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什么武器:中国远征军资料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30:10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国内于1944年春先后空运至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先后转运至缅甸密支那,随即对其发动进攻。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中国军队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挡”。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


中国远征军编制表

(一)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 (1942年3月至8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路司令长官 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英(继任)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新编第96师(师长) 余韶

  游击支队 黄翔  工兵团 李树正  装甲兵团 胡献群  炮兵团 朱茂臻

  汽车兵团 洪世寿 骑兵团 林承熙


第6军(军长) 甘丽初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49师(师长) 彭壁生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暂编第55师(师长) 陈勉吾


第66军(军长) 张轸

  新编38师(师长) 孙立人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伯龙  新编第29师(师长) 马维骥

  另司令长官部直辖36师(师长) 李志鹏


(二)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宋希濂  副总司令 黄杰


第2军(军长) 王凌云

  第9师(师长) 张金廷  新编第33师(师长) 杨宝

   辎重团 段寿清


第6军(军长) 黄杰(史宏烈继任)

  预备第2师(师长) 顾葆裕  新编第39师(师长) 洪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辎重团 郑殿起  通讯营 冯行之  战车防御营 梁中介


第71军(军长) 钟彬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又军 第87师(师长) 张邵勋

  辎重团 吴涛  另集团军直辖第36师(师长) 李志鹏 第200师(师长) 胡家骥


第5军炮兵营 指挥官不详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53军(军长) 周福成 (赵镇藩继任)

  第116师(师长) 赵镇藩(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师长) 张玉挺(王理寰继任)

  辎重团 刘宝华


第54军(军长) 方天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第198师(师长) 叶佩高

  工兵第2团 林松  通讯部队 指挥官不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6军 何绍周(军长)

  荣誉1师(师长) 汪波  第82师(师长) 王伯勋  第103师(师长) 熊绶春

  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  第6军山炮营 辎重团 雷震波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炮兵部队指挥官 邵百昌  工兵部队指挥官 傅克军  通讯营 滇康缅特别游击区总指挥 郑坡


(三)中国远征军驻印指挥系统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总指挥 史迪威  副总指挥 郑洞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新编第1军(军长) 郑洞国(兼任,孙立人、潘裕昆先后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胡素(唐守治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李鸿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潘裕昆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 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李涛继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 黑格准将

  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队队长 韩特上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美军第5307混成旅(代号加拉哈特部队)指挥官 梅利尔准将



(四)飞虎队(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指挥官 陈纳德少将



  • 分享到:
  • 网友回复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26

    这是好东西。。资料再多些就更好了~~

     

    • lgoerzallee
    • 军号:3179358
    • 工分:50
    2011-2-16 7:47:53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25

    强烈推荐新出的远征ol,画面唯美。美女玩家超多哦

     

    • 庚家蚕豆
    • 军号:2492772
    • 工分:6
    2010-3-26 9:21:55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24

     以下是引用绝情0626 在第22楼的发言:
    我是新人,一直在天涯混,对于戴安鳞将军的死,并非是LZ所说的中弹而亡,而是被日军所俘,不愿投降,被同俘士兵用剪刀捅死。我父亲当年就是新一军的上尉连长,85年以后有很多戴将军的后代找到我父亲,要他帮忙写回忆录,我父亲也不至一次的和我们说起这事,我非常尊敬中国远征军,也非常尊敬戴将军,但历史是以事实为准则的。

     

    你是不是说戴安澜将军啊,他重伤被官兵抬出原始森林,因为缺医少药而牺牲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mlongm
    • 军号:1457532
    • 工分:658
    2008-7-11 18:57:36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23

    我纠正一下疏忽之处∶本文章有一处写到“1945年12月份,中印公路全线打通。”时间出现了疏漏--不是1945年12月,应为∶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云南芒油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线打通.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党卫军第一装甲军
    • 军号:1449261
    2008-4-12 1:04:43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22

    我是新人,一直在天涯混,对于戴安鳞将军的死,并非是LZ所说的中弹而亡,而是被日军所俘,不愿投降,被同俘士兵用剪刀捅死。我父亲当年就是新一军的上尉连长,85年以后有很多戴将军的后代找到我父亲,要他帮忙写回忆录,我父亲也不至一次的和我们说起这事,我非常尊敬中国远征军,也非常尊敬戴将军,但历史是以事实为准则的。

     

    • 绝情0626
    • 军号:1457301
    • 工分:2
    2008-4-12 0:41:04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21

    远征军中的中高级将领,大多是不称职的,

    如杜聿明.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sgk888
    • 军号:506946
    • 工分:744
    2008-4-11 20:54:17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20

