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来石轻质砖:《军事记者》让先进典型可信可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59:47
欧世金
用典型说话,是我们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党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型武器”。近年来,主流媒体成功推出了丁晓兵、杨业功、牛玉儒、任长霞、方永刚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发挥了良好的影响、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样本。
但是,先进典型报道需要改进的空间也不小。国家广电总局曾组织有关课题组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典型宣传”被排在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改进的第一位,同时把“报道缺乏可信度”列在了影响新闻宣传效果的主要因素的首位。不少受众反映,现在先进典型报道太多太滥,有的主题雷同、内容相近、表现手法单一,个别的还存在刻意拔高、事实不准、“非死即病”等现象,致使一些典型报道造成负面影响:典型苦不愿学,典型假不能学,典型太“高”不可学。
让先进典型可信可学,既是媒体理当坚守的一条“底线”,又是一个不那么容易达到的“高标”。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众的需求在快速变化:价值取向多元,对报道不会轻易照单接收,而是喜欢打几个问号;信息接收渠道增多,容易在“比较”中发现报道的不足和漏洞;新闻鉴赏力日益提高,一般典型报道满足不了他们的口味。另一方面,媒体的典型报道理念滞后。一是没有摆正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有的报道为了政治的需要,把先进典型揉来捏去,随意贴标签。二是没有摆正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与宣传不应割裂,但也不应等同。一些先进典型报道宣传味浓、新闻味差,概念化、口号式的东西多,真情实意、新鲜事实少。三是没有摆正记者与读者的关系。有的媒体和记者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向市场经济时代,还没有从信息封闭时代转向信息公开时代,习惯于以主导者、教育者身份搞先进典型报道,不善于与读者平等交流互动。
实践证明,要让先进典型可信可学,必须根治典型报道中的“虚”“假”现象,务求“真”“实”。
对先进典型要有深厚感情
文贵有情。要让先进典型打动人,首先记者要动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说:“要把先进人物的报道写得形象感人,不单单是表现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记者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先进人物有没有深厚的感情。”穆青同志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时是掺和着血和泪的。它往往产生一种无论如何都抑止不住的冲动和激情......似乎不把他的精神面貌和透过这些精神面貌所宣示的真理,真挚地、如实地、深刻地写出来,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和人民的事业犯罪,就对不起党,对不起我们伟大的时代!
记者的激情从何而来?来自对党、对党的事业和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来自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对记者的教育、鼓舞;来自现实生活中记者与英雄人物思想感情上的共鸣。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谈到,她常常一边写稿,自己感动得一边流泪,泪水湿透了稿纸……记者的感情、记者的哭声、记者的泪水,读者都会感到、听到、看到的,稿子是记者的血啊!
现在的一些先进典型报道,采写过于匆忙。主管单位发一“通稿”,几十号人扎堆采访,二三天时间走人,记者与主人公的感情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以写起来无法动情,硬要动情反而更显虚假。近年来,中央新闻单位的一些资深记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往往早下手,与先进典型单独接触,独家采访,这样做虽然给典型宣传的组织者带来一些麻烦,但由于宣传效果好,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
不先入为主,更不人云亦云
用典型说话,归根结底是为了“说话”。“说话”即典型报道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过去我们有不少误区,觉得把先进人物写得越高大越有利于党的形象,主题思想越直白越能教育人。如果在改革开放进行30年后,现在还有记者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清醒,则大多数是业务素养不深的问题。
