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烘干机:央视春晚与骂春晚现象刍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02:40

伴随着经济和电视事业的发展,每年看央视春晚已成为多数民众的一种生活习惯,春晚带来的祝福、温暖和欢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倾诉亲情、凝聚心力的载体和纽带,并与过年的种种习俗融于一起,成为一种新年俗。

央视的努力与春晚奇迹和奇怪现象

春晚从1983年开始一直办到今天,近30年的历程,既有阳光伴随又是风雨兼程,从全体国人岁末的欢乐守夜,到辉煌的造星、造品牌、造热点话题的时尚、经典、综合文化大餐和信息汇聚中心,春晚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过节习俗和相应习惯,也改变了自己。然而,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人们的文化需求不仅多样化,也呈多变性,一台综合性晚会很难满足这些,众口难调,何况十多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需求、不同目的的人来看春晚?于是,春晚要不要举办?如何办?成为众说纷纭难统一的话题。

面对来自社会尤其网络上各方面的质疑、挑剔和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各类电视文艺节目的兴起和竞争,央视领导及每届春晚导演明知现今的春晚难办,但考虑该节目仍是多数观众不可缺少的年夜文化需求,所以,一直顶着压力尽最大努力去办好春晚。我们看到,每年央视都广泛征求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在弘扬优秀文化,讴歌时代精神,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优秀节目基础上不断改进,拓展和出新。每年都提早考虑,并通过社会寻求办好春晚的金点子,精心策划,想尽可能囊括各种艺术类型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兼顾多方需求;近十多年来,央视还不惜代价精心策划安排并举办了歌舞、戏曲春晚希望分流观众;对春晚节目安排也是煞费苦心,既考虑观众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和爱好,还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地域和民族的欣赏习惯以及春晚独特的全家团圆的氛围,想尽可能雅俗共赏,老少同乐。据了解,春晚导演组为此经常都要耗时大半年,走遍大江南北寻访好创意、好节目和新人才,全台上下都付出很大精力和全部心血,并精心打造,不断锤炼,使每年的春晚都有新变化,都有精品和新人出现,从而将春晚坚持下来,成为岁末最为轻松,欢乐、喜庆、温暖的精神文化大餐,也创造了世界电视文艺节目史上的奇迹。

近十多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俗民、商业文化的兴起,几乎每年的春晚都招来争议和骂声。每年春晚前后,围绕其参演明星或电视、网络推出的民间新艺人以及相关节目等成为媒体、网络及社会关注热点和话题,而春晚演出有时尚未结束,对其满意度的评价、讨论、批评、网络拍砖、谩骂等相随而来,成为一种奇怪的文化现象。

对兔年春晚的评价和看法

今年春晚尚未结束,一些网站即以观众代言人身份评论说今年的春晚最为平淡和低俗;随后,在媒体、网络、及社会相关层面,对兔年春晚的评论、批评和指责也不绝于耳,还有些人竟为春晚是取悦精英还是农民,即雅俗等问题互用博客争辩,网络上更多的仍是缺乏理性的攻击与诋毁。

