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传奇背景音乐:咳嗽之辨证论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3:27

第一节 内虚咳嗽

http://book.51kang.com 2007-2-15 16:55:21

  对于内虚咳嗽,宜先就其证状,以明其病位所在脏腑之标本,再析其气血盛衰,寒热演变实况,辨其阴阳之虚实,而后按证论治,始为适当。关于咳嗽病位所在,如前所言,固当在肺,然与他脏,亦每多关联,故尚须识其标本之所在。明张景岳说:“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他脏,此肺为本而他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他脏,故必由他脏以及肺,此他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凡治内伤者,使不知治他脏而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又说:“凡内伤之嗽,必皆本于阴分。何谓阴分?五脏之精气是也。然五脏皆有精气,而又惟肾为元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故五脏之气分受伤,则病必自上而下,由肺由脾以极于肾;五脏之精分受伤,则病必自下而上,由肾由脾以极于肺;肺肾俱病,而他脏亦不免矣。所以劳损之嗽,最为难治,正以其病在根本,而不易为力也。病在根本,尚堪治不求本乎?”此不仅说明内伤咳嗽,病根所在脏腑之标本,更涉及气血与阴阳,所论大体尚是,而治本之说,弥足珍贵。惟其治疗,则每偏重于阴虚,所立诸方,方方重用熟地,对于因阳虚而致咳嗽者,则未尽适当。个人经常在临证中,每见口干舌燥,甚至齿缝流血,身大热之证状,但却不渴,不思水饮,即渴亦喜饮热汤,冷物全然不受者,此即虚火上冲之征,以滋阴降火方剂治之,其热不退,而病反增,若以回阳降逆方治之,其病立愈,即此更足证专事滋阴之误。
   据临床实践,有一类内伤患者,其咳嗽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闭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阳之品,荡去阴邪,清升浊降,咳嗽自已,可见并非皆本于阴分。故对于内虚咳嗽,既须识其脏腑之标本,又要辨其阴阳之虚实,始能施治而无误。
   内虚咳嗽,如何识别其阴阳虚实之情,根据各家所论,及个人临床经验,可大致加以归纳。
   即凡阳虚之人,大都形容瘦减,肌肤苍白,面色萎黄,或晄白,或黑,印堂青黯,虚怯无神,嘴唇乌白,或乌紫,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即有烧热,两颧常赤,多在午后,食少腹痛。或者不思饮食,口多涎液,不渴少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自汗肢冷,频发咳嗽,痰多涎沫,或者清稀,甚至痰中带血,或咳血、吐血。舌质大多淡白或淡红,舌苔粉白,或者乌白,或者黄腻,若阳虚极,则津液亦干枯。脉多浮空细数,沉迟无力。亦即水旺火衰之征。
   阴虚之人,大多面赤唇红,肌肤多干燥,精神不倦,声音响亮,口臭气粗,饮食易消,恶辛辣热物,息数身轻,焦躁发热,虚烦不眠,二便不利,口渴饮冷,咽干舌燥,少有津液,咳嗽费力,吐痰胶粘,痰少而黄,或干咳无痰。若阴虚极,则亦咳血、吐血,或痰中带血。舌质鲜红,或者红绛,舌苔干黄或黑黄,亦有现红殊砂点者,甚者舌起芒刺。脉多浮洪数急,或长大。亦即是火旺水涸之象。
   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错杂,必须细心分辨。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固然此所论列,仅一粗浅概略,如能本此以细辨,虽不中,亦不远矣。
   至于治疗大法,景岳提出:“内伤之嗽,其来徐,因于阴虚,宜补宜和,其治难”之说,亦不足取。喻嘉言谓:“内伤之咳,治各不同,火盛壮水,金虚祟土,郁甚疏肝,气逆理肺,食积和中,房劳补下,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内已先伤,药不宜峻。”是与治外感咳嗽不同之处,故须识其脏腑标本,阴阳虚实,始能措手。以下即按五脏阴虚阳虚两大类型分别论治,而《内经》所谓五脏咳而不已,则移于六腑之咳,亦各有不同证状,所述虽仅片言只字,颇有足珍。仍本《内经》五脏六腑各有所合之说,即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肾合膀胧,三焦并入各脏论述,不再另行详析,以免繁琐。
一、肺咳
   《内经》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实以肺朝会百脉,主周身之气,为呼吸出入门户,吐浊吸清,以使营血常新,水精四布,气血和畅,周流无间,位居五脏之巅顶,故称为五脏之华盖。其体轻虚,其性清肃,最易受伤,故又称为娇脏,而伤则常病咳嗽,《内经》谓:“肺在变动为咳。”“肺病者,喘咳逆气。”故咳乃肺最常见之病。至其证状,则《内经》谓:“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可谓要言不繁。其咳多因虚而致,或因虚而甚。唐容川谓:“外因之咳,不过其窍闭塞,肺气不得达于肤表,于是内奔喉间而为咳,其于肺之本体,固未常受伤也。至于内因之咳,则由于制节不行之故。”而制节不行,则谓由于“肺中阴液不足。”是即由肺阴受伤而咳。唐氏所论,偏于肺之阴虚致咳,而遗漏肺之阳虚致咳,即不能谓为赅备。尚有肺气不足,肺阳偏虚所致之咳,以及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之咳,均宜参照前述辨认阴虚、阳虚要点,对证施治,始为适当。
   审其果系肺气不足,肺阳偏虚而致咳嗽者,多吐白泡沫清痰,力乏喘促、胁胀,语言气短,身但寒无热,面部浮肿。舌苔白腻,脉现迟微。法当辛甘助阳,温补肺气。轻则姜桂汤,以扶肺阳,阳旺而咳自止。如咳嗽甚,痰多而清稀,则加入茯苓、半夏以通阳利水,降逆化痰而止咳。如泄泻畏寒,脉见细微,而咳嗽不已者,宜再加肉桂,助阳止咳。如咳血、唾血。法当辛甘化阳,苦甘化阴,用甘草干姜汤,以止血化血而宁咳。又肺脾为子母之脏,肺金之虚,常影响及于脾,子令母虚也。除现喘促外,为痞满,为泄泻畏寒。凡脉见虚弱,证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皆不必止咳,但补其阳,而咳嗽自止,宜附子理中汤治之。
   上述姜桂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三方,为统治肺阳偏虚咳嗽之剂,即咳嗽见血者亦可用,此乃“气盛能摄血”,“甘温除大热”之理。陈修园谓:“血虽阴类,运以阳和,心肺之阳一宣,如日月一出,嚼火无光,诸般邪热自除,血自不扰而循经矣。”个人临床上常用姜、桂、附之类辛热药味,治疗咳嗽之偏于阳虚者,疗效卓著,是以用之而不疑。亦有由于肺阴偏虚,火旺灼金而致咳嗽者,大多干咳无痰,烦热喉痛,喉之痛由于火旺,肺之咳由于火迫,无痰者火盛而津枯,或吐痰胶粘而黄,气粗喘促,便结喜冷。舌苔干黄,脉洪大,有时现数。法当养阴清热,润燥生津,贝母散加减治之。如咳痰不出,结在喉间,热甚伤津,大便结燥,小便黄浊,则宜加知母清热,麦冬保肺生津。若咳嗽而痰中带血、唾血者,则又当于上方加入荷叶、柏叶、竹茹,以止血而宁咳。
   如肺久燥热,咳嗽不愈,常移热于大肠而成肺燥肠热之证。肺燥移其邪热于大肠,表分受邪,渐及里分,其势自然,患者定多烦渴,皮肤不泽,大便胀甚,欲下不下,上则喉痒干咳,胸胁窜痛,下则腹痛泄泻,而又艰涩,肛门热痛,宜大承气汤下热存阴,加桑皮、杏仁、麻仁清润肺燥,则咳嗽自止。如肺久虚寒,咳嗽不已,则大肠亦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大肠者,肺之腑,为传导之官,是以上逆则咳,下逆则遗矢。应如李东垣谓: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固涩止咳。
   肺为娇脏,乃五脏之华盖,喜温恶寒,最易受伤。故护理时,须谨避六淫侵袭,以免加重肺之咳。肺阳偏虚者,忌吃生冷瓜果;肺阴偏虚者,忌食辛辣椒姜厚味。对含碱性食品,亦当少吃为佳。
方解:
(一)姜桂汤
     生姜  桂枝
   姜桂汤一方,主旨在扶上焦之阳。肺居上焦,为五脏之华盖,一元之气不足于上,而上焦阴气即旺,阴气过盛,阳微力薄,则发为咳嗽。生姜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助肺气,主咳逆。桂枝辛甘而温,气薄升浮,主上气,咳逆结气。故叶天士谓:“桂性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桂枝与生姜同气相应,扶阳止咳之力极强。
   加减法:入茯苓则健脾行水,入半夏能降逆化痰,入肉桂补命门相火,益阳消阴,治沉寒痼冷,咳逆结气。因证化裁,固无不可。
(二)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  炮姜
   甘草干姜汤一方,仲景以治误吐逆烦躁而厥者,又治吐血,治中寒,治拘急,治筋挛,治肺痿,治肠燥。取其辛甘化阳,苦甘化阴之用也。干姜辛温,辛与甘合则从阳化。干姜炮黑,则变辛温之性而为苦甘,苦与甘合则从阴化。汪昂谓:“炮姜辛苦大热,除胃冷而守中,温经止血,定呕消痰,去脏腑沉寒痼冷,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又血色红,其性见黑则止。甘草主伤脏咳嗽,又足以补中,中气旺则脏腑之精四布。合之则能除沉寒痼冷,祛痰止咳。故凡阳虚咳嗽而咳血、唾血者,服之则血止而咳嗽亦随之而愈。
(三)附子理中汤
     附片  党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本方乃先后天并补之剂。《伤寒论》、《金匮要略》仅有理中汤,而无附子。后人于理中汤原方加入附子,而曰附子理中汤。仲景立理中汤,原为中土太寒立法,乃温中之剂一也。白术甘温,燥湿而健脾,主治风寒湿痹。干姜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徐灵胎谓:“凡味厚之药主守,气厚之药主散,姜气味俱厚,故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所必然矣。”又能暖中宫之气。甘草与辛药同用,便可化周身之阳气,阳气化行,阴邪即灭。但恐辛热太盛,故用人参之微寒继之,足以养阴液,有刚柔相济之意,阴阳庶几不偏。加入附子,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其功在补命门之火,助阳退阴,功在先天,理中之功在后天。肺肾俱补,阳旺阴消,故咳嗽自止。
(四)新订贝母散加味
     贝母  桑皮  杏仁  甘草  茯苓  橘红
   贝母散原方有知母、五味子,而无茯苓、橘红,现将原方加减,乃成养阴清热润肺之方。贝母微苦寒,泻心火,辛散肺郁,润心肺,清阴虚热痰,治烦热咳嗽上气。桑皮甘辛而寒,泻肺火。罗谦甫谓:“是泻肺中之火邪,非泻肺气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气得安矣。故《神农本草》谓其“补虚益气。”李东垣谓:“甘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杏仁辛苦甘温,泻肺解肌,降气润燥,治咳逆上气。甘草和中补土,兼能下气,除烦满,主伤脏咳嗽。茯苓甘温益脾,淡渗利窍,泻热而下通膀胱,主胸胁逆气,烦满咳逆。橘红为脾肺气分药,下气消痰,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本方配伍最佳,六味皆有治咳之能,合之则养阴清热,润肺燥,降肺气而止咳。
(五)大承气汤
   方解见伤热咳嗽。
(六)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  禹余粮
   本方仲景以治久利不止,大肠虚脱,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柯韵伯谓:“甘、姜、参、术,可以补中宫元气之虚,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脱。此利在下焦,故不得以理中之剂收功矣。然大肠之不固,仍责在胃,关门之不闭,仍责在脾。二石皆土之精气所结,实胃而瀒肠,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实以培中宫之本也。要知此证土虚而火不虚,故不宜于姜、附。”《神农本草》谓:“赤石脂,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澼脓血。”“禹余粮,味甘寒,主咳逆寒热。”故用治大肠“咳而遗矢”之证有效。

