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反政府武装:张子林书法 收藏 英烈事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55:45

  

 

 

 

雕  山  忠  魂

       

一、绥师英烈

李子洲... 1

常汉三... 7

王懋廷... 9

王复生... 15

钱清泉---------------------------------------------------------------------------

徐梦周... 17

苏士杰... 19

吉国桢... 22

白明善... 25

高光祖... 28

刘正平... 33

冯圣昌... 35

杨重远... 37

贺 牛... 46

蒲子华... 47

刘善忠... 51

张庚飏... 55

拓克宽... 56

丁学浚... 58

马汝冀... 60

刘耀西... 61

乔国桢... 63

孟芳洲... 67

李嘉谟... 71

张承忠... 74

刘光显----------------------------------------------------------------------

马汝骥... 79

刘汉武... 80

马承启... 83

张慕时... 85

田庆丰... 87

王兆卿... 88

李青云----------------------------------------------------------------------------

白雪山... 91

吴志祥... 93

高绪祖... 96

田作勤... 99

高尚信... 102

冯崇道... 104

孙兰复... 105

刘承武... 107

杨风歧... 108

崔玉瑚... 113

高农斧... 116

胡廷俊... 121

王文... 127

崔曙光... 133

李成荣... 136

杨歧山... 140

惠泽仁... 144

马子骥... 146

李景波... 148

惠金瑞... 153

许志云... 154

霍世英... 157

延振伦... 159

张继增--------------------------------------------------------------------------------------------------------159

薛世丰... 165

蒲正仁... 168

贾仰青... 170

马克昌... 176

慕生桂... 177

王聚德... 179

薛翰臣... 182

杜修杰... 183

马洛... 184

赵先锋... 185

白万年... 186

  二、英烈遗文

陕西师范学校应革新的几点-----------李子洲--------------------------

陕西的选举应亟谋根本澄清-----李子洲---------------------------------

  释教育的意义------------李登瀛------------------------------------------------

施、林及“二七”被害诸烈士追悼会有感----- 李子洲----------------------

念“五 一”  ----------------------------------  李子洲

李子洲关于陕西工作开展问题向中央的请示-------------------------------

绥德县教育局问题-----------------------------------------常士杰-----------------------

在党的“六大”讨论政治报告时的发言 ----------王懋廷

在党的“六大”关于农民与土地问题讨论中的发言----王德三

狱中遗书----------------------------------------------------王德三

耶苏是什么东西?----------------------------------------王复生

“三一八”流血的代价----------------------------------王复生

钱清泉遗书------------------------------------------

纪国祯 19314 20 日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我寒假内的工作----------------------------王兆卿

绥德市民大会纪实---------------------------------------王兆卿-

清涧起义军军歌------------------------------------------白明善

白明善手书-----------------------------------1931年在狱中写给惠人闻的信

杨重远家书

悼李景波-----------------------------------1934年7月18日《解放日报》第二版

许志云书信----------------------------------------------------

高农斧家书------------------------------------------------------

悼高农斧------------------------------1944年10月23日《解放日报》第二版

悼崔曙光-----------------------------1942年10月2日《解放日报》

烈士传——王学善事略--------------------------------------------------

薛世丰手书----------------------------------------------------------

徐梦周手书----------------------------------------------------------

三、英烈永存

纪念李子洲同志----  杨明轩 赵通儒 常黎夫--------------

回忆李子洲同志--------白超然-------------------------

革命先驱李子洲-----李明轩--------------------------------

良师益友---------李瑞阳----------------------------

常汉三先生墓志铭--------杨明轩-----------------

回忆母校 缅怀师长(节选)-----------常黎夫

高风亮节照千秋--------马文瑞----------------------

他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忆白明善-白如冰--------------

怀念白明善,学习白明善--白寿康  白炳勋---------------

共产主义者的光辉典范—回忆白明善同志在狱中---李赤然------

回忆无定河畔六烈士----马文瑞-------------------------------

高光祖在四师-------------------李明轩-----------------

回忆高光祖烈士--------高长直  高长久----------------

怀念刘光显同志--------张达志-------------------------

悼高农斧同志-----------霍维德-----------------------

怀念强雄、康文林二同志---马树勋-----------------------

我们向高农斧同志学习些什么?--张毅忱  尤奋涛---------

 


李子洲

    李子洲(1892—1929) 名登瀛,笔名逸民。陕西绥德人。1912年考入西安三秦公学中学,1915年任绥德县劝学所视学员。1917年春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在哲学系上学。五四运动中,担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积极参加火烧赵家楼等正义斗争。不久加入李大钊创建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至1922年,参与进步刊物《秦钟》、《共进》半月刊的创办和陕西旅京青年进步组织共进社的创建,是共进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又是《共进》半月刊的撰稿人和发行人,先后发表了《陕西师范学校应改革的几点》、《纪念五一》等十余篇文章,被誉为共进社的“大脑”。

1923年初,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二七”惨案发生后,中共北京地方执委会和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组织追悼会,悼念被北洋军阀杀害的林祥谦、施洋等京汉铁路大罢工领导人,李写下了《施、林“二七”被害诸烈士追悼会感》的挽诗,在《共进》上发表。同年夏,李从北京大学毕业,受中共北京区委李大钊的委派回陕开展工作,先后在三原渭北中学、榆林中学任训育主任、教务主任。

在榆林中学时期,李子洲对保安的刘志丹,绥德的贾春霖、霍世杰、张肇勤,清涧的王怀德、白作宾,延川的曹必达,定边的蒙嘉福,子长的营尔斌、杨国栋,横山的高岗,米脂的马济川,榆林的杨尔瑛等积极教导培训,介绍他们加入“共进社”,组织起榆中学生会。这些人在李子洲的教导下,思想大大进步,为榆中党团组织建立奠定了思想组织基础。

1924年5月,任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

李校长聘请杨明轩任教务主任,常汉三任训育主任;先后聘请的教员有王懋廷、田伯英、韩叔勋、王复生、刘尚达、李致煦、蔡楠轩、关中哲、罗端先、何寓础、雷五斋、王汉屏、赵秉彝、赵少西等。他们有的是“共进社”社员,有的是共产党员,思想很进步,工作又积极,全校教职工团结一致,和衷共济,一心为办好学校群策群力。根据学校的实际,制订了新的组织教学大纲,办学宗旨就是发展青年身心、培养积极道德、注重科学教育、造就优良师资。图书阅览室新购《中国青年》、《响导》、《政治生活》、《共进》等图书、杂志2000多本,供学生自由选读。

1924年7月间,共进社四师分社组成。李子洲介绍白明善、李嘉漠、高光祖、赵通儒、李明轩、马瑞昌、罗伯福等人人社。在清涧、米脂、神木、府谷、定边、佳县、延安、延长、保安、横山、子长等县同时发展了共进社,作为党团的外围组织。还成立了陕北青年社、四师青年社、学联会等,党团活动逐渐展开同时,王懋廷 、田伯英于1924年12月在绥师组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5年领导建立中共绥德支部。同时在榆林中学、延安省立第四中学建立中共和共青团组织。1926年6月,在绥德省立四师建立中共绥德地方执委会,统一了陕北各地中共组织的领导。绥德省立四师成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被誉为“陕西的上海大学”。 陕北23个县有志青年十分仰慕,争先恐后前来投考。远至富县的学生李承文、洛川县的孟祖兴、中部县的李瑞才、刘橱基、白水县的石介等,他们不远数百里来投考,山西汾阳铭义中学的任国梁、赵博、李临铭等学生也转到四师上学。学校党、团组织 先后向黄埔军校输送贾春霖、刘志丹、杨国栋;向农民运动讲习所输送霍世杰、李波涛、乔国桢;向上海大学输送张肇勤、李维勤、柳长青;向甘肃军校、耀县三民军官学校输送了丁广智等学员。

    这期间,李和绥德党团地方执委会还派出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到绥德、榆林、佳县、清涧等地帮助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工会,建立妇女协会,开展群众运动;派李致煦、白明善、柳长青、冯景翼、马瑞生等党团员到陕北驻军石谦团(不久扩编为旅)做兵运工作,在石部成立了党团组织。到1926年底,石团有李象九、谢子长、李瑞成、李有才、史唯然等数百余名官兵加入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不少连排长都由党团员担任。

 1926年12月,冯玉祥、于右任五原誓师后,率部由宁夏、甘肃等地入陕,夹击刘镇华,从而使被围困八月之久的西安解围。因工作的需要,党组织调李子洲同志到西安参加筹建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和改组国民党陕西省临时党部的工作。路过延安时,召集呼震东、刘尚达等党团员开会,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布置安排工作。要求延安党团组织在军事方面要善于运用统战方法壮大自己的队伍,这对我们的军运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强宣传三大政策,扩大组织工作。学生方面要循循善诱,注重他们的学业成绩,组织起来领导他们深入农村,积极进行农运工作。在工作中选拔优秀分子介绍入党。延安基督教会比其他各县更为猖撅,我们要扩大宣传,发动群众,驱逐牧师,捣毁教堂。要积极开展妇女工作,先从剪发、放足、读书、识字做起,组织妇女识字班,妇女学习会,首先从城市入手,然后再推广到农村。

开辟农村工作十分重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是我们党的基本力量,我们的政策是农村包围城市。他指示了这五点工作以后,第二天凌晨就离开延安,南下西安。

1927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部长。出任西安中山学院副院长兼总务长,和院长刘含初一起确定以“培养指导农民运动,办理党务及军队中的政治人才”为教学宗旨。中山学院为中国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1927年2月下旬,中共陕甘区执委会在西安成立。李子洲任中共陕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并负责组织工作。在他和战友们的努力下,不到半年时间,在陕、甘40多个市、县普遍建立了党、团组织,党员发展到2400多人,陕西的农民协会会员达70余万人,仅次于湖南、湖北,成为全国革命运动高涨的省份之一。

    6月下旬,冯玉祥下令在陕西进行“清党”,共产党人转入地下活动。此前,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陕甘区执委会成立陕西省委。7月初,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成立,李子洲任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他受省委派遣,到武汉向中共中央汇报请示工作,代表省委起草了《关于陕西工作开展问题向中央请示》,请求中央选派有能力的干部来陕西工作。8月27日,张太雷代表中共中央接见陕西代表,李详尽汇报了陕西党组织的状况。不久,携带中共中央发给陕西党组织的“八七”会议文件和对陕西工作的指示,离开武汉。

    9月上旬回陕后,向省委常委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对陕西工作的指示。9月26日,和耿炳光主持召开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检查和批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在陕西的影响及危害。会议正式选举产生了中共陕西省委领导成员,李除继续担任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外,还负责省委军事工作。会后,他和省委其他领导人一起积极筹划武装起义。

    10月,中共陕西省委在清涧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8年1月,李又参与渭华起义的准备,和省委秘书主任刘继曾共同起草了《中共陕西省委第五号通告》,此后,具体领导筹划渭华起义。当发动农民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相继派出刘志丹、唐澍、谢子长等军事干部,去洛南县三要镇,到共产党员许权中担任旅长的军队工作,又从地方上抽调了一大批党团员充实许旅的力量,并指示许旅利用国民党各派军阀混战之机,相机起义。5月,刘志丹、唐澍、许权中率部开赴华县高塘镇,宣布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与已经举起义旗的渭华农民武装相结合,在渭华地区建立了一批区、乡苏维埃政权。

    1928年11月,省委书记潘自力被捕,李子洲代理省委书记。他和战友们认真总结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失败的教训,重新部署全省的革命斗争。1929年初,由于叛徒出卖,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李和其他负责人先后被捕。在狱中,李坚贞不屈,使国民党反革命派一无所获。

李在入狱前就已积劳成疾。入狱后,国民党新军阀狱警、狱吏对其进行了残酷的折磨,使他胃病加重,又患伤寒引发肺病,身体十分虚弱。难友们劝他用济难会的经费买些滋补药品,他婉言谢绝。通过看守和狱外友好人士的帮助,李给在家乡的妹妹李登岳写信,表示:

“我不怕死,我一个人牺牲了,还有更多的人活着,将来的社会是光明的,不要为我伤心掉泪。”1929年6月18日,李子洲狱中罹难。


常汉三

常汉三,名士杰,字汉三。1893年3月22日出生在绥德县常家沟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始读私塾,勤奋好学。考入三原宏道学堂后不久,因家贫肄业。1913年,考入西安三秦公学上学。

1914年,常汉三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时,适逢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他与同学杨明轩等参加了包围曹汝霖住宅、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斗争。

1920年,经蔡孑明(元培)推荐,常汉三到缅甸仰光华侨学校任教。回国后,他先后到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咸林中学任教务、训育主任等职。

1924年秋,应李子洲校长的聘请,常汉三担任了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训育主任。他与李子洲、教务主任杨明轩一起,在四师提倡新文化,开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目,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校的主要课程来讲,使四师成为培养革命青年的熔炉。李子洲、王懋廷、田伯荫等人在四师宣传马列主义、组建党团组织的活动,常汉三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6年7 月,常汉三兼任绥德县教育局长,四师毕业生马瑞昌为教育视学员。常汉三在任期间,大力整顿教育,撤换了腐朽的各高小校长,兴办了简易师范学校、纺织业学校,增加了平民学校的经费,在平民学校开办了妇女班及成人班。平民学校成人班培养出李邦俊、杨重远、丁锦业、雷忠秀、贺文章、郝进德等工农出身的骨干,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做出优异的成绩。

    1927年1月,常汉三任四师校长,并担任了学校党支部书记。他坚持李子洲的办学方针,宣传革命斗争、为党培养人才。8月4日,井部团长刘润民率士兵查封四师,奉命“清党”,四师党、团组织 遭到破坏。常汉三被拘押出校,在家乡义合农村监管三年。

    1930年春,应省教育厅长杨明轩之请,常汉三前往西安,担任了省教育厅督学。秋季,被任命为汉中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常汉三到汉中女师后,聘请了留日学生刘霞举,提倡新文化运动的进步知识分子梁益堂执教。宣传马列主义、布尔什维克,是汉中地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也是汉中地区革命火种的传播者之一。

    1937年初,常汉三担任了三原县县长。他与杨法震(县保安一大队附)、冯一航(中学校长)等共产党员掌握了三原县的政、军、学大权,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维护地方秩序。开展抗日宣传和组织活动。常汉三代表三原县人民赠送给八路军军服500套,受到彭德怀副总司令的赞扬。

    1938年,党组织派常汉三、杨明轩等共产党员到三十八军,协助赵寿山治军,开赴抗日前线,转战晋、豫等省。后任三十八军军法处处长。

    1943年9月 8日,常汉三在河南省荥阳县苏寨村的军营里病逝,时年50岁。


王懋廷

王懋廷,又名王德三、王茂廷,字正麟,笔名正零、齐人。1898年7月15日出生在云南省祥云县王家庄村。父亲在乡村以教私塾为业,幼时随父在家乡私塾念书,后就读于大理县高等小学和中学、昆明成德中学,爱好数学和文学。

1920年底入北京大学补习班,翌年春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预科。王懋廷经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洗礼,参加了由李大钊领导,邓中夏、罗章龙、王复生等19人成立的“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担任法文翻译。他一边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边走出校园到劳工群众中去。他先后与王复生、王有德(也是云南人,当时北大称他们三人为”云南三王”)多次到北京郊区门头沟煤矿等地调查,并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人的工作。革命实践的锻炼和考验,使王懋廷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他在北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为中共北大支部书记的罗章龙后来回忆说,王懋廷“是北大支部很活跃的积极分子”。

王懋廷在北大上学期间,因家庭经济困难,与哥哥王复生相互轮换教书来维持读书。1923年夏,他接替王复生到了陕西,在华县咸林中学任数学教员,1924年春,李子洲接任了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后,专程去北大与同窗好友王复生请示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四师聘教启事。北方地区党组织负责人李大钊派王懋廷到四师任教,协助李子洲开展建党工作,决定李子洲和王懋廷为北京党组织直属特别通迅员,在陕北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并定下秘密通信方法及地址。

1924年秋开学前,王懋廷和弟弟王馨廷来到了陕北绥德第四师范。懋廷任国文教员,弟王馨廷隋其上学。王懋廷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为人热诚,口才极好,很受学生欢迎。他在自编的国文教材中,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十分重视日常需要的应用文写作和民间文学的讲解。还组织学生下乡收集民歌、民谣、秧歌、顺口溜,同时指导群众性艺术活动。教学中特别注意思想性,把《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中的一些名句详细讲解。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课外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青年》、《向导》、《共进》等革命刊物。和校长李子洲一起在学校成立学生会、青年协会、青年读书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于课内课外,结合教学宣讲马克思主义,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辅导学生自习,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家庭状况,吸收“真实努力的分子”入党入团。

1924年12月,报请团中央,拟将发展的15名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组建绥德地方执行委员会,未获批准,以SY绥德支部组织活动。1925年初改为SY绥德特支,王懋廷任书记。特支成立后,他亲赴榆林建团,成立了榆林中学团支部,介绍刘志丹等17人入团。还派人到瓦窑堡、延安、山西汾阳等地开展建团活动,并组织团员深入工厂、农村和军队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在如何开展工人运动问题上,当时在团组织内部发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陕北没有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工人都是从事木石业的手工业工人,而且分散各地,很难组织开展斗争。王懋廷认为应该从陕北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什么工人就组织什么工会,陕北城镇苦力数多,是一支很大的革命力量,开展工人运动是有充分条件的。他把两种意见写信报告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负责人邓中夏,请他指示。邓中夏回信支持王懋廷意见。绥德工会很快地成立起来。木匠、铁匠、石匠、砖瓦匠、泥水匠业、担水工等行业工会和“脚户自保会”也相继成立。利用工会团结广大手工业工人和脚户同军阀、厂主及豪绅进行斗争。他还和李子洲、田伯荫派学生深入农村帮助建立农民协会。在绥德县城成立了平民学校,吸收一大批中青年参加学习文化和政治。王懋廷带头义务讲课。为响应中共中央和孙中山共同倡导召开的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他和李子洲、田伯荫、杨明轩等共同发起成立陕北国民会议促成会。在陕北9个县成立分会11个。利用寒假组织学生回家乡开展宣传活动,散发传单8000多张。3月中旬,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到绥德,王懋廷与李子洲共同主持召开了有几千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925年“五一”、“五四”、“五九”,他和李子洲一起主持召开纪念会,向团员和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亲自率团员和学生走出学校,到街头巷尾游行示威,发表演说,开展募捐。组织宣传队到城乡宣传抵制日货,声援上海工人和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王懋廷认为,共产党有高深的理论,有远大的奋斗目标,他自己就是为实现远大的奋斗目标而献身的。他在1925年5月23日的一个报告中说:革命要闹成功,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作为我们的中军”,“第一步先把各地进步的师范学生及贫苦的中学生组织起来,将来他们毕业后到各地去当小学教师”,“第二步的工作,每个小学教师都于课外成立一个成年补习学校,使劳苦同胞于作业外受相当的教育,了解我们的主义。因补习学校的关系,我们并可以组织他们,使他们有坚固的组织”。他特别提到:“苏俄革命的功劳,我们不能不提及到民间去的志士。”每次假期或节日,王懋廷便给学生党、团员布置回村作社会调查,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宣传演讲,宣传建立农民协会工作任务。他在学校组织起学生会、青年协会,在绥德城内成立了手工业工会,在城周围农户中组织起“脚户自保会”,还亲自去榆林成立起榆林工会,向工农群众宣传“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的道理和“背上头颅干革命“的献身精神。陕北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毛驴,不少农民养一头或数头毛驴,靠驮脚贩运赚钱为生。当时绥德城内军阀官衙设起名为“骡柜”的店栈,横行霸道,农民赶牲口一进城,便被拉去无偿支差(人骑或驮东西),脚户住宿也被强拉住他们的店栈,宿费又高,直到把脚户身上的钱刮得差不多了才让离店,农民脚户受此敲诈,敢怒不敢言。王懋廷组织”四师”学生以学生会出面,与农民脚户组织起”脚户自保会”,发动脚户“罢工”,不给城内驮粮、拉盐、运炭,威胁到官府衙门的吃饭生活问题。经过斗争,迫使官衙取消了“骡柜”。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王懋廷在绥德组织起“各界救国办事处”,组织七八百人游行示威,检查和抵制英货、日货;百余学生组成“募捐团”,向机关、商号、住户沿门募集,支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并派学生到各县及各大镇进行宣传。王懋廷代表四师联络北部各县,在榆林组织起陕北各界对英、日惨杀同胞“雪耻会”,组织各界游行示威。陕北各地共募捐3200多块银元汇交上海总工会。从1924年12月起,王懋廷在开展陕北国民会议促成会活动、筹组国民党地方组织(当时中共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合作)等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1925年1月,中共四大通过《关于组织问题议决案》,指出组织问题是当前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求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努力扩大党员的数量,以适应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这年春,四师成立党支部,夏季又成立起党的特别支部,王懋廷担任支部和特支最为重要的宣传工作。在驻瓦窑堡的石谦团(石谦团部1925年由绥德换驻瓦窑堡)中,第三连连长李象九(王懋廷介绍入团旋即转党)组织成立了党和团的支部,王懋廷还到榆林帮助榆中学生张肇勤和李登霄(由他介绍入党的)成立起党和团的支部。党员也迅速增加,四师发展有20多名,榆中和李象九连发展了10多名。陕北1925年有40多名党员,其中有7人是王懋廷介绍入党,许多人则是王懋廷介绍入团后转为党员的。这一批党员,有建国前牺牲的革命烈士白明善、乔国桢、刘志丹、王兆卿、高光祖等;有建国后在党和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的马明方、郭洪涛、霍维德、阎红彦、武开章、雷恩钧等。同时,共青团员发展到70多名。陕北党、团组织的迅速发展和扩大,形成了陕北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

1925年夏,王懋廷从陕北回到北京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6年初任共青团北京地委委员。是年春调任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政治宣传科长兼政治教官,主编《黄埔日刊》。1927年2月,调任中共云南临时省委书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并作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的部署。1927年冬至1928年春,深入到开运、蒙自、文山等地检查指导党的工作,和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一起恢复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夏,王懋廷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为大会宣传委员会和财政委员会委员。在会上提出党内要切实制止盲动主义倾向的建议被采纳。

1928年秋,王懋廷返回云南,主持召开党员代表大会,传达中共“六大”精神,当选为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1930年11月中旬,因叛徒出卖,王懋廷在昆明附近被捕。敌人对其软硬兼施,妄图从他口中得到云南党的重要机密,懋廷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930年12月31日,王懋廷在昆明就义,年仅32岁。                


                        王复生

王复生,名濡廷,化名甄海(亦称振海),笔名   。生于1896年农历8月21日,云南省祥云县王家庄人,幼年随父读私塾。1911年,考入云南省立大理中学上学。

1917年毕业进入北京大学文科学习,后转入西语糸读书。此期,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正主持北大图书馆工作,为了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李大钊召集王复生、罗章龙、李梅羹等学生参与翻译。在李大钊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五复生逐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我党最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之一。

1919年5月,北京青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王复生积极参加并领导了这一青年运动。1920年,李大钊指导下,王复生等发起成立了我国早期比较系统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王复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工作。王复生、王德三等为了配合云南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积极组织了一些新派社团,其中最著名的是云南革新社,他们出版了《革新》周刊和《铁花》等杂志,宣传反帝、反封建的纲领。1924年,云南革新社更名为新滇社,王复生为该社的领导人之一,同时,在南京、上海、武昌、广州等地成立了分社,天津、唐山等地的滇籍学生也与他们取得了紧密联系,不少社员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

1922年秋,王复生来陕西华县咸林中学任教。

1925年8月,受中共北方区委的委派到绥德师范任教。至1926年初,在任教期间,王复生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绥德四师党组织在领导陕北地方的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1926年夏,国民党中央招待委员会派王复生到广州以及云南工作,他和杨青山一起共同负责筹建国民党云南省党部左派方面的活动。王复生亲自主持召开国民党员大会,宣布成立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王复生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国民党云南省右派党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党的领导下,王复生积极参加了“倒唐”斗争,促成了大军阀唐继尧的迅速垮台。1927年初,国民党云南临时省党部成立以后,王复生和中共云南临时省委共同领导并组织成立了云南农民协会,他还亲自到临时省委给干部讲课,对云南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右派残酷迫害共产党,当时革命形势已很严峻,王复生由于党的需要而离开云南去东北。从1928年到1936年,他先后以教员、记者、黑龙江《民报》社社长等职务,在吉林、哈尔滨、黑河等东北的广大土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救国斗争。1936年6月,日军在齐齐哈尔对共产党实行“大逮捕”,王复生由于一系列公开活动而被敌人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为了党的事业始终坚贞不屈,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1936年8月15日,王复生惨遭日军杀害,时年40岁。

   

 

钱清泉

钱清泉,原名钱振标, 1895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西郊能家村一农民家庭。1912年春,经人推荐,钱清泉到教会办的励实中学读书。1914年暑假后,钱清泉考进江苏省立无锡第三师范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钱清泉接触到《新青年》《少年中国》《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从而开阔了政治视野,受到了革命的启蒙教育。1010辛亥革命纪念日,他和刘半农、刘天华在江阴南苦中学发起举办爱国游艺会,在大会上慷慨陈词,猛烈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大胆揭露军阀政府的无耻嘴脸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不久,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在《民国日报》上广泛征求发展党员,钱清泉怀着报效祖国的激情加入了国民党。之后,又跟随中共党员恽代英、侯绍裘一起工作,思想上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5年春由恽代英、侯绍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组织派遣,到冯玉祥军中做政治工作。1925年冯玉祥所部刘郁芬的部队由内蒙古进入宁夏,远征甘肃。中秋节刚过,钱清泉、宣侠父等共产党员随军来到宁夏,在经过磴口、石嘴山、银川、王太堡、广武、固原等地沿途各地,向广大回汉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和国共合作的救国意义,宣传俄国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和国共合作的重要意义,在宁夏留下了革命的“火种”,为宁夏革命思潮的兴起,后来的革命发展和中共的活动,以及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6年9月,钱清泉到陕北绥德,公开身份是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教师,同时执行中共北方局的指示,通过陕北党组织为兰州冯玉祥部国民军政治干部学校招募学员。11月,中共绥德地委选派了李临铭、王兆卿、陶兴畲、贺维新、牛化东等20多名党员和进步青年,在钱清泉带领下,从绥德赴兰州,路经银川时,应国民军联军中的党组织要求,留下李临铭、陶兴畲、贺维新等7人,建立中共宁夏特别支部。
       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江苏等地从事革命地下工作,1928年8月,钱清泉与党中央派到江苏恢复党的工作的王若飞接上了关系,并被任命为临时省委委员、省委特派员。10月10日,中共江阴县委成立,钱清泉化名高大鹏,任江阴县委书记、江阴农民革命军总司令,策划和发动了暴动。轰轰烈烈的江阴暴动被残酷镇压下去。江阴农民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以其地域之广、时间之久、人员之多、斗争之顽强震惊江南,在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0月18日下午,钱清泉在常州大成旅馆62号房间等待苏常特委负责同志和各县农暴骨干,正准备召开一次重要会议。突然,江阴县政府侦缉队长黄秉忠,带领一群荷枪实弹的军警冲了进来,将钱逮捕。

11月,在江苏常州市英勇就义。钱清泉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时年34岁

 


徐梦周

徐梦周,安徽寿县人。1914年入私塾读书。1920年春入寿县芍西国立小学。1921年转入芜湖安徽省立第二农业学校学习。不久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署假回到家乡与共产党员曹蕴真、鲁平阶组成青年团小甸集特别支部。1923年春,因领导“二农”团组织发起了驱逐蚕科主任的学潮,不久被迫退学。回乡后在小甸集小学教书。同年冬,同曹蕴真、薛卓汉建立安徽省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任支部宣传委员。不久转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毕业后受党中央派遣,于1926年3月到北京,在李大钊领导下工作。

1926年8月,奉中共北方区党委和李大钊之命,到陕北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协助李子洲扩大陕北的建党工作。11月,中共四师党组织派徐梦周、白雪山、张慕时、马云泽、李秉荣等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去宁夏参加国民军联军工作。

1927年2月任西安中山学院教育长。同年7月脱离西安中山学院转为地下活动,任中共延安县委书记。11月当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分管组织工作,并兼任常委技术书记。1928年1月任组织科主任兼省委秘书长。1928年春中共陕西省委遭破坏,被捕入狱。敌人软硬兼施,诱供逼供,但他正气凛然,1930年11月释放出狱,经张汉民保荐到孙蔚如的师部任秘书主任。兰州收复后,留任高兰县县长。1931年回任三十八军军部秘书处长,开展党的军运工作。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地区,1935年5月初,与张汉民多次研究,制定川陕交通线计划,沟通白区的党组织与川陕苏区的联系,给川北红军提供了许多军事情报,输送了大批急需的军用物资,为红军集中力量粉碎刘湘的“六路进攻”,保卫根据地的斗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年底告假脱离了孙部。1936年12月,就任陕西省政府秘书处第一科科长,从事情报工作。他在西安的家,成为革命同志聚会、落脚、避难的场所。1941年转入西北农学院,任教授、院长秘书。在校内发展数名青年党员。1943年春离开农学院。1944年,和杜斌丞等往陕南、汉中、城固等地发展民盟组织。由城固回汉中的途中,不幸因车祸而殉职。


苏士杰

苏士杰,又名醒民、继善,1903年出生在陕西省渭南县五里铺苏家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先后就读于家乡初小、县立象峰高小和华县咸林中学。

1924夏,苏士杰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共产党员。1925年冬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编入第四期政治大队。1926年7月,苏士杰被党组织抽调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工先后任干事、宣传科长等职。

