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 英文:中苏关系破裂关键:苏方建议周恩来搞掉毛泽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08:14


核心提示: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马林诺夫斯基对总理讲,就说中苏关系所以坏了,是因为毛泽东跟赫鲁晓夫,你不喜欢我,我不喜欢你。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当时他用了一个俄语动词,是很少用的,这个词我都很少听到,那么我们现在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也应该把毛泽东搞掉。

凤凰卫视2011年2月2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鲁湘:1964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一条举世瞩目的消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细心的人们发现在这条消息的右下角,另一条消息同样具有爆炸性赫鲁晓夫下台了,于是有人戏称,是中国的原子弹把赫鲁晓夫轰下了台。

卢弘(《伍修权传》作者):毛泽东这个人他是非常灵活的,因为这马上就是一个震动世界的大消息,他立即用一条中国的消息,压住这一条消息。

解说:三、二、一,起爆,公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

吴丽元(原新华社社长吴冷西之女):那我们爆炸第一颗核炸弹当然是我们的头版头条了,是最大的消息,那么在一般的情况下,在报纸安排消息的时候,比如一些我们认为重要但是又不愿意给它特别重大的政治意义的,我们就给它放在一版右下角。

卢弘(《伍修权传》作者):赫鲁晓夫下台中国原子弹上天,一个上天一个下台,这两件大事在同一天发生,这更加震动世界。

解说:赫鲁晓夫下台,中国原子弹上天,这两起举世瞩目的事件,虽然在时间上是一种完全的巧合,但是在中共宣传机构的巧妙安排下,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应。

这就是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苏共政权的更迭是否会让处于持续恶化状况的中苏关系有所改善,北京在用心思考着时局的变化。此时,恰逢苏联纪念十月革命47周年活动之际,按照惯例不是逢五逢十的十月革命节纪念日,中共只派一般分量的代表团,但是这一次毛泽东决定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贺龙为副团长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

卢弘(《伍修权传》作者):一个了解苏共中央他们现在的立场和态度,另外咱们主动表示友好,希望促成苏共中央向好的方面转化。

李丹慧(历史学者):表明周恩来是一个温和的人物,是苏联可以接受的,不是像邓小平,邓小平是那种吵架的斗士,不是邓小平,那么就把这个信息给苏联。

解说:11月7日晚,苏共举行了庆祝招待会,所有被邀请来参加十月革命节的外宾,都参加了这次盛大的晚宴。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酒席开始以后勃列日涅夫祝酒,祝完酒以后,他专门把麦克风拉到主席台前让国防部长讲话,国防部长当时是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他这个讲话里面抨击了美国帝国主义。

李丹慧(历史学者):当时他们有苏联的外交官在那儿,当时就很生气,说这个人胡说八道什么,这不是惹恼刺激美国吗。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总理一听这个好像他对美帝是批评的,好像还可以,所以就向贺龙元帅建议,咱们去跟苏军的老朋友们见见,跟他碰碰杯去。

解说: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次本来表示友好的碰杯,竟然引发了一起严重的外交事件,而且这起事件最终把中苏双方试图缓和关系的计划全部打乱。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马林诺夫斯基开始就对贺龙,拍拍贺龙元帅的元帅服,他说你们这个元帅服很漂亮,我们这个元帅服也很好看,但是他说这个东西都是非常浮华的东西。我们这个元帅服是斯大林给我们胡造的,你的元帅服是毛泽东给你们胡造的,这当然损害了,贺龙说什么话,什么意思不懂,贺龙回头就走了。

解说:王钢华,时任外交部俄文组翻译,在这次访苏任务中他担任贺龙的翻译,他亲历了11月7日晚,整个事件的经过。马林诺夫斯基在贺龙面前吃了一个软钉子后,他又来到周恩来面前。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马林诺夫斯基对总理讲,就说中苏关系所以坏了,是因为毛泽东跟赫鲁晓夫,你不喜欢我,我不喜欢你。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当时他用了一个俄语动词,是很少用的,这个词我都很少听到,那么我们现在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也应该把毛泽东搞掉。

