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公寺镇镇改街道了吗:药食同源饮食与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45:30

药食同源

                 ——亦谈饮食与保健

据古代传说,我们的祖先经过尝食各种草木,开拓食物来源并发明医药,故有“药食同源”之说。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人体健康的保证,日常依靠合理的膳食,一旦生病,则要依靠医药治疗。我国自古就有以食当药和以药当食的传统,这就是时下说得较多的食疗和药膳。古人在长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科学系统的饮食保健理论,早在公元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不仅指出食物要全面,营养要平衡,合理服用谷物、水果、肉类、蔬菜的基本原则,还为祖国医学食疗组方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反,如果饮食调和不当,摄入后会危害身体的健康。

早在周代,王室已设食官一职,负责周王的饮食保健。当时对食补、食忌及食疗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配餐原则。随着饮食品种的增加和烹调技艺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了解到饮食不仅仅有充饥解渴和愉悦心志的作用,它还有相反的另一面。尤其是一些美味佳肴,有时吃了以后并没有益处,很是让人意外,于是人们得出了“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的结论。美味不仅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它可恨的一面,有了许多的教训之后,才知不可不慎了。好东西是要吃的,但要根据身体情况,不可没有节制,吃多了口舌舒服而苦了身体,弄不好还要影响到寿命,得不偿失。春秋时的齐国有位神医秦越人,也就是扁鹊,相传中医诊脉之术是他的发明。据唐孙思邈《千金食治》所述,扁鹊还是一位较早阐明药食关系的人,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扁鹊的道理是:人生存的根本在于饮食,不知饮食适度的人,不容易保持身体健康。饮食可以健康肌体,可以悦神爽志,也可以用于治疗疾病。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弄清疾病产生的根源,以食治之,如果食疗不愈,再以药治之。扁鹊所说的食疗原则,历来为中医学所采用,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扁鹊之后的时代,食疗理论又有很大发展。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素问》,系统地阐述了一套食补食疗理论,阐明了五味与保健的关系,奠定了中医营养医疗学的基础。公元1249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制方用药,特别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总的原则是“药借食威,食助药力”,也道出了“药食同源”并非“药食无别”之理。

一、食物补养

食物补养是食疗养生的基本内容之一。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诚如《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所说:“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力强。”各种不同的食物,均有各自本身特有的偏性,对这种偏性的正确认识是食物补养的前提。我国食品中粮油类、蔬菜类、果品类、禽畜类、水产类、调味品等均有不同的食养作用。如小麦,性味甘、凉,具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等功效;黄豆,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宽中、润燥利水、祛风热、活血解毒之功效;胡萝卜,性味甘、平,具有下气补中、利胸隔、润肠胃、安五脏之功效;大蒜,性味辛、温,具有杀虫、解毒、消积、行滞、健胃之功效;鸡肉,味甘性温,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的作用;对虾,性味甘、咸,有补肾壮阳、健胃之功效;鳖,肉性味甘平,具有滋阴凉血之效,甲则性味咸平,滋阴潜阳,散结消痞,卵则性味咸寒,滋阴补虚,血则性味咸平,活血愈风。按照中医学理论,饮食之物都有温、热、寒、凉、平的性味,还有酸、苦、辛、咸、甘的气味。五味五气各有所主,或补或泻(解),为体所用。人的容颜、声音、神采,都与五味五气的摄入相关。一般凡属辛、甘、湿、热的阳性食物,大多有升浮作用,有升阳、益气、发表、散寒功用;凡属酸、苦、咸、寒、凉的阴性食物,则多有沉降作用,有滋阴、潜阳、清热、降逆、收敛、渗湿、泻下功用。我们一般的食者,不大了解各类食物的性味,其实一般日常饮食,只要不偏食某味,不要吃得太杂太多,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损害的。食物的性味大多比较平和,短期内偏食某种食物,也不致弄出什么毛病来。当然在身体有了毛病时,或者体质本来就不大强壮,饮食还是注意一些为好。

食物补养还要十分讲究四时和人的年龄的区别。春季是由寒转暖的时候,此时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人体气血趋向于表,聚集一冬的内热散发出来,在饮食上就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为清温平淡;夏季则强调饮食清淡、平和;秋季雨水少,空气干燥,因而应多吃补气滋阴、生津润燥的食品;冬季气温下降,外界阴分占主导地位,顺应这样的特点,就要注意养阴,同时为防御风寒,在饮食上要求增加厚味。人的年龄不同,食物补养的原则也不一样,如中年是人体一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了减慢衰老速度,就需要提供保护类饮食和能量性饮食,同时适当增加抗衰老食物。

