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摆放位置示意图:站在城头山遗址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9:04
站在城头山遗址上

                                            郑荣来

  澧县城头山,一夜之间成为举世瞩目之地———这里
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城遗址和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使
中国的文明史推前了1000多年。城头山因此两次被评为全国十
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这一发现立了奇功的曹传松,也因此成为新闻人物。

  己卯孟冬时节,我们慕名采访城头山,曹传松陪我们前往,
并给我们做解说。他中等个子,平头脑袋,圆方脸型,形象干
练。车行一路,闲聊一路,一条人生轨迹,便如一根粗线条,
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今年53岁,童年贫苦,父母早逝,当过兵,
执过教,搞过摄影,学过考古,钟情文物发掘,执著文物保护,
现任澧县文物处主任。

  他有一副坚硬的脚板,走过全县绝大多数村寨,踏访过邻
县的大部分山水。他待的时间最长的是澧县城头山,那里的一
个重大发现,使他投进了巨大的精力。

  1979年7月,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南国大地。他和一青年刚
考察过楚墓群,挥着汗水下山时,正逢农民“双抢”(抢收抢
种),到村里买不到吃的,大队会计夫妇接待了他们。饭后出
门,见村东头有个不高的土岗。出于职业的眼光,他敏锐地感
到,这里肯定有古遗址。三四天后,他再次前往挖掘考察,发
现一个圆形土岗,便怀疑它是古城墙。他访问了一位70多岁的
当地老人,老人告诉他,传说这里原来是古城,叫城头山,因
为“风水”不好,城没有建成。民间传说印证了他的判断,他
高兴地给省考古部门打了报告。有关专家于是多次来考察,到
1991年第一次挖掘后,初步确认它是距今约4800年至5000年的
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屈家岭文化城堡遗址,即属原始社会文化遗
址。此后,他又多次会同专家前往挖掘,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
确认。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人类文明起源、城市起源、
阶级产生和国家的形成等重大历史课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1992年12月30日的《中国文物报》头版头条,突出报道了这条
新闻,引起国内外的巨大轰动。这年,城头山文化遗址,被评
为全国十大文物发现之一。

  1996年岁末,曹传松带领几位青年工人,又在这里做进一
步的挖掘。他忘不了这几个日子,12月26、27和28日,三天里
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大溪时期的早期文化城墙,并在东城墙
下面,发现一块距今约6500年的古稻田,上面有稻粒、稻叶、
稻草梗和田螺。他如获至宝,高兴得没睡好觉。29日,带着城
墙土、稻田土和稻粒、稻叶等标本,亲自送往长沙。经过科学
检测和专家鉴定,测出该稻田的硅酸体和现在的稻田的硅酸体
数值大体相同,证明它和汤家岗文化同时代。这是目前发现的
世界上最早的大丘块水稻田———30多米长、6米多宽。这一发
现,打破了中国人工栽培水稻是从外国传入的说法。1997年底,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再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

  不知不觉中,车到城头山。我放眼眺望,这里其实没有山。
小雨淅淅沥沥,积着雨水的农田里,弥漫着千年古意。我们穿
着高筒雨靴,踩着曹传松的脚印,来到一个简易帐篷里。曹先
生跳到一条3米多深、近4米宽、30多米长的探沟中。“这就是
城墙。”他指着身后的陡壁说,“你看这土,与一般的土不一
样,颜色和硬度都不同,这几条线,标志着不同年代,是不断
修筑的印记。”

  在另一个大篷中,有一块平整的土地,色如灰土,旁边古
老的沟渠,是先民挖掘的简易灌溉工程,有存水的圆坑,进水
出水呈高低走向。“稻粒、田螺,都是在这里发现的,说明这
里是古稻田。”曹先生还告诉我们,所有这里的一切,都是他
们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的,不少还是用手抠出来的。从这古老的
稻田里,我看到了先民的伟大,也感到了曹传松们的执著。