1927年4月,六军被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所击散。苏士杰被迫离开南京,辗转到了武汉,党组织安排他在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奉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的指示,带领十名陕籍黄埔军校毕业的党员、进步青年回陕作兵运工作。8月下旬被陕西省委安排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七军第一师(师长甄寿珊)部工作,苏士杰任少校参谋兼党内交通联络工作。他和共产党员刘清和、周益三等人一起参与创办教导营,积极筹划训练青年军官,大力发展党员。驻防临潼县雨金屯期间,他还秘密送枪枝给中共渭南县委,武装农民协会。是年冬,苏士杰调中共陕西省委工作,当选为省委委员,参与省委军委和农民运动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任职期间,积极协助省委负责人耿炳光、李子洲选派一大批党员干部到许权中旅充实领导骨干,指导甄寿珊部中共军支工作。

1928年2月,苏士杰调任中共五一县(又称渭南县固市分县)县委书记。为了贯彻中共“八七”会议决议,准备武装起义,对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进行了整顿,吸收大批贫苦的农民和优秀知识分子入党。苏士杰领导党团员和农协会员处决了恶霸地主贾雨天,将贾家的粮食和衣物分给了贫苦农民。是年6月,为了配合渭华起义,苏士杰以特别武装队为骨干,组织隆兴、固市等地的党团员和群众烧毁了为冯玉祥部储备军粮的板桥粮台的房子,将粮食分给农民群众。渭华起义爆发后,苏士杰领导固市等地农民群众摧毁地主阶级把持的乡村政权,建立了农民当家作主的两个区和十几个乡的苏维埃政权。

1928年夏,渭华起义失败,苏士杰被调回省委参加省军委领导工作。他先后深入到三原、长安等县巡视工作,认真调查研究,指示做兵运工作的党员要吸取渭华起义失败的教训,作过细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1929年秋,士杰调任中共陕北特委党委兼特委军委书记。他和特委书记吉国桢到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以教书为公开职业,积极开展革命工作。他们开办了党团员训练班,为陕北党团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选派党团员和进步青年相继进入 甘肃、宁夏的国民党杂牌军苏雨生、王子元部,协助刘志丹、谢子长开展兵运工作。为了争取陕北的地方武装,苏士杰等先后派十余名党员去驻守在宜川、延长的后九殿山寨的杨庚武部建立党组织,准备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在苏士杰和吉国桢等同志的努力下,至一九三零年陕北党团组织遍及十余县,党团员达2000余人。在陕、甘、宁驻军苏雨生、王子元、高志清部都建立有党组织,党团员发展到百余名。

1931年冬,苏士杰被省委派到甘肃靖远作兵运工作。参与甘肃省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地下党组织(当时称团党委)的领导工作,公开身份是教导队队长。苏士杰还兼任教导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队员在冰天雪地里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生活上同甘共苦,经常给队员上政治课,深入浅出的讲马列主义常识和抗日救国的道理,揭露国民党蒋介石对外不抗日、对内残害民众的罪行。还教育队员要以南方工农红军和陕甘边的游击队为榜样,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奋斗。

1932年5月上旬,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警三旅党组织发动了靖远兵变,成立了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下辖两个大队和一个直属队。苏士杰任直属队队长。五月中旬游击队主力遭强敌包围而被冲散,苏士杰率领的一支游击队辗转到了静宁,多次与敌人激战,消灭大量敌人,后因弹尽,大部分壮烈牺牲。苏士杰率领一部分队员突围到了兰州,向省委特派员谢子长、焦维炽汇报了游击队在静宁的情况。苏士杰根据谢子长的指示,在兰州同焦维炽和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长马仲英)地下党员傅剑寒取得了联系,共同研究了该部的兵运工作计划。谢、焦决定派苏士杰等四名党员和进步青年去马仲英部;工作。成立了直属陕西省委领导的中共军支。军支由苏士杰负责。

   1933年冬,苏士杰随马仲英部进入新疆。马部和地方军阀盛世才的军队在哈密一带发生激战,继而交战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结果马部失利,边战边退,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行军退到喀什。后与盛世才部谈判,马部撤到南疆的和阗、于田、皮山一带驻扎。

 1936年冬,不幸遭反动派杀害,时年33岁。

吉国桢

吉国桢,又名凤洲,字干卿,化名纪浩如。生于陕西省华县西北乡小张南吉家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吉国桢九岁入私塾,1916年入华县高等小学。1920年春,考入华县咸林中学,在进步教师魏野畴、王复生的影响下,逐步接受新思想,同潘自力、苏士杰等同学发起组织学生自治会,开展读书、讲演、演新剧以及体育等活动。

1924年夏,吉国桢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糸,不久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参与创办《新群》半月刊,热情宣传马列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和军阀孙传芳的罪行。

1926年夏,吉国桢被党团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是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春,吉国桢奉调回国,到陕西工作。是年夏当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委员,9月,又被任命为中共陕北特委书记。先后在榆林省立六中、绥德省立第四师范以教员的公开身份,开展革命活动,积极贯彻中共“六大“精神。亲自主持开办党团员训练班,为陕北党团组织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还在绥德县城创办了一所平民学校,吸收贫苦的中青年参加学习。

1930年夏,陕北党团组织遍及十余县,党团员达二千余人。在陕、甘、宁边界苏雨生、王子元部,榆林高志清旅,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大力做争取士兵群众和训练军事干部的工作。

    1930年秋,吉国桢奉调回省委工作,先后任省委常委兼西安市委书记,并参加省委组织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和职工运动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一度主持省委工作。先后派了十多名有经验的党员干部打入杨虎城部,建立与扩大党组织,教育和争取了一部分爱国官兵站到革命方面来,扩大了党所掌握的武装力量。

1931年2月中旬,吉国桢受命向河北省委和中央汇报陕西省委的工作。5月,吉国桢被党中央派赴河南任省委书记。他到任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主持召开省委会议,决定加强巡视工作,整顿各地的党团组织。指导省委宣传部和组织部门先后出版了《中州时事》、《中州新闻》、《群众周刊》、《党的建设》、《我们的生活》等刊物,揭露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宣传红军作战的胜利及各地群众斗争的情况,加强了对党员和群众的教育。

    1932年春,为了支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以吉国桢为首的河南省委发出紧急通知,号召河南各级党组织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向革命根据地进攻,组织民众建立革命政权,扩大革命战争。在信阳设立了交通站,动员数千名农民参加红军,发动各界群众募捐支援红军,不断向苏区运送医药、被服等急需物资。在群众基础较好的豫南、豫中建立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同时派出不少党员,到国民党驻豫连队中去建立党的地下组织,发动士兵哗变。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被敌人破坏而削弱了的河南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党员由几百人发展到二千三百多人,遍及全省九十多个市、县,成立了开封、郑州两个市委、豫南和豫北两个特委,许昌、洛阳、南阳等五个中心县委,临颖、舞阳、西平等三个县委,孝义、淮阳等二十多个特别支部。

1932年7月下旬,由于叛徒的告密,吉国桢和省委的其他同志共二十余名党团干部在郑州被捕入狱。敌人对他们威胁利诱严刑拷打。但是,吉国桢(当时化名周国荣)宁死不屈,使敌人未能得到党的机密。8月20日清晨,吉国桢等被秘密杀害于开封郊区。

 


白明善

    白明善,字乐亭。1897年出生于陕西清涧高杰村。幼年时,大哥被土匪杀害,父母先后去世,依靠族兄抚养。小学毕业后即家贫辍学,在本县折家坪、杨家园子等村小学教书。

1923年初,白以作文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校长高竹轩因循守旧,引起学生义愤。寒假前夕,绥师学生推举白与刘嘉善、杜嗣尧、高光祖、李民轩为代表开展驱高斗争,并由白起草了致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的信函,要求撤换高竹轩,另派贤能任校长。结果,高于1924年5月被免职,榆林中学教师李子洲接任校长。这一年,绥师成立青年社,白成为其成员,又被李子洲推荐加入共进社,是共进社绥德分社和陕北青年社的主要负责人,创办油印刊物《陕北青年》和《塞声》半月刊。期间,被陕北国民会议促成会推选为出席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4年冬赴京途中行至山西汾阳,得知段祺瑞为抵制国民会议召开而公布完全由临时执政府操纵的“善后会议”《条例》,遂返回陕北。不久,经李子洲、王懋廷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初转为中共党员。绥德四师党、团组织根据邓中夏来信提出的“有什么工人就组织什么工会”的指示,发动党团员到石匠、木匠、店员、从事贩运的脚户中去,于同年3月,白明善被推选为绥德脚户自保会会长。共青团中央接到团陕北特支的报告,曾复信赞扬“脚户自保会很好”。

在绥德各界召开的追悼孙中山大会上,白发表演讲,颂扬孙中山的伟大功绩,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到西安,为组织“九七”国耻纪念活动和鼓动工人捣毁军阀政府御用“省工会”而被省高等审判厅传讯的魏野畴等出庭作证。12月被派往上海大学学习,翌年8月赴广州,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负责会议记录和讲稿整理,吴玉章的《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和罗绮园在第四期学员毕业时的特别演讲等,都是由白记录整理后发表的。1926年冬奉调回陕,被派往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任宣传科科长、印刷局局长,参与编辑《新国民军》报的出版发行工作。

    1927年7月,同中共陕西省委负责军事工作的魏野畴和唐澍等来陕北巡视工作后,唐澍、白明善留井岳秀部石谦旅,与李象九、谢子长等一起领导部队党的工作。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指示,10月12日晚,发动石谦旅在清涧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西北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新军阀的第一枪。

    1928年10月,白明善任中共绥德县委书记;1929年2月调任中共米脂县委书记,在同月召开的中共陕北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上,被增选为特委委员,兼米脂县委书记。在米脂,他的公开身份是米脂三民二中教员,因此还兼任中三民共二中支部书记。那年,陕北闹饥荒,他组织饥民进行反饥饿斗争,并征得进步校长杜立亭支持,召开师生大会进行声援。白明善在会上讲话,揭露官绅勾结压榨百姓的罪行,号召大家援助饥民斗争。米脂县政府派兵镇压,包围了三民二中。在中共米脂县委领导下,白一边选派学生去做围校士兵的工作,一边发动其他学校的学生和市民示威游行,还到县政府说理。县长张仲瑜怕事情闹大了,只好让军队撤离学校。

    1930年春,白因病回清涧休养,不久又调任绥德县委书记,仍担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同年秋,奉命赴天津、北平,从事秘密工作。

    1931年初,因为对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复杂的党内斗争缺乏了解,被阴谋分裂党的河北省紧急会议筹备处派回陕北传达他们的“决议”。由于中共陕北特委明确表示反对河北省紧急会议筹备处,不同意在陕北地区传播分裂的观点,没有造成影响。同年元宵节后,白因叛徒告密在清涧县城被捕,押解至榆林第三监狱关押。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特派员宋志先和榆林县党部书记长孙士英亲自审问,指望打开缺口,彻底破坏中共陕北特委和陕北各地的中共组织。他们在威胁利诱失败后,使用灌辣椒水、上老虎凳等酷刑逼供。白明善虽一次次昏死过去,鲜血喷溅墙头,但坚不屈服。敌人无计可施,将白判处七年徒刑,投入陕西省第三监狱。1932年1月21日,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下令杀害白明善,年仅35岁的白明善在榆林第三监狱英勇就义。

 


高光祖

    高光祖1904,字耀宗,佳县店镇神堂沟村人,1904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15年至1918年在本村私塾念书,1919年至1922年在店镇高小上学。该校教师刘建汉、薛欲农、王庭俊思想进步,主张革新教育,对高光祖影响很大。1920年,正在北京上学的店镇高小毕业生杜宝衡、杜宝丰(后均牺牲)给母亲寄回一封信和一些进步刊物,宣传爱国反帝思想。信上说,全国民众首先是教育界要团结起来救国,“登高一呼,万山响应”。这封信向全校宣读后,群情振奋,对高光祖教育启发极大。

    1923年春,高光祖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光祖刚入校时,校长是高竹轩,学校死气沉沉。1924年春,光祖和刘嘉善、白明善等人首先发起驱高运动,在平民学校开会,经全体学生一致同意,上书教育厅,要求撤换高竹轩校长职务,另委贤能接替,不达目的,就实行罢课。5 月教育厅另委李子洲任四师校长,从此高光祖在四师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和钦佩。

    李子洲任四师校长后,聘请杨明轩、常汉三、王懋廷、田伯荫、王复生等任教员。这些人有的当时就是共产党员,有的思想很进步,他们同心协力,办好学校,培养革命人才,向学生介绍《中国青年》、《向导》、《政治生活》、《共进》等刊物,并成立了图书杂志辅导委员会,购置《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唯物史观》、《共产主义ABC》等各种书籍,宣传马列主义。光祖一下课就到图书馆阅读,还省吃俭用,订阅了许多刊物。在王懋廷等老师的影响教育下,1924年7月间,光祖同李明轩、白明善等一齐加入共进社,1925年“五卅”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光祖投身革命事业后,工作非常积极,党组织分配什么就做什么。1925年下半年,他联合绥德地区泥水匠、木匠、石匠等手工业工匠,成立了工会联合会,使陕北工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组织。1926年,他和佳县旅外同学组建了“振佳会”,并创办《振佳》期刊,宣传土地革命,反对土豪劣绅。“振佳会”后来成为佳县农民协会的前身。这年夏天,四师在绥德创办“平民学校”。他白天上课,晚上开设党团组织的训练班,为革命培训了大批骨干。在他的宣传影响下,丁锦业、郝进德、李邦俊、杨重远等人都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优秀党员。

    高光祖是陕北青年社的负责人之一。寒、暑假同学返乡时,他都给他们布置任务,组织学生向农民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农协,成立“天足会”,并把返校同学的活动作出总结、汇报。

    光祖对脚户自保会的工作也非常积极、认真。每当脚夫报告牲口被反动官府和军队拉了差,光祖就组织学生支说理讨要,迫使他们把牲口交还给脚户。这种事在脚户中影响很大,大家交口称赞光祖是他们的救命恩人。

    光祖口齿伶俐,在讲演竞赛会上每每得到赞赏。在反军阀吴新田游行大会、纪念孙中山逝世大会和纪念“五卅”惨案等活动中,他走上街头讲演,讲者慷慨激昂,听者热血沸腾,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斗争劣绅大会上,他头戴草帽,腰系布带,手提烟袋,挤在群众中,经常提出一些很尖锐的问题和很精到的议论。

    光祖积极从事各种革命工作和社会活动,但对各门功课也不放松。常常夜深人静,他还独自坐在油灯下苦读,同学们劝他休息,他总是笑笑。各门功课,他都考得很好。

    1926年农历六月,高光祖四师毕业后,被党组织派往盘龙镇的安定县立第四高小当教师,担任党的特别支部书记。他在这里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还负责秘密交通,保证了西安、延安、绥德等地党组织通讯联络的顺利进行,为这一地区的革命作出了贡献。1927年5月底召开的安定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他被聘请为指导员。

    1927年暑假,高光祖回到佳县,与中共佳县县委负责人杜嗣尧、高锡爵等一起筹备召开了县农民协会代表大会,被选为县农协的负责人。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以后,井岳秀派兵到处追捕佳县县委领导人。党组织指定高光祖临时担任县委书记。他一边回避敌人追捕,一边继续秘密坚持革命斗争。同年11月,在神堂沟村召开了全县各支部党员代表会议,重新选举了县委会,高光祖被选为县委书记。1928年春,陕北特委决定,将佳县县委改成特区党委(代号“贾志先”),划归米脂县委领导。书记仍由高光祖担任。

    1928年2月间,上级党组织调高光祖到绥德西川苗家坪高小教学,以便在双湖峪、三皇峁、周家硷一带开展党的工作。他传递党的文件,发展党员,恢复党组织,恢复秘密的煤炭、盐业工会,使西川革命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同年秋季,高光祖参加了在苗家坪高小召开的陕北党的紧急会。这期间,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党的工作面临严重困难。但是,由于高光祖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想方设法继续进行秘密工作,使这个地方党的组织没有遭到破坏。寒假放学后,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他离开学校回到佳县。

    1929年至1930年,高光祖根据党的指示,先后在佳县坑镇、螅镇以教学为掩护从事党的工作。

    1930年夏季,陕北特委派毕维周到佳县,传达特委关于重建佳县县委的决定,书记仍由高光祖担任。1931年冬,陕北特委传达党中央指示,要求由工农出身的干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加之这一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高光祖监视很严,他不便继续做县委领导工作。故经特委批准,高光祖回家种地,秘密从事党的工作。

    1934年,高光祖又参与佳县县委领导工作。他和曹世华一起分管红六支队的工作,在佳县南部一带开展武装斗争。从这年冬季开始,敌人疯狂“围剿”佳县红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人,1935年2月,高光祖主动与吴堡县慕生桂等协商,并经上级批准,将佳吴两县的武装力量四、六、十五支队合编为红五团。红五团建立不久被调离佳吴,高光祖等又秘密组织了一个土枪队。这支队伍有七八十人,同敌人周旋。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但是高光祖仍不气馁,又与曹世华、马增前等人筹备建立佳县军事委员会,共同筹划成立新的第六支队。1935年农历二月二十日晚,高光祖等人住在店镇附近枣林沟村的一个山窑里,叛徒李友仁连夜去店镇向敌驻军郭福堂部告密,敌军于拂晓时将山窑包围,光祖等奋起抵抗,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高光祖烈士,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51年在高光祖的家乡——神堂沟村立碑,曰:“为人类求解放舍生取义,因革命争自由杀身成仁”,以资缅怀。


刘正平

刘正平,原名刘嘉善,字鹏举,绥德县三川口乡湾村(今子洲县)人。他幼年在米脂龙崖高等小学上学。1923年春,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由于校长教务主任属于守旧人物,教学方法落后,质量低劣,学校死水一潭,学生对此深为不满。刘正平和白明善曾代表学生向校方提出意见,但遭到无理斥责。24年春开学后,学生又公推刘正平、白明善、杜少勋、李明轩为代表,上书省教育厅,揭发了校方的守旧行为和贪污教育经费等问题。5月,省教育厅任命李子洲为四师校长。李子洲到职工后选贤任能,革新教学,宣传革命思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刘正平、李策铭、徐博、安志翰(安子文)号称西川“四大名生”。他们不仅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而且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筹备创建了四师青年社、陕北青年社。

1925年初,在王懋廷、田伯荫老师的培养教育下,刘正平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李子洲介绍刘正平、安子文等人去北京中法大学学习。上学期间,正平又和安子文一起从事革命活动。

1927年初,他回家乡和曹鸿碧在三川口、西庄一带宣传革命,组织农民协会,积极开展革命斗争。

1928年秋,陕北特委决定选派党团员去军队中进行兵运工作,刘正平被党组织派到宣化高桂滋部从事地下工作。其公开身份是109师少尉参谋。1930年刘正平结识了中共山西特委书记刘天章,并送刘天章一笔经费,向天章表示:“我跟你走,党叫我怎么干就怎能干。”遂按刘天章的指示,到互济会同高克亭一块开展工作。

1931年7月,互济会宣传委员李来宾被敌人逮捕,供出了刘天章、刘正平等人,特委机关遭破坏,正平和天章先后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正平坚贞不屈。

1931年12月,刘正平在太原小东门外被敌杀害。     

 


冯圣昌

冯圣昌,代号老宋。1906年出生,佳县坑镇沙渠村人。1914年在螅镇和佳县县城高级小学念书。1923年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读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党组织派到榆林师范学校念书,并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2年国民党镇压学生运动,他当时在学校是革命积极分子,由于身份暴露遭敌人追捕。受党组织的指示,圣昌与关甲村的刘德韩、吴堡县贾家山村的贾旭清等人,化装出城,各自回家。圣昌以协助其父开骡马店记账为名,搞地下革命活动,1934年为沿河区委负责人之一。当年由于天旱遭灾,收成不好,他将家中积存的20多担(约7000余斤)黑豆、谷子,分发给本村及邻近七八个村的生活困难群众,还把自家喂的牲口借给群众耕地、磨面、打场,赢得了周围人民群众的爱戴和赞扬。在此期间他发展组织,带领游击队参加过白家甲寨子、高仲家寨子、圪凹店、荷叶坪等多次战斗。1934年,他在当地的革命影响已经很大,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追捕。抓他未果,就将其母抓住捆绑吊打,坐老虎凳,把家中的牛、羊、驴及粮食、银器钱财抢劫一空,把其弟妹毒打赶走,致其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不久,冯圣昌到延安刘志丹部下,开始在红军大学学习,经过军训后,担任瓦窑堡红二十六军二团政委,跟随刘志丹东征,在山西下三交一带作战,返回后,驻防黑山梁。5月在瓦窑堡米粮山战役中,二团担任掩护中央首长及主力部队转移任务,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他身先士卒,率领部队多次打退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完成了阻击任务,在突围中不幸牺牲,时年28岁。


杨重远

杨重远,原名杨敬熙,号弘毅,绥德县四十里铺麻地沟村人。1894年出生在一个雇农家庭。杨重远在本村私塾断断续续念过两次冬学。

 1924年冬,杨重远在绥德城一家商号当店员。这时,共产党员李子洲、王懋廷为传播马列主义和开展革命活动,在绥德创建了四师附设的平民夜校。杨重远积极参加了夜校的学习。白天在商号忙生意,晚上上夜校,学习文化知识,读了《共产主义ABC》和《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书刊。积极投入团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

绥德县城有个劣绅被称为“高大老爷”,其大管家仗势欺人,无恶不作。群众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在绥德师范团组织的支持下,杨重远率领平民夜校的一些学员,冲进高家大院,狠狠地揍了大管家一顿,救出了被欺凌的民妇。这场斗争震动全县,大快人心。反动当局却以“通匪”嫌疑要缉拿杨重远,在李子洲和绥德团组织的帮助下,1925年冬,杨重远通过社会关系,打入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石谦团(不久扩编为旅)韩英盛连,先后任司务长和文书。

1926年上半年,经李象九、谢子长介绍,杨重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升任石部八连连长,先后驻防延川、清涧、宜川等地。他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在连队积极发展党团员。在他的领导下一,这个连队除坚持每天上操训练,上政治课、文化课以外,还组织了士兵自治会,举办俱乐部,演新剧,民主管理伙食,实行官兵一致,提倡士兵自己缝衣服、鞋袜,禁止抽鸦片和喝酒,一扫旧军队的恶习。杨重远很重视做驻军附近的群众工作。他同部队中的其他共产党员一起,联合当地进步士绅和师生,组织讲演团和劝导妇女放脚的天足会等团体,向群众宣传识字、禁烟、放足和破除迷信,并且协助当地党组织建立农民协会、手工业工会、学生联合会和妇女协进会等群众团体。

    1927年夏,大革命失败,陕北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杨重远受党的指示,继续留在石谦部从事兵运工作。

    1927年10月12日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石谦部近千人在清涧城举行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次日清晨,起义部队由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等率领挥师南下,15日到达宣川。杨重远领导的一个连和共产党员李瑞成、王振娃领导的两个连在宜川城内立即起义,接应清涧起义部队。在此之前,驻宜川之敌代旅长康子祥听说清涧起义部队南下,即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向杨重远、李瑞成、王振娃连发起攻击。杨重远、李瑞成、王振娃当即迎战。经过一昼夜激战,康子祥率部弃城逃跑,两支起义部队遂在宜川胜利会师。会师后,由于领导人在行动方针上意见不统一,加之后来指挥失误,在强敌进攻下,起义部队被打散。

    1928年,中共陕北特委派杨重远去河北遵化,打入国民党第四十七军高桂滋部做兵运工作,被任命为高桂滋部地下党军委书记,公开身份先是该军刘杰三师的副官长,后为军部军需。他同该部的共产党员黄子文、朱侠夫、陈一平、马汝骥、吴岱峰等人一起,在顺直省委的领导下开展斗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秘密发展了近百名党员,并在一些营、连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后来,这些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了党所领导的晋西游击队和晋东平定县的起义,成为组建红二十四军的基本力量。

    1929年高桂滋部被蒋介石南调山东作战。1930年月,高桂滋参加阎锡山、冯玉祥的反蒋战争,结果损兵折将,所剩不到4000人,于1930年8月退到山西平定,被张学良收编为陆军第十一师。杨重远在山东作战中身负重伤。伤稍愈后,即化装突破蒋介石军队的层层封锁线,于是年夏到了天津,向中共中央北方局汇报请示工作。适值乔国桢(北方局委员)要到陕北巡视工作,李杰夫要去陕西任省委军委书记,北方局便派杨重远以探亲为名,护送乔、李去陕。杨重远护送乔、李安全到陕后,还应邀参加了在绥德合龙山召开的陕北特委扩大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做兵运工作的经验。他把自己的家作为出席会议的同志存放武器和文件的场所,受到同志们的赞扬。

    1930年秋,杨重远回到高桂滋部,继续担任军需,并很快和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刘天章)取得联系。这年冬,山西省委利用军阀混战刚结束的有利时机,决定在吕梁山区建立红军晋西游击队,杨重远受命参与筹建工作,担任省委汾阳联络站主任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到汾阳后,以开设骡马店作掩护,在离石、汾阳、柳林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先后护送转移了省委从太原兵工厂和高桂滋部以及农村抽调的30多名共产党员到吕梁山区。

    1931年春夏之交,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大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简称晋西游击队),在孝义、中阳、汾阳三县交界的大麦郊娄底村举行成立大会,杨重远任省委军委代表兼游击队党支部书记,拓克宽、黄子文分任大队长和政委,阎红彦任副大队长,大队下辖两个中队。这是党在山西地区创建的第一支工农武装。

    游击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事斗争。杨重远和拓克宽、黄子文、阎红彦一起先后指挥了中阳县留誉镇、孝义县储家墕、石楼县水头镇和老鸦掌等战斗,歼敌数百人,游击队迅速扩大到百余人,威震晋西。8月上旬,新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派七十二师、炮兵团和地方武装共万余人“围剿”晋西游击队。由于被叛徒出卖,山西省委遭到很大破坏,游击队和上级党组织也失掉了联系。游击队被困在山里,又失去兄弟部队的增援,处境极为艰险。为了解决队伍发展方向问题,杨重远和拓克宽于8月2日主持召开队委扩大会议,决定坚决突围,酉渡黄河,转移到陕北去打游击,在杨重远、拓克宽、黄子文等的率领下,冲破重重封锁,终于在9月2日到达黄河边的中阳县三交镇。此时,全队只剩下30余人(除一人外都是共产党员),游击队胜利地渡过了黄河。

过河后,游击队进行了整顿。杨重远当选为游击队政委,阎红彦当选为大队长。以杨重远为首的新队委会派人积极寻找陕北特委,以便能尽快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游击队在到达安定县(今子长县)西区枣树坪时,找到了地下党员谢子长的哥哥谢德惠,通过谢德惠找到了中共安定县委书记马文瑞。马文瑞立即向陕北特委作了汇报。不久,陕北特委指示游击队在安定、清涧、延川、延长、靖边等县开展游击战争。为扩充游击队的力量,陕北特委先后派了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参加了游击队。游击队首先在安定地区开展活动,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地主,政治影响迅速扩大,群众积极地送粮、送情报,并踊跃参军,使游击队很快扩大到六七十人。随后杨重远、阎红彦带领队伍转战安塞、保安(今志丹县)、靖边等县,歼敌八十六师一部和民团计百余人,缴枪近百支,成立了骑兵分队。他们将打土豪筹得的经费,除留一部分供游击队军需外,其余上缴给陕北特委。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游击队打开了局面,威震陕北。为了扩大革命力量,杨重远、阎红彦重视做联合、团结和改造保运商货的武装(简称保运武装,又称土客)的工作。10月上旬,游击队先后与保运武装首领萧永胜、杨淇、师储杰等人率领的百余人达成协议,并约定成立执法队监督执行。同时由晋西游击队给萧、杨、师所部各队派去政治指导员。在杨重远、阎红彦等人的教育和帮助下,保运武装队员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后来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重远十分注意瓦解敌军的工作,认真执行党的优待俘虏的政策。10月6日营盘山一仗,游击队取得了全胜,俘虏敌万宝山营和横山县民团40余人,缴枪50多支。杨重远亲自把俘虏集中起来,向他们宣传红军的性质和宗旨,指出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穷苦人的唯一出路,表示欢迎他们参加游击队,对愿回家者每人发给两块银元作为路费,还把伤员送往安定县城帮助医治。不少俘虏听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0月中旬,杨重远、阎红彦率领的游击队与保运武装转战到安定县凉水湾时,接安定县委转来陕北特委关于避开敌人主力,必要时可转移到陕甘边去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到达陕甘边的南梁,与刘志丹领导的部队会合。

    两支部队会合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陕西省委对于会合起来的武装力量十分关注。

    1931年10月3日,谢子长按照省委指示来到南梁。杨重远积极协助谢子长开展工作。部队经过整顿后,于同年冬,转移到合水县柴桥子。这时,陕西省委根据西北地区人民抗日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决定将部队改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任命谢子长为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杨重远任参谋长。抗日反帝同盟军成立不久,就于    1932年1月5日,在甘肃合水歼敌军暂编十三师两个连。

 1932年2月12日,根据陕西省委新的指示,抗日反帝同盟军在甘肃正宁县三家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李是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后叛变),杨重远任参谋长。同时,成立了中共陕甘游击队队委会,杨重远是委员之一,各大队成立了党支部。从此,陕甘边地区第一次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陕甘游击队决定以陕西的淳化、耀县、旬邑、宜君和甘肃的正宁、宁县为区域,开展游击战争。

