行水,治胀满,泻痢霍乱,解鱼、酒等毒。
亦治水肿,消暑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两;煨熟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①孟诜: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
②崔禹镐《食经》:冷人勿食,益病,又作胃反病。
③《本草经疏》: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
④《医林纂要》:羸者忌食,善溃也。
【选方】①治水气浮肿喘满:大冬瓜一枚,先于头边切一盖子,取出中间瓤不用,赤小豆(水淘净),填满冬瓜中,再用盖子合了,用竹签签定,以麻线系,纸筋黄泥通身固济,窨干,用糯谷破取糠片两大箩,埋冬瓜在内,以火著糠内煨之,侯火尽取出,去泥,刮冬瓜令净,薄切作片子,并豆一处焙干。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煎冬瓜子汤送下,不拘时候,小溲利为验,(《杨氏家藏方》冬瓜丸) ②治消渴:冬瓜一枚,削去皮,埋在湿地中,一月将出,破开,取清汁饮之。
(《圣济总录》) ③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
上截瓜头去瓤,入黄连末.火中煨之,侯黄连熟,布绞取汁。
一服-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瘥为度。
一方云,以瓜汁和黄连末,和丸如梧子大。
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日再服,不差,增丸数。
忌猪肉、冷水。
(《近效方》) ④治小儿生-个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渴者:绞冬瓜汁服之。
(《千金方》) ⑤治小儿渴利:单捣冬瓜汁饮之。
(《千金方》) ⑥治伤寒后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肿,口干:冬瓜一枚,黄土泥厚裹五寸,煨令烂熟,去土绞汁服之。
(《古今录验方》) ⑦治发背砍死者:冬瓜截去头,合疮上,瓜当烂,截去更合之。
(《补缺肘后方》) ⑧治痔疼痛:冬瓜汤洗。
(《经验方》) ⑨治夏月生痱子:冬瓜切片,捣烂涂之。
(《千金方》) ⑩治马汗入疮:干冬瓜烧研,洗净敷之。
(《纲目》) ⑾治食鱼中毒:饮冬瓜汁。
(《小品方》)
冬瓜皮的功效介绍】:
冬瓜皮 (《开宝本草》)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外层果皮。
植物形态详冬瓜条。
【采集】食用冬瓜时,收集削下的外果皮,晒干。
【药材】干燥果皮,常向内卷曲成筒状或双筒状,大小不一。
表面光滑,淡黄色、黄绿色至暗绿色,革质,被有白色粉霜,内表面较粗糙,微有筋脉。
质脆,易折断。
气无,味淡。
以皮薄、条长,色灰绿、有粉霜,干燥、洁净者为佳。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化学成分】含蜡类及树脂类物质。
瓤含葫芦巴碱、腺嘌呤等。
【药理作用】非肾性水肿恢复期患者内服冬瓜皮煎剂2两,并饮水1000毫升,在服药后2小时内排出尿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2~4小时之间,则较对照组减少。
【性味】甘,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平,味甘淡。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凉,无毒。
【归经】《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功用主治-冬瓜皮的功效】利水消肿。
治水肿,腹泻,痈肿。
①《本草图经》:功用与冬瓜等。
②《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
治中风。
③《纲目》:主驴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
④《本草再新》:走皮肤,去湿追风,补脾泻火。
⑤《重庆堂随笔》:解风热,消浮肿。
⑥《分类草药性》:治水肿,痔疮。
⑦《江苏植药态》:治腹泻、足跗浮肿。
⑧《山东中药》:利湿消暑。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四川中药志》:因营养不良而致之虚肿慎用。
【选方】①治肾脏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肿:冬瓜皮六钱,西瓜皮六钱,白茅根六钱,玉蜀黍蕊四钱,赤豆三两。
水煎,一日三回分服。
(《现代实用中药》) ②治损伤腰痛:冬瓜皮烧研,酒服一钱。
(《生生编》) ③治跌扑伤损:干冬瓜皮一两,真牛皮胶一两(锉)。
入锅内炒存性,研末。
每服五钱,好酒热服,仍饮酒一瓯,厚盖取微汗。
(《摘元方》) ④治咳嗽:冬瓜皮五钱(要经霜者),蜂蜜少许。
水煎服。
【冬瓜子的功效介绍】:
冬瓜子 (《唐本草》)
【异名】白瓜子(《本经》),瓜子、瓜瓣(《金匮要略》),冬瓜仁(《别录》),瓜犀(《荆楚岁时记》)。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
植物形态详冬瓜条。
【采集】食用冬瓜时,收集种子,洗净,选成熟者,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扁平的长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厘米左右,宽约6毫米。
外皮黄白色,有时有裂纹,一端纯圆,另一端尖,尖端有2个小突起,其一较小者为种脐;另一突起较大,上有一明显的珠孔。
边缘光滑(单边冬瓜子)或两面边缘均有一环形的边(双边冬瓜子)。
剥去种皮后,可见乳白色的种仁,有油性。
气微,味微甜。
以白色、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以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安徽等地,产量较大。
【化学成分】种子含皂甙0.68%、脂肪、尿素、瓜氨酸等。
同属植物Benincasa ccrifera种子的脂肪油中含亚油酸62.3%,油酸21.9%,饱和脂肪酸15.6%,种子中并分离出少量腺嘌呤,胡芦巴碱等。
【炮制】拣净杂质,用时捣碎。
或用文火微炒至黄白色。
置干燥处,防虫蛀及鼠咬。
【性味】甘,凉。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寒,无毒。
③《陆川本草》:甘,凉。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冬瓜子的功效】润肺,化痰,消痈,利水。
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淋病,水肿,脚气,痔疮,鼻面酒皶。
①《本经》:益气。
②《别录》:主烦满不乐。
③崔禹锡《食经》:利水道,去淡水。
④《日华子本草》:去皮肤风剥黑皯,润肌肤。
⑤《纲目》:治肠痈。
⑥《本草经疏》:能开胃醒睥。
⑦《本草述》:主治心经蕴热,小水淋痛,并鼻面酒渣如麻豆,疼痛,黄水出。
⑧《本草从新》:补肝明目。
⑨《本草述钩元》: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凡肠胃内壅,最为要药。
⑩陈念祖:能润肺化痰,兼益胃气。
⑾《山东中药》:治肾脏炎,尿道炎,小便不利,脚气,水肿。
⑿《中国药植图鉴》:罨痔疾肿痛,或洗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4钱;或研末。
外用:煎水洗或研膏涂敷。
【宜忌】《别录》:久服寒中。
【选方】①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桃仁三十枚,瓜瓣(目前多用冬瓜仁)半升。
上四味细切,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吐如脓。
(《金匮要略》千金苇茎汤) ②治肠痈脓未成,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斤,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白带:陈冬瓜仁炒为末。
每空心米饮服五钱。
(《救急易方》) ④治消渴不止,小便多:干冬瓜子、麦门冬、黄连各二两。
水煎饮之。
《摘元方》 ⑤治男子五劳七伤,明目:白瓜子七升,绢袋盛,搅沸汤中三遍,暴干;以酢五升浸一宿,暴干;治下筛。
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
(《千金方》)
查看(270)评论(1)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海金沙草-------尿路感染,结石\专理跌打
2008-10-05 04:34:57

【海金沙草的功效介绍】:
海金沙草 (《纲目》)
【异名】竹园荽(《履巉岩本草》),迷离网(《生草药性备要》),鸡胶莽(《质问本草》),斑鸠窝(《草木便方》),左篆藤、金线风、破网巾、黄金塔(《分类草药性》),左转藤(《天宝本草》),罗网藤(《广州植物志》),须须药、黑透骨、铁脚仙、乱头发(《贵州民间方药集》),铁线藤、蔓蔓藤、虾蟆藤,纺车藤、金金藤、见根藤、藤吊丝(《福建民间草药》),牛斗茜(《陆川本草》),磨菇藤、塞窦藤(《广西中兽医药植》),扫把藤、天仙草(《中国土农药志》),松筋草(《广西中药志》),鼎擦藤、毛须藤(《闽南民间草药》),黑须草(《重庆草药》),满天云、硬筋藤、西牛藤(《湖南药物志》),金线藤(《闽东本草》),攀谷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海金沙藤、吐丝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鸡脚藤、爬古藤(《江西草药》),洗碗藤、爬墙蕨、金砂蕨(《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全草。
【植物形态】海金沙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4米。
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
茎细弱、呈干草色,有白色微毛。
叶为1~2回羽状复叶,纸质,两面均被细柔毛;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12~20厘米,宽10~16厘米,小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不规则分裂,上部小叶无柄,羽状或戟形,下部小叶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与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时为1回材状复叶,小叶阔线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规则的小片。
孢子囊生于能育羽片的背面,在2回小叶的齿及裂片顶端成穗状排列,穗长2~4毫米,孢子囊盖鳞片状,卵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环带侧生,聚集一处。
袍子囊多在夏秋季产生。
野生于山坡、草丛中,攀援他物而生长。
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及根茎(海金沙根)、成熟的孢子(海金沙)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同属植物小叶海金沙的全草,在广东、广西民间亦同供药用。
与上种的主要区别点:羽片为1回羽状复叶,小叶片基部有关节。
【采集】8~9月采收。
【化学成分】藤含氨基酸、糖类、黄酮甙和酚类。
叶中含黄酮类。
【性味】甘,寒。
①《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
②《岭南采药录》:味甘,性寒,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寒,味甘淡,无毒。
【功用主治-海金沙草的功效】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带下,小便不利,肾炎水肿,湿热黄疸,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烫伤,丹毒。
①《履巉岩本草》:治淋病热痛者,并小便不利。
②《生草药性备要》:专理跌打。
③《分类草药性》:退火。
治淋症,咳嗽,筋骨疼痛。
④《天宝本草》:平肝济火。
治小儿螬疳,红崩淋沥。
⑤《岭南采药录》:通淋,利小肠,解热毒气。
治伤寒狂热,湿热肿满,茎痛,疗痘疮变黑。
⑥《广州植物志》:可敷郁血,又可上咯血。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五淋白浊,消水肿。
⑧《四川中药志》:治痨嗽火咳。
⑨《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水肿,湿热黄疸,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胃火牙痛,水泡疮。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通淋。
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赤,肠炎痢疾。
⑾《广西中草药》:治汤火伤。
⑿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活血通络,治百日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鲜者1~3两);或研末。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选方】①治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场,调服二钱;或加滑石。
(《夷坚志》) ②治血淋:左转藤、小萹蓄,水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③治妇女白带:海金沙茎一两,猪精肉四两。
加水同炖,去渣,取肉及汤服。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④治小便不利:海金沙全草二至三两。
和冰糖,酌加水煎服;或代茶常饮。
(《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赤痢:海金沙全草二至三两。
水煎,日服一至三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腹泻:海金沙全草,水煎服。
(《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湿热黄疸:金砂蕨叶、田基黄,鸡骨草各一两。
水煎服。
(《广西中草药》) ⑧治梦遗:海金沙藤烧灰存性。
用净灰一钱五分至二钱,开水冲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⑨治火烫伤:海金沙鲜叶捣烂。
调入乳外敷火伤处。
(《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缠腰火丹:鲜海金沙叶切碎捣烂。
酌加麻油及米泔水,同擂成糊状,涂搽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⑾治赘疣:海金沙全草一握,水煎洗;在洗时用其藤擦赘疣处,日洗二至三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黄蜂螫伤:金砂蕨叶一两。
捣烂;取汁擦患处。
(《广西中草药》)
【海金沙的功效介绍】:
海金沙 (《嘉祐本草》)
【异名】左转藤灰(《四川中药志》),海金砂(《江西草药》)。
【来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
植物形态详海金沙草条。
【采集】立秋前后孢子成熟时采收,过早过迟均易脱落。
选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割下茎叶,放在衬有纸或布的筐内,于避风处晒干:然后用手搓揉、抖动,使叶背之孢子脱落,再用细筛筛去茎叶即可。
【药材】干燥成熟的孢子,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淡棕色,质极轻,手捻之有光滑感。
置手掌中即由指缝滑落;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后逐渐下沉;易着火燃烧而发爆鸣及闪光,不留灰渣,以干燥、黄棕色、质轻光滑、能浮于水、无泥沙杂质、引燃时爆响者为佳。
主产广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陕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
另含一种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
【性味】甘淡,寒。
⑦《品汇精要》:味淡,性平,无毒。
②《纲目》:甘,寒,无毒。
【归经】入小肠、膀胱经。
①《纲目》:小肠,膀胱血分。
