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取名字:重归罗马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57:07

重归罗马体

[日期:2008-10-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汉语拼音方案》字母体式问题亟待重视   

      "罗马体的容易分辨程度高于哥特体,有利于快速阅读。汉语拼音字母使用国际通用的罗马体,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需要,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
    《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实施50年来,在汉字注音、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提供作为我国新创的民族文字的字母体式和表音体系的共同基础,编制图书目录索引以及帮助外国人学习中文,促进国际信息交流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应当继续努力奉行“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方针政策,切实维护《方案》原来的字母体式,积极促进汉语拼音应用的规范化。

《汉语拼音方案》字母体式应为罗马体

    《方案》是一个科学性、系统性很强的拼音方案,无论从它所采用的字母体式或制定的表音形式、表音系统、拼写规则等方面都可以说是完备的。1983年,吕叔湘先生在纪念《方案》颁布25周年时撰文说,“《汉语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方案》的字母体式在实际使用中竟产生分歧。在出版物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体式:一种是以小写拉丁字母a、g为代表,笔画分粗细,带有衬线的“罗马体”(Roman),即Aa、Bb、Cc、Dd、Ee、Ff、Gg等,拉丁字母的这种字体相当于汉字的宋体;另一种是以Aɑ、Gg为代表、笔画等宽或大体等宽的无衬线体,又称“哥特体”(Gothic),即Aɑ、Bb、Cc、Dd、Ee、Ff、Gg等,拉丁字母的这种字体相当于汉字的楷体。
    《方案》的字母以什么字体为印刷体的标准字体,多年来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罗马体,更多的人认为是哥特体。例如有观点认为,“现在学校课本、字典注音,a、g多作ɑ、g ,是符合《汉语拼音方案》本来的标准字体的,后来才被俗变写作异体的a、g”。又有人认为,小写的ɑ和g是汉语拼音特有的字母,“不同于拉丁文、英文、德文的a、g”。更多的人则是因为看到《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以后和《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以后印行的各个版本的附录《汉语拼音方案》的字体先后被改为哥特体,从而认为《方案》原来的字体应是哥特体。对拉丁字母字体历史演变情况素有研究的编辑出版家林穗芳先生认为:“《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拼音字母原来用什么字体,不能只看近年出版的语文课本和字典、词典,也不能只靠泛泛的回忆,必须查阅最早或较早刊载《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刊,才能把问题弄清楚。”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复查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方案》制定经过的文献和正式颁布后早期出版的辞书、报刊所使用的拼音字体,来验证《方案》原来使用的是什么字体。我查阅的主要文献和辞书的真实情况如下:
    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所用的汉语拼音字母为罗马体。这是《方案》拼音字母采用罗马体的第一个公开的文件。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方案》是汉语拼音领域最高层次的法律文件,所用的拉丁字母印刷体为有衬线罗马体。
    1958年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词汇组编的《汉语拼音词汇(初稿)》,收词21000多条,按照正式施行的《方案》用拼音字母罗马体给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管的文字改革出版社在1978年3月出版《方案》单行本(标准本),其中汇集了4个有关文件,汉语拼音字母采用的字体为当时和目前世界各国西文书报刊正文最通用的笔画分粗细的有衬线体——“泰晤士新罗马体”(Times New Roman)。
    《现代汉语词典》1978—1995年公开发行本所附的《方案》中的拼音字母连续23年都是使用罗马体,只是前后使用的款式有所不同。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汉语拼音方案》”条由周有光(《方案》制定人之一)执笔,其中收录了《方案》全文,所用的是拉丁字母罗马体。
    根据以上文献,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方案》颁布时的字符体式是罗马体。

