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汉化组运动泳裤1:关于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问题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2:04:33

一、什么是科学决策

对于科学决策,迄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决策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与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共同组成决策的整体内容;另外一种看法是,决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民主决策、法治决策都属于科学决策的范畴。例如郭生和王耀斌在他们主编的《决策科学——从传统到现代》一书中讲:“决策科学是以人类的决策现象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一般包括决策系统论、决策信息论、量化决策论等具体内容。”我们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界定。

所谓科学决策是相对于不科学的决策而言的。而不科学的决策包括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决策、不按照科学的决策规律和决策程序进行的决策、没有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的决策等等。因此,相对于不科学决策,科学决策的内涵应该是:在科学的决策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的决策规律,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的正确决策。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决策具有这样几点内容:

1.科学决策是以科学的决策思想为指导的决策。科学的决策思想既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阐述的决策原则和决策精神,也包括决策科学发展所提出的正确理论;它既包括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的正确决策所反映出来的决策理念,也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对于决策提供的各种有效的路径。

2.科学决策是按照科学的决策规律办事的决策。任何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决策也不例外。决策遵循了自身发展的规律,才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决策规律包括在决策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决策规律,也包括决策科学在其发展中揭示出来的规律。

3.科学决策是遵循了科学的决策程序的决策。决策特别是重大的决策都有一系列可以遵循的程序,按照科学程序进行的决策就是科学决策。

4.科学决策是运用了科学的决策方法的决策。科学的决策方法是保证决策科学性的手段与工具,一个决策只要掌握了这样的科学工具,就会是正确的和科学的。

二、科学决策的基本特征

科学决策有自己的内涵,同样也有自己的外延。这些外延就是其基本特征:

1.科学决策是一种系统决策。科学决策从组织体系上讲由三个主要系统组成,即决策主体系统、决策智囊支持系统、决策信息辅助系统。决策主体系统包括主要决策者和其他决策人员。决策智囊支持系统包括决策研究部门、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决策咨询专家团。决策信息辅助系统包括决策信息搜集、整理、分析部门。

2.科学决策是一种团队性的群体决策。科学的决策分为确立目标、获取信息、设计方案、评价比较、方案选择和方案实施以及方案反馈等阶段。这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因此,科学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团队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的过程。

3.科学决策是一种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制度是保障决策科学的有效方法。科学决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程序化决策。为什么这么讲呢?程序化决策实际上是一个班子或一群人的协同决策。在程序的每道关口都有人或从技术上或从经济上或从其他方面进行分析把关,到最后决策,实际上是几种方案中的选优了。这种决策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决策方式一个人说了算可能带来的弊端,使决策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之上;其次,程序化决策有一套比较科学的决策方法,这套方法对每一个决策者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程序化决策制度包括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重大决策由若干相互衔接的程序构成;对每一个程序都有人负责;在程序的每一个关口都有人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进行决策分析。

4.科学决策是一种数质统一的复合决策。所谓数质统一是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过去的个人决策以“拍脑袋”为主要特征,没有也不可能采用定量分析的办法。这种单纯的定性分析无法准确地描述决策对象的演变情况,只能定性地给出一个大体的估计和走向,因此其决策难以准确和科学。科学的决策是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决策。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将决策对象先定量化,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使决策对象的性质能够科学地量化。这样做出的决策就有科学的基础。

三、科学决策的主要原则

科学决策的做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科学决策的内在要求,它包括以下原则:

1.民主化原则。科学决策就是民主决策,这是我们党历来都十分强调的一点。早在1986年7月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在《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就指出: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科学和民主是不可分的。没有民主,谈不到真正发展科学。没有科学,也无从建立真正的民主。同样,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也不可分。所谓决策科学化,首先就要民主化。没有民主化,不能广开思路,广开言路,就谈不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民的创造才能,尊重实践经验,就没有科学化。反过来说,所谓决策民主化,必须有科学的含义,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否则只是形式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江泽民同志更是多次强调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他在1992年9月中共“十四大”上的讲话中指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在这里他把民主与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要把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立法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他看来,离开民主化的决策就是不科学的决策。

