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天气预报:_爱问知识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55:38
90后”学生时代背景与心理背景浅析及教育对策

辽中一高中 徐一丁

摘要:目前“90后”学生是高中生的主体。在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的眼中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以往的历届学生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育管理方面往往令人很挠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如果仍然套用以前的老思维,老办法,面对崭新的学生,可就成了现代版的刻舟求剑了。本文对“90后”学生的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应对策略,仅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90后”学生 时代背景 心理背景

正文:

一 “90后”学生是时代的产物——时代背景浅析

任教时间较长的老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以前的学生一批一批的彼此差异并不大,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90后”这一批,忽然发生了质的变化,和以往的学生很不一样了。他们满嘴的网络语言、玩QQ、写博客、带手机,用火星文、留爆炸头……其实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存在都离不开相应的时代和环境。之所以会有“90后”现象是因为:

1 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大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低效性。地球村形成,“90后”的“网生代”诞生。

20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尽管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但传媒方面是以电视、广播、报刊等为主。信息交流方面电话、信件、电报是主体。这些媒体的传播速度和效率与现在相比是比较低下的。因此70年代、80年代近20年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尽管也在发展,也在变化,但这种发展变化是连续性的。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和控制的。可是,从9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崭露头角,特别是95年微软推出WINDOWS95操作系统后,强大的网络功能和相应的硬件设施基本齐备。互联网就以不可阻挡之势遍布全球。就在互联网愈演愈烈之时,通讯网络也放下高贵的身份,飞入寻常百姓家。最后二者相互融合,得到广泛普及。在这场变革中,传统媒体和通讯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电报、BP机逐渐推出历史舞台;广播、信件苦苦支撑,固定电话不再是昔日王者,物美价廉的手机成为时尚宠儿;网站的快捷远胜过报刊的缓慢节奏。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般汹涌而来。这是“70后”“80后”学生从未经历过的事情。“90后”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这场技术飞跃造成了“90后”与“70后”“80后”的巨大差别和不连续性。

2 9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70后”“80后”逐渐走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的中坚。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如今的“90后”。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至今,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加入WTO后更是刺激了国内的经济的加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70后”、“80后”的一代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经济发展的执行者。他们的工作节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他们在事业上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当他们为社会,为自己的家庭创造的财富也远比他们的前辈多!“90后”的学生从降临人世的那天开始,就已经被确定在这样一中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物质条件丰富,生活安逸。父母整天都在忙,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短,甚至是少的可怜。独生子女居多的“90后”普遍有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骨子里难以抹去的自我思想。另外一方面,这种孤独感使90后学生失落、空虚,继而寻求刺激来安慰自己,也是为了寻求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3 中国与世界全面融合,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使“90后”思想前卫、肤浅、迷茫。

中国与世界的全面融合,各种各样的思潮随之而来。在网络、影视、刊物等媒体的助势,迅速灌输到“90后”学生的脑子里,并很快地被消化吸收。但是毕竟他们的年龄还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境界他们还无法达到。于是,他们追求时尚,爱慕虚荣,甚至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混淆是非荣辱。这不完全是他们的错,这是大环境下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谁恐怕都会是这样。其实他们自己也明白:“哈韩”“哈日”衣着另类、纹身等等所谓的前卫不过是肤浅。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喜欢,肤浅又如何?这又充分暴露出上面提到的骨子里难以抹去的自我思想。“90后”是更加迷茫的一代。但他们比“70后”“80后”稍微清醒一点的是他们有明确的目的:自我。

二 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90后”心理背景探秘

1 张扬、傲慢、任性、怪异的背后是深深的孤寂与无奈

“90后”生下来就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总是受到人们的职责,而这些人大多都不是“90后”。我们对“90后”有多少了解呢?“90后”多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和他们嬉戏作伴。当“70后”“80后”享受他们美好童年的时候,“90后”却早早地被关进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陶冶”情操。后来上学了,补习班又蜂拥而至。可怜的双休日和寒暑假统统报销。他们又该去何处发泄呢?他们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又又多少呢?玩是孩子的天性,这种天性一旦被压抑和束缚,必然要寻求新的突破口。于是,在网络上与冰冷的显示器里面的“陌生人”聊天;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寻求安慰。没有玩伴,没有父母亲人的关注,也就只好与电子产品为伍了。“90后”学生的张扬、傲慢、任性、怪异是表象。在这背后是深深的孤寂与无奈。又一句话可以描述他们的孤独:房子越大就越觉得寂静,独自在家连喝水都能清楚地听见水流过喉管的声响。