    奥运圣火志愿护卫队《杀胡令》


    杀胡令全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诸胡逆乱中原 已数十年 今我诛之 若能共讨者 可遣军来也 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 杀我百姓 夺我祖庙 今特此讨伐 犯我大汉者死 杀我大汉子民者死 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 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 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 特以此兆告天下

    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蛮地胡夷无不向往,食吾汉食,习吾汉字,从吾汉俗,此后胡夷方可定居,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然今,环顾胡夷者,无不以怨报德,抢吾汉地,杀吾汉民。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前晋八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太兴元年,愍帝受辱,崩于匈奴。凡此种种,罄竹难书!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世上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摘自 战神冉闵 《杀胡令》


    遥想当年 蛮荒遍野 我汉家古人尚敢食龙肉果腹 取龙皮保暖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 三国之豪杰群起夺天下 五胡乱华 冉闵十岁岁上马擒敌 杀胡令响出天下英雄尽皆响应 冉闵一身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其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于邺城以一二千刚组织的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7)七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东晋名将谢玄单以北府子弟兵八万与肥水之滨破苻坚百万大军 南朝宋武帝刘裕初为兵卒 多年浴血终问鼎中原 大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开创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高祖李渊其子李世民更为我汉家所熟知!宋太祖赵匡胤 金太祖阿骨打 元世祖忽必烈 明太祖朱元璋 清之皇太极 堂堂华夏千年文明 多少豪杰能士 征战百年无论汉家胡家那个不以黄色脸庞 中原汉化问鼎华夏宝座 时至列强入侵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 百年黑暗 多少华夏血汗方换来列强退避 日狗战败 到的今日 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富民强 繁荣昌盛 而列强小儿 日狗宵小 不敢心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 借今日我北京奥运不断滋事 先有披着佛家外衣之达赖行那杀人放火之勾当 后有新疆小辈做恐怖袭击之法 小弟不才 习得古将军冉闵之杀胡令 不敢只身犯难 但求天下英雄共勉之 只求奥运圣火点燃中华大地时 天下英雄共护卫 如有不开眼之藏独分子胆敢冲击火炬 望天下英雄 群起而唾其面 以辱其志 吼其心 以破其胆 捶其身 以灭其威!

    敬请天下英雄转载!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 何不听风
    • 军号:1456307
    • 工分:708
    • 本区职务:会员
    2008-4-11 15:01:10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19

    就是要多说说真相

     

    • 真理在少数人手中
    • 军号:89706
    • 工分:13674
    2008-4-11 14:48:10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18

    这个帖子不错!

     

    • 扫韩踏日
    • 军号:1369637
    • 工分:5701
    2008-4-11 11:22:00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17

    自留地:图片待续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工分:11703
    2008-4-11 10:16:29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16

    自留地:图片待续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工分:11703
    2008-4-11 10:15:16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15

    自留地:图片待续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工分:11703
    2008-4-11 10:15:05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14

    二战盟军对德作战回顾:中国远征军与阿拉曼会战


      “1942年夏季,中国远征军是在失败不可抗拒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着缅甸战局;盟军北非战场获得的制空权是用放弃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换来的;中国远征军以其悲壮的失败换回英军在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942年的缅甸战场同北非战场、西西里登陆、库尔斯克会战的确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倪乐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入缅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美军第10航空队调往北非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贡献,以往仅限于对苏德战场上和太平洋战场有牵制日本的作用。但将各战场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番认真的梳理后发现:1942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浴血奋战,同北非战场的阿拉曼会战、以及苏德战场决定了德国命运的库尔斯克会战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1940年9月,日军侵入越南,威逼英国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等远东殖民地后方。英国见势不妙,决定与中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并于10月重新开放三个月前为讨好日本而关闭的滇缅公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要求中国派军队入缅协助英军保卫缅甸。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共同对轴心国家作战。翌日,蒋介石就任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美国的史迪威将军任中国战区参谋长。随后,中、美、英经协商决定,由史迪威指挥中国远征军三个军(杜聿明第5军、甘丽初第6军、张轸第66军)进入缅甸,协同英军队对日作战。美国方面提供作战物质并出动第10航空队对中国远征军实施空中掩护。


      然而从3月初至8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以惨败告终,一路退往印度,另一路退回云南境内,十万大军只剩下四万余人。以往史家认为,史迪威指挥失措、英军不顾大局擅自撤退,蒋介石越级指挥、某些将领消极避战等等是主要原因,也顺便提到没有制空权的因素。此说因袭至今。