决策的民主化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和途径;二是实行集体决策。从第一个方面讲,广大人民群众对决策的广泛参与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基础与保证。决策者只有深入群众,并且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决策。从第二个方面讲,决策民主化要求在进行决策时,领导班子要进行集体的充分讨论,领导班子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对决策方案进行认真评价,从可行性方面提出分析,从不可行性方面提出问题;对备选方案进行选择时采用逐一淘汰法、无记名表决法、偏好顺序表决法等方法,体现集体决断的原则。

2.目标性原则。科学决策首先要求有正确的清晰而具体的决策目标。决策目标也就是决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决策目标不仅要求清晰而具体,而且必须是有充分依据的,能够说明什么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此时此刻要对它进行决策。正确目标的确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目标性原则的内容是:确定社会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的发展目标;以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来确定政府的战略决策方向,以社会的中期发展目标来确定政府战略决策的实质内容,以社会的短期发展目标来确定政府的战术决策,并把战术决策与战略决策方向、战略决策的内容、战略决策的方法结合起来;所有的政府决策都应坚定不移地围绕战略目标展开,背离这一目标的决策均应防止。

3.从贤不从众的原则。“贤”的含义是提出决策观点、出色创意和突破性决策方案的人往往是来自于基层的对机会最敏感的人;在政府决策中掌握好度是十分重要的,做决策既要按程序办但又不能死板地唯程序论,既要讲科学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基于信息不完全的所谓科学分析,既要听众人的意见,但又不能盲目从众。

从贤不从众原则有几个含义:决策建议的选择不以赞同人数的多少为依据;决策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贤不是指贤人,而是指“贤见”。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决策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部门或个人,都应当把其具有的权力、所负的责任以及所享有的权利规定清楚,做到决策分工清晰、权利与责任对称、责任与利益相符。这是提高决策效率、避免决策失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我们的工作中,决策失误的事情频频发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决策人的责任不明确,对决策造成的损失几乎无人负责。项目决策如此,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也是如此。一些国有企业亏损十分严重,在造成亏损的众多原因中,决策失误是重要杀手。有的部门盲目决策,投资几个亿、几十个亿,项目一开工就亏损。要想避免类似事情的再度发生,必须确定政府的决策职权、决策责任、决策利益以及对其决策的制约机制。

5.最大——最小原则。所谓最大是指决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最小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成本最小,这种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物质成本、资金成本等。另一方面,决策目标实施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小。任何决策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如果决策副作用太大,决策就会变得得不偿失。

四、当前行政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目前在各级行政领导决策中表现出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非常普遍,除了腐败导致的决策失误和不可避免的正常决策失误外,我们最多的决策失误大致有以下几点:

(1)政府职责不明,滥用权力。

(2)好大喜功,搞政绩工程、样板工程,劳民伤财。

(3)随意性太大,使政策的执行缺乏连续性。

(4)领导素质不高,处理问题缺乏前瞻性。

(5)决策权力过于集中,正确的决策信息不能准确迅速地传递给决策人。

影响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导致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领导自身的因素看:

(1)“唯上”引起失误。决策一般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相对较低层面的决策通常要以较高层面的决策为前提和依据,以确保较高层面的决策得到落实。但是,建立在单纯“上级”观念基础上产生的形式主义往往导致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和盲目执行,不仅使本级的决策缺乏创造性,而且使本级决策既脱离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造成决策不具有科学性,产生决策失误。

(2)专断引起失误。应当说,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科学技术和决策者的知识、阅历、经验、直觉以及专家、群众的意见,才能做出科学决策。如果领导干部认为领导决策就是领导者自己拿主意、作决断,不重视发扬民主、不调查研究、不科学论证,单凭个人主观意愿和想象,武断‘拍板’,那就必然会由于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掌握情况的局限性而导致决策失误。

(3)情绪引起失误。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热烈而健康的情绪与躁动和偏激的情绪对决策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领导干部凭着情绪决策,“跟着感觉走”,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

(4)经验引起失误。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的特点。在生产不发达、科学比较落后、事物发展变化缓慢的条件下,靠经验决策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之后,如果还继续沿用“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或者照搬书本经验的老框框、老办法,决策十有八九要失误。