笔者认为,经过一届届春晚导演的艰辛努力和不断总结和改进,今年的春晚的确与往届有很大不同,其既沿袭以往的精美、多样、炫目,时尚,具有多角度欣赏价值,又满足多层次文化及娱乐需求,且贴近生活,并呈现四大亮点,一是春晚的舞台设计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高科技相结合,给观众带来无穷的美感和视觉享受。满是民俗意味巨大的剪纸和像框结合方式装扮整个舞台红火、绚烂、热烈,5面LED墙、大视频背景、可分合、变幻场景的舞台地板,将舞台的背、侧景、地面和高空合为一体,“中国美学”的审美概念通过影像投射与各类节目相对应的美丽风景、图案,配以相配套的演员服装、头饰、面部妆扮以及各种灯光、色彩,给人以美轮美奂,梦境般的感受,并感受到时空的变换和文化的意味;二是歌舞与特别节目类既绚烂多彩,又亮点、新人频出,如开场歌舞《回家过年》别出一格,一些观众喜爱的影视歌明星分别扮成回家过年的火车乘客,风尘仆仆从“和谐号”高铁列车上走下,边走边唱,阎肃老人的一句关心话:“都到家了吗?”不仅点名主题,且温馨动情,一改以往过于闹腾、让人眼花缭乱的群舞场面;宋祖英与侗族歌手合作演唱新创作的民歌《天蓝蓝》,将近乎原生态演唱与顶尖的现代民歌王结合,尽管较早出场,但却给人清新自然和耳目一新的感觉。混搭《非常1+1》将激光、舞者与变幻灯光相融合,展现科技艺术魅力,不仅炫目壮观,而且时尚前卫;并且呼啦圈也能转出美感和新的记录。民族歌舞《幸福大家庭》以五大民族为代表,数百演员轮番歌舞,展现不同民族各异风情及绚丽多彩、充满活力的歌舞特色,不仅给人视觉和艺术的享受,也感受到民族团结和睦的氛围。《我要上春晚》让网络推出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新人实现上春晚的梦想,也给更多的民间新艺人提供了上春晚的途径。但本人不赞同“草根”之类噱头称呼,对演员来说,只有专业或业余,或明星、非明星、新人之分,作为观众我更多注重的是演出者本身的艺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而非家庭出身和本人身份。如果真要看其身份或背景,我倒希望有企业家、公务员以及社区中老年女性中艺术细胞较多的人也能上春晚与大家一起联欢。三是考虑除夕家人团聚的特定情境,今年春晚相声小品类节目占较高比例,并邀请很多影视演员来混搭,给小品演出带来不少新气息,更为守夜观众带去更多的轻松和欢乐。四是春晚的形式、内容与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由过去多为歌坛、小品类明星集聚,主宰型狂欢,变为影视歌等各方面明星与平民艺术者共同参与和打造的一台雅俗共赏,陪同全国人民过节的联欢会演;内容上由黄钟大吕变成了平民叙事,且少了前几届的排场、奢华、闹腾和过多的政治及社会热点负载,并减少插入广告与拜年祝福,经典与简约、大气与平实结合,向大众欢乐的本源回归。当然,还有很多亮点和新意,限于篇幅关系不一一列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近年相声界虽做努力,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突破和精品。戏曲、音乐类节目很少,尤其是戏曲形式很单调,且呈弱化趋势;几乎没有单独的音乐作品;小品趋于低俗等。

春晚现象背后多因简析及改变建议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一台综合文艺晚会的评价,观众见仁见智,有赞扬、批评和争议本属正常,但看春晚骂春晚,几乎不看春晚的人也要找出话题,以否定、诋毁等偏激方式来责骂春晚,这就很不正常,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现象竟延续多年,成为一种正常状态,这是为什么?

深入了解其中诸多原因,不仅是众口难调,多元文化需求、喜好的差异与碰撞,还涉及眼球经济和相关利益的推动和博弈,媒体、网络等商业文化的影响及对精品和传统艺术的冲击,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缺憾与国民文明素养等复杂问题。

首先,应当承认,春晚曾经的轰动效应与独特作用正在逐渐弱化。在网络、信息、其他媒体等商业文化对春晚的影响、围堵争夺与冲击中,春晚已不再是民众岁末文化中的唯一,而只是其中之一的选择,或是一种陪衬或背景音乐。在这方面,本人也有切身的感受,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若干年前是全家围坐一起观看春晚精彩的节目,有时还展开讨论。现在,虽然,电视仍在播放春晚节目,但除了少数如本人一类将看春晚作为独特艺术与节日氛围享受并坚持观看外,其他人或打牌、嗑瓜子闲聊、或看电脑、或收发短信等,看到一些不太喜欢的节目时,有人还会用调控器换台看看,只有看到共有兴趣的人和节目大家才会一起注意观看。

