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巴黎欧莱雅视频:中风资料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49:59

中风治疗原则:调神为主(包括神采、神气、神志)

醒脑开窍针刺法

1、风池:常规向对侧目内眦方向进针0.8~1.2寸,能祛风散邪,醒脑开窍想对侧耳屏方向刺入1寸,有一定风险,初学勿试。

2、天柱:常规在C2C3横突间隙上,在大经上入发际0.5寸,

3、完骨:0.5寸,

三穴均要求小幅度向心型(向督脉方向)捻转补法1分钟,

小脑、脑干枕叶梗塞者尤其适宜用此法,急性期要用1分钟,眩晕、皮层动脉硬化性脑病可用这类穴位,此外,高血压所致眩晕,前庭功能所致的眩晕均用此法。

4、极泉:上肢用上极泉,上肢屈曲90度,腋横纹下2寸,三角肌肌腹下向内下方刺入,用提插泻法,肌力在3级以下时,必需要上肢抽动3次以上为度,此穴对屈肌肌力恢复有良好的疗效,对弛缓瘫有效。比较而言,极泉对伸肌肌力恢复较好。

5、尺泽:手太阴肺经,疏通经络,让针感达到食指,拇指的背侧,在肘窝肱桡肌腱的桡侧进针,向内,向下45度进针,其解剖位置在桡神经神经干上,对伸肌肌力恢复有很好的作用。(前臂屈曲固握型)

6、曲池;在脑血管疾病中,一般是患者翻腕困难(肌张力特别高),或血压高,控制不良的时候用。一般针感在局部,很少有放射感。

7、委中: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起到疏导经气的作用,在腘窝正中,进针后略向外偏很小的角度。注意要让膝关节绷紧。患者肌力3 级以下时一定要抽动3次,此穴有明显提高肌力和肌张力的作用。若针刺较久后,有麻木,疼痛感,说明神经有损伤,应停止针刺此穴。

8、肩隅;肌张力高时可用,沿着骨膜进针,用雀啄手法强刺激。

9、三阴交:能滋补肝肾,疏通气血。治疗下肢偏瘫有效,其作用为,1、激发神气,在神气暂时不能维系时用。2、疏调经气。它能疏调经脉之气,三阴交在偏瘫早期常用,以增强经气,在后遗症期,足三阴经气过剩的情况下,用三阴交平衡经气。操作:紧贴胫骨后缘向后进针,注意脚背一定要垂直向上的方向。45度角进针。用提插的手法,让踝关节抽动3次,尤其是在早期,肌力在3级以下者。肌力大于3级的,抽动1次就可以。无肌力问题的可用捻转补法1分钟。解剖特点:该穴所在神经为坐骨神经的一个分支,相当于神经干的部位,具有麻、胀、串的特点。

10、合谷:能疏通手指经气及运动功能,如果偏瘫不重,只用捻转手法,如果有运动障碍, 用提插手法,从1、2掌骨之间进针,向大拇指方向进针,使拇指抽动,再提到皮下,向二间,三间方向刺。配太冲可以平肝潜阳。

11、太溪:肾经原穴,主要用在中风中后期。表现为腰膝酸软,技巧灵活性不够。此期,足三阴经经气开始恢复或大部分已经恢复。

12、复溜:用于中风先兆,或后遗症期津燥,能滋补肾阴肾水,兼能柔痉熄风。

13、大钟:肾经络穴,能疏调肾经经气,调节足跟功能,能平衡三阴三阳之经气,它能扶阳经之经气,抑阴经的经气(扶阳抑阴)。能治疗足内翻和足下垂。

14、委中:其解剖特点为,位于胫腓神经分支处,该穴相当于游离神经结的部位,针刺时大多刺激在神经干的鞘膜上,部位比较浅,因为神经具有兴奋性,易于传导性,不耐疲劳性的特点,针刺时的目的在于解决麻痹和抑制状态,用振颤或雀啄手法不易损伤鞘膜和轴突。