治验:
(一)文 x x,女,45岁,农民。
   患者咳嗽气紧,吐白泡沫清痰,全身软弱无力,已卧床不起,二日未进饮食,大便不通,力乏喘促,但面赤唇红,一咳连续一二十声,神识恍惚,说话不清,两足厥逆。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有时右寸脉不显。元阳有欲从上脱之势,此乃危候。当告诉其亲属,并在处方上批明,大剂四逆汤加葱白回阳救急,通达内外之阳:
   制附片62克  干姜62克  炙甘草62克  葱白引
   连服二剂。复诊时,神识已清,两足渐温,此阳回之验。咳嗽喘促,有所减轻,嘴唇乌黯,语言细小,恶寒,舌苔白润而滑,两胁胀痛,右寸脉微弱。此肺阳虚,肺气不足之咳喘。法当辛甘助阳,温补肺气。又肺肾为子母之脏,故必兼补肾阳。附子理中汤治之。
   制附片62克  泡参31克  白术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又尽二剂,诸证大减。惟喘促仍盛,白泡沫清痰多。因上方用泡参,服后使虚气上升,故见喘促。清痰多者,乃水湿未能得阳所化。上方去参,加茯苓,通阳利水,止咳逆。
   制附片62克  白术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茯苓18克
   连服二剂,四肢温和,微咳,白泡清痰仍多,痰饮尚重,苓桂术甘汤加味和之。
   茯苓18克  桂枝15克  白术18克  甘草l5克  半夏18克  干姜18克
   尽二剂后,咳嗽喘促告愈。惟饮食不多,精神欠佳,理中汤加砂、蔻,巩固疗效。
   党参15克  白术18克  炮姜18克  炙甘草15克  干姜15克  砂仁9克  白蔻9克
   又服二剂,饮食增而痊愈。
(二)刘 x x,女,58岁,农民。
   患者素有咳喘病,每次发病均严重,晚上不能平卧。此次发病后,饮食减少,心累心跳,咳嗽气紧,几吐白泡沫清痰,整夜不能安眠,全身强痛,背上及两脚冰冷,面容微红,但现浮肿,嘴唇乌白。舌苔黄腻,脉浮紧而细。此乃肺阳虚弱,复受寒邪侵袭,发而为病。宜表里兼顾,温肺散寒以利咳喘,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而重用姜、桂温补肺气。
   麻黄9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桂枝31克  干姜31克  生姜62克  甘草31克
   服药一剂后,痛证悉除,咳喘减轻,已能平卧,继续用附子理中汤去参,加茯苓治之。
   制附片31克  白术31克  干姜31克  茯苓24克  炙甘草31克
   连尽二剂,不复怕冷,咳喘大减。咳时右胁微胀痛,面容苍白无神,此肺阳偏虚。姜桂汤加味扶肺阳,肺阳旺而咳白愈。
   生姜62克  桂枝31克  茯苓24克  半夏18克
   尽剂后,肺阳旺而咳嗽愈。
(三)兰 x x,女,46岁,家务。
   患者身体素健,面色红润,一切有神。但近日来,头痛,一身痛,发热心烦,喉干口渴,思饮茶水,咳嗽而咳不出痰,大便结燥,小便黄浊,饮食不衰,唇红色赤,口中津液少。舌苔干黄。脉浮数而大。此由肺火旺盛,复受寒邪,麻杏石甘汤散肺寒,清肺热以平咳。
   麻黄9克  杏仁18克  石膏18克  甘草15克
   服一剂后,头痛、身痛减,咳嗽吐痰胶粘而黄,脉洪大。新订贝母散加味治之。
   贝母9克  桑皮15克  杏仁18克  橘红12克  天冬15克  甘草9克  知母12克  麦冬12克
   连尽二剂,诸证大减。惟大便结燥,此肺热移于大肠。上方去知、麦,加大黄治之。
   贝母3克  桑皮15克  杏仁18克  橘红12克  茯苓15克  甘草9克  大黄3克
   尽剂后,肺与大肠之热清,而大便通,神清身爽而咳平。