食物补养除讲求食物偏性,结合四时季节、人体年龄的区别外,还对食物的质、量和烹调方法要求适当。一般要求为:

1.饮食清淡。多食素而少食肥甘厚味,古代有主张用食粥来求长寿的,其方法是每日清晨空腹时,食淡稀饭一碗。《老老恒言·晨兴》说:“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此外,饮食宜稍淡,而不宜过咸。盐是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但不可过量摄取。历代养生家多强调饮食宜稍淡,而不可过咸。《素问·五脏生成论》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说明食咸太过,则会损伤心、脾、肾等内脏。因而主张食物中稍有咸味即可,不必过多加盐。

2.饮食宜多样。饮食偏嗜则五味不全,或太过,或不及,从而导致脏腑之气失调而为患;唯有饮食多样,五味全面,则脏腑之气调和,精气充足。人要获得全面而充分的营养,就不能偏嗜偏食,而应当食用多样化的饮食。

3.饮食宜少,反对多食和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老老恒言·饮食》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食少则脾胃易化,中气转运,气血周流,心健神旺;若食过多则脾胃难化,中气雍塞,气血阻滞,痰瘀由生,而心塞神疲。当然,这里所言的少,是相对过多而言。诚如《吕氏春秋·尽数》所说:“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说明过多地进食对人体是有害无益的。尤其对于晚饭,古人提倡以少食为优,特别反对夜晚进餐。《老老恒言·饮食》指出:“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又说:“《内经》日: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可见,曹氏根据《内经》阳气盛衰的理论,并参照前人之说,主张少食晚饭,不吃夜食。孙思邈亦反对夜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人不得夜食。”《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亦说:“夜饱损一日之寿。”此外,在人体生病时也应提倡少食。病中往往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故宜少食养胃,以助元气的恢复。《食色绅言·饮食绅言》说:“四百四种病,宿食为根本,凡当得病,宜先减食。”病后多食,则易伤脾胃,阴滞气机,不仅饮食不化精微,于原病无益,而且还会造成饮食积滞,酿出新的疾患,所以古人提出了“病宜少食”或“减食”的饮食原则。这一原则不仅对老年人适用,就是青壮年人在患病之时也应当加以注意。

4.饮食的烹调要适当。适当的烹调能增强食欲,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益于健康长寿。因此在烹调时应力求做到:饮食宜温热熟软。脾胃喜暖而恶寒,饮食温热熟软则易于消化,所以老年人应特别注意这一点。现代烹饪学认为,通过烹调,除了对饮食物有杀菌消毒作用外,主要还在于它能促进营养物质分解,便于消化吸收。烹调不宜太过,在烹调之时要注意保持食物的真性真味,即食物的自然气味,以增强其益气养精补人之力。

5.饮食的时间,主张按时进食。古人强调饮食必须定时。《论语·乡党》说:“不时不食。”《吕氏春秋·尽数》亦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说明古人很早就已认识到了按时进餐能减少疾病、有益于健康的道理。关于进餐的时间,前人认为以一日三餐为好,在三餐之外一般不宜多吃零食。此外饮食还应及时。《养性延命录·食诫篇》说:“先饥乃食,先渴而饮。”先饥、先渴,即指稍有饥感或渴感而言,即《天隐子》指出的“有饥即食”和《苏沈良方·养生说》所说的“已饥先食”。饥渴感觉的出现,反映了人体对于饮食的要求,故应当及时进服饮食,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否则便会既损脾胃,又伤元气,于健康不利。

二、饮食宜忌

食养宜忌。俗话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这是一日三餐的科学安排。纵观历代养生学家论著,对食养均主张饮食有节,清淡薄味为宜,并强调食后将息,情绪畅达。这样,则四季脾旺不受邪,才能“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食疗宜忌。病症的饮食宜忌是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阳阴盛衰,结合食物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特性来加以确定的,原则是要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目的。中医把不相宜食品禁之,谓之“禁口”,或叫“忌口”。一般食忌大约可以分为温燥食物、生冷饮食、油腻饮食、发物、荤腥、盐糖调料、烟茶酒等七类。其中“发物”一般是指摄食某些食物后能引起旧疾复发,新病加重。发物的范围很广,如鸡头、猪头、海鲜、鱼类、牛羊肉、虾、蟹之类,调味品中的葱、椒、姜、韭之类等,一般在外治疱疡肿毒发斑等疾病时,特别忌食发物。

