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新街口的食与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33:54
无锡 江锡民

 

  

  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新街口,虽有金陵饭店突兀而起,街容总体依然朴素而淡定。那时成排成行的法国梧桐依然是街景主角——自由伸展的阔大树叶隔街对接,枝叶间跳跃的光斑,到夜深时恰如精灵的影子。环绕市中心的建筑大多还是二、三层民国西式小洋房。其中尤以东北角的原中央银行小楼和西北角的邮局大楼令人流连,都是希腊廊柱和砂浆立面相结合的建筑风格,不张扬却耐人寻味。市民们享受着这些建筑——偶尔会踏上银行台阶兑换侨汇券,更多时候,是进邮局寄信并顺手翻一翻《收获》《小说月报》或者《雨花》这样的文学杂志。

  那时候的新街口,它的繁华是烟火气附身的,和普通市民平起平坐。不仅西式小洋楼的背后密如蛛网般布满江南民居,就是临街商户经营餐饮点心水果南北货大众食品的也不在少数。仅新街口往北一二百米,就有打粤菜牌子的“大三元”、以西餐著名的胜利饭店等十数家酒店食肆。美食不仅活跃在新街口的通衢大道,也飘香在新街口背后那些陋室小巷。至今记得糖坊桥一家小食铺的小煮面。第一遍水开时投面条,第二遍水开时放小青菜,第三遍水开时滑下嫩嫩的水铺蛋。几分钟,小煮面大功告成,菜叶青青,蛋黄在圆形的蛋包里流质状滚动,面条已可入口,且劲道而有嚼头,面汤在清淡中透出鲜味,正是大快朵颐时!小食铺虽蜗居在曲里拐弯小巷尽头,却生意火爆,十个平方米不到的简陋店堂里,长方形小案桌旁,经常是顾客挤挤挨挨围了个遍。那种浅家窄院的日常满足,想是种植在许多人的味蕾深处了。

  还有一家锅贴店,就紧贴着新街口百货商场临巷出口旁。玻璃门窗边横着一张张火车座般的长条食案,谈不上洁净,地面也总是滑腻腻的,但端出来的锅贴却令人垂涎——煎得金黄的锅贴底皮喷香发脆,锅贴面皮仍有咬劲,裹着饱饱的肉馅,给食客一个满口香!再来一碗红辣椒丝绿芫荽叶的酸辣汤,惬意地靠在长条食案的椅背上,看红男绿女拎大包小裹由小巷鱼贯而出,亦算芸芸众生尘世中一大赏心乐事了。

  食色难分。新街口再朴素,也是南京最为活色生香的街区。20世纪80年代初虽风气保守,但已有爆炸头喇叭裤蛤蟆镜时尚少年,拎一架双卡录音机,勇敢上街展示傲人青春。不过当时人们情感表达方式总体上是内敛的,仍习惯于在电影书籍等物上寄托自己的七情六欲。电影院是型男潮女们热衷的公共场所。当时新街口聚有大华、胜利、工人剧场、人民大会堂等五六家电影院,每天门口人头攒动。记得放映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时,因海报上女主角身材过于惹火,有司机为贪图“眼睛冰激凌”而发生交通事故。

  但那时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内部电影。它不在公共电影院放映,或者说不首先在公共电影院放映,而在中山东路体育馆对面的电影公司试片场放映。《追捕》《望乡》《牧马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一个与八个》等,在公映前都作为内部试片让少部分人先期观摩。除了试片,还有教学片放映,只对南大、南师等院校的中文系学生开放,且大多在晚上。因此当时树荫浓密的新街口之夜,电影院散场更像一场秀场的开场——在黑夜中瞬间大放光明的门厅敞开,节日盛装的男女潮水般涌出,因剧情或其它而脸色潮红。男人大多会去停车处推自行车,但并不急于上车,而是很绅士地陪同女伴徜徉在夜已深的大街上。他们浓情蜜意的影子,被梧桐树荫间斑斑驳驳的灯光拖曳得夜色般漫长……而集体观看教学片的大学生,激情迸发时会三五成群地挽起臂膀,形成一堵堵活动人墙,哼着节奏感强烈的进行曲,旁若无人地行走在通衢大道上……

  如今新街口堪称“高楼森林”了,一幢又一幢外形高贵的巍峨大厦拔地而起。到晚间,高楼群顶灯射灯轮廓灯华光四射,华丽地切割路人的视觉。你好,全新的高端商务版新街口。你,还会在乎沿大楼壁脚匆匆而过的市井小民的温馨记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