15、血海:可疏通足三阴经气,调经,活血,治疗荨麻疹,脾经湿热,杀虫等。

越是霍夫曼征或腱反射亢进,痉挛性瘫越厉害,由于内囊(皮质脊髓束)基底节受压或液化,坏死,使第11级神经不能控制第2级神经的神经兴奋,所以出现明显的痉挛性瘫痪。

      丰隆主治足内翻,条口主治足下垂。足内翻厉害时,三阴交不留针,可针照海,条口等。

肌力0级但四肢肌张力特高时,针刺时可不抽动或隔日1次。足内翻穴:在解溪上2寸。

经络上阴经的穴位和神经干相吻合,阳经的穴位和游离的神经核相吻合。

刺络拔罐:

对周围性瘫;在阳白偏攒竹处刺络拔罐

对眼睑下垂:在四白、颧髎穴处刺络拔罐

梗塞在延髓上,也是假性球麻痹症状,如果梗塞在脑干与延髓之间时,同时出现四肢瘫及假性球麻痹症状。

治疗:仅有假性球麻痹无四肢瘫痪,可用大醒脑开窍,用风池,完骨,天柱,内关,人中,三阴交,翳风,用小幅度捻转进针,患者出现不自主吞咽时,小幅度高频率捻转1分钟,病情特重时,风池向喉结方向,用3寸长针,不要向左右偏斜,千万不要提插。

合并球麻痹:

西医为脑干梗塞(中脑、桥脑、延髓)皮质脑干束损害:舌体不能伸出口唇外,双侧掌颌反射,吸吮反射(扣人中沟)均阳性。

症状有:1、吞咽困难2、构音障碍3、情感障碍4、合并括约肌障碍。同时有舌卷挛缩,运动性失语,咀嚼障碍。影响迷走神经和副神经障碍。伴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无力,睡眠昼夜颠倒,声带麻痹。

真假球麻痹的鉴别:

真性:舌肌,喉肌,咽肌的萎缩,对精细事物可以吃下去,对大食团不能下咽,后期出现舌肌萎缩,咽反射消失。病因在于脑干的神经鞘膜脱髓鞘病变。

假性:给水马上呛咳,痉挛性的,对大食团可以吃下去,后期咽反射恢复。

双侧皮质脊髓束受累时,也可出现假性球麻痹的症状,但不是假性球麻痹。

有情感障碍时可以针刺攒竹穴。

治疗中风大腿外展位:在脾经上排刺,让缝匠肌收缩。

中风痉挛性瘫的治疗

1、合并肩周炎等,保持关节功能位,早期找肩关节周围的压痛点,肩内陵,肩隅上用雀啄手法,同时摇肩,活动关节。有粘连的在肩内陵,肩隅及压痛点上刺络拔罐。

2、 如果患者肌力大于3级,则不用上极泉,可用腋窝的极泉穴,但一周用1~2次,可以用扶突(臂丛),传到手臂外侧,使手掌张开。

尺泽:有桡神经分布,对伸肌肌力有明显的传导作用,可传到拇指和食指。

小海:对桡神经外侧较好,能传到第4、5指。

合谷透二间、三间,使四指张开,配上八邪,拇指背伸无力时可用鱼际。

配穴:臂臑,手五里,手三里,强刺激时针感均可向手指放射。针刺指间关节,尽量不用电针,三个月以内治疗非常有效。

脑梗塞一般在内囊和内囊旁(基底节)会出现偏瘫,梗塞在内囊的膝部,出现上下肢痉挛性瘫,皮质脊髓束完全破坏,如在内囊前部,上肢痉挛性瘫较下肢严重。内囊的后支梗塞时,见于下肢偏瘫。梗塞靠近侧脑室时,偏瘫更重。

痉挛性瘫痪中药用钩藤饮子,地黄饮子。

弛缓性瘫痪往往伴有足下垂,中医为气虚血瘀,血不能养经脉,用补阳还五汤。在伴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炎,肺结核,风心病,肿瘤,慢性胃炎者,中风后容易得迟缓性瘫痪,恢复起来比较慢。但一般不出现肌萎缩,只会出现肌张力下降。