      实际上除了制空权外,其它原因或者不能成立,或者是在战场形势严重逆转情况下产生的,具有不可抗拒性。史迪威在1943年率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出击时,显示出不凡的指挥才能。蒋介石越过史迪威发指令的情况,不仅存在于第一次入缅作战,第二次入缅作战大获全胜时同样存在,史迪威甚至为了进攻密支那,劝说郑洞国别受蒋介石的干扰。至于某些将领消极避战更值得商榷,因为当战局已经无法挽回时,与敌脱离接触,保存有生力量是唯一正确的战场选择,怎能说成“避战自保”、“消极避战”(见张宪文主编的《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第275页、280页)同样是这些部队,为何能打出气壮山河的“同古包围战” 和“仁安羌大捷”呢?英军确实打得很糟糕,他们的崩溃导致中国远征军侧翼危机,但为何后来的英法尔会战却打得有声有色?另外,曾担任远征军第5军军长的杜聿明将军发表于1960年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述略》,对此战失败的原因分析是在特赦战犯身份和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产物,同样有值得商榷之处。


      分析一场会战的成败,不能违背一般的军事规律而苛求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总是受到具体条件限制。在战场对抗中,无论进攻还是防守,火力是决定性的因素。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采取的基本作战样式和作战规律——地面部队与空军的协同来看,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把原定用于掩护地面作战的强大的第10航空队调往北非。日本空军自始至终掌握着缅甸战场上空的制空权,而中国远征军始终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作战,在每次关键性战斗中,日军由地面和空中构成的火力均占绝对优势。同样,英军也是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崩溃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以关键性的同古保卫战为例,日本空军自3月17日起进行了多次轰炸。3月26日,日军由空中和地面的坦克、重炮构成优势火力,突入市区。同时以90架飞机猛轰同古以北的平满纳,炸毁火车站,使大量的援军无法增援同古守军。相反,日军的增援部队于28日到达战场,杜聿明率第5军全力攻击包围同古之日军,企图内外夹击,但却没有成功。中国守军被迫于30日放弃同古,整个战局趋于恶化。如果制空权在中国方面,那么,战况将反过来,日军增援被阻止,中国援军赶到,内外夹击在空军支援下就会获得成功,日军将溃不成军。这一假使能否成立?第二次入缅作战的胜利作了最好论证。


      如果中国军队地面火力与日军持平或超出,再享有完全的制空权,就同样能够击败日军。1943年10下旬中国驻印军向缅北的战略反攻充分证明了这点。1943年12月28日,中国驻印军在美国第10航空队(两个航空营)支援下,激战四昼夜攻克于邦,日军大本营战史记载:“历来的行情都是日军一个大队(团)对付中国的一个师而绰绰有余。尤其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更有最强的自信心。岂然胡康河谷的中国军无论在编制、装备和战法与训练上都完全不同,……使我军损失惨重。…… 我军接得此情报后,均为之愕然。”(见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下册 第971页)。


      据中国驻印军第22师师长廖耀湘回忆:“……当面之敌,只日本18师团,又没空军掩护,而当时18师团火力稍逊于驻印军的廖、孙两师,加上美国一个步兵旅与后续可能调用之新30师,认为占绝对优势,可以一举进出密支那,打通中印公路。因而立刻发动大规模行动,首先攻破猛关,击破十八师团的主力,前锋利用空投补给,不顾后方交通,直簿密支那地区。”(见廖耀湘、杜建时《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美蒋勾结的内幕情况》《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第12页)。


      中国驻印军获得美式装备后,兵出胡康河谷后,在绝对制空权的掩护下,利用空运补给,空降部队,空中轰炸,连克孟关、孟拱、密支那、八莫、腊戌,击破日军精锐第18师团、第56师团、第2师团。与此同时,集结于云南境内的中国远征军在陈纳德第14航空队的掩护下,击溃当面敌人,与驻印军会师。


      时任中国军队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认为:“当时日本东条英机式飞机已为美国P—51驱逐机所制服,美国并有B—25、B—29轰炸机等攻击利器,在缅甸崎岖山地轰炸敌人代替炮兵火力,敌空军处于劣势,此亦敌失败之主因(《白崇禧回忆录》第238页)”、“……飞虎队到来,拥有P-51驱逐机及驰名国际之B-25、B-29轻重轰炸机,性能皆远超日本,我空军之劣势顿时改观,远征军因得飞虎队之支援,掌握制空权,故于地面作战大为有利(《白崇禧回忆录》第239页)。”


      许多专家都意识到,日军掌握绝对制空权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却没有进一步详细论证并指出,它是最重要的原因,它是引发后来一系列战场危机的总根源。由于丧失了制空权,中国远征军“自始至终均呈被动之态势”(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第193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德国隆美尔元帅对制空权与地面部队的关系,有切身感受和精辟论述:“假使敌人握有完全的制空权,那么我方尽管拥有极现代化的武器,但还是无法和他作战的,那就好像是野蛮人碰到了近代欧洲国家的精兵,其胜败是不问而知了。……所以我们不能再依赖摩托化的兵力,以来作机动性的运用,因为他们是最容易受到空中攻击的毁灭(《隆美尔战时文件》第333页)。


      今天,当人们从唯意志论的歧途中走出来,客观地审视战争就会发现,在1942年夏季的缅甸战场,丧失制空权且地面火力略逊一筹的中国远征军的失败,?凸凵暇哂胁豢煽咕苄浴?