解说:担任周恩来翻译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阎明复,由于现场种种原因,阎明复并没有听清楚关键的把毛搞掉一句,而这一句王钢华听清了。正待他准备翻译给周恩来时,现场临时有变动打断了他的翻译,而此时马林诺夫斯基显得意犹未尽,仍对着周恩来喋喋不休。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不要搞政治魔术,不要让任何鬼,让任何毛,任何赫鲁晓夫来干扰我们,周总理听了以后,当然很生气了,马上就向他提抗议了。

解说:此时周恩来还没有听到翻译补充把毛搞掉一句,但是马林诺夫斯基的言论,已经让周恩来意识到这是一种挑衅行为,于是他向勃列日涅夫提出抗议要求道歉,然后率领全体中国代表团成员在众目睽睽之下离开了宴会现场。

回到代表团驻地后,周恩来向阎明复、王钢华仔细核实现场情况,这时才发现把毛搞掉一句漏译了。周恩来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责成随员发发送电报,请示在北京的毛泽东。

朱睿真(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周恩来一夜好像都没睡觉,就向中央报告,等中央的指示,很紧张。

解说:让周恩来感到不安的原因是,目前还难以判断这起看似意外的事件是否是苏方提前预设,有意而为之,如果真是这样又究竟意欲何为。而更令他担心的是人言可畏,尤其是那些就在宴会现场的各国记者,他们或许会拿这事件大作文章,果然他的担心在第二天就应验了。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第二天11月8日西方报纸就有报道,说是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达成了协议,要毛泽东下台让周恩来当中央主席。

李丹慧(历史学者):国外媒体的这种报道周恩来肯定特别紧张,因为周恩来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特别是在处理和毛泽东的关系上,他当然非常紧张。

解说:当周恩来在莫斯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的时候,北京的毛泽东已经开始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代表团的请示电报。

姚培生(外交部中苏档案解密参与者):毛泽东说了,说这样好了,我们可以抓住他的辫子了,说你干涉内政这叫挑衅。

吴丽元(原新华社社长吴冷西之女):我们要抓住这个事情展开攻势,要求代表团在莫斯科就要展开攻势,不怕闹,不怕不欢而散,要把这个事情向他们提出严正抗议。

解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即刻起草了一份电报,发给莫斯科中国代表团,内容的主题是放手让中共代表团对苏共新领导集团采取攻势进行抗议。第二天中午,当勃列日涅夫率领着苏共中央领导来到中共代表团驻地时,中共代表团早已严阵以待。

姚培生(外交部中苏档案解密参与者):周恩来正式向苏共中央提出强烈抗议,那么勃列日涅夫反对解释,这是国防部长喝了酒了,他是个军人比较粗,意思你们不要介意。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这是政治家的一种托词,实际上你说在外交场合,特别是这种高级的外交场合,双方都是最高领导人在那儿,谁能喝酒,开玩笑。所以说马林诺夫斯基喝醉酒了,所以周总理说,他是酒后吐真言。

解说:在中共有准备的攻势面前,最高领导勃列日涅夫只有反复解释,一再重复同样的话显得非常被动。

解说:毛泽东曾经形象地将这次周恩来访苏之行,比喻成到实地进行火力侦查,第一、是想了解信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又是如何把气焰极甚的赫鲁晓夫搞下了台;第二、是想了解他将会执行什么样的对华政策。

当然周恩来此次访苏,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寻找在新的苏共中央领导下,中苏关系是否有缓和的基础。为了这个目的,中共在接到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联名向苏联中央新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等人发出贺电,在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这样的一种姿态显然不仅仅是外交礼节的需要。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贺电里边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苏联共产党苏联人民前进道路上每一步,每一个进步都是表示欢迎的,意思是你们把赫鲁晓夫搞下去是一个进步。

