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鲁迅:《南方都市报》新闻流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5:07:25

《南方都市报》新闻流程

作者 张丹萍
直击新闻制造 从现场事件采集到报道文字出街

  从一个报料电话到一则报纸上的新闻,这中间有多少个步骤?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除了亲身参与新闻的幕后工作,否则很难明白个中甘苦。虽然,无论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还是他们(新闻工作的支持者),在新闻制造的整个过程中都很辛苦,但大家都知道,每次在路上的时候,永远都有读者的目光陪伴。
   报料中心:"原料"处理车间

  南方都市报报料中心有十一个人,24小时值班,他们是面对报料人的"一线"部门,如果把报料当作是新闻的原材料,他们的工作就是为原料做最基本的处理。

  报料中心的员工在上岗前,都经过了两个月的培训,除了礼貌用语以外,对新闻技能的培训也相当重要。打报料热线的读者情况各有不同,比如有人就在现场,情绪相当激动,有人是听旁人转述,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完全清楚,报料中心的接听座席都会尽量把新闻的要素提炼出来,以保证给记者提供一个尽量完整的新闻线索。此外,他们会利用与报料人直接接触的机会,询问"你在现场吗"、"事情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之类的问题,对新闻价值做一个基本的判断。有时他们还会按要求,打电话给报料人,做第一轮的采访。

  通过报料中心的努力,很多报料人的只言片语被整理清楚,为下一步的采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报料中心的员工强调服务的意识,记者和编辑通过报纸的版面与读者接触,而他们则是通过自己的声音。报料中心会记录报料人的信息并存入电脑,第二次打来电话的报料人,有时对接线座席能准确地称呼自己感到惊讶,同时也非常感动。报料中心的员工认为,尽管未必可以培养出一个忠诚的报料人,但要尽量使报料热线给读者一个很亲切的感觉。

  很多时候,报料人会打来电话询问报料的结果,即使是因为新闻价值不大而没有被采纳的报料,热线座席也会热情地感谢报料人,向他们解释原因,他们永远都不会说"你的报料没有价值"。在他们看来,任何电话都提供了最重要的信息。

  记者:产品制造人

  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可以加工成很多新闻产品。街区新闻、深度报道、对话,甚至是娱乐报道,现在不少读者在广州发现了明星的踪迹,也会打电话报料,为娱乐新闻提供猛料。
  现在跑突发新闻的记者全部换成了小伙子,原因之一就是辛苦。新闻部负责报料热线的谢冰说,曾经有一天,一共派出五个记者按报料人提供的线索采访新闻,结果三个人无功而返,宁可错跑,不能漏跑,对于热线新闻组的记者来说,一天之内从黄埔跑到花都,从芳村跑到天河,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有记者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报料新闻采访十次,可能有三次新闻价值不大。生活中有酸有甜,对于跑突发新闻的记者们尤其如此。任何一个新闻线索背后,都可能是一篇精彩的报道,都是读者真诚的期盼。
  对于大部分报料人来说,报料都是出于热情,但普通读者对新闻的判断可能会有些误差,比如记者林韬遇到过这样一件事,读者报料说,在石化厂附近闻到酸味,而且有大批消防车到场,怀疑有爆炸,记者赶到现场仔细询问,发现并非如报料人所想,而是消防部门每两个月举行一次的例行演习。记者张雨也讲述他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他按照报料人的说法,沿着铁路走了几十分钟寻找一个事故现场,但报料人又说事情已经处理完了。

  突发新闻的现场,经常远离市区,更多的时候,记者是作为一个不速之客出现的,很多敏感事件,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有记者说,有时候报料人就在人群中,虽然不认识,但可以感觉到。
  突发新闻记者的原则是,不放过每一条线索,感谢每一个提供了任何一点帮助的人。

  报料人:传媒"线人"

  很多报料人都没有留下完整的名字,即使是和记者一同采访的报料人,记者也不完全了解他们的身份,有时候报料人在现场等待记者的出现,但他们与记者之间,只是通过电话联系,有时一则相当重要的新闻见报,但记者并不知道究竟是谁在现场为他提供了采访的线索。