--------------------------------------------------------------------------------
 
--  作者:医林春风
--  发布时间:2005-9-26 17:17:36

-- 
二、心    咳
   心肺同居上焦,一主血之循环,一主气之出纳,生命之维持,全赖气血交换运行,二者关系密切,病常互相影响。有心血不足为病者,血不足则火必旺,放心火刑金,伤肺致咳为最常见,此阴虚也。亦有心气不足为病者,气、阳也,气衰则阳不足,阴邪乘肺而为咳嗽,此阳虚也。
   心火刑金,伤肺致咳,其所现之证状,虚烦不眠,小便短赤而咽中干,肌肤枯槁憔悴,而神不大哀,喜食甘凉、清淡之品,心痛、动悸而咳嗽,咳痰胶粘难出,其咳连续不已。舌尖鲜红,舌苔红润,脉现洪数或浮大。法当清心热,心热去而咳嗽自止,宜新订黄连解毒汤治之。如其火逆上气,热甚咳剧,咽喉不利,宜加鲜石斜、麦冬以清金降火,生律利喉,则止咳之效更著。
   审其果系心阳偏虚,阴邪乘肺而咳嗽,如《内经》咳论谓:“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这是心伤及肺,而并影响咽喉。所现证状,其人虚弱昏闷,瘦削悸弱,困倦少神,面色苍白,喜卧懒言,小便清长,凡事不能用心劳力,稍用心力一分,便潮热、自汗,心累、心跳不已,咳嗽更甚,多吐白泡沫清疵甚至发呕欲吐。口无味,喜吃辛辣煎炒极热食品。舌苔白滑。脉现细数,抑或浮空。此即心阳不足而影响肺气致咳者,当扶心阳,阳旺则气旺,宜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治之。从阳生阴,取汁化血而益气,气血调和而咳自止。由于心属火,虽阳偏虚,确不能用大辛大热药扶心阳,以免阳过旺而灼伤阴血,故仅需轻清扶阳药味治之。如心阳过弱,浊阴上逆,形成胸痹、心痛、短气之证,随常咳唾喘息,痛引胸背,似与西医所指肺心病相类似,宜上方加肉桂以扶阳,薤白以宣阳,白术以益阳而健脾燥湿,始能痹去痛止而咳定。
   如心燥热,久久不愈,常移热于小肠而咳嗽者,此由心火太旺,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热甚而小肠受之,热伏小肠,伤及血液。法宜养阴清热降火,使热从小便而解,导赤效治之,热去而咳自止。又咳论谓: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当系小肠气机不利,吸收不良,致不能取汁化血,由心营而影响肺气,以致咳而失气,芍甘汤加茯苓、前仁、木通、滑石治之。
   本病之护理,因心属火,无论心血或心气不足,皆宜忌吃辛辣椒姜燥热及含碱性食品。心气不足者,生冷、瓜果、茶水,少吃、少饮为佳。
   方解:
   (一)新订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芬  紫苏
   按黄连解毒汤原方无紫苏,而有黄柏、栀子,为治表里俱盛,一切火热之方。黄连味苦寒,入心泻火,解心经火毒。黄芩苦平,泻肺火,利胸中之气,肺主气,热伤气,泻热实以保肪。李东垣治肺热,身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神农本草》谓:  “黄连主热气,黄芩主诸热。”是二者皆具清热之功。入紫苏者,盖恐苦寒过盛,故以紫苏微温继之,有缓之之意,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温则散寒,通心利肺,宽中消痰,祛风定喘。心肺之热退,则何有心火刑金伤肺致咳,是不治咳而咳自止也。
   (二)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  桂枝  生姜
大枣  甘草  茯苓  半夏
桂枝汤方解参见伤风咳嗽。阳偏虚则重用桂、姜、草调全身之阳气,阴偏虚则重芍、枣益阴。本证乃心阳不足影响肺气而致咳嗽,故去芍之苦平泄气而不用,仍用大枣益阴以保心血,有刚柔相济之妙。入茯苓甘温益脾,助阳行水而祛痰。入半夏降逆逐水,除湿化痰,对咳嗽气逆者,有化痰平气之功。合之则能从阳生阴,取汁化血而益气,气血调和,则咳嗽自愈。
   (三)导赤散  生地 木通  竹叶  甘草
   导赤散乃养阴清热降火之方。导赤者,导心经热从小肠出。因心与小肠为表里,故治小肠之火,必兼清心火,此为定法。生地甘寒,入心肾,凉心血,泻小肠火,清润肺金,养阴清热。木通甘淡,降心火,清肺热,通利小肠膀胱,导诸湿热从小便出。竹叶甘寒,寒能胜热,泻上焦烦热,清心气。汪昂谓:“淡竹叶消痰止渴,咳逆呕哕喘促。”甘草味甘,最能缓正,亦能清热。合之则具养阴清热降火之功。今因心移热于小肠,小肠受热而咳嗽,心经热去,则小肠热随之而去,咳嗽自愈。此方行气而不伤气,凉血而不伤血,乃中和方剂。
   (四)芍甘汤加味  白芍  甘草  茯苓  车前仁 木通  滑石
   仲景立芍甘汤一方,原为血不养筋,两脚挛急,疏导营血下行之方剂。芍药苦平,甘草甘平,合之则苦甘化阴。芍药达营分,甘草和脾阳,使脾阳动而营气通,则周身之血调。茯苓甘温益脾,淡渗利水。车前、滑石甘寒利水道,通小便。木通甘淡(吴按:木通为苦寒而非甘淡),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合之则能使全身血调,邪热从小便而解。故心火旺久咳不愈,则小肠受之,小肠咳而失气者,此方治之而愈。
   治验
   (一)李×x,男,48岁,农民。
   患者面赤唇红,口臭气粗,干咳无痰,连续咳一、二十声,亦能咳出少量胶粘之痰,微带黄色,大便结燥,小便黄浊,心口微痈,口中少津液,渴而思饮,晚上烦躁,不能安眠。舌尖鲜红苔于黄。脉洪大而有力。此心火刑金,伤肺致咳。法当清心泻火以止咳,新订黄连解毒场加味治之G
   黄连6克  黄芩12克,  紫苏6克  鲜石斛15克  麦冬12克
尽剂后,诸证大减。上方去斛、麦治之。
黄连6克  黄芩12克  紫苏6克
又服一剂,心肺之热退而咳止。
   (二)刘x x,女,42岁,家务。
   患者咳嗽气紧已历数月,经中、西医治疗无效,久久而病愈重。患者骨骼虽大,但身体瘦弱,面色萎黄带青,人无精神,怕冷,喜坐卧而恶行动,说话觉累,声音细小,咳嗽多吐白泡沫清痰,有时发呕,吐清水。咳时,不仅心痛,牵引胸背亦痛,有时耳鸣,眼发黑,突然昏倒。口无味,喜食辛辣厚味,饮食日减。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此心肾之阳不足,影响肺气,以致咳嗽。法当先扶肾阳,次扶心阳,阳旺则气旺,咳嗽自愈,附子理中汤治之。
   制附片3lA克 党参31克  白术24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连服二剂,不复恶寒,饮食增加,咳嗽微减,精神转好。继续用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扶心阳以止咳。
桂枝18克  生姜3l克  大枣31克  甘草24克
茯苓15克  半夏15克
又服二剂,诸症大减,微咳。上方去枣,加白术治之。
桂枝15克  生姜31克  甘草18克  茯苓15克
半夏15克  白术15克
又尽二剂,即告痊愈。
   三、牌    咳
脾胃居中土,为后天水谷之源,与肺为母子之脏。土虚则不能生金,饮食精气,必由脾胃游溢,上输于肺,得其清气之化,始能流布全身,而发挥其营养卫护作用。二者关系,譬如火炉之与风箱,真是息息相关。故呼吸不利,给养不充,消化机能,立即受影响;而脾胃方面无论饮冷郁热,或过湿过燥,皆能上伤于肺,尤其咳嗽多痰之证,历来皆主重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种种说法,俱以咳痰为脾肺二脏之病,与《内经》咳论皆“聚于胃,关于肺”之旨相似。故凡咳嗽因脾脏受伤,影响于肺而致者,则主治在脾,脾脏健运,则咳嗽不治自愈。
   其由于脾脏阴虚而致咳嗽者,阴虚则火旺灼肺而咳。患者大都烦热,口渴饮冷,郁躁闷滞,食饱易饥,大便秘结,咳嗽不已,吐痰稠粘而难出,口中少津液。舌苔于黄。脉现洪数而滑。法当甘润清滋,以润脾脏,使其便通身爽,神清而咳止,以防己麻仁汤治之。其有营卫不调,食减神哀,咳不甚而久不愈者,系阴阳俱感不足,宜小建中汤健胃滋脾,从阳生阴,阴阳营卫调和而咳自止。
   因脾脏阳虚而咳嗽者,此乃脾脏之阳不足,不能转输津液水谷而作,其人饮食减少,腹满时痛,多吐清冷涎痰,痰多而滑,身体消瘦,面色苍黄而带白,声低息短,唇口青白,有时四肢冷,喜食辛辣椒姜热物。舌苔白润而滑。脉沉细而迟。治当温阳利湿,益气化痰 。 宜理中汤治之。如痰特别多,则加茯苓、半夏降逆逐水而化痰,如寒重则加肉桂、附片扶元阳,元阳旺则脾阳自旺,脾脏阳旺,则转输津液于肺,而咳自愈。
