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新传夜明珠地图:如何正确地消除烦恼_精勤觉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3:06
如何正确地消除烦恼(2009-11-30 00:17:08) 标签:宗教 哲理 佛陀 比丘 阿迦曼 文化  分类:自我修练

如何正确地消除烦恼

消除烦恼依赖于正确的方法与勤奋的练习,正确的方法是,此方法是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开示的,所以具有完全正确的理论基础,勤奋则是修行者个人的努力精神。 ­

­

一、认出烦恼——这是重要的第一步 ­

1、烦恼包括生气、忧虑、哀伤、焦虑、愤怒、恐惧、牵挂、仇恨、嫉妒等种种负面情绪; ­

2、开始注意你自己的某些情绪,当它们生起,不管因什么原因,你只注意这些负面情绪本身; ­

3、在留意你的负面情绪时,你一定会发现某些情绪对你最具杀伤力,也最困扰你;开始练习,找出这些最让你痛心的情绪,起初,找到一、二个就可以了,然后专注地观注它; ­

4、若你是一个爱生气的人,随着生气你会大发雷霆,那么,每当生气出现的时候,要尽快地发现它,并在心里快速地告诉自己:生气、生气、生气;如此告诉自己三次——这是认识烦恼的重要的第一步。 ­

­

二、看见烦恼的产生,保持不动,观照它 ­

1、以生气为例,如果生气出现,你要保持对它注意,专注地发现烦恼,是训练的第一步; ­

2、不要找生气的原因,例如是因什么事情,因什么人惹怒了你,切记不要为你的这一次生气找原因。这个训练是不需要找原因的——这是佛法修行的原则; ­

3、每当某种烦恼出现,你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发现,然后紧盯住它。例如生气刚刚出现,你要快速地意识到生气的出现,并重复它的名子:生气、生气、生气;这意思是说,你不要把心思放在其他的地方,只需紧盯烦恼本身即可; ­

4、开始时,每天训练三、五次,每次保持五分钟就可以了。开始运用这方法时,轻松自然是重要的,只所以如此,是避免给你带来紧张与压力,效果依赖于长期的训练。 ­

­

三、象看戏一样看着烦恼,不要干预它 ­

1、烦恼出现时,象看戏一样,烦恼是演员,而你是观众;不要干预烦恼,你只是观众;尝试让自己保持观众的角色; ­

2、你可以试着做一段时间,如果你心思敏锐,你会发现,做个观众,其实非常困难。你的心非常不易调服,它总想赶走烦恼,或者不断地要干预烦恼,努力保持平等心,只要看着烦恼就可以了; ­

3、当面对生气等,你并没有保持平等心,你干预了它,也不要生气,再次建立你的中道原则——平等心,努力保持它。你刚开始接受这个方法,面对烦恼,没有人能完全保持不干预的心态; ­

4、功夫在于积累,当你不断地修习,努力保持不干预烦恼,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你自己可以面对烦恼而不干预它,你会感觉一些轻松!虽有烦恼,但你反而轻松,这就是这个方法的神奇之处; ­

­

四、你会发现,烦恼的次数越来越少,烦恼的时间越来越短 ­

1、如果你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令烦恼的次数与持续的时间都减少,保持修习,但不要过分努力,只要自然地面对烦恼就可以了; ­

2、如果你真切地感觉到生气的次数少了,告诉自己:真的!生气的次数减少了,每次生气的时间缩短了!喜悦地告诉你自己。这有助于提高你的兴趣与信心; ­

3、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运用这个方法观照你的烦恼;例如,你今天要面对一个困扰你的人或事,此刻,当你想起那件事或人,你就困扰不已,那就观照那个困扰;困扰也是负面的情绪; ­

4、如果有良好的效果,要继续修习,注意你的重要的负面情绪,尽早发现它,并盯着它,只有这样才能止息这些负面情绪; ­

­

五、稳固地推进你的修行,烦恼会随之而减少 ­

1、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佛陀在2500年前所开示的,我会在后面列出相应的佛经,以便让你更有信心;但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努力并体会其效果,如果你专注并勤于练习,你会发现烦恼会减少,有些人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得到很大的利益; ­

2、确认这个方法后,要继续稳固地推进你的修行,不要停下来。每天保持观照,虽然开始时可能并不习惯,但要稳定地推进你的修行,以期从中得到利益; ­

3、修行的环境很重要,选择那些赞同断除烦恼是有益处的人,告诉他(她)们,你生气的时间短了,你生气的次数少了!如此可以巩固你的成果,并可促进你的进步。 ­

4、持续地训练是重要的,虽然效果在不同的人身上有所不同,但它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重点是观照你的那一二个重重点烦恼,耐心地看着它。 ­