    2月19日晚,游击队南下旬邑清水原、土桥原,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劣绅。谢子长、杨重远率部先后歼灭了耀县照金镇、宜君地区瑶曲镇等地的民团,还两次袭击正宁县城山河镇。4月下旬,谢子长、杨重远又率部打下旬邑县城,处决了反动县长。这是陕甘游击队打下的第一座县城。

    战后,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后被捕叛变)来到游击队巡视工作,把由于作战经验不足,两次攻打山河失利的责任全部推到谢子长、杨重远身上,错误地批判斗争谢子长和杨重远等领导人,还撤了谢子长总指挥的职务,强令其离开游击队。

    1932年春夏之交,敌人又向陕甘游击队发动了新的“围剿”。5月10日,中共陕西省委任命刘志丹为游击队总指挥。游击队在清水原集结后,召开队委会议,确定了粉碎敌人“围剿”的方针。在半个月内,杨重远协助刘志丹指挥游击队挺进数百里,经过5个县,大小9战,8次获胜,歼敌1400余人,缴枪1200余支,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游击队发动的“围剿”。

    7月23日,陕西省委派李艮任陕甘游击队政委,强令推行冒险主义和进攻计划,致使游击队遭受重大损失,处境十分困难。陕西省委为了扭转局面,8月底又派谢子长回游击队任总指挥。谢子长、刘志丹、杨重远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在照金地区设伏,歼敌400人。照金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土气。

    1932年秋末。游击队两次攻打保安失利,被迫撤至甘肃合水县白沙川一带。敌人大军压境,游击队处境极端险恶,部分干部、战士情绪低落。杨重远和谢子长、刘志丹针对当时困难的局面,研究决定将游击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按照队委会的决定,游击队分成三路,杨重远和阎红彦、杨淇带领骑兵队到耀县照金一带活动。他们在照金以北老爷岭打了大土豪,除将部分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外,还为游击队筹得大批经费。10月下旬,杨重远、阎红彦率部返回南梁地区,接济留守在该地由谢子长率领的游击队和伤病员,受到战友们的热烈欢迎。随后,谢子长、杨重远率部挥师北上,在安塞县真武洞打了大土豪,获马20余匹和大批烟土,扩大了80多名骑兵。谢子长和杨重远还将筹得的一批钱,派党员高鹏飞、强龙光、冯金福送往陕北特委和河北省委。

    1932年12月上旬,杨重远、刘志丹、杨森分别率领各路游击队在合水县黑幕源、塔尔源地区胜利会合。此时,接到陕西省委的指示:根据党中央北方会议的决定,将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并令游击队开往宜君转角镇杨家店整编。12月中旬,杜衡以中央和省委代表身份来到游击队。杜衡到部队后认为杨重远、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等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土匪路线”、“梢山主义”的错误,蛮横地撤销了谢子长、阎红彦的领导职务,强令其离开部队。由于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杜衡被迫同意将杨重远、刘志丹留在部队,但对他们根本不信任,不分配重要工作。

    12月20日,杜衡在宜君转角镇召开军人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全军只有这一个团),杜衡兼军政委和团政委,王世泰任团长,郑燕清任参谋长,杨重远被降为团参谋处长,刘志丹被降为团政治处长。面对着这种错误的打击,杨重远表现出坚强的党性,仍努力为党工作。

    3月下旬,杨重远协助王世泰、郑燕清率红二团在铜川北面打开金锁镇,消灭民团30余人,随后进人三原武字区,歼敌一个排。4月上旬,杨重远协助王世泰南下渭北,消灭了淳化南村寨子民团后回到照金。4月中旬,又西出彬县,途中消灭了旬邑土桥镇敌河工队30余人。接着又在龙马、高村消灭彬县民团30余人。至此,杨重远参与创建的以照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已初步形成,东西50余里,南北80余里,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

    照金根据地的建立,游击战争的开展,使敌人惊恐不安。陕西军阀于5月上旬急调3个团和6个县民团分四路“进剿”照金根据地。红二团根据省委的指示,由照金向西开进转移到外线,以打破敌人的“进剿”计划。

    部队转移到旬邑县阳坡头时,遇到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刘志丹给一支队干部、战士讲了话,鼓励他们积极开展陕北游击战争,并拨给一些枪支弹药,派杨重远去一支队任政委。杨重远率一支队返回陕北途中,于5月28日在安塞、安定交界之董家寺(安定属),缴获敌民团枪20余支。5月四日,在安定县谭家硷遭敌军两个连袭击,杨重远机智果敢,指挥部队反击,战斗异常激烈。杨重远在转移中腿部受伤,战友们背着他继续撤退到杨沟村。这时敌人又蜂拥追来,情况万分危急。在这生死关头,杨重远不愿拖累战友,命令同志们不要管他,立即撤退。他以断墙为依托,沉着地痛击来敌,掩护战友们安全撤走后,他以身殉党,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时年39岁。

为了纪念杨重远,1934年底,中共陕北特委决定将安定县的南区和延安、安塞、靖边三县各一部合并,设立重远县。

 

贺 牛

贺 牛,名文章,绥德县城背洼人,1907年出生。城市贫民,1924年入李子洲创办的平民夜校上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曾参加过绥德革命史上有名的龙王斗县长、打蛋厂等斗争。

 1928年,奉命去清涧、安定一带开辟工作。他与白雪山一起组织贫农会、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武装,发动和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粮食、杀衙役、抗粮款。曾在解家沟一带领导群众镇压了收款委员、豪绅和衙役九人。

1933年11月,谢子长从北方局回陕北,贺牛与白雪山奉陕北特委指示前往黄河岸边的白家川接谢子长,当时正逢天降大雪。他们日宿夜行,拄着棍子跋涉于积雪中,安全护送谢子长到达目的地。

1934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成立,贺牛任副支队长。同年9月,游击队在清涧土黄梁山与敌八十六师遭遇,战斗中,白雪山阵亡,贺牛被俘。贺牛被押解到瓦窑堡,敌人对他施行种种酷刑,贺牛宁死不屈,最后惨遭杀害。时年27岁。


蒲子华

蒲子华,又名汝英、文锦,1906年 6月出生在绥德县城一个小商贩家庭。1923年毕业于绥德县立高等小学。

1923年秋,子华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受反帝反封的新文化教育,被发展为共进社社员,积极参加学校党团组织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初,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员。

1927年,蒲子华受四师党组织的委派,打入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兵运工作。他先到井岳秀开办的军事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到杨虎城的部队任班长,后又转入驻安徽的高桂滋的四十七军任排长、连长、营副等职。

    1928年秋,经杨重远、陈以平介绍,蒲子华转为共产党员,在党的地下军委领导下,积极宣传革命,秘密发展党团骨干。

    1930年,高桂滋倒蒋失败,退到山西平定。这支部队的官兵多为陕北人,受革命影响较深,当时已有共产党员50多名,其中有的还担任营、连、排级军官。由于蒋介石排斥异己,高部给养困难,几个月不发切,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中共山西特委对这支部队特别重视。派特派员李志敏到部队整顿党组织,发展党员。蒲子华配合李特派员,加紧做下级军官和士兵的思想工作,发展骨干,为策动起义创造条件。1931年4月,山西省特委又派省军委书记亦雄(即谷雄一)、军官教导团吴耀礼和牛感(牛清明)三同志来部队,为武装起义做准备。蒲子华安排牛清明为自己的“护兵”,秘密开展活动。

    正当全体共产党员加紧武装起义之际,1931年6月下旬,敌上司电令高桂滋逮捕了高部一团八连排长刘玉山同志。情况紧急,中共山西省特委书记刘天章仔细分析了形势,决定高部提前起义,并派省特委特派员兼军委书记苏亦雄领导这次起义。

    苏亦雄到平定高部后,立即召集部队中的党员骨干紧急开会。蒲子华是与会成员之一。会议拟定了起义有关事项,起义时间定为7月生日夜12时。因这天高桂滋带团长等部下军官,要到北京给自己的父亲做六十大寿;同时,这天是星期六,军官要回家,是起义的好机会。会议同时拟定了起义部队拉出来后,各团的主要战斗任务。蒲子华领受任务后,回到营房,与牛清明一起进行紧张的准备。7月4日夜10许,突然响起枪声,他知道情况有变,未来得及集合部队,便和牛清明以查哨为名赶往三团驻地,方知一团二营营长刘孔彰对起义有所觉察,为防不测。起义被迫提前举行。蒲子华和牛清明当机立断,冲出平定城外,加入一团的起义部队。 7月5日晨,起义军1100余人行进到盂县县城附近的三岔路口,进行了整编。苏亦雄代表党组织宣布:这支部队是经中央军委批准的,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由山西特委直接指挥。接着宣布了领导人名单:赫光任军长,苏亦雄任政治委员,窦时寻(窦宗融)任副军长,刘明德任参谋长,刘子祥任政治部主任。军以下分两个纵队:第一纵队长靳树生,参谋长王子固;第二纵队长穆春芳,参谋长蒲子华,政治指导员牛清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终于在暴风雨中诞生了。

    在向北方五台山行军途中,蒲子华参加指挥了歼灭盂县上社镇伪团队的战斗,生擒全部保安队员,缴获一批枪支弹药。红二十四军改变行军方向,到达河北省阜平县城外,蒲子华又指挥了攻城战斗,进入县城,打开监狱,释放了在押的全部政治犯,并打开谷仓,将谷米发给劳苦群众。当时天津的《益世报》报道:“县仓库所存谷300余石,一发而尽,如此分粮者三日。一般穷人…·,遂欢天喜地,大呼我们的救星到了……”蒲子华协助军部领导,协同当地党组织,充分发动群众,经过几天的紧张筹备,于7月26日举行了千人大会,宣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这个华北第一个人民政权的诞生,震动了华北,动摇了反动统治。《益世报》发表社论惊呼:“有共军千人。则不久即可满万,俟其羽翼养成,则包围无所施,窜扰不及防,较之江西,有过之无不及也。”

    红二十四军的壮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成为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军阀的心头之患。他们千方百计妄图消灭这支新生武装。由于红二十四军主要领导人丧失警惕,导致赫光、苏亦雄、窦宗融、刘子祥等同志中了沈克“假投降”的诡计,惨遭逮捕、杀害。

    红二十四军由于突然事变失去主要领导,后在刘明德、王子固、蒲子华等人率领下,主动撤出阜平县,经县北沟,向灵邱方向转移。行军中,红军采用声东击西战术,攻占应县小石口,全歼守敌两个连。这时,刘明德派牛清明前往太原找刘天章。刘天章说:“问题重大,省特委需专门开会研究。”省特委紧急会议决定派刘天章、梁子连同牛清明一起追赶红二十四军。当他们追寻到陕西时,得知红二十四军在陕北同井岳秀作战失利,损失惨重,余部已星散各地,惋叹之余,只好返回太原。

    红二十四军转战到陕北后,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公推蒲子华为代军长,率军继续与敌作战。由于战事频繁,得不到休整,部队严重减员,蒲子华仍坚定不移,率军与敌苦战。在攻打府谷县城途经十里滩时,与敌段振西团作战失利,被迫退至木瓜堡、清水一带。在这里与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刘天鸣取得联系,准备在此建立根据地。不久,红二十四军遭到敌军3个团的“围剿”,经过激烈的战斗,突围到陕西绥远交界的杨肥峪、盒尔乌苏、大昌汗沟、王子旗、新庙等地,向西转移。这时,经蒲子华、刘明德、王子固等同志商议派子华前往太原向中共山西特委书记刘天章汇报情况和请示今后意见。蒲子华只身化装到太原,未找到刘天章,当即返回部队。归途中,他被敌认出抓捕,押解到榆林狱中。

      蒲子华身陷囹圄,在酷刑拷打下坚贞不屈,凛然以对。于1931年10月被敌杀害,年仅25岁。。

蒲子华的英名和英雄业绩早在1931年 12月 11日中央根据地的《红色中华》上,留下了这么一段记载:.“陕北红军第二十四军军长蒲子华率领红军,配合当地群众,进攻陕北府谷、神木一带,与井岳秀师激战,敌方恐惶万状……”


刘善忠

刘善忠, 原名善人,字芝亭。清涧何家山人,1905年出生于农民家庭。8岁启蒙,13岁考入县第二高小。

1924年入绥德四师,1925年秋,进延安省立四中,该校时为中共延安特支活动中心之一,革命气氛浓烈。入学不久,正值延安开展非基督教运动,善忠投身斗争,成为先驱,被驻军高双成部捕押。蒙难后,不屈不挠,与难友一道同敌人进行尖锐斗争,后在党的营救下获释。

1926年,田伯荫、呼延震东介绍刘善忠加入共产党。不久党组织选送其去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讲习所毕业后被派到冯玉祥部二六四团任党代表。1927年6月.蒋、冯“徐州集会”联合反共,善忠被送出冯部.遂辗转于武汉等地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同年9月,刘善忠回到陕北,投身于反对陕北军阀井岳秀的斗争。10月,被叛徒范意德告密,在绥德城东呜咽泉被捕,押解到榆林城陕西省第三监狱,同共产党员榆中学生焦维炽关押在一个牢房。二人共勉:“铁车可坐穿,壮志不能变;革命胜利后,共话狱中难”。由于他平时做了充分准备,敌人抓不到证据,因此被关两个月,于1928年1月在党的营救下,无罪获释。

 回到家乡后,刘善忠继续进行活动,想组织武装力量与敌人展开搏斗。他曾多方联络过保镖武装,但都没有成功,他决定另谋它图。

 1930年秋,刘善忠经延川共产党员梁毓珍、梁毓凤介绍,结识了延川县共青团员高朗亭,刘、高志同道合,相见恨晚,拟自筹资金,购买军火,创建游击队,打出红旗干革命。于是他们在中共陕北特委书记赵伯平的支持下,先后筹款300元,买得3支手枪,吸收杨秉权、高文清建立了游击小组,活跃于清涧、延川、绥德、横山、米脂、安定、吴堡等地。

1932年2月,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游击小组具备了可靠的群众基础,刘善忠毅然决定和高朗亭、高文清以访友为名,闯怀泞湾山寨邱树凯民团提枪。

 1935年3月4日,刘善忠、高朗亭和高文清,经演练化装,趁邱树凯离寨之机,来到淮宁湾山寨前。刘善忠化装为团总身份的小豪绅,自称是邱团总的老朋友,特意来拜访。凭着机智、勇敢,骗取了敌人信任,利用吃饭的机会,把敌人全部集中到厨房。刘善忠等用少吃快吃的办法,提前退席,快速回到会客的窑洞,提取墙上挂的四支步枪和子弹,冲向厨房。“不许动!缴枪不杀!”敌人被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目瞪口呆,举起双手,乞求饶命。淮宁湾山寨夺枪,凯旋而归。3月13日在,延川县委书记曹必明召开会议宣布:中国工农红军延

川游击队成立.刘善忠任队长,高朗亭任政委。

 3月22日,延川游击队北上绥德,夜袭留仙嘴大地主白登高的石堡寨,活捉白的独生子白小山和女婿苏正文,缴获银币2400元,把白小山、苏正文处决,并张贴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延川县游击队布告(第一号),扩大了红军和游击队的影响。

 1932年4月18日拂晓,游击队在当地农会的密切配合下,兵分四路,经过半个小时的战斗,歼灭永坪镇守敌,缴获步枪17支.刘善忠亲自带领一个战斗组活捉了团总头目刘广汉,国民党县政府被捣毁。刘善忠代表中共延川县委宣布: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正式成立。刘善忠任司令员,高朗亭任政委。

 傍晚,先锋队被敌八十六师骑兵冲散。经刘善忠和高朗亭商议决定:在距水坪镇15 里的姐姐屹堆山上集合。22日下午,刘善忠队前点名时,只有1人牺牲,其余的队员全部到齐,还扩充了3名新战土。刘善忠就此作了自我批评,总结了经验教训,教育鼓舞了全体战土,大家觉得司令能自我批评,今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4月23日,刘善忠李先锋队北进,与尾追之敌二五六旅的一个步兵营周旋于安定县的郝沟峪。4月24日,先锋队到达绥德县的沐沟峪联络站。进站前,为了迷惑敌人,先锋队派出一个班,佯装向淮宁湾镇以北的小理河进军,沿路贴标语、路标等制造假象,把敌人引向歧途。25日中午,敌人又追到距沐沟峪只有5里的清涧县淮宁湾

镇(现属子洲县),敌军排长在村边盘问群众:“昨晚有没有赤匪来你们村,路过有多少?’群众异口同声地答:“没有看见”。敌人即去。这样,先锋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休整了三天。

  4月30日,刘善忠率领先锋队回到延川县的青坪川、永坪川一带。这时,先锋队已发展到百余人.50余支枪。国民党延川县政府惊恐万状,立即发布告张贴各关卡路口,赏500银元捉拿刘善忠、高朗亭。刘善忠看后风趣地说:“咱们的生命,伪县长给定价了,好好干,抬高定价5万元10万元,才能证明把敌人打得更痛了。”

 为了给陕北特委和先锋队筹措经费,经先锋队总支委会研究决定兵分两路:刘善忠带一路,北上绥德田庄镇,抓捕大地主田子厚的孙子田嘉驹作人质罚款;高朗亭带南路在延安东北、延川县西南地区发动群众,开辟游击根据地。

 刘善忠所带的北路分队在田庄抓捕人质未获。5月20日途经清涧,绕道延川县东北华家洼村宿营时,善忠被混进先锋队的哥老会分子董凤青等三人暗杀,时年27岁。


张庚飏

张庚飏,肤施(延安)城内大东门口人,1904年出生,自幼读私塾。

1924年秋,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在绥德四师3班读书时,加入四师共进社,接受马列主义教育,积极参加党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1925年暑假,和同学罗佰福组织参加肤施非基运动,宣传马列主义。1926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毕业后,回肤施(延安)历任小学教师、校长,肤施县教育局长。张庚飏以教育为职业,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开展学生运动,组织农民运动。1927年4  月蒋介石叛变革命,8月延安也进行清党,张庚飏秘密负责高级小学党支部工作,并在艰险环境中担任延长、安塞、甘泉支部的联络工作。

1929年受党组织派遣到保安县(今志丹县)旦八小学教学,并开展地下党务活动,任中共永宁山支部金鼎党团小组组长。1932年任肤施县立高等小学中共党支部书记,坚持党的地下组织活动。

1936年奉党组织调遣赴西安,乘车至宜君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光荣牺牲,时年32岁。


拓克宽

    拓克宽,字和卿,又名拓荒。1905年8月5日出生在绥德县童家洼村(现属子洲县)一户农民家庭。克宽10岁入私塾,1920年春考入苗家坪高小读书。1924年春,考入榆林中学。

   1924年秋季,拓克宽转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积极参加四师党团组织的革命活动,四师共进社社员。冬季,克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4月2日,党组织派拓克宽、杨重远等一批党、团骨干到国民革命军河南高桂滋部队搞兵运工作。在其姑父文经章推荐下,任高部47军司务长。

    拓克宽随高桂滋部辗转于冀、鲁、豫、皖、晋等省,历时5年,升为连长。在党内先后担任109师2团党总支委员、3团党总支书记等职。接待了我党派往47军军事干部学校学习的大批共产党人,与刘玉璞、马汉章、吴岱峰、胡廷俊、李生茂在士兵中秘密宣传革命,发展党团组织,在47军的基层连队中建立起一定基础。   

1930年,高桂滋部驻防山西平定地区待编。中共北方局指示山西省委在吕梁山区开展武装斗争。山西省委从47军中抽调拓克宽、黄子文、杨重远、胡廷俊、吴岱峰、党允亮、史俊才、蒲政平、曹鸿北、田有莘、陈玉清、符有坚等共产党员和陕北特委派来的阎红彦、白锡林、张免芝、杜鸿亮、白树梅等共产党员筹建红军游击队的工作。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刘天章亲自到这里确定了“晋西游击队”的名称、任务,活动方针、负责人选和组织分工。在山西省委的领导下,他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杨重远任书记,拓克宽、阎红彦、黄子文、吴岱峰任委员。

1931年春夏之交,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队晋西游击大队在山西省孝义县大麦郊楼底村成立。大队长拓克宽,副大队长阎红彦、政委黄子文,总支书记杨重远,财经员白树梅。下辖三个中队。

中国工农红军晋升西游击队第一大队选择地势险要,群众基础较好的西宋庄为据点,建立起农民协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积极开展游击战。游击队在留誉镇、锄家沿、老鸦掌等战斗中获胜后,不断发展壮大,晋西和吕梁山区的敌军、土豪劣绅惊恐万状.纷纷告急求救,要上司派兵“围剿”。

    1931年8月,新上任的山西省主席徐永昌加派一个师、一个炮兵团会同地方武装共万余人,向晋西游击队发动“围剿”。游击队在拓克宽等同志的指挥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迂回穿插,伺机打击敌军,消耗敌军力量。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游击队在晋西难以立足。为了保存这支革命武装,根据中共山西特委的指示,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进入陕北。

    晋西游击队到达陕北后,在中共陕北特委领导下,补充了人员和武器,在安定、安塞、靖边、清涧、延川一带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1931年9月的一个深夜,游击队在保安县(志丹)安条岭行进途中,突然遭到300余名敌军围击,拓克宽等与敌激战。战斗中,他不幸负伤,被敌骑兵排包围,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


丁学浚

丁学浚,吴堡县丁家圪坨村人,1908年出生。佳县螅镇高小毕业。

1924年秋,丁学浚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编入3班读书。12月经王懋廷老师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校党团组织培养教育下,他积极参加四师共进社的各项活动。1926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

四师毕业后回乡任教,先后在吴堡小寺子、川口、丁家圪坨及佳县李家湾等村教书,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共产党员。1934年,在本村群众会上带头烧毁旧地约文契,组织农民抗债。一次,地主领着狗腿子,向他村一户贫农讨账,因其贫穷无钱,地主强拉毛驴。村里人气愤难忍。丁学浚知道后,活动了村里几个年轻人,出面阻拦。地主、狗腿子蛮横要赖,丁学浚等人用石块打跑了地主,替穷人出了气。

    1934、35年间,陕北红军各支队经常和国民党军队经常打仗,伤员很多,丁学浚组织群众把红军伤员偷偷抬回家疗养。为掩人耳目,门上挂了红布条,意有“月婆”,以免闲人闯入和国民党搜查。

    1935年,丁调瓦窑堡工作,他发动群众,搞土地分配,开辟苏区,积极完成任务。1936年,王明“左”倾路线横行,许多忠心耿耿的好同志受到打击、摧残,甚至被抓捕枪杀。同年丁学浚被错杀于瓦窑堡。

 1985年,落实政策,予以平反,恢复名誉,追认为烈士。

 


马汝翼

   马汝翼,陕西省绥德县(现米脂县)张家峁底村人,1908年出生。

   1925年春,汝翼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4班读书。四师共进社社员。1925年加入团组织,26年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毕业回家乡任小学教师,并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34年7至1935年2月任中共米东区一区书记。

   1935年农历腊月28日,中共米东县委在小寺则村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期间,叛徒刘复汉领着国民党李登科营两个连敌军,包围了村庄,乘夜色冒充红军四支队叫开寨门。在组织突围时,县委书记郭文华、委员艾楚南、区委书记马汝翼跳下寨墙,汝翼当场牺牲,时年27岁。

 

 

 

 

 

 


刘耀西

刘耀西,原名刘国梁,1904年生于佳县乌镇石板村 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24年农历七月,刘耀西考入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当时的四师在李子洲校长的主持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革教学内容,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共产党员教师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四师的革命气氛日益浓厚起来。在党团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刘耀西逐步成长为一个革命者,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内,他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在校外,他利用假期回家的机会参加进步组织“振佳会”的活动,在《振佳》刊上发表文章抨击官僚豪绅。

    1927年,刘耀西从四师毕业,不久,就当了乌镇高级小学校校长,他努力办好学校,并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国民党在陕北“清党”开始后,刘耀西仍抱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秘密地发展党团员,为革命积蓄力量。同时组织农民巧妙地同官僚士绅作斗争。

    1928年陕北遭了大旱灾,庄稼没收成,饥民四出逃荒,饥民吃大户的事件时有发生。党组织及时领导了饥民运动。冬春之际,刘耀西领导乌镇一带饥民分了地主的粮,解了一时之危。

    1929年,刘耀西被党组织派去搞兵运工作。他先到蒙人大汗太吉部队中当兵,后来又转入神府驻军高志清部。1930年初,又前往宁夏投入骑兵第四师苏雨生部。这时谢子长在该部任团长,谢子长借补充兵员的名义,收纳各地为躲避国民党追捕而来此的革命同志。刘耀西到苏部后就在谢子长团当兵,他受谢子长之命与符宝珊、刘起源、王家英等在盐池专门设立了一个办事处,秘密地做接收兵员的工作。

    1930年5月,部队向平凉开拔,刘耀西等几名地下党员受谢子长指派绕道定边、环县、庆阳等处收编零散的各地武装人员。到平凉后,他们与谢子长失去了联系,于是刘耀西托熟人介绍,打入了驻平凉的国民党军陈硅章部,担任了该部的政治教官主任。在陈部由高岗和中共陕西省委取得联系,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组成了秘密的中共甘肃第一军团委员会,刘耀西任团委书记。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团结了一些进步官兵。

    1931年5月,因为一个秘密文件被敌人发现,刘耀西被逮捕,虽经同志们多方营救,仍未脱险。被捕后,刘耀西严守党的纪律,始终不屈服于敌人的刑讯利诱,使当时在陈部的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官兵如刘志丹、张秀山等得以安全隐蔽下来。敌人见他守口如瓶,就给他施以酷刑,最后将他杀害。牺牲时二十七岁。 


乔国桢

乔国桢,原名乔如桢。1907年3月15日出生于陕西省佳县店镇乔家寨一个农民家庭。其父乔兴斌是清末秀才,一生务农。

乔国桢幼读私塾,小学毕业后,去山西汾阳铭义中学读书。1923年转入榆林中学。

1924年秋,国桢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3班上学期间,他与国文老师王懋廷交往甚密,是四师共进社社员。同年冬,国桢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冬,学校公开宣布开除乔国桢的学籍,党组织秘密派他赴开封国民二军(胡景翼军)学军事。到国民二军后,在学兵队任班长、排长等职,党内任支部干事。直奉函谷关战争后,4月乔国桢到北平。

1926年5月,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乔国桢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9月毕业后回到期陕西,在渭北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2月任陕西省党部渭北区办事处负责人。他主持成立了三原武字区农民协会,担任农协会主席。

1927年6月,乔国桢在富平县庄里镇被反动民团拘捕,关押在三原陆军监狱,后被中共地下党员在陕军任旅长的许权中营救出狱。12月他任华县高塘民团军事教练,组织农民加入民团,进行训练,使当地党组织初步掌握了一支农民武装。1928年3月,高塘民团被冯玉祥部缴械,乔国桢在华县再次被捕,由于他在当地威望甚高而获释。5月,乔国桢被省委派往许权中旅任连长,组织参加了渭华起义。

1928年7月,渭华起义失败后,乔国桢赴顺直省委(后改称河北省委),任平汉、平绥铁路线的秘密交通员,与杜嗣尧一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9年1月,乔国桢化名焦复生,赴唐山组织工运,兵运。先后担任中共井陉县县委书记、唐山市委委员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顺直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1月,在工人家中召开十月革命十二周年的纪念会议时,第三次被捕,关押在唐山市国民党市党部。后设法越狱逃出,到天津找到党组织。12月担任天津赤色工会书记,同时参与顺直省委工作。此期,他与交通员周铁忠结婚。

1930年4月29日,乔国桢在天津杨庄子开会,筹备五一节示威游行时,不幸第四次被捕,被关在天津河北第三监狱。第三监狱秘密党支部书记是傅茂公(彭真),乔国桢化名高子香,担任支部组织工作。6月底,共产党员魏振华被迫害死于狱中,傅茂公和乔国桢召开党支部会,拟出八项要求,并决定7月2日开始绝食。7月4日,顺直省委发出《动员广大群众援助天津被捕战士绝食运动的紧急通知》,狱内外配合,敌人被迫于7月6日接受八项要求。傅茂公被转移到陆军监狱,党支部改选后,乔国桢任书记。9月16日,政治犯要求向共产党员张宗信遗体告别,狱方借机报复,把代表关入单人牢房。乔国桢、张明运等商议后、于17日开始筹备组织第二次绝食斗争,密报省委,投稿《大公报》。敌人阴谋败露,被囚代表送回,恢复了稍有改善的待遇,第二次绝食胜利。

1931年3月,乔国桢刑满出狱。党组织任命他为特派员,赴内蒙古工作。七月三日,在北平等路费时,再次被捕。在敌人军法处,他和薄一波、刘澜涛、张友清等同志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搞“翻供”斗争,不少同志减了刑。不久乔国桢被送到草岚子监狱,国桢任秘密党支部组织委员。因肺病复发,乔国桢被保外就医。在西山养病期间,为党组织做了许多联络工作。

1935年3月第六次被捕,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他始终坚强不屈。7月26日夜,在难友的协助下,再次成功越狱。

1938年3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乔国桢到了延安,向组织汇报并要求到苏联医治肺病。1939年夏,乔国桢由迪化(乌鲁木齐)乘飞机到莫斯科住院治疗。1940年秋,身体刚有好转,就要求回国,因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他暂留迪化待命。

1942年9月,新疆督办盛世才,将在新疆的全部共产党人集中于迪化软禁,43年2月,把他们正式投入监狱,乔国桢第七次被捕,由于敌人摧残,乔国桢的肺病复发,被送进“养病室”关押。在养病室,他设法与狱中党组织联系,相互传递消息,根据多年坐牢对敌斗争的经验,奋力写下万余字的意见稿秘密传阅,使之成为监狱斗争的原则、对策和办法。