②《本草汇言》:入足少阴,手、足太阳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海金沙的功效】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白带,肝炎,肾炎水肿,咽喉肿痛,痄腮,肠炎,痢疾,皮肤湿疹,带状疱疹。
①《嘉祐本草》:主通利小肠。
得栀子、马牙消、蓬砂共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
②《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③《本草正义》:利水通淋。
治男子淫浊,女子带下。
④《中国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⑤《广西中药志》:用于水肿及热病吐血。
⑥《湖南药物志》:补脾健胃。
治小儿食积。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亦,肠炎,痢疾。
⑧《江西草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
治肝炎,肾性水肿,皮肤湿疹,水痘,尿血。
痄腮,风火牙痛,喉蛾,白喉,带状疱疹,小儿L疳积。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8钱;或研末服。
【宜忌】①《本草经疏》:小便不利及诸淋由于肾水真阴不足者勿服。
②《本经逢原》:肾脏真阳不足者忌用。
【选方】①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面茶半两。
二味捣研令细。
每服三戗,生姜、甘草汤调下。
(《本草图经》) ②治热淋急痛:海金沙为末,生甘草汤冲服。
(《泉州本草》) ③治膏淋:海金沙、滑石各一两(为末),甘草二钱半(为末)。
上研匀。
每服二钱,食前,煎麦门冬汤调服,灯心汤亦可。
(《世医得效方,海金沙散) ④治尿酸结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为末。
以车前子、麦冬、木通煎水调药末,并加蜜少许,温服。
(《广西中药志》) ⑤治小便出血:海金沙为末,以新汲水调下。
一方用砂糖水调下。
(《普济方》) ⑥治肝炎:海金砂五钱,阴行草一两,车前六钱。
水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⑦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牵牛一两(半生半炒),甘遂、海金沙各半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煎水一盏,食前调下,得利止后服。
(《医学发明》海金沙散) ⑧治脾湿胀满:海金沙一两,白术二钱,甘草五分,黑丑一钱五分,水煎服。
(《泉州本草》)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海金沙,甘寒淡渗之药,故主通利小肠,得牙硝、栀子,皆咸寒苦寒之极,又得蓬砂之辛,所以能治伤寒热狂大热,当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义也,淡能利窍。
故治热淋,血淋、膏淋等病。
②《本草述》:海金沙,方书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症,讵知其种种所患,皆本于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结聚于水道有如是耳,岂可徒取责于行水之脏腑乎?试观东垣治脾湿方,更如续随子丸之亦治通身肿满、喘闷不快者,则可以思其功之所主,固不徒在行水之脏腑矣。
查看(290)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厚朴-----疗积年冷气
2008-10-04 12:41:29
【中文名】厚朴(《本经》)
【类 别】皮类
【异名】厚皮(《吴普本草》),重皮(《广雅》),赤朴(《别录》),烈朴(《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
【植物形态】①厚朴落叶乔木,高5~15米。
树皮紫褐色。
小枝幼时有细毛,老时无毛,冬芽粗大,圆锥状,芽鳞密被淡黄褐色绒毛。
叶互生,椭圆状倒卵形,长35~45厘米,阔12~20厘米,先端圆而有短急尖头,稀钝,基部渐狭成楔形,有时圆形,全缘,上面淡黄绿色,无毛,幼叶下面有密生灰色毛,者叶呈白粉状,侧脉上密生长毛;叶柄长3~4厘米。
花与叶同时开放,单生枝顶,杯状,白色,芳香,直径15厘米;花梗粗短,长2~3.5厘米,密生丝状白毛;萼片与花瓣共9~12,或更多,肉质,几等长;萼片长圆状倒卵形,淡绿白色,常带紫红色;花瓣匙形,白色;雄蕊多数,螺旋状排列;雌蕊心皮多数,分离,子房长圆形。
聚合果长椭圆状卵形,长9~12厘米,直径5~6.5厘米,心皮排列紧密,成熟时木质,顶端有弯尖头。
种子三角状倒卵形,外种皮红色。
花期4~5月。
果期9~10月。
分布浙江、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②凹叶厚朴,又名:庐山厚朴。
与上种的主要不同点,在叶片先端凹陷成2钝圆浅裂片,裂深2~3.5厘米。
分布浙江、江西、安徽、广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花蕾(厚朴花)、果实或种子(厚朴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
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药材】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
①筒朴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
长15~45厘米,厚2~5毫米。
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
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
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
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
②靴角朴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
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
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
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
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
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
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
断面紫棕色,颗粒状。
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
③根朴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
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
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
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
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
④枝朴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
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
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
断面纤维性。
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
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
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
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
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厚朴树皮含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和朴酚、挥发油;另含木兰箭毒碱。
凹叶厚朴树皮含挥发油约1%。
油含β--桉叶醇、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及异厚朴酚。
此外,尚含生物碱约0.07%、皂甙约0.45%。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厚朴煎剂在试管中,对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志贺氏及施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其效力较黄连粉低5~10倍,但也有报告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之效力大于黄连者;在豚鼠体内对炭疽杆菌有某些抗菌作用;对若干皮肤真菌在体外有抑制作用;对实验性病毒性肝炎也有改善肝脏实质病变的作用。
其醇浸剂(1:3000~1:300)在体外对结核杆菌也有某些抑制作用。
②其他作用厚朴煎剂对小鼠及豚鼠的离体肠管,小剂量出现兴奋,大剂量则为抑制,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亦有兴奋作用。
静脉注射(0.05克/公斤),可引起兔,猫的血压暂时下降,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
此外,它还可能有箭毒样作用,动物死亡时表现垂头、四肢麻痹,麻痹作用可被士的宁对抗。
煎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腹腔注射时为6.12±0.038克/公斤,皮下注射为51克/公斤;猫的最小致死量,静脉注射平均为4.25±1.5克/公斤,口服时毒性很小。
表示肠胃道吸收不完全。
【炮制】厚朴: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刮去粗皮,洗净,切丝,晾干。
姜厚朴: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净厚朴,与姜汤共煮透,待汤吸尽,取出,及时切片,晾干。
(每厚朴100斤,用生姜1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厚朴,要用紫色味辛为好。
或丸散,便去粗皮,用酥炙过。
每修一斤,用酥四两,炙了细锉用;若汤饮中使,用自然姜汁八两炙,一升为度。
【性味】苦辛,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大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太热。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足阳明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厚朴的功效】温中,下气,燥湿,消痰。
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
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
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
大温胃气,呕吐酸水。
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
④《日华子本草》:健脾。
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
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
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
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宜忌】孕妇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干姜为之使。
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②《药性论》:忌豆,食之者动气。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
【选方】①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 ②治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
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
以陈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三服。
亦治反胃,止泻。
(《斗门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净)二两半,甘草(炙)一两半,苍术(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四两,陈皮(去白)二两半。
上四味,为末。
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枣子同煎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
或杵细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盐汤嚼下,空心服。
(《博济方》平胃散) ④治因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痰涎郁结,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五两。
上细切。
每服四钱,水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易简方》四七汤即《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⑤治虫积:厚朴、槟榔各二钱,乌梅二个。
水煎服。
(《保赤全书》) ⑥治中寒洞泄:干姜、厚朴等分。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
任下三十丸。
(《鲍氏小儿方》) ⑦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朴三两,黄连三两。
锉,水三升,煎取一升。
空心细服。
(《梅师集验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阿米巴痢疾据46例观察,用药3~9天后,有43例获愈,2例进步,1例无效。
治愈者绝大多数在3天左右临床症状即基本消失。
平均腹痛消失时间为3.8天,大便成形、粘液血便消失为2.7天,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为3.2天,里急后重消失为3天,大便镜检恢复正常为4.5天。
但对阿米巴原虫是否有杀灭作用,尚待证实。
治后有2例复发,仍以原法治愈。
用法:将川厚朴制成煎剂内服,每次20毫升(相当于生药2钱),每日2次。
对脱水及中毒症状严重者应酌情补液及维持电解质平衡。
副作用:少数患者有轻微耳鸣及便秘,不影响治疗。
②用于制止针麻下全子宫切除术的鼓肠现象试用厚朴粉于术前12小时1次吞服,体重50公开以下者5~7.5克,50公斤以上者7.5~10克。
按此剂量用于36例手术,结果仅1例在手术过程中肠曲鼓出,使手术无法进行而改用硬膜外麻醉,其余在切开腹膜后肠曲不鼓,少数轻度鼓起,但轻轻一推即可将肠曲推上。
术后一般在24~36小时间有肛门排气现象出现,自诉无其他不适。
【名家论述】①李杲:厚朴,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
②《汤液本草》:《本经》云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胀满。
果泄气乎?果益气乎?若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本经》谓消痰下气者是也。
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本经》谓温中益气者是也。
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
与治痢药同用,则厚肠胃。
大抵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
③朱震亨:厚朴,气药也。