哥特体的ɑ、o、g的易辨性不如罗马体的a、o、g

    林穗芳指出,西文词典的词目和互联网多用双层的a(罗马体)或a(哥特体),很少用单层的ɑ(罗马体)或ɑ(哥特体)。原因是a/a不会与其他字母混淆,而与ɑ或ɑ近似的字母很多。从整体来说,哥特体的易辨性(legibility),即字母清晰可分辨的程度不如罗马体。《现代汉语词典》用ɑ、o、g式哥特体给汉字注音和排书眉字头音标,例如:chɑng-chong(昌—冲),dɑng-dong(当—东),gɑng-gong(刚—公),qiɑng-qiong(强—穷),xiɑng-xiong(香—凶);因ɑ跟o相似,要费些眼力才能辨清是什么音节。但是,如果用罗马体,写成chang-chong,dang-dong,gang-gong,qiang-qiong,xiang-xiong,就不会混淆,不用多费眼力了。下面还以“高架桥的”汉语拼音为例,用国际通用的罗马体与《现代汉语词典》所用的哥特体比较,看哪一种容易分辨和清晰程度高:
    哥特体 gāojiàqiáo de(10.5点)
    罗马体 gaojiaqiao de(10.5点)
    两种字体的字号同样是10.5点(相当于汉字五号字)。哥特体靠增大小写字母主体(占四线格的中格)的高度来提高易辨性,这样一来,上伸部分(占上格)和下延部分(占下格)就不得不相应地缩短。从上面的样例可以看出,o的右侧的弧线变直便是ɑ,而ɑ的竖画上伸一点便是d,下延一点便是q,往左弯便是g,要逐个字母把上下延伸部分仔细看清楚才能分辨出字形的细微区别,阅读速度自然要受影响。成年人用的汉语词典的多音节词条目和正文一般用六号字,与之匹配的拼音字母的字号用8点,所有大小写字母的整个字身高度都低于同级汉字,已经缩得很短的小写字母上下延伸部分更难看清楚。10.5点或8点的罗马体,即使把小写字母的上下延伸部分用纸掩盖住,主笔画仍然清晰可辨。例如g去掉下延的曲尾巴,连接上字碗和下字环的曲线(字颈)及下字环上部的横画尚在,上字碗右上角有“耳朵”,仍可根据这些特征判断这个字母是g,而不可能是其他字母。a和o彼此有显著的区别,它们跟去掉上下延伸部分的q、d也有区别。d去掉上伸部分,留下竖画向右上挑的衬线,便使它有别于去掉下延部分的q。
从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罗马体的容易分辨程度高于哥特体,使用罗马体有利于快速阅读。规范性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其词目注音使用《方案》原来的罗马体,无论从《方案》的法律地位和字母体式的易辨性来说,都是无可非议的。

使用罗马体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

    林穗芳指出,《方案》采用的是世界各国西文书报刊正文最通用的字体——拉丁字母罗马体。罗马体在拉丁字母中作为标准体的历史地位是15世纪晚期以来几百年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15世纪60—70年代,意大利印刷的书籍首先使用罗马体;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法国、英国等西方大多数国家也相继使用罗马体作为印刷出版物的标准字体。美国国务院决定美国所有外交文件从2004年2月1日起使用“泰晤士新罗马体”取代以前使用的“信使新字体”(Courier New)作为“新的标准字体”(new standard font),理由是要使字体更清晰易认、更现代化。“泰晤士新罗马体”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桌面出版的标准字体,现在是一般个人计算机的默认字体。如果用户不另外选择字体,键入拉丁字母,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西文就是这种款式的罗马体。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以新文字为法定文字,越南文字母表的标准字体为拉丁字母罗马体,亚非许多新兴的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也如此。
    我认为《方案》把汉字形式的注音字母“ㄅㄆㄇㄈ”等改为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是为了国际化。1958年正式《方案》取消草案曾经增加的6个新字母,只用26个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并采用在国际上已通用了400年的罗马体为印刷用的标准体,这是完全正确的。

建议和期待

    林穗芳先生 “还《汉语拼音方案》字符体式本来面目”的热切呼吁,我完全赞同。意、法、英、德等国的字母表都已先后使用a、g式罗马体为印刷字体的标准体,至今不变。我们应当顺应这个世界潮流。我认为,今后,凡是字典、词典、语文教材或其他出版物收录《方案》,不要再把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的《方案》原用的印刷体的标准体从a、g式罗马体改为哥特体或其他非标准字体。我们应当依照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习读本》(语文出版社2001年初版)的处理办法,把所收录的《方案》及其他有关文件,如《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简化字总表》等,都一律用罗马体为拼音字母的标准体。依愚见,字典(包括小学生字典)、词典的汉字注音都应当使用字形容易分辨的罗马体,不能用哥特体,因为所有字典和词典用拼音字母给汉字注音的目的在于使读者正确了解汉字的标准读音,不是教读者如何书写拼音字母,那是小学教师的任务。
    纪念《方案》颁布50周年,教育部于2008年10月在北京举办汉语拼音教学国际研讨会。我们希望各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这次研讨会充分交流意见,深入研讨,力求达成共识,以消除长期以来在《方案》字符的标准体式上存在的意见分歧,共同努力把出版物上汉语拼音应用的规范化水平提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