  曹传松对文物考古工作,有26年的投入,26年的痴迷。26
年前,他被派往国家文物干部培训班学习,从此与文物结下了
不解之缘。他视文物事业为神圣,为保护和挽救文物不遗余力。

  澧州文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它一直被占着他用,
做了县政府的大会堂。曹传松多年来想的是,要把它变为文物
管理所,借此把它保护起来,但谈何容易!“文革”后期的某
日,县委传出消息,准备把文庙拆掉,建成县委大院。他闻讯
后再也坐不住,立即四处奔波,找县革委会主任,找县委书记,
还几次到长沙,向省级领导力争,回来后又把原省里有关保护
澧县文庙的文件和通知拿给县委。几经努力,终于争回了文庙,
并促成了文管所于1983年成立,使文物保护工作有了一个主管
部门。由于他的不断努力,现在澧县已有了三个文物管理机构。

  1985年某月的一天,他正在办公室办公,忽然听到隆隆的
机器声,从古城墙那边传来。他出门一看,只见一辆推土机正
要推掉城墙。他急得快步跑去,大声劝阻,但司机仍要开动机
器,他于是不顾一切,跳上推土机,与司机争抢,要把油门关
掉,争着争着,推土机开到5米高的城墙边,眼看就要掉下去,
车才停住。

  一年冬天,澧阳乡新河村,出土了1500多公斤古铜币,被
村民分别卖给几家废品收购站。曹传松闻讯,挨家挨户到村民
家宣讲文物法,做说服工作,连续7个日夜,终于做通了几十户
人家和几个废品收购站的工作,把那些古铜钱一个不少地追了
回来。这些铜钱经过整理、鉴定,竟有近200种,是汉至元代的
珍贵环钱。

  曹传松在澧县彭头山、八十当和城头山的400多处文化遗址、
古城址和古墓群的重要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文明的
发祥地,因而改写了中国和世界古代史的某些篇章。他从事实
地考察,也总结研究成果,先后撰写了30多篇50多万字的文章,
其中多篇文章获全省一等奖或优秀奖。他还应邀出席了20多次
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交流学术研究成果。他的成果得到
学术界的认同和赞赏。

  他有个爱好和习惯,在农村步行走路,总爱走新路和小路。
不爱走现成老路和大路。一边走,一边注意脚下的土色,随时
拾陶片、捡石块,回来时,常常抱着一包各色各样的文物标本。
他曾先后发现了丁家岗、王家岗和鸡叫城等一批重要新石器时
代遗址和八根、千官等多处楚墓群。

  二十多年来,澧县共发现文物遗址500多处,是全省文物遗
址最多的一个县。但曹传松认为,这些发现并未完结,深信还
有许多未发掘之物,需要有更多的文物干部,需要更多地普及
文物知识,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为此,他经常到各县市讲课,
传播知识,辅导普查。

  曹传松对文物工作的贡献,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表彰,他
30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县先进工作者,先进科技工作者,
科技拔尖人材,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是省劳动模范,享
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已经53岁的曹传松,长年饮食无规律,导致身患糖尿病,
但他心中期待的是,未来有更多的人从事文物工作,使灿烂的
中华古代文化重见天日。他有一儿一女,他希望儿辈能继承自
己的事业。儿子现已在大学学习考古专业,决心走父亲的路。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使这一辉
煌发现更显光彩。有关部门已拨款500万元(已到位350万元),
支持这一发掘工作进一步开展。日本、加拿大等国外的有识之
士和机构,也已投入资金和人力,参与这一遗迹的挖掘。曹传
松和有关领导部门,有意要在这里建立博物馆。笔者在现场看
到,有些地方发掘后又重新填上泥土。曹传松说,那是等待资
金等条件,再作更大规模的挖掘。他期望有更多的投入,更多
的支持。

  在蒙蒙古意的小雨中,我们踩着泥泞的农田离去。回望那
城头山,一个身影依然屹立在那里,人不见其高,但在我的心
目中,却如那城头山,藏着一片璀璨。

《海外版》 (2000年01月04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