   脾咳不己,则胃受之。盖脾与胃合,脾病移于胃,则胃气上逆,故呕。因胃气虚不能化食,积滞伤中而致咳嗽者,其人多饱闷吞酸,嗳臭,腹胀气逆,痞闷噎膈,不思饮食,咳嗽痰多,甚或呕吐,常常食入即咳,甚至见食即咳,面色萎黄,两眼仁不灵活。舌质淡红,苔白,或略带微黄。脉则浮而有力。皆由胃中停食不消,致胃气上逆,冲肺而咳,宜新订平胃散治之,食积消而咳自止。
更有一种胃寒发吐而咳嗽者,平常俨若好人,却不能劳心用力而多言。但劳神一刻,即有发呕发吐者,咳时吐痰多涎,有时又冒清水,无论其为痰涎或清水,多属冰冷。有时稍吃猪肉,即成大泻。舌质乌黯,苔白。脉则沉细而滑。治法只宜温中,胃得温而咳嗽自止,宜理中汤加砂、蔻、半夏治之。    ’
   因虫积而致咳嗽者,证见心嘈腹痛,其痛忽来忽止,腹痈时有块,如拳如条梗起,甚或肚大筋青,痛已即能食,得食即安,闻肥甘之味更痛,按摩稍止,呕吐涎沫,面色萎黄,饮食少进,肌肉消瘦,微有寒热,全身倦倦,常常闷倦而咳,如吃腥臭之物,则咳嗽更甚,吐痰涎腻而稠粘,或屙蚘虫、螬虫,甚则吐虫。唇红,舌苔上现白点花,脉多数。此为虫积咳嗽,即咳论所谓:“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之证,必杀其虫而下之,则咳嗽自愈,新订乌梅丸治之。
   以上两方,从临床实践中所拟订,用治食积、虫积之咳嗽,皆未用肺药以治咳,治病求其次所以屡用而屡效。
   本病之护理,最应注意饮食调理,饮冷饮热,乍饥乍饱,或过食肥甘,皆足以损伤消化机能,使脾胃受伤而引起咳嗽。因虫积而致咳者,腥臭食品,当知所忌。
方解:
   (一)防己麻仁汤  防己 麻仁  杏仁  甘草
桑皮  麦芽
   本方乃清润泻火之别。脾脏阴虚火旺,伤灼肺金而咳者,法当清润脾阴,泻热而宁咳。防已味辛平可除湿热之邪,利大小便。叶天士谓:“小便出于膀胱,膀胱津液,肺气化乃出,防己气平可以化气,故利小便;大便出于大肠,肺与大肠为表里,味辛可以润肺,故利大便也。”使邪热从大小便而解。麻仁味甘平,主补中益气,即补中土,益脾胃之气;此药多油脂,有柔润之功,故润燥滑肠,利便除风。杏仁味甘苦温,苦降温行,利肺气,肺气利而咳逆上气自平。桑皮甘辛而寒,泻肺中火邪而益气。麦芽以助胃气上行,而资健运,补脾宽肠,和中下气,消食除胀,散结祛痰。甘草协和诸药,主伤脏咳嗽。合之则清润脾阴,泻肺热,润肺燥而止咳。
(二)小建中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馅搪
   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名曰小建中汤者,仅谓小小建立中气,虽中土已虚,但表尚未和,不敢大补,以别于《金医要略》大建中汤。桂枝、生姜,温中通阳。芍药敛阴和营。桂、姜之辛,与枣、草、饴糖之甘合,则辛甘化阳;芍之苦,与甘相合.则苦甘化阴。饴糖甘温,大补脾胃,枣、草助始糖,以补脾胃之虚,使中宫建立,则阳气化而上行,阴气化而下降,营卫调和,阴阳不偏,咳逆自止。
   (三)理中汤  党参  白术  于姜  甘草
   按理中汤乃温中之剂(参阅肺咳附子理中汤方解)。脾胃居中土,为后天水谷之源,脾脏虚寒,不能转输津液水谷,则必须温脾土以健运。脾脏既健运,则咳嗽自愈。
   (四)新订平胃散  厚朴  苍术  陈皮  甘草
谷芽  麦芽  山楂  莱服  草果  腹皮  神曲  木香
   按平胃散原方,仅朴、术、陈、草四味,能治脾胃有停湿痰饮,胸腹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苍术甘温辛烈,燥胃强脾,能升发胃中阳气,逐痰水,消肿满。厚朴苦温,能下气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理气除痰而调胃。甘草益气和中而补脾。合之则能健脾胃,消食积。加入谷芽、麦芽、神曲、山楂、草果,皆所以资脾胃健运消化之能,消食化积也。而楂、曲、麦、草果,复具化痰祛痰之功。莱菔入脾肺,长于利气,有化痰定喘止咳之能。腹皮下气行水,通大、小肠,洽痞胀痰膈。木香泄肺气、疏肝气、和脾气。因食积而致咳嗽者,必须强脾胃,使其消化健运,斯为治本,而配合消食积,祛湿化痰,则咳嗽随诸证愈而自愈,不治咳实以治咳也。
   (五)新订乌梅九  乌梅  花椒  雷九  榧子
槟榔  鹤虱 苦楝子  使君子
   仲景所立乌梅丸方,乃寒热互用,补肝燥湿杀虫之剂。但并非专为虫设,凡属厥阴之为病,皆可服也。杀虫药味,仅乌梅、花椒、黄连、黄柏,因连柏苫寒,故新订方时,一并去之,而以梅、椒加杀虫药味成方。乌梅酸涩而温,能杀虫、安蚘厥,蚘虫上攻而眩扑,虫得酸则伏;兼能敛肺,故可治久咳。花椒辛热纯阳,杀鬼疰虫,安蚘;兼治风寒咳嗽。雷九苦寒,主杀三虫。鹤虱苦辛,杀五脏虫,治蚘啮腹痛。摈榔苦温,破滞杀虫,消食行痰。苦楝子苦寒,杀三虫。榧子甘濇润肺,杀虫。使君子甘温健脾胃,杀脏虫,治五疳。方中药物,皆有杀虫之能,合之成方,
效力显著。而摈榔、使君子又能通大便,使虫由大便排出。本证既由虫积而致咳,则虫去而咳嗽自愈。
   治验:
   (一)周x X,男,46岁,店员。
患者咳嗽气喘,恶寒,但两脚每晚发烧不能盖被,面容苍白无神,身体消瘦,唇口乌黑,饮食减少,腹满时痛,咳时吐清冷涎痰,喜放极热浓茶,咳可缓解。四肢无力,小便黄浊,大便结燥。近更兼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口于不渴。舌质淡红,苔白腻带微黄。脉浮紧而细。此脾胃之阳不足,不能转输津液水谷,影响于肺之咳;兼感寒邪,故见外感证状。先散寒邪,后温脾胃以治本。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里散寒止咳。
麻黄9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生姜62克  甘草18克
尽剂后,证状稍减。继续进四逆加麻黄汤。
制附片3l克  干姜31克  甘草31克  麻黄l2克
又服一剂,头疼身痛,发热恶寒等外感证状悉除。但咳仍甚,当进而治本,温其脾胃,附子理中汤去参治之。
   制附片31克  白术24克  干姜31克  炙甘革31克
   连服二剂,咳喘大大减轻。但痰涎仍多,上方加茯苓、半夏以降逆逐水,祛痰止咳。
   制附片31克  白术24克  于姜31克  炙甘草3l克
   茯苓15克  半夏15克
尽剂后,咳嗽时吐乌黑色血块。但患者精神反佳,此系瘀血,经热药在内蒸化而吐出,急用炮姜甘草汤,以化血止血而宁咳。
   炮姜炭62克  炙甘草62克
服药后,咳嗽吐痰正常。但仍咳,腹满时痛,饮食不多,理中汤加桂治之。
   党参24克  白术24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l克
   桂枝12克
   连服两刑,病无进展。本属脾胃阳虚致咳,必须扶脾胃之阳,逐渐温化因食积之胀满。但理中服后无功,改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温下,从速收效。
   大黄12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服药二次后,自觉腹内搅动而痛,先后大便四次,屙风涎泡沫,极腥臭,下后仅微咳喘,咳时亦无痰涎。但觉四肢软弱无力,以附子理中汤善其后,并
嘱用附片生姜炖羊肉调理。
   制附片31克  党参24克  白术24克  干姜24克
   炙甘草3l克
   制附片62克  生姜124克  羊肉500克
   数日后,患者痊愈。
   (二)马x x,男,8岁,学生。
   患儿面黄肌瘦,但饮食并不少于身体正常之儿童,吃得多,屙亦多,食猪肉后即肚泻,随时呼肚痛,痛得厉害,以手揉摩稍止。近来咳嗽,吐涎痰或呕吐清水,屙螬虫。经他医诊断为小儿疳积,治之无效。见其咳嗽,服止咳之药亦无效。观察其舌苔,现白花斑点,证以屙螬虫,当为虫积致咳。腹痛肚泻,则为脾胃虚寒,不能消化。法当杀其虫以止咳,俟虫去而健其脾胃,方为正治。新订乌梅丸主之。
   乌梅9克  雷九9克  花极s克  使君子15克
   榧子9克  槟榔12克  青皮12克  苦楝子9克
   鹤虱9克
   连服两剂,生去而咳止。但脾胃虚寒,不能正常消化转输食物,必须健其脾胃,增强消化机能,理中汤加味治之。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15克
   砂仁6克  白蔻6克  桂枝9克  公丁香6克
   连续服药四剂,诸证悉去而愈。
 