服药食忌。病人在服药时,有些饮食对所服之药有不良的影响,则应忌食。这些食物的禁食前人称为服药禁忌,俗称忌口。在古文献上有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鳖鱼忌苋菜;蜜忌菊;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人参忌萝卜等。

当然,对饮食宜忌不能绝对化,对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在讲—般原则的同时要注意个体差异,如有的人对某种食物过敏,就应禁忌。

三、食物疗法

俗语说:“三分治疗七分养”,意思是说人患了疾病,除了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外,主要靠休息和合理的膳食来“养”,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营养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养尤为重要。合理的膳食,不仅要注意膳食中的营养成份,而且应注意烹凋适口,色、香、味俱佳,还要讲究食谱多样化,以促进病人的食欲。食物疗法是指通过饮食调理,促使患者得到康复和增强肌体生理功能的治疗方法。

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食疗方法,如对高血压症病人,原则上讲究节制饮食,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切实控制食盐的摄入,限制动物蛋白的摄入,避免食用高动物脂肪食品,防止胆固醇的增加,同时避免刺激性较强的食品。不管哪一种食疗,都有一个共同的食疗原则。根据肌体情况,所选食治之品要食气相投;在食治时,应按中医八纲辨证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也要注意正治与反治,标本缓急,脏腑补泻与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运用;因时因地灵活选用食物。在饮食上要有节度,不要因为某些食物对自己有好处,喜爱吃,则饱腹无度或急于取效,操之过急,一次进食太多,反而损伤脾胃,有害无益。食疗应细水长流。在食疗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内,进食品种不要过多。因食有五味,五味入口,各有所走,杂则或各有所犯,导致或有所伤,或当时无灾,然积久成患。最后,在充分认识食物治疗的同时,切莫忘了病症轻者治以食,重者则要食药并用。

纵观历代的食疗内容十分丰富,用于防病治病,或补虚治衰,或作为治疗过程中的辅助方法。食疗包括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是将食物经过一定的调制烹饪,充分发挥其医疗作用;一是配入适当的药物,虽然用药,但通过技术处理而赋予食物的形式,使患者乐于接受。后一种食疗方法如果说成是中药的一种特殊剂型也未尝不可。例如肉苁蓉粥、吴茱萸粥、车前子粥等药粥也可说是中药的一种粥剂;此外尚有药烧饼、药茶、药酒等不同剂型。这种药物与食物配伍的食疗,不宜由病人随意服用,而应该遵照医嘱,且要有一定的疗程。当前国内外正在推广的“药膳”,主要倾向于此类食疗范围。药膳按其作用又分为下列三类:(1)滋补强壮类。主要由体弱或病后体虚的人员食用,这类药膳主要是通过对脏腑器官组织功能的调理,使之恢复或重建其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恢复健康的作用。如人参汤圆、茯苓包子等。(2)治疗疾病类。主要是针对各种病人的具体情况,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性药膳。如凉拌马齿苋可治疗痢疾,荸荠豆浆治大便燥结或便后出血等。这类药膳对慢性病患者尤其适宜,它有利于病人长期服用,从而达到较好疗效的目的。(3)保健抗衰类。主要是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而采用的一类性味较平和的补益、调理性药膳。该类药膳有的能滋补强身、抗老延年,有的能调理气血、促进发育。如燕窝汤、银耳羹等具有补益健身、抗衰的作用;乌鸡白凤汤、血藤河蟹汤等,可调理气血,用于妇女月经失调;小儿八珍糕、糯米茯苓粥等,能健脾胃、促进小儿发育。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特点之一,在施用药膳时,也是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根据用膳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以药膳。最好应在有条件的医院内进行(如有的中医院可设药膳科),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在“药膳餐厅”不时去品尝一次,无论对于滋补强身,还是为了保健抗衰,或是用于治疗疾病都不会起到理想的作用。相反,如果做不到辨证施膳则更是有害无益。

历代医家对饮食的作用已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我们要充分运用我国宝贵的传统医学的理论与经验,正确发挥中医药学“药食同源”的思想,结合现代医学有关知识,本着多用食物,少用药物的原则发展传统食疗,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增强体质,延长寿命,为人类滋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服务。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卢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