      二、缅甸战场与北非战场的制空权交换

      日军掌握绝对制空权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惨败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当初约定,美国派出强大的空军,以第10航空队番号为中国远征军提供空中掩护,如果美国政府兑现承诺,即便美空军不能掌握完全制空权,起码可以同日本空军对半分享缅甸战场的制空权,起码能够在空中缠住日本空军,使之不能直接支援地面作战。这样也会使中国地面部队的压力大为减轻(比如同古之战,平满纳火车站不被日空军炸毁,中国援军就会及时赶到,即使美空军不能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但地面作战双方援军都已经赶到并投入战斗。不会形成我方援兵不及,敌方援军赶到的绝望之势)。


      1942年5月初,原定用于缅甸战场的美国第10航空队突然调往北非,是因为北非英军在隆美尔指挥的德意军队打击下,已接近总崩溃。如果北非失陷,英联邦等于折断了脊梁,英国本土同远东和澳洲之间的联系将被切断,无法动员英联邦雄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控制了北非,不仅英联邦之间拧成一股绳,而且可以西西里为跳板,进攻意大利,打击在希特勒占领的欧洲“柔软的下腹部”上,而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考虑是“先欧后亚” 。


      1942年1月下旬,也就在中国远征军出征前两月,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姆哈勒法战斗中遭到惨败。


      曾任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处长的梅林津在回忆录《坦克战》第66页、180页,186页上,对双方实力和战场情况有如下描述:

      “……但是英军的空军优势是毫无疑问的。还有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要打一场打仗,我们的汽油是不足的。”

      “……但到了1942年5月,英国装备了(美国)‘格兰特’坦克以后,(英国)第8集团军的坦克实力有占了上风。”

      “英军的炮兵还不断”轰击非洲军,再加上飞机不停地轰炸,我军损失惨重。汽油储备几乎消耗完了……非洲军已处在危殆中。9月1日这一天,坦克部队进退维谷,动弹不得,并遭到炮兵和航空兵不断的轰炸。……9月2日早晨,隆美尔决定撤退,但由于缺乏汽油,在白天进行任何大规模的退却都是不可能的,非洲军只得就地不动,接连不断地遭到飞机轰炸和炮火的袭击。……9月3日,隆美尔的突击群全力以赴地向东撤退,我们扔掉了50辆坦克、50门野炮,还有约400辆战伤的汽车。”


      威廉.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三卷 第1262页中也指出:“……但是隆美尔没有达到目的,9月3日,他中止战斗,转攻为守。在埃及的英军好不容易得到了人员、枪炮、坦克、飞机的有力增援(坦克和飞机主要来自美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隆美尔元帅在自己日记中,分析阿拉曼会战失败原因时写到:“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过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除了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强大的空军以外,对于敌人的空中优势,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真正的答案。”


      分析至此,不难发现,北非战局彻底逆转取决于制空权,英军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是在美国大量飞机坦克支援下获得地面和空中优势,并以放弃缅甸战场制空权、让中国远征军承受巨大压力为代价。如果美国这些飞机坦克按原来约定,配属给中国远征军,那将产生怎样的后果?阿拉曼会战英军的胜利和后来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的胜利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


      因此,中国的战史学家们应该负起责任来,向人们指明:1942年夏季,中国远征军是在失败不可抗拒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着缅甸战局;盟军北非战场获得的制空权是用放弃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换来的;中国远征军以其悲壮的失败换回英军在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三、中国远征军影响之余波

      阿拉曼会战后,在北非战场的德意军队彻底丧失了主动权,并最终于1943年5月12日向英美军队投降。1943年7月12日,也就在北非德、意军队全军覆没两个月,英美军队以北非为跳板,不失时机地发动西西里登陆,打击在希特勒“柔软的下腹部”上,将战争引向欧洲本土。


      此刻,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到达转折点,苏德双方的统帅部都放出了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德军南面曼斯坦因集团逐渐占领上风,苏军最高统帅部最后一支战略预备队——草原方面军罗特米斯特罗夫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已经全部投入战斗,并遭受严重挫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曼斯坦因元帅在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写道:“……在这个时候也击败了敌方机动预备队所作的反击,敌方的十个战车或机械化军均被击溃及受到严重损失。到了7月13日,面对着南面集团军的敌军共被俘2万4千人,损失战车1800辆,野炮267门,战防炮1080门。……。7月13日,当战斗达到了其高潮,胜利似乎即在目前之际,两个集团军的总司令被希特勒召往汇报。他在开会时首先宣布西方联军已在西西里登陆,所以情况是已经发生了一个严重的逆转。……所以在意大利和巴尔干西部都有成立一个新军团之必要。这些兵力必须从东战场上去抽调,因此‘卫城’作战必须要停止。……我就指明出来战斗现在是正好达到了其顶点,此时若是摆脱战斗即无异于放弃了胜利。我们至少要把敌军的机动预备队都完全击溃才罢手。”