1945年3月战友李握如患病住进养病室,照料卧床不起的乔国桢,敌人竟命令李握如离开养病室,临别前,乔国桢说:“我恐怕不行了,请转告同志们一定要坚持斗争回延安!”他将从苏联带回的一把小剪刀送给李握如留念,并托他回延安打听他妻子和女儿的下落。李握如离开牢房后,另一位同志又“装病”去“养病室”护理乔国桢。但乔国桢病情日益沉重,1945年7月31日,与世长辞。


孟芳洲

    孟芳洲,又名介人、士元,亦名舫洲、瀛洲,化名老侯。1905年出生在陕西省洛川县石头乡寨头村一个书香之家。祖父、父亲都是当地知名的财东,被称为洛川的“南半县”。

芳洲先后就读于家乡私塾,榆林、清涧高小。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共产党员李子洲等人的影响下,开始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是四师共进社社员。

1925年春转入渭南固市渭阳中学,当选为学生会的负责人,领导学生参加驱吴运动和五卅反帝爱国斗争。是年7月,陕西省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在三原召开,芳洲当选为省学联的执行委员。秋,到西安参加省学联的领导工作,和张含晖等人一起带领学生同反动的省教育厅长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并发动学生赶走了几个反动校长。11月,芳洲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开始为西安党团组织的刊物《西安评论》撰写文章,积极向青年宣传反帝反军阀的思想。

    1925年冬,孟芳洲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在校期间,他积极学习马列著作,并参加《新群》半月刊(以上海大学陕西同乡会的名义创办)的编辑和发行工作,热情宣传马列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冬,孟芳洲奉党组织的指示回陕开展工作。因当时西安被军阀刘镇华部所围困无法进城,便回到家乡洛川探亲。在家期间,联合县城的几名党员和进步绅士,清算陕北军阀井岳秀部反动军官杨衮向当地群众摊派的草料账目。1927年2月,芳洲到了西安,被分配在共青团陕甘区委从事宣传工作,同年4月调往三原任团地委书

记。主持召开纪念五四、“五·五”(马克思诞辰)和五卅运动二周年的大会,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罪行。

    1927年夏,根据陕西党团省委的指示,三原党团地委均改为县委,芳洲任共青团陕西省委委员兼三原团县委书记。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孟芳洲与几名党员一起在三原城内开设了一个小饭馆,作为党团组织的接头机关,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春积极参与领导了震动全省的三原“交农”运动和武装围城斗争。4月24日,三原、富平的三万农民大军在芳洲和黄子文的指挥下云集县城周围,县长迫于群众的压力,不得不贴出“免除粮款”的告示,围城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5月初,三原党团县委根据省委的指示,为配合渭华等地的暴动,决定再次组织群众武装围攻县城,并成立了以孟芳洲为政委、黄子文为总指挥的武装围城指挥部。还决定联络地方武装参加围城。5月上旬的一天,各地的农民武装和一些地方武装相继到达城郊,由于三原城内驻军已有防备,攻城未克。又由于地方武装马仙州部叛变,强行收缴武字区农民的枪支,扣押了黄子文等领导人,使围城失败。孟芳洲机警地利用人马混乱之机,在农民的帮助下扮作车夫逃出三原。

    1928年秋,孟芳洲被三原的驻军逮捕投入狱中,受尽酷刑,但他宁死不屈,后在狱卒的帮助下,于1929年秋的一个夜晚脱离虎口。1931年冬在西安接上组织关系后通过社会关系,在西安高中担任图书室主任(一说任省图书馆主任),以此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当时党组织活动经费十分困难,芳洲不但把家中带的钱全部捐献出来,而且将领到的薪金的大部分交给了党组织。

    1932年12月,孟芳洲受中共陕西省委的派遣,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去陕南巡视工作。到达汉中不久,又担任了中共陕南特委书记。他积极投入配合红四方面军入陕和创建红二十九军及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2月20日起草了《陕南特委紧急通知》,提出为欢迎红四方面军入陕,党组织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运动,创造汉南新苏区的号召。12月20日,孟芳洲以陕南特委的名义,向省委写了报告,汇报了特委和红四方面军在陕南建立红军游击队并和杨虎城部警卫团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的情况。1933年1月6日,孟芳洲主持召开特委会议,作出了《汉中特委扩大西乡城固边新苏区创建红二十九军的决议》,提出了红二十九军创建工作的原则、方针和战略策略。会后,芳洲连夜给党中央写了报告,汇报了在红四方面军的帮助下,红二十九军游击队和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特委的决议,孟芳洲和战友夜以继日地工作,先后起草了《西乡城固边新苏区政府组织法》、《土地法》和《革命法庭组织法》,调派干部成立了党的区委,加强对苏区的领导。为了尽快成立红二十九军,他亲赴西乡与陈潜伦等人一起对红二十九军游击队进行整顿。2月中旬,红二十九军在西乡正式成立,孟芳洲任军事指挥部负责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红一团政委。红二十九军成立后,加强了党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芳洲和军长陈潜伦、政委李艮等人一起,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并指挥红军多次歼灭敌人,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截止3月底,红二十九军发展到2000人,苏区也得到发展。

 1933年3月31日,孟芳洲出席红二十九军和边区苏维埃政府在西乡马儿岩召开的军政联席会议,进一步研究红二十九军的扩建和准备入川汇合红四方面军的问题。4月1日,混进红军内部的匪首张正万率走卒分四路袭击红二十九军军部。孟芳洲听到枪声知是内变,立即机警地持枪边战斗边向外突围,攀缘陡壁直下山脚,涉过牧马河,住在金家山洞里,观察动向。由于叛匪搜山,封锁道路,孟芳洲一连三天都没有吃饭。4月4日,他走出山洞到附近村庄找区苏维埃粮食委员严明发,想弄些吃的东西,以便去川北找红四方面军。不料严明发早已投靠张正万,当日晚,将孟芳洲杀害在梁河坝。芳洲牺牲时年仅28岁

                              


 李嘉谟                        

李嘉谟,名正安,字助成。1903年12月19日出生于延川县柏树洼村。其父李渥是前清拔贡,任过教谕官,后设塾兴学,在延川县内办9处私塾。嘉漠幼年随父读书,擅长书法,14岁高小毕业。

1924年秋,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3班上学期间,他勤奋学习,要求进步,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深得共产党员、校长李子洲和教务长杨明轩的赞赏。他是学生中较早发展的四师共进社社员之一中共。1925年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员。

    1926年暑期,中共绥德地委派李嘉谟等延川籍学生,回县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帮助建立国民党临时县党部。经过短暂的酝酿筹备,国民党延川县党部在县城老爷庙宣告成立,与会代表推选郝得仙为党部书记,刘兴汉负责组织、李嘉谟负责宣传。他们在城乡广泛宣传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并赶跑了延川城内的基督教会。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是年7、8月间,李嘉漠等人在县立第一高小组建了第一个中共党的临时支部。

    1926年冬,李嘉谟、刘兴汉在绥德四师毕业后,商定在文安驿筹办县立第二高级小学,以此来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1月21日,李嘉谟出席了国民党陕西省代表大会,了解了应如何开展陕西的大革命运动。会议之后,延川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正式创办,四师一班毕业的刘兴汉任校长,李嘉谟任教务主任。在二高密秘成立了中共延川党支部,书记刘兴汉,组织李嘉谟,宣传石如瑶。他们经常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启发革命觉悟,发展了一批学生党员。耳闻目睹延川腐朽落后的教育现状,李嘉谟奋笔疾书,将大幅标语贴在县城内外。又组织师生前往国民党县衙静坐示威,强烈要求罢免反动的教育科长,迫于舆论和压力,国民党撤销了原教育科长。将我党一位地下工作者补为科长,斗争取得了胜利。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反动军阀到处捕杀共产党人,革命形势急转直下。8、9月间,李嘉谟、刘兴汉奉中共绥德地委指示,赴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在离开延川前,李嘉谟把党员召集在一起,说明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险恶形势,鼓励大家要讲究策略坚持斗争到底。

李嘉谟在省委秘书处工作期间,西安正处在国民党的严密控制之下,省委机关的工作时刻受到匪特的监视。但他不畏白色恐怖,勇敢机智地坚持党的地下斗争。白天撰写文章,刻写油印党的机要文件,晚上出去搞社会宣传。

 1928年3月22日深夜,省委秘书处不幸遭到破坏,李嘉谟、徐九龄(女)等5位同志被捕入狱。不久,打入国民党内部做秘密工作和参加渭华起义的王德安、冀月亭、王文宗、李维俊又相继被捕。在狱中,惨遭敌人严刑拷打,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8年6月 17日,反动派下令将任醴、徐九龄、方鉴绍(女)、李嘉谟、王德安、校明济、冀月亭、王文宗、李维俊9同志被押于西安北门外红庙坡,李嘉谟等 9同志视死如归,大义凛然,高呼:“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残无人道的敌人将他们活埋于土坑中。

     为了纪念李嘉谟等 9烈士,中共西北局和陕西省委于  19 5 2年 12月 21日,在西安群众礼堂召开了追悼大会,并将他们的忠骨安葬于西安市南郊烈士陵园。


张承忠

张承忠,名晨钟,号子乾。1908年10月2日出生在绥德县苏家岩乡张家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全家迁居清涧县张家硷村。承忠少年时在清涧第二高小读书。

1924年秋,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四师上学期间,受李子洲、王懋廷等革命家的熏陶,阅读《中国青年》、《响导》、《政治生活》、《共进》等图书、杂志。在党团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毕业后,张承忠先后在清涧店则沟、花岩寺、楼则塌小学任教。并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担任清涧东区党支部书记。1931年任中共绥德南区区委委员。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成立,张承忠任支队济员。1933年4月,陕北特委将九支队改编为红一支队后,承忠任一支队政委。

1933年8月,陕北特委高起家洼会议后,绥清地区的革命武装斗争迅速发展。11月初,红一支队再次南下返回后,他和副支队长马佩勋带两个分队留在安定地区活动。20日,枣树坪战斗失利,队长强世清负伤,白德胜、张承忠带一队去延川开展游击活动;贾仰青带一队转入吴堡活动。在白色恐怖严重、国民党部队重兵“围剿”的严峻情况下,两队返回安定后,为保存实力,支队决定,分散隐蔽。张承忠带5名队员回到清涧地区,在小岔则村会合白如冰带领的红二支队一起开展武装斗争。并派遣一支队队员张家修、李向海和苏利厚返回安定黑窑沟,召回六名队员,带得12支长枪,在清涧地区恢复活动。1933年腊月初七晚,白雪山、张承忠、白如冰、王聚德等一、二支队的领导在清涧东区安家山开会。根据解家沟共产党员白玉华的报告,白天在解家沟集上,豪绅、衙役到处抓人,用铁链锁人,向穷人逼收粮款。于是会议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公开打击敌人,为民除害。快到半夜,红一、二支队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解家沟,当场杀了九个半(一个被砍未死,后逃跑)豪绅衙役。红一、二支队的这次革命行动,成了清涧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转折点。

1934年4月,陕北特委派任张承忠为神木县委书记。遵照陕北特委的决议,神木县委加强了党对红军游击队和群众的领导,开辟了一块东到呼家庄、盘塘,西到崔白家沟,南到柳林滩,北到沙峁、刘家坡,可以公开或半公开活动的红色区域。县委即以窟野河为界,建立了东西两个区委,不久发展为沙峁、马镇、贺家川、太和寨四个区。6月神木县委又派贺伟等四人带五支枪和韩峰一起去府谷,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府谷游击队。到1934年秋,神府地区创建了神木、府谷、佳芦、佳县4个县委,发展了270多名共产党员, 1100多名共青团员。红军武装人员由七、八个人的特工队,壮大为多达数百人的红三支队。开辟了南北长400余里,东西宽100多里,12万人口的神府革命根据地。

1934年9月18日,神木县委根据特委指示,在一区王家庄将红三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三团。并成立了神木县革命委员会。党、政、军机构的建立和健全,红色区域人巩固和扩大标志着神府革命根据规定已正式建成。

1935年5月初,神府工作委员会成立,张承忠任工委宣传部长。9月份12日,张承忠任神府工委书记,他坚决实行集体领导,依靠人民群众,全力开展恢复和发展苏区的斗争。

1935年12月,中央决定将神府苏区改为特区,由中央直接领导,调张承忠去中央党校学习。因敌人封锁,他暂时在组织部工作。1936年初,张承忠任榆林工委书记,到榆林县东部、佳县北部毛谷川、芦家庄一带开创根据地。不久,因叛徒出卖被捕,押送绥德。于1936年古历七月二十七日被害,时年仅28岁。

    张承忠短暂的一生是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一生。解放后,省政府出资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张承忠烈士纪念碑,缅怀先烈。            

 

 

 

 

 

 

 

 

 

 

刘光显

刘光显,代号崔小六,楼光谢。 19 11年 3月 3日出生于陕西省佳县店镇村。八岁开始在本镇读书,1924年考入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当时的四师,李子洲校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购买《中国青年》、《向导》、《政治生活》、《共进》等图书、杂志2000多本,供学生自由选读;组织学生参加陕北青年社、四师青年社、工会、农民协会、脚户自保会、学生联合会等,进行各种活动。光显1925年初加入团组织,不久转为中共党员。

1926年2月回到家中,名义上劳动,实际上搞地下工作,有时晚上到佳县米脂边界参加会议。6月组织童子军30余人,项戴红布条,唱歌,呼口号,在店镇街上示威游行,宣传革命思想。当时家中雇用两三个长工,就向他们进行阶级教育。这些贫苦人经过启发,觉悟有所提高,常在山里劳动,说这些土地将来要归我们穷人耕种。

   1931年至1933年,光显担任佳县特区党委书记。

   1933年7月22日,中共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后,王兆卿、毕维周、高禄孝和崔明道高庆恩、王守义不幸被捕。8月3日,王兆卿等6人在米脂城南无定河畔被敌杀害。刘光显到米脂城内,刺探了解被捕六人的情况,如实向张达志汇报了六人英勇不屈的状况,园满完成了任务。

1934年2月,刘光显到子长县和贺晋年一块在王家湾活动,7月17日,为营救被关押的党员和群众,经过和谢子长研究,决定战士化装分批入城。先打进去几个人,又化装混入城内一些人,最后一在城南,一在城北,南北同时开枪,里应外合,打开了安定城,救出了被关押的200多名党员和群众,震惊陕北。

9月初,光显担任了红一团政委。一次,在行军中,其兄刘光明带的武器和衣被丢失了,已走了30多里,刘光显返回去把东西找到,又追上了部队,这件事当时在红一团曾称颂一时。

同年11月,在杨家园则的勤英山上观察敌人阵地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4岁。

 


马汝骥

马汝骥,米脂县杨家沟村人,1909年出生。

1924年秋,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三班读书时,受王懋廷、田伯荫等老师影响,加入四师青年社。汝骥不仅学业成绩优秀,且在四师青年社、工会、农民协会、脚户自保会、学生联合会等各种活动中表现突出。1925年加入青年团,26年转为中共党员。

1927年毕业后,在中共陕西省委做地下工作,任中共北方局交通员。1931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军事委员。陕西游击总队成立后马汝骥,任政治处副主任。

1932年2月,在陕西旬邑县上水坡战役中牺牲。妻张惠民1936年被敌杀害于南京。


刘汉武

刘汉武,1908年出生在陕西省绥德县中角乡后坪村一户地主家庭。自幼在本村私塾读书。

1925年春,考人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在四师“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革命思想影响和教育下,汉武加入“四师青年社”,积极帮助农民群众学文化,开展反对基督教等社会活动。立志把毕生精力献给反帝、反封建,解放劳苦大众的革命事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反动军阀井岳秀派军队包围四师,搜捕共产党员,校内党员安全转移。开学后,学校实行“清党”措施,刘汉武中断学业,在家乡与霍维德、马化麟(马南丰)等同志紧密配合,在义合东北、吴堡西部的中角、马川、辛家沟一带100多个村庄里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开展革命工作。

    1928年10月,刘汉武到义合小学任教,担任中共绥德东区(义合区)的区委书记。这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的贫苦农民以树皮、树叶、观音土为食。而民团的团总不顾群众的死活,仍催粮逼债。绥德东区的马富图、马向前两个团总,更是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老百姓对他们切齿痛恨,强烈要求除掉这两个坏蛋。刘汉武利用这个斗争的焦点,挺身而出,代表百姓,到县公堂控告这两个家伙。伪县政府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不得不撤了他们的职。这是义合东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继抗烟苗税斗争胜利后,又一次胜利。

    刘汉武和区委还带领革命群众砸了官膏局(国民党税务机关),砸了救世堂,赶走耶苏传教士。为进一步动员团结群众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

    1929年,刘汉武在铁茄坪小学当教师,秘密身份是党的绥德县南区区委书记。他与崔田夫一起,领导南区(包括现在崔家湾、薛家郭、苏家岩、河底、枣林坪等六乡)上千农民参加了绥德革命史上著名的“打蛋厂”斗争。

    在陕北特委马明方、崔田民、崔曙光、李景波等同志的直接领导下,汉武兄弟与霍维德、马化麟、范子文、高农斧、高克恭等同志一道建立了绥德东区革命根据地。

    刘汉武与霍维德同志一道参加了陕北特委周家硷会议,担任了绥德东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霍维德为主任)。怀着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在形势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汉武仍坚持与敌周旋斗争,使广大群众在最困难时能得到党的领导,看到革命的前途和希望。

   1934年秋,在高桂滋的八十四师疯狂围剿下,我党的机关撤离转移,红军武装暂时南下。刘汉武组织转入地下活动的党团骨干和革命群众开展反围剿斗争。

9月下旬,刘汉武被“肃反委员会”关押。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主席、周副主席等领导同志下令立即放人。刘汉武出狱时,已经生命垂危,浑身骨瘦如柴,只有肚子胀的很大。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把刘汉武从瓦窑堡送到永坪红军医院治疗。刘长德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汉武时,他十分感慨地说:“我真想不到,闹革命还是自己人闹自己人!”“感谢毛主席、周副主席救了我们!”一个月后,刘汉武病逝在医院,时年32岁。


马承启

马承启,原名马光裕,1906年出生在绥德县吉镇一个中农家庭。承启幼读私塾,1924年高小毕业。

1925年春,承启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在4班上学。由于马列主义在该校的传播,他积极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驱逐吴新田运动、非基督教斗争、声援“五卅”惨案,组织脚户自保会等活动。11月,加入共产党组织。

1926年9月,受党组织的派遣,由徐梦周老师带领,马承启和白雪山、崔仲英、张慕时、张志文、常宣、马云泽等八人到甘肃兰州,考入由冯玉祥部办的政治训练班。11月又转到银川。当时银川地下党的负责人是四师校友李临铬,决定将马承启、常宣留在宁夏冯玉祥部吉鸿昌部队特别党部工作。

1927年冯玉祥参加北伐,马承启、马云泽等都参加了北伐,马承启担任连长。同年8月,冯玉祥总部又分配马承启到第二集团军事政治学校工作,迁住河南洛阳。

1931年,党组织批准马承启离开河南,回到绥德吉镇,任吉镇高级小学校长。以高小为秘密联络点,与陕北特委、吉镇、佳县党组织密切联系,继续从事地下活动。当时,陕北特委马明方经常以卖药为名来马承启家接头。吉镇国民党驻军司书董培义(关中人)也与马承启联系过。后来董培义叛变,暴露了党的组织,破坏了陕北特委机关,酿成了米脂枪杀毕维周等六同志的惨案。当时情况相当危急,马承启接到组织通知,离开了吉镇,同马建祥一起转移到佳县高长久家中躲避。

1933年8月,陕北特委张达志派遣马承启到安定任家砭,担任了红一支队一分队政委。红一支队二次南下返回后,在枣树坪战斗失利,队长强世清等四人受伤。红一支队政委魏武又在温家坡战斗中牺牲。由白得胜代理队长转战安定山区。在县西二区潭家硷与井部张建南连队100多人展开激战,马承启英勇牺牲。时年27岁。            

 

                      

 

 


张慕时

张慕时,1901年出生在佳县店镇饽牛沟村一个农民家庭。8岁时在本村上学,1924年在店镇高小毕业。

1925年春,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学校党、团组织的培养教育下,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1926年9月,学校党组织派遣张慕时、马承启和白雪山、崔仲英、张志文、常宣、马云泽等八人去兰州投考冯玉祥部办的政治训练班,后因情况有变,张慕时考入冯部设在平凉的随营军官学校。进校后,张慕时被分配到骑兵队。

1927年初,随营军官学校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事政治学校,迁往西安。5月,冯玉祥东出潼关参加北伐,军事政治学校的三十多名共产党员被调出学校,组成前敌政治工作团,随军出征。张慕时任前敌政治工作团宣传员。他善于团结多数人一道工作,具有宣传才干和相当的组织能力,在周围同志和党外人士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冯部与北伐军在郑州会师不久,就将全军政工人员集中在开封整训,进行“清党”。在这种逆转的形势下,张慕时的革命意志仍很坚定。在共产党员秘密召开的党小组会上,慕时总是带头剖析时局,谈出自己的看法,以鼓励和教育其也同志认清方向,站稳立场,坚定信念。由于张慕时在同志中有威信,因此大家都尊重他的意见。当时训练班里陕西和绥远籍的二十多名共产党员,没有一个动摇的,这与他的积极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开封受训月余后,张慕时被派遣到神府高志清骑兵旅任中校政治员,他利用这个合法身份做兵运工作。1928年,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失利,冯玉祥部停止设置政治委员,张慕时被免职。

1929年6月,中共陕北特委为了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设立了一个军事行动委员会,张慕时就离开骑兵旅,回地方从事革命武装的创建工作。不久,慕时利用以前的关系,又到神府高志请部做兵运工作,在第九连任排长。

1930年春,张慕时调入高部十一连任排长。张慕时凭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在敌军士兵中逐渐树立了威信。经过半年时间,在他排里发展了四名共产党员。到这年秋天,终于促成了高志清的义子高广仁骑兵连起义。

    1931年,陕甘保安一带兵运及游击活动很活跃,张慕时带领争取过来的十名士兵,准备去保安同刘志丹等部会合。他们绕过榆林、横山到达三边地区后,与当地驻军相遇,去路被阻。为了早日找到自己的队伍,张幕时率起义战士英勇突击,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张慕时牺牲时年仅30岁。

 


田庆丰

田庆丰,绥德县苗家坪镇(今子洲县)人,1906年出生。1924年苗家坪高级小学毕业。

1925年春,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校4班学习期间,勤奋读书,在党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不久,加入四师青年社。是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寒假,田庆丰与同班同学苗仰实、6班同学贺维新一起在苗家坪高小办文化补习班,并秘密创建了中共绥西苗家坪党支部,田庆丰任支部书记。

1927年7月,苗家坪高小党支部转为区委,田庆丰担任区党委书记。区党委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抗租、抗税和抵抗国民党拉差等革命斗争,并发展了一批党团员。

1928年10月,田庆丰与区党委成员苗仰实等积极筹备并参加了南丰寨山上召开的中共陕北特别委员会。

1937年,国民党绥德专署逼他当联保主任,田庆丰因未得到组织批准,拒绝担任。国民党绥德专署派人强行把田庆丰带到绥德,进行了拷打,将田庆丰逼死于绥德,后由家人安葬在苗家坪。

 


王兆卿

王兆卿,字子禄。1908年生于陕西省神木县王家后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2年春入神木县高小上学,1924年冬毕业。   

1925年秋,王兆卿考入陕西省绥德立第四师范学校,编入5班上学。在校长李子洲、王懋廷、田伯荫等党员老师的教育培养下,阅读《向导》、《共进》、《中国青年》和《共产主义ABC》进步书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学校放假后,他回到家乡神木,利用私塾办起了“平民补习学校,”他给乡亲们讲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授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以及农民如何团结起来和豪绅、污吏作斗争;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地主的压迫以及反对封建迷信的道理。在本村及外村还组织起几个“农民协会”,开展农村调查活动。

1926年9月,冯玉祥部五原誓师后,向陕西进军。当国民军一部路过绥德时,王兆卿受学校党组织上的派遣,随中共党员钱清泉参加了驻甘肃的冯玉祥部国民军。在甘肃天水受训后的王兆卿,被任命为国民联军第十三路总司令部政治处书记官。

1927年,随部到西安。大革命失败后,王兆卿几经辗转脱险回到了家乡,经神木县党组织协助,任神木南区教育委员。他以教育委员的身份为掩护,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活跃在南乡各地宣传马列主义,从事筹建南乡党组织的工作。他介绍了贾怀光和贾怀清参加共产党,成立了神木南乡第一个党小组。他在给战友温吉甫的扇子题诗曰:“铁链束缚全地球,重屋压迫世人悉;马列主义行天下,人民解放获自由。”表现了他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仍然充满胜利信心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在神木南乡各个学校检查工作时,每次讲演中,总是要鼓舞师生走革命的路。还形象地比喻:“学校是一个制造炸弹的工厂;毕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就是一颗投向帝国主义、官僚、军阀、土豪、地主的炸弹,要炸得他们永不安宁”。他每年的薪俸仅有120元白洋,几乎全部用于党的宣传教育事业。

1928年8月,他组织神木南乡第一个党的支部——贾家沟支部。

1929年,王兆卿在王家洼、王家庄、刘家坡、沙峁、彩林、、盘塘、杨家沟、贺家川一带相继建立了六、七个党的支部,党员发展到100余人。堪称神木南区建党并开展武装斗争的先躯。同年,奉党组织指示赴山西汾阳做兵运工作,因身份暴露返陕。

1930年,根据中共陕北特委批示在贾怀光等人配合下,继续发展党组织,党员达200余名。不久,又被派往山西,由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刘天章将他安排在驻守平定县的高桂滋部做兵运工作。

1931年8月,高部两个团1100多人起义,改编为红二十四军,后起义军于河北阜平县遭到失败。他奉陕北特委指示回神木,以接应起义军转移。当他赶到神木县城以北时,红二十四军已在府谷县清水河、黄甫一带被敌打散,他冒险营救,只救出几个突围的党员,如梁子秀、老牛等,就住在他家中隐蔽。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他积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努力组织人民武装——特务队,为开展神(木)府(谷)地区的武装斗争打下了基础。

1932年春,王兆卿赴甘肃搞兵运。“清远兵变”失败后,11月间,他由家乡前去陕甘游击队,路经瓦窑堡,找到了当时任陕北特委南路特派员马文瑞,接上了关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派杨庚武、雷云亭给陕北特委送来一批经费到安定,让马文瑞转交特委。马文瑞一时找不到可靠的人,让王兆卿把经费送给特委后再去找陕北游击队,接受了这一紧急任务的他和一老乡同路前往,当走到无定河畔时,老乡见利忘义,用石头把王兆卿打昏在地,将经费抢跑了。由于伤势颇重,在米脂、佳县休养了一段时间,方才回到特委。特委负责人马明方让他留在特委,派他去佳县、吴堡指导工作。

1933年7月,陕北特委召开党的第四次扩大会议,王兆卿出席了会议并被选为特委委员兼军委书记,会议为开展陕北游击战争和创建陕北根据地作出了正确的决议。会后,特委派他协助毕维周对红一支队进行整顿。路经镇川堡,住在党员崔明道家,被叛徒出卖。次日早晨,王兆卿、毕维周、高禄孝和崔明道高庆恩、王守义不幸被捕。8月3日,王兆卿等6人在米脂城南无定河畔被敌杀害,时年25岁。


李青云

李青云,府谷县孤山堡人,1907年出生。1925年秋,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学校教学、教育组织管理有序,教学内容新颖。李子洲校长以马克思主义为学生的必修课,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师资队伍教学有方,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已是陕北有志青年学子向往的地方。中共北方局领导下的绥德党支部、团特支组织师生参加社会活动,培养教育进步青年加入党团组织,绥德第四师范学校是引领陕北革命的中心。在5班读书的青云刻苦学习,积极进取,进校一年后就加入了党组织。

1927年8月,军阀井岳秀派军队包围四师实行“清党”, 青云中断学业,回府谷孤山堡小学任教。是年冬,秘密担任是府谷县孤山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1年秋,执行陕北特委指示,青云接应转战晋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4军到孤山堡。后与红24军余部在突围中英勇献身。

 

 

 

白雪山

白雪山,字东岭,化名周凯。陕西省清涧县白李家河人,1905年出生。 1925年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在5班上学期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四师共进社,组织同学经常走出学校,积极宣传、发动农民起来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土豪劣绅等活动,加入了学校党支部组织的“陕北青年社”。

1926年,由李子洲介绍加入共产党。9 月奉党指示,同张慕时等人,考入冯玉祥部随营军官学校(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事政治学校)。次年春,任机关笔记员,参与唐澍组织的红色剧团街头宣传。由于表现出色,被调至冯军总部搞宣传工作。不久,随军北伐。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冯玉祥联合“清共”,雪山奉命扮作商人,先后在徐州、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秘密活动。

1928年夏,辗转回陕,参与组织陕北农民协会,任宣传部长。翌冬,在本村开办冬学,同谢子长、白明善、刘善忠等密切联系,传播革命火种,领导当地农民抗租抗息,反对地主恶霸的斗争。