典型报道从“高大全”向“平民化”转变,已成新闻界的共识。拔高是受众腻烦和排斥一些典型人物报道的重要原因。在近几年的先进典型报道中,无论是法官宋鱼水、检察官白云、信访局长张云泉,还是导弹司令杨业功的报道,都走出了面对一个典型人物惯用的仰式和俯瞰式表现手法的模式,改变了“举目望泰山”或“一览众山小”的视角,找到了一种平视的目光和平实的报道手法,观众看后感觉到这些典型都很真实。“骑自行车上班”的信访局长张云泉,“板寸头,声音洪亮,走路如风,午餐不超过20分钟”的导弹司令杨业功,“一个人、一条路,一匹马”走了20年的马班邮递员王顺友等典型人物,细节真实,形象朴实。
先进典型报道要追求个性语言,力戒豪言壮语或“通用语言”,这样才能让典型人物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许多典型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让人记忆犹深,如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焦裕禄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等,都很精彩,很有味道。尤其近年来的一些成功的典型报道中,更是注意用典型人物最朴素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如任长霞的“不到破案现场,不算称职的公安局长”,张云泉的“我不能让群众失望”,宋鱼水的“案件没有小案子,当事人没有小人物”,杨业功的“党中央一声令下,部队就能够断然出手,决战、决胜!”等等,这些话都是典型人物自己的总结,也是他们心灵的写照,让受众感到真实可信。
记者保持独立思考和怀疑态度,是确保先进典型报道主题不扭曲的重要基础。不可否认,现在许多先进典型报道是组织行为,一般记者常常只能被动地接受人家指定的“主题”。主题“千人一面”就是这样形成的,主题太直、太白、太硬也与这种组织方式有关系。因此,越是这种时候越能检验记者的沟通能力、业务素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不轻信,不盲从。
真实是先进典型的生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典型宣传的生命。一个过硬的先进典型,首先必须绝对真实,包括事实的细节都必须真实。宁可留有余地,也不要说过头话。一篇好报道中有一个细节不真实,就会使读者怀疑整篇报道是不是可信,影响宣传效果。内容层次丰富才有说服力。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贾永认为人物典型报道要写出报道对象的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人物做了什么。也就是说,写出人物的非同寻常的业绩。第二个层次———人物是怎么做的。也就是说,要写出人物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一层次涉及人物的思维方式、言语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第三个层次———人物为什么会这样做。也就是说,要写出人物思想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有的典型人物报道中往往只报道典型人物在社会角色中发挥的作用,忽视了他们所担当的家庭、生活角色,报道中表现出来的典型人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除了奉献还是奉献,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的印象,距离生活太远。在关于任长霞的报道中,有的记者巧妙地把任长霞的生活角色特征融入到社会角色中,还原了任长霞的生活真实。任长霞是一位心系百姓、嫉恶如仇的公安局长,但同时也是一位女性。是女性就有女性的特点,容易动情掉眼泪、爱美等等。如:她在接待群众来访时,听到群众诉说不幸的遭遇,就会禁不住潸然泪下;当百姓问题得到解决时,又会情不自禁地与百姓一起开心地笑:“大家都辛苦了,表示感谢!今天我好看不好看?”等等。这些细节都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受众,引起了受众的强烈共鸣。
有的媒体悉心捕捉典型人物的亲情、友情、爱情甚至隐情,在矛盾冲突中更好地展现了典型人物的情感世界,使先进典型变得更真实、更鲜活、更动人。
朴实率真不卖弄
先进典型报道是成就记者、展示媒体的重要平台,但不是个人或少数人表演的舞台,归根结底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希望。因此,先进典型报道不能像写文学作品那样表现“自我”。记者的才华要隐藏在报道的后面,而不是站出来显示。
先进典型报道规模偏大、文字偏长是当前各媒体还没有彻底解决好的问题。典型报道规模太大、文字太长,或者搞一些资料堆砌,让典型失去自然和本真,不自觉地把受众拒于千里之外,这样常常出力不讨好。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近年来采写了张云泉、王顺友、杨业功等产生广泛影响的先进典型报道。她说:我的采访是一种笨功夫,我没有哪种想要的材料一去就能要到的本事,有时采访一整天,最后却只得到了一两句话,尽管只得到一两句话,但我觉得,值!文章里面可能只写了五六个例子,但我采访了不下五六十个例子,至少是10倍以上的量。在语言的把握上,我从来认为最好的文字是最朴素最有味道的文字,永远都不要花里胡哨的东西,永远不要卖弄什么。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政工部专题新闻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