其二,各种利益的推动、交织和影响。央视对春晚的过于重视,春节前后轮番举办各类全国性的晚会,较高的投入与网络、媒体等过度关注、挑剔和挑战,都源自各自商业利益要求。而春晚曾是央视收视较高的综合晚会,带来的收视率及广告收入都很高,也是其黄金品牌。所以,央视对此特别认真对待。但由于此间各类晚会泛滥,人们审美疲劳,即使经典也都失去魅力,为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要求,春晚只得在排场、时尚、大牌明星、多场地、新奇俗上下功夫,使之投入巨大,央视不得不通过插入广告以贴补,使春晚出现规模过度膨胀,奢侈浪费,庸俗媚俗,承载过多的政治内容、经济利益等新问题,也使其逐渐背离各阶层各方面大联欢的初衷。而一些媒体、网络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收看、点击率,每年春晚前都大肆炒作,提高人们对春晚的期望值;春晚后,又放大少数人对节目的失望和不满,或抓住节目中的一些小失误或负面新闻夸大其辞,不断进行炒作,以贬损央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其中一些人,包括所谓学者、专家等人在没有认真细致观看的情况下,就以观众代言身份,以偏概全,将春晚予以否定,并用措辞激烈的语言对相关执导人员,包括演员进行人身攻击,也离不开名利的推动,并暴露自身缺乏修养、浅薄和浮躁等弱点。

其三,与国民的文明素质、世俗及劣根文化影响有关。中国数千年封建统治和长期经济落后,使国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艺术欣赏能力也较低,整体缺乏绅士文化,更缺乏对高雅艺术的欣赏、尊重和神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民众物质生活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精神层面却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在急功近利、虚假、浮躁为主导的俗民文化影响下,多关注金钱和眼前利益,看文艺节目包括看春晚只是看热闹,常以娱乐化心态看春晚;少数进入富裕阶层的人不懂艺术却自我感觉特好,他们看晚会或出入高档演出场所只是作为身份的标志,以排场、奢华、时尚作为评判艺术的标准;一些年轻人虽然获得较高文凭,但文明素养却相对较低,他们热衷的多是低层次,能带来感官刺激的文化快餐,甚至涉黄类产品,缺乏对艺术及从艺者的尊重和基本的教养。

此外,受劣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一些人经常出现走极端和窝里斗现象,在对待明星或名人的态度上尤其明显,对港台明星、名人热捧加崇迷,即使艺不压台、年老色衰也情有独钟,并很宽容;但对大陆多数明星、名人,出于嫉妒、眼红或看不顺眼等情况,经常予以贬损,或人身攻击,或以涉黄、下流语言对待女明星;甚至以不想看到老面孔为名,让一些公众喜爱的明星退出春晚演出,等等。

其四,与法制不健全、缺乏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标准以及网络环境差等有关。在上述文化背景与利益推动下,在缺乏相关法律和道德规范,无约束的网络环境下,一些人随心所欲,甚至想一骂出名,对春晚节目安排以及演职员演出经常是无厘头的诋毁和谩骂,使得骂春晚成为时髦和正常现象。   

由于上述诸因素的影响,也就不难理解,即使兔年春晚有了很大的改变,却仍是争议和骂声不断。

这种奇怪的春晚现象实际折射的是网络、社会文化及当下中国的乱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非一日之功,只能多管齐下的推动,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社会道德、网络管理、利益协调等方面予以加强、重建与规范。同时,加强全民特别是青少年明素养的教育和养成,构建既有优秀传统风范,又有现代文明的中国绅士—君子文化,并从上至下的实践和传承。

只有上述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央视及社会各方包括媒体、网络和观众都以一种积极、尊重、宽容的心态办春晚,看春晚,评论春晚,我想,不仅春晚越办越好,困扰中国的许多问题也会得到相应解决或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