­

六、开始时不要把它复杂化,越简单越好 ­

1、开始运用这个方法时,只要观照一个烦恼即可,你认为带给你最痛苦的情绪是哪些一个,就把这方法用在那里;不要贪多,多了效果并不好; ­

2、你可以自由选择,例如愤怒、焦虑、恐惧、生气等,这方法很易操作,但在开始时,力争只观照一个烦恼,并训练自己快速地认出烦恼; ­

3、对于烦恼,一定要说出具体的名子,如愤怒、焦虑、恐惧、生气、困扰、迷惑等,不要笼统地说那些只是烦恼,必须具体。 ­

4、观照一个烦恼是快速认出它的好方法,如此反复地观照,你会越来越熟,每当那个烦恼出现时,你就能快速地认出它。 ­

­

­

说明: ­

1、如果你信仰佛教,就让它为你带来真切的利益,它可以断除烦恼;不要停留在信仰的阶段,良好的信仰可以带来真切的利益。 ­

2、这种观照烦恼的方法,可能与你以往的方法很不相同,如果你困惑并不能明白这其中的原理,不要试图理解这个原理,对初学者而言,这很困难,重要的是坚持去做。 ­

3、这方法是依照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教导的原理与方法编制而成的,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佛陀发现的断除烦恼的方法,非常有效,而无任何副作用,因它源自佛陀,你可以因此而建立信心。 ­

4、每一种烦恼都可以成为你每日练习的最佳素材,应用这法则,你终将会从中受益。 ­

5、这方法的有效在于你的动机,你要以断除烦恼为唯一目的,这是最重要的修行正见; ­

6、也许你比较不愿意接受这个类似的修习方法,如果你很想断除自己心中的某些烦恼。现在又没有更好的方法,不妨先试一下这方法; ­

7、你可以这样说服自己,我不愿意与这些烦恼为伍,没有人愿意生气、牵挂、担忧、恐惧、愤怒,这些负面情绪是一股摧毁一切的力量,消除它们对我自己很有益; ­

6、开始训练时,面对许许多多的烦恼,你依然不会在它们刚一出现时就能敏锐地发现它们,这不要紧,你是生手,重要的是坚持不断。但每次发现与省察不要超过五分钟的时间。 ­

­

●附录:《大念住经》中关于心念住的经文 ­

­

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

比丘们! ­

当心有贪爱时,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 ­

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 ­

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 ­

当心收摄时,清楚了知心收摄,当心涣散时,清楚了知心涣散; ­

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 ­

当心有上时,清楚了知心有上,当心无上时,清楚了知心无上; ­

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

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 ­

于是他就内在的心观察心,就外在的心观察心,同时就内在、外在的心观察心。因此,他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心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心!」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

­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 ­

­

当我们拜读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不论是长部、中部或相应部,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在2500年前的教导非常简明而直接。他的教导没有高深的理论推理,而是直指修行者的身心。这些修行方法简洁明了,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通过他人对修行方法的解释而直接进入实际修习,从中获益。 ­

让我们以《长部.大念住经》为例,佛陀在教导受念住时说:“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比丘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在他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在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当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 ­

于是他就内部的感受观察感受,就外部的感受观察感受,同时于内部、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因此,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 ­

以上是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讲述的修习受念住的全部经文。可以看到,其中的话言平实而具有操作性,修行者在理解时也不会发生歧义。如果照此修习,也没有太大的难度。例如,当你感觉快乐时,你清楚地知道这是快乐的感受,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如果修行者略有正念,就可以觉知到他当下正在经历的感受。 ­

如果进入实修,佛法就是如此简洁明了。我们每天要经历多少快乐与不快乐呢?如果在经历这些情绪时,即时生起观照,当下就是很实在的修行。我们不用阅读全部浩翰的三藏经典,也不用去寺院寻找佛法,更不用去高山或清净之地修行,修行就在当下的感受当中,如果我们观照这些感受,就是实实在在的修行。 ­