1931年秋参加晋西游击队后,受组织指派,偕同李宗白,打入陕北保运武装师储杰部。在其耐心争取下,该部百余人悉数反正。1932年2月,任陕甘游击队经济处粮秣科长。次年秋,遵照陕北特委重新组织游击队的指示,以求医为名,复返故里,同地方党组织一起,创建贫农会、赤卫军、少先队等组织。在白雪山等策划和指挥下,红一、二支队同赤卫军联合出击,在解家沟一举镇压豪绅衙役10人(九死一伤),群情振奋。井岳秀闻讯手慌脚乱,悬赏万元缉拿他。

1934年2月7日,白雪山率领二支队和四支队及当地赤卫队打垮了清涧店子沟民团一个排,缴获长短枪9支和大批弹药,接着又在绥德成立了五支队。7月初,5个游击支队会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兼任总指挥,白雪山跟随谢子长曾一度攻占安定(今属子长县)县城,打开监狱,释放“政治犯’,震慑了敌人。2月,担任红二支队队长。3月21日,在兄弟部队协助下,带队夜袭店则沟民团获胜。后配合红四支队,在绥德、清涧地区开辟红色村庄200多个。在谢子长领导下,我军集中红二十六军三团,陕北游击队一、二、四、五支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安定景武家塔歼灭敌人两个连,在张家圪台歼敌两个排。紧接着又激战清涧河口重创敌军,至此,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彻底胜利。在这些大的战斗中,白雪山领导红二支队进行了有力的配合,起了重大作用。

1934年夏,当蒋介石在南方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的时候,代表豪绅地主利益的陕北军阀井岳秀,对以安定、清涧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发动了“围剿”。9月2日,山头哨传来消息,说有敌军30多人从河口回清涧县城,路经土黄梁。红二支队获悉后,在队长白雪山率领下快速向土黄梁前进,准备伏击敌人,不料敌军有一个连抢先我二支队守在山上,我军冲上山与敌交锋之际,山下来了民团100多人也上山增援,我军腹背受敌,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土黄粱战斗失利。腹部中弹的白雪山,仍坚持指挥战斗,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29岁。

 

吴志祥

    吴志祥,1908年生于横山县五龙山乡白家湾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5年7月,吴志祥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师范上学时,受新文化教育和国民革命宣传的影响,志祥受到了马列主义和新思潮的熏陶,进一步激发了他除暴安良、推翻黑暗社会的决心。在校党团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于1926年5是月加入了团组织。

    1927年8月,井岳秀派兵包围四师,进行“清党”,常汉三校长,蔡楠轩等党员被迫离校。9月开学后,新任校长执行“清党”措施,吴志祥中断学业。吴志祥以木匠为业,先后到榆林、横山、内蒙等地走村串户,宣传革命,发动群众。1931年春,经白怀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白家湾支部书记。自此,他同鲁贲、魏岗等共产党员一起,以白家湾为中心,积极进行革命活动。扩展党的组织,壮大革命力量,打击土豪劣绅。仅两年多时间,吴志祥就先后在响水、波罗、殿市,白家湾、瓦高庄等地建立了十四个党支部,有党员130人。组织起16个贫农会。在榆、横、内蒙等地的上百个村庄里播下了革命火种,为横山县委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1934年春,自如冰(化名常医生)和张浩华受陕北特委委派,以特派员的身份乔装来到白家湾村,传达陕北特委关于组建横山县委的指示,志祥详细汇报了横山党组织活动情况。4月,吴志祥、白如冰、张浩华、自存明分头在韭菜沟,吴岔、瓦高庄、二十磕,沙河、杨沙畔等几十个村庄视察党团组织状况,通知关于成立县委的筹备事项。按照通知精神,5月10日,各地代表六十多人来到吴志祥家中,召开了中共横山县委成立大会。大会在白如冰的主持下,经过群众民主选举,产生了横山县委。由吴志祥、白如冰、张浩华等十人组成。吴志祥当选为县委书记,、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农工部等工作部门。白如冰协助吴志祥主持全盘工作,议定今后的中心任务是继续动员群众,打土豪,分田地。

    6月,县委派人去五龙山,秘密处决了一贯巧立名目、敲诈勒索、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的国民党横山税务官史国鼎。同时,还派出游击队远道奔袭吴堡北区,狠狠地打击了该地的豪强地主,有力地支援了吴堡革命。为了扩展游击队的力量,8月,吴志祥冒着生命危险“单刀赴会”,一枪未发,说服并收编了流窜在定、靖、拓家畔、宋家川一带以吕天德、宋乐举(宋老二)、张俊发为首的哥老会武装。从此,横山县委声威大震,武装力量壮大,远近土匪望风归顺。县委决定趁热打铁,又派人分别收编了另一股以曹某某为首的土匪武装和活动在瓦高庄一带白存莲的“硬豆”队,进一步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

    县委的一系列活动,引起了地主豪强的极度恐慌。于是,白家湾村的保长王生德与无赖恶棍吴志德、李步深扬言要向当局告密。吴志祥闻讯,当机立断,亲自带领游击队处决了吴志德、李步深,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白家湾村周围接二连三地发生“闹红”事件,国民党横山县温县长和保卫团头子曹仰汉、驻军万营长、闽连长蠢蠢欲动。9月,敌人派两个特务,秘密潜入白家湾村窃取情报,妄图里应外合,颠复县委,均被县委先后破获,予以处决。

   10月,吴志祥外出视察工作归来,16日,各区乡支部领导在吴志祥家开会期间,因王生德泄密,小河沟绅士雷云廷向横山县政府密告,傍晚,敌驻军及保卫团100余人,由曹仰汉、闽连长带领,分兵三路,偷偷包围了白家湾村。县赤卫队大队长周昌荣发现了沟底有不少穿黄衣服扛大枪的白军涌上坡来。周昌荣大喊一声“敌人来了!”随即鸣枪报警。吴志祥听到枪声,手操马刀从屋内一跃而出,他临危不惧,命令其长兄吴志贞、侄子吴海生迅速组织人员转移,他自己和周昌荣留下阻击敌人。同志们隐蔽撤离时,敌人在两翼山头轻重火力的掩护下,疏散开队形,向山上冲来。在这危急之时,吴志祥深知两人同时突围已不可能,便命令周昌荣迅速突围。周昌荣紧握志祥的手,两颗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说了声“请多保重!”恋恋不舍地向后移去。敌人冲上来了,吴志祥猛地一跃而起,挥舞马刀冲人敌群,在一阵左冲右打狂砍猛剁之后,中弹牺牲。时年二十六岁。


高绪祖

    高绪祖,字绳武,曾用名何通,1907年出生在佳县神堂沟村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绪祖在本村私塾读书,1924年,店镇高小毕业。

    1925年7月,绪祖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编入五班学习。这个时期,全国正处于革命高潮,四师的学生运动亦蓬勃发展。绪祖和进步同学经常深入到城郊和乡村向农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这年秋天,国民党绥德县政府的“骡柜”(拉差机构)强拉牲口支差,群众非常不满,但又不敢公开反抗。四师师生目睹此景,十分愤慨。有一次学生刘维华向学生会报告“骡柜”拉他们的牲口。学生会就组织学生去打“骡柜”,群众拍手叫好。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绪祖和同学们一起积极响应北京学生运动,举行示威游行,组织街头宣传,还去城郊农村搞宣传活动。这年暑期,绪祖同其他佳县旅榆、旅绥进步学生在四师集会,成立了“振佳会”组织。并创办了《振佳》期刊,作为主要负责人的高绪祖,他经常在《振佳》刊发表宣传革命理论,揭露封建官僚、地主劣绅的罪恶行经。是年冬,绪祖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1927年春,绪祖进西安中山学院学习。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后,7月陕西实行“清党”,中山学院被迫停办。绪祖秘密回到家乡,参加当地革命斗争。担任了神堂沟村党支部书记(佳县农村建立最早的一个支部)。为了适应越来越恶劣的环境,神堂沟支部不仅经常同本村各家密切联系,而且常去南洼、枣坪上、高家塄村庄,串联党团员,通过节日、庙会、过年闹秧歌等机会,宣传革命道理。

    1928年2月,党派绪祖到刘拴沟小学当教员,在这一带发展党、团员,建立革命组织。经过一年努力,建立了刘拴沟秘密农会。

1929年陕北连续遭灾,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刘拴沟小学无法办下去了,绪祖家的生活十分困难,他把家中仅有的一点小米背着父母卖掉,交了党费。这个时候形势紧张,佳县县委领导佳县南区党的工作很不便利,所以决定神堂沟村党支部改建为佳南区委,绪祖担任区委组织委员。

1930年,佳南区委派绪祖到关甲村小学任教,开辟工作。这个村的政治情况十分复杂,工作很难开展,经过艰苦努力,才教育争取过来几名进步青年。

    1931年至1933年间,他被县委指定为佳县互济会的领导人。互济会是党的外围组织,对当时党的活动曾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一次上级派一位叫老刘的人来陕北巡视工作,天气很冷了,他还没有衣服穿,互济会就筹款,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才听说他就是赵伯平。还曾几次筹款解决了党的活动经费。

1934年5月间,陕北特委负责人白如冰来佳县巡视佳县工作,指出要加强党对农会的领导。县委指派高绪祖为县农会主席。冬季,佳县县委组织部部长乔鼎铭奉命去特委工作后,绪祖任县委组织部长。不久,佳县红五团南下,敌人乘机大肆围剿佳县苏区,革命形势非常紧张。绪祖和其他同志们一起始终坚持斗争,机智勇敢,多次摆脱了敌人的追捕,坚持开展革命活动。

1935年农历2月20日,他和高光祖一起去枣林沟村、李家圪崂村一带活动,开完会后,当时尚未暴露叛徒的李友仁把他们安置在山窑住下,李却连夜去店镇给国民党驻军告密。敌连长郭福堂为首的100多士兵于拂晓前包围了整个山头,绪祖闻枪声出去观察情况,因前几天在梁家崩村突围时小腿受伤,行走不便,被敌人抓获杀害。年仅28岁的高绪祖壮烈牺牲。

 


田作勤

田作勤,原名田振亚。1907年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安边城南巷旗杆院内一个贫苦手工业者家庭。

1925年夏,作勤于安边高小毕业后,秋季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编入五班学习。在李子洲任校长和共产党员、进步知识分子老师指导教育下,绥德四师已是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田作勤在校时,阅读了《共产党宣言》、《中国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学校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实践的锻炼。1927年初,经同学吴志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盘踞在陕北榆林的军阀井岳秀,为配合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进行清党反共。四师被封,绥德地委遭到严重破坏,作勤回到安边。这时的定边、安边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远离军阀井岳秀的统治。这时全县的教育权仍掌握在共产党员手中。他一来即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并积极参加工作,还被聘任为安边高级小学校的校长。作勤先后聘请了党团员和进步知识分子来校任教,以学校为阵地,向学生做宣传鼓动工作,在师生中发展党团员,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同时他还与安边党支部书记、高小教师朱子坚共同组织起“中山主义研究会”,宣传国民革命,开展群众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当地反动绅士和地主民团把学校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29年,白色恐怖波及定边、安边,党组织与上级关系时有脱节,活动越来越困难,相继转入地下。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志动摇了,消沉了,而田作勤却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30年春,为了寻求革命出路,他响应陕北特委关于“到白军和小股土匪中去,争取革命武装力量”的号召,毅然决然地抛下体弱多病的寡母和新婚妻子,去山东诸城一带的高桂滋部队当兵。在那里继续搞党的地下活动,后又随高部辗转到绥德。腊月,田作勤与绥德的高歧山和河北省籍的王庆恒等共产党员一起回到安边,与安边地下党团组织的负责人高尚信等,共同策动驻守安边土匪民团张鸿儒部的兵变。张廷芝父子一伙在三边为非作歹,横行多年,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田作勤目睹张家的黑暗统治,早有为民除害,夺取反革命武装的夙愿。为了筹集兵变费用,作勤典卖了家中仅有的田产。妻子劝他说:“你长年不在家,我和母亲都靠弟兄们养活,这样家人会不高兴的。”他安慰说:.“不怕,现在吃点苦,等革命成功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是兵变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家也成了策动兵变的联络点和指挥所,几乎每天深夜都有同志来接洽工作。他起早睡晚,东奔西跑,采用拈香结拜及组织哥老会等多种形式,经过几个月的积极活动,做通了张团许多官兵的工作,张鸿儒的勤务兵李廷甫也答应在兵变时亲自干掉张鸿儒。

1931年3月29日,兵变前夕,婚期已近的李廷甫,深怕兵变后一时不能结婚,遂向其主子张鸿儒告了密。于是张立即下令逮捕田作勤和高尚信等人。这天上午十时许,作勤正在家拆看信件,忽见张鸿儒团数十人手持刀枪的士兵,围住家门,大喊捉拿田作勤。作勤知兵变机密泄露,机警地把手中的信塞进炕洞,走到房门口大声说:“我就是田作勤,走吧!”然后回转头来用目光最后望了一眼悲痛欲绝的母亲、妻子,大踏步地走出大门。敌人先把作勤拉到团部,张鸿儒用尽威逼利诱手段,企图使作勤供出搞兵运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名单。作勤厉声责骂;“你瞎了狗眼,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是用高官厚禄所不能收买的。”张鸿儒当即将田作勤、高尚信等拉到安边城内的老爷庙前,吊在一棵木瓜树上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的作勤破口大骂道:“老子就是共产党,而且还是三边党的书记!老子就是要拾掇你们的。要吃张口,要杀开刀!”他身穿长袍,体魄魁伟,满面怒色,一身正气。张鸿儒气急败坏地命令士兵用香把子蘸油烧,用烙铁烙,用鞭子抽打,折磨的他遍体鳞伤,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令人目不忍睹。但他仍然面无惧色,骂声不绝,张鸿儒恼羞成怒,立即命令把田作勤、高尚信等四人拉到安边西门外枪杀。下午二时许,张鸿儒亲临法场监斩。罪恶的子弹从刽子手的枪膛中射出,年仅24岁的田作勤,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酒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5年10月,驻守安边的国民党新一军第十一旅地下党,经过多年前仆后继的兵运工作,终于通电起义,和平解放了安边。三边分区专员公署批准追认田作勤同志为革命烈士。

 

 


高尚信

高尚信 (1909-1931),又名志诚,定边县安边人。尚信小学毕业后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师范学校。受新思想的影响,他刻苦学习进步书刊,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党的地下活动。毕业后,回到家乡被聘为安边平民夜校校长。该校附设在安边小学内,学生多是手工业学徒、店员及贫寒市民子弟。尚信以此合法身份,积极向学生宣传革命道理,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1928年,白色恐怖波及定边,环境急趋恶化,地下活动更加困难。次年春,安边地下党负责人田作勤被陕北特委派赴山东诸城,高桂滋部从事兵运工作。朱子坚也调往它处,领导安边党团组织继续开展活动的重任,全落在尚信的肩上。

    1930年腊月,田作勤同绥德的高歧山、河北的王庆恒等几个共产党员一起回到安边。时安边驻军系陕北镇守使井岳秀属高志清骑兵师的张鸿儒团,张氏父子恃权逞能,肆虐地方,为非作歹,草营人命。尚信早有除恶削奸之志,但却力不从心,未能采取大的动作。田作勤等人到来,遂积极策划,周密部署,欲以兵变方式,瓦解张团,借敌人内部矛盾,制造火拼,为民除害。

    尚信与作勤利用拈香结拜等方式,经两个多月的活动,做通了张团内不少官兵的工作,张鸿儒的勤务兵李廷甫答应兵变时亲手杀掉团长。但是,兵变前夕,李廷甫动摇了,一则跟随张多年,感情较深,二则李婚期已近,恐兵变后影响结婚,遂向张告密。

    1931年 3月 29日  10时许,张廷芝、张廷祥弟兄分头出动,将田作勤、高尚信逮捕。敌人将作勤、尚信拉到团部。张鸿儒威逼利诱,许以高官厚禄,要他们供出同谋者。二人以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历数张氏父子残害百姓的罪恶事实。张恼羞成怒,将作勤、尚信拉到老爷庙院,吊在木瓜树上,用香把子蘸油烧、烙铁烫、皮鞭抽,二人皮开肉绽,遍体鳞伤,但仍面无惧色,骂不绝口。下午2时许,高尚信等四人被枪杀于安边西门外。时尚情年仅22岁。


冯崇道

  冯崇道,吴堡县冯家岔村人,1904年出生于一农民家庭。

省立绥德第四师范毕业后,回吴堡教书。1931年,党派冯崇道在佳县峪口一带做军运工作。他化装成商人,串乡走镇,秘密工作。

1934年,冯崇道任吴堡县苏维埃赤少部部长,宣传革命思想,扩大红军兵员。1936年春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保安(今志丹)县任军事部长。

    1937年4月,中共中央派冯崇道、慕汝勤、薛耀邦先后回吴堡,恢复县、区、乡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并以群众自发组合的名义,建立地方武装。冯回吴堡后与秦茂芳。薛英桂、冯学成等人秘密联系,商定收拾国民党民团和各联保义勇队的枪支,建立人民武装。之后,便积极串联,组织力量,于1937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十九日)晚,一夜的功夫,将各联保义勇队的枪支、弹药大部收缴,这就是驰名县内外的“黑军暴动”。

    9月,冯崇道等人进驻绥德梁家甲村整编“黑军”,被国民党当局发觉,偷偷派出大军,包围了梁家甲村。冯崇道在组织突围时中弹牺牲,时年33岁。

 


孙兰复

孙兰复,字香亭,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城内人。幼聪明好学。因幼时右手误入热汤,伤致全手结为一块,只母指与食指间稍留空隙,但其读书写字,待人处事均优秀、公平、得人,为乡里同学所爱敬,

1926年春,谢子长和李子洲校长商议后,以两名士兵的月响为资助,派兰复进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为第六班插班生。在四师时,每日除认真钻研功课,秘密学习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及党内文件外,又自学精神学,及中国旧术数,医卜。不久,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反共军阀派军队包围四师进行武装“清党”。学校党团组织遭破坏。9月开学后,新任校长执行清共措施,孙兰复中断学业,回到安定。

1928年,兰复任安定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教员,党内任安定教育支部书记。1929年,任中共安定区委副书记。参加清涧文柏山中共陕北南路特派员召集的延安、延长、延川、清涧、安定五县县区委书记联席后,接受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决议,并参与筹谋对保运武装“后九天”士兵的反正动员计划。秘密布置接送谢子长同志往返晋陕的安全工作。1930年,因安定另将一批共产党员安插于区政及教育界而失业,但他依然如故,坚持进行党的秘密工作。

1931年,党领导开展的小股游击武装活动从乡间开始,反动军政统治相当严密,县城外无游击根据地,游击急需城内敌人军政情报,兰复以医卜职业为掩护职业,秘密活动传递情报。

1934年,他在安定县城内隐伏极为困难,只得往来于县城与瓦窑堡之间居住,一时失调党的组织关系,仍通过亲友给谢子长及其子侄亲友传送情报。

1935年正月,为摆脱敌人的监视控制,孙兰复以到瓦窑堡附近走亲属家为名走出安定城,转入苏区。在入苏区前,因恐国民党反动派搜查赵通儒的家,与夜间将赵所藏10年的文件书刊烧毁,并教给其家人应对反革命讯问的一些方法。到苏区后,初任刘子丹同志的参谋秘书。后因身体原因,转作地方工作。

1935年冬,任赤源县苏维埃第六区区政府秘书,在禾草峁区政府,遭白匪民团夜袭。孙兰复和区苏维埃主席徐怀生、副书记韩步云等人不幸殉职。

 


刘承武

武,1910年出生在陕西省绥德县中角乡后坪村。

1926年春,刘武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6班读书。在校党团组织培养下,武学习刻苦钻研,在党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积极肯干。1927年春加入青年团,不久转为共产党员。

1928年,回乡从事教学活动。密秘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到 1934年,先后担任绥东区委组织、特区组织、区委军事委员等职。敌军围剿严重时,曾任东区特区代理书记(直属特委管)。在安山召集积极分子开会时,敌军闻讯包围过来,其他同志都跑远了,有疝气病的武跑不动,手里拿个舍不得丢的油印滚子,爬一会儿跑一会儿。敌军以为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新式武器”,卧倒在地,不敢追赶,武安全脱险。

 1935年春,刘武奉命去吴堡巡视工作时,被敌人发现追捕。武迅速闪开敌人,翻过山沟,一气跑了30华里,才摆脱尾追之敌,回到家乡。武的旧病急发当即牺牲,时年25岁。

 


杨凤歧

杨风歧,1907年出生于陕西省子长县史家畔乡杨家河村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7月,风歧在二高毕业后,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在7班上学期间,他以坚强的毅力,利用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业成绩名列前矛,深得老师与同学的器重和信任。在学校进步教师及地下党员们耐心引导下,他学习马列主义说,参加社会调查,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使穷苦人得到解放。他追求革命,渴望解放,主动为地下党组织密秘散发传单,张贴标语。1927年秋,光荣地被接受为中共党员。从此他积极地投身于革命活动,经常利用一切机会,组织同学罢课集会,进行游行示威,广泛宣讲革命道理。

1928年底,绥师地下党组织领导革命师生进行的革命行动,闹得地方反动政府胆颤心惊,坐立不安,他们丧心病狂地出动了部队,封闭了绥师,遣散了学生,妄图扑灭革命的烈火。杨凤歧接受党的指示,回到家乡杨家河,湫峪沟一带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1929年秋,党派杨凤歧到安定县任家砭小学任教,他以教师的合法身份和任广盛等同志密切合作,以学校为阵地,在学生和当地群众中积极开展革命的宣传鼓动工作。是年冬,他利用寒假在家乡杨家河举办了一个冬季学习班,召来本村和邻村的党团员,高小学生约二、三十人,名义上是学文化,实际是以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动员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学习班的教材,紧紧围绕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自编自讲。重点是:“穷人为什么穷,”“财主为什么富”,只要我们敢于起来革命,组建自己的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创建穷人的政权,我们就完全能够打破旧世界,解放劳苦大众。在凤歧的精心教育下,学习班虽然只办了短短的五十六天,但为党培养了一批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坚强骨干,在当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30年底,革命局势由宣传鼓动转入建立地方政权,筹划武装组织。杨凤歧受党组织派遣离开任家砭小学,回到了杨家河和杨子蔚一道开展党的组建工作,他不分昼夜走庄串户,密秘串连,踏遍了邻近十几个村子,先后发展地下党员十五名,成立了支部,在积极领导党建活动的同时,他还主动负责筹划党的地下武装游击队——九支队的给养和联络工作。把自己的家做为联络点,及时地给九支队筹划给养,传递消息,提供情报,从而保证了九支队在安定、清涧、延川等地,打土豪,分田地,袭击地方反动武装的顺利进行。 

革命烈火的熊熊燃烧,使驻守在延安、榆林之敌惊恐不安,敌人集结部队开始向我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为使奔波在外的游击队员能休整过个好年,杨凤歧在腊月二十七接九支队全体队员在杨家河过年,支队长高朗亭等负责同志住在他家。由于一名战士叛变告密,驻永坪敌营长张云衢部带一个连人马连夜向杨家河扑来,在这紧急关头,风歧机智地组织群众,迅速带领九支队从小路安全转移。敌军赶到村里没有抓到九支队的一个人,便丧心病狂地把全村老百姓集中起来进行拷问,由于叛徒出卖,敌人将凤歧的老父亲吊起来严刑拷打,要他招出他儿子在什么地方。在山上观察的杨凤歧,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想到父亲和群众的安危,又想到游击队藏在自己家中的枪支,他置生死于度外,毅然下山,群众得救了,枪保住了,但杨凤歧被捕了。 

在敌人监狱里,凤歧不被敌人的严刑拷打所征服,不被陪杀恫吓所屈服,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忍着遍体伤痕的疼痛,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敌永坪驻军首领看到在杨凤歧身上得不到他们所要的一点东西,就把他转送到延安军事监狱。之后,又解押到安定伪县政府看管所。1934年 3月18日,经我地下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凤歧才被保释出狱。

出狱后,在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健康的情况下,经本人再三要求参战,组织任命凤歧为安定东区游击队长兼政治指导员,为有力打击敌人,鼓舞和激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杨凤歧率领东区游击队打土  豪,惩恶霸,袭击反动武装,神出鬼没地活动于安定、延川、绥德一带,深受群众的信赖与爱戴。

1934年秋,东区游击队扩大到一百多人,为了解决游击队武器装备缺乏问题,杨凤歧不顾个人安危,到安塞交界处,收编一股哥老会土匪。他以一个绿林好汉的身份打进去,很快取得土匪们的信任和重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周密部署,在游击队的密切配合下,里应外合,消灭了这股土匪,缴获了全部枪枝弹药,充实了游击队的装备。

1935年春,凤歧被调任红九支队政委,在他的带领下,九支队军纪严明军民关系融合,战斗力大加强。5月,在冯家坪战斗中,在赤卫队的配合下,九支队将敌高桂滋部一个加强营(四个连)整整阻击围困了3天,赢得了刘志丹主力部队的到来,全歼了这个加强营,志丹同志给凤歧以高度赞扬。

同年7、8月间,杨风歧调任红宜(宜川县边境)地区游击队政委,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瓦窑堡后,他又调任为陕北省军事部科长。

1936年,随着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杨凤歧坚决要求调他到第一线,开辟苏区工作。4月期问,他被调任米西分区游击师司令员兼政委,临行前周副主席亲自找他谈了话。就任后,为巩固地方政权,广泛开辟革命根据地,遵照周副主席的指示,他率部积极活动于米西一带,8月间,游击师在米西(现子洲,安定、横山交界处)与敌高桂滋、高双成部相遇,双方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战斗。由于敌众我寡,游击师师部被敌张云衢营包围,面临敌人的强大攻势:凤歧沉着坚定,指挥自如,一面指挥战斗,一面组织突围。当大部队突出重围后,凤歧与警卫员率先断后,阻击敌人,为了牵制敌人,保护大部队安全转移,凤歧把生的希望留给大家,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和警卫员一边撤退,一边放枪,把敌人从我大部队突围的反方向,引入了一个山沟,当时,他和警卫员完全有脱离危险的条件,然而当时的杨凤歧想到的只是部队的安全,他带着警卫员和敌人展开了迷藏战,爬过这个峁,越过那个山,最后当他退到一个山峰的断崖边时,后面追来的敌人越来越多,这时他想到的不是后退无路,前进不能,生命危险,而使他欣慰的是大部队已经安全突围,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他当机立断地对警卫员说:“跳崖自杀,不当俘虏!”说完两人毅然决然地跳下了悬崖……。

敌人从山脚下抓住受伤的凤歧,用毛驴将他驮到绥德县,打入狱中,当敌人得知杨凤歧就是当年曾在延安军事监狱里关过,现在是威震米西一带的游击师司令员兼政委时,如获至宝,随即给他调养治疗,并以高官厚禄软化,金钱美女引诱,企图从凤歧身上得到他们所要得到的东西。然而敌人的这些伎俩不但丝毫动摇不了杨风岐对党对人民的忠贞信念,相反更激发了凤歧对敌人的憎恨,他断然拒绝接受敌人治疗。软的不行又来硬的,在敌人法西斯非人的残酷严刑面前,风歧无所畏惧,坚贞不屈。把敌人的监狱和审判庭作为宣传我党主张,揭露敌人罪行的战场,他义正词严地斗争,使敌人理屈词穷,狼狈不堪。

1936年10月的一天,敌人在无可奈何杨凤歧的情况下,国民党反动政府下令将他杀害。在绥德城外刑场上,凤歧同志面对残酷的敌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临刑前高呼  “共产党是杀不完的,革命一定要胜利,中国共产党万岁”!……。

年仅29岁杨风歧为革命事业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

 

                                


崔玉瑚

崔玉瑚,1910年出生于清涧县贺家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起在高杰村小学读书。1925年秋,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在五班上学不久,玉瑚加入共青团,担任学生支部书记。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四师学生党支部书记。

1927年,崔玉瑚回到清涧,在店子沟第三高级小学任教。协同校长周继丰(党员)积极开展学生运动,组织学生到街上和农村演讲、演戏,向农民广泛宣传革命思想,积极组建农民协会,斗争土豪劣绅。一次店子沟基督教堂的牧师杨彩英殴打一农民,党组织利用这一机会动员群众打教堂。为了领导群众,担任三高团支部书记的崔玉瑚经过化装,亲自领导和参加群众的打教堂活动。并组织了店子沟一带的农协代表会。

1928年初,敌人捕捉白如冰不成,将其父亲捕去,企图让白如冰寻父自投罗网。组织上派崔玉瑚到县城侦察情况,与城内党组织接头,设法营救。进城后,不慎被敌人便衣发现,机警的崔玉瑚与敌人巧妙地周旋,当全城禁严,到处捕捉的时候,他已安全地躲在小岔则村的亲戚家里。

这年,党的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在以清涧县立第三高级小学为中心的苏家塔、林家圪崂等村先后建立了党、团支部。为了配合农村党团工作,崔玉瑚等利用夜深人静的时候,组织党团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七月,成立中共清涧东区区委,崔玉瑚任区委书记,后被选为中共清涧县委委员。

1929年2月,陕北特委在周家硷、张家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党的工作主要方向是加强农民运动,争取群众,积蓄力量,迎接革命高潮。据此,共产党员崔玉瑚、白志强、王怀德来到高杰村第二高级小学任教,在学校和附近农村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领导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

由于形势急剧变化,全县一片白色恐怖,到处通缉逮捕共产党员,一时风声很紧,组织上决定由他带两名同志,东渡黄河到山西石楼县一带活动。他不畏艰险,深入农家土窑洞,和农民群众谈心,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唤起他们对敌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1930年4月,在山西义碟的一个客店里,崔玉瑚被敌人逮捕押进石楼县监狱。敌人对他进行严刑拷打,想从他口中获得党在黄河沿岸的活动情况,崔玉瑚坚贞不屈,与敌人坚持斗争,受尽折磨,5月被组织营救出狱。