解说:为了显示中共的诚意,中共决定停止在媒体上进行了一年多的公开大论战,中共主动地偃旗息鼓传达给苏共一个积极的信号。

卢弘(《伍修权传》作者):我们的报纸上多少年来都是骂他们苏修集团,暴露他们的阴暗面,这个时候正面宣传他们的伟大建设成就,就是完全讲好话的。

李丹慧(历史学者):苏共国内的一些舆论宣传也有些变化,谈到战争不可避免,就是谈这些问题,和中共的观点比较接近的。

解说:对于中共主动示好苏方也给予回应,当中共派出了相对温和的周恩来做代表团团长,这无疑又是一个积极的暗示。

李丹慧(历史学者):苏联方面还是对周恩来的接待还是很不错的,一个是游行,游行的时候呢,还是把毛泽东像是派在前边的,然后他的座位,就是看这个十月革命庆祝的座位,周恩来的也都是排在前面的。还是有一些区别对待,苏方对于这个是寄予厚望。

解说:在中共看来种种迹象表明,新的苏共领导集体有可能调整内政外交方针,同样在苏共看来,中共的积极姿态让他们从中看到了中苏未来趋向缓和的希望。

李丹慧(历史学者):因为他们认为,苏中之间前段时间闹得这么僵,主要问题在于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这个人说话胡说八道什么的,所以赫鲁晓夫下台了,那么苏中关系很有可能改变,有所改善。

解说:然而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一句把毛搞掉,却瞬间让中苏关系缓和的可能性变为零,甚至向着一种更坏的方面发展,对立与敌视的消极情绪重新回到谈判桌上。11月11日晚,中苏两党举行了在莫斯科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谈。

李丹慧(历史学者):周恩来就明显地提出来,说你们不要背赫鲁晓夫的包袱,背着这个包袱干什么,你就改弦更张,你们另起炉灶自己干,自己来创造新的路线,那么你们就应该否定苏共二十大、二十一大什么什么,那么苏联不就很恼火吗。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米高扬说了一句话,说他们领导人说我们跟赫鲁晓夫主要是国内政策上面、个人作风上面、干部政策方面,跟我们有分歧有错误,至于他跟中共的关系,我们跟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

卢弘(《伍修权传》作者):这样呢,就把他们的老底就端出来了,就是他们根本不会改变立场,我们中国想促进它转化,实际上不可能。

解说: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这是毛泽东对勃列日涅夫执行的对华政策最为准确的概念,作为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执政长达十八年之久,仅次于斯大林,他的执政方针是尽最大可能保持继承性和避免走极端,保守是勃列日涅夫的政治名片,而这也成为中共与苏共新中央无法继续进行对话的症结之一。

李丹慧(历史学者):如果说这次中苏两党会谈是一次缓和的机遇的话,那么其实这个的基本条件从苏方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不能够自我否定自己。那么中共方面也是,中共这个时候是经济困难时期已经度过去了。然后国际共运左派队伍壮大,然后中国共产党的那种要当国际共运领袖,要让毛泽东做国际共运领袖的这种意识也是更加膨胀,所以他也没有这种真正就是说,我要在这次会谈中间做出很大的让步,然后和苏联达成新的团结,没有,其实已经没有这种基础了。

解说:如果说团结是一面旗的话,面临国际共运暂时出现的分裂局面,中共与苏共都希望自己能扛起这面大旗,但是中苏在根本利益上的诉求不同,注定这是一场没有共同基础的对话,也注定中苏关系缓和不过是一个肥皂泡。 

王鲁湘:1964年12月,当中共代表团飞回北京时,毛泽东亲自带领党政领导一起到机场迎接,而且还给周恩来送上一大束百合花。这种极具政治意义的姿态,表明中共领导人紧密团结,不会被苏共牵着鼻子走,也坚决支持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苏联的立场。

在发生马林诺夫斯基事件之后,中苏双方的最高层就一直没有再进行过面对民的接触,直到三个月之后的1965年2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访问云南后,途径北京进行访问,为了欢迎柯西金的到来,毛泽东特意准备了一个见面礼送给他。

