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拉·洛佩斯:廉政公署:改变港人生存状态_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6:21

走进廉署大楼

香港北角渣华道303号。25层的廉政公署新大楼所在地。它的背后,就是风光旖旎的维多利亚港。

上午9时30分。与普通商务楼不同的是,底层大堂通往电梯间的走廊上,设置着只有廉署人员门禁卡方可开启的闸机。大堂正面的墙上,则展示着《廉政公署的诞生》等展板,当年香港大学生上街集会游行要求“反贪污,捉葛柏”的大幅黑白照片,格外醒目。

廉署录影会面室的中央不是方桌或圆桌,而是一张近似三角形的桌子。

“廉署的市民开放日,邀请3000名市民前来参观。对许多香港市民来说,就像是过节一样,很多家庭扶老携幼而来。”廉署社区关系处高级新闻主任谭家辉先生告诉记者。

这一天并非廉署的开放日。经过两个多月的联络安排,文汇报成为走进廉署新大楼的第一家来自上海的媒体。

来自“黑暗岁月”的警告

所有的廉署访客必去之地,是廉署二楼的廉署展览厅。

时光在这里悄然倒流回到上个世纪,廉署尚未成立前的20世纪70年代之初——

“当我们在苦苦轮候一个公屋单位时,邻居却透过贿赂政府官员分配到5个单位”;“我只是一个街边小贩,但即使赚钱很少,仍然要向贪污集团献上‘茶钱’”……

当年香港底层民众的控诉,历历在目。

这段历史记者早有所闻,但展览厅对当年的称呼,还是让人感到意外——“黑暗岁月(TheDark old Days)”。黑暗和光明的分界,我们已经习惯以政权的更替来标定,但在香港却并非如此。廉署用这四个字,表达了廉署、其实是全体香港市民对当年社会贪腐成风的憎恶和唾弃。

每一个展台展品,都述说着廉署成立近37年来最经典的反贪案件:

当年香港总警司葛柏的笔记本。总警司相当于内地一级警监,是香港警衔的最高级,葛柏将收受的贿赂分门别类一笔不漏地记得清清楚楚,收受的单位遍布香港、九龙、新界,多达3000多间,其受贿总额在430万港元以上,是他从警22年总薪金的6倍。

一张写着1200万港元的巨额支票。当年“四大华人探长”案震动全港,其中一个罪名成立的华人探长被判充公1600万港元贿款,他第一笔开出的支票就是如此惊人的数额。

看似生肖图案的“猪、羊、狗”标贴。九龙交通部操控的贪污集团,在勒索收受贿款后,在小巴、白牌和货车的挡风玻璃上贴上这些“免控标贴”,显示已经收取了保护费,车辆可以在违规违章后不再受到追究。此案共有16人被捕。

可翻开的佳宁股票价格牌。1980年11月5日股价是17.9港元,转眼之间跌到0.63港元,害惨了大批香港小股民。廉署为佳宁案花了17年的时间,香港政府诉讼费用高达2.1亿港元。

一卷“神仙尺”和一真一假两根桩柱。2001年,沙田两座公屋的36根建筑桩柱,只有4根符合规定的长度,有的整整短了25米。皮尺被人剪去10米后再接上,“5米”后马上跳到“15米”,为打桩商省去了数百万元。这使两栋公屋推倒重建,8名被捕的人犯中有3名是房屋署的官员……

此刻,你不能不对电影《金钱帝国》片头里的四个字母:“IC(orrupt)A(ll)C(ops)”(我买通了每个条子),有了真切的感受:没有ICAC怎么行!

尊重任何人的合法权利

廉署凭借什么让贪腐分子招供,是《金钱帝国》审讯室里砭人肌骨的冷气?还是猫尿味道的咖啡?

廉署官员回答记者:“都不是”。

位于11楼的廉署审讯室,正式的名称是“录影会面室”。录影会面室门外有一个屏幕,只要廉署官员进入工作,门上的红灯就会自动亮起。

录影会面室的面积大约12平方米左右,始终保持着24℃~25℃的室温,其特点是可以全程、全景地录音录像。当廉署官员开始审讯嫌疑人时,有3部摄像机同时开始摄录,通过对面墙上的一面反光镜,摄像机镜头可以没有死角地拍摄到室内的每个角落,包括时间和温度显示屏在内,为的是防止嫌疑人在法庭上指控廉署在受审时受到了殴打、恐吓,或者温度太高太低的虐待。其实,在审讯中,嫌疑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感受,要求调高或调低室温。在讯问结束后,3个录影的光碟,一个当着嫌疑人的面密封,由廉署交法庭作为呈堂证供,一个由廉署封存备用,另一个则交给嫌疑人。

但是,通常决定是否录影的不是廉署官员,而是嫌疑人。廉署在开始审问前,会先征询嫌疑人的意见,是选择录影还是只做笔录?如果嫌疑人不同意录影,可以只做笔录。但由于笔录的时间肯定比录影要长,所以绝大多数嫌疑人都选择录影。

该录影系统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的,为的就是增强透明度和问责性。引进初期,廉署调查人员自己对此也颇不适应,担心讲错话,审问时很紧张。但经过适当训练后,廉署调查人员很快适应了这一新的方式。如今,与嫌疑人的录影会见记录,已经成为香港法庭乐意接受的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