    冬季,陕北团特委举行代表会议,会议期间对团特委进行了改选,由杜洪章、常应黎、乔乃文、李俊德、崔玉瑚等五人组成新的领导机构,常应黎任书记,崔玉瑚负责清涧、延长等十多个县的团的工作。

    1931年,崔玉瑚受党的委托,来到山西永和、石楼交界地的李家崖村,以经营饭馆及杂货店为掩护,进行党在黄河沿岸的情报传递,接送和掩护来往于两岸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此间,他组建了永和第一个党小组。

1932年,崔玉瑚回到陕北,开展武装斗争,1933年加入陕北游击队红一支队。10月,一支队在安定受敌围剿,为保存力量,支队决定分散隐蔽。张承忠,崔玉瑚和部分队员回到清涧。党组织决定安定一支队和清涧二支队在一起联合行动。11月,中央北方局代表任命谢子长为西北军事特派员。谢子长到袁家沟和白如冰接上头,为确保谢子长安全,党派白雪山、崔玉瑚前去护送谢子长返回安定。腊月初7,解家沟逢集,豪绅衙役拿着铁绳向农民逼债,集市一片混乱。面对这种情况,解家沟党支部派人报告二支队,白如冰、白雪山、崔玉瑚、张承忠、王聚德决定采取武装行动,打击敌人,为民除害。这天夜里,红二支队和一支队部分指战员,捉拿并当场杀死九个豪绅衙役,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此后,敌人加紧了对革命武装力量的“围剿”。党为了保存力量,决定一、二支队分开活动 。

1934年春,为解决部队经济困难,奉谢子长之命,同刘明山到安定和横山交界一村,没收地主20两大烟和部分银洋。继去北区贺家湾贺晋年家取枪,归途中,被折坤德民团包围,突围时不幸牺牲。

 


高农斧

高农斧,原名高承训,1912 年出生在绥德县深沟村。幼时在私塾读书,后到义合高小上学。 

1926年秋,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高农斧在校受到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思想日趋进步,在学校党、团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农斧决心彻底背叛地主家庭,和广大贫苦农民站在一起。12月,高农斧参加了共青团组织。

1927年 8月 4日,军阀井派军队在四师“清党”,革命形势急剧恶化,高农斧回乡后,接受绥德东区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和高克恭一起,走乡串村以卖货为名,做宣传鼓动工作。

1928年至1929年间,陕北大旱,赤地千里,饥民成群。中共陕北特委提出在农村广泛开展抗租运动的口号。已转为中共党员的高农斧响应党的号召,耐心说服父亲高有业,宣布他家两年不收租子。在这饥荒年月,党的活动经费也极度紧缺。中共义合区委同志的衣食和其他费用,全由高农斧供给。在绥德东区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党团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开辟了以高农斧为主的深沟村,以霍维德为主的雷家沟村,以刘汉武、刘武为主的后泥尚坪村,以范子文为主的李家岩村,以马南风(化麟)为主的梁家甲村等方圆30多里的红色区域。

    1934年,绥德县东区、南区的革命斗争逐渐高涨,党组织壮大了,红军武装也建立起来了,红色区域不断扩大,土地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深沟村是一个地主较多的村庄,方圆几十里的土地被高家5兄弟霸占着,共产党领导穷人在这里打土豪、分田地后,劣绅们反攻倒算很厉害。中共义合区委决定打击土豪劣绅的气焰,为贫苦农民撑腰,镇压高有原父子和刘三。 9月22日(农历八月十四日)深夜,高农斧悄悄返回深沟村,和赤卫队长一起研究了行动方案。中秋深夜,高农斧、刘拴全和赤卫队员分头行动,将高有原父子、刘三就地正法

    农斧任共青团绥德县委书记不久,一些人“左”倾思想作怪,信不过他,把他降为县委秘书。到红军二十七军七十八师任政治部民运科长时,又在“左”倾思想影响下,“认为他出身不好,不可靠”,把他降为文书。党中央和毛主席到达陕北后,才纠正了“左”的路线,恢复了他在部队中民运科长的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高农斧被分配到—一五师三四四旅任政治部民运科长,从甘肃出发,开赴抗战前线,驻守在山西省潞城县安昌镇。1938年8月,他调任旅政治部组织科长。

    1940年冬,高农斧担任了新四军第四师十旅政治部主任。时值皖南事变前夕,部队奉命从华北南下。由于蒋介石一心要蚕食我根据地,指令八路军、新四军只能在黄河以北作战,对我南下的部队重兵围阻。高农斧所在的十旅,在津浦路西淮北地区,受到日伪顽军三面夹击,艰苦奋战了近半年,伤亡比较大。到淮海区后,名为一个旅,实际上只剩两个团(四个营),部队处境极为艰难。在进入敌伪区的联庄时,国民党顽军开枪堵住前进的道路。他冒着生命危险,单枪匹马进入敌营,用民族前途和抗日大义,有理有节地说服了拦路的国民党军官和县长,使部队顺利通过了联庄,避免了一次恶战。

    1941年7月底,十旅转战到达淮海区,接到华中局从盐阜区发来电报,要刘震旅长和政治部主任高农斧到华中局去。两人接电报后,当即从旅部驻地陈圩子出发,加鞭催马奔往华中局和新四军总部所在地盐埠区,受到刘少奇和陈毅热情接待。刘少奇、陈毅告诉他们,华北斗争已进入一个更加紧张、残酷的阶段,华中的局面必然随着紧张起来。日寇会更加频繁、残酷地“扫荡”,国民党反动派继皖南事变之后,会继续发动对江北各根据地的进攻。为适应新的斗争环境,迎接更加残酷的战争.十旅必须在淮海安家,实行主力地方化,这是坚持发展抗日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的正确道路。现在你们一个旅化下去,用不了多久,将会有两个旅、三个旅以至更多的旅成长起来。回旅部传达了华中局领导的指示后,有一部分同志想不通,他们说:“查查十旅的老家谱,从红军时代就是响当当的主力军,怎么变成地方部队呢?”“人家地方部队升级,咱们十旅降级了!” 有一位团参谋长,听说要他到泗阳县大队当大队长,他坚决不去,说:“我宁愿在主力部队当连长,也不干县大队长。” 作为政治部主任的高农斧除利用会议和集体场合做主力地方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宣传外,还深入到团、营和基层连队,用谈心的办法一个人、一个人地做工作,直到全体指战员情绪高涨,精神振奋起来为止。

    十旅和淮海军区合并后,取消了旅的番号,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地委书记金明兼任军分区政委。他是一个长期搞地方工作的老同志,部队工作经验少。高农斧对他很尊重。经常请示汇报工作,主动向他介绍部队的情况,随时提供“参谋”性的意见,使这位同志很快熟悉了部队生活,取得了领导工作的主动权。

    1942年春天,刘少奇回延安途经淮海区时,表扬十旅“你们坚决地化下去了,并且做出了成绩,这很好。根要扎深,花才开得好,果才结得大!”刘少奇还告诉高农斧等分区领导:淮海区是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往来的咽喉,今后斗争将会更艰苦,更残酷,要作好充分的斗争准备。

    11月中旬,日寇投入更多兵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分四路向淮海区扑来。不到三个月,将淮海区分割成四大块,新建了140多个日伪据点。根据这一新的斗争形势,淮海地委决定在敌人分割的地区,组织四个中心县委,四个武装支队。高农斧被派任为中心县委书记兼二支队政委。高农斧带领二支队主力,在县、区乡武装和民兵联防队的配合下,开展了艰苦而又激烈的反“扫荡”斗争。他们夜夜出动,破路、炸桥,袭击孤立的据点,一个星期内,把敌人拼命修起来的十字交叉公路大部分破坏,摧毁了敌人“接点连线”的计划。高农斧率二支队开展了拔据点战斗,发动县区武装和基干民兵采取“冷枪阵”、“土炮战”、“火鸡阵”等策略对付缩在“乌龟壳”据点里的敌人。经过8个月的艰苦战斗,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1943年3月底,党组织调高农斧回延安,进入中央党二部学习,担任了党员队党支部书记。

19 44年 10月11日,高农斧患了急性肺炎,同志们立即把他送往中央医院治疗。由于他身体虚弱,抵抗力极差,加之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急救无效,高农斧于10月14日逝世,时年32岁。


胡廷俊

胡廷俊,幼名灯儿,1911年3月22日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城背洼里一个贫苦劳动者家庭。他的父亲胡世青是绥德的名厨师,长年在外做活,以养家糊口。廷俊少年时期刻苦读书,成绩突出。1924年,上绥德县立高小的胡廷俊,受新文化教育和国民革命宣传的影响,思想积极上进。

1927年春,高小毕业的胡廷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编入第八班学习。这时,四师党、团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大力发展党团组织。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下,胡廷俊踊跃参加了宣传革命思想,反对军阀统治,支持工农革命运动等活动。经朱侠夫、四有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

19 2 7年夏,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陕北军阀井岳秀残酷镇压革命运动,派兵包围了四师,清理学校的党、团员。校长常汉三、教师蔡楠轩、何寓础、关中哲等人被迫离校。绥德党、团组织转入地下活动。

在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的腥风血雨中,绥德团地委整顿了组织,胡廷俊担任了共青团绥德城区的团委书记。他参加了绥德革命史上有名的“打蛋厂”(外省人办的鸡蛋厂)、“龙王斗县长”、反“骡柜”(反动政府向赶牲口的脚户搞摊派、索款的组织)以及斗老总等革命活动,在斗争中经受了锻炼,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28年秋,在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抓捕胡廷俊的情况下,党组织派他到河北省遵化县,打入国民党第四十七军高桂滋部,开展兵运工作。

    1929年春,蒋、桂战争爆发,高桂滋部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五路方振武部队战斗序列,开往山东济南,胡廷俊被分配到驻泽县枣庄一带刘捷三团五连任排长,是该团地下党负责人之一,同拓克宽、吴岱峰等一起开展兵运工作。由于他深入实际,勤奋工作很快在士兵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地下党支部,他兼任支部书记。这个支部成为地下军委领导下的骨干力量。为后来的平定起义和晋西游击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30年,四十七军随晋军退山西平定整编,原属北方局领导的我党地下军委转归山西省委领导。省委指示地下党进行整顿后,胡廷俊负责三团的组织工作。同年冬,省委决定建立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在晋西吕梁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省委先后调杨重远、拓克宽、李成兰、胡廷俊等同志脱离高桂滋部,与陕北特委派来的阎红彦、白锡龄等同志一起,在吕梁山区筹建红军游击队。。

    1931春夏之间,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在山西汾阳、孝义、离石三县交界处的孝义县楼底村(现名西泉)正式成立。大队长拓克宽,副大队长阎红彦、吴岱峰(在汾阳),杨重远任总支部书记,政委黄子文(在太原),胡廷俊担任了一中队二分队队长(相当于班长)。在队委领导下,延俊首先抓队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坚决执行队委会制定的制度,开展练兵活动。他善于做群众工作,对同志诚恳,态度和蔼,乐于助人。在他的领导下,二分队战斗力较强,对敌斗争坚决,同志们都说他们有个好领导。

    在晋西离石县灵城岭的一次战斗中,胡廷俊同拓克宽、李成兰、董金芝一行四人打扮成商人模样,奔袭百余里外灵城岭敌团部哨所。他们穿着长袍,戴着礼帽,大摇大摆地向哨所走去,敌哨兵看他们的打扮,以为真是商人,也不在意,拓克宽走到敌人哨兵跟前,用手枪逼他不准出声,不准动。胡廷俊、李成兰乘机扑向敌哨所的窑洞。正在取枪的敌兵被他俩击毙,其他几个团丁做了俘虏。缴获步枪数支和一些弹药,武装了游击队。

    为了扩大游击队,瓦解敌军,队委会决定争取驻汾阳县永安镇晋军一个排的士兵起义。汾阳联络站会同地方党组织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条件逐渐成熟,联络站党小组委派阎红彦、白锡龄、胡廷俊三人前往永安镇接应,他们与该排地下党员排长牟XX、班长冯金福接头,并制订了起义方案。在白文轩、景其贵二人的协助下,4月中旬的一个夜晚,阎红彦、白锡龄、胡廷俊领导和发动了这个排的士兵武装起义。经过激烈的战斗,起义部队击溃了尾追的敌人,克服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安全地到达山区与游击队会合。1931年盛夏的一天,游击队部署石楼县水头镇附近的伏击战。胡廷俊率队占领制高点。敌人发觉后,企图抢占制高点,冲出伏击圈。胡廷俊指挥战士们,顽强地打退了敌人的反攻,适时发起了反冲锋,和敌人展开肉搏战。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勇猛冲杀,杀伤不少敌人。顽敌遭到我军的致命打击后除少数几个敌人逃跑外,大部分都当了俘虏。这一仗打得干脆利落,缴获了敌人全部武器弹药。

    这年农历七月间,红军晋西游击队受到万余敌人的“围剿”,游击队采取夜间突袭敌驻地,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进行反“围剿”。后来敌人封锁山区,山西省委也受到破坏,游击队失去了和上级党组织及群众的联系,加上战斗频繁,伤亡、减员严重,情况极为困难。队委会决定按省委预先指示,西渡黄河,转战陕、甘。

    晋西游击队冲破重围,西渡黄河,到达安定县南沟岔附近,进行整顿。召开民主大会,改选了大队领导,一致选阎红彦任大队长,吴岱峰为副大队长,杨重远任政委。下辖四个组(相当于班),胡廷俊担任了第二组(班)组长。部队改选后,发动群众进行打土豪、分粮食的斗争。在涧峪岔打了土豪薛华英,群众怕游击队走后敌人报复,

不敢要土豪的粮食。胡廷俊和战士们把粮食送到贫苦农民家里,宣传我党政策,群众纷纷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队伍。

    游击队西进找谢子长到枣树坪时,群众都跑了。经过说服动员才把群众叫回来,得知谢子长到甘肃去了,就请谢子长的哥哥谢德惠,找到中共安定县(今子长县)县委书记马文瑞,并转告中共陕北特委,要求派党团员参加红军游击队。

    党组织先后调派马云泽、强龙光、强世清等青年农民20多人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壮大了游击队的力量,胡廷俊高兴地说,找到了党就有办法。

    晋西游击队北进靖边县沿长城一线活动,打土豪、分牛羊,组建了骑兵连。这时,得知红十二四军由晋西北渡黄河到陕北神木、府谷一带,胡廷俊报名志愿去迎接红二十四军。队委会同意后,廷俊化装成农民,经内蒙古乌审旗北去,得到确实消息,红十二四军在榆林以北蒙地两岔河失败了,他才返回部队。

    1931年农历九月间,游击队分两路西进,一路上战胜了敌人的堵截,于九月下旬到达甘肃合水县南梁堡地区。部队经过整顿,除战斗减员外还有步骑兵约300人,在太白镇20里外的阎家硷会见了刘志丹同志。

    10月初,中共陕西省委派谢子长去南梁堡领导晋西游击队。根据省委指示成立了新的队委会(党委会),谢子长任书记,胡廷俊任队委委员,分工负责宣传组织群众工作。胡廷俊具有宣传组织才能。他善于接近群众,取得群众的信任。当时本地哥老会迷信活动很厉害。他就向群众讲革命的道理,使群众的认识逐渐提高,自觉起来抵制哥老会的封建迷信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根据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 12月,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将活动在甘肃宁县柴桥子的部队改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号召西北所有武装部队联合起来,抗日救国。胡廷俊参加宣传工作,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带宣传队深入农村开展宣传,为抗日和筹建陕甘游击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1932年1月,游击队改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谢子长、刘志丹分别任正副总指挥。胡廷俊任骑兵队队长。不久,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胡廷俊任警卫队政委。2月 17日在阳坡头战斗中,胡廷俊右腿膝盖中弹后,他不顾自己的伤势,继续指挥战士痛击敌人,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才被同志们抬下战场。游击队负责同志十分重视胡廷俊的伤情,迅速派胡廷壁等人护送到西安广仁医院治疗。当时缺医少药,又加长途转运,致使胡廷俊的伤情日益恶化,伤口感染化脓。根据这一情况,院方决定锯掉他一条伤腿,保全生命。廷俊弟兄商议后,同意了这一决定。事后,史唯然、蒲政平等同志前往探视,责怪廷壁说:“廷俊是你的兄弟,也是我们的兄弟。你爱他,我们更爱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就把腿锯掉呢?”廷俊听了,在一旁插话说:“革命么,流血牺牲算不了啥!只要以后还能工作,怎么治都行!”,他这种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忘我牺牲精神,深深打动了同志们的心。

    1934年春,党组织拨出750元,让胡廷俊到上海配了一条假腿,党中央留他在上海中央军委,担任交通联络和特工科工作。他自称是“国民党十九路军老战士,这条腿是上海‘一二八’抗日战斗中受伤的。”往来于上海、南京、江苏、江西、福建、安徽等省市,负责福建和皖南地区党的巡视联络工作。他的假腿给他的行动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又为他隐藏了许多重要情报文件。有时候,敌人搜查很严,连他的假腿也不放过。在紧急关头,他把纸条吞进肚里,凭脑记口述转达党的指示和情报。

    193 5年春,胡廷俊到皖南完成一项重大任务时,不幸被敌逮捕,押送到南京伪宪兵司令部。经受了多次审问和严刑拷打,廷俊大义凛然痛斥敌人。不久,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年仅25岁的胡廷俊为革命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王文

    王文,原名王学善,化名老井、罗文,1912年10月出生在陕西省绥德县耿家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王文和李景林、李合邦、耿光清(耿红)等同志,先后到薛家山、定仙墕、刘家山等村读初小,后转入绥德县城文庙高小上学。

    1927年春,王文考入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8班上学。四师是西北党组织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革命活动家、革命教育家李子洲主办的学校,是陕北党组织的阵地和陕北革命活动的中心。王文一进校,就被浓厚的革命气氛所吸引十一届三中全会。他开始学习马列主义,接受革命思想,参加学校党组织领导的各种革命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4日,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包围绥德四师,清理校内的党,团员。常汉三校长,蔡楠轩、关中哲等教师(均系中共绥德地委成员)被迫离校,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正在镇川、绥西一带农村宣传组织农民协会的王文,听到消息后,当即与同行同志商量对策,决定在回不了学校、无法与上级党组织联系的情况下,回家乡宣传革命。

    王文回乡后,回乡不久,王文接到校方让回校继续上学的通知,他与耿光清等同学认为学校的校长已换,正在执行“清党”措施,还是不返校的好。从此便离开家乡,到枣林坪集镇上当了店员,秘密宣传革命道理。在他的影响下,周围村庄后来有不少群众参加了共产党和红军武装。他的舅舅、哥哥、妹妹、弟弟先后参加了革命(后来有的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有的成为革命干部)。

    1930年初,王文在李景林介绍下,由团员转为党员。为了开展革命活动,组建党团组织,他协助李景林在介首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李景林任校长,王文当教师,以此为掩护秘密宣传革命理论。开展组织活动。介首在绥德县城东南13O多里的黄河西岸上。由4个自然村组成。这里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薄弱地区,有利于开展革命活动。王文与李景林选了这个地方,很快就建立起党的特别支部,李景林任支书,王文任支委。以后与铁茄坪党支部、王家沟党支部、清涧县党的地下组织互相联系,在黄河沿岸村庄发展了一批党、团骨干力量。

    1933年7月,陕北特委召开了第六次扩大会议,决定把绥清中心区委改为中心县委(后又分成绥德、清涧两个县委),李景林到县任职,王文担任了黄河沿岸的特区书记(后特区改为绥德县一区,王文仍任书记)。他带领全区共产党员,积极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团员,广泛建立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和妇女会,开辟了枣林坪以南、定仙墕以东、解家沟以北、黄河以西的60多个村庄。

    1935年5月3日,我党在绥德县南区榆洼村召开全县工农代表大会,宣布成立绥德县苏维埃政府。李万春(化名罗成)当选为主席,王文、贺治国当选为副主席。李万春是王文童年时的好友,又是王文发展入党的,职务在王文之上,思想上有顾虑。王文给他做工作,出主意,当他的得力助手,使新诞生的红色政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年冬,王文担任了中共绥德县委书记,李万春仍任政府主席。两人协作的更加密切。有一次,一个自卫军分队长,把一个货郎的货物抢来交公。这件事很快在国民党的报纸上登出来,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红军一位负责同志让王文和李万春查证落实,如属实,立即处决。这个分队长知道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临刑前,他从衣兜里掏出几角钱和一个荷包,哭着说:“请把这点钱给我的老母吧,这是做儿子的最后一点孝心;把这个绣荷包交给我的媳妇,见了这个就如见了我一样。”王文见此情形,就和万春商量,暂不执刑,连夜给省政府写了一个报告,以参加工作不久,不懂党的政策和革命纪律,凭一股子热情蛮干为理由,请求不要杀掉他。第二天,派人带着报告押送这个分队长去省政府。经省政府马明方、霍维德、崔田民等人批准,把这个分队长作了宽大处理。后来,他经常现身说法,告诫同志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严守党的纪律,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1936年5月,汤恩伯的国民党十三军从山西西渡黄河,妄图一举扼杀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了粉碎敌军“围剿”,在党中央领导下,党政机关人员和红军主力有计划地后撤。同时成立了陕北省东区党委和政府、绥德中心县委等机构,负责领导反“围剿”斗争。王文担任了东地区工委书记兼吴堡县委书记,奉命前往黄河岸边的吴堡县把红军武装拉出来。吴堡红军领导成员中。个别人受“左”倾思想影响,面对强大的“围剿”敌军,提出硬拼蛮干的口号,说什么“保卫家乡”、“人在吴堡在”,干扰了党的反“围剿”计划。王文到吴堡时,当地党组织和红军武装已遭到严重损失。他立即不分昼夜召开紧急动员会,传达上级指示,指明蛮干硬拼的危害,陈述暂时退让、保存实力的策略是反“围剿”斗争能否胜利的关键。就这样整整熬了3天3夜,才把这部分人的工作做通,撤出了敌军包围圈,挽救了同志,保住了一批革命力量。

    1937年,统一战线形成后,王文以抗敌后援代表身份担任了中共米脂县委书记。3月,王文进入延安中央党校,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党的抗日方针和科学文化知识,怀着满腔革命热忱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1938年春节过后,郭洪涛带领王文、王子文、霍士廉、苏杰、白炎波等50多位赴山东的同志携带电台两部整装待发。行前,毛主席亲切接见并讲话,强调要广泛地发动群众,大量地组织武装,在各县各区普遍成立游击队,以开展分散的游击战争,并选择较好的游击队逐渐培养成为主力。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山东根据地,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华北的一个战略据点。

王文等一行从延安到达西安后,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换上国民党军队服装,以八路军政训处工作人员的身份,辗转抵达山东。经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调派,王文于1938年5月担任了胶东特委书记。到职后,王文首先抓军队建设。他到第三军和三支队去宣讲抗日方针,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培训,于1938年9月 18日在掖县沙河镇宣布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下辖6个基干团,成为一支能独立作战的主力部队。与此同时,他还狠抓了地方民兵、游击队的组建、整顿,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力量。胶东抗日武装力量得到迅速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建立了以蓬、黄、掖3县抗日民主政权为基础的胶东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创建了白海银行。胶东抗日斗争形势空前大好。

    1938年12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原胶东特委改为中共胶东区党委,王文被任命为区党委书记、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9年9月,山东第三军区(后改为胶东军区)成立,王彬任司令员,王文任政治委员,仲曦东任政治部主任。军区成立后,在短时间内组建了两个基干团,广泛建立地方武装,开辟了北海、西海、东海地区,向南海发展。从1939年夏到1941年春,胶东军民在王文等同志的领导下,经过仰望顶、灵山、良蒙山、葛门口等战斗,粉碎了日军3次千人以上的“扫荡”。

    1940年底。八路军山东纵队所属各部队进行了整编,王文任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委,兼区党委副书记职务。

    1942年9月,王文任胶东行政公署主任。王文同区党委、军区的领导同志一起,领导胶东800万军民开展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他深入各地,深入广泛地发动群众,实行坚壁清野,拆桥破路,开展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短时间内取得歼敌3000余人的重大胜利。“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等战术驰名中外,在胶东抗战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1943年春节刚过,王文忽然大量吐血而昏迷过去。医生检查后,要他绝对卧床休息。区党委、行署和军区领导都十分关心他的病情,派了一个警卫班和一个炊事员,负责王文的安全和生活,并设门岗,规定除医生和主要负责同志外,不许任何人见他。王文在昏迷两天,刚一清醒就躺不住了,写条子要警卫员找来干部谈工作。同志们急得没法,就把他的鞋藏起来,不准他下床。但仍无法阻止他工作。领导同志决定将王文的养病住所搬到村头(当时机关驻地在海阳湖西村)的一所空房子里。王文见众人忙于搬东西,溜出驻地,去军区参加会议了。

一天晚上,军区搞文艺晚会。正在发高烧的王文把警卫班长叫来说:“今晚没什么事,我想安静休息一下,你们都看戏去吧。”警卫班长信以为真,全看戏去了。五旅旅长吴克华调回在敌占区工作的王伦以(王文的爱人),专门照顾他。吴克华对王伦以讲明了情况,叮咛道:“要好好照顾他,不能离开他。”王伦以责怪丈夫道:“自己发高烧,为什么不留个同志照顾?”王文笑着回答:“年轻人都喜欢看戏,让他们去着吧,反正我这病是老毛病,没什么大不了的。”两个月后,王文的病情稍有好转,又投身到工作中去。当时正是林浩调回山东分局,王文全盘负责胶东党政军重任时,他马上住进军区机关,仍象一个健康人。不分昼夜地召开会议,了解情况,批阅文件,布置工作和战斗任务。时间不久,他高烧、低烧持续不断,山东分局书记兼山东纵队政委朱瑞马上给王文打电报说:“我郑重告诉你,你现在的任务就是休息。”并于1943年9月派林浩回胶东,让王文离职休息。

在区党委书记林浩外出学习的半年多时间里,王文全盘负责胶东地区党、政、军的领导工作。他在领导胶东军民扩大抗日战果的同时,狠抓了经济建设,开展了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粉碎了敌军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还创办了多种抗日报纸和刊物,组织了各种文艺团体,使胶东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打开了新局面。他领导胶东军民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直到1943年底,终于闯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保卫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3年11月16日,王文肠穿孔而逝世,年仅31  岁。

   1945年10月10日,王文烈士的灵枢由乳山县移往胶东抗日烈士陵园(现英灵山陵园)。                                            

崔曙光

崔曙光,原名崔世荣,1911年2月12日出生在陕西省绥德县铁茄坪村一个农民家庭。8岁在本村私塾就读。1926年秋,考入清涧县立第三高级小学。小学毕业时,经周继丰、高在位老师介绍曙光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1927年春,崔曙光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四师,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为学生会的领导成员之一。

   1928年冬,四师被国民党军队查封关闭后,曙光到清涧县芦则塔、东陈家山、东里河、李家鼻等村庄,以小学教师、校长的身份作掩护,与周继丰同志一道,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并转为中共党员。在芦则塔创建了一个区委,使清涧起义失败后这一带一度处于低潮的革命运动,又很快活跃起来。

    1934年2月,马佩勋带领吴堡红四支队路过铁茄坪村。曙光便随四支队,连夜赶到店则沟,汇合了马万里领导的清涧红二支队,袭击了店则沟民团,缴获了该团的全部支弹药。3月,陕北特委特别通讯员崔正冉请曙光回绥德协助他筹建红五支队。崔曙光到绥德南区王家沟村,与正冉一起以王家沟游击队为基础,创建了红五支队。4月,崔曙光担任了共青团绥德县委书记。

1935年,崔曙光先后任陕北特委巡视员、西北工作委员会巡视员、陕北第三分区区委书记等职。是年冬,曙光被任命为中共延安县委书记,承担起带领全县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解放延安县的艰巨任务,团结干部,兢兢业业,忘我工作。

    1936年7月,崔曙光担任了陕北省委的秘书长。这时候,他的家乡和他的家遭到了“围剿”敌军的洗劫。家里的窑房被烧,在逃难中三个女儿相继去世。崔曙光听到这一消息后,心里虽十分悲痛,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为党做好工作的决心。

    1937年10月,崔曙光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党委的秘书长。他除了协助党委一班人做好党务工作,还兼搞机关总务、招待所等事宜。当时他带领机关工作人员种粮种菜,喂猪喂鸡,使机关生活得到改善。曙光每天都要接待一批批从抗旧前线回延安汇报工作或开会学习的同志,要求所有工作人员提高服务质量。他说:“我们接待的同志,不管是来的还是走的.大都是抗日英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这些同志。”他还亲自为住招待所的同志端茶递水,和这些同志热情交谈,了解抗日前线的情况,鼓励奔赴抗日前线的同志好好杀敌立功,争取抗战早日胜利。

1939年上半年,崔曙光在中央党校学习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眼界更加开阔,志向更加远大。坚决响应毛主席“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要求到抗日前线去。1940年初,组织同意崔曙光的请求,准备派他到中共山东分局工作。为了把他培养成具有较高马列主义水平的工作干部,组织决定让他先到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两年,再到敌人后方去赴任。他刻苦学习,认真攻读马列主义,准备为国献身。妻儿来看他,他对妻子说:“我自入党以来,就一直背着人头闹革命。这次出去,很有可能回不来。你把兰芝拉扯大,革命胜利了,没有我,你们母女也会得到幸福的。”走时,他还动员在延安部队里的王步元、雷光明随自己一块儿上了前线。