      苏军朱可夫元帅也承认:“从分析敌人的行动中可以感到,别耳罗德地域的敌军是由比较有主动精神的有经验的将领指挥的。实际上就是这样。这个敌军集团的首领是曼斯泰因元帅。”


      盟军在西西里的迅速登陆使希特勒惊慌失措,拒绝了曼斯坦因等将领的意见,作出了立即撤出库尔斯克会战的愚蠢决定,放弃了快要到手的胜利,导致了战略主动权彻底丧失。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固然没有直接影响库尔斯克会战的结局,但仍需客观地地指出:1942年的缅甸战场同北非战场、西西里登陆、库尔斯克会战的确存在着紧密的关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战场就是这样不可分割地成为一个整体。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 本区职务:会员
    2008-4-11 10:14:40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13

    抗日名将——宋希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宋希濂,字荫国,1907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书香门第。幼年在乡读私塾和小学,1921年考入长沙长郡中学,开始接触孙文学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1924年宋希濂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期间曾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舰事件后与共产党脱离关系。1926年随蒋介石参加北伐。


      曾任71军军长,第11集团军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14兵团司令。  1923年冬,宋希濂考取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长程潜所办陆军讲武学校,随后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4年5月被编入第1中队第3区军队受训﹔6月在军校加入国民党。在军校期间。曾亲聆孙中山先生讲话,并曾参与护卫孙中山到韶关督师。同年11月30日,黄埔一期毕业,宋被分派在黄埔军校教导第2团任副排长,半月后升为排长。1925年春参加军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东征凯旋,升任副连长、连长,随军参加讨伐滇桂叛军之役。战后,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宋参加了第2次东征,升任副营长。“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宋即与中国共产党脱离关系。


      1926年随蒋介石参加北伐,任新编第21师营长,作战表现出色。1931年冬,因在中原大战中战功卓著,升任该军第1师第2旅少将旅长,驻防南京。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时宋希濂任87师261旅旅长,代表全旅官兵两次向军政部长何应钦请缨,开赴淞沪前线抗战,被拒,与何发生争执。后奉87师师长张治中命,率部入沪参战,与日军激战三个多月。淞沪战役结束,升任87师副师长。


      1933年,蒋介石对红军进行委五次围剿,调宋为第36师师长,开赴江西抚州,兼抚州警备司令,参加对中共苏区的围剿。同年11月,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发动“福建事变”,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联共反蒋抗日,宋希濂奉令随卫立煌到福建讨伐,因作战有功,36师受蒋介石的通电嘉奖。“闽变”平息后,宋又回江西继续围剿红军。1934年9月,在对红军作战时负重任。1935年宋驻防福建长汀,6月,执行蒋介石命令,在长汀杀害了杰出的革命家和文学家瞿秋白,晚年,宋回忆此事:“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西安事变”发生时,宋奉何应钦命率部北上,准备向张学良、杨虎城采取行动。后事变和平解决,宋部作为蒋介石嫡系部队进驻西安,任西安警备司令。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当晚,接令移师上海,抗击日寇。其升任78军军长兼36师师长,移防苏州﹔后败,宋率残部退守南京。南京失守后,调任荣誉第1师师长,驻湖南浏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38年调任驻防河南省的71军军长,参加对日作战。在保卫武汉的会战中,曾重创日军,71军因此受到嘉奖,宋希濂获华冑荣誉奖和奖状。1939年接着,兼任第34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1940年因病请假,解除军职,任重庆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


      1941年11月调升第11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2年5月,日军企图进占滇西,宋在怒江边成功地阻截了日军。后又率部参加滇西反攻之役。1944年入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受训结业后被派往新疆,任中央军校第九分校主任。


      抗战胜利后,宋希濂获国民政府最高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和美国政府的棕叶自由勋章。1946年调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参谋长,新疆警备总司令,协助张治中治疆。1948年调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14兵团司令,蒋介石亲自接见他,交给他阻止人民解放军西进四川及湘西的重任,驻防鄂西北。1949年初,宋又被任命湘鄂边区绥清公署主任,兵力达14万之众。2月,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荆门战役,克荆门,歼宋部79军。6月,发起宜沙战役,突破宋部防线,并由沙市下游渡过长江,宋部溃败向川鄂边界转移。8月,宋改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这时,陈明仁曾电约宋共同通电起义,中共方面亦为派人劝其起义,宋以“事关重大”为词拒绝。9月,川鄂湘黔边区最高决策委员会成立,宋任主任委员。11月,国民党军西南防线全面崩溃,宋部一一被歼,宋率兵团直属部队数千人向西昌方向逃窜。12月19日抵达川康边境沙坪,在大渡河边被人民解放军包围俘虏。


