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发临床前成功率:无尽诱惑:盗墓贼盗走多少稀世之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7:44

无尽诱惑:盗墓贼盗走多少稀世之宝

http://book.sina.com.cn  2011年02月09日 11:27  新浪读书新浪文化读书 官方微博  文章摘自《盗墓趣话》
  作者:张燕军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本书简介:一部充满悬疑的盗墓史,记叙了从先秦到民国的历代盗墓大案,有充满智谋的盗墓与反盗墓较量,也有陵址与风水的诡异巧合,神秘、刺激中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盗墓趣话;一本记载翔实的盗墓贼“手记”,囊括了谣言和正……[连载内容]

  陪葬品是盗墓贼的终极目标,是彼岸。在通往彼岸的路途中有许多艰辛需要克服,有些人做到了,他们获得了陪葬品实现了自己的发财梦;有些人没有做到,即使他们已经进入了墓葬,甚至已经摸到了尸体,但是他们没有获得陪葬品,甚至可能付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哪怕有的盗墓贼功败垂成,他们也永远是盗墓界的失败者,因为盗墓贼这些极端实用主义者只会考虑结果,获得陪葬品才是盗墓贼的王道和硬道理。

  通常盗墓贼一看到陪葬品就会加剧肾上腺的分泌,从而呼吸急促,心跳加速,那种无尽的诱惑怎么也抵挡不住。如果要让盗墓贼来回答幸福是什么,他们会说:“幸福就是手里捧着陪葬品,然后翩然离去。”盗墓贼要盗取陪葬品就跟猫儿偷腥一样正常和符合逻辑。如果没有陪葬品,就不会有盗墓贼也不会有盗墓活动,甚至可以说与盗墓有关的一切都不会存在,包括今时今日甚嚣尘上的盗墓小说。

  最尊贵的陪葬品:重如山岳的司母戊鼎

  在先秦时期,鼎是最重要的青铜器物品之一,一方面鼎是用来烹煮和盛放肉类的器皿。在《曹刿论战》中有所谓“肉食者鄙”的说法,因为生产力低下,物产不足,所以在古代“肉食者”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因此到了后来用“钟鸣鼎食之家”来形容一个家族的富贵;另一方面,鼎也是一种礼器,用于旌功、祭祀、丧葬,也是权力的象征。在丧葬中,鼎的数量可以用来表示死者的地位,“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五鼎墓、三鼎墓、一鼎墓都在考古活动中有发现。相传大禹收集九州的兵器制造了“九鼎”,所以鼎也象征着国家权力,被视作传国重器,后来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九鼎”也被运到了新都城镐京,所以“定鼎”也表示建立新的政权。正如《左传》所说:“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另外天子遇到什么重要的仪式或在表彰臣子的时候往往会铸造鼎,并且将事件、臣子功绩记录在鼎上。鼎上的文字刻有铭文,记录了相当多的典章制度、册封、战争等,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同时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以及鼎的形象设计都具有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因此,在有“青铜时代”之称的商周时期,鼎可谓最为尊贵的陪葬品。

  与鼎有关的成语很多,例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另外还流传着与鼎有关的故事。传说当年项羽就力能扛鼎,几个人都抬不起的巨鼎被项羽一只手就提了起来,这种力气实在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项羽因此也声名远播,人们认为他是真汉子。另外历史上还有“问鼎”的典故,根据《左传》记载,当年周王朝受到外族入侵攻入了洛阳,强大的楚国国君楚庄王率兵勤王。一时之间,楚庄王得以知道周天子的孱弱势力,心生鄙夷和轻慢,甚至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楚庄王在检阅军队的时候,周天子派人前来犒赏慰问,这楚庄王竟问来人周鼎的大小和轻重。结果被一个大臣严厉呵斥: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所以后来人们用“问鼎”来比喻篡位夺权的野心。

  如今出土主要有司母戊鼎、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这些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秦朝以后,鼎的原始意义逐渐消失,而随着佛教的传播在中国保存下来,成了放在寺庙之前用作装饰和焚香的容器。在这些著名的青铜鼎器中,司母戊鼎是最富盛名的。它的发现还与盗墓贼分不开。

  据说20世纪30年代末,有一个名叫吴希增的盗墓贼正在“探墓”,当钻杆打到地底下十来米的时候,发现探头碰到了硬物,抽出来一看,探头竟卷了刃,在其上还留了一些铜绿。根据以往经验他知道遇到好东西的可能性很大,于是找来几名搭档开始挖掘。刚开始进行得十分顺畅,这些盗墓贼都是经验老道的人物,干起来这盗墓的老本行十分得心应手。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挖到了宝物的位置,一番清理整个宝物的样子才显露出来,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青铜鼎!司母戊鼎沉睡了许多年终究难免被侵扰。盗墓贼不知道这个鼎的名字,只见它横卧在泥土里,大如马槽,所以后来司母戊鼎也被叫做“马槽鼎”。

  盗墓贼们欢呼雀跃,他们大声喊着:“这下发达了!”。

  一名年轻的盗墓贼难以抑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对旁边的吴希增说到:“吴叔,您看这鼎应该是什么年代的,又能值多少钱啊?”

