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泌尿男科医院:博导光环黯淡,对中学职称评定有何启示? - 新闻聚焦 - 华声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11:16

博导光环黯淡,对中学职称评定有何启示?


熊猫不烧香 发表在 新闻聚焦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68-1.html
发表时间:2011-3-1 10:20


  文/赵化鲁


  清华大学近日决定全面取消博士生导师评聘制度,全校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这意味着,只要是副教授以上的教师都有资格成为博导。(新华网北京2月27日电)


  清华大学的新举措,引来各方关注。笔者曾经见到,很多教授都会在名片后郑重印着“博士生导师”的头衔。有了博导称号,相关福利和待遇接踵而至。身居博导位置的教授,以“教授中的教授”自居,但他们大多年事已高精力已不如从前。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年轻学者正值年富力强、最能出成就的阶段,只是因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束缚却迟迟不能带博士,许多人要熬到50多岁才能成为教授,才能当博导,但却过了其搞科研、教学的黄金期。由此看来,所谓的博士生导师评聘制度,确实有许多亟需完善的地方。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的博导制度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刚刚建立学位制度不久,不仅符合博导条件的教师很少,而且博士生招生数量也很少,有关部门优先选拔少量教授担任博导。此后,教授当博导成为惯例延续下来,并逐渐形成一个博导阶层。 在普通公众眼里,“博导”不仅是学术荣誉的象征,更是一个显赫社会地位的标志。


  清华大学全面取消博士生导师评聘制度,不意味着对博导没有要求。取而代之的做法是,在学校的层面不作管理,将管理权下放到学科和院系,由各学科的分委员会核定博导的标准,再由院系核定哪些博导具备当年的招生资格。博导成为一个流动岗位,不带博士生就不能称为博导。


  由大学博导制,让人想到了中学的职称评定。我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上的中学,当时的老师具有什么职称,当学生的并不明了。但大多数老师都爱岗敬业,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终生受益的东西。后来有了职称评定,我的老师有的高级,有的一级,他们的工资待遇也和职称挂钩。再后来,我当了教师,不得不直面职称评定的严酷现实。


  别人的情况我不了解,凭我的耳闻目睹,职称评定似乎越来越显露出了诸多弊端。据说某地某校最早的特级是这样诞生的:上级下来指标,正值假期,校领导便把指标给了自己的邻居——一个教学业绩平平的教师。结果公布,许多同事很不服气。有人忿忿地说:她能当特级,我们单位就没人不是特级了!


  撇下评定过程的种种关卡让主持评定者“中饱私囊” 不说,单看评上高级特级的各色人等随后的表现吧:高级职称在手,工作热情骤减,对教学工作不像以往那么认真了;一些靠歪门邪道评上高级的教师,在讲台上张口结舌几欲被学生哄下,家长愤懑“怎么还有这样的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让原本一张白纸的教师学会了弄虚作假请客送礼,许多工作踏实不通世故的好教师,被拒之职称评定的大门之外。


  中学职称评定,不仅仅是关乎教师的福利待遇,更关乎他们的颜面。不学无术者高级特级称号在手,却名不副实;真才实学者沉沦下僚遭遇白眼,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试问,如此让人心寒的职称评定,难道不需要痛下决心予以改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