温而能散,消胃中之实也。
厚朴能治腹胀,因其味辛以提其气。
④《本草经疏》: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气血痹死肌者,盖以风寒外邪,伤于阳分,则为寒热头痛;风寒湿入腠理,则气血凝涩而成痹,甚则肌肉不仁,此药辛能散结,苦能燥湿,温热能祛风寒,故悉主之也。
《别录》又主温中、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心烦满者,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得此下泄开通,温热暖肾,则诸证不求其止而止矣。
至于淋露,虽属下焦为病,然多因胃家湿热下流;三虫亦肠胃湿热所生,苦能燥湿杀虫,故亦主之也。
《本经》又主惊悸,及《别录》除惊去留热者,皆非其所宜。
惊悸属心虚,于脾胃绝无相干,气味大温之药,又岂能去留热哉。
至益气厚肠胃,盖亦指邪气去正气自益之谓,积滞消肠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用者详之。
厚朴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
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药。
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
⑤《本草汇言》: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
故前古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呕逆泻利,虫积痞积,或肺气胀满,痰涎喘嗽,或胃气壅滞,水谷不行,用此消食化痰,去湿散胀,平土、金二脏,以致于中和也。
沈孔庭云:厚朴辛苦温燥,入脾胃二经,散滞调中,推为首剂。
然配他药,无往不可,与枳实、大黄同用,则泄实满,故大柴胡汤用之:与陈皮、苍术同用,则除湿满,故平胃散用之;与人参、白术、麦蘖同用,则治虚满,故调中汤用之;又同半夏、胆星,能燥湿清痰;同甘草、白术,能和中健胃;同枳壳、莱卜子能下气宽肠:同紫苏、前胡能发散风寒;同山查、枳实能疏气消食;同吴萸、肉桂能行湿燥阴,实有理气行气之功。
但气之盛者,用无不验,气之弱者,宜少用之。
⑥《本草经读》:厚朴,气味厚而主降,降则温而专于散,苦而专于泄,故所主皆为实症。
中风有便溺阻隔症,伤寒有下之微喘症,有发汗后腹胀满症,大便鞭症,头痛有浊气上冲症,俱宜主以厚朴也。
至于温能散寒,苦能泄热,能散能泄,则可以解气逆之惊悸。
能散则气行,能泄则血行,故可以治气血痹及死肌也。
宽胀下气,《经》无明文,仲景因其气味苦温而取用之,得《本经》言外之旨也。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厚朴,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
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故《本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金匮》厚朴麻黄汤用治咳而脉浮。
与橘、夏并用,善除湿满;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与硝、黄并用,善通大便燥结;与乌药并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浊。
味之辛者,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能入肝,平肝之横恣,以愈胁下掀疼。
……兼入血分,甄权谓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闭亦有单用之者。
诸家多谓其误服能脱元气,独叶香岩谓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诚为确当之论。
厚朴花 (《饮片新参》)
【异名】调羹花(《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花蕾。
植物形态详厚朴条。
【采集】春末夏初当花蕾未开或稍开时采摘,放蒸笼中蒸至上气后约10分钟取出,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亦有不蒸而直接将花焙干或烘干者。
【药材】干燥的花蕾形似毛笔头,长4~7厘米,径2~3厘米。
外表棕褐色或棕红色,顶尖或钝圆,底稍圆,带有花柄;柄长1~1.5厘米,径约5毫米,上着生小茸毛。
花瓣未开者层层覆盖,花头完整;已开者,有大形花蕊外露,棕黄色长柱形;花瓣肉质较厚,呈匙形,有油点,折之易碎。
气香。
以含苞来开、身干、完整、柄短、色棕红、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浙江等地。
【炮制】拣净杂质,去梗,筛去泥屑。
【性味】苦辛,温。
①《饮片新参》:微苦,温。
②《四川中药志》:味甘微苦,性温。
【功用主治-厚朴花的功效】理气,化湿。
治胸隔胀闷。
①《饮片新参》:宽中理气。
治胸闷,化脾胃湿蚀。
②《四川中药志》:宽胸理膈,降逆理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
【宜忌】《饮片新参》:阴虚液燥者忌用。
  厚朴花 (《饮片新参》)
【异名】调羹花(《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花蕾。
植物形态详厚朴条。
【采集】春末夏初当花蕾未开或稍开时采摘,放蒸笼中蒸至上气后约10分钟取出,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亦有不蒸而直接将花焙干或烘干者。
【药材】干燥的花蕾形似毛笔头,长4~7厘米,径2~3厘米。
外表棕褐色或棕红色,顶尖或钝圆,底稍圆,带有花柄;柄长1~1.5厘米,径约5毫米,上着生小茸毛。
花瓣未开者层层覆盖,花头完整;已开者,有大形花蕊外露,棕黄色长柱形;花瓣肉质较厚,呈匙形,有油点,折之易碎。
气香。
以含苞来开、身干、完整、柄短、色棕红、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浙江等地。
【炮制】拣净杂质,去梗,筛去泥屑。
【性味】苦辛,温。
①《饮片新参》:微苦,温。
②《四川中药志》:味甘微苦,性温。
【功用主治-厚朴花的功效】理气,化湿。
治胸隔胀闷。
①《饮片新参》:宽中理气。
治胸闷,化脾胃湿蚀。
②《四川中药志》:宽胸理膈,降逆理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
【宜忌】《饮片新参》:阴虚液燥者忌用。
查看(230)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钓藤------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远年痛风瘫痪
2008-10-04 03:22:30
【钩藤的功效介绍】:
(《本草原始》)
【异名】钓藤(《本草经集注》),吊藤(陶弘景),钩藤钩子(《小儿药证直诀》),钓钩藤(《滇南本草》),莺爪风(《草木便方》),嫩钩钩(《饮片新参》),金钩藤(《贵州民间方药集》),挂钩藤(《药材学》),钩丁(《陕西中药志》),倒挂金钩、钩耳(《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
【植物形态】①钩藤木质藤本,常绿,高1~3米。
小枝四方形,光滑,变态枝成钩状,成对或单生于叶腋,钩长1~2厘米,向下弯曲。
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6~11厘米,宽3~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圆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脉腋有短毛;叶柄长0.8~1.2厘米;托叶2深裂,裂片线状锥尖,长0.6~1.5厘米。
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总花梗长3~5厘米;花萼长约2毫米,下部管状,先端5裂,裂片长不及1毫米:花冠黄色,管状,长约7毫米,先端5裂,裂片近圆形,外面被粉状柔毛,喉部内具短柔毛;雄蕊5,生于花冠管的喉部,花药基部呈耳状,先端尖,花丝极短:子房下位,纺锤形,花柱线形,伸出于花冠管之外,柱头头状。
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5~6毫米,疏被柔毛。
种子数枚,细小,两端有翅。
花期6~7月。
果期10~11月。
生长于山谷、溪边的疏林下。
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钩藤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华钩藤木质藤本,高达3米。
小枝四方形,全体光滑无毛;钩近于叶腋生,长约1.5厘米。
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17厘米,宽5.5~9.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两而均无毛;叶柄长约1厘米;托叶膜质,圆形,全缘,外反,长达1.5厘米。
头状花序直径约4厘米;花序柄长5~8厘米,无毛;花萼管状,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或卵形,长约1.5毫米,密被灰色小粗毛;花冠管状,长1.2~1.5厘米,先端5裂,裂片近圆形;雄蕊5,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比花药短;子房下位,花柱线形,伸出于花冠管之外,柱头头状。
蒴果棒状,长0.8~1.2厘米,被紧贴的长柔毛。
种子细小,两端有翅。
花期6~7月。
果期10~11月。
生于山谷疏林中。
分布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春、秋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无钩的藤茎,晒干,或置锅内蒸后再晒干。
【药材】①钩藤为干燥的带钩茎枝,茎枝略呈方柱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2毫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一环状的茎节,稍突起,节上有对生的两个弯钩,形如船锚,尖端向内卷曲,亦有单钩的,钩大小不一,基部稍圆,径2~3毫米,全体光滑,略可见纵纹理。
质轻而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层呈棕红色,髓部呈淡黄色而疏松如海绵状。
气无,味淡。
以双钩形如锚状、茎细、钩结实、光滑、色红褐或紫褐者为佳。
主产广西、江西、湖南、浙江、广东。
②华钩藤性状与钩藤大致相同。
惟茎枝呈方柱形,径约2~3毫米,表面灰棕色,钩基部稍阔。
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亦产。
尚有多种同属植物的带钩茎枝亦作钩藤使用,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①披针叶钩藤,枝有狭翅;钩光滑。
②类钩藤,钩光滑,托叶裂片狭三角形。
③大叶钩藤,参见大叶钩藤条。
④毛钩藤,枝、钩及叶下面被粗毛。
⑤无柄果钩藤,花冠管无毛,裂片外面密被绢毛,枝、钩被疏毛。
⑥攀茎钩藤,枝、钩密被柔毛,叶下面被长柔毛。
【化学成分】带钩茎枝叶含钩藤碱、异钩藤碱、柯诺辛因碱、异柯诺辛因碱、柯楠因碱、二氢柯楠因碱、硬毛帽柱木碱、硬毛帽柱木因碱。
【药理作用】①镇静作用钩藤煎剂0.1克/公斤给小鼠腹腔注射,能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但无明显的催眠作用,剂量加大25倍也不加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麻醉作用,即使加大剂量50~100倍也不能使翻正反射消失,亦不引起运动障碍,与现有的催眠药、镇定药似有不同。
用大鼠的防御运动性条件反射也证明,钩藤煎剂1克/公斤腹腔注射,可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表现在使部分大,鼠阳性条件反射破坏,条件反射时延长,对分化抑制和非条件反射皆无显著影响。
用索库托夫氏家兔后肢屈曲反射的方法也证明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其冲动总合能力减弱。
在豚鼠的实验性癫痫的治疗中,用钩藤乙醇浸膏后3~8天,能制止癫痫反应的发生,停药后3天恢复治疗前状态。
其作用较为缓慢,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甚接近,因而治疗期间,动物皆较软弱,体重减轻。
对中枢运动性分析器兴奋性增高的状态,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钩藤碱为吲哚类衍化物,故可能对精神方面有特异作用,有人将其与育亨宾、利血平作了一般药理学试验的比较,认为三者是不同的(如在蛙、鼠身上,利血平引起镇静,育亨宾引起痉挛,钩藤碱则引起运动麻痹及呼吸抑制)。
②降压作用钩藤煎剂对麻醉犬(0.05克/公斤)、免(2~3克/公斤)和实验性大鼠(5克/公斤/日,口服)均有降压作用。
对在颈部切除二侧减压神经、窦神经后造成的反射性高血压的家兔,钩藤煎剂的降压效果与萝荚木全碱相似。
煎煮时间过久或不够(最好煎15分钟以内)会影响降压效果。
钩及茎枝(即单钩、双钩及与其相邻之较细茎枝)降压效果较好;老枝(无钩,直径在0.5~2厘米)降压效果很差。
在分析钩藤煎剂的降压原理时发现,降压不受阿托品影响,而在切除颈迷走神经后,降压作用即显著减弱。
对离体蟾蜍心脏无显著抑制。
在离体兔耳的灌流上,亦无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故认为其降压乃是反射性的(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抑制血管运动中枢而引起,大剂量则对后者起直接抑制作用。
钩藤碱的盐酸盐20毫克/公斤对麻醉猫静脉注射,或20~50毫克/公斤给肾性高血压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明显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其作用与总碱或煎剂相似,钩藤总碱在离体兔耳标本上,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
钩藤碱对其他动物亦有降压作用,但持续时间短,远较利血平为差,降压后可随之为血压上升。
此外钩藤碱能抑制离体肠管,兴奋大鼠离体子宫。
【毒性】小鼠1次腹腔注射之半数致死量:钩藤煎剂为29.0±0.8克/公斤;钩藤总碱为144.2±3.1毫克/公斤;钩藤碱为162.3毫克/公斤;总碱口服为514.6±29.1毫克/公斤。
在亚急性毒性方面,家兔每日用钩藤煎剂灌胃2次,每次5克/公斤(比治疗量大2.5倍),连服10天,无中毒症状。
钩藤总碱50毫克/公斤连续给药14天,不引起大鼠内脏的病理改变;剂量加倍,虽肝脏有轻度炎症变化,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对饮食、体重及外观行为均无影响。
【炮制】拣去老梗、杂质,洗净,晒干。
【性味】甘,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味甘,平。
③《蜀本草》:味苦。
【归经】入肝、心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
②《本草经疏》: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钩藤的功效】清热平肝,熄风定惊。
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
①《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
②《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
③《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
④《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⑤《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
⑥《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
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1.5~3钱;或入散剂。
【宜忌】①《本草新编》:最能盗气,虚者勿投。
②《本草从新》:无火者勿服。
【选方】①治小儿惊热: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
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方》延龄散) ②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半两,龙齿一两,石膏三分,栀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麦门冬三分(去心,焙)。
上药粗捣,罗为散。