(5)低能引起失误。领导干部决策,必然受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决断能力、直觉能力的影响。如果不能综合地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或者不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能力,或者抓不住机遇而优柔寡断,或者不能运用既以多向性思考为特征,又注重事物整体性的直觉能力,即领导干部能力低下,也会引起决策失误。

从体制环境的因素看:

(1)目标不切实际引起失误。决策总是有目标指向的。但有些上级部门或领导,往往给较低层的决策者制定过高的指标,而下级决策者又不得不按这个目标要求进行决策,这就难免造成决策失误。

(2)过程不合程序引起失误。决策不能简单地“拍脑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客观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有特定的程序。但有的领导干部决策,不讲过程,不按程序,不调查研究、不科学论证、不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这样做出的决策大多要出现失误。

(3)责任不明确引起失误。领导干部决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也就是要向党、向国家、向人民负责。而现实生活中,由于领导干部的决策责任不明确,决策不承担政治和法律责任,又缺乏必要的监督,致使一些领导干部胡乱决策,引起决策失误。

(4)职能不转变引起失误。领导决策,必然是针对所管辖的范围来进行的。但由于政府职能转变进程缓慢,仍然存在越位、越权管辖和决策的情况,而决策者对不管辖的地区、行业、单位的情况、规律、特点等不了解,只能盲目决策,这必然引起决策失误。

(5)信息不公开引起失误。科学决策不仅需要对事物作定性的判断,而且还需要定量的分析。但是,由于决策信息往往掌握在一些非决策的部门和个人手中,没有向决策者公开,决策者掌握的信息与决策需要的信息不对称,这可能引起决策失误。

五、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就是决策,领导活动的过程就是作出决策并实施和追踪决定的过程,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如何准确地了解经济社会的变化,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并对决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是各级领导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种素质和能力的获取和提高一方面来自知识层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来自在工作中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

1.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正确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和各种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领导集体和一名领导干部能力与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领导者是决策活动的主体,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决策,决定决策的效果和成败。特别是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形势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经验、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树立“学以立德、学以明志、学以增才、学以致用”的理念,立足于学好基本理论、掌握时政方针、通晓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国际知识、专业知识,着眼于增强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党纪政纪观念、群众观念,培育党员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科技意识、科学发展意识、人才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和岗位需要的各种能力。

2.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领导者的谋事之基,成事这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决策权。只有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增强对事物的感情认识,掌握第一手材料,尤其是能够及时准确掌握上级政策、指示的贯彻落实情况,重大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处理好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对来源于群众中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地概括、分析与总结,才能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取得制定工作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的可靠依据,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3.善于决断,敢于负责是科学决策对领导的要求。

现代决策要求领导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敢于担风险,敢负责任的决策素质。领导者要正确处理“有为”和“有位”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注意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对自己负责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了如指掌,能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准确吃透情况,拿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且要有勇气和魄力,敢于决策和负责,做到“必行,行必果”,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是科学决策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民主决策的最重要标志便是建立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表达的体制,整个决策过程畅通、规范、透明和趋向完善,并浸透着一种宽松、自由和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决策的决断者、决策方案的选择者、决策的评价者、决策的最终受益者在这里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决策质量,它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决策者的信息不足、知识不足和能力不足,纠正他们价值的、理性的、观念的偏见,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决策的实施获得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5.认真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从决策议题的提出,到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形成多种决策备选方案以及聘请专家咨询、论证和进行可行性分析以选出最佳方案,再到决策领导层的通过,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规范,以防止决策行为的混乱和决策权的滥用,也使领导的决策有章可循,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制度保障。

6.依法决策是正确决策的有力保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带头学法守法,在全党全社会营造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在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行依法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决策的法制化,一是通过宪法、法律和法规规范约束决策主体、决策行为、决策程序,实现决策权依法有据,决策行为依法进行;二是建立健全法律监督体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决策责任制,将决策主体和决策执行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结合起来,决策违法要依法追究责任,以增强其责任感,减少决策失误。

有道是:一着好棋,全局皆活。因此,只有不断提高领导者的行政决策水平,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才能更好地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技术、新理论、新问题、新思路、新情况的挑战,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党政机关管理和运行成本、决策风险的最低化,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