 

 


--------------------------------------------------------------------------------
 
--  作者:医林春风
--  发布时间:2005-9-26 17:18:08

-- 
四、肝    咳
   肝主藏血,为多血之脏,常苦血郁气滞,须赖清阳调配和协,始能条达舒畅,促进血行,帮助消化。如其清阳伏郁,常病气逆郁滞,反悔肺金而为咳。抑或阴虚血郁火旺,亦能伤灼肺金而为咳,此即通称肝木横逆,木火乘金而伤及肺脏之证。清傅青主论肝咳谓:“肝木之火旺乃假象,而非真旺也。假旺之气若盛而实不足,故时而热时而寒,往来无定,乃随其气之盛衰以为寒热,而寒非真寒,热亦非真热,是以气逆于胸膈间而不舒耳。”沈金鳖亦诣:  “肝气之逆,固肝志之郁,然虽郁不可用攻伐,《经》故曰:以辛散之,以甘补之也。肝木之实,因肝血之虚,然既虚则不得废滋养,《经》故曰:以酸收之,  以甘缓之也。……阴厥宜温,是补肝之气也;阳厥宜清,是滋肝之血也。气则温补,血则清凉.尚何有肝木之病
哉?”可见一般所谓肝木乘金之咳,实多由肝虚而来。咳论谓:  “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以两胁为肝肺交接之处,故肝咳常有此状。临床亡常兼有易怒、易恐、头眩、心悸、口苦、咽干,及寒热往来诸证状,而脉则大都弦微沉涩,是皆由于肝虚,或阳或阴不足,以致气血凝滞瘀郁,故常咳唾引痛。
   其由于肝阳不足,证见腰胁胀痛,足膝时冷,咳嗽则夜间痰水更多,气逆而恶寒。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微细而弦。宜温肝利肺,用小柴胡汤去参、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桂枝治之。若咳而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利之。胁下痫,则加青皮、芍药以平肝。
   因肝阴不足,则肝火上逆,乘肺而咳嗽者,自觉气逆于喉间,频发阵咳,动輙烦躁易怒,面赤唇红,口干口苦,声音洪大,咳嗽吐黄痰,有时痰梗于喉中不易咳出,咳时引两胁作痛,甚至发呕,有时干咳无痰,口中少津液。舌质红,苔青白而干燥。脉见紧数或弦数。法当滋肝、降火、润肺,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贝母、知母、石膏,以清热、润肺、止咳。如两胁痛甚,此肝气之痛,加芍药治之。
   肝咳久久不愈,则移于胆。胆者,肝之腑也,胆属相火,为大热证。咳论谓: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如咳嗽而呕出胆汁,口苦,小便短赤,心烦躁,则当清胆利咳,龙胆泻肝汤治之。
   本病之护理,无论肝阳或肝阴不足,皆须情志舒畅。盖七情之扰,皆能使肝气不舒而发病,戒郁怒,薄滋味,方能收到顶期效果。
   方解:
   (一)小柴胡汤  柴胡  人参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 甘草
   小柴胡汤乃表里两解法,亦转输调和之方。《伤寒论》原文谓咳去人参、生姜、大枣, 加干姜、五味,治少阳证咳嗽。陈修园谓:“用以治劳伤咳嗽多效。”唐容川则谓:“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为通利三焦,治肺调肝,兼和营卫之良方。以治咳嗽,肺火盛加麦冬,肝火盛加当归.胡连,痰凝气滞加括萎霜、旋复花、杏仁、桔梗、射干、贝母,水饮上冲加葶苈子、桑白皮、细辛、五味子,兼外感加剂芥、紫苏、杏仁、薄荷。”其所以适应广泛,当由制方精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兼顾互济之故。柴胡乃少阳主药,可升阳达表,力能疏肝木之滞机,宣畅气血,使半表半里之邪得从外宣。黄芩苦寒,以养阴清热,使半表半里之邪得从内撤。半夏辛温,豁痰饮,降里气之逆。甘草调和内外。而肝咳虽
有肝阴肝阳不足之分,其为气逆则同,放去参、枣之滋敛。肝阴虚者,则并生姜亦去之,而加贝母散结清火、润肺,化热痰而止咳。知母以补水泻火而润燥,消痰定嗽。石膏色白入肺,兼入三焦,力能清热降火,发汗解肌,缓脾益气,生津止渴。肝阳虚者,加五味以敛肺,于姜以温中散寒,桂枝以通阳扶阳。而不去黄芩者,又恐姜、桂辛热太过,灼伤肝阴也。因肝阴肝阳之不足,影响肺气以致咳嗽者,使其阴阳不偏盛,则咳嗽自愈。至其加减法详正文内,兹不赘举。
   (二)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当归  柴胡  车前仁  生地黄  甘草
   本方用治胁痛口苦,筋痿阴汗,耳聋耳肿,阴肿阴痛,白浊溲血,此乃治肝胆二经实火湿热之方也。汪昂谓:“龙胆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仁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使伤胃为臣使也。”本病乃因肝火旺而久咳不愈,则移于胆,胆为相火,二热相因属太热证,是方力能清肝胆之热,使热从小便而解,热去而咳自愈。
   治验:    ‘
   (一)郑x X,女,48岁,农民。
   患者面容白黯无神,自觉疲劳,喜静坐沉思,多愁善感,平常有微咳气喘病,但不甚严重,照常参加田间劳动。据其邻居云:  “病者早年丧偶,女儿远在浙江,上有老母,全靠她一人劳动,故常忧郁生气,易发怒”等。是其肝气不舒,影响肺气而咳,必须平其肝气,肝气顺则咳自止。但这次咳嗽喘促,系在田间劳动,回家休息贪凉所致,较平常严重。证见头痛身痛,恶寒发热,口干不褐,咳嗽吐风泡沫痰,咳时牵掣腰胁胀痛,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浮紧而细。此乃肝气不舒,外感寒邪,应先解其表,又患者为阳虚体质。故用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麻黄9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生姜31克  甘  草18克
   连服二剂,咳喘减轻,一身不复痛,是外感寒邪已解,应进而舒其肝气。患者足膝时冷,夜间痰水更多,咳时两胁下痛。脉弦细。法当温肝利肺以止咳。用小柴胡汤去参、枣、生姜,加干姜、桂枝、五味、青皮,以扶肝阳,平肝气而利肺,并劝慰患者勿忧愁,发怒,思想上开朗、愉快,自可痊愈。
   柴胡9克  半夏15克  黄芩9克  甘草15克
   干姜18克  桂枝18克  青皮9克  五味6克
   又服二剂,即告痊愈。
   (二)张××,女,58岁,农民。
   患者中年丧偶,二次结婚,其爱人又丧失劳动力,本人顶着出工于活,前妻遗一女十五岁,随常吵闹,故忧郁生气,饮食减少,自觉两胁下痛,久之起一包块亦作痛,以手揉按则捅止,似觉包块移动,面色苍白无神,声音细微,头眩痛,口苦恶寒,两膝下冰冷,咳时牵掣腰背胁下胀痈,吐涎痰,易发怒。舌苔白润而滑。脉弦细。此肝气之逆,乘肺而咳,胁下包块,乃肝阴旺盛,阴寒之气凝聚不通。法当温通,甘草干姜汤加香附治之。
   炙甘草3l克  于姜31克  香附15克
   连服两剂,无不良反应,似觉包块移动。继续用附子理中汤去参加吴英、细辛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24克  白术24克  细辛3克
   炙甘草24克  吴萸12克
   又服两剂,不复恶寒,胁下包块散去,但隐隐作痛,咳、痰涎亦随之减轻。法当温肝利肺止咳,小柴胡汤加减治之。
   柴胡9克  半夏15克  黄芩6克  甘草12克
   干姜18克  五味6克  细辛3克  青皮12克
   赤芍9克  香附12克
   连尽二剂,即告痊愈。
   五、肾    咳
   肾为水脏,主水主精,而水中又潜藏命门真火,即生气之相火,为安身立命之主,故肾水潜有真阳,肾火能生真阴,阴阳相济,水火互根,昔人谓肾以水为体而火为用,正系有见于此。肾与肺为子母之脏,一主水,一主气,金水相生,水天一气,水气通调,百脉和畅,则为无病。倘肾中真阳不足  则水不归壑,泛为痰饮,冲肺而咳;真阴不足,则气不归元虚火上炎,灼肺而咳。即所谓水泛金寒则咳,水涸金枯亦咳,咳则金母受伤,自必更影响及于子脏,故肾咳尤须标本并治。但肾具水火二性,互相蕴涵,虽有阴阳偏盛之病,却不可采寒热互攻之法,但当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既由阴阳偏盛偏虚,而再去其偏盛,则两败俱伤矣。前哲渭肾家水不足,勿扑其火,须滋阴之真源以配火;肾家火不足,勿伤其水,须益火之源以配水。故肾阳虚者,只宜甘温益火,大补元阳,而不可伤阴气,忌凉润与辛散;肾阴虚者,只宜甘寒壮水,大补真阴,而不可伐阳气,忌辛燥与苦寒。本此以治肾咳,则庶几可矣。
