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场町到迪士尼:中华林氏 - 著名建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55:58

著名建筑

更新时间:2010-07-14 17:50:37

  中国土地上耸立着两座著名革命建筑物——广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南京中山陵,均为林森主持筹建完成的,所需款项均由林森出面筹划,黄花冈烈士墓的捐启尚在(附下),中山陵共经林森手募资4800万两白银,建筑也由其一手主持,两座建筑均留下其辛勤的汗水和艰辛的足迹。白手起家,踏勘地点,招标设计,材料遴选,建筑施工,园林配套,完工祭祀,迎榇奉安,林森与两座建筑物均有非常深的关系。

筹建缔造中华民国黄花冈
七十二烈士纪功坊捐启

  中华民国成立,实仗革命诸先烈之功。光复前,海内志士牺牲无数生命,与专制政府决斗;而海外侨胞则输助以血汗换来之金钱,接济饷械,内外相辅。不知几经艰险,始将满州君主推倒而造成共和政体,此为缔造中华民国经过之事实也。今者民国已历八载,回顾三月念九日在广州革命,草葬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骸骨,尚是一堆荒土。去年曾经方君声涛提倡捐筑石冢,阅六个月始告完工。然虽免风雨暴露之惨,尚防牛马践踏之虞。森遂复集海内同志,募金增建七十二烈士题名碑亭一座,并补植松榕,不特树范围而壮观瞻,亦聊以尽追远报功之意矣。唯吾民党同志,无论内外,素皆尽力效忠於民国,而对於缔造民国之先烈。尤其掬诚敬仰。惜自袁世凯叛国之时,竟悍然以命令取销国内国民党,且严令地方官吏焚毁吾党证书。是时各省总部暨支分部均迫处於暴力压制之下,相继分散。今袁逆虽已天诛,而段祺瑞等复唆使督军团毁法弄兵,纷扰至今,尚无宁日。吾党环顾国中,关於革命事迹,除黄花冈一坏干净土外,无一纪念标志,足以唤起国民观感。森不揣孤陋,忝列护法之末,妄自倡议,专集海外国民党各总支分部同志,合力公建缔造中华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於黄花冈,为吾党最光荣之纪念;并泐附海外同志献石芳名於坊上,以垂万古。谚云:众擎易举,众志成城。万望我诸同志共襄斯举,乐与有成,民国之荣,民党之幸也。党末林森敬启。(民国八年)

  附:

  筹捐办法说明书

  一、按此项工程合同计算,须备足港银二万六千八百三十九元,方能完工,为款颇钜。非策群力合建,断难成功。
  一、勒石七十二块,系表明敬仰七十二烈士之意。唯海外各州,吾党机关林立,今无论总支部,支部或分部,只限每处担任赠石一块,每部须认交港银三百大元.约合美金二百三十元左右。
  一、如承认捐请於接到捐启之日,即行开议,至迟限至十日内,务先回答一通知书寄下,以便注册。准备选日编列号数,克日开工。
  一、交款请於接到捐启之日,限五十日内全数汇足回国。因工程浩大,须费八个月工夫始能完工,不能久待,致误时日。
  一、列石次序按照收到捐款之日列为先后,用示鼓励,并除阶级之嫌。
  一、勒石字迹,须照所定尺寸横写,正面纯用汉字,依照楷字写明某国某地方国民党某部敬赠;背面则用西文,译成同式字句,随附捐款寄下。
  一、如不能自当中西文者,可将某国某地方某分部抄录一中西字稿寄来,当代请名手代写;唯原稿须写分明,免有错讹。
  一、如有个人独力慨捐港银一百大元以上者,可勒其芳名刻列基石之上。唯其人非本党同志,虽捐多金概行辞谢,因公建此种纪功石坊,乃专集海外同志而成,故未便向外人劝募。
  一、个人独力捐赠,所题基石姓名,亦照原定基石尺寸为度。地方姓名,亦请本人写明寄下,汇款须於接到捐启之日,不得逾五十日之限。因备石有限,人数众多,若再迟延,恐已满额,不敷分配。
  一、汇款请汇香港纸币,交广东省城广东银行汇兑,交广东参议院林森收。西文汇款住址,照录於下:
   Mr.LinSunSenate,CantonChina
    广州参议院
    林森先生收
  一、收捐收条皆凭林森亲笔签名盖章为证,不致有冒混情弊。
  一、进支款目除随时登报外,当於完工之日,即印征信录一册呈请认捐之机关及同志察核,以照征信。
   ……
  以上二十五柱,核计该银二万六千八百三十九元正。
  呈上
  参议院院长林先生公鉴。中华民国八年正月三日、东川马路养记单。