1941年 10月,崔曙光带领王步元、雷光明和到晋西北、晋东南、晋察冀的干部一行30名同志从延安启程赴山东分局工作。他担任了临时支部书记。为了安全通过敌人封锁线,他们绕道从神木东渡黄河,由晋西北到晋东南,艰苦跋涉两个多月。第二年元月底,崔曙光一行终于到达中央北方局党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晋东南。

    由于敌人严密封锁,这里聚集着200多名地方干部一连几个月不能过境。崔曙光他们一行也等了两个多月。曙光同志肩负重任,内心感到焦急,但在行动上又特别谨镇。他在长途行军中,经常告诫支部成员和其他同志:“我们是延安来的,党培养我们这批干部花了很大的代价,每一个同志都是党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胜利通过敌伪封锁线,山东的同志和老乡正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我们决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

在等待过平汉线时,遇上了“五一”大扫荡。崔曙光和其他100多名干部由冀中武装部队一个团保护,在河北省武安、涉县一带反扫荡。一天上午不幸陷入敌军包围圈。在突围中,遭到日军机枪、小炮的疯狂阻击,队伍被打散。崔曙光的警卫员雷光明、王步元失散,崔存厚壮烈牺牲。他自己头部中弹,生命垂危。在给跑到身边的田海山交待了两句话后,年仅31岁的崔曙光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李成荣

    李成荣,1913年8月出生,绥德县城人。先后在绥德高小、绥德四师就读。1927年参加共青团。1929年转为共产党员。曾任四师团支部书记、共青团绥德县委宣传委员、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政委等职。

    1931年春末夏初多李成荣奉上级指示,带十多个年轻人前往山西省碛口镇接运一批枪支弹药。他在碛口镇买了一口好棺材,雇了两

头骡子,把枪弹装在棺材里。上面堆了一些羊骨头,洒上臭猪油,罩上红布,盖好棺材盖,平安地把枪支弹药运回绥德田庄。

    1931年7月,李成荣不幸被捕。1933年五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出狱。出狱后,陕北特委派他和马万里、栾新春、毕维舟等去安定,会同强世清将分散隐蔽的红军人员重新组建起来,在延安、延长、延川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他们在马河川杀了反动保长,在三十里铺袭击了反动民团李丕成、李丕胜的碉堡,在盘龙村攻打了反动民团宋应昌的天字源寨子。在战斗中,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于是组建成红一支队,李成荣任政委。一支队成立后,李成荣率部分队员在延川、清涧、瓦窑堡、安定等地开展游击战争。他们在李家岔川周围的胡家坬沟、龙嘴河、庙岔、南沟等村庄建立了赤卫军、少先队、儿童团和妇女会,巩固和扩大了这片红色根据地。

    同年9月,红一支队发展到百余人。李成荣率70多名队员南下照金根据地。9月25日,在甘肃省合水县古城川,与红二十六军四团会合。李成荣成为陕甘红军指挥部成员,他带领一支队配合甘肃正宁地区游击队,攻克张洪镇(旬邑县政府所在地“),歼敌50余人,打死伪团长,活捉伪县长。不久又攻克合水县,缴获长短枪50余支。

    不久,李成荣受陕北特委委派,到神木、府谷地区参加红三支队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分别多年的哥哥李成兰(红三支队队长)。没几天,一个同志枪走火,打穿了李成兰的膝盖骨,成兰被送到神木县张家寨群众家里养伤。

    1933年12月15日,成荣前往张家寨看望哥哥。被叛徒告密,他刚到就被尾追而来的一连敌人包围。李成兰与陪伴人乔六十被捕。李成荣藏在地窖里,敌军头目向内喊话,他一声不响。敌军靠近地窖,他就开枪。最后,敌军将燃着的柴火投进地窖,夺去了这位年轻红军指挥员的生命。时年仅21岁。

 

 

 

 

 

 

 

 

 

杨歧山

     杨歧山.又名杨凤呜,化名杨青山。1907年12月23日出生于府谷县元驼子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第三,从小在本地私塾念书,十三岁时,到府谷南门第一高小念书。在校期间,他尊敬老师,帮助同学,团结校友,学习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在反帝爱国思潮的影响下,府谷县城的爱国人士和南高的进步师生也纷纷响应,他们上街写标语,散传单,声讨帝国主义。进步师生的爱国行为对杨歧山很有启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春,杨歧山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上学。在常汉三校长和进步师生的教诲影响下,他聆听革命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阅读进步书籍,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爱国活动,走上革命道路。八月,井岳秀派军队包围四师抓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使他更看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懂得了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才能走上救国救民的光明大道。就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春,杨歧山进入西安中山军事学院。他除认真读书以外,还积极参与党的地下工作。秋后,他返回府谷,任小学教员,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同年冬季,因参加教育界寒假的“索薪”斗争,被捕入狱坐牢一月。

1930年,受党组织派遣,同刘世英、高宏轩三人去太原并州中学上学。在校期间同刘世英一起做党的地下印刷工作。由于初次进城,情况不熟,在一次散发传单时,被国民党以共产党嫌疑将他逮捕。在监狱里,他不畏严刑逼供,与敌人顽强斗争,敌人终于没有确切证据,三个月后将他释放。出狱后,他回到府谷,在孤山镇小学以教书为职业,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2年,府谷县委派杨歧山到府谷县木瓜区委工作,并担任区委书记。10月任府谷县委宣传部长。他经常翻山越岭,深入山区,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与反动派进行不懈的斗争。

    1935年,国民党反动派组织反动武装,向神府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反革命围剿,府谷县委遭到了破坏,根据地已沦陷为白区。大部分党员分头向神府苏区和内蒙一带转移。于是,杨歧山离别家乡,告别亲人,转移到绥远省包头西部进行革命活动。他广泛接触蒙汉同胞,宣传马列主义,为开创革命根据地积极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党中央派李井泉等带领八路军到大青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次年春,杨歧山来到大青山,与大青山抗日游击队的杨植霖取得了联系,参加了这一地区的抗日工作。为早日打开平川地区的抗日局面,他化名杨青山,深入到敌占区的托县、和林格尔县一带,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宣传八路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同时,发展地下党员,组织了抗日的革命团体,开展抗日活动。

    1939年冬,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杨歧山任绥远敌战区托和县(托克托、和林格尔)工作委员会书记。

    1940年,绥察游击行政公署,在小西梁村召开各族各界的抗日力量代表会,会议正式成立了绥西、绥中、绥南三个专员公署和九个县政府。在托和清(托县、和林、清水河)县政府建立的同时,中共托和清工委也进行了组建(属绥西地委),当时,杨歧山任托和清县县长和工委委员。托和清县政府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深入托和清敌占区,打击敌伪反动势力,开展、扩大平原工作。他经常活动在县境的永胜城、什力法图、水泉,南、北的力兔、朱什拉和耳林岱等村,组织群众开会,组编政府游击队。杨岐山带领游击队,开展平原工作和积极为大青山部队征集给养外,深入耳林岱以及和林地区,打击日寇,使党的抗日威望在人民群众中不断提高,群众纷纷支援抗日。

1941年4月的一天,杨歧山奉名带领游击队员二十余人,从大青山下到平川给部队征集给养,在什力色图村将游击队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工作,杨歧山带领一个小组到永胜城地下党员胡三旦家和工委书记李云龙接头,研究情况,会议决定由杨歧山带领五名队员到北的力兔村去筹款。北的力兔伪保长阎扣得知杨歧山县长带领游击队来征款的消息,立即和伪主任白明谦串通,处处刁难破坏筹款。在杨歧山给白明谦做工作时,阎扣趁机溜走,前往古城向伪警察署告密。杨歧山看穿了伪保甲人员的阴谋,随即押了白明谦连夜向西云寿村转移。

次日清晨,北的力兔的保甲团兵二十余人,由王占标带领,从支西村的东西闯进村来,接着古城警察署的伪警长邢喜太带领伪警察和自卫团十几人也赶到西云寿村,包围了杨歧山和游击队的住处。战斗打响后,杨歧山一面组织队员还击,一面待机突围。中午伪警长邢喜太看到游击队沉着应战,难以取胜,便向西云寿村日伪警察署告急,又调来一百多人,包围了整个村子。

    在敌众我寡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杨歧山沉着冷静,带领队员坚持战斗,组织突围。在突围时,游击队员曹五、王高小先后牺牲。突围未能成功,杨歧山带领部队转入院内牛棚,继续抵抗敌人。这时,敌人向院内冲来,伪保甲兵卢大难,手持冲锋枪向牛棚闯来,杨歧山开枪射击,并迅速杀出牛棚,冲上村西南角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4岁。


惠泽仁

                       

惠泽仁, 1910年出生,祖籍清涧,后随父亲定居瓦窑堡。1918年进私塾读书。1927年春毕业于瓦窑堡第二高小,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

大革命失败后,陕北镇守使井岳秀大肆搜捕共产党人,白色恐怖笼罩着绥德。四师的党团组织活动转入地下,在此期间,惠泽仁和吴志渊一道从事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一“学生军”的领导工作。他们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见印发传单和小册子,在学生和群众中广泛宣传马列主义,讲述革命道理。他们遵照陕北特委的指示,以学生军为核心,有计划、有组织地举行罢课斗争,泽仁带头闯进校长、训导主任房间,揭发他们的压制学生的行为。同时在开展校外活动中,泽仁将写好的传单、标语装入烟盒,分发给同学,乘敌不备带出校外,在绥德四处张贴、散发。

    1929年冬,惠泽仁揭露反动派镇压革命的言论和砸碎绥德县党部招牌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为此,陕北特委命派他回安定,随同谢子长参加武装斗争。

    1931年秋,晋西游击队转移到陕北后,惠泽仁率先参加了游击队。9月10日侯家硷战斗中,他偕同几名突击队员,镇压县政府班头张发华,击溃民团的两次堵截,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10月4日,部队在安定寨儿山击溃横山石湾来犯之敌。当晚奉阎红彦之命,到土客武装杨淇、杨丁、肖万胜部做说服工作,在他的争取下,土客武装接受条件,编入晋西游击队。

    1933年9月,惠泽仁随同一支队到安定西区开展游击活动。他乔装打扮,活动在敌人眼皮之下,得空便率众打民团、惩恶霸,扰得敌人坐卧不安。10月下旬,他奉调回陕北特委分配工作。其时,恰值红一支队决定攻打安定枣树坪,他自愿加入奋勇队。 11月2日晚,枣树坪战斗打响,强世清、刘明山、惠泽仁抢先攻进敌高德全连部时,发现村外敌人反扑过来,强世清命令奋勇队迅速撤退,为掩护战友,惠泽仁担任断后任务,与敌展开肉搏战,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3岁。


马子骥

    马子骥,又名马称德。外号老骥, 1908年10月 15 日出生于陕西省佳县店镇乡西山村。 19 25年在店镇高小读书,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下半年考入绥德第四师范。

    1928年,在乔家老庄补习学校任教的马子骥,兼搞佳县特区委工作。一次敌人荷枪实弹四面包围,子骥空身赤手冲出包围圈,勇敢地逃出虎口。下半年和张俊贤、贺大增、乔鼎铭、刘国栋等人,到东胜搞兵运工作时,不慎被敌人抓走。子骥和鼎铭在法庭上据理力争,驳得敌人哑口无言,随时就释放了。

    1929年到1933年间,担任西山、张顺家沟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子骥家已成为革命据点,张达志、高长久、高长直、高光祖等人,常在其家召开会议,开展革命活动。

1934年,国民党实行军事围剿,党组织在本地难以立足,随转移到吴堡一带活动。8月,转到清涧,搞苏维埃运动。冬天返回佳县,领导本村贫农会,革自己家里的命,把10多石粮食分给贫民吃,还准备把100多响土地分给贫民耕种,后在兴隆寺烟洞山一带活动。一天,子骥等五、六人同行,见前面来了三个带枪的国民党士兵,子骥灵机一动,暗中约定,待三个士兵临近,他们突然动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三枝枪,当三个士兵醒悟过来时,已作了俘虏。

1935年到1936年,子骥任靖边县委书记。一天晚上,敌人包围了县委机关,子骥手拿驳壳枪,不着衣服,神勇地打开一条血路,冲出包围。奔向延安后,找到党组织负责人马明方,组织分配子骥到东风区(即现延长、延川、宜川一带)特委任巡视员。

    1936年7月13日,马子骥等人到宜川去巡视,路经延长下川王家河过河,当骑马走到河中时,突然洪水大涨,被洪水淹没而亡,时年26岁。


李景波

李景波,名广年。1911年2月27日生于陕西省绥德县韭园乡李家寨村。景波在本村念了3年冬书。 1926年春,景波到绥德北区初小上学,一年后,入绥德县城内的文庙高级小学上学。

    1928年春,李景波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秋天,反动派出动大批军队,把四师学生全部赶出校门,关闭了学校,李景波回乡。第二年春天,四师重新开学,景波回校继续上学。

1930年9月,经共产党员马福周介绍,李景波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党小组长。11月7日,绥德四师举行纪念十月革命13周年大会。会后,全校师生纷纷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呼喊革命口号,到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不少学生还在街头给群众讲演,控诉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滔天罪行,号召贫苦百姓起来革命。反动当局派出军队查封了四师。李景波回家后,积极向乡亲们宣传革命,结合农村实际,揭露反动土豪剥削压榨的罪行。

1931年初,党组织调派李景波到定边国民党任和亭部队搞兵运工作,打入任和亭团第三连当了文书。他与定边县小学校长杜嗣尧(四师毕业生、中共党员)单线联系。在杜的指导下,景波在连队里秘密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在士兵培养积极分子,开展建党工作。定边是回、蒙、汉等民族杂居的地方,任和亭的士兵成分复杂,思想混乱。因下层官兵发生哗变,景波到部队不久又回原籍,与党的负责人马福周联系,开始筹建红军武装。

1931年5月,景波在家乡任党支部书记,负责李家寨、吴家畔、折家硷、西雁沟、魏家、雷家坡、刘家梁、王茂庄一带村庄的宣传组织群众工作和建党工作。他利用人熟、情况清楚的有利条件,把贫苦百姓发动起来,开展抗粮抗税,反对高利盘剥和富豪压榨等斗争,把其中最积极、有觉悟的青年发展成为党团员,以这批骨干带动全体群众,为后来建立绥德北区根据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32年5月,景波担任北六区区委宣传委员,他的公开职业是小学教师。介绍青年农民刘子厚加入共产党。当时绥德南区的崔家湾、定仙至黄河畔一带,已经建立了红色根据地。东区的马家川、中角连同吴堡一带也成为半红半白的区域。只有北区和西区大部分仍被敌军占合据,成为切断南北红色通道,割裂佳、米、绥、吴4县苏区的严重障碍。建立红色武装,开辟北区是当时陕北特委和绥德县委的重要任务。基于这种情况,李景波积极配合来韭园沟的陕北特委负责人马明方、郭洪涛、张达志和崔正冉等人筹建红十四支队。

    1934年春,党组织安排他去陕北特委搞秘书工作。

    1935年初,李景波任陕北特委特派员,检查了绥德、佳县、吴堡3个县的革命斗争情况,重点巡视指导了绥德北区和东区的工作。5月,景波回陕北特委(已改为西北工作委员会),汇报巡视工作情况之后,在西北工作委员会继续做秘书工作。以后成立陕甘晋省委时,他担任了省委秘书长。

1936年4月,李景波进瓦窑堡中央党校学习1个月后,调中央白区工作部任哥老会干事。6月受罗迈指示,景波加入哥老会,打入其内部工作。不久,受组织委派到定边县回民救国军任政治员。

回民救国军是兄弟民族为抗日救国而自发组织起的一支武装力量,是我党争取、团结和大力协助的对象。但是,由于国民党反动宣传和敌特分子的挑拨离间,这支武装的前途和命运处于极端严峻的时刻。景波到任后,向回民救国军阐述了我党的民族政策、抗日方针和对这支武装的信赖、期望,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歧视少数民族和企图瓦解这支武装的阴谋,同时深入下层做耐心的士兵教育工作。由于情况复杂和上层分子的顽固,1937年2月,回民救国军第四支队叛变了。正在该支队工作的李景波遭到逮捕。5天后,该队受到马鸿逵骑兵的突然袭击,在混乱中,景波与另一名共产党员迅速脱险。由于身体受到摧残病情沉重,经组织批准在家养病一年。

西安事变后,绥德专署由国民党顽固分子何绍南(专员兼县长)操纵;军事由陈其涵司令员为首的八路军警备司令部负责。1938年6月,景波和我党的一批优秀干部组成秘书班子,被派往我军司令部,随之建立了中共绥德特委,由郭洪涛、刘澜涛、张秀山、习仲勋等同志先后任特委书记。在此期间,景波先后任特委的组织部部长、秘书长、统战部长和代理书记等职务。他协助主要负责同志,团结特委其他成员李合邦、杨和亭、李景廷、李仲银、白炳义(马义)等同志,在敌情复杂、工作繁重、生活艰苦的环境中为党勤奋工作。

1939年秋,为对付国民党顽固派日益猖撅的摩擦,保卫陕甘宁边区,王震奉命率三五九旅从敌后来到绥德驻守。这一行动震慑了企图进犯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顽固派,也引起了何绍南一伙的恐慌。绥德特委和三五九旅紧密配合,有理有节地开展政治和军事攻势,于1940年3月1日赶走了广大军民切齿痛恨的何绍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李景波在这场斗争中,亲自编写了一首《摩擦专家何绍南》的歌词,配上民歌曲调,印发绥、米、佳、吴、清5县各乡镇,让全区群众唱起来。他到民众剧社指导排练《抗日战争歌曲大合唱》、快板。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棋局未终》等文艺节目。

1939年,李景波作为党代表,出席了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党代会。何绍南政权垮台后,他被任命为绥德分区的首任副专员(王震同志兼专员)。李景波担任副专员后,致力于处理旧政权造成的民间诉讼积案和新旧势力斗争中发生的新案件。他排除干扰,秉公办案,仅在1939年冬到1940年春短短几个月内,就亲自办案100多起。

    1941年8月,李景波来到米脂县。为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在边区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的政策,他亲自筹备、安排和领导了米脂县的三级选举。在这次普选中,把爱国抗日开明绅士李鼎铭先生选为米脂县参议长。同时,与王震、马明方、贺连城、姬伯雄、李建候一起选为出席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参议员,受到广大群众和各界人士的好评。

1942年初,李景波同志担任了中共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这时候,正是边区面临极端困难,党中央、毛主席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整风、大生产运动的重要时期。当时,陈正人部长有病,西北局组织部的工作实际是景波同志主持的,他领导边区党的整风运动,与党内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他具体制定“精兵简政”实施方案,审查调配干部。面临繁重的任务,景波夜以继日,不辞劳苦,搞得非常出色。当时,借整风运动之机,康生搞起了所谓“抢救失足者”运动。好多同志被打成“特务”和“反革命”,延安大学是重灾单位之一。李景波根据党中央决定,派李万春等同志到延大,把大批好同志解脱出来。同时,他主持了所属单位的甄别平反工作。   

长期超负荷的辛劳,李景波同志积劳成疾。1944年7月6日上午,李景波急性盲肠炎(阑尾炎)发作,在中央医院手术抢救。盲肠阑尾已经化脓,引起大、小肠坏死,病情危急。尽管动了两次手术,仍然无效,次日午夜,李景波长眠在中央医院的手术台上,年仅33岁。

1944年7月16日下午,任弼时、李富春、徐特立、李鼎铭、谢觉哉等领导同志和延安各界代表千余人默默聚集在延安边区参议会礼堂,隆重追悼李景波同志。毛泽东同志悲痛中,奋笔疾书:“景波同志一生革命,团结群众,受人爱戴,任劳任怨,奋斗不息,党性坚强,作风正派,谨择简略,永远留念”

 


惠金瑞

惠金瑞,清涧县双庙乡吕家河村人,1911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清涧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上学时加入共青团。

1929年,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学习,转为中共党员。1930年,四师被查封后,金瑞回清涧,以经商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1年,白明善在榆林惨遭杀害,团县委书记王希勃以身殉职。惠金瑞、周继丰、霍建国等组成新县委,坚持全县党、团县委的领导工作,继续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他经常在晚上夜深人静时,刻蜡版、印刷宣传品,积极为党工作。他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组织贫农会。特别注意利用各种机会购买枪支弹药,发展地方武装。他常常将购买到的短枪弹药藏在挂面箱内,长枪掩在皮袄下带出县城,转送给游击队。

    1934年5月,井岳秀部八十六师对我根据地发动军事“围剿”,勾结地方民团搜捕、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县委立刻召开会议,对当时形势作了充分的估计,对内部的危险人物已有察觉,有人提醒他尽快躲开,但他说:“还有些事不能离开”,仍继续坚持工作。月初,由于叛徒出卖,他(担任清涧县团委书记)和县委、城区区委负责人周继丰、霍建国、县委委员惠志儒等一同被捕,被杀害于清涧县城。时年24岁。


许志云

许志云,原名金合、登霄,化名小合。1914年3月10日出生在绥德县城一个贫民家庭。在亲朋的资助下,许志云先后在绥德平民学校、高级小学上学。他自幼贫寒,仇恨强暴。李子洲在四师发起革命运动后,他即在高小参加了儿童团。1927年,他与李成荣、崔田民、马仰西等人参加了高小的学潮,赶走了反动校长,斗争取得了胜利。

    1929年他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在校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支部书记、团区委书记、团县委宣传委员等职。他积极组织领导学生走向社会,公开向黑暗的旧制度宣战。由于他斗争坚强,对党忠诚,不久转为中共党员。

    1930年,四师封闭后,在一片“抓许胡子”的白色恐怖中,经党组织安排,许志云化装成国民党士兵,逃离绥德到河北省参加了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失败后,他与一批陕北老乡打入北平国民党二十五师做地下工作,担任中共地下党小组长职务。

    1935年4月28日,以看病为名离开部队搞地下活动的许志云,被侦缉队逮捕,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院。起因是不久前,由于叛徒出卖,二十五师中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霍世英、马云程、赵二虎、刘绳甫、王振兴等共产党员被捕(5月1日惨遭杀害)。但叛徒不掌握许志云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与以上同志来往密切,他是以“嫌疑犯”罪名被捕的。

    许志云入狱后,多次受到严刑逼供,他矢口否认,咬紧牙关不吐露一点真情。当时监狱规定,“犯人”每月只能向家里写一封家信。许志云知道敌人拆看他的信,便在写家信时采用隐讳的语言,揭露敌人随便抓人、残害无辜的卑鄙行为,不承认自己“犯法”,并以自己“交友不慎”为由,借以掩护自己与党内其他同志的关系,搞得敌人无据可查,无从下手,只好将他长期关押。

许志云虽被关在北平,仍关心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对妹妹宪如抱有殷切的希望。他在信里暗示后来者不一要悲伤,挺起腰杆,跟共产党走。他写道:“……今天所以要写这封信,是为了使她高兴。希望她不要因现实悲惨,躲在角落里啜泣。现在她还不能理解:求知欲很强的青年之痛苦莫过于无书可读。我更希望她务要听教导者的话为盼!”

4年零5个月的铁窗生活,严重地摧残了许志云的身体,他患了很重的胃溃疡病。他咬着牙,一直没有告诉家人。直到193 9年10月6日,也就是他病逝的当天,才给了他姐夫一封信谈到病情,墨迹未干,他就溘然长逝了。许志云牺牲后,刘澜涛曾给马文瑞写信谈到他的埋葬情况:“金合同志光荣牺牲后,即将葬于原监狱附进。因当时与许多烈士及其他被害者共葬一地,现无标志甄别,实属无法觅得尸体,惟已立碑纪念”。现在只知道这位忠贞的共产党员的遗体葬在北京郭家井的一块芦苇地里。

 

 


霍世英

霍世英,字俊卿,1913年生于陕西省绥德县义合镇楼沟村。1928年小学毕业后,考入誉为“陕北的上海大学”----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

在党、团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世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不仅学到了新文化科学知识,也懂得了一定的马列主义和革命道理。1928年夏秋之间,绥德大旱,义合一带农民集会,反对井岳秀军阀政府向农民摊派烟商税。义合党支部的霍维德当时负责北川片组织农民请愿。从古历6月下旬到7月中旬,仅北川片去区上请愿的农民代表就有300多人。霍世英是当时北川发动与领导青年农民的主要骨干。是的冬,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共产党员。

    1930年底,陕北军阀井岳秀派兵查封了绥德四师。霍世英回到家乡后,积极在贫苦百姓中宣传革命,秘密发展党团组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派世英、许志云等原四师学生,前往北平中共北方局报到,在北方局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活动。

    1934年秋,党组织派霍世英打入驻北平的国民党第二十五师教导团,当少尉学员。霍世英利用合法身份,为我党提供敌军编制、人员、武器装备及“围剿”我中央根据地的兵力调配等情报,通过北京大学党组织负责人马云程,和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该教导团有三、四百人,多为高小、初中毕业,具有少尉、中尉军衔的青年军官,是我党要争取的重要对象。世英担任了该教导团地下党支部书记,他通过交朋友方式开展党的工作。宣传我党的主张,伺机策动下层官兵起义。他不怕艰苦危险,为我党做了许多工作。他以“北京陕北党员”的署名,向北方局写了“两个士兵谈话”的报告,指出南京蒋军和人民大众的四大矛盾:“蒋军虽有帝国主义的反革命国际援助,但因上下不一致,军民不一致,军政不一致,党军不一致终必失败。”这一结论后来得到周恩来的赞同和引用。这一报告带回陕北苏区后,给当时为粉碎国民党五省联剿而战的陕北苏区军民以极大的鼓舞。

1935年4月,由于党内出现叛徒,在敌二十五师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霍世英、马云程、赵二虎、刘绳甫等一批共产党员被捕。同时诛连陕北同乡多人,党在敌二十五师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

关押在北京监狱的霍世英,受尽了敌人的刑讯逼供,酷刑折磨。残暴的敌人动用种种酷刑,又是坐老虎凳,又是睡竹钉床,用刺刀割开他的脊背,把丝线埋在刀口内,待刀口刚愈合,又将线拉来拉去。世英被折磨的昏死过去时,残无人道的刽子手用冷水泼醒,继续逼供。但世英依然坚强不屈。党组织多次设法营救末果,1935年5月1日,24岁的霍世英殉难于狱中。       

 


延振伦

    延振伦,1915年9月20日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延家岔村一户富裕的农民家庭。延振伦幼读私塾,1925年考入绥德县立高级小学校,时周梦熊、周发源、冯文江等共产党人在高小担任校长和教师,延振伦在此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

   1927年秋,反动当局为了阻止革命洪流,撤换了校长,对学生实行高压政策。崔田民、李景波、李成荣、马仰西等同学带头闹起了学潮。在地下党组织上的领导下,斗争取得了胜利,校长不得不对学生采取让步政策。可是,第二年开学时,学校宣布开除了崔田民、李成荣等8个学生。为此,延振伦和学生会的其他负责人发起了新的罢课斗争,要求当局收回无理开除学生的成命。这一斗争虽然没有成功,但年仅13岁的延振伦受了锻炼。

    1929年春,延振伦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在校党组织的秘密组织领导下,他和进步同学一起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到农村宣传革命思想。不久加入共青团组织。30年12月,为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师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反动政府派出大批军队,冲散游行队伍,关闭了学校,延振伦失学回乡。

    1932年春,延振伦转入榆林中学上学。在榆林中学,延振伦转为共产党员,并被选为学生会负责人。

 1935年春,延振伦到北平中华中学上学,后进入大学预科。在北平,延振伦积极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任北平民先队第九区队长。他向父亲写信要来银元2000元,交给党组织,作为学运的活动经费。学校党组织让他参加了学生剧团,主演《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深得群众好评。因他经常在平、津街头上演出,引起敌特分子的注意,准备抓捕他。党组织及时安排他带部分流亡学生,于“七·七”抗战后不久,来到西安,进行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

    延振伦到西安后,住在新城坊12号亲友处,在城市和农村开展抗日文艺宣传。由于工作劳累,他得了肠胃病。当时党的活动经费很困难,他于1938年春给父亲写信说:“我要回家,但手中无钱,请速汇来白洋400元”。这笔钱寄来后,他却全部用在抗日宣传和党的活动上。敌特见延振伦出身富门,才气横溢,曾以给高薪企图收买他,振伦以轻蔑的一笑,作为回答。

    1938年夏,延振伦奉调回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除钻研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学习戏剧业务书籍,认真钻研有关戏剧的编导、表演艺术。后因肺结核加重,组织安排暂回家中休养。病情稍有好转不久,就到米脂县女校担任了校长。

    1940年初,延振伦从自己家里拿钱,在米脂县办起了民众剧团,任该团团长。他领导的剧团以演出歌舞、现代小戏剧为主,在宣传抗日救国和党的方针政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民众剧团更名“绥德民众剧社”后,受中共绥德地委、专署和联防司令部直接领导。延振伦成为剧社的主任,亲自编写、导演和演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日歌曲大合唱》、《棋局未终》、《新编小放牛》等。这位留着偏分头,圆脸蛋,20多岁的小伙子,一会儿是昂首挺胸的合唱团成员,一会儿是风趣的老大爷,一会儿是凶残的敌军官。他精湛的演技深为绥、米、佳、吴、清等县民众喜爱和赞赏。