   世谓阴虚火旺,多伤于房劳,法当滋阴降火。房劳过度则伤肾,此世人皆知者。但所伤者,为肾中之阳,抑或肾中之阴,则非世人所习知。病者狃于习俗,无不道其伤阴,而医者亦随之而说阴虚,于是滋阴之弊,遂固结而不可解,流毒有年,贻误人实多,此不可不辨而明之。
   王节斋云:“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者,不可服参、芪,服之过多则死。”赵献可讥之曰:“自此说行而世之治阴虚咳嗽者,视参、芪如砒毒,以黄柏、知母为灵丹,使患此证而服此药者,百无一生,良可悲也。”赵氏谓:“盖病本起于房劳太过,亏损真阴,阴虚而火上,火上而刑金故咳,咳则肺金不能不伤矣。余先以壮水之主之药,如六昧地黄之类,补其真阴,使水生而火降,随即以参、芪救肺之品,以补肾之母,使金水相生而病易愈矣”。张景岳亦谓:“内伤之嗽,则不独在肺,盖五脏之精皆藏于肾,而少阴肾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  挟舌
本,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虚也。故凡治劳损咳嗽,必当以壮水滋阴为主,庶肺气得充,嗽可渐愈。”至龚居中辑著《红炉点雪》,对虚损几乎全以水亏火炽金伤立论,以益水清金降火治疗。王氏之说,固不足取,赵、张、龚三氏之论,俱重在伤及肾阴,但治法均以壮水滋阴。致使世俗多谓房劳过度,及一切肾虚之证,皆仅伤及肾阴,故所用药品多以熟地、枣皮、丹皮、茯苓、猪苓、泽泻、黄柏、知母、首乌、龟胶等,功专滋阴补水,人人所共信。殊不知肾为至阴之脏,先天之真阳寄焉,房劳所亏者,自属阴阳俱有,一般所谓阴虚者,多指肾为阴脏而说,非专指肾中之水虚,实亦并指肾中之阳虚也。即以景岳所列之阴虚证状而论,无论其为夜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根据前所论列,如何识别内虚咳嗽之阴阳虚实,则非仅为阴虚阳旺之象,而亦有阳虚阴盛之证。若不辨明,但称阴虚,但知滋水,势必阴愈盛而阳愈虚,咳嗽终无已时,阳虚、阴虚辩证明,则对证治疗,自可立竿见影。肾阳虚寒,肾水自盛,阳微而运转不力,常致水饮上泛,冲肺而咳。其人定见身重畏寒,四肢无力,精神困倦,声低懒言,唇色必淡,面色大多黑黯枯槁,一身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雨更甚,  食少心烦,喜热饮而恶生冷,身无发热痛苦,即有烧热,多在午后,非若外感之终日发热无已时也,心悸,头眩而咳嗽,痰多而涎,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舌质淡红,苔白润而猾。脉现迟微,两尺浮空。法宜峻补肾中之真阳,阳旺阴消,则咳嗽随诸证自愈,四逆汤治之。若肾阳微极,腹痛,下利,咽痛,或厥逆而咳嗽者,上方加黄芪、枸杞、杜仲治之。如其虚寒甚,腰脊重痛,咳嗽而痛益甚者,则加细辛、肉挂。如利甚,则加白木、大枣。咽痛咳甚,加桔梗。更有一种肾阳将脱,阴气上干清道之咳嗽,满身纯是阴象,喘促自汗,其脉浮大而空,或大如绳而弦劲,
唇色或青或白或黑,或芒刺满口,或舌苔燥极,口不渴,不思茶水,即渴亦喜饮极热汤水,爪甲青黑,或兼腹痛,心烦不安,阴气上腾,阳气亦随之而上腾,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法宜通达内外之阳以降逆,必须大剂通脉四逆汤救之,不可迟缓,缓则不救。
   肾阳素旺者,肾水多涸,此由肾阳旺盛,火盛血伤,元阴日竭,阴虚火动,虚火上炎,灼肺而咳,必以壮水滋阴为主,补其真阴,使水生而火降,阴长而阳消,肾气自摄,则咳嗽可愈。至其症状,患者大多精神不衰,声音响亮,饮食易消,小便短赤而浊,咽干舌燥,腰必胀,心多烦,口多褐,喜冷饮,有时潮热,逢亢阳更盛,咳嗽吐痰难出,有时则痰稠粘而黄,痰多带咸昧。舌质红,无苔而润,有时甚至燥裂。脉则浮大有力。法当滋阴降火,阴阳和平,则咳嗽自愈。宜六味地黄汤治之。如更呛咳气急,  咽喉干痛,声嘶神惫,甚至咳血,舌质红,脉细数。则用百合固金汤加减主之。至于精不化气,阳不化水,阳浮阴孤,水泛火逆而咳嗽者,又当从阳引阴,从阴化阳,宜金匠肾气九治之。
   又肾合膀胱、三焦。《内经》咳论谓:“肾咳不巳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膀胱者,津液之腑,水道出焉,故咳而遗溺,新订猪脬黑豆汤治之。亦有膀胱气机不降而返上,气化冲肺而咳嗽,则应以五苓散倍挂,化膀胱之气,小便通而咳嗽自愈。又谓:“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三焦者,中渎之腑,故腹满,咳则中焦不能主纳,故不欲食饮也。凡久咳不
巳则眼脸皮肿,而现头痛,波及上焦,几此皆为三焦之气化不通,新订麻黄甘草葱白汤治之。三焦之气通,则咳嗽自止。
肾咳之深重者,除药物治疗外,首应坚心立志,断绝色欲,苟不禁忌房事,实难完全治愈。食品以清淡为宜。
   方解:
(一)四逆汤  炙甘草  干姜  附片
《伤寒论》以此方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重畏寒,脉微欲绝,四肢厥逆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若不以四逆回阳,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附子大辛大热,  火性迅发,无所不到,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品,能大补肾阳。干姜辛烈温散,能荡尽阴邪之阻塞;迎阳归舍。炙甘草甘温,温养阳气,和中缓急,调协互济,使肾阳伏藏,水不上泛冲肺,则咳嗽自止。至其加减法详正文内。并参看伤寒咳嗽新订四逆加麻黄汤方解。
   (二)通脉四边汤  干姜  炙甘草  附片
   按通脉四逆场与四逆汤,药同量异,主治亦异。《伤寒论》四逆汤原方之分量:炙甘革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一枚。通脉四逆汤:  干姜三两
(强人可四两),炙甘草二两,附子生用去皮大者一枚。至其所主治,《删补名医方论》注谓:“中寒阳微不能外达,主以四逆。阴盛于内,隔阳于外,主以通脉。是则可知四逆运行阳气者也,通脉通达内外之阳气者也。今脉微欲绝,里寒外热,是肾中之阴盛,隔阳于外,故主之也。倍于姜加甘草佐附子,易名通脉四逆汤者,以其能大壮元阳,主持中外,共招外阳迟之于内。盖此时生气已离,亡在俄顷,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岂能急呼外阳耶?故易以干姜。”本证为肾阳将绝,满身纯是阴象之危候,放必须重剂救之,轻则无效,阳回则咳嗽自止。
   (三)六味地黄汤  熟地  山茱萸  茯苓  山药
丹皮  泽泻
   宋钱乙将金匱肾气丸减去桂、附,名六味地黄丸,成其养阴清热利水之用。地黄凛甘寒之性,制熟则味厚,滋肾水之不足,补真阴。山茱萸补肾温肝,固精秘气,强阴助阳。山药入脾肺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化痰涎。茯苓淡渗利窍除湿,泻热而下通膀胱,治咳逆。丹皮泻血中伏火,和血、凉血而生血。泽泻祛肾经之邪火,入膀肮,利小便。合之则成养阴清热利水之功。汪昂谓:“肾气丸熟地温而丹皮凉,山药涩而茯苓渗,山萸收而泽泻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本证为肾水涸
竭,火盛血伤,阴虚火动,故必以壮水滋阴为主,似不应利水,利之似反伤阴,不知用利药于地黄之类,以行其润之功也。李时珍曰:“茯苓、泽泻皆取其泻膀既之邪气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药,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必致偏盛之害矣。”肾水旺而火降,肾气自摄,则咳嗽愈。