  孙中山先生致海外各埠同志嘱劝捐赞助子超先生

  建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函

  各埠同志诸先生鉴:敬启者,顷据林森君来函,筹议劝募捐款,建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纪功石坊,(预称约需港银二万六千馀元),并将所拟建筑图说、暨劝捐办法说明书邮寄前来,属为加函劝捐。查三月廿九之役诸烈士牺牲生命,与专制政府决斗,而海外侨胞则输助以血汗换来之金铁,接济饷械,内外相辅,卒能为先声之树,不终稔而满清竟仆,此种丰功伟烈,允宜昭示来兹。我海外同志崇拜先烈,夙具挚诚,对於林森君此举,自必乐为赞助,务望协力捐助,(汇款寄广州广东银行交林森君手收)俾得早日竣工,为吾党留一绝大纪念,不特诸烈士之功业,永永不湮,即我海外同志赞助之热诚,亦永垂不朽也。此布,并颂均安。孙文启。(民国八年)

  黄花冈墓园 在广州先烈路。为纪念黄花冈起义牺牲烈士,于1918年兴建墓园,总面积13.5公顷。1911年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满清政府。起义者攻打两广总督府等军政机关,经一昼夜血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林文、喻培伦、林觉民、林尹民等一百多位烈士壮烈牺牲。后经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由善堂出面收殓尸体,仅得遗体七十二具掩埋于黄花冈。辛亥革命后由福建方声洞烈士胞兄方声涛醵资,林森主持建墓,命名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墓园气魄宏伟,陵墓庄严肃穆,墓道两帝苍松翠柏,周围遍布竹丛花木,尤以黄槐、黄花夹竹桃、黄素馨等开黄花的花木为多。开花期间,墓园呈一片金黄色,更衬托出烈士们傲雪欺霜的精神。陵墓右侧,挺立着孙中山1923年亲手栽植的松树。正门三拱牌坊,上刻《浩气长存》,为林森函请出征诏关的孙中山亲题(林叔向经手交林森)。主体建筑还包括邓仲元墓、史坚如墓、潘达微墓、范鸿泰墓。另外还有红屋、墨池、八角亭、黄花亭、黄花井等历史纪念的地方,均散落在绿树葱茏的园林之中,更增添了园内绮丽景色。

  中山陵 在南京钟山中部小茅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宏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葬在钟山的遗愿,由林森率人至南京踏勘定穴,主持招标设计筹款、施工。从1926年1月动工,1929年春建成,由林森向海外捐资达4800000银。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由迎榇专员林森、郑洪年、黄铁城自北京碧云寺运来南京,安葬于此。陵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建筑平面形象“木铎”,取“木铎警世”之意。以我国传统风格为主,融合西方建筑精髓,简朴、浑厚、坚固、美观。陵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祭堂、墓室、碑亭、墓道等,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整个陵园面积3000多公顷。墓室海拔158米,比陵墓人口高出70米,比明孝陵高出90多米,从墓道上达墓室,平面距离700米,共有十段石道,计392级石阶。陵前为广场,广场上为三阙门大石坊,上刻“博爱”二字,故称博爱坊。石坊后是长达375米、阔40米的墓道。陵门以青琉璃瓦为顶,门额为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进门为碑亭,中立丰碑。越碑亭有石阶八段,再上为太平台,有华表两座(由林森秘书林履明从福州运往,并林森刻赠中山陵的青石东方醒狮一对同运)。后为祭堂,有拱门三,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民生”门上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直额。祭堂作穹窿状,中供孙中山石刻座像。石座四周刻孙中山革命故事浮雕。祭堂的黑色大理石护壁上,刻有孙中山手书遗著——“建国大纲”全文。堂后为墓室,顶似覆釜,有门两重,分别书有“浩气长存”横额和“孙中山先生之墓”刻文。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大理石圹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水泥密封,内置中山先生大理石卧像,此像为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

