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罗反射:评剧与乐亭(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39:02

评剧与乐亭(上)

(2007-08-29 21:56:46)转载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评剧与乐亭(上)主持词: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它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时至如今,一些上了年纪的评剧迷们,回想起当年评剧热热闹闹的情景,无不感慨万千——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百姓家还没有电视,“戏匣子”里评剧演出的实况录音,吸引了很多进不了戏院看评剧的人。大街小巷、临街的门脸,到处可闻评剧那独特而诱人的曲调,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会哼上一曲、唱上两句的,大有人在。委婉传神的唱腔,简短清新的唱词,引人入胜的节奏,无不张显出当年评剧创作、表演的较高艺术美学水准。而如今,评剧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远了一些,一下子寂寞了许多,重新走近评剧,需要的是对传统艺术的尊崇与热爱,需要的是理性的目光和态度。在评剧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家乡乐亭曾经与它几度结缘,数次牵手,不论是乐亭之于评剧,还是评剧之于乐亭,其间的故事总有很多,但今天,我们却只能从往事追忆中找寻到它们的影迹。解说词:“评戏有乐亭”,群众的这句大白话,书面语言不规范,但意思贴切。统一的叫法,评戏应称“评剧”;“有乐亭”,就是评剧离不开乐亭县。评剧曾经在乐亭县孕育。清朝末年,号称乐亭四大家之一的庙上崔家“聚德堂”主崔佑文,人称“崔八厮”的,酷爱民间艺术,在家里养着大鼓艺人、皮影大、小班和梆子班。他发现,莲花落唱的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传唱的流行小曲,演的是一些完整故事,人们爱看、爱听,他认为很有发展前途,于是产生了建立莲花落班的想法。他招集当地有名气的莲花落艺人,在崔家成立了冀东历史上第一个莲花落班“双发合”班。莲花落班成立后,崔佑文为这个班底立了班规,和皮影班一样,对艺人们实行押班制度,为他们提供优越的演出环境,付给优厚的物质待遇。崔佑文此举,使周边各县的莲花落艺人大受震动,纷纷投奔崔家。当时,“双发合”班有名气的艺人有任连会、邱喜(艺名邱贼)、张玉琛(艺名佛动心)、杜芝艺(艺名金菊花)、张玉树(艺名臭虫母子)等一批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班底艺术力量雄厚,可谓群英荟萃。同期声:那时的莲花落,大多是单口、对口演唱,“双发合”班成立后,随着演出条件、演出环境的变化,艺人们对原莲花落演唱的剧目进行了整理、改革,将“对口”变成了“拆出”,化装敷彩,扮演人物,演出完整故事。经常和皮影、梆子班同台演出,与艺人们交流、切磋,大大拓宽了眼界,逐步形成、完善自己演唱的板式,创造了“大悲调”、“小悲调”、 “大慢板”、“哭迷子”等调式。受梆子的启示,伴奏加入了板胡、横笛,借鉴、使用锣鼓经。加强了演员的身段训练,增加了武打,丰富了表演时的舞蹈程式,使莲花落演唱的声腔、板式、表演技巧、舞台艺术等都有了质的飞跃,演出更具风采。解说词:“双发合”莲花落班整理演出了《红娘下书》、《马寡妇开店》、《朱买臣休妻》、《秦雪梅吊孝》等一批优秀剧目,莲花落在乐亭很快红火起来,由为梆子唱帽戏,发展成全场的压轴戏,压过了梆子班。莲花落在乐亭改革取得初步成功,为评剧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崔佑文见“莲花落”受到观众如此热烈欢迎,他不仅着意把“莲花落”培育成一个规范的戏班子,还为解决“莲花落”班后继有人的问题,招收了成兆才、孙凤鸣、孙凤刚、任善庆、任善丰等多名十岁左右的青少年开创了“双发合”莲花落小班,选聘知名艺人任文武戏教师,专攻唱腔、身段及武打功夫。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将崔家开设的“莲花落”小班,视为评剧界所办的第一个科班。今天被称为评剧创始人的成兆才,1885年,进入崔家时还只是一个十二岁孩子,应该说,是崔家这块梨园乐土为其提供了充分展露艺术天赋的空间。同期声:莲花落,装点了人们的生活,为冀东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晚清后,崔家走向没落,特别是崔佑文死后,“双发合”莲花落班于1904年解散,艺人们各怀技艺,去寻找自己的出路——有的上了京津,有的去了东北,也有的流落到乐亭或周边各县,建立自己的小班社。像艺名东来顺的成兆才、艺名月明珠的任善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成熟起来的。解说词:以成兆才为代表的莲花落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吸收姊妹艺术的优点,丰富完善演出形式与内容。后来,唱腔上借用二人转的平音唱法,在名称上指地为名,借永平府的“平”字,把莲花落改名为“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据说,1912年,革命先驱李大钊路过唐山,特意到永盛茶园观看了成兆才等人的平腔梆子戏演出,欣然题写了“似戏非戏,改良平戏,比戏出奇”一行大字。 1918年,当时的滦县冯家狗儿庄发生了杨二娥被害,杨三娥为其姐申冤告状的故事,在李大钊的建议下,成兆才很快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杨三姐告状》。(《杨三姐告状》片段)平腔梆子戏越唱越红火,观众也越来越多,至于如何定名评剧也是有一番故事可寻的。同期声:平腔梆子戏进入北京,当时的北京叫北平。京剧也叫“平剧”;而平腔梆子戏当时是刚进城的小剧种,简称呼之“平戏”,两个剧种名称,音同字不同,这就引起京剧班主的忌妒,经常因此发生纷争。纷争影响演出,这时,有一位很有名望的教授出来平息这个纷争,这个人就是李大钊先生。解说词:据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撰文回忆,李大钊召集双方说:京剧是国家大戏,代表北平就叫平剧;平腔梆子戏是民间小戏,它反映社会现实快、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一个“言”字就成了“评”,这是以评论社会、评书说唱为重的意思。李大钊还亲自找了盖五珠、月明珠、成兆才等演员谈话,他说,你们的发展要注意“评论社会”,以唱为主,只有通过说唱,才能达到评论社会的目的,才能得到观众的承认和接受。打这儿以后,评剧才有了正式的名字。主持词:观众朋友,评剧的形成、发展和我们乐亭县可以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得益于乐亭这方水土的孕育滋养。乐亭人喜爱评剧,优美的唱腔传唱至今;乐亭人钟情评剧,浓郁的韵律历久不绝。有关评剧和乐亭的故事,我们在下期节目中,为朋友们继续讲述,欢迎您的连续收看,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