2 在重重压力下,探求真我,渴望自由。

“90后”学生的父母由于自身经历过一些艰苦,因而都希望子女能生活的更好,能够延续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于是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对孩子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望。就是这种想法给“90后”造成了很大的生存压力。从小就大人们说:“你们怎么怎么幸运,赶上了好时候。怎么还不懂得珍惜呢?”“90后”其实从不否认那些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从他们的眼中来看,大人们给了他们太多,也参与他们的生活太多,甚至连他们的未来都被大人们擅自作了规划。可是唯独少给了他们一样最需要的东西——自由!他们从小开始就迷失了自我:大人的兴趣取代了他们自己的原生兴趣;大人的好恶就是他们的好恶;大人追求而没有实现的目标就是他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可是他们的自我呢?到了青春期,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时,探求自我渴望自由便成 了“90后”的主旋律。他们叛逆,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被约束,不愿意做被提线的木偶;他们搞怪是因为他们喜欢孩子气;他们另类是因为他们喜欢个性,个性是属于真正自我的东西;他们执着,他们喜欢投入地做好每一件事。其实他们都是好孩子。

3 思维与情感方面,冲动而极端,单纯而脆弱。

“70后”“80后”的人从小会因为家境因素、严厉的管教等而在思维与情感方面都比较保守和含蓄。忍耐、礼让、畏惧、顾虑等心理会干扰他们的原始思维和情感。这类人群所表现出来的思维与情感往往是经过理智或习惯加工后的产物,而不是最初的想法。相比之下,“90后”的孩子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一代。不用为生活发愁,长辈、父母都宠着护着。他们对忍耐、礼让、畏惧、顾虑几乎是没什么概念的。他们的思维与情感是最直接的,他们敢想敢做敢犯错。他们不会去顾忌什么,他们的思维和行动都没有圈圈框框。他们用自己来赌博,赌上一切,也赢得一切。他们很爱自己的父母,很重视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他们选择友谊不会在乎认识时间的长短。只要是自己认定的朋友,就会用一切去付出,而往往因为这样的太在乎伤害过彼此。但也从此在彼此的生命中刻骨地留下了这些青春事、青春人。他们与父母长辈之间淡化辈分观念,更喜欢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身份去和大人们交流沟通。有时言者无意听着有心的几句话会让大人觉得他们没大没小,不懂得尊重别人。但这决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的思维情感很单纯,很极端。也正因为如此,就很容易冲动。他们放肆的哭笑,佯装世故,敏感而情绪化。这些都体现了他们思维情感的脆弱。

4 幼稚的成熟

在家长的心目中,“90后”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课时“90后”的孩子有着他们家长所不知道的坚持与毅力。父母总是拿着一些关于子女的流言蜚语前来兴师问罪,但可曾看到他们恰到好处地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的追求者?说他们不务正业,可曾看到他们捧着考卷默默流泪后的暗下决心?必须承认“90后”正处在青春迷茫期,由于不可避免地过早与社会接触,许多负面的影响随之而来:打架、抽烟、酗酒、早恋等等。许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许多人则是毫无节制地挥霍青春,但更多的人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得不放弃天真单纯的自己投入全部精力、时间为争取一个更好的中学、高中、大学,还有未来的一个工作岗位,从现在就开始全力拼杀。他们用假装的快乐掩藏着无数的苦闷、忧郁和彷徨。但他们从未停下脚步。他们的幼稚,“70后”“80后”也曾有过。但他们的成熟是这个时代造就的,是独一无二的。