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
(《圣惠方》钩藤散) ③治诸痫啼叫:钩藤、蝉壳各半两,黄连(拣净)、甘草、川大黄(微炮)、天竺黄各一两。
上捣罗为末。
每服半钱至一钱,水八分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至四分,去滓,温服。
(《普济方》钩藤饮子) ④治小儿盘肠内钓,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弯身如虾者:钩藤、枳壳、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
水半盅,煎二分服。
(《幼科指靠》钩藤汤) ⑤治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钩藤二至五钱,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钩藤、桑根白皮(锉)、马牙硝各一两,栀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
上七味,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
(《圣济总录》钩藤汤) ⑦治全身麻木:钩藤茎枝、黑芝麻、紫苏各七钱。
煨水服,一日三次。
(《贵州草药》) ⑧治半边风:钩藤茎枝、荆芥各四钱,排风藤一两。
煨水服,一日三次。
(《贵州草药》) ⑨治面神经麻痹:钩藤二两,鲜何首乌藤四两。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胎动不安,孕妇血虚风热,发为子痫者:钩藤、人参、当归、茯神、桑寄生各一钱,桔梗一钱五分。
水煎服。
(《胎产心法)钩藤汤)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据100余例的观察,服药后多数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
随着血压的下降,头晕、头痛、心慌、气促、失眠等自觉症状亦相应减轻或消失。
据部分病例观察,血压下降开始于服药后2~7日,10日之后降压效果即很显著,有时还可继续下降。
血压下降的曲线呈斜坡状,显示本品作用温和。
个别病例在服药期间有回升现象,但波动的幅度甚小,且不伴有症状恶化。
对神经机能失调者疗效甚显著,服药5~10天症状即可明显减轻。
病期愈早疗效愈好,属于第三期者多无降压效果,但有些患者血压虽无明显变化,而症状却有明显改善。
治疗中未见副作用。
用法:钩藤加水煮沸10~20分钟,使成20%浓度,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或每日用钩藤2两,放入沸水中保持沸点15~20分钟,制成煎液200毫升,中、晚分服,4~6日为一疗程。
根据祖国医学传统经验,钩藤不宜久煎,否则影响效力;现代药理实验亦证明,钩藤煮沸超过20分钟时,降压的有效成分便部分破坏。
日用量3~5钱的疗效不满意,而以2~2.5两疗效较好。
【名家论述】①《纲目》:钩藤,手、足厥阴药也。
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
②《本草汇言》: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痫,安客忤,攻痘瘄之药也。
钱仲阳先生曰:钩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
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瘄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
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
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
③《本草新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
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
④《本草正义》:钩藤,自《别录》即以为专治小儿寒热,弘景且谓疗小儿,不入余方。
盖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
能治惊痫者,痫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
甄权谓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客忤胎风;濒湖谓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皆一以贯之。
惟濒湖又谓其发斑疹,则本于钱仲阳之紫草散,方用钩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温酒调服。
按仲阳之所谓斑疹,即是痘疮及瘄子,非今人时病中之所谓发斑,钩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又以酒辅之,能发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稳妥之法。
查看(320)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鸡骨草-------重症肝炎\黄疸
2008-10-04 03:16:13
【鸡骨草的功效介绍】:
鸡骨草 (《岭南采药录》)
【异名】黄头草、黄仔蔃、大黄草(《岭南采药录》),假牛甘子、红母鸡草(《南宁市药物志》),猪腰草(《广东中药》Ⅱ),黄食草、小叶龙鳞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广东相思子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广东相思子木质藤本,长达1米,常披散地上或缠绕其他植物上。
主根粗壮,长达60厘米。
茎细,深红紫色,幼嫩部分密被黄褐色毛。
双数羽状复叶,小叶7~12对,倒卵状矩圆形或矩田形,长5~12毫米,宽3~5毫米,膜质,几无柄,先端截形而有小锐尖,基部浅心形,上面疏生祖毛,下面被紧贴的粗毛,叶脉向两面凸起;托叶成对着生,线状披针形;小托叶呈锥尖状。
总状花序腋生,花长约6毫米;萼钟状;花冠突出,淡紫红色;雄蕊9,合生成管状,与旗瓣贴连,上部分离;子房近于无柄,花柱短。
荚果矩圆形,扁平,疏生淡黄色毛,先端有尾状凸尖;种子4~5粒,矩圆形,扁平,光滑,成熟时黑褐色或淡黄色,有明显的种阜。
花朋春、夏。
生于山地或旷野灌木林边。
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取全株,除去荚果(荚果有毒)及杂质,晒干。
【药材】干燥的带根全草,多缠扎成束。
根长短粗细不等,主根圆柱状或圆锥状,表面灰褐色,具纵横皱纹,侧根多与主根垂直横生;主根坚硬,不易折断。
茎藤状,粗1.5~2.5毫米,表面灰棕色,粗糙,小枝红棕色,较平滑;质坚,断面不平。
气微,味淡。
以干燥、洁净,根、茎、叶全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
【化学成分】全草含相思子碱胆碱、甾醇化合物、黄酮类、氨基酸、糖类。
【药理作用】相思子碱腹腔注射,能降低小鼠肩部由葡萄球菌毒索引起的炎症反应;对兔的实验性贫血无治疗效果,高浓度(1:500)可抑制羊血球的溶解。
【炮制】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甘,凉。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②《岭南草药志》:味微甘,性凉。
【功用主治-鸡骨草的功效】清热解毒,舒肝散瘀。
治黄疸肝炎,胃痛,乳痈,瘰疬,跌打伤瘀血疼痛。
①《南宁市药物志》:消炎解毒。
治传染性肝炎,跌打驳骨。
叶:捣绒敷乳疮。
②《中国药植图鉴》:治风湿骨痛,跌打瘀血内伤;并作清凉解热药。
③《岭南草药志》:清郁热,舒肝,和脾,续折伤。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舒肝止痛。
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小便刺痛,蛇咬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黄疸:鸡骨草二两,红枣七、八枚。
煎服。
(《岭南草药志》) ②治瘰疬:鸡骨草六斤,稀莶草四斤。
研末,蜜为丸,每丸重一钱。
日服三次,每次二丸,连服二至四周。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取干鸡骨草全草2~3两(儿童1~2两),瘦猪肉2两,加水1000毫升同煎。
沸后文火再煎至300毫升,每日3次分服,直至痊愈为止.治疗44例,治愈42例,治愈时间平均为21天。
黄疸消失平均为15天;肝功能恢复一般为18~21天;肝肿大随肝功能的恢复逐渐恢复正常。
治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对慢性肝炎效果不佳。
曾报道1例重症肝炎(严重黄疸合并昏睡)患者,服鸡骨草煎剂每次60毫升,日服3次,4天后,神志开始清楚,小便增多,第5天自觉症状显著减轻,第14天自觉症状消失,黄疸不显,第19天一般情况恢复正常,停药观察,肝功能逐渐恢复。
住院共38天痊愈出院。
查看(150)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皂角刺 ------疡毒要药\治癌瘭恶疮
2008-10-03 05:17:01
皂角刺
《中国药典》
【拼音名】 Zào Jiǎo Cì
【英文名】 SPINA GLEDITSIAE
【别名】天丁、皂丁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本品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鉴别】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 列,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皮层为2~3列薄壁细胞,细胞中有时含棕红色物。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偶见簇晶,纤维束旁常有单个或2~3个相聚的石细胞,壁薄。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连接成环,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少量淀粉粒。
【炮制】除去杂质;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1)同属植物新疆皂荚Gleditsia triacanthos L.,其相应药用部分功效类同。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皂角刺
《*辞典》
【出处】《本草衍义补遗》
【拼音名】 Zào Jiǎo Cì
【别名】皂荚刺(《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纲目》),皂角针(《江苏植药志》),皂针(《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性状】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
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咸,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附方】
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②治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③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④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⑤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⑥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⑦治大风疠疮,体废肢损,形残貌变者:皂角刺飞尖一斤(微炒,研为极细末),赤链蛇一条(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两,生半夏二两,真铅粉一两。俱炒燥,研为末,和皂荚刺末,一总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入净磁瓶内。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
⑨治小便淋闭: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无灰酒服。(《圣济总录》)
⑩治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摘录】《*辞典》
页首
皂角刺
《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本草衍义补遗》。
【拼音名】 Zào Jiǎo Cì
【英文名】 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 Spine of Chinese Honeylocust
【别名】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leditsia sinensis Lam.[G.horrida Willd.]2.Gleditsia japonica Miq.[Ghorrida(Thunb.)Makino]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切片晒干。
【原形态】
1.皂荚 乔木,高达15cm。刺粗壮,通常分枝,长可达16cm,圆柱形。小枝无毛。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12-18cm;小叶6-14片,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5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无毛。花杂性,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有4枚披针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条形,沿缝线有毛。荚果条形,不扭转,长12-30,宽2-4cm,微厚,黑棕色,被白色粉霜。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山皂荚 乔木,高可达25m。刺略扁,长5-10cm,常有分枝。幼枝淡紫色。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25-30cm;小叶8-12对,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l-4cm,全缘或有疏圆齿,上面有光泽,中助上有短柔毛,下面无毛;长枝上为二回偶数现状复叶,有3-6对羽片;小叶5-10对,狭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轴有短柔毛。细长总状花序;花有短梗;杂性异株,花黄绿色;雄蕊花瓣椭圆形,雄蕊8;两性花的雄蕊较小。荚果长25-30cm,宽2-3.5cm,扭曲,并有泡状隆起,种子靠近中部;种子卵状椭形,稍扁,栗褐色。花、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路边、沟旁、住宅附近。
2.生于山地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完整的棘刺为主刺及l-2次分枝;扁圆柱状,长5-18cm,基部粗8-12mm,末端尖锐;分枝刺螺旋形排列,与主刺成60°-80°角,向周围伸出,一般长约1-7cm;于次分枝上又常有更小的刺,分枝刺基部内侧常呈小阜状隆起;全体紫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商品多切成斜薄片,一般是长披针形,长2-6cm,宽3-7mm,厚l-3m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切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髓部松软,呈淡红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谈。以片薄、纯净、无核梗、色棕紫、切片中间棕红色、慷心者为佳。
显微鉴别 刺的横切面:最外一层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皮层薄,有的薄壁细胞合少量淀粉粒。中柱鞘处有厚壁纤维和厚壁细胞断续环列。薄壁细胞常合草酸钙方晶或簇晶。韧皮部呈新月形,极小。木质部发达,由木化的木薄壁细胞、纤维和导管组成。髓宽广,占整个断面的一半以上,髓细胞大形,不规则,常合少量棕色物质。
