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高仿鞋批发代理:兰州碑林游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23:47


西安的碑林是早已看过了,也想去看看兰州碑林。

虽说于书法是门外汉,但毕竟它是本市新落成的一个文化景点。而且屡屡从浓荫如织的滨河南路经过,纵目北望,在巍然耸立的白塔西侧不远的山顶上,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环拱着一个建筑群,飞阁溢彩,黄瓦涌金,玲珑中透发出粗犷,幽静里含蕴着灵动,能不让我动心吗?          

是一个星期日,我与几位友人相约去碑林,一了这笔心债。临行时天气就不大好,这会儿已是细雨霏霏了,我们只好罢了步行登山的念头,径直去索道入口,乘缆车上山。不知是一向如此呢还是因了雨天的缘故,游人寥寥。我们只庆幸得到了一个摆脱闹市人声喧嚣的机会,可以暂时享受这份幽静了。           

从凌空飞架的缆车上骋目俯视,我禁不住地惊叹于这座城市的美丽了。正值雨季,黄河水流浑浊得似乎被有意染成了土黄色,旋卷着沉重的浪花,滔滔东流而去。河的南面,新建的高楼鳞次栉比,拔地而起,延伸向目光渐不可及的远方。滨河南路似一条长长的绿色丝带,为参差错落的楼脚镶嵌了一道齐整的边缘。河的北岸,滨河北路在雨雾中,如沉沉一线,横贯东西。在它的环抱里,白塔山轻岚笼翠,烟雨迷茫,与城南巍峨雄立、郁郁苍苍的皋兰山遥遥相对,构成了两道天然的屏障。我生活在这座城市,自以为对它是了解的,但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发现过她的美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距离产生美,有些事物,需要一定的距离才能发现它的美,看来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正当我为生活在这个城市 感到欣慰,同时又为对它的无知感到几许疚歉时,缆车已到了山顶。雨下得正欢,柏油铺衬的山道上早已满是涔水。古人有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没有竹杖芒鞋,也没有蓑衣,但也许我们都有对这个城市的美好的认同和对这座碑林一睹为快的渴望,所以,大家没有一个有躲雨的意思,沿着泥水淋沥的山道,向碑林入口处奔去。                

走进那座设计别具匠心、造型古朴典雅的大门,绕过一面刻有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海不扬波”的一面石壁,眼前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整个院落里是绿茵茵的草坪,卵石铺成的甬道曲曲弯弯地将草坪分割成几块不规则的图案,看上去自然生动,全没有人为的矫柔。一尊用黑色巨石雕刻的老人,伫立在院落北侧的草坪边上,似乎正在低头沉思。他就是甘肃酒泉人张芝,为书圣王羲之所推崇的汉魏时期两大书法家之一,有人称他为“草圣”,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但在这儿的他,不象我们通常所见的那样,当立院落的中央,占据核心的位置,倨傲地安受人们的礼拜,表现出设计者对碑林风格与中国厚重的文化传统相统一的追求。最吸引我们视线的,是院落南边的一幢五层楼阁,叠檐飞角,溢翠流丹,具传统之形而兼有现代之韵,映衬着大片碧草和修剪成坡状的矮树,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这一切,笼罩在淅淅沥沥的雨雾中,朦朦胧胧,使我恍如置身在南国秀丽的园林。

镶嵌着一面面黑色石碑的长廊象一条时空隧道,将我们带到了超越现实的另一个文化空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书法世界。信步走去,历史上那些我知名和不知名的书法家都迎面而来。他们在一通通精雕细琢的石碑上笔走龙蛇,以惊世的书法绝技展示人类智慧的结晶,引起我对这片书界热土的瞻仰崇肃之情。静静地站立在秦汉简牍、敦煌写经、淳化阁帖碑室里,面对着那些历百千年而仍存的文化遗产,我惮于言语。仿佛,我面对的不是书法作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正在凝神构思,一部又一部书法精品在瞬间就要如电光石火般地从他们的笔底产生出来,墨酣书香激扬社会,铁划银钩指点江山。那龙翔凤舞的字迹就是他们腾挪跌宕的人生,我可以清楚地从那似连若断的笔意中感觉到他们脉搏的律动,聆听到他们气息的声韵。面对这一幅幅夺人心魂的杰作,我不是单从书法的角度欣赏的,也试图从历史学的角度去审视。而正是从这一角度的切入,它所隐涵的文化意义引起了我深深的感悟。书法的功能主要是供人们欣赏,镌之碑石是为了坚固永存,但是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不也自觉不自觉地沿着一条时间隧道,进入了一个历史的空间吗?所以,以碑刻的形式保存和再现历史,这不是一个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吗?我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述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总之,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里萌生。如果选取现在的一些能尽量准确全面地反映当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情况的材料,将它们形成书法作品,勒于金石,以“碑林”的形式,集中陈列。这样,既可以将人们可能没有兴趣阅读的东西变成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吸引人们去阅读、鉴赏,又可以使以纸张等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载以金石镌刻的形式而存在,那么,即使它们遇到兵燹、地震、火灾、洪水等,也可能有幸遗存下来,历数百千年而不灭,让未来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能够从存于地表或堙埋地下的碑石上获取当今社会的信息,就如我们今天从考古发掘出的文物上认读过去一样,但却不必象今天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似的面对一大堆没有文字的什物器皿煞费苦心,沤心沥血;或偶遇一些虽有文字但却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旧简故纸便额首称庆,视为至宝。为历史计,我们应该这样做,假如这样做了,历史便会少一些断层,后世便会少一些悬疑。而现在我们置身其中的碑林便是为现在计更为历史计的一项壮举,它所具有的功能,就其传世性和价值性来说,恐怕要胜于当今的任何一个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假如在这碑林里再多一些记实性内容,那么,其内涵便多了一些“历史”的成分,我们从中对古代的了解相应地也会更多一些。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西安碑林似古木陈柯,因其悠久的历史给人以厚重的沧桑感,让人驻足其间,多一份对先贤的凭吊,发一份思古的幽情,而兰州碑林是夕拾朝华,重厝旧舍,让人看了,虽则似曾相识,但却平添无限新意,也多几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