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20121007期:光塔路和外国人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15:25
         东西走向的光塔路与中山六路平行,被人民中路和朝天路所拥,短短几百米的老街十分钟可以走到尽头,沿街遍布小士多店、食肆,并无特别繁华场所。时光倒回1300年前的唐代,光塔路商贾云集,他们是沿着丝绸之路来中国贸易的各国客商,这条广州最古老的“蕃客”街曾经见证了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曾经繁盛的陆上丝绸之路几度阻塞中断,到了唐朝中期逐渐衰落,而始于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迅速崛起,促成光塔路中兴。随后光塔路的起伏与海上贸易盛衰休戚相关。

    海上丝绸之路使广州日见繁华。唐朝盛世,每年来广州的外国商船多达4000 艘,广州与南海、波斯湾之间船舶往来如梭,广州港樯帆林立。唐代中国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有六条定期航线,这六条航线都集中在广州,最著名的“陶瓷之路”经过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沿岸诸国,航程89天,途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



    那时众多船只从广州黄埔出发,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等海域,抵达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把沿途象牙、明珠宝石、香料、运到中国。



    走在今天光塔街,街道两侧古屋已少,古迹更加难觅,在光塔路与“蕃坊”之间似乎找寻不到共同点。但在千余年前唐代留下的地名至今仍存,这一带玛瑙巷、象牙街、玳瑁街仿佛使人浮想起当年的“蕃客”带着珍珠、玛瑙前来换取茶叶、陶瓷的景象,广州的仙邻巷是阿拉伯语“中国”的音译,地处古时坡山的甜水巷也是得名于阿拉伯语“山岗”之音,而光塔路原称“大食街”,也因有大批大食人在此居住而得名。居住在坊内的各国商人选举出“蕃长”,上报唐朝朝廷后正式任命“蕃坊”内的事务由“蕃长”负责,“蕃长”有管理外籍侨民的权利,侨民可以信仰宗教,保持各国风俗习惯,也可以在广州购置田地和住宅,居住在“蕃坊”内的大食人和波斯人最多,信奉伊斯兰教,教民需要在“蕃坊”内做礼拜,所以便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清真寺,就是今天光塔路的怀圣寺,又称光塔寺。



    “蕃坊”繁盛时期在宋代



    公元628年,有一群值得注意的使者,由阿拉伯麦地那乘商船越海至广州,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所遣,持书往见唐太宗,唐太宗助他在广州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以备来华贸易的阿拉伯商人使用,这便是至今仍存的光塔寺,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寺内建了一座伊斯兰教的塔,塔身光圆,顶上塔尖,那时广州“宝庄严寺”已经建有“舍利塔”(即今天六榕寺的花塔),两塔相距不远,且异常醒目,明朝广州建了镇海楼后,有人把广州城比做一艘巨大的帆船,将光塔和六榕寺花塔比做两个桅杆,而五层楼则是舵楼。唐时光塔塔顶建有金鸡形状的风标,“绝顶五更铃共语,金鸡风转片帆归”。当大风吹转风标之时,船只的速度也异常快,从这句诗中可见唐代时,怀圣寺建在珠江边,而作为伊斯兰教“宣礼塔” 的光塔也兼有航向标志的功能。



    至于当时留居在广州“蕃坊”的外侨有多少人,据十世纪前期的阿拉伯历史学家麦斯俄迭说,广州人烟稠密。据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等有20万人。



    居住广州光塔街道的蕃人子女在广州学习中国文化,阿拉伯人李彦升还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宋代是“蕃坊”最繁盛时期,光塔路一带已经有“汉蕃万家”,选出的“蕃长”身穿中国官服,无异于管理蕃人的官员。宋朝还通过广州的“蕃长”邀约外商来华贸易,对于邀约有功的侨民,宋朝还授予官爵奖励,如阿拉伯商人辛亚陀罗被宋神宗封为怀化将军。



    宋徽宗时正式设立专门培养外侨子弟的蕃学,让其子弟学习中国文化。更为开明的是,宋朝还允许中外通婚,但条件也相当苛刻,要求外国商人三代中必有一代是官,才准许中国女子与之通婚。



    光塔街上的居民后来多次迁徙,大多散居广州各地,如今的光塔街和人们印象中的“蕃坊”相去太远,而且沿街建筑也与四周老城区无异,只有耸立的光塔和静幽的光塔寺千百年来默默地守着尘封的历史。(景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