  吴希增略微沉思了一会说道:“应该是先秦时期的东西,这么大而且如此完整的青铜鼎少说也值20万银元吧。”吴希增知道20万银元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意味着什么,所以虽然久经盗墓考验,他的身子还是禁不住有些颤抖。

  但是最麻烦的问题出现了,搬运该鼎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各种办法都用过了不奏效。最后吴希增顾不得盗墓要隐秘行事的忌讳,找来了四十多个壮年男子帮忙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该鼎运到了地面,可谓历经千辛万苦,搬运的时候就如同在推动一座小山一样。

  虽然他们行事极为隐秘,但还是有人泄露了消息。当时驻守安阳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次以及各路古董商人都得知了此事,其中北京古董商萧寅卿出价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之分解成40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但是一方面司母戊鼎硬度太高,另一方面村民怕萧寅卿出尔反尔,分解的司母戊鼎就不好出手,于是停止了分解,并且出于安全的考虑,再次将司母戊鼎埋入地下。果不其然,后来日伪宪兵队前来搜寻,村民采取金蝉脱壳、以假乱真的办法,用别的出土文物保住了司母戊鼎,最终司母戊鼎也没有落入日伪手中。到了1946年,司母戊鼎才被重新挖掘出来得以重见天日。

  司母戊鼎的名字是根据其腹身刻有的“司母戊”三个字确定的,整个司母戊鼎呈长方形,边沿很厚,轮廓方而直,重达八百多吨,高近1 5米,简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显示出不可动摇的威严和重如山岳的气势。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司母戊鼎应该是使用大量的铜、锡以及铅等金属按照一定比例在熔炉中整体炼制而成的。在鼎的四周和中央没有纹饰,但是在其余的地方都在细密、精细的云雷纹之上都有饕餮、牛首等主要纹饰。另外在鼎耳外廓上刻有两只猛虎,血盆大口张开相对,虎口中探出人头,造型十分别致。司母戊鼎的纹饰、造型都显示出商王朝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水平,被誉为“青铜之冠”。对司母戊鼎的艰难搬运工作,令人十分诧异,因为司母戊鼎毕竟只是商王祭祀母亲“戊”的墓葬品,那商朝国君的墓葬品和随葬鼎更加无法想象有多厚重。所以鼎真正是“贵”且“重”。

  最雅致的陪葬品:余音绕梁曾侯乙编钟

  儒家奉为经典的是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乐》就是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这表明音乐在先秦时期就为人们所重视和推崇。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应该是与周文王的弟弟周公的思想分不开的。周公在总结殷商王朝的失败经验时得出一个结论,天下应该也会被授予有德行的人,所以天下也应该按照德的标准来治理。而在周公那里“德”是有等级差别的,比如士人和“小人”、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权利义务就不相同。为了使人们能够接受这种差别并且认为这种差别是合理的,周公不得不借助音乐:音符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轻有重,但是组合在一起能够谱成和谐悦耳的曲子。周公、孔子等人对音乐的推广以及音乐本身的魅力,使得与音乐相关的陪葬品,诸如成套的编钟、编镈、编磬等乐器,在先秦时期墓葬之中层出不穷。

  在这些乐器陪葬品中最富盛名,莫过于被称做“天下第一乐器”的曾侯乙编钟。该编钟在1978年挖掘位于湖北省随州擂鼓墩境内的战国时期南方小国国君姬乙的墓葬时被发现。因为姬乙的爵位是曾侯,所以该墓葬、编钟都以曾侯乙命名。该墓葬出土了多大15000件珍贵文物,文物种类繁多涉及兵器、乐器、漆器、青铜器,等等,文物品质上乘,历史价值颇高,其中九件文物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从相关文物来看,曾侯乙擅长乐理研究并且十分重视乐器的铸造。曾侯乙在编排音乐的时候,因为一个宫女敲错了一个音,曾厚就让她回家去苦练三年,直到毫无差池才允许她重新归队,由此可见曾侯乙在音乐方面的严格要求和精益求精。曾侯乙编钟与曾侯乙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曾侯乙世间就不会存在如此伟大的乐器。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