泰国著名禅师阿姜查早期的僧侣生活,遵循着研习佛教教义和巴利经文的传统模式,虽然经论中的阐述极为详尽而精细,但阿姜查却无法明白,如何把浩翰的经典理论付诸实践。于是他徒步跋涉几百公里,拜见了被誉为上世纪最伟大的禅修大师之一阿迦曼,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尊者阿迦曼告诉他:“虽然佛陀留下来的教导无所不包,但论到它们的核心实际上却非常简单,有了念住(觉知)的建立,如果见到内心当中生起的每一个事物——当下便是修行的真实之道。”这样简洁而直接的教导,对阿姜查的修行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而改变了他的修行方式。 ­

阿迦曼尊者的教导可以帮助所有修行者理清思路,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虽然很多,佛陀教法无所不包,但是,若论到它们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觉察当下的身与心,就是止息痛苦之道。所以,我们的修行只要抓住要领,只要能掌握修行的精要,然后认真地修习,我们就能达到止息痛苦的目的。 ­

对内心生起的事物保持觉知,这是修行的核心。阿迦曼尊者说:“虽然佛陀留下来的教导无所不包,但论到它们的核心实际上却非常简单。”他用简单这一词语来形容佛法的核心。我们无须也没有必要探讨所有的佛陀教法,人生有限,只要修行者抓住精要,领会佛法的实修原则,我们就可以开始修习佛法。 ­

我们常常用佛法深似海来形容它的博大精深,是的,佛法确实是博大精深,但是,佛陀的诸多教法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人。一位修行者,无须学习佛陀的所有修行方法,只要能真正学会一个,我们就可以完全解脱烦恼了。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如实地看待佛法的修行,如此,佛教修行的效益与实用性才能展现出来。 ­

象任何伟大的思想一样,佛陀的教导平实而简洁,具有最佳的操作性与实际效益。许许多多善良的修行人,无法走上修行的正途,正是因为迷失在佛法的外在现象中。还有更多的人,迷信外道,相信错误的理论,人们把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在了一些不太实用的事情上,而朴素简洁,真正有益的佛法实修法则却被人们遗忘了。 ­

佛陀在世时一再强调,真正的平静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内心。迷失于外在的事物上的修行人,不断地寻找,希望从外面找寻到解脱痛苦的方法。因为这种寻找,造就了人们的迷惑,也使人们开始崇拜权威,对自己缺乏信心。 ­

我们已经看到,佛陀不会教导超出人类能力之外的法则,也不会教导不可能修行的方法,佛陀的教导最朴实,最具效率。同时,佛法不需要太多外在因缘的配合,只要观察自己的身与心,一切都具足了——修行就是这么简单。 ­

简而言之,修行是了解身心的本质。***夜与身心相处,但并不了解身心的真正本质,这让我们一再地受苦。人类之所以受苦,主要原因是迷失在自我的怪圈中。我们一直受苦,从一生下来到最后的时刻,一直烦恼不断,这源于对自己陌生,不曾真的认识身心的本质。身心的本质是什么呢?佛陀说,身心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只要依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实际修习,我们就有可能象佛陀一样,亲自看到身心的本来面目,从所有的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 ­

禅修的主题是如此清楚,五蕴身心是禅修的唯一主题。对此主题的正确观察,可以消除我们内心的一切迷惑与烦恼。我们通过修习,可以完全了解,在此世间,无非名法与色法的生生灭灭;而在这个世间的彼岸,则只有涅盘的存在。 ­

让我们专注在当下生起的感受上,知道它的生起,知道它的消失。如此修习,我们会发现,宇宙间没有一法是恒常不变的。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对你所熟知的事物进行检验,你也可以用几年的时间进行这个工作——这就是修行,你会发现佛陀所发现的法则:“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是最究竟的自然法则,自然界与人类,没有一个会在此法则之外。 ­

修习内观的目的就是亲身体验无常的法则。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刻体验内心生起的感受,无论感受有多么不愉悦,它生起之后一定会消失;无论感受多么愉悦,它生起之后也会消失。无论是愉悦的或是不愉悦的,或是中性的感受,它们都具有无常的特质。显然,我们已经对佛法的核心“诸行无常”有所体证。我们可以看到,佛法的修行并没有那么困难与高深。 ­

修行者可以通过观察,直接体证佛陀曾经体验过的真理。直接体验是修行的精髓,我们不是因为信仰才相信“诸行无常”的法则,也不是因为经典这么说才相信,我们确切地相信“诸行无常”的真理,是因为我们的直接经验。在修行的道路上,佛陀指出修行方法与修行的结果,而修行者,必须把这些方法与结果变成行动的指南,投身其中,亲身体验。禅修的本质是,要把闻、思得到的知识与智慧,转换成亲身体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