丘脑梗塞,以偏身感觉障碍为主,动眼神经麻痹,必须刺睛明,还要用醒脑开窍针法。

小脑病变与带脉,胆经有关,刺足临泣,风市,阳陵泉,环跳,足内翻厉害可以用申脉。

脑干的小梗塞,往往伴有构音障碍,喝水打呛,较大一点的梗塞伴有舌肌瘫痪,出现运动性失语。(发音慢,语速慢)

曲池:疏通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平肝潜阳,用于急性期肝阳上亢型。

阳陵泉:胆经合穴,疏通下肢经气,对足内翻有效,在1~2个月内用。

中风影象检查:

脑梗死在24小时内早期查MRI,6小时就可见到梗塞灶,脑出血24小时内查CT,超过36小时~2天时,脑梗死可查CT,软化灶在1.5~2个月可形成,3个月以上液化,与脑脊液密度相似。

假性球麻痹

脑内的梗塞或出血波及到脑干,或脑干的梗塞,出血。肌电图检查无运动电位。出现舌肌瘫痪,一般有情志障碍。

真性球麻痹则是脑干的髓鞘自然的老化,钙化,退变,慢慢失去神经传导功能,或白质稀疏,无明显的梗塞或出血病史,进行性加重。出现喝水呛咳,舌肌萎缩,四肢萎缩无力。肌电图检查有运动电位。一般无痴呆,无情志障碍。
假性球麻痹的治疗

取穴:风池,翳风,下大迎。

下大迎:在大迎穴下方,下颌骨内缘,直接向舌根方向斜刺,主要解决舌窍不利,可改善舌体的运动障碍,进针2~2.5寸,有一定风险。以上三穴位均用捻转补法,不提插。

脑干或小脑梗塞伴有情志障碍,强哭强笑,表情呆滞,配合四神聪,攒竹,四白。伴有运动性失语用金津,玉液放血。伴有吞咽障碍在悬雍垂上方点刺放血。

伴有舌后三分之一味觉障碍,或残存食物残渣,在舌后三分之一上点刺放血。伴有三叉脊髓核损伤者,出现咬肌无力,伴双侧口角流涎,严重者可伴有下颌关节脱臼,取上关,下关用电针,颊车透地仓。伴有昼夜睡眠颠倒者(皮层动脉硬化):治疗白天睡觉用人中,内关强刺激,配劳宫,涌泉,后溪,申脉。治疗晚上不睡觉者,四神冲,太冲。伴括约肌障碍取关元,水道透中极,让针感放射到会阴,用芒针深刺,浅留针。

中枢性面瘫:与病灶同侧,为脑干损害,引起双侧肢体较轻的运动障碍,但以对侧较明显。用廉泉振颤进针,捻转补法。

振颤麻痹

上肢取手三里,合谷,下肢取太冲,阳陵泉,为虚风内动,轻浅刺。

无痛性面神经炎

仅表现为面部麻木为主,一般与颈椎病有关,可能伴有肢体麻木,下关处为主穴,可刺络拔罐。

全身关节痛:

以风池,曲池,血海为主穴。

痉挛性斜颈:

天柱,完骨,风池,天窗,肩井,委中,承山,昆仑,丘墟。

眩晕

急性期应平肝潜阳,前庭功能病变的刺攒竹,睛明。一般右侧肢体偏瘫的都有语言功能障碍,治疗流泪可用承泣透睛明。

脑干损害的检查:

1、下颌反射阳性,咬肌受三叉神经的支配(中脑第5对)

2、颏反射,口轮匝肌反射阳性,

说明脑干本身有刺激性损害,或脑皮层有毁损性损害。

病位检查:

颞叶损害以麻木为主,

顶叶损害出现失语,精神障碍,骂街

丘脑损害出现急性期长,恢复期晚,肌力和肌张力难恢复。中风合并膈肌痉挛时,损害多在丘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