   (四)百合固金汤  百合  生地  熟地  麦冬
白芍  当归  贝母  玄参  桔梗  甘草
   百合甘平清润,保肺止嗽。二地滋养肾水,补阴清热。玄参助之,壮水之力更强;更佐当归、白芍,养血凉血。麦冬以清热生津。桔梗、甘草以利咽保肺,药多甘寒之品,肺肾双补,使真阴受益,虚火自平,而咳嗽痰血及咽干喉痛诸证自愈。
   (五)金匱肾气丸  熟地  山茱萸  茯苓  山药
泽泻  丹皮  肉桂  附片
   本方《金匱要略》凡五见,为治肾病之主方。陈修园谓:“肾者水脏也,凡水病皆归之,故用茯苓、译泻,山药利水之药;水过利而肾虚恶燥,故又用熟地、萸肉、丹皮等滋敛之药;又水为寒邪,故用附子、肉栓等助阳通痹之药,相济而相成, 总以通肾气,利小便为主,此八味丸之正义也。”并斥薛立斋、赵献可借用此方补火为不恰当。柯韵伯亦谓:“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火少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问,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本证由肾中真阴真阳皆不足,以致精不化气,阳不化水,必补益肾中真阴真阳,然后阳蒸阴化,胃气充盈,则不治咳嗽而咳嗽随诸证自愈。
   (六)新订猪脖黑豆汤  猪脖  黑大豆
   猪脬即猪之膀胱,俗称猪尿包,此以形治病者也。用猪胯胱补人体膀胱之虚,化气外行,则遗溺自止。李时珍谓:“治梦中遗溺,所主皆下焦病,亦以类从尔。”豆有五色,各治五脏,黑豆属水,其形象肾,而又色黑通肾,主补肾脏。膀胱不虚,则肾咳无所传,肾气旺,则肾咳可愈,无所传矣。肾与膀胱之气俱旺,则水有所主,遗尿随咳嗽而愈。
   (七)五苓散  方解见伤湿咳嗽。
   (八)新订麻黄甘草葱白汤  麻黄  甘草  葱白
   麻黄甘草汤,《金匱要略》水气篇治里水之方。徐灵胎谓:“麻黄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之最轻者,不专一经,而实无经不到,盖出入于空虚之地,凡有形之气血不得而御之也。”汪昂亦谓:“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家专药,而走太阳,能开腠散寒。”甘草味甘,甘能补中,中气旺则脏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驱其不正之气;昧甘补脾,脾气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葱白辛散,能扶阳而通上下之阳,散则又能祛寒,故仲景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并加之,以通脉回阳。三药合之,则能通三焦之气化而散寒。本证乃三焦之气化不通,气通寒散则咳嗽自愈。
治验:
(一)陈×x,男,50岁,工人。
患者平日即有咳喘病,但不甚严重,照常劳动,面容消瘦,两颧突出,苍白无神,唇青白,心累心跳,手脚酸软无力,困倦思睡,耳鸣腰痛,恶寒,两膝以下冰冷,口于不渴。近月来加上外感,咳嗽气紧加剧,咽喉发痒即咳,一咳连续一、二十声,吐风泡沫痰,有时为涎痰,痰带咸味。舌质淡红,苔白滑微黄。脉浮紧而细。经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无效。改服中药,诊断为肺火旺盛致咳,连服清金降火之药八剂。每剂皆有黄柏、知母、贝母、石膏等类药昧,石膏分量竞达30克。服后更趋严重,  咳痰不出,哽阻喉间。此由肾阳先虚,外感风寒侵袭。法当先行解表,麻黄汤加味宣散风寒以平咳。
   麻黄6克  杏仁15克  桂枝9克  甘草15克
   紫苏9克  防风15克  半夏18克  生姜31克
   尽剂后,继续用麻黄甘草汤加味治之。
   麻黄6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干姜15克
   细辛3克
   服药后,咽喉已不发痒,咳嗽大减。但心果心跳,手足软弱无力,恶寒等证状末减,应进而扶其肾阳,阳旺则肾水不上泛,咳嗽及其它诸症可愈,四逆
汤加茯苓治之。
   制附片3l克  干姜24克 炙甘草24g  茯苓18克
   连服二剂,咳嗽虽减,但其它症状未明显减轻,必须大剂四逆汤扶肾阳。
   制附片62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62克
   又服二剂,耳鸣腰痛告愈,恶寒等证状亦减轻仅微咳,附子理中汤加桂治之。
   制附片62克  干姜31克  党参24克  白术31克
   炙甘草31克  桂子12克
   服二剂后,自觉精神转好,但手足仍软弱无力,思睡,胸膈痞闷,面容略现红润,四逆合苓桂木甘汤治之。
   制附片3l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茯苓18克
   桂  枝15克  白术18克
   连服二剂,诸证悉愈
   (二)林x x,男,60岁,农民。
   患者不能参加生产队劳动,已历十年,偶而在自留地内干活,亦咳嗽气喘不已。未发病时, 有如好人,但一动则喘气,上下气若不相接,平日最怕冷,暑热炎天亦不能脱帽。每次都因受凉发病,  咳嗽气紧,吐风泡沫痰多,不能平卧,两脚整夜睡不暖,食少不饥,胸膈痞闷,心累心跳。此次,更觉头晕头痛,身疼腰痛,面色青黯,但两颧有时发赤,唇青。舌苔白滑微黄。脉浮紧而细。此肾阳亏损,水泛为痰,复外感寒邪发而为病。法当温经散寒以止咳,新订麻黄附于细辛汤治之。
   麻黄9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干姜15克  生  姜62克  甘草31克
   连服两刘,头晕头痛,身疼腰痛等外感悉愈。而扶肾阳治本,四逆汤加挂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桂枝12克
   又服二剂,两足微温,心累心跳,咳喘有所减轻,泡沫痰仍多,上方加茯苓治之。
   制附片3克  于姜3I克  炙甘草31克  茯苓24克
   桂枝12克
   连尽两剂,诸证减轻。但患者为肾阳亏损,水泛为痰。四逆合苓桂术甘汤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茯苓24克
   桂  枝l8克  白术24克
   又尽二剂,诸证更减。但饥不思食,必须健其脾胃,附子理中汤加砂、蔻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白术24克  党参24克
   炙甘草31克  砂仁l 2克  白蔻12克
   又服二剂,胃纳转佳,喘咳均愈。嘱用附片生姜羊肉汤调理,巩固疗效。
制附片62克  生姜125克  羊肉—斤
病愈后,不复如前畏冷,暑天能脱帽,在自留地从事轻微劳动而不咳喘。
    (三)李××,男,38岁,工人。
   患者平日干咳几声,自认为年轻体壮, 不以为意。近一年来,咳嗽逐渐加重,气紧促,  勉力咳出痰,发现痰中带血,精神疲乏,乃到医院治疗,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服药无效。经介绍来我处治疗。
   患者面容瘦削,精神不振,但纳食不减,喜油脂食品,自觉咽喉干痛,咳嗽吐痰难出,连续咳一、二十声,面红筋胀,勉力吐出稠粘而黄之痰,略有咸味,有时痰中带血,盗汗,腰胀痫,渴欲饮冷。舌质红,舌上起裂纹。脉细数有力。综上辨证,此乃肾水涸而虚火上冲,灼肺而咳。法当滋肾阴之不足,水升则火降,咳嗽自愈。六昧地黄汤加麦、杏治之。
   熟地31克  山茱萸18克  山药24克  茯苓18克
   丹皮24克  泽  泻18克  麦冬24克  杏仁18克
   连服二剂,咳喘有所减轻。六味地黄汤加五味以敛肺而滋肾水,花粉润燥生津。
   熟地31克  山茱萸18克  山药24克  茯苓18克
   丹皮24克  泽  泻24克  五味12克  花粉24克
   连尽四剂,一咳即吐出痰,痰中已不带血,咳喘随之减轻。改用百合固金汤加昧治之。
   百合3l克  熟地31克  生地31克  麦冬24克
   白芍15克  当归18克  贝母12克  玄参15克
桔梗15克  甘草12克  五味12克  花粉24克
又服四剂,咽喉干痛及腰胀悉愈,仅微咳,用补水扶阳法,潜阳以化阴,滋肾九主之。
   知母24克  黄柏24克  上桂12克
   连服四剂,诸症痊愈。


