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娘星纪念幽:陈锡联上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08:33
  
陈锡联,军事家。汉族。(1915年1月-1999年6月10日),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红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中文名: 陈锡联
外文名: ChenXiLian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黄安
出生日期: 1915.1.4
逝世日期: 1999.6.10
职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主要成就: 1988年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锡联照片
个人简介
陈锡联(1915-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四第十师三十团团部政治指导员,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三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师政治委员,第十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太行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兵团司令员兼重庆市市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2]
人物生平
陈锡联(1915.1.4-1999.6.10),字普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15年1月4日生与湖北黄安(今红  陈锡联
安高桥陡山彭家村。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四方面军先后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副师长、师政治委员、师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参加了长征。他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指战员们誉为“小钢炮”,李先念同志赞誉他“打仗数第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7年10月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后率部参加神头岭、响堂铺等战役战斗。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下颌被子弹贯穿昏迷苏醒后,仍坚持指挥,直至战斗胜利。1938年4月起任第129师385旅副旅长、旅长,率部粉碎了日军晋中地区“六路围攻”,进行了邯长、白晋、武沙等战役。在百团大战中,率部扼守狮垴山,冒着敌机轰炸和毒气袭击,与敌血战数日,截断了正太铁路日军交通。后率部  上将军衔
参加邢沙永战役和平汉路破袭战役,取得了辉煌战果。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他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积极对敌作战,扩大人民武装,坚持太行根据地的斗争。1942年5月,5万余名日伪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他在内外线灵活指挥作战,毙伤敌千余名,给进犯之敌以沉重打击。1943年3月任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指挥了蟠武战役。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在抗日战争期间,陈锡联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3兵团司令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沈阳军区、北
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9年6月10日病逝于北京。
人物年表
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  邓小平同志接见陈锡联
方面军30团政治处通讯班班长、团通讯连指导员。
1933年任红30军88师263团营教导员、团政委。
1934年任红4军11师副师长、师政委,并参加了长征。
1935年后,历任红4军10师政委、师长,红4军11师政委,红4军10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长。副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太行纵队司令员。同年10月19日,在他的率领下,指挥769团袭击了山西代县日军阳明堡机场,炸毁日军24架作战飞机,歼敌160余人。阳明堡机场作战的胜利,有力地支持了忻口战役,是继平型关大捷后,我军取得的又一重大军事胜利。陈锡联也参加了百团大战。
1938年4月任385旅副旅长。6月任旅长。
1943年3月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8月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6月任129师太行纵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1948年5月任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
1949年2月任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副书记,兼川东军区司令员。
1949年10月兼西南局委员。
陈锡联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鲁西南战役、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成都战役等。新中国建立初期
1949年12月兼重庆市第一书记(至1950年9月)、市长(至1951年1月)。  一级八一勋章
川东军区司令员。1950年1-9月兼重庆市政协主席。
1950年6月-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0年4月任解放军炮兵司令员、临时党委书记、党委书记。
1954年11月兼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
1955年-1957年在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十年探索时期
1957年兼任解放军炮兵学院院长。
1959年10月-1973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二书记、第三书记、第一书记。  江泽民与陈锡联握手
1960年10月-1967年8月任东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8年5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
  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70年3月-1971年1月任辽宁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1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
1969年4月-1975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73年12月-1980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
1975年1月-1980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75年2月-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代表,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十一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0年免),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改革开放后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陈锡联是中共七大至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99年6月10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历史评价
大革命时期,他是家乡“首任”儿童团长。参加了游击队,是游击队员中年龄最小的。改编为红军后,  陈锡联
他第一个被提拔当了班长,又第一批加入了共产党。他曾经说过,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一个很大的遗憾是没有担任过“排长”。因为作战勇敢、 且打仗聪明,领导很早就发现并着意培养这棵“苗子”,从班长直接提拔为连指导员,接着又升为营政委、团政委。有人认为陈锡联进步太快,找领导提意见。领导 说:昨天晚上,陈锡联带着三个通讯队去攻打敌人一个前哨连。这个前哨连驻守在山上,下面是班、排,最上面才是连部。按常规的打法,应当是从下往上攻,这样 打下来算胜利,打不下来就撤回来。但陈锡联不这样干。他带着人深更半夜悄悄地攀上山顶,先干掉敌人的连部,然后从山上往下打,也就是从敌人的屁股后面打, 很快就消灭了无头的敌人的班、排。战斗结束天还没亮。陈锡联所部没有伤亡一人,却活捉了一百多个敌人。这样漂亮的打法,你能想得出来?“小钢炮”(陈锡联 的绰号)就是有一套,这样的干部就是要培养提拔。后来不久,陈锡联担任了师政委、师长,成为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师级指挥员。
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锡联任129师769团团长,他率部打响了129师抗战第一枪,首战即奇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 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开创了我军步兵打飞机的先例。一位英国记者称这是  陈锡联与贺龙元帅在天安门城楼上
“神奇的战斗”。这一战例已作为我军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优秀范例载入军史,至 今仍为人们所研究、学习。
解放之初,陈锡联作为第三兵团司令员出任新中国第一任重庆市长,尽管只干了十个月,但他在向政务院汇报工作时,令听取汇报的民主人 士惊叹不已,史良说:真没想到你这个领兵打仗的,管城市管得也这样好。他是我军第一任炮兵司令员;1955年授衔时,年仅40岁的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构成了陈锡联的传奇人生。
1939年11月,新华日报(华北版)特派记者采访时任385旅旅长的陈锡联,面对这位仍有些稚气但已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抗战名 将,记者由衷地感叹:“钢铁往往代表着健壮而坚定。二十五岁的陈锡联将军不只有着一付膂力过人的体格,而且有着一颗惊人的坚定果决的心。在战场上,一任战 争的波涛掀天覆地地滚来,他岩石般的雄姿,屹然不动……一个钢铁的人!”