粉末特征:棕褐色,纤维性。①表皮细胞有棕色内含物及小颗粒状晶体,表面观可见气孔。②中柱鞘纤维多碎断,徽黄色,壁厚,胞腔不明显,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17-22μm,簇晶直径6-8μm,形成晶鞘纤维。纤维束厚壁性,分隔纤维,薄壁性纤维有的具单纹孔。③木薄壁细胞方形或类多角形,具纹孔。④有螺纹导管及具缘纹孔导管碎片散在。⑤髓细胞大形,具众多单纹孔。
【化学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为黄颜木素(fustin即3,7,3,4,-四羟基双氢黄酮)、非瑟素(fisetin即3,7,3,4-四羟基黄酮),并含有无色花青素。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1.体外试验,热水浸出物对JTC-26抑制率为50-70%。
2.体内实验,对浊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60g/kg灌胃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2.8%。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滤过。取滤液l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
(检查黄酮)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辛;温
【归经】肝;肺经
【功能主治】消毒透脓;搜风;杀虫。主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醋煎涂,或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各家论述】
1.《医学入门》:皂刺,凡痈疽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
2.《本草纲目》:皂荚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
3.《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沈氏曰,皂荚刺宜用头刺极尖锐者佳,刺下节如枝硬(梗)者,力薄不及也。姚继元云,治疠风癞疾,风癣风疮,搔痒风屑,与苦参同用,其力更倍。
4.《本经逢原》:角刺治痘疹气滞,不能起顶灌脓者,功效最捷,而气虚者慎勿误用,恐透表过锐,反生虚泡也。若血滞不能起顶灌脓,叉需鲮鲤,当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风恶疾,眉落鼻崩,用皂角刺三斤烧灰为末,食后煎大黄汤,调一匕服之,不终剂而愈。肿疡服之即消,溃疡服之难敛,以其性善开泄也。
5.《本草图经》:m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6.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7.《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8.《本草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9.《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10.《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11.《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摘录】《中华本草》

查看(293)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天葵子----治晚期血吸虫.肝脾肿大
2008-10-02 03:02:52
【英文名】: Caper Euphorbia Seed
【异名】千两金、菩萨豆(《日华子本草》),续随子(《开宝本草》),联步(《斗门方》),滩板救(《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的种子。
【植物形态】续随子,又名:拒冬(《开宝本草》),半枝莲(《纲目拾遗》),千层楼、铁蜈蚣。
二年生草本,高达1米,全株微被白霜,内含乳汁。
茎直立,分枝多。
单叶交互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茎下部的叶较密,由下而上叶渐增大,线状披针形至阔披针形,长6~12厘米,宽0.8~1.3厘米,基部近截形,先端渐尖,全缘。
杯状聚伞花序,通常4枝排成伞状,基部轮生叶状苞4片,每枝再叉状分枝,分枝处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钟形的苞叶2片;花单性,无花被;雄花多数和雌花1枚同生于萼状总苞内,总苞4~5裂;雄花仅具雄蕊1;雌花生于花序中央,雌蕊1,子房3室,花柱3,先端2歧。
蒴果近球形,表面有褐黑两色相杂斑纹。
花期4~7月。
果期7~8月。
栽培或野生。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本植物的叶(续随子叶)、茎中白色乳汁(续随子茎中白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9月间,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
【药材】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5~6毫米,直径约4毫米。
表面灰棕色,有网状皱纹,皱纹的凸起部深棕色,凹下部灰黑色,形成细斑点状,一侧具凹沟样种脊,顶端有小圆形微突起的合点,基部偏向种脊处有类白色的种阜,通常都巳脱落,而呈斜切面状。
种皮薄而硬脆,内表面灰白色,有光泽。
胚乳黄白色,富油质,包围着细小而直的胚,于叶2片.气无,味辛.以粒饱满、油性足者为佳。
主产河北、河南、浙江。
此外,四川、辽宁、吉林、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炮制】千金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去壳取仁。
千金霜:取拣净的千金子,搓去壳,碾碎,置蒸器内蒸透,用吸油纸包裹,压榨至油尽,碾细,过筛。
【化学成份】: 种子椭圆形或卵圆形,长3~4mm,直径2~4mm。
表面灰含巨大戟二萜醇3-十六烷酸酯(ingenol 3-hexadecanoate)、7-羟基千金二萜醇(7-hydroxylathyrol)、γ-大戟甾醇(γ-euphol)、α-大戟烯醇(α-euphorbol)、七叶内酯(aesculetin)、七叶甙(aesculin)、续随二萜酯(euphorbiasteroid)、瑞香索(daphnetin)、山柰酚-3-葡萄糖醛酸甙(kaempferol-3-glucuronide)等。
【性味】辛,温,有毒。
①《开宝本草》:辛,温,有毒。
②《本草再新》:辛,温,无毒。
【归经】入肺、胃、膀胱经。
①《本草求真》:入胃。
②《本草再新》:入肺、胃二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阳经。
【功用主治-千金子的功效】逐水消肿,破癥杀虫。
治水肿胀满,痰饮,宿滞,癥瘕积聚;妇女经闭;疥癣疮毒,蛇咬,疣赘。
具抗肿瘤作用。
用于水肿、痰饮积滞胀满、二便不通、血瘀闭经。
①《蜀本草》:治积聚痰饮,不下食,呕逆及腹内诸疾。
②《日华于本草》:宣一切宿滞,治肺气水气,敷一切恶疮疥癣。
③《开宝本草》:主妇人血结月闭,癥瘕痃癖,瘀血蛊毒,心腹痛,冷气胀满;利大小肠。
④《本草正》;逐水杀虫。
⑤江西《草药手册》:治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钱。
外用:研敷。
【宜忌】中气不足,大便溏泄及孕妇忌服。
①《品汇精要》:虚损人不可多服。
②《本草经疏》:病人元气虚,脾胃弱,大便不固者禁用。
【选方】①治水气:联步一两,去壳研,以纸裹,用物压出油,重研末,分作七服。
每治一人,只可一服,丈夫生饼子酒下,妇人荆芥汤下。
凡五更服之,至晚自止,后以厚朴汤补之,频吃益善。
仍不用吃盐、醋一百日。
(《斗门方》) ②治阳水肿胀:续随子(炒,去油)二两,大黄一两。
为末,酒、水丸绿豆大。
每服以白汤送下五十丸,以去陈莝。
(《摘元方》) ③治小便不通,脐腹胀痛不可忍:续随子(去皮)一两,铅丹半两。
上二味,先研续随细,次入铅丹,同研匀,用少蜜和作团,盛瓷罐内密封,于阴处掘地坑埋之,上堆冰雪,惟多是妙,腊月合,至春末取出,研匀,别炼蜜丸如梧桐于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木通汤下,不拘时,甚者不过再服,要效速,即化破服。
病急旋合亦得。
(《圣济总录》续随子丸) ④治积聚癥块及涎积等:续随子三十枚(去皮),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匕(研)。
上三味,先研续随子令烂;次下二味,合研匀细,以烧糯米软饭为丸,如鸡头大.每服先烧大枣一枚,剥去皮核,烂嚼,取药一丸,椎破并枣同用,冷腊茶清下。
服盾便卧并不搜搅,至中夜后,取下积聚恶物为效。
(《圣济总录》续随子丸) ⑤解一切药毒,恶草、菰子、菌蕈、金石毒,吃自死马肉、河豚发毒,时行疫气,山岚瘴疟,急喉闭,缠喉风,脾病黄肿,赤眼疮疖,冲冒寒冒,热毒上攻,或自缢死、落水、打折伤死,但心头微暖未隔宿者,痈疽发背未破,鱼脐疮,诸般怒疮肿毒,汤火所伤,百虫、犬、鼠、蛇伤,打扑伤折:文蛤三两(淡红黄色者,捶碎,洗净),红芽大戟-两半(洗净),山茨菇二两(洗),续随子一两(去壳秤,研细,纸裹压去油,再研如白霜),麝香三分(研)。
上将前三味焙干,为细末,入麝香;续随子研令匀,以糯米粥为丸,每料分作四十粒.(内服)用生姜、蜜水磨一粒灌之,(外用)水磨涂。
(《百一选方》解毒万病丸,即《外科精要》紫金锭) ⑥治黑子,去疣赘:续随子熟时坏破之,以涂其上,便落。
(《苦济方》) ⑦治蛇咬肿毒,闷欲死:重台六分,续随子七颗(去皮)。
二物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许,敷咬处。
(《海上集验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取新鲜千金子去壳捣泥装入胶囊,根据腹围大小决定用量。
腹围较大者,每次2~3钱,早晨空腹服;5天服药1次。
服药后30分钟有头晕、悉心或呕吐,继而有肠鸣腹泻,随之腹水渐退,腹围缩小。
治疗21例,逐水效果显著,但服药后腹泻者达100%,呕吐者占45%左右,有的甚至吐出少量血液。
为了减轻呕吐反应,曾制成肠溶胶囊内服,每次3~8粒(0.48~1.28钱),每日或隔日或隔几日服1次。
使用结果,呕吐反应大大减少,且用药少,易吞服,药效快而猛,逐水效果不减.如腹痛及腹泻过剧时,可行对症治疗。
千金子胶囊对肝,肾功能均无损害,但服药后应忌食碱、盐及不消化食物;症状改善后,应抓紧时机使用锑剂以根治血吸虫病。
②治疗毒蛇咬伤取千金子20~30粒(小儿L酌减)捣烂,用米泔水调服。
治疗160例,一般服1次,重者服3次即效。
神昏者加龙胆草1两煎服。

【续随子的功效介绍】:
续随子
【释名】 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1、小便不通。
用续随了(去皮)一两、铅丹半两,同炒,加蜜捣成团,装瓶中,埋阴焉得虎子。
春末前取出,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木通汤化药送下。
如病急,亦可临时合药。
2、水肿。
用续随子一两,去壳,研细,压去油,再研细,分作七付,每治一人有一付。
男子有酒下,女子用荆芥汤下。
五更现服,不久,腹泻,但天大亮后泻自停。
可另服厚朴汤补身体,习盐、醋一在昊,病即不复发。
3、症块。
用续随子三十枚、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共研为末加糯米饭和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服一丸,打破,以大枣一枚烧熟,去皮核后,和药一起嚼烂,冷茶送下。
半夜后泻出积聚恶物即见药效。
4、蛇咬伤。
用续随子仁七粒、重台六分,捣烂,筛过,制成散剂,酒送服一匙,另用唾液调药末涂伤处。

查看(213)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仙桃草----补血调经,活血止血
2008-10-02 02:37:53
【药 名】:仙桃草
【拼 音】:JIEGUXIANTAO
【英文名】:仙桃草 Purslane Speedwell Herb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玄参科植物仙桃草的带根全草(连虫瘿用)。
【功 效】:清肺泻热,活血散瘀,理肝和胃,补血调经,活血止血。
【主 治】:治跌打损伤,咳嗽痰中带血,吐血,鼻衄,咽喉肿痛,肝胃气痛,疝痛,痛经。①《纲目拾遗》:“消痈肿跌打。”②《本草再新》:“降肺气,清肺热,止咳嗽吐血。”③《本草求原》:“活血散瘀。连茎叶根子晒干研末,酒调或冷水调服,能使筋骨接凑。”④《岭南采药录》:“和胃,理肝气痛。治内伤咳嗽,痰中带血,痈疽,跌打。外用煎洗,能祛风湿。”⑤《江苏植药志》:“全草治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带有寄生虫的果实治跌打损伤及吐血。”⑥《贵阳民间药草》:“补血调经。”
【性味归经】:《本草再新》: “味辛,性凉,无毒。”《本草再新》: “入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研末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别 名】:接骨仙桃草(《救生苦海》)、八卦仙桃(《医方集听》)、蟠桃草、夺命丹、活血丹(《纲目拾遗》)、英桃草(《本草求原》)、蚁公草、本地老鸦草(《岭南采药录》)、蚊母草、小头红(《江苏植药志》)、无风自动草(《贵阳民间药草》)、活血接骨丹(《本草推陈》)、接骨草(《杭州药植志》)
【处方名】:接骨仙桃、接骨仙桃草、仙桃草、蚊母草
【商品名】:接骨仙桃、接骨仙桃草、仙桃草,以枝叶肥嫩、干燥、带有虫瘿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华东及贵州等地。药材产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
[化学成份]全草含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木犀草素(Luteolin),甘露醇(Mannitol),香草酸(Vanillic acid)和金圣草素(Chrysoeriol)。 [性味及功效]味甘、苦,性温。有治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咯血,衄血,便血。用量6~15g;外用适量,研末加白酒调敷患处。或用鲜品捣烂外敷.[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抗菌作用 原儿茶酸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抑菌最低浓度为1.5mg/ml。
2. 木犀草素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甘露醇有止咳作用。
3. 原儿茶酸能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静脉注射降低狗冠状血管及猫后肢血管阻力。可治疗心绞痛及子宫内膜炎和子宫肌炎的子宫出血。 [附注]
同属植物水苦荬(V. Undulata Wall.)与本品近似。与本品区别在于:叶片为条状披针形,通常叶缘有尖锯齿;总状花序侧生于叶腋,往往成对。茎、花序轴,花梗、花萼和蒴果上多少有大头针状腺毛;花梗在果期挺直,横叉开,与花序轴几乎成直角,因而花序宽过1cm,可达1.5cm,花柱也较短,长1~1.5mm。果较本品略大,近球形,常有小虫寄生。广布全国各省区,生水边与沼地。功用与本品相近。并能解热利尿,治咽喉肿痛。果实治肾腰痛,并有降低血压作用。关于本种的中名《救荒本草》称为水莴苣,《本草纲目》载的水苦荬显然是菊科苦荬菜一类植物,与本种显然不同。是同名异物,不可混淆。
查看(186)评论(0)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黄鹌菜-------咽喉炎\乳腺炎
2008-09-30 13:25:03
【黄鹌菜的功效介绍】:
黄鹌菜 (《救荒本草》)
【异名】苦菜药、三枝香(《广西药植名录》),黄花菜、山芥菜、土芥菜、野芥菜、野芥兰、芥菜仔,臭头苦苴(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菊科植物黄鹌菜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黄鹌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
须根肥嫩,白色。
茎自基部抽出一至数枝,直立。
基部叶丛生,倒披针形,提琴状羽裂,顶端裂片大,先端钝,边缘有不整齐的波状齿裂;茎生叶互生,稀少,通常1~2枚,少有3~5枚,叶片狭长,羽状深裂。
头状花序小而多,排成聚伞状圆锥花丛;总苞片2层,外层苞片5枚,三角状或卵形,内层苞片约8枚,披针形;花冠黄色,边缘为舌状花,中心为管状花,瘦果棕红鱼,具棱11~13条,冠毛白色:花期4~5月。
生于路边荒野。
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春、秋采收。
【性味】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甘微苦,凉,无毒。