解说:1965年2月1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连续播发名叫《某公三哭》的三首散曲,一时间这三首曲子震动了文坛,也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赵忠样(著名主持人):某公就是赫鲁晓夫,三哭,我记不大清楚,这个朴初老的这篇作品呢是广为流传,业内呢还有很多人去朗诵,这首政论诗写得非常谐趣妙趣横生。其中我记得很简单的,其它即使我都忘了,我永远记住这两句话,就是“土豆儿垫不满沙锅底,光秃儿顶不住羊毫笔”。

这里头有一个很深刻的政治内涵和政治的这种经历,因为我们当时说,赫鲁晓夫说共产主义就是土豆加牛肉,他呢仍然领导的这样一个时期,没有达成这样一个富足。土豆垫不满沙锅底,当然苏联做土豆不用沙锅煮,但是这个是作为元曲,我们都听了这个就是挺过瘾的。

解说:这三首曲子是佛教界著名人士赵朴初于1963年至1964年所作,《某公三哭》中《哭西尼》、《哭东尼》、《哭自己》,分别指的是国际政治舞台上三位显赫人物,他们分别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尼基塔·赫鲁晓夫,这期间三人先后遇刺身亡、病逝和下台。颇有政治敏感的赵朴初捕捉到三人姓名中都有一个尼字,就连续创作了三首语言辛辣朗朗上口的散曲,而恰好这些曲子又被赵朴初的好朋友,也是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姚秦看到了。

朱洪(《赵朴初传》作者):他看到这个曲子以后非常喜欢,然后就向周围的人推荐,这样康生也看到了,他看到这个曲子以后呢,他给毛主席看。他的本意倒不是什么别的,他是想看看这样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赵朴初这样写是不是妥当,但是毛主席很喜欢,因为毛主席也很喜欢诗词。

解说:一声霹雳惊天地,蘑菇云升起红戈壁,毛泽东不仅喜欢人民群众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一切反动力量斗争,还特意将赵朴初最初三首曲子的标题《尼哭尼》、《尼又哭尼》、《尼自哭》分别改为指向性更加明确的《哭西尼》、《哭东尼》、《哭自己》,又写了某公三哭四个大字作为总标题,并决定在柯西金访华时送给他见面礼,与此同时启动宣传喉舌大张旗鼓的面向全国播发。毛泽东此举自然别有深意,就是以此来公开讽刺苏共新中央,所执行的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

解说:1965年2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对越南进行访问之后来到北京,柯西金此次访华的意图,是促进中共参加即将3月份举行的兄弟党国际会议,中苏双方为避免国际共运的分裂做最后的努力。

姚培生(外交部中苏档案解密参与者):一开始柯西金说了句话,属于问候的,毛泽东你身体真好我很高兴,毛主席当时回答,暂时还死不了。柯西金说人生下来总是要死的,谁先死谁后死现在还不知道,就是他们就这样开始对话的,实际上毛主席当时心里已经很有气。

解说:毛泽东的不满主要是针对那个即将在莫斯科举行的兄弟党国际会议,这个会议是赫鲁晓夫执政时遗留下的一个问题。1964年7月,赫鲁晓夫在没有与中共和其它国家党进行商量的情况下,就单方面通知二十六国起草委员会,于当年年底到莫斯科开会,对于赫鲁晓夫的这种老子党左派毛泽东极为反感,

姚培生(外交部中苏档案解密参与者):毛泽东在内部讲过话,就说我们就是实行赖的政策,不同意开。

解说:毛泽东不同意召开这次兄弟党会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同八年前毛泽东二次访苏时的风光相比,八年后经历中苏两党的持续斗争,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发生了严重分裂,情况今非昔比。

姚培生(外交部中苏档案解密参与者):东欧那些党,包括欧洲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国家的非执政党,他们基本上都是站在苏联这一边的,我们的亚洲党跟我们党还是少数的,如果开起来的话,那显然就是两派严重冲突。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这个时候你召开会议,中共跟苏共现在争论得一塌糊涂,矛盾和分歧很大,你开什么啊,开这个会你要恢复团结,像1957年、1960年通过什么宣言,制定共同的斗争原则,这不可能的。 

解说:毛泽东坚决反对在当前局面下开兄弟党会议,是因为他认定这样的会只能导致国际共运组织的彻底分裂,因此就在不久前,周恩来访苏时毛泽都还与临行前,对此下了最高指示。