      宋被俘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4年进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59年12月,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特赦。1961年,宋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同年,与易吟先结婚。1964年,全国政协特邀宋希濂等6人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后,相继当选为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宋希濂赴美探亲,在美国与久别的子女团聚,深感“夫人情莫重于亲”,乃致书在台湾的老朋友,希望促进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互相探访。在旅美期间,参加了旅美爱国华人发起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任总顾问。1984年,宋与蔡文治、李默庵、侯候德如在美国成立了黄埔同学及其家属联谊会,发表宣言称:“切盼我全体军校同学及其家属奋发参加促进中国统一运动。”同年6月,宋回到北京参加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被推选为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后定居美国纽约。


      宋希濂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奔走呼号,台湾《中央日报》曾载文指其“甘为中共鹰犬”。为回答这一诬蔑,宋希濂将其撰写的《宋希濂自述》定为《鹰犬将军·宋希濂的自述》公开出版,表达他忠于国家民族的赤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因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其骨灰安葬在长沙唐人永久墓地的“名人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为其墓碑题写了“抗日名将宋希濂之墓”。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2008-4-11 10:13:06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12

    抗日名将——刘放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刘放吾,原名刘继枢,生于1898年4月17日,湖南桂阳人,号不羁。

      刘放吾将军的后代基本定居在美国,刘放吾将军次子刘伟民先生特著书《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以纪念刘放吾将军,并将缅甸仁安羌大捷的战史内幕公布于众。刘伟民在回忆录中写到:「1942年4月20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缔造仁安羌大捷。这是清朝中叶以來,中国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辉煌战役,而当年领导远征军新38师113团,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的刘放吾团长,就是我的父亲。」  1992年4月11日,洛杉矶《世界日报》登载了一条消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大厅里,紧紧握住93岁高龄的中国抗日老将军刘放吾的手,再三感谢他50年前于缅甸仁安羌解救英军的壮举。4月20日,仁安羌大捷50周年当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彼得·威尔逊致函这位将军:“我很高兴与你一同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缅甸仁安羌大捷。我知道你亲历大战,且对50年前这段历史记忆深刻。只有热心忠诚的人,才能领军在战斗中取胜,或奋不顾身参加战斗,你已经证明了自己出类拔萃的才能。身为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团长,你曾面临解救英军、美国记者及传教士的艰苦战斗,虽然兵员损失三分之一,你及官兵仍然克敌制胜,完成任务。你的英勇,促成战役捷报。”美国洛杉矶议会议长迪恩·巴纳也于同日向这位将军致贺。


      6月10日,英国国防部长马尔科姆·里夫舍德致函这位将军:“今年是仁安羌战役50周年,我愿在此向你及你团官兵对英军的支援,表达最诚挚的谢忱。”7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也致函这位老将军:“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我愿再次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而刘放吾老将军面对如此种种殊荣,却只是淡然一笑,说道:“那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友军遭遇危难,援救是应该的,不能列为战果。”刘放吾老将军对自己因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致使半个世纪来承受的莫大冤屈却只字不提。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真正的民族英雄刘放吾的功绩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贏得了公众的爱戴。台湾当局在半个世纪后,给这位老将军补发了一枚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当年驰骋于中缅印战场、获仁安羌大捷、令日本侵略军胆颤心寒的原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主要是由于“冒牌将军”林彦章招摇撞骗,致使这位真正的抗日英雄蒙冤多年,半个世纪后才得以真相大白。为什么这枚功勋章拖了半个世纪才到达将军之手?事情还得从缅甸仁安羌解围战说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2年1月下旬从泰国入侵缅甸,3月8日占领仰光后,便兵分三路向北追击英军。西路第33师团由仰光地区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方向发起进攻,企图迅速占领仁安羌附近的油田地区,并协同东路和中路日军在5月下旬清除缅甸境内的英军,切断美、英援助中国军队的路线。4月14日,日军第33师团进攻仁安羌之荒本部队,击溃宾河南岸的英缅军。原田部队也夺取了沙斯瓦、东敦枝等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日下午2时,曾指挥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鉴于前线情況紧急,面告中国远征军代表侯腾,要求中国远征军迅速予以援助。17时,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即令新编第38师第113团赴皎勃东地区增援。斯列姆将军于4月17日向刘放吾团长发出手令,请求立即驰援。刘放吾团长正是在这样危急万分的关键时刻率部驰援被围困的英缅军部队的。