--------------------------------------------------------------------------------
 
--  作者:医林春风
--  发布时间:2005-9-26 17:18:33

-- 
附:妇女经期、胎前、产后咳嗽
   妇女之咳嗽与男子同,惟行经期中与胎前、产后,因其生理之异而有差别,故与普通咳嗽之治疗,略有不同,兹分别叙述如下。
   妇女在经期中之咳嗽,应辩明其属阳虚阴虚,对证施治,姑能无误。因阴虚者,为气有余之候,经水多先期而至,或亦能对期,其人必精神健旺,忧郁易怒,起居动静,一切有神。舌苔红润而燥。脉多洪大而数。宜郁金散加减治之。如兼见小腹胀痛,加赤芍、腹皮、血余、木通治之。如腰痛,再加续断。因阳虚者,阳虚则气不足,经水多后期而至,其人身重畏寒,困倦懒言,喜眠踡卧,饮食减少,面色苍白无神,喜吃酸辣热物,冷食全然不受,频发咳嗽,但痰不易出,多白泡沫涎痰,肚痛,经水来量少而色淡,或乌黯色,或成小块小坨。舌苔白润而滑,或带乌白。脉沉细。法当扶阳以生血,宜加味咐子理中汤治之。    ’
   胎前咳嗽,亦称妊娠咳嗽,或称子嗽。世之医者,多宗四物汤治胎前诸证,有护胎之功,安胎之能,率以四物汤为主,酌加治咳药味,药中有犯胎者,相戒不敢用。张洁古治妊娠中杂证,虽硝、黄、柱、附之类无所不用,然必合四物汤以护胎。清张石顽谓:“举世皆以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半夏、桂、附为陨胎峻药,熟知反安胎妙药哉!盖子气之安危系乎母气之有偏盛与否,若母气多火,得芩、连则安,得挂、附则危。母气多痰,得芩、半则安,得归、地则危。母气多寒,得桂、附则安,得芩、连则危。务在调其偏盛,适其寒温,世未有母气逆而胎得安者,亦未有母气安而胎反堕者,所以《金匱要略》有怀孕六、七月,胎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用附子汤温其脏者,不可不知。”个人在临证中,对胎前咳嗽与普通咳嗽治法基本相同,外感,则按定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为准;内伤,则按定阳虚、阴虚之别;对症下药,有是证即投是药,不必顾忌某药动胎,某药堕胎,疑而不用。《内经》所谓有故无陨,即此意也。胎前咳嗽常见者,大多由中气不足,而兼外感咳嗽;其证见头痛身疼,恶寒发热,或有汗,或无汗。舌苔白润。脉现浮缓。宜辛散而略兼润养方治之,六君子汤加剂芥、防风为宜。如兼肚痛,加椒目、艾叶。呕吐加砂仁、生姜。其因气虚,无外感可征之咳嗽,致影响胎气者,证见困倦懒言,四肢无力,贪眠喜睡,唇色青淡而喜热饮,食少心烦。舌苔白润而滑。脉洪大而迟缓。宜六君子汤加砂仁、白蔻以补胃气而安胎。其由阴虚火旺,灼肺而咳者,大多咽痛,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咳痰难出,稠粘带微黄色,口中津液少。舌苔干黄。脉洪大而数。以致胎动不安者,宜润燥滋阴以安胎,新订参
麦安胎汤治之。
   产后咳嗽,由瘀血上冲,而兼见气虚所致者。舌苔白腻而厚,或见紫点。脉浮大无力而空虚。甘草于姜汤加血余治之。如兼腹痛,则加秋石,或童便。如瘀血已尽,仍然咳嗽,全身酸痛,吐风泡沫痰。此外感寒邪,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去干姜而易炮姜治之。因偶感风寒而咳嗽不已者,兼见气喘四肢浮肿,胸膈不利,痰不易出,吐痰稠粘,多冒酸水,两胁疼痛,往来寒热,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产妇新产后,气血虚衰,偶或摄养不慎,最易遭受风寒侵袭而咳嗽,从现象看,本不应用此峻剂,正因产妇气血俱虚,若以荆芥、防风、牛劳、紫苏、前胡等味治之,不易立将风寒之邪祛之外出,愈疾之功不易见,而拖延时日,致令产妇经久不愈,则必更虚,正宜用此峻剂,一服而驱邪外出,肌表两解,一汗而愈。如无外感,由于气血虚哀而咳嗽不已,脉浮大无力。法当补其气血,当归补血汤治之,气血
既旺,不治咳嗽而咳嗽自愈。
   妇女因生理关系之咳嗽,其护理最关重要。在经期中,忌吃生冷瓜果及用冷水洗衣浆裳,恐寒凉伤及经络,因而停经闭经,久咳不愈,成为痨症。胎前产后,避风寒,节饮食,知所保养,尤其产后,气血虚衰,最易遭受风寒侵袭,治之不当,多有后遗症,为终身之痼疾,如产后寒等。
   方解:
   (一)郁金散加减  郁金 枳壳  莱菔子  丹参当归  马兜铃  茺蔚子  甘草
   本方乃养阴清热,生血活血之方也。郁金辛苦气寒,入心及包包,兼入肺金,凉心热,散肝郁、下气、破疲血而生新血。治妇人经脉逆行,气血诸痛。茺蔚子辛微苦寒,入心包络及肤肝,能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为经产良药。积壳苦酸微寒,功能破血,治咳嗽水肿,宽肠胃。兜铃清肺热,降肺气,治痰嗽喘促。莱菔子长于利气,宽中化痰,散瘀消食,治咳嗽吞酸。当归苦温,主咳嗽上气。叶天士谓:“其主咳逆上气者,心主血,肝藏血,血枯则肝木挟心火上刑肺金而咳逆上气也。当归入肝养血,入心清火,所以主之也。”凡妇人诸不足,一切血证,阴虚而阳无所附者,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抚,使气调而血和也。丹参气寒而降,入心与包络血分药也,破宿血,生新血,调经脉,功兼四物,为女
科要药。甘草协和诸药,泻邪热而养阴血。本证为妇女经期中咳嗽不已,经水不调,先期而至,所现证候,多属阴虚,为气有余,故养其阴,清其热,去瘀血,生新血,经调则百病散,咳嗽随诸证自愈。
(二)加味附子理巾汤  附片  党参  白术  炮姜  炙甘草  茯苓  当归  木通  血余  肉桂  吴茱萸
   附子理中汤方解,参见肺咳。本方加苓、归、吴萸、木通、血余、肉桂而成,用治经期咳嗽中偏于阳虚者。肉桂辛甘大热,气厚纯阳,入肝肾血分,补命门相火,治沉寒痼冷,疏通血脉。吴萸辛温,主温中下气,咳逆寒热。叶天士谓:“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咳逆寒热之证生焉。吴茱萸辛温暖肺,肺气下降,咳逆寒热之证自平也。”茯苓助阳益脾,淡渗利窍,主咳逆,逐痰水。但恐阳过旺,反伤阴血,则又用当归和血、生血。血余即人头发之经煅者,补阴生血。陶弘景《名医别录》谓其主治咳嗽。木通甘淡,世人皆知其通水道,导诸湿热从小便出,而没其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之功,亦即湮没其主治瘀血及调经之功。故阳虚月经不调者,必当扶阳以生血、和血、行血,经调而咳嗽自愈。
   (三)六君子汤  方解参见百日咳。
   胎前咳嗽常见者,大多由于中气衰弱,故以六君子汤阴阳兼调之,而随证加减。
   (四)新订参麦安胎汤  党参  麦冬  白芍  黄芩  甘草
   本方为妊娠期中阴虚咳嗽而订定。党参主补五脏,五脏属阴,故大补元阴,养阴所以泻火,生津除烦渴,治虚咳喘促。麦冬清心润肺,泻肺火,火退则金清,金旺则水生,阴得水养则火降而心宁,消痰止嗽。黄芩、白芍苦平,甘草味甘,苦与甘化合以化阴。汪昂渭:  “黄芩安胎,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则胎安,养阴退阳,补膀胱水。”“白芍和血脉,敛汗安胎。”甘草入凉剂润剂,则泻邪热,养阴血,并协和诸药。以治妊娠期中,阴虚咳嗽,胎动不安为有效。
   (五)甘草干姜汤  方解参见肺咳。加血余补阴生血,止血化瘀血。陶弘景谓其主治咳嗽。合之治产后瘀血上冲而兼气虚咳嗽者有效。
   (六)新订麻黄附于细辛汤  方解见伤寒咳嗽。
   (七)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解见伤风咳嗽。
   (八)当归补血汤  当归  黄芪
   本方为补气血之剂。当归味苦入心能补心,心为生血之源,心主血,肝藏血,血枯则肝木挟心火上刑肺金而咳逆上气,当归入肝养血,入心清火,能润能清,咳逆上气自愈。黄芪甘温补肺,肺为正气之宗,当归得黄芪而血有所附,黄芪得当归而气有所依,可名补血汤,亦可名补气汤。而称补血汤者,用黄芪五倍于当归,以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又有当归为引,则从之而生血,取阳生阴长之义。欲补气则倍当归而轻黄芪,从阴以引阳也。今产后血暴下注,多属血虚,即有瘀滞腹痛,只宜温中补血,活血行气,气得温而瘀滞自行,血得活而瘀滞自散,今得补血之品,而血虚可复,又得补气之味,而血有所统,则咳嗽自愈。
   治验:
   (一)张x x,女,29岁,工人。
   患者经常肚痛,月经每月推迟,量少而色淡红,经期中及前后,频发咳嗽,咳痰不易出,多白泡沫涎痰,喜吃辛辣热物,恶冷食,面色恍白无神,恶寒特甚,多吃油脂即肚泻,嘴唇青白。舌质谈红,苔白润而滑。脉微细。此属阳虚月经不正常,故须扶阳生血,经行正常,咳嗽自愈,附子理中汤加香附治之。
   制附片31克  党参31克  干姜24克  白术24克
   炙甘草31克  香附12克
   服药二剂,继续以加味附子理中汤主之。
   制附片31克  党参31克  炮  姜31克  白术24克
   炙甘草31克  茯苓18克  当  归15克  木通12克
   吴茱萸9克  挂子12克  血余炭15克
   连服二剂。据患者云:.“饮食增多,肚痛腹泻均愈,精神转好,月经正常而不咳嗽也”。
   (二)卢某某,女,24岁,农民。
   患者已怀孕五月,受孕两月后,即微感咳嗽,未及时治疗,稍后咳嗽增重,就诊于中医,服药无效,而咳嗽反加剧。检阅前数医之处方,多着重安胎,而末从病来对证治疗。病者头晕,一身痛,喉管发痒则咳,连续不断,咳时吐风泡沫痰,有时呕吐清水,肚痛,四肢无力,困倦无神,恶寒特甚,不思饮食,喜酸辣厚味。舌苔白腻而微黄。脉浮紧而洪大。法当祛风散寒,麻黄汤加味治之。
   麻黄6克  杏仁15克  桂枝12克  甘草18克
   紫苏9克  防风9克
   服药一剂,喉管已不发痒,咳嗽随之减轻。上方去苏、防,加姜、夏治之。
   麻黄9克  杏仁18克  桂枝12  甘草18克
   半夏18克  生姜31克
   尽剂后,咳嗽又减轻。但恶寒、肚痈,食少心烦,困倦无神。此寒邪入里,应对症治疗,不要顾虑用药动胎,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麻黄9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生姜31克  甘  草31克
   连服两剂,诸证大减,微咳,仍然恶寒,四肢软弱无力,是寒邪虽去,而阳气不足,附子理中汤加茯苓治之。
   制附片31克  党参31克  白术24克  干姜24克
   灸甘草24克  茯苓24克
服药一剂,原方加桂、椒目。
制附片31克  党参31克  白术24克  干姜24克
炙甘草24克  茯苓24克  桂枝9克  椒目9克
尽剂后,已不畏寒。仅有微咳,肚子隐隐作痛, 饮食不多,烦躁不安。舌苔转为白滑而润。脉洪大而迟缓。用六君子汤加味补胃气以安胎。
   党参18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15克
   半夏15克  陈皮12克  砂仁9克   白豆蔻9克
   椒目9克
   连服三剂,咳嗽随诸证告愈而平。
   (三)林x x,女,54岁,农民。
   患者在二十年前,因产后感寒,即患咳喘病。由于误治,成为痼疾。最近五年来,年老体衰,日趋严重,每到冬季,就不能下床行动,咳喘均甚,直至第二年春季气候暖和时,才能下床行走,但仍不能劳动。此次,感寒发病,头痛身疼,恶寒发热,咳喘更较前严重,吐风泡沫痰,不能平卧,饮食减少。舌苔白润而微黄。脉浮紧。宜先解表,麻黄汤加味治之。
   麻黄9克  杏仁18克  桂枝12克  甘草18克
   半夏18克  生姜31克
   服药后,咳喘略减轻,咳时喉中发痒。此风邪入血分,麻黄汤加苏、防治之。
   麻黄9克  杏仁18克  桂枝12克  甘草18克
   紫苏12克  防风15克
   尽剂后,外感虽大减轻,而脉转沉细,畏寒,咳喘尚甚,此里阳虚而表寒末尽。法当温里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麻黄9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干姜31克  生  姜31克  甘草31克
   上方连服三剂,诸证减轻。因阳虚畏寒,中宫不运,时时咳吐清痰。法当温阳建中,以平咳喘,附子理中汤去参治之。
   制附片62克  白术31克  干姜31  炙甘草31克
   连服二剂,喘平咳止,不复畏寒,能从事轻微家务劳动。但饮食不多,脾胃虚弱,附子理中汤去参;加砂、蔻、吴萸治之。
   制附片62克  白术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砂  仁9克  白蔻9克   吴萸12克
   又尽二剂,即告痊愈。
   据整理此病例时了解,自病愈后迄今数年,虽寒冷季节,亦未发病。
   按:农村中相当多妇女,因产后摄身不慎,患咳嗽哮喘病成为痼疾,乡里称goubao(鼻勾 鼻包)病,终身不治,为产后感寒的严重后遗证。其实此种沉寒痼冷之疾,辨证精确,用药得当,虽二十年之久,仍是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