【功用主治-黄鹌菜的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感冒,咽痛,乳腺炎,结膜炎,疮疖,尿路感染,白带,风湿关节炎。
①《广西药植名录》:消肿,止痛。
治感冒。
②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通结气,利咽喉。
③《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抗菌消炎。
治疮疖,乳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白带,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1~2两)。
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
【选方】①治咽喉炎症:鲜黄鹤菜,洗净,捣汁,加醋适量含漱(治疗期间忌吃油腻食物)。
②治乳腺炎:鲜黄鹤菜一至二两。
水煎酌加酒服,渣捣烂加热外敷患处。
③治肝硬化腹水:鲜黄鹤菜根四至六钱。
水煎服。
④治胼胝:鲜黄鹤菜一至二两。
水酒各半煎服,渣外敷。
⑤治狂犬咬伤:鲜黄鹤菜一至二两。
绞汁泡开水服,渣外敷。
(选方出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查看(535)评论(1)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牡蛎-------主男子遗精,除风热
2008-09-30 13:13:29
【牡蛎的功效介绍】:

【中药名称】牡蛎(《本经》)
【异名】蛎蛤(《本经》),古贲(杨孚《异物志》),左顾牡蛎(《补缺肘后方》),牡蛤(《别录》),蛎房、蠔莆(《本草图经》),蠔壳(《浙江中药手册》),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山东中药》),左壳(《中药志》)。
【来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
【动物形态】①近江牡蛎贝壳2片,坚厚,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
左壳附着,较大而厚。
右壳(即上壳)略扁平,较左壳(即下壳)小,表面环生极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平、薄、脆,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迭,坚厚如石。
壳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
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足退化,无足丝。
生活于江河流人海处。
杂食性,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广东、福建、山东沿海,并有养殖。
②长牡蛎贝壳大型,坚厚,呈长条形,背腹几乎平行,一般壳长比壳高大3倍。
左壳附着。
右壳较平如盖,鳞片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次甚少.壳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
壳内面瓷白色。
闭壳肌痕马蹄形,棕黄色,位于壳的后部背侧。
左壳凹下,鳞片较右壳粗大。
肉质部软,鳃成直条状,不弯至背后角。
我国沿海都分布。
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良种。
③大连湾牡蛎贝壳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长,壳顶至后部渐扩张近似三角形。
左壳附着。
右壳壳表鳞片起伏成水波状,不如近江牡蛎平伏,放射肋不明显。
壳面淡黄色;壳内面白色。
闭壳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
肉质部延长形,鳃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弯曲度小。
分布北方沿海。
各种牡蛎的肉(牡蛎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集。
取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药材】为不规则的卵圆形、三角形或长圆形贝壳,大小不等,通常长10~30厘米,宽5~10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浅灰棕色或灰蓝色,呈层状,并有弯曲的粗糙层纹。
壳内面多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泽,基部有横纹,无光泽,边缘有波状层纹。
左壳较右壳厚而大,不平坦,壳外面常有海螺、苔藓等附着,表面并常有洞,洞内有小贝壳;右壳薄而小,较平坦。
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层状。
气无,味微咸。
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
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化学成分】含80~95%的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硅及氧化铁等。
另谓大连湾牡蛎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1.72%;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
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炮制】生牡蛎:洗净、晒干,碾碎用。
煅牡蛎:将洗净的牡蛎,置无烟炉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凉,碾碎。
【性味】咸湿,凉。
①《本经》:味咸,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本草正》:味微咸微涩,气平。
【归经】入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厥阴、少阳经。
【功用主治-牡蛎的功效】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
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
煅牡蛎收敛固涩。
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1) 益阴潜阳:生用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症。
(2)软坚散结:生用治瘰疬、肿块。
(3)固涩:煅用治多汗、遗精、带下、崩漏、泄泻等,常与龙骨配伍。
(4)也可用于胃酸过多,常配乌贼骨。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久服强骨节。
②《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
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③《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
止盗汗,除风热,止痛。
治温疟。
又和杜仲服止盗汗。
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
④《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⑤《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
⑥《珍珠囊》:软痞积。
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⑦《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止呃逆。
⑨《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治胃酸过多,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肉瞤等。
对于怀孕妇及小儿钙质缺乏与肺结核等有效。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宜忌】①《本草经集注》: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
恶麻黄、茱萸、辛夷。
②《本草经疏》: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忌之,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非宜。
【选方】①治眩晕:牡蛎六钱,龙骨六钱,菊花三钱,枸杞子四钱,何首乌四钱。
水煎服。
(《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根、牡蛎(熬),等分。
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要略》栝蒌牡蛎散) ③治一切渴:大牡蛎不计多少,黄泥裹煅通赤,放冷为末,用活鲫鱼煎汤调下一钱匕,小儿服半钱匕。
(《经验方》) ④治小便数多:牡蛎五两(烧灰),童便三升。
煎至二升,分三服。
(《乾坤生意》) ⑤治小便淋閟,服血药不效者:牡蛎、黄柏(炒),等分。
为末,每服一钱,小茴香汤下取效。
(傅滋《医学集成》) ⑥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牡蛎、鳖甲各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方》) ⑦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麻黄根(洗)、黄芪、牡蛎(米泔浸,烧赤)各一两。
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不拘时候。
(《局方》) ⑧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牡蛎、白术、防风各三两。
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
(《千金方》牡蛎散) ⑨治盗汗及阴汗:牡蛎研细粉,有汗处扑之。
(《经验方》) ⑩治温病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生牡蛎二两。
研细,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温三服。
(《温病条辨》一甲煎) ⑾治一切瘰疬:㈠牡蛎(煅)四两,玄参三两。
捣罗为末,以面糊丸如桐子大,早晚食后、临卧各服三十丸,酒下。
(《经验方》)㈡牡蛎粉五钱,和鸡胆汁为膏贴之。
(《脉因证治》) ⑿治胃酸过多:牡蛎、海螵蛸各五钱,浙贝母四钱。
共研细粉,每服三钱,每日三次。
(《山东中草药手册》) ⒀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左牡蛎十分,石膏五分。
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次。
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
(《补缺肘后方》) ⒁治金疮出血:牡蛎粉敷之。
(《肘后方》) ⒂心脾气痛,有痰。
用牡蛎煅成粉,酒送服二钱。
⒃疟疾寒热。
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⒄气虚盗汗。
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
每服一匙,酒送下。
⒅产后盗汗。
用牡蛎粉、麦麸(炒黄)等分。
每服一钱,猪肉汤调下。
⒆消渴饮水。
用黄泥封固牡蛎,煅赤,研为末。
每服一钱,活鲫鱼煎汤调下。
⒇百合变渴(由伤寒转成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卧不卧,欲行不行,欲食不食,口苦,小便赤我,一般服药则有吐泻,变成渴疾,久治不愈)。
用牡蛎(熬)二两、栝楼根二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匙,米汤调下。
一天服三次。
(21)病后常流鼻血。
用牡蛎十分、石膏五分,共研为末。
每服一匙,酒关下。
亦可加蜜作丸子吃,一天三次。
(22)小便淋闭(服治血药无效者)。
用牡蛎粉、黄蘖(炒),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小茄香汤送下。
(23)小便数多。
用牡蛎五两,加小便三升,煎成二程式,分三次服。
极效。
(24)梦遗便溏。
用牡蛎粉。
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25)阴囊水肿用牡蛎煅粉二两、干姜(炮)一两,共研为末,冷水调糊敷上。
不久,囊热如火。
药干即换,至小便通畅末,冷水调糊敷上。
不久,囊热如火。
药干即换,至小便通畅为愈。
又方:改冷水调糊为葱汁,白面同调。
不儿不用干姜。
(26)月经不止。
用牡蛎煅过研细。
加米醋揉成团,再煅再研,加米醋调艾叶末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醋汤送下。
(27)刀伤出血。
用牡蛎粉敷涂。
(28)痈肿初起。
用牡蛎粉末调水涂搽。
药干即换。
(29)瘰疬。
用牡蛎煅过,研为末。
取四两,加玄参末三两,和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服尽除根。
又方:瘰头疬不知已破未破,用牡蛎四两,甘草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饭后服,茶汤调下。
其效极验。
【临床应用】治疗肺结核盗汗取牡蛎5钱,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为1天量,早晚分服(可加糖调味),连服数天;汗止后再服2~3天,以巩固疗效。
如服数剂后疗效不明显,可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随症加减。
共治10例,一般服药2~3剂后盗汗消失;3例初期疗效不显,其中两例经加龙骨、酸枣仁服数剂后亦收到较好效果。
治程中未见不良副作用。
【贮藏】置干燥处。
相关人群
1. 病虚而多热者宜用。
2. 虚而有寒者忌之。
食物相克
牡蛎恶麻黄、吴茱萸、辛夷。
制作指导
1. 收敛固涩宜煅用,余均生用。
2.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头晕胀痛,目眩耳鸣,烦热面赤,或渐觉肢体不利者,可与代赭石、生龟甲、白芍、怀牛膝等配伍,以平肝滋阴。
3. 阴虚火旺者,可与玄参、麦冬、黄连等同用。
4. 肝肾阴亏,肝火灼津为痰,痰火凝聚而成瘰疬瘿瘤者,可与玄参、贝母相合。
5. 自汗、盗汗者,可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配伍。
食疗作用
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归肝、心、肾经;质重镇降,可散可收;
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功效;
主治眩晕耳鸣,手足振颤,心悸失眠,烦躁不安,惊痫癫狂,瘰疬瘿瘤,乳房结块,自汗盗汗,遗精尿频,崩漏带下,吞酸胃痛,湿疹疮疡。
其他相关
《纲目》云:“蛤蚌之属,皆有胎生、卵生,独此化生,纯雌无雄,故得牡名。曰蛎曰?,言其粗大也。”此乃古人臆断耳。
特性
雌雄同体,存在两种生殖功能,会因时间不同改变自己的性别。
查看(454)评论(1)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远志--------主梦邪\祛痰开窍
2008-09-30 13:00:43
【远志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远志(《本经》))
【类 别】根类
【异名】葽绕、蕀蒬(《尔雅》),棘菀(《本经》),苦远志(《滇南本草》)。
【来源】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的根。
【植物形态】细叶远志,又名:山茶叶、光棍茶、小鸡棵、线茶、山胡麻、米儿茶、燕子草、草远志、十二月花。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
根圆柱形。
茎丛生,径约1毫米,上部绿色。
叶互生,线形或狭线形,长0.8~4厘米,宽0.5~1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中脉明显,无毛或稍被柔毛;无柄或近无柄。
总状花序偏侧状,长5~12厘米;花淡蓝色;萼5片,3片较小,线状披针形,两侧2片花瓣状,长圆状倒卵形;稍弯斜;花瓣2,基部合生,两侧瓣为歪倒卵形,中央花瓣较大,呈龙骨状,顶端着生流苏状的附属物;雄蕊8,花丝基部愈合呈鞘状;雌蕊1,子房倒卵形,扁平,2室,花柱弯曲,柱头2裂。