      16日,日军推进至仁安羌以东5公里处,部分兵力向仁安羌东北推进。17日,日军荒木部队攻占马圭,切断了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在正面,日军第33师团亦迎面逼近,致使英缅军第1师及坦克营1部被围困在仁安羌东北地区。日军已将英军与前哨部队的弹药、医药及粮食等隔断,且加以两道封锁,令英军无法接近水源。当时的英军司令斯列姆将军在其回忆录《反败为胜》中记述这段往事时指出,英缅军由于粮水不继,在烈日炽烤下干渴难熬,原已精疲力竭,再受到日军的猛烈攻击,死伤严重,实际上已完全崩溃。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先期到达皎勃东地区的中国远征军第113团,按照英军司令史莱姆的命令,于17日进抵宾河北岸,并于18日拂晓,向该地区日军展开攻击,将其击溃。


      刘放吾将军生前曾回忆:「当时我们面对的是战斗力很强、配备也很精良的日军第33师团……他们不但有战车和大炮,还有一队飞机。18日凌晨,我的部队在协同作战的英军战车及配属炮兵的掩护下,向宾河北岸的日军采取两翼包围态势,开始攻击。这样一来,敌军包围了英军,我军包围了日军,日军腹背受敌,形势不利,但仍持其精良配备,负隅顽抗,同时以巨炮及飞机向我军阵地猛烈轰射。我军以昂扬战志,必胜信念以及炽热活力,除施以两面夹击外,并向敌正面反复冲杀,直到午后4时,敌军伤亡惨重,放弃阵地,纷纷涉水逃窜。」


      当晚,中国军队一面就已占领各要点徹夜固守,以防敌人反攻,一方面派小部队向当面之敌做扰乱攻击。这时,已抵前线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连夜调整了部署,令113团即刻渡河接应被围英军。19日拂晓,第113团逼近日军阵地,並于下午2时,攻克了501高地,激战至傍晚6时,收复了全部油田地区。


      自4月17日的三昼夜激战中,以1个团的兵力抗击日军1万余人,迫敌弃尸1200多具后向马圭逃窜。是役,刘团长救出了当时已经绝望的英缅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官兵7000多人、马1000余匹和300余辆各种车辆,还救出了被日军俘去的美籍记者和传教士500余人。他们在被中国军队解救后情不自禁地高呼“中国军队万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仁安羌解围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在异域御敌首次取得辉煌战果的一次战役,并作为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光辉战例而载入史册。4月20日也因此被定为“克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战功卓著的刘放吾团长也得到了表彰,由上校荣升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年刘放吾团长在枪林弹雨下率部出生入死,解救出众多的被围盟军,立下赫赫战功。但在长期以来的历史记载中,多只提到中国远征军新38师挥师解救盟军甚少突显隶属于新38师的第113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113团团长刘放吾。而刘性情敦厚,淡泊名利,沉默寡言,也从来不提“当年勇”。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事迹开始被淡忘,并受到不应有的冷遇,甚至不得不靠卖煤球为生。1943年7月18日,他在给孙立人的信中写道:“现职家有七旬余老母在堂,素乏奉养……下有妻儿数口,大者尚不盈十岁,正在求学之中,小者犹在怀抱,嗷嗷待哺,年来全赖几斗军米勉强维持生命以度活……际此困难严重物价高涨数百倍之日,全家大小惟有束手待毙而已。”他虽曾数次向军方求助,竟无雪中送炭之人。


      当年刘放吾在仁安羌大捷后,随部队到达印度,即由孙立人保送到陆军大学第七期受训。抗战胜利后,他先后被委派了诸如少将参谋之类的闲职,薪水甚少,不得已做起了煤球生意,但也仅能糊口,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另外,由于孙立人在台湾以发动所谓「兵谏」而下狱,涉及孙将军的一些史料多被销毁或刻意被隐匿。一直跟随孙立人将军的刘放吾将军显然也受到了冷遇、排挤和打击,连一枚应得的奖章也迟迟到不了他的手中,留在身边的,只是一纸发黄的奖章执照而已。谁也没想到这倒反被“冒牌将军”林彦章钻了空子。这个骗子,经过精心策划、巧妙包装后,把自己打扮成在仁安羌战役中解救出英军炮兵团长菲士廷的恩人,而且骗取了时任驻香港英军司令菲士廷的信任。他到处招摇撞骗,捞取大量钱财,直至 1963年8月东窗事发,林彦章在香港被捕才算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1963年10月10日,中央军校第14期毕业、于远征印缅各役追随孙立人的方宁,在香港出版《孙立人将军与缅战》一书,提及“冒牌将军”故事。他指出,“新38军师团长级以上的长官姓名中,固然无‘冒牌将军’某某人,即香港报道所载‘林国章’团长云云,在全师的营连长中亦无此名”。那么,真将军又是谁呢?10月18日,《中国时报》的前身《征信新闻报》刊出刘放吾将军专访,至此真假将军的谜底终于揭晓。骗子林彦章的假面具终于被彻底揭穿:他是广东高要县乐隆区马鞍乡人,所受教育不多,是个粗人。1934年左右在高要县念过初中,不久在当地自卫队当队员,两年后升为小队长,开始了军旅生涯。高要县失守后,便逃至广西柳州,以贩卖衣物为业。柳州沦陷后,1944年跑至云南。在混迹昆明期间,他结交了许多人,其中有一位是新1军的吴待旦团长(华侨义务团团长),他曾经说过为英军菲士廷解围的故事。说者本无他意,听者却别有用心。于是,林便在香港冒充起“菲士廷的救命恩人”,别人对他也深信不疑,直至他被捕为止。实际情况是,据吴待旦说,在昆明时确曾见过林彦章,至于救菲士廷事不得而知,所谓援救菲士廷之具体细节,纯系林个人杜撰。