  中山陵露天音乐台 在陵墓广场之东南,为林森规划、筹资修建的中山陵配套建筑之一,由建筑师杨廷宝设计。1933年夏落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半圆形,中心处为台,宽19.8米深12米,高出地面 3米,台后建高壁,以汇集音浪;壁宽15米,高10.2米,用剁斧石饰面,壁顶端为回龙花纹,下有石刻兽头三,内导水管,水由兽口吐出。台前边缘作波浪形,筑成台阶,分三层植花木,台的两翼有平台,台上立花棚。台前为听众席,筑成坡度为2%的半圆形草坪,半径51米,可容3000人。半圆形之外缘,地势较高,在边缘修一圈5.4米宽的花架游廊,台前凿有弯月形之荷花池,半径为11.4米,池底原有伏泉,池水终年不涸。

  流徽榭 为林森规划、筹资修建,在中山陵至灵谷寺的公路之南,为一水榭。平面呈长方形,长42尺,宽30尺,三方临水,一边傍陆,有石阶达岸上。四周高有3尺高的水泥栏杆。地板、梁柱、屋架、檐椽等亦用水泥浇制,外加白漆蓝纹地镶红色八角形小瓷砖,屋面盖淡黄色琉璃瓦,极为古朴。设计师为顾文钰。落成于1932年冬。流徼榭下之水,来自茅山南麓,据《陵园小志》载,紫金山第一峰东边有一个叫茅山的高峰。它的南麓,有沟二道,凡陵墓东、灵谷寺以西的水,均汇流于此,至灵谷寺路之南,复合而为一,故名二道沟。陵园于此筑坝蓄水,成一小湖,面积达二十四亩,环湖植垂柳、碧桃、石榴地处幽境,亭湖相映,景色诱人。

  藏经楼 为林森规划、筹资修建,在中山陵东、灵谷寺西的山谷中,建于1935年,所藏为《三民主义》经典及其石刻。藏经楼由奉璋工程师设计。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琉璃瓦顶宫殿式建筑。楼长95.6尺,宽63.6尺,分三层,第一层为讲室,并有夹楼听座,二层为藏经、阅经及研究室,三层为藏经室。楼之后进为僧舍,楼后碑楼廊壁嵌有嵩山青石碑,上刻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全文,共137块,另碑跋一块为林森所撰书。后遭日军焚毁,碑廊等破坏,今已恢复如初。

  光化亭 为林森规划、筹资修建,在中山陵东侧小山上。据《陵园小志》载,光化亭系集合孙中山奉安时的华侨赠款而建。全用福建花岗石构成。1931年7月开工,一年而成。这座石亭为八角形,亭下有平台两层。下层平台高5尺,对边距66尺,台边筑斜坡,植草皮。上层平台对边距38尺,四周围有石栏杆。亭内地面复高出平台l尺。平台四周筑有石阶,高40 尺,对边宽30尺,亭柱12根,圆形,直径20寸。屋脊、屋面、檐椽、梁柱、雀替、藻井等,全用大石雕刻而成,花纹至细,刻工至巨,为陵园最精工程之一。谒陵者至墓道头,即可见该亭之顶显露于苍松间。

  廖仲恺墓 为林森规划、筹资修建。在南京明孝陵西,北靠钟山,面对前湖。墓道分左右盘旋而上,登平台,两侧立有华表,仿六朝陵墓之阙,上刻莲花形盖,顶置辟邪。由平台拾级而上,左右建有方亭,最高处即为圆形墓室。全部建筑,除墓碑、祭台等少数建筑用花岗石外,全用钢筋水泥建成。雄伟壮观,别具一格。廖仲恺(1877—1925),广东惠阳人,早年跟随孙中山奔走革命,曾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他继续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殉国。1935年9月安葬于此。墓碑由林森亲书。后廖妻何香凝于 1972年9月6日运来合葬。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廖仲恺的夫人,早年与廖仲恺一道,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廖仲恺殉国后,何香凝仍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解放后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墓碑另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