蒴果扁平,圆状倒心形,长、宽4~5毫米,绿色,光滑,边缘狭翅状,基部有宿存的花萼,种子卵形,微扁,棕黑色,密被白色绒毛。
花期5~7月。
果期6~8月。
生向阳山坡或路旁。
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
本植物的苗(小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季出苗前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残基及泥土,阴干或晒干。
趁新鲜时,选择较粗的根用木棒搂松或用手搓揉。
抽去木心,即为远志筒;较细的根用棒捶裂,除去木心,称远志肉;最细小的根不去木心,名远志棍。

【药材】①远志筒呈筒状,中空,拘挛不直,长3~12厘米,直径0.3~1厘米。
表面灰色,或灰黄色。
全体有密而深陷的横皱纹,有些有细纵纹及细小的疙瘩状根痕。
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较平坦,微有青草气,味苦微辛,有刺喉感。
②远志肉多已破碎。
肉薄,横皱纹较少。
③远志棍又名:远志梗、远志骨。
细小,中间有较硬的淡黄色木心。
主产山西、陕西、河北、河南。
此外山东、内蒙古、安徽、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此外,尚有一种宽叶远志的根,也作远志使用,习称土远志,《滇南本草》称之为甜远志,参见甜远志条。
【化学成分】根含皂甙,水解后可分得两种皂甙元结晶,远志皂甙元A和远志皂甙元B。
近又从本植物和同属美远志的根中分离出一种皂甙细叶远志素,即2β,27-二羟基-23-羧基齐墩果酸的3-β-葡萄糖甙。
另含远志醇、N-乙酰氨基葡萄糖、生物碱细叶远志定碱、脂肪油、树脂等。
【药理作用】①法痰作用远志含植物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因而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而有祛痰作用。
提取物给狗口服,可促进气管分泌,作用强度为:美远志>桔梗>远志,如用酚红排泄法则为:美远志>远志>桔梗。
但麻醉犬口服远志煎剂1克/公斤,并不能增加气管粘液的分泌,可能因动物处于麻醉状态所致。
②对子宫作用我国西北之远志煎剂对离体豚鼠、家兔、猫、犬之未孕及已孕子宫均有兴奋作用,静脉注射6.6%煎剂3~6毫升(体重16.5公斤)对孕狗在位子宫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③溶血作用远志和桔梗相似,含有皂甙,亦有溶解红细胞的作用,溶血作用强度为:远志>美远志>桔梗,远志肉(皮部)比远志木的溶血作用强
【炮制】远志:拣去杂质,切段,筛去灰屑。
炙远志:先取甘草煎汤,去甘草,加入拣去木心的远志,文火煮至甘草水吸尽,取出,晒干。
(每远志100斤用甘草6斤4两)蜜远志:以炼蜂蜜加入适量开水和匀,拌入炙远志,稍闷,微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100斤炙远志,用炼蜂蜜2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远志,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
去心了,用熟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之。
②《得配本草》:(远志)米泔水浸,槌碎,去心用。
【性味】苦辛,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经疏》:苦微辛,温。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味酸微辛,性平。
【归经】入心、肾经。
①王好古:肾经气分。
②《滇南本草》:入心、肝、脾三经。
【功用主治-远志的功效】安神益智,祛痰,解郁。
治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疮肿。
(1)祛痰开窍:用于痰阻心窍之神昏痰盛及精神失常,可配菖蒲、郁金。
(2)交通心肾: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常配茯苓、酸枣仁。
①《本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②《本草经集注》:杀天雄、附子毒。
③《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
④《药性论》:治心神健春,坚壮阳道。
主梦邪。
⑤《日华子本草》: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
⑥王好古:治肾积奔豚。
⑦《纲目》:治一切痈疽。
⑧《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
疗五痫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
⑨《本草再新》:行气散郁,并善豁痰。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入丸、散。
【宜忌】心肾有火,阴虚阳亢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
畏真珠、藜芦、蜚蠊、齐蛤。
②《药性论》:畏蛴螬。
【选方】①心气不足,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发则狂眩:菖蒲、远志(去心)、茯苓各二分,人参三两。
上四味,捣下筛,服方寸匕,后食,日三,蜜和丸如梧桐子,服六、七丸,日五,亦得。
(《古今录验》定志小丸) ②治神经衰弱,健忘心悸,多梦失眠:远志(研粉),每服一钱,每日二次,米汤冲服。
(《陕西中草药》) ③治久心痛:远志(去心)、菖蒲(细切)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圣济总录》远志汤) ④治痈疽、发背、疖毒,恶候浸大,不问虚实寒热:远志(汤洗去泥,捶去心)为末,酒一盏,调末三钱,迟顷,澄清饮之,以滓敷病处。
(《三因方》远志酒) ⑤治喉痹作痛:远志肉为末,吹之,涎出为度。
(《仁斋直指方》) ⑥治脑风头痛不可忍:远志(去心),捣罗为细散,每用半字,先含水满口,即搐药入鼻中,仍揉痛处。
(《圣济总录》远志散) ⑦治气郁成鼓账,诸药不效者:远志肉四两(麸拌炒)。
每日取五钱,加生姜三片煎服。
(《本草汇言》) ⑧治小便赤浊:远志半斤(甘草水煮,去心),茯神(去木),益智仁各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临卧枣汤送下。
(《朱氏集验医方》远志丸) ⑨治吹乳:远志酒煎服,滓敷患处。
(《袖珍方》) ⑩善忘症。
取远志为末,冲服。
⑾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食不下)。
用远志、桂心、干姜、细辛、蜀椒(炒)各三两,附子二分(炮),一起捣细,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米汁送下。
一天服三次。
如不见效,可稍增加药量。
忌食猪肉、冷水、生葱菜。
此方名小草丸。
⑿喉痹作痛。
用远志肉为末,吹扑痛处,以涎出为度。
⒀脑风头痛。
把远志末吸入鼻中。
⒁吹乳肿痛。
用远志焙干研细,酒冲服二钱。
药渣敷患处。
⒂各种痈疽。
用远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洗过,捶去心,研细。
每服三钱,以温酒一杯调澄。
清汁饮下,药渣敷患处。
⒃小便赤浊。
用远志(甘草水煮过)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枣汤送下。
查看(391)评论(1)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葱-----主伤寒头痛
2008-09-28 06:44:28
【葱须的功效介绍】:
葱须 (《食疗本草》)
【异名】葱根(《别录》)。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须根。
植物形态详葱白条。
【性味】《食疗本草》:平。
【功用主治-葱须的功效】治风寒头痛,喉疮,冻伤。
①《别录》:主伤寒头痛。
②孟诜:通气。
③《日华子本草》:杀一切鱼肉毒。
④《纲目》:疗饱食房劳,便血肠澼成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研末。
外用:研末作吹药。
【选方】①解烦热,补虚劳,治伤寒头痛、寒热及冷痢肠痛,解肌发汗:葱根、豆豉,浸酒煮饮。
(《孟诜方》) ②治喉中疮肿:葱须(阴干为末)一钱,蒲州胆矾一钱。
研匀,一字,入竹管中吹病处。
(《医准》) ③治冻伤:葱须、茄根各四两,煎水洗泡患处。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葱实的功效介绍】:

葱实 (《本经》)
【异名】葱子(《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百合种植物葱的种子。
植物形态详葱白条。
【采集】夏、秋收集成熟果实,晒干,搓取种子,簸去杂质。
【药材】干燥种子类三角状卵形,一面微凹入,一面隆起,隆起面有1~2条棱线。
长2.5~3毫米,宽1.5~2毫米。
表面黑色,光滑,下端有两个小突起,一为种脐,一为珠孔。
内有白色种仁,富油性。
气特臭,味如葱,以饱满、色黑、无杂质者为佳。
全国各地皆产。
山东产量最大。
【性味】辛,温。
①《本经》:辛,温。
②《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功用主治-葱实的功效】温肾,明目。
治阳痿,目眩。
①《本经》:主明目,补中不足。
②《本草经集注》:解藜芦毒。
③《中药志》:治肾虚阳痿,目眩。
【选方】①治眼暗,补不足:㈠葱实大半升,为末,每度取一匙头,水二升,煮取一升半,滤取滓,茸米煮粥食。
㈡捣葱实和蜜丸如梧子大。
食后,饮汁服一、二十丸,日二、三服。
(《食医心镜》) ②治疔:蜂蜜一两,葱心七个,同熬,滴水成珠,摊绢帛上贴。
(《本草原始》) 【葱汁的功效介绍】:
葱汁 (《别录》)
【异名】葱苒(陶弘景),葱涕(《千金·食治》),空亭液(《石药尔雅》),葱涎(《百一选方》),葱油(《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叶或全株捣取之汁。
植物形态详葱白条。
【性味】辛,温。
①《别录》:平温。
②《纲目》:辛,温,无毒。
【功用主治-葱汁的功效】散瘀,解毒.驱虫。
治头痛,衄血,尿血,虫积,痈肿,跌打损伤。
①《别录》:主溺血,解藜芦毒。
②《千金·食治》:解桂毒。
③《纲目》:散瘀血,止衄止痛。
治头痛耳聋,消痔漏,解众药毒。
④《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于化脓病疮面,促生肉芽。
【用法与用量】内服:单饮、和酒饮或泛丸。
外用:涂患处。
【选方】①治鼻衄血:葱白一握,捣裂汁,投酒少许,抄三两滴入鼻内。
(《胜金方》) ②治小儿蛔虫性不全肠梗阻:大葱汁、香油各五钱至一两(成人加倍)。
先服葱汁,约二小时后再服等量香油。
顿服或缓缓服下均可。
若服后半天未排虫,可连续再服,直至症减虫出为止。
其服用量可酌情增减,稍多服亦无害。
(《中医杂志》(4):30,1966) ③治乳痈:葱白捣敷之,井水绞汁一升顿服。
(《千金方》) ④治火焰丹毒,从头起者:生葱汁涂之。
(《纲目》) ⑤治外痔:葱青内刮取涎,入蜜调匀,先以本鳖子煎汤熏洗,然后敷药,其冷如冰。
(《百一选方》) ⑥治打扑损伤:葱新折者,便入煻灰火煨,承热剥皮,擘开,其间有涕,便将罨损处,仍多煨取,继续易热者。
(刘禹锡《传信方》) ⑦治金疮出血不止:葱,炙令热,按取汁,敷疮上。
(《梅师集验方》) ⑧治钩吻毒,困欲死,面青口噤,逆冷身痹:啖葱涕。
(《千金方》) 【葱白的功效介绍】:
葱白 (《别录》)
【异名】葱茎白(《纲目》),葱白头(《药品化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
【植物形态】葱(《诗经》),又名:和事草(《清异录》),芤、菜伯、鹿胎(《纲目》),火葱(《草木便方》),四季葱。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0厘米。
通常簇生,全体具辛臭,折断后有辛味之粘液。
须根丛生,白色。
鳞茎圆柱形,先端稍肥大,鳞叶成层,白色,上具白色纵纹。
叶基生,圆柱形,中空,长约45厘米,径1.5~2厘米,先端尖,绿色,具纵纹;叶鞘浅绿色。
花茎自叶丛抽出,通常单一,中央部膨大,中空,绿色,亦有纵纹;伞形花序圆球状:总苞膜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被6,披针形,白色,外轮3枚较短小,内轮3枚较长大,花被片中央有一条纵脉;雄蕊6,花丝伸出,花药黄色,丁字着生;子房3室。
蒴果三棱形。
种子黑色,三角状半圆形。
花期7~9月。
果期8~10月。
我国各地均有栽植。
本植物的须根(葱须)、叶(葱叶)、花(葱花)、种子(葱实)、全株捣取之汁(葱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除外膜。
【化学成分】鳞茎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素;又含二烯丙基硫醚。
叶鞘和鳞片细胞中有草酸钙结晶体。
又含维生素C_97毫克%(湿重计)、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痕量的维生素A、脂肪油和粘液质。
脂肪油中含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和亚油酸。
粘液汁中主要成分为多糖类,其中有20%纤维素、3%半纤维素、41%原果胶及24%水溶性果胶。
【药理作用】葱白挥发性成分等对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有抑菌作用,此乃作用于细菌的酶系统所致。
水浸剂(1:1)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辛,温。
①《素问》:辛。
②《别录》:平。
③张元素:味辛而甘,平。
④《本草蒙筌》:味辛,气温。
【归经】入肺、胃经。
①张元素: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肝三经。
【功用主治-葱白的功效】发表,通阳,解毒。
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二便不通,痢疾,痈肿。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②《别录》:治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
③孟诜:通关节,止衄血,利大小便。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责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闷。
⑤《用药心法》:通阳气,发散风邪。
⑥李杲:治阳明下痢下血。
⑦《日用本草》:能达表和里,安胎止血。
⑧《本草蒙筌》:蛇伤、蚯蚓伤,和盐罯即解。
⑨《纲目》: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奶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猘犬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煮酒。
外用:捣敷、炒熨、煎水洗或塞耳、鼻窍中。
【宜忌】表虚多汗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食生葱即啖蜜,变作下利。
②《食疗本草》:上冲人,五脏闭绝。
虚人患气者,多食发气。
③《履巉岩本草》:久食令人多忘,尤发痼疾。
狐臭人不可食。
④《纲目》:服地黄、常山人,忌食葱。
⑤《本草经硫》:病人表虚易汗者勿食,病已得汗勿再进。
【选方】①治伤寒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葱白一虎口,豉一升。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
(《补缺肘后方》葱豉汤) ②治时疾头痛发热者:连根葱白二十根。
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食取汗即解。
(《济生秘览》) ③治妊娠七月,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葱一把,水三升,煮令热服之,取扦,食葱令尽。
(《伤寒类要》) ④治脱阳,或因大吐大泻之后,四肢逆冷,元气不接,不省人事,或伤寒新瘥,误与妇人交,小腹紧痛,外肾搐缩,面黑气喘,冷汗自出.须臾不救:葱白敷茎炒令热,熨脐下,后以葱白连须三七根,细锉,砂盆内研细,用酒五升,煮至二升。
分作三服,灌之。
(《华佗危病方》) ⑤治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大葱头四个,赤糖四两。
将葱头捣烂,混入赤糖,放在盘里用锅蒸熟。
每日三次,每次三钱。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⑥治虫积卒心急痛,牙关紧闭欲绝:老葱白五茎。
去皮须捣膏,以匙送入喉中,灌以麻油四两,虫积皆化为黄水而下。
(《瑞竹堂经验方》) ⑦治霍乱烦躁,卧不安稳:葱白二十茎,大枣二十枚。
水三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补缺肘后方》) ⑧治小儿初生不小便:人乳四合,葱白一寸。