时势造英雄。陈锡联上将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放牛娃,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和国的一代名将。
轶事典故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陈锡联率领3纵队(附9纵队一个旅)受领攻克宿县的任务。他亲率各级指挥员抵近前  陈锡联
沿勘察,作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经一夜激战,全歼守敌12000余人。后来一些军史专家称赞,这一仗在淮海战役中是画龙点睛之笔。陈锡联刻苦学习是有名的。他在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利用一切机会向领导和同志们请教,用石子、瓦块、小木棍在地上习字。他总把笔记本装在身上,随时记下学习心得、作战经验和国内外大事。
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到部队采访陈锡联,时常看到他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凝神地伏在桌前,读书学习。记者感慨地写道:"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光荣滋发。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一个。"陈锡联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掌握革命战争的规律。每次战役战斗前,他都尽一切可能,亲自勘察地形,了解敌情,与一级指挥员研究作战部署甚至战术动  1952年陈锡联与胥光义在一起
作。战斗之后,他及时写出作战报告,分析战术得失;只要条件许可,他都要带领各级指挥员重返战场,将作战经过进行复盘,从中研究改进战术。打胜仗多的部队,容易产生经验主义,在新的环境、对象条件下搬用过去成功的战法,付出本来可以避免的代价。陈锡联及时抓住类似教训组织指挥员进行分析,启发大家注  陈锡联陪同毛泽东视察沈阳军区
意掌握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同一敌人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特点,从而使他所指挥的部队形成了打一仗进一步的好作风,干部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拳头部队。在解放战争中,他以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为指导,创造和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他的作战实践,为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贡献。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陈锡联胸怀宽广,不仅能打仗,还特别能团结人。作为一代功勋卓著的战将,陈锡联同志从不居功自傲,视名利如淡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刘伯承、徐向前称他为四方面军最优秀的干部。但他却从来不愿宣扬自己,前几年,不少单位请他写回忆文章,介绍个人的历史功绩,都被他婉言谢绝。
1982年4月,二儿子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当儿子生前所在部队领导来看望他时,他忍住悲痛反过来安慰部队同志说:"你们不要太难过,战争年代有牺牲,和平年代也会有牺牲的。"在场的人无不为他这种革命家的风范所感动。[3]
革命生涯中的许多第一
“首任”儿童团长
大革命时期,他是家乡“首任”儿童团长。参加了游击队,是游击队员中年龄最小的。改编为红军后,他第  陈锡联
一个被提拔当了班长,又第一批加入了共产党。因为作战勇敢 、且打仗聪明,领导很早就发现并着意培养这棵“苗子”,从班长直接提拔为连指导员,接着又升为营政委、团政委。
陈锡联带着三个通讯队去攻打敌人一个前哨连。这个前哨连驻守在山上,下面是班、排,最上面才是连部。按常规的打法,应当是从下往上攻,这样打下来算胜利,打不下来就撤回来。但陈锡联不这样干。他带着人深更半夜悄悄地攀上山顶,先干掉敌人的连部,然后从山上往下打,也就是从敌人的屁股后面打,很快就消灭了无头的敌人的班、排。战斗结束天还没亮。陈锡联所部没有  陈锡联把毛泽东题词送给雷锋生前所在部队
伤亡一人,却活捉了一百多个敌人。这样漂亮的打法,你能想得出来?“小钢炮”(陈锡联的绰号)就是有一套,这样的干部就是要培养提拔。后来不久,陈锡联担任了师政委、师长,成为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师级指挥员。
陈锡联上将把毛泽东题词送给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打响了129师抗战第一枪
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锡联任129师769团团长,他率部打响了129师抗战第一枪,首战即奇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开创了八路军步兵打飞机的先例。
解放之初,陈锡联作为第三兵团司令员出任新中国第一任重庆市长,尽管只干了十个月,但他在向政务院汇报工作时,令听取汇报的民主人士惊叹不已,史良说:真没想到你这个领兵打仗的,管城市管得也这样好。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炮兵司令员;1955年授衔时,年仅40岁的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最年轻的上将之一,这一系列“第一”、“之最”,构成了陈锡联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