三 “90后”学生的教育策略

1 “90后”学生的教育是一场思想意识领域的“高地争夺战”,应常抓不懈。

虽然“90后”的高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仍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可塑性。学校和教师,包括家长都应该充分把握住高中这一关键阶段,对其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教育。学生没吃过苦,家长、学校、教师就以各种形式向学生渗透吃苦教育。班主任、科任教师利用课上课下的各种机会给学生介绍我们前辈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际,把当前我国的贫困山区,世界其他国家的贫困情况与我们现在优越的条件做对比,把遭受自然灾害前后的情况做对比。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居安思危,优越的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利用团会,班会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对当前的各种社会现象、流行思潮都作以客观的评价来端正他们的是非观念。以班级或团支部为单位,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影响和引导。我们必须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才能与时下各种消极的不正确的思潮相抗衡。学生的大脑,学生的思维就好比是个战略高地,我们不坚守,就要被各种消极的思想潮流占领。学生的教育就是一场思想领域的高地争夺战。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了,积极了,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学习学业就不成问题了。教书育人,育人为重!

2 转变思想,与时俱进,用“90后”思维管理“90后”学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过时了。“90后”学生倡导平等,无视等级观念。他们尊敬一位老师,是因为喜欢这位老师,接受这位老师。而不是惧怕这位老师。在他们看来,老师就是某方面知识和能力比他们强的大朋友。如果打算用暴力威吓压制他们,让他们臣服可就想错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为管理者,要想教育好“90后”学生,必须要有“90后”思维。“90后”思维的核心词不是居高临下,不是强制执行。而是平等互敬,是激励鞭策。对待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如果一上来就劈头盖脸的斥责,甚至拳脚相加,只会让学生更加叛逆。如果以朋友的身份帮助他分析这里面的利弊,并表示出为他这样的行为而痛心和惋惜,学生就会内疚。这个时候哪怕你面露怒色,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打”他几下(当然不是真打),他也会欣然接受的,并能够真正理解老师的教诲。同样是打,效果完全不同,老师应该多敲打敲打学生的灵魂,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当头棒喝!!平时和“90后”学生以朋友身份鼓励他们,再加上一点玩笑意味的“威胁”远胜过絮絮叨叨的长篇说教。调查显示,“90后”学生最喜爱的是善解人意,富有个性,幽默风趣的“麻辣”老师。所谓麻辣,不就是已经具备了“90后”思维的老师吗?

3 教师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学生,而是要理智的引导学生。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90后”思维倡导平等也不是无原则的平等。教师应该调控好这个度,不能和学生称兄道弟,打成一片。师道尊严是必须要有的。这个尊严是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做学生益友的同时,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不能也不可能取代良师的!同时师生之间的交往要公私分明,限度分清。上课是师生,课间可以是朋友。还要注意异性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但最终是学生的老师。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梳理这种观念,引导学生理智地处理好师生关系。“90后”学生领悟力强,知识面宽。只要引导到位,他们是很容易做到的。
结束语: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可变性使我们对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某些不良倾向可进行教育疏导和矫正。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我们可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不同性格、气质、兴趣、能力和情感等心里特征进行教育,这样使教育的针对性强。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深入的了解“90后”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有利于我们客观的合理的评价和教育“90后”学生。从长远的角度来看,“90后”一代是我国在21世纪屹立于民族之林的主力军,因此对“90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教育有着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本文所提的观点还不是很成熟,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参考文献: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 0 03年
2.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体。90后大学生究竟有什么特征?不妨听听下面几位心理学家的分析。

“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这是心理学专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陈一心对于90后行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点。“火星文”是90后大学生擅长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它包括各种生僻文字、符号,常人(成年人)一般很难理解其含义。

陈一心认为,90后偏爱“火星文”,是因为他们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在患抑郁症的孩子中,90后占了相当比例。”南京市鼓楼医院心理科主治医生杨海龙表示,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近年来,随着离婚率上升,不少90后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认为,对于人们通常观念中的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缺点。90后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说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那也更应该从家长和社会上找原因,是家长和社会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成长环境。”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接受采访的心理学专家们乐观地表示,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