    1941年春,由于长年奔波,疲劳过度,延振伦的肺病加重。在家养病期间,绥德党政军负责人王震、袁任远、李景波等同志,都曾亲自前往探望,并派医生积极治疗。

    1941年8月4日,病魔夺去了年仅26岁的延振伦年青的生命。


张继增

      张继增,化名苏山、老苏。1912年出生在陕西省佳县店镇乡张顺家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1岁时开始在村里上冬学,13岁入店镇高级小学上学。

    店镇是佳县中南部一个偏僻小镇。乔鼎铭等共产党员以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在学校组织进步师生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张继增经常参加革命活动。校长思想守旧,经常压制进步学生。继增和进步师生一起极力反对、公开斗争,终使县政府罢免了其校长职务。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绥德四师学生赴佳县、米脂一带宣传革命,组织示威游行。张继增和张贤等学生一道,到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组织宣传会,使整个山区小镇为之轰动。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店镇学生又一次组织了示威活动。为防止坏人破坏捣乱,张继增等组成纠察队,负责游行队伍的安全。这年秋,杨明轩来佳县,以店镇小学为据点,在周围乡村宣传革命并组织成立佳县农民协会筹备会。在集市上召开群众大会时,张继增裹着绑腿维持大会秩序,保护杨明轩的安全。在党的支持下,店镇小学组织了学生自治会,继增被公推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他们提出改革教育方法,提倡师生平等,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思想。

   1927年6月,继增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十月转为共产党员,并担任佳县县委的秘密交通员,负责佳县各区委及米脂、吴堡、绥德等县委的秘密联络和党内文件、情报的传递。他机智、勇敢,及时地完成了县委布置的各项任务。

    1928年初,佳县县委改成由米脂县委领导下的特区党委(代号叫贾志先),张继增任巡视员,兼管党内文件的印刷和传递工作。他把县委的批示传达到各区委,把地下党活动的情况收集起来再向上级党委汇报。是年夏,刘澜涛等来佳县检查工作,张继增负责将他们安全护送到特区党委的驻地。张继增还多次与张达志、毕维周等人联系,接受任务,开展工作。

    1928年暑假,张继增参加了由特区党委举办的学习班。他们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共产主义》,以及《向导》等杂志。在这里,他受到了教育,革命意志更加坚定。

    1930年春,张继增考入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12月四师被查封,继增回乡后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先后组织了地下赤卫队、秘密农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他带领的中区游击队白天隐蔽,夜间活动,主要打击当地民愤大、有血债的土豪劣绅,为地下党筹集活动经费。继增带领的游击队对贫苦百姓秋毫无犯,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在佳南楼底村一次游击战斗中,他们曾营救过红军干部贺大增。这年冬,刘志丹赴榆林开会路过佳县,曾与迎接护送他的张继增在张顺家沟村的关帝庙里畅谈了一夜,刘志丹对在白色恐怖下尚能坚持武装斗争的同志十分赞赏。

    1933年腊月23日,高长久、高录忠、刘子义等组织策动了木头峪暴动,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张继增同其他同志一道,积极配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这时佳南区组织了不少农会、妇女会、互济会,有些村还成立赤卫队、少先队,党团组织迅速发展,革命队伍不断扩大,为建立佳县苏维埃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4年夏,张继增任佳县贫协主席、区委书记、特委巡视员等职。

    1934年农历12月24日,天降大雪,张继增从东区到中区去开会,路过西山村口时,与驻守 学校 牛沟的国民党匪军杨相芝部相遇。因踏雪摸黑躲闪不及,敌人发现了他,开枪向他射击。张继增机智地摆脱敌人的包围,迅速退下山来。山下的敌人听见枪声大作,发现有人跑下山来,便集中火力向南他射击,张继增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3岁。

 

 

 


薛世丰

    薛世丰,又名马尚千。1914年出生于绥德县马家川乡薛家坪村。世丰七岁读私塾,13岁考入本县吉镇高小。

    1930年,世丰考入设在绥德的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这里,他得到共产党人的启蒙教育,使他对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和革命前途有了明确的认识。他在《国文讲义》里作过这样的摘录和批注:“因为工农群众革命形势的发展,吓坏了国民党统治者,它用严密的组织,反动布置,来镇压革命;因为反动组织的增加。…旧地盘的缩小,所以统治者要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因为老百姓负担的增加,一定要加速他们的斗争。这样下来,中国革命的形势一定要日趋发展……根据以上的论据,必然要延长军阀的混战,更造成产业的破产,产生出更大的革命的主力军。所以他这一狗计,不但不能压下革命的形势,不但不能稳定自己的狗权,反而更促进了革命的到来,和狗命的结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我们失掉的是锁链,得到的是全世界。追求,革命者的力量……”

    薛世丰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经受了考验,于这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镇压日益高涨的学生运动,下令停办了绥德第四师范学校。世丰转入榆林中学继续上学,刚半年,榆中停办了,他只好离校回乡。

    1931年下半年,按照党组织指示,薛世丰在本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他抛弃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旧课本,新编了一套宣传革命道理的课本,一字一句教给学生:“我要作个革命军,拿上快枪打敌人,再等几年长大了,搭救受苦的老百姓。叹世事,太不平,富的富来穷的穷。劳苦人民反遭穷,不劳而得的有钱人。驴门(衙门)汉,没良心,何苦欺压老百姓,对上镜子照一照,自己也是个穷光蛋。”这朗朗上口的课文,深深的刻印在学生的心灵上。他的20多个学生,后来全部参加了革命,其中不少人担负了领导职务。

世丰白天教书,晚上和周围村庄的共产党员曹光治、刘世宗、霍明超、张继良等人秘密会合,外出搞革命活动。两年中,在绥德县东区发展了一批党团骨干,在各村建立起党团支部。

     1933年底,薛世丰由陕北特委调派,前往神府地区开辟工作。临别时,他在全村转了一圈,看望了父老兄弟和他的学生。他再三勉励学生,要好好学习,学通革命的道理,参加革命斗争,彻底推翻人吃人的罪恶社会。

    1934年3月,薛世丰和张毅忱参与组建神府地区红三支队的工作。4月,陕北特委又派他与张毅忱主持神府工委的工作。张承忠任工委书记,乔钟灵任宣传,薛世丰任青年书记。这时薛世丰化名为马尚千。

1933年5月,马尚千带领刘北垣等同志首先开辟了神木县一区和四区的工作。他们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组织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和妇女会,斗争梁家仓村地主恶霸梁士恭(号称西山大王)等土豪劣绅,广泛发动群众,很快将一区和四区的区委组建起来,成为我党控制下的红色区域。

1935年春,特委特派员王达成调张承忠、马尚千、王进修三人负责红三团工作。马尚千到职后,以革命利益为重,积极协调同志关系,团结所有革命同志一道战斗。夏天,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批军队“围剿”红三团和地方革命政权。红三团转战到马家新庄子时,发现北面石窑上、东西沙铺镇两路敌军包剿而来。红军一面阻击掩护,一面将部队分散冲过一条大沟,到山上郝家峁、盘地峁会合。刚到盘地峁,便与尾追之敌展开战斗,马尚千同志不幸中弹负重伤,无法跟上大部队行动。战斗结束后,同志们发现21岁的马尚千的遗体。在他的身子下,压着那支王兆相送给他的心爱的八音子手枪。

                             

 


蒲正仁                               

蒲正仁, 19 16年生于陕西省绥德县大会坪湾蒲家硷村。他8岁入私塾,1930年春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此期陕北特委机关秘密设在校内。12月,学校被查封。正仁中断学业,回蒲家硷村任教。

1935年又考入绥德师范。19 37年冬,蒲正仁离开学校参加了国民党十七军战地服务团,到山西作民运工作。后该部队日趋反动,他借“回乡探亲”离开战地服务团,到延安参加了革命。从1940年5月到1946年9月,他先后任陕甘宁边区互济会干部、边府民政厅科员、秘书等职。由于他思想觉悟高,工作吃苦耐劳,于194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46年9月,组织答应蒲正仁提出的:“我一贯坐机关,需要到群众中锻炼一下”的请求,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土改工作团,到三边盐池搞土改工作。1947年4月,马鸿逵军队进犯三边,蒲正仁不幸被俘,被匪兵押解到兰州。从此开始了两年多地狱般的铁窗生活。他经受了“坐飞机”、“上老虎凳”、红铁锨烙、火香烧、灌尿水、灌辣子水、吊打、“疲劳审问”等酷刑,仍坦然地笑骂那帮企图征服他的刽子手。

兰州解放前夕的1949年8月10日深夜,在兰州广武路120号国民党军统所属西北行辕第二处的监狱里的特务,用用铁甲车将这位坚贞不屈的“囚犯”运往沙沟,进行残酷折磨后活埋于沟壑中。

    蒲正仁牺牲后,原陕甘宁边区民政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王子宜、吴志渊、曲正等同志主祭和陪祭;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等单位送了挽联;《甘肃日报》、《群众日报》登载了他的事迹和消息。

    王子宜、吴志渊送的挽词是:

              “劲系盐池,凛然大节光青史;

                血洒兰郊,山河解放慰泉壤。”

 

                            

 

 


贾仰青

    贾仰青,原名贾鸿德,1910年7月24日出生在陕西吴堡县贾家山村的一个农医并兴、耕读传家的富裕家庭。仰青在家办的私塾读书。1924年到川口高等小学读书。1926年高小毕业后,考上了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但其父认为:绥德四师的学生不好好念书.成天造反,不是下乡胡说,就是上街贴标语、闯乱子,坚决不允许报名上学。仰青先后在吴堡、绥德县的小学边当教员边自学。

    1930年春,贾仰青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来到四师深造。此期,共产党员马济川任四师校长,中共陕北特委机关设学校。在四师党组织的领导下,贾仰青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并用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买了马列书籍,认真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浅说》、《向导》等革命书刊。他受到马列主义的熏陶,决心沿着“五四”青年运动的方向,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因此改名仰青。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1月7日,绥德四师举行纪念十月革命十三周年大会,贾仰青参与组织筹备工作,并于7日凌晨和张汉民等同学,到绥德县衙门、街道、商号张贴标语,散发传单。他在游行队伍中振臂高呼革命口号。国民党军把游行队伍冲散后,贾仰青还和同学们在街头进行讲演,强烈抗议军阀镇压革命运动,控诉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滔天罪行。这次革命行动使反动当局惊恐万状,12月,遂派兵封闭了绥德四师。

1931年春,贾仰青转到榆林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和慕生桂同学组织了吴堡旅榆学生同乡会,组织同学们纵谈天下大事,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仰青和张汉民、宋德福等同学,不顾生命危险,爬上城墙,给哨楼散发传单。还以访友为名,到榆林城井岳秀炮兵连宣传鼓动士兵哗变,让大家把枪口对准井岳秀。

    1932年夏,贾仰青担任了榆中党支部书记。他按照陕北特委关于纪念红色五月的通知精神,积极筹备和组织各种纪念活动。秘密召开支部会议,制定斗争纲领,研究行动计划,发动学生向学校当局提出三条要求:一要成立学生会组织;二要召开各种形式的纪念会;三要进行各种讲演活动。校当局拒绝后,仰青等同学便召开了学生大会,成立了学生会,民主选举出学生会负责人,全校举行罢课。学生三五成群进行演说,纪念“五卅”运动。学潮斗争轰轰烈烈,井岳秀慌了手脚,忙给榆中派了特务队,采取高压手段,学潮斗争低落下来。面对当局进一步抓捕、迫害进步学生的局势,党组织要求身份已暴露,仰青尽快离开榆林。6月,贾仰青离开榆林,特委派他到吴堡、绥德一带进行地下活动。

    1933年7月25日,贾仰青受陕北特委的派遣,和张毅忱、樊文德同到安定(今子长县)北区,参加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简称一支队)。贾仰青先任一支队第一分队政治指挥员,后任一支队中队长,带领红军游击队在安塞、延川、清涧、横山等地打游击,抓土豪。斗地主,抗粮抗税,同反动派作斗争。11月2日,在枣林坪战斗中,一支队队长强世清负了重伤,惠泽仁等同志牺牲。温家坡战斗中,一支队分成两路(即两个中队)进行活动:张承忠(魏武牺牲后继任一支队政治委员)、白德胜等带领一个中队到延川、清涧打游击;贾仰青、王孝增、刘明山等带领一个中队向吴堡、绥德进发。仰青等于11月30日从安定黄家 出发,经过老君殿,深夜渡过无定河,于12月1日夜里到达吴堡霍家山,住在贾仰青的姨母家。贾仰青的父亲赶到霍家山,向贾仰青的脸上吐唾沫骂道:“给老子回!领这几个土匪毛毛兵顶个屁!撂下婆姨娃娃不管,杀人放火败门风!”贾仰青怒目注视,根本不理。贾仰青将游击队转到贾家山附近他家的山圈里。在这里,贾仰青一边与当地党组织和群众接洽、联系,一边挥笔书写标语,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同志们劝他回家走走,他说:“这山圈就是我的家,那个家(指贾家山),革命成功了才能回。”群众得知贾仰青带领红军回来了,奔走相告,纷纷给红军送好饭和红枣、旱烟等,进行慰劳。

    12月4日晚,贾仰青带游击队来到晓寺则村,杀掉国民党政府派出的两个收税爪牙。深夜,又转到周家嫣村,去打劣绅串寨沟区长霍含章。这个老   滑的家伙闻讯出逃。 游击队烧了他家放债帐薄,砸烂屋下挂的牌匾,没收并给群众分了衣物。随后,贾仰育带领游击队离开吴堡到绥德刘家川,处决了杀害了刘汉光同志、作恶多端的刘汉杰。

    红军游击队在贾仰青等率领下在土地岔与敌人激战后,回到安定县任家砭,与李光胜、张承志部会合,执行组织决定,分散隐蔽。12月中旬,贾仰青和七个党的地下工作者来到绥德辛店。他们研究如何进城侦察敌情,与城内党组织联系和购买手电筒、油印机等用品问题。当时,贾仰青自告奋勇承担了进城任务。他穿上袍子,带着手枪,化装成商人,进了绥德城。中午,仰育提着一包手电筒,赶回辛店。这次,没有同城内党组织接上头。大家讨论研究第二次进城。同志们争先恐后要求进城执行任务。贾仰青对大家说,城内敌人戒备严密,加岗加哨,情况紧张,我刚进过一回,城内情况又熟悉,还是我去好。说罢,贾仰青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又进了绥德城。二次进城,贾仰青不幸被捕落入虎口。吴堡的劣绅、贾家山的坏人和绥德东区的刘俊德以及其他地方的反动分子,闻讯纷纷“告状”。

    姜梅生听说贾仰青不好对付,便亲自出马审讯。英勇顽强的贾仰青没等姜梅生开腔,就斩钉截铁地说:“我就是贾仰青!是红军、共产党员!”这突如其来的一举,弄得姜梅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紧接着,贾仰青喝道:“有啥事快说!”姜梅生在惊恐中嚷道:“要你说出共产党的组织和枪藏在哪里?”贾仰青冷笑一声说;“我们共产党和红军的秘密,不能让你们这号人知道!”姜梅生无计可施,下令“上刑”。刽子手用压杠在贾仰青腿上压,烧红铁锨在贾似青背上烙,把竹签扎进贾仰青指头里。但贾仰青坚贞不屈,丝毫没有暴露党和红军的秘密。

    深夜,仰育忍着剧痛和寒冷,在石板地上挪动,铁镣声打破了牢房里的寂静。他火焰般的革命热情,温暖了一个看守那冰冷的心。这位看守低声问仰青:“听说你家是财主,有吃有穿,你为甚当红军受这大罪?”仰青笑着说:“好老兄!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是为了天下穷苦人的解放,不是为自己享清福,为革命杀头也心甘情愿;你这看守更要起义闹革命,不要再给反动派卖命了!”看守唉声叹气地说:“有什么办法!我也不想在这里受气了,只要你弄得一二百块银洋,把我的家安住,咱俩一块找红军闹革命走。”仰青答应了看守的要求。一天晚上,这位看守给仰青传了一个消息,上面来了电报,要把你这个重大“政治犯”往榆林押解。仰青坚定地说;“送到天边外,还是这个样!”一天,贾仰青提出要笔和纸。姜梅生以为他要写自首书,给了纸和笔。谁知贾仰青先写了两封短信,一封是给家里写的,一封是给陕北特委的。然后,他写了一封长长的告姜梅生书,指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日暮途穷,痛骂姜团一伙末日来临。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人民一定不会便宜军阀狗强盗!

    两封短信,由探监人员贾明林和贾仰青的三舅父带回吴堡。吴堡党组织把信送到佳县神堂沟高长久家,特委秘书郭洪涛接信后,立即派人与绥德城内的党组织一起营救。贾仰青的父亲贾世雄接到信,看见信中写道:“送来银洋二百块……。便破口大骂:“败家子!死了就死上他一个吧。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放他回来,这家人就要散包!”

    姜梅生用硬压手段失败后,贼心不死,又改用欺骗手段。冬至这天,姜梅生命令看守卸了贾仰青的“双镣”。把他从牢房押到团部,摆下酒席,并以伪团长职务引诱仰青投降。贾仰青早已识破了这个吃人魔王的诡计,进门二话没说,飞起一脚,踢翻酒席,大声喝道:“别耍这套鬼花招!姜梅生气急败坏地下令“上刑场!”

    1934年1月7日,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中队长,遍体鳞伤,戴着沉重的脚镣和手铐,昂首挺胸,从绥德城九真观庙院(国民党驻军团部)走出来。一群荷枪实弹的匪兵,押着他向南门外的刑场上走去。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贾仰青英勇就义。

 


马克昌

马克昌(1912~1942),米脂县杨家沟村人。1930年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1931年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天津北洋大学读书。1935年,担任天津大学学联组织联络工作,出外散发抗日传单,带领同学在学校附近的柳滩举办农村夜校,经常到驻地二十九军某团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他参加了著名的“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并被推选为继续南下(大队返回)的十名代表之一,后被武装军警从保定押送回北平。1936年2月由他和南下同学共同倡导,经天津学联和地下党组织研究决定,在北平大学最早成立了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大队长兼组织委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天津流亡学生同学会赴南京、上海请愿,要求政府抗日。7月底天津沦陷,他和一些“民先”队员赴陕北,进安吴青训班学习,后转延安陕北公学。结业后留任大队长。1938年春率70多名学员赴冀南抗日根据地,任军区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区党委武装部宣教科科长。1942年3月,率参观团去冀中抗日根据地。5月南返时在河北饶阳境内被日伪军包围。他镇定掩护战友突围,不幸中弹牺牲。

 


慕生桂

慕生桂,名玉仁,化名范尚贞。1911年7月17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吴堡县慕家原村一个富农家庭。生桂七岁在本村上学,1926年考入吴堡县城高小。在高小就学期间,本县旅榆、绥学生,于寒暑假常来吴堡散发传单,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县城高小党的地下组织和进步师生经常秘密宣传马列主义,都对他影响很深。其父慕汝康放高利贷、雇长工,成为附近有名的富户。慕生桂很厌恶父亲的剥削行径。

1928年高小毕业后,17岁的慕生桂就在本村办起了贫民学校,自己担任教师,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但是农村的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为此学校不得不解散。

1930年春,生桂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他在校热心宣传民主思想,被学校地下党组织接收为中共党员。12月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被封闭后,慕生桂和同乡学生贾仰青转入榆林六中继续上学。

在榆中念书期间,他先后担任过学校党支部组织委员、书记。研习了《共产党宣言》、《辩证唯物论》等革命书籍。

1932年,井岳秀在榆中搜捕共产党员,慕生桂身份暴露,没有毕业,就被迫离校回乡,在郝家山教书,暗里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2月他秘密发展了慕纯农(原名慕汝恩)、慕汝正、慕步德、慕步恩四人入党,建立了慕家塬党团支部。秋季建立了慕家塬农会。

   1933年,他和王国昌、慕生忠、慕纯农组建了吴堡县中区、南区中心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

   1934年4月,中共吴堡县委成立,慕生桂任宣传部长。当时正是敌人第一次“围剿”陕北苏区之际,为了转移敌人视线,他和王国昌以去山西太原念书为名,向家里要了二百元大洋。走后,又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假称他已经考入国立太原大学,敌人信以为真,再不来搜查了。实际上,他们在山西汾阳买了一架油印机和各种红绿纸张,偷偷潜回吴堡,隐蔽在庙岔上、钻天咀等村,印发传单,指导革命。7月,吴堡县委改组,慕生桂任秘书长。由于原县委书记樊士乐不识字,领导不力,陕北特委指定慕生桂接任县委书记。他和县委的同志一道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开辟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下旬,吴堡县委组建了红五支队,不久扩建为红五团。粉碎国民党井岳秀部对吴堡的围剿后,生桂任绥、吴、佳、米东中心县委书记。7月调任清涧中心县委书记。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西北局办事处调慕生桂为三边特委副书记。1935年11月下旬,慕生桂到瓦窑堡向中央西北局汇报工作后,偕同派往三边特委的军事处长刘景范、秘书李育英,去青阳岔。行至靖边焦家湾村时,得知靖边七支队叛变,三边特委书记谢维俊被害。于是,他们几人便暂住赤安二区李家嘴则村,结果遭七支队叛徒金林、宗文耀夜袭,慕生桂跳崖殉职,年仅二十五岁。


王聚德

    王聚德,字逸仁,又名巨德。1909年2月22日出生于清涧县解家沟乡王家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2年入袁家沟小学上学,1927年考入清涧县第二高级小学。

    1927年春,王聚德由高小教师景仰山介绍加入共青团,三个月后转党。

    1930年春,王聚德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十二月学校被查封后,回家坚持开展地下工作,领导当地群众进行了抗粮抗捐斗争。

    1932年,受特委派遣,王聚德到山西冯玉祥部做兵运工作,派驻柳林镇任招待所主任,秘密与晋西党组织发生关系,接受组织领导。1933年春,刘善忠和聚德率领一支三十余人的队伍,过了黄河打清涧东区花岩寺韩起圣民团,结果因与当地党组织没接上,未能取胜。

    1933年夏,回到清涧的王聚德与地方党组织负责人白如冰接上头,组织上派他到土匪中活动枪支。不几日,他从冯玉祥部队哗变过来的革命青年罗永宽、王根兴手中获得三支驳壳枪。罗永宽本人由王聚德、王有贤(王家山党支部书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决定以这三支短枪为基础,在绥、清筹建红二支队。8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在王家山成立了。罗永宽任队长,高朗亭任政委,王聚德任副队长兼经济员。10月,高朗亭、罗永宽调往神府组建红三支队,陕北特委任命聚德为红二支队队长,崔正冉为政委。

    1933年腊月初七晚,王聚德、白如冰、白雪山、张承忠一起部署,指挥红一支队、红二支队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解家沟镇,当场杀了九个半催款的豪绅衙役(其中有一个砍数刀未死),红二支队这次公开的武装斗争,大长了人民的志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成了清涧革命由秘密走向公开的转折点。

1934年春,党派王聚德去南梁和红二十六军接洽,沟通了红二十六军与陕北游击队的联系。不久,两支兄弟部队在南梁会合之后,王聚德被派往安塞县开展地方工作和发动游击战争。年底,安塞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王聚德任安塞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县委书记。

1935年9月,王聚德在错误肃反中被诬为“右派”、“反革命分子”。解送到瓦窑堡陕甘晋省委政治保卫局审处。中央红军来到陕北后,王聚德与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同时释放出狱。接着入中央党校学习。

   1936年2月,王聚德跟随红军东征,在途中因病返回。五月又随红军西征到三边工作。曾任定边县委书记、三边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三边分区党委宣传部长等职。

1939年7月,王聚德入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央社会部办公室工作。

1940年4月,王聚德受中央社会部的派遣,随同绥远省委书记白如冰进入大青山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担任绥蒙区党委社会部部长兼绥西地委书记。他在大青山地区工作时,直接受中央社会部的领导,重大问题都直接向中央社会部请示和联系。为了完成好中央社会部交给的艰巨任务,王聚德常常带着工作人员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战斗。有时爬到直插云霄的山巅,有时隐蔽在枝叶茂密的林中。在工作中克服严寒酷暑、衣物短缺、粮食断绝等种种困难。王聚德虽为领导干部,但他总以普通一兵的姿态和同志们同甘苦,共患难。那时,绥蒙区党委和游击队司令部为了保护他的安全,照顾他的身体,常给他派去警卫员和勤务员,王聚德从来没把他们留在身边。他常说:“我也是一名普通战士,不能有任何特殊。”

1941年12月28日,王聚德和高风英(蒙古游击队长)等人在万家沟小火烧的窑洞里,被敌人包围偷袭。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王聚德和12名抗日志士壮烈牺牲。王聚德牺牲时,年仅33岁。


薛  翰  臣

薛翰臣(1913~1935),化名老乔,吴堡县前薛家坬村人。少年就读宋家川高小。1930年春,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年底四师被国民党封闭,1931年,转入榆林中学就上学,在榆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

1933年毕业回到家乡,次年五月端阳节接替了慕生桂在郝家山村小学教学之职,暗里做共产党地下工作。7月,中共吴堡党组织派翰臣与县城地下党联系,搜集国民党军政情报。他有胆有识,深入虎穴,积极工作。同年12月28日,被国民党察觉抓捕,经县城地下党营救出狱,调入陕北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任经济员。

    1935年佳、吴红军游击支队组成红五团,薛任政治部主任。他与战士同甘共苦,转战到清涧,又编入陕北红军二十七军,薛先后任连指导员、营政治委员。他经常深入班排,与战士谈心。9月,他所在营编到十五军团二十七军八十一师,翰臣任二四一团三营政委。同年10月1日,红军与奉军在甘泉县劳山激战时,翰臣奋勇指挥战斗,带头冲锋陷阵,光荣牺牲,时年22岁。

 


杜修杰

杜修杰(1917-1938),字维垣,又名苗逢春,子洲县周家圪崂村人。修杰性温和,拙言词,聪敏爱学,业著前茅。早期就读绥师。1933年7月由薛子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绥师毕业后,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就读。1937年7月,抗大毕业后,随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在军中谨言慎行,多谋善虑,颇受敬重。

1938年在绥远省兴县(今山西省兴县)任组织部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次下乡途中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马洛

马  洛(1919~1954),原名马履元,曾用名马牧之。米脂县杨家沟村人。

1936年前就读于绥德师范, 1937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入伍,后分配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太行前线,投身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先后任工作员、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团副政委等职。在反“扫荡”及破击战中,身先士卒,破坏日寇的铁路交通运输线,曾多次负伤。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奉命潜入天津,从事党的地下秘密工作。1951年任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副主任。

1954年2月奉命赴朝鲜协助志愿军修建烈士纪念塔工作。同年6月23日回国述职时坠入鸭绿江牺牲,享年35岁。遗体葬于石家庄革命烈士陵园。

 

 


赵先锋

赵先锋原名赵定国,子长县冯家屯公社后桥村大队人。绥德师范二九级学生。1938年5月在绥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十二队学习。

1939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任作战科参谋。1943年调任八路军警备九团司令部任作战参谋。1945年7月在靖边县一场战斗中负重伤。

1946年随警三旅旅长贺晋年同志去东北解放区,在某次战斗中光荣牺牲,

 


白万年

白万年,又名白力锋,绥德县城南关白家沟人。1921年出生。城关小学毕业后, 1935年秋考入绥德师范,编入28乙班,他直爽开朗乐于助人,为同学所赞扬。

1936年西安“双十二”事变传入绥德师范后,师生关注国家大事,。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开始,绥师已经可以读到《抗日十大纲领》马列主义和进步的书籍及我党的书报,白力锋和进步同学们,,积极的参加《学生战地服务团》和《青年抗日民族先锋队》的活动,组织读书会,学习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38年4月白力锋同志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编入绥师党支部的二八级党小组,不久担任党的小组长。

1938年开展了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绥德专署和国民党绥德地区党部破坏绥师的革命的进力量,撤换原校长刘春园,在国民党绥德警察专署所组织的绥师学生暑期军训斗争中,力锋同志被同学选为保护绥师的护校队队长,经过斗争教育了广大青年学生。更加拥护共产党和八路军。

反动的国民党政府,派保安队武装进入绥德,企图逮捕进步青年学生和共产党员。当时学校已经放假,中共绥德特委和青委为了保护已经暴露的共产党员学生,组织安排进步青年转入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和边区中学,只留少数党员在校继续斗争,白力锋被派往延安抗大学习。

一九三八年八月力锋等进步青年,投奔民主圣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习。力锋学习积极,工作热情,被评为抗大一大队三分队的模范学员。并由队部决定做为公开的党员模范标兵。

1939年七月毕业,分配去山东省八路军一一五师,坚持敌后抗战六年。在整整六年的抗战中,他忘我的英勇战斗在前线,没有给家中的亲人和至友寄过一字信息。

1946年,白力锋随部队转战到热河省,在我东站民主联军,一三五师四零四团政治处任副主任。一九四六年冬季在凌源县山咀子组织全营战士掩护主力突围的激烈战斗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五岁。

 


强雄

强雄原名张登第,米脂县龙镇人。1919年6月6日生,是绥师二八级学生(或二七级学生)一九三八年二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到抗日军政大学校部队列科任干事,后分配到八路军警备五团政治处宣传股任干事,连政治指导员,一九四五年调到警三旅七团三营七连任连政治指导员,同年七月十二日在内蒙伊克昭盟乌审旗大囫囵战斗中英勇牺牲。

 

王  立  功

王立功(1921—1960), 绥德县城人。194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绥德南关小学、保育小学。米脂中学、绥德工农速成中学负责人和中共绥德县委副书记、榆林专署文教局长,在教育战线上作出了显著贡献。1960年8月5日因患脑溢血,经省、地领导调医运药抢救无效而逝世,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