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k310:抗战影视中的历史进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59:21


( 2010-09-03 07:48:0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4版

关山远
今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日。65年了,当年为国家民族慷慨赴死的热血男儿早已融入大地,而在那场长达八年的残酷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战士们,也已风烛残年,陆续溘然长逝。65年了,多少往事已经淡忘,多少历史复又清晰。
《喋血孤城》──一部讴歌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战争大片正在热映之中,这部电影重现了抗战时期常德保卫战中八千余名中国将士与三万侵华日军激战16昼夜、仅83人生还的悲壮一幕。“正视历史”,已成为抗战历史研究的主旋律,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有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客观评价。
从《地道战》《地雷战》到《血战台儿庄》《铁血》再到《我的团长我的团》《喋血孤城》,梳理抗战题材影视,能有诸多收获…… “脸谱化”的英雄年代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抗战题材影片,事实上,几乎在日军侵占东三省的同时,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就开始创作抗日题材的电影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一批抗战题材作品以《桃李劫》《风云儿女》《十字街头》《松花江上》《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片为代表。这些影片除个别直接表现了抗日战场血战画面如《八百壮士》之外,多数是把战争作为背景,主要是通过战争阴影给民众生活带来的苦难,呼唤统一人民群众参加到抗日救国当中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然而精神始终昂扬的年代,那个时期诞生了一批抗战影片,在今天回首,仍然感叹这些黑白片对于一个民族的巨大影响。
《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鸡毛信》《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在上了点年纪的中国人回忆中,说起这些电影名字,熟悉的旋律、亲切的人物就浮现出来。这些电影不少都是根据当时著名的小说改编而成,例如《铁道游击队》《鸡毛信》等,电影的故事曲折、惊险,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当然,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些电影人物都是脸谱化的,里面的日本侵略者永远是凶残而愚蠢、猥琐的。在那个年代,确实无法苛求更多。何况有些电影,例如《地道战》《地雷战》,当时甚至根本就没有当作故事片来拍,而是作为“军事教育片”的任务来完成的。在文化生活贫乏、翻来覆去只有几部电影公映的“十七年”,这些电影给中国观众带来诸多快乐。 “破冰”之作:《血战台儿庄》
在那个年代,败退大陆、蜗居台湾的国民党一直在叫嚷着“反攻大陆”,两岸军事摩擦时有发生。大陆抗战影片题材主要集中于华北敌后根据地,没有涉及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事实上,那时的描述是:蒋介石躲在峨眉山上,1945年,他下山来摘胜利果实。
国民党正面抗战多年来始终是影视创作的禁区,波澜壮阔、悲壮激越的抗战的影视记忆,也因此残缺不全──卢沟桥事变、淞沪抗战、南京大屠杀、保卫大武汉、远征军入缅作战、日军受降……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于1987年公映的《血战台儿庄》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表现抗日正面战场的影片。
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中,国民党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0万人,伤亡失踪近3万人,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11984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作为国民党在正面抗战中的第一次胜利,此战对于鼓舞军民抗战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此战也让台儿庄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城镇成为了堪与苏联斯大林格勒、波兰华沙并提的二战名城。
《血战台儿庄》重现了当年残酷的战场与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这部电影以近乎纪录片的形式,重现了当年的真实镜头:孙连仲向池峰城下令“士兵填完了,你就填进去,你填过了,老子就来填!”;西北军大刀队与日军近战肉搏,双方尸山血海,死亡累累……这些都在电影中得到了真实的表现。
但是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还不仅仅在于它纪录片一般的风格,其可贵处更在于纪实风格与戏剧性的完美平衡与统一,台儿庄战役本身即具有的悲壮意味,也使这种平衡得到存在的可能。“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守城的敢死队员把大洋扔在地上,默默地向敌人阵地出发──57名敢死队员中仅有13人生还;王铭章在川军12师几乎全军覆没时,口述发给集团军司令孙震的电报:“决以死力拒守,以报国家,以报知遇……”是台词,也是史实,这些艺术色彩很淡的语言让人震撼。
《血战台儿庄》获得诸多荣誉:第十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国家优秀影片奖、第七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提名、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奖……但这部电影的影响还不止于此作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正面抗日战场的影片,《血战台儿庄》中对于这场战役的客观评价和华夏儿女全民抗战的鲜明主题,使得这部影片在时代大背景下演绎出更多传奇,甚至在缓和两岸关系方面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988年6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万民争看,轰动香港。据后来《人民政协报》一篇报道称:蒋经国也观看了《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对电影中蒋介石的形象表示满意,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不久后,蒋经国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做了悲喜交加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在《血战台儿庄》中,蒋介石形象是这样的:国民党师长王炳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天空上有日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这场戏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
《人民政协报》这篇报道称:出品《血战台儿庄》的广西电影制片厂1987年初曾接到有关部门关于该影片发行的指示。内容有三点:1,今年是台儿庄战役49周年,该片可以在全国发行放映;2,有人提出要在片头添加一段毛泽东语录。可以不加。3,有人提出要删掉影片中“蒋介石不怕日机轰炸”的细节。删或者不删,由艺术家们自己去决定。
艺术家做出了尊重历史的决定。
《血战台儿庄》是在当年思想解放的时代大背景下诞生的,当时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抗战题材影片,例如《一个和八个》《喋血黑谷》《晚钟》《红高粱》等,即使放在今天来看,都堪称经典之作。而从《血战台儿庄》之后,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影视题材,也在广度和深度扩展。 如今,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历史功绩均得到充分肯定
现在看来,《血战台儿庄》当年的选题得以通过,跟李宗仁大有关系:他在政坛上始终与蒋介石争斗,他当时率领杂牌军英勇抵抗日军,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选择回归大陆、落叶归根。表现蒋介石嫡系部队浴血抗战的题材,在拍摄《血战台儿庄》时期仍然是禁区。
但是这个禁区接下来也得到突破,历史研究者越来越认同这样一个理念:抗战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汇合成一股自立自强、救亡图存、团结抗敌的洪流。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人,是为国家、民族而战,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
2005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抗战题材影视得到极大发展,《铁血》与观众见面,这部电影反映了1939年冬在南宁昆仑关发生了中国抗战史上一场著名的血战,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痛击了侵华日军精锐第五师团,打死日军4000多人,取得了中国军队对日军攻坚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跟台儿庄大捷不同的是,血战昆仑关是当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完成的。
《铁血》只是一个缩影。无论是小说《历史的天空》获得茅盾文学奖,还是电视剧《亮剑》成为央视收视冠军,或者反映国民党二十九军浴血抗战的《大刀》,还有国共两党所并肩作战的《中国兄弟连》,还有描写中国远征军的影响深远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反映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影视作品,蔚为大观。
这是时代大背景的折射。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历史功绩均得到充分肯定──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中,展列着近300名抗战英烈的生平简介,其中约140位是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由民间投资兴建的抗日战争博物馆群位于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其中包括大陆迄今唯一一个“国民党抗日军队馆”,“国军馆”的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审批。中国大陆史学界对抗战期间英勇战斗的国民党将领──尽管一些人后来参加了国共内战──评价越来越客观了,例如孙立人,“他在中国远征军中立下功劳。”
“健忘的民族,是潜伏悲剧的民族”,一部好的电影,能够让人们在许多年后,还能清晰的回顾先烈们的那段历史,不论党派、不论阶层、不论有名无名。只要他们是为民族的利益牺牲的都是值得我们怀念和崇敬的英雄。我们期待更多更震撼人心的抗战题材影片出来,为我们的国家民族留下永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