上二味相和煎,分为四服。
(《外台秘要方》) ⑨治小便难,小肠胀:葱白三斤。
细锉,炒令热,以帕子裹,分作二处,更以熨脐下。
(《本事方》) ⑩治小儿虚闭:葱白三根。
煎汤,调生蜜、阿胶末服。
仍以葱头染蜜,插入肛门。
(《全幼心鉴》) ⑾治少阴病下利: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白通汤) ⑿治赤白痢:葱一握。
细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⒀治腹皮麻痹不仁者:多煮葱白食之。
(《世医得效方》) ⒁治痈疖肿硬、无头、不变色者:米粉四两,葱白一两(细切)。
上同炒黑色,杵为细末。
每用,看多少,醋调摊纸上,贴病处,一伏时换一次,以消为度。
(《外科精义》乌金散) ⒂治痈疮肿痛:葱全株适量,捣烂,醋调炒热,敷患处。
(江西《草药手册》) ⒃治疔疮恶肿:刺破,(以)老葱、生蜜杵贴二时,疗出以醋汤洗之。
(《圣济总录》) ⒄治阴囊肿痛:㈠葱白、乳香捣涂。
㈡煨葱入盐,杵如泥,涂之。
(《纲目》) ⒅治小儿秃疮:冷泔洗净,以羊角葱捣泥,入蜜和涂之。
(《纲目》) ⒆治痔正发疼痛:葱和须,浓煎汤,置盆中坐浸之。
(孟诜《必效方》) ⒇治磕打损伤,头脑破骨及手足骨折或指头破裂,血流不止:葱白捣烂,焙热封裹损处。
(《日用本草》)
【临床应用】①治疗感冒取葱白、生姜各半两,食盐1钱,捣成糊状,用纱布包裹,涂擦五心(前胸、后背、脚心、手心、胭窝、肘窝)一遍后让患者安卧。
部分病例半小时后出汗退热,自觉症状减轻,次日可完全恢复。
治疗107例,均在1~2日内见效、一般用1次,少数病例用2次。
②治疗蛔虫性急腹痛鲜葱白1两捣烂取汁,用麻油1两调和,空腹1次服下(小儿酌减),每日2次。
一般服1~7次后缓解。
服药后大便可能转为稀便,但不致腹泻。
除个别外,多数未见有蛔虫驱出。
或用青葱(连根须)2~3两,捣烂取汁顿服,10分钟后,再服菜油或麻油1两。
约半小时即可止痛,4~6小时后,排出粘液粪便,有时夹有蛔虫。
③治疗蛲虫病取食用大葱及大蒜,去叶、皮、根须,洗净。
葱白每两加水100毫升,大蒜每两加水200毫升,分别用微火煮烂,纱布过滤,装瓶备用。
在傍晚或临睡前,任选-种煎液灌肠。
剂量:4~5岁10毫升,7岁15毫升。
治疗后以棉拭漂浮法检查虫卵。
结果:葱白煎液治疗116例,阴转86例,阴转率为74.1%;大蒜煎液治疗38例,阴转29例,阴转率为76.3%。
均以男孩的阴转率较高;在年龄方面,葱液的阴转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蒜液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④治疗乳腺炎以葱白、半夏栓(简称葱半栓)结合姜汁水罐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130例,有效率达96.9%。
葱半栓是采用新鲜葱白与生半夏捣烂如泥,捏成鼻孔一样大小的栓子,塞入患乳对侧的鼻孔中,经20分钟左右除去,每日1~2次。
姜汁水罐是采取生姜(或干姜)的浓煎液,盛入小玻璃瓶内,抽出空气,利用负压,在炎性肿块及其周围拔罐。
可用废弃的青霉素瓶,磨去瓶底,不去瓶塞,以5~10个吸着在患乳上。
配合葱半栓同时进行。
如乳腺局部炎性浸润明显,腋窝淋巴结肿大,且全身有畏寒、发热症状者,宜同时内服清热解毒剂;如脓肿已形成,则必须切开排脓,本法无效。
⑤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取生葱1根,生姜5钱,同捣碎,加入茴香粉3钱,混匀后炒热(以皮肤能忍受为度),用纱布包好敷于脐部。
每日1~2次,直到治愈为止。
对吐泻严重的病例,须按常规禁食及补液
【名家论述】①陶弘景:葱亦有寒热,白冷青热,伤寒汤不得令有青也。
②张元素:葱茎白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故《活人书》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主之;张仲景治少防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白通汤主之,内用葱白。
若面色赤者,四逆汤加葱白。
腹中痛者,去葱白。
成无己解之云,肾恶燥,即食辛以润之,葱白辛温,以通阳气也。
③《纲目》: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
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
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
金疮磕损,折伤血出。
疼痛不止者,王璆《百一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
葱叶亦可用。
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
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④《本草经疏》: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
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
伤寒寒热,邪气并也;中风面目肿,风热郁也;伤寒骨肉痛,邪始中也。
喉痹不通,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辛凉发散,得汗则火自散而喉痹通也。
肝开窍于目,散肝中邪热,故云归目。
除肝邪气,邪气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脏之功矣。
其曰益目睛,杀百药毒者,则是辛润利窍而兼解散通气之力也。
⑤《医林纂要》:葱,陶氏谓白冷青热,此却不然。
但全用则行通身,根与白行肌肤,青与尖专行达肌表,上头目。
又生用则外行,泡汤则表散,熟之则守中。
⑥张寿颐:鲜葱白,轻用二、三枚,重至五枚,以柔细者为佳,吾吴谓之绵葱。
其粗壮者则曰胡葱,气浊力薄,不如柔细之佳。
去青用白,取其轻清;或连须用,欲其兼通百脉;若单用青葱茎,则以疏通肝络之郁窒,与葱白专主发散不同。
【葱叶的功效介绍】:
葱叶 (《食疗本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叶,植物形态详葱白条。
【化学成分】叶含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及多种低果聚糖,又含少量淀粉、半纤维素、α-纤维素和木质素。
【药理作用】100%的葱煎剂,试管内(环杯法试验)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25%葱的滤液,在试管内接触时间大于60分钟者,能杀灭阴道滴虫。
【性味】《千金·食治》:温,辛。
【功用主治-葱叶的功效】祛风发汗,解毒消肿。
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热无汗;中风,面目浮肿;疮痈肿痛;跌打创伤。
①《千金·食治》:青叶归目。
除肝中邪气,安中补五脏,益目精('精',《政和本草》引作'睛'),杀百药毒。
②《食疗本草》:主伤寒壮热,出汗中风,面目浮肿,骨节头疼。
③《日华子本草》:茎叶用盐研罨蛇虫伤并金疮。
水入皲肿,煨研罯敷。
④《本草图经》:煨葱治打扑损。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热罨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疮中有风水肿痛:葱叶、干姜、黄柏。
相和煎作汤,浸洗之。
(《食疗本草》) ②治水病两足肿者:锉葱叶及茎,煮令烂渍之,日三五作。
(《独行方》) ③治代指:萎黄葱叶,煮沸渍之。
(《千金方》)
查看(256)评论(1)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萹蓄 ------主浸淫,疥瘙疽痔
2008-09-27 15:40:55
【萹蓄的功效介绍】:
萹蓄 (《本经》)
【异名】竹(《诗经》),萹竹(《本经》),萹茿(《说文》),畜辩、萹蔓(《吴普本草》),扁蓄(《局方》),地萹蓄、编竹(《履巉岩本草》),扁畜(《救荒本草》),粉节草、道生草(《纲目》),扁竹(《本草崇原》),扁竹蓼、乌蓼(《中国药植志》),大蓄片(《南京民间药草》),野铁扫把、路柳、疳积药(《贵州民间方药集》),斑鸠台(《安徽药材》),蚂蚁草、猪圈草、桌面草、路边草、七星草、铁片草、竹节草(《江苏植药志》),扁猪牙(《东北药植志》),残竹草(《滇南本草》整理本),妹子草、大铁马鞭、地蓼、牛鞭草(《中药志》),牛筋草(《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全草。
【植物形态】萹蓄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
茎匍匐或斜上,基部分枝甚多,具明显的节及纵沟纹;幼枝上微有棱角。
叶互生;叶柄短,约2~3毫米,亦有近于无柄者;叶片披针形至椭圆形,长5~16毫米,宽1.5~5毫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楔形,全缘,绿色,两面无毛;托鞘膜质,抱茎,下部绿色,上部透明无色,具明显脉纹,其上之多数平行脉常伸出成丝状裂片。
花6~10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短;苞片及小苞片均为白色透明膜质;花被绿色,5深裂,具白色边缘,结果后,边缘变为粉红色;雄蕊通常8枚,花丝短;子房长方形,花柱短,柱头3枚。
瘦果包围于宿存花被内,仅顶端小部分外露,卵形,具3棱,长2~3毫米,黑褐色,具细纹及小点。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田野路旁、荒地及河边等处。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芒种至小暑间,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
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呈圆柱形稍扁,多弯曲,直径约1.5~3毫米,表面棕红色或灰绿色,光滑无毛,具纵直纹理,节膨大,残存红棕色或白色薄膜状透明的托鞘,节间长短不一;近基部的茎,质坚硬,位于顶端者较柔软,折断面黄白色,中心具广大的髓邮,有时成空洞状。
叶片绿褐色或灰绿色,通常脱落。
花生于叶腋,红色,但多数已萎落不存;花被黄绿色,顶端边缘粉红色,内藏瘦果1枚,三角状卵形。
气微弱,味清凉。
以色绿、叶多、质嫩、无杂质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河南、四川、浙江、山东、吉林、河北等地产量较大。
【化学成分】全草含萹蓄甙、槲皮甙、d-儿茶精、没食子酸、咖啡酸、草酸、硅酸、绿原酸、p-香豆酸、粘质、葡萄糖、果糖及蔗糖。
硅酸的分布:叶1.6%,茎0.6%,根0.4%(如用作硅酸盐药物,可在其整个生长期采集,如用作黄酮药物,则宜于刚开花时采集)。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实验证明,萹蓄有利尿作用,煎剂20克/公斤给予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后,尿量、钠、钾排出均增加,特别是钾的排出较多,其灰分亦有同样效果,因此认为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其中所含黄酮甙所致。
②降压作用萹蓄的水及醇提取物静脉注射,对猫、兔、狗有降压作用。
③对子宫及止血作用萹蓄水及醇提取物能加速血液凝固,使子宫张力增高,可用作流产及分娩后子宫出血的止血剂。
④抗菌作用 1:10的萹蓄浸出液,试管内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⑤其他作用能增强呼吸运动的幅度及肺换气量,有轻度收敛作用,可作创伤用药。
萹蓄甙对大鼠,犬有利胆作用。
给犬静脉注射半数有效量(2.57~4.26毫克/公斤),可使胆盐的排出增加
【毒性】萹蓄作为牧草是有毒的,可使马、羊产生皮炎及胃肠紊乱,鸽对此植物的毒性作用最敏感。
猫、兔口服浸剂(10~20%)或煎剂(1:40)的最小致死量为20毫升/公斤,静脉注射水提取物(1:50)则为2毫升/公斤。
【炮制】去净杂质及根,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④《本草正》:味苦涩。
【归经】入膀胱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太阳膀胱经。
②《要药分剂》:入胃、膀胱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萹蓄的功效】利尿,清热,杀虫。
治热淋,癃闭,黄疸,阴蚀,白带,蛔虫,疳积,痔肿,湿疮。
①《本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②《别录》:疗女子阴蚀。
③陶弘景: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④《药性论》: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敷热肿效。
⑤《滇南本草》:利小便。
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并治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
⑥《纲目》:治霍乱,黄疸,利小便。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小儿疳积,消臌胀。
⑧《江西中药》:治肛门作痒由于湿热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得配本草》:多服泄精气。
【选方】①治热淋涩痛:扁竹煎汤频饮。
(《生生编》) ②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局方》八正散) ③治热黄:萹竹取汁顿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
(《药性论》) ④治蛔虫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萹蓄十斤。
细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
空心服,虫自下,皆尽止。
(《药性论》) ⑤治小儿蛲虫攻下部痒:萹竹叶一握。
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饮之,虫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
(《食医心镜》) ⑥治肛门湿痒或痔疮初起:萹蓄二、三两。
煎汤,趁热先熏后洗。
(《浙江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取干萹蓄制成糖浆剂,每毫升含生药1克、每次50毫升,日眼2~3次。
治疗108例,治愈104例,进步4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1天,腹痛消失为4天,腹泻停止、大便恢复正常为5天,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
或用新鲜萹蓄全株4~6两(干的2~4两),制成煎剂一次顿服,早、晚饭后各服1次。
治疗25例,全部治愈。
②治疗腮腺炎取鲜萹蓄1两洗净后切细捣烂,加入适量生石灰水,再调入蛋清,涂敷患处。
据20余例观察,一般敷药4小时后即可使体温下降,最长12小时。
多数患者1~3天可获痊愈。
【名家论述】张寿颐:萹蓄,《本经》、《别录》皆以却除湿热为治。
浸淫疥疮,疽痔,阴蚀,三虫,皆湿热为病也。
后人以其泄化湿热,故并治溲涩淋浊。
濒湖以治黄疸、霍乱,皆即清热利湿之功用。
然亦惟湿阻热结为宜,而气虚之病,皆非其治。
若湿热疮疡,浸淫痛痒,红肿四溢,脓水淋漓等证,尤其专职。
查看(470)评论(4)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45214/23|<<12131415161718192021>>|

卧莲童子
用户菜单
给我留言
加入好友
发短消息
我的介绍
论坛资料
空间管理
我的栏目
心情日记
星座趣味
好文收藏
探索与思考
笑里藏刀
认识中草
蔬菜的成分及食疗方
标题搜索

我的存档
2011年02月
2011年01月
2010年12月
2010年11月
2010年10月
2010年09月
2010年08月
2010年07月
2010年06月
2010年05月
2010年04月
2010年03月
2010年02月
2010年01月
2009年12月
2009年11月
2009年10月
2009年09月
2009年08月
2009年07月
2009年06月
2009年05月
2009年04月
2009年03月
数据统计
访问量: 201092
日志数: 480
图片数: 1
建立时间: 2008-12-06
更新时间: 2011-02-22
RSS订阅

清空Cookie -联系我们 -海峡博客 -交流论坛 -空间列表 -站点存档 -升级自己的空间
Powered byX-Space 4.0.1 UC © 2001-2008Comsenz Inc.
免责声明
查看(317)评论(1)收藏分享圈子管理
45211/23|<<9101112131415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