李丹慧(历史学者):就是下了死命令,毛泽东就是说这个会议绝对不能够开,如果要开那就是他们要分裂,国际共运分裂的责任在他们。

解说:在赫鲁晓夫执政时代,赫鲁晓夫坚持开,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代,勃列日涅夫仍然坚持开,这个兄弟党大会在此时究竟有着怎样的政治意义。

姚培生(外交部中苏档案解密参与者):主要还是巩固他们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我想是这样,否则他开这个会一干什么,是不是。他还是因为他是头,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头,他开这个会跟这些兄弟党协调立场,如果开成这个会当然对他有利的。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柯西金跟总理有谈话,安德罗波夫跟陈毅同志有谈话,我们方面都是劝他们不要开。总理说1964年我就劝你们不要把赫鲁晓夫的包袱,就是国际会议的包袱接过来你们把它扔掉,但是他们一直坚持,他们说得也非常哀求了,等于有一点,安德罗夫跟陈总说到这个程度。你让我们开吧,也不是我们苏共一个党要开,还有好多党要开,是不是,那么开,开完了以后不叫起草委员会,叫别的名字,日期也可以换,他说不开不好,变成我们头投降了,完了陈毅说开了,我们去参加我们也是投降。

解说:对于这场会议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苏共的目的,毛泽东显然早已洞若观火,而基于对中苏关系及国际共运局势发展的判断,毛泽东此时已经另有考虑。

李丹慧(历史学者):毛泽东这个时候,1965年3月份就借着这个会议,我彻底跟你国际共运,我彻底出来了,我要另起炉灶,我单干了,我不跟你了,我要转而去领导做第三世界的领袖,领导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解说:1965年2月11日,柯西金与毛泽东就3月份即将召开的,莫斯科二十六国兄弟党会议进行最后一次磋商

姚培生(外交部中苏档案解密参与者):毛泽东当然拒绝了,要开你们去开去,我们是不会出席这个会的,你们这么多年给我们实行的这种政策,在国际场合一直骂我们,我们也不怕了,你们要开你们自己开去。

王钢华(时任中共代表团翻译):他说我赞成你们开,下边一句话就说开了,我们就有文章好作了。所以主席的实际立场是反对他开的,反对他开的,如果你真要开,我就有文章好作了,我就可以批你了。

李丹慧(历史学者):其实毛泽东呢,就是想要把国际共运的分裂的责任推给苏共,他这个时候尽管他已经决定要和苏共分裂了,但是他也不愿意把国际共运分裂的责任自己揽过来。所以他做的那些文章,什么首先打着团结的旗帜是他提出来要去苏联,和苏共去搞缓和的,然后又通知其它各党都去,让其它各党看出他是举着团结旗帜去的,那么又阐述为什么,还没有到时机开这个会议,我们不同意开你要非得要开的话,那就是你要分裂而不是我分裂,就把责任推给苏共,所以毛总的这些目的都达到了。

解说:在勃列日涅夫看来,毛泽东这个表态就是直接向莫斯科显示了,要与苏共在国际共运领导权问题上一争长短的决心,于是他最终打消了同中共缓和关系的想法。

1965年3月1日至5日,莫斯科3月会议召开,被邀请与会的二十个兄弟党中共有十九个党到会,中国、阿尔巴尼亚、越南、印尼、朝鲜、罗马尼亚、日本等七个党决绝参加。与此同时北京也在商量对策,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酝酿,针对这次会议大作文章。

王鲁湘:几天后《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评莫斯科三月会议》的文章,文章评价此次会议是苏共领导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软硬兼施,七拼八凑,总算是开了一个支离破碎的会议,这个会议充满着凄凉和零落景象。同时该文还集中揭露了苏共新领导所谓三假三真的面目,既假反帝、真投降;假革命、真出卖;假团结、真分裂,文章的基调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旗帜鲜明、尖锐泼辣。莫斯科三月会议的召开,可以说是一个分界线,中国党和苏联党从此走向了分而不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