  不少报料人、尤其多次报料的职业报料人,对记者的名字相当熟悉,有时候记者打电话去核实情况,他们看到电话,就会叫出记者的名字。事实上很多人已经和记者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记者林韬说,比如白云出租车公司28号司机,虽然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这位常跑夜班的司机还是提供了许多新闻线索。记者张雨说,很多热心的报料人,在记者打电话询问情况时,他们会继续到现场将情况核实清楚,为记者判断提供依据,很多报料人已经相当专业,经常是拿着手机为记者进行现场"直播",什么人出现了,事态又如何发展了,直到记者出现在现场。张雨说,没有报料人的努力,很多暗访无法完成,很多时候,报料人和记者一样,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和心理压力。
逸事

  输"官司",得奖金

  突发新闻的记者说很多报料人向记者提供的新闻线索就是自己遇到的问题,比如有一次,一个个体商户与执法部门发生争执,一气之下打来电话报料,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执法部门完全按照规定执法,问题出在这个商户身上。记者如实报道了这件事情,有趣的是,虽然这位商户依然受罚,但却领到了报料奖,也算是失之桑榆,收之东禺了。

  "实事求是"成为焦点

  很多读者关心给报纸纠错的"实事求是"栏目,尽管暂时还没对发现报纸错误的读者进行奖励,但还是有不少读者关心这个栏目,积极纠错。

  现场

  新闻进行时

  11月12日13时02分:一个电话打到了报料中心,称海珠区瑞宝村发生了爆炸,报料中心的座席首先将这则报料记录在案,报料小组负责人林丽霞第一时间在信息平台上看到这则报料,并且要求接到报料的座席与报料人联系,争取能够为记者提供更加详尽的信息。但是,报料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再接听电话。

  通过信息平台,新闻部负责报料热线的谢冰同时也看到了这则报料,他打电话给记者陈实,请他与报料人联系。记者与报料人联系的同时,报料中心也知道这则报料已经进入采访程序,正在努力拨打报料人留下的电话,但一直没有结果。

  11月12日13时07分:五分钟之后,又有一个报料电话打来。内容恰好也是有关这次爆炸的,于是报料中心迅速与陈实联系。正在路上的陈实又向出事地点赶去,进行采访,并且在截稿之前将稿件传回报社。

  11月13日凌晨4时:《南方都市报》出街。第40版"两声巨响三店被烧"的新闻就是来自这个报料,这则新闻不足300字。

  11月12日:和报料人的感觉有所不同,从新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则小爆炸,事件来龙去脉很清楚,这则新闻只是普通的社会新闻。在11月12日一天中,报料中心一共接听到800多个电话,其中有200多个是类似的新闻报料电话。在这200个报料电话中,共有10多个报料经过记者采访变成了第二天报纸上的文字和百姓的话题,大部分报料被采用的报料人得到了奖励。

  参与这些报道的所有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后,都迅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人物

  从通讯员到专业报料人

  今年48岁的洪甘棠15年之前就已经是各大报社的通讯员了,现在他是广州媒体公认的专业报料人,他和广州十几家媒体合作,平均每天见报两篇稿件,各媒体中与他合作的,大约有200个记者。洪先生自己经历了从通讯员到报料员的一个转变,15年前,洪甘棠在羊城铁路总公司工作,负责报道有关铁路系统的新闻。1990年开始,洪开始关注社会新闻,从此路子越走越广,做起了专业的报料人。

  洪说自己是看着南方都市报成长起来的,让他最感动的是七八年前和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合作,一个电话打过去,记者在烈日下骑车一两个小时赶到现场,一点架子都没有,还有一次是1996年,他记得记者为了赶去石马村采访,打车就用了50多元钱,当时记者收入不高,这笔钱也不是小数目,他从这些小事上看到了记者的敬业精神。

  和十几年前相比,洪甘棠的竞争对手增加了,但他认为压力不大,毕竟自己做了十几年,另外,各媒体都加强了对报料新闻的关注程度,他的空间相当大。他认为,从通讯员到报料人,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准备至少再干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