      一些当事人在写回忆录时,因事过境迁难免会有记忆上的错误;有些史学工作者照抄他人书上的错误记载往往也会产生以讹传讹的情况。前贵阳《中央日报》战地记者、现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戴广德先生认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在他的《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书中把第113团团长写成孙继光是错的。


      时任史迪威将军联络官现为南京市政协委员的王楚英先生,是缅甸战役的见证人,他也指出,“刘放吾将军1942年4月17日至20日参加仁安羌之战时为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团长,这是铁的事实。”孙立人去台后被蒋氏父子制造的冤案下狱,因孙将军被软禁而有关其史料多被销毁或被刻意隐匿,其中有些史实被歪曲后以讹传讹,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团长确系刘放吾,而不是孙继光,更不是“冒牌将军”林彦章。199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1995年以来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200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等书中,都记载有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团长刘放吾在缅甸仁安羌战役中的战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抗日名将——李鸿



      李鸿,字健飞,1903年生于湖南湘阴鸽庐塘(今玉华乡来龙村)。1925年7月考入中央警官学校,1926年4月考取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7月毕业后参加对直系军阀的战争,因作战有功,很快晋升为上尉。


      1928年,时任国民党税警总团特种兵团团长的孙立人调李鸿到该团任机枪连连长。


      十年内战中,李鸿因不愿意“中国人打中国人”而打了十年的背躬”(湖南土话,即不走运),一直得不到提升,连与他至交的孙立人都对他的表现深感疑惑,很多人认为他“怕死”。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向上海进攻。税警总团编入朱绍良指挥的第9集团军(辖88师独立旅),参加淞沪会战。4团在蕴藻浜、大场一带担任着阻击日军进攻的任务。李鸿的机枪连连地处于全团防线的突出部位,与日军阵地相距仅200米,每天要遭到日军飞机十余次的轮番轰炸和低空扫射,日军在十倍于我的炮火掩护下不断发起攻击。每当敌人炮火一停,即表示日军已攻到阵地前沿,李鸿立即组织全连反击,先以机枪扫射,然后率领官兵跃出掩体,向敌人发起冲锋。有时敌人突入阵地,李鸿就率领全连官兵展开肉搏。这时的李鸿,与内战时的李鸿,判若两人,他所带的连队也一扫内战时的“萎靡之气”,一次又一次地把敌人消灭在阵地前沿或阵地上。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由于反复与敌拼杀,坚持数日后,机枪连已伤亡过半。这时,团长孙立人,冒着敌人炮火来到机枪连阵地,看到阵地危急,决定向88师部请求派兵支援。临行前,孙立人紧紧握着李鸿的手说:“坚持住,等我回来。”李鸿举手敬礼,庄严回答:“团长放心,有我李鸿在,就有阵地在。”


      孙立人走后,敌人对机枪连阵地发起了最猛烈的进攻,李鸿率领全连剩余官兵再次展开了最为壮烈的肉搏战。在追击敌军时,李鸿腿部负伤,血流如注,他叫一位排长解开他的绑带,用劲绑住伤口,然后挺身站起来大呼:“湖南骡子(李鸿连大部分为湖南兵)决不投降!弟兄们,杀呀!”随着李鸿的喊声,全连官兵奋力拼杀,再一次把敌人压了下去。


      当孙立人率领临时组织的敢死队赶到机枪连阵地时,只见遍地都是尸体:有的还保持着射击姿式,有的刺刀已刺入敌人胸部,有的与敌人扭打在一起……看到这样的场面,同去的郑团副对孙团长说:“只怕李连长……”。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孙立人用严厉的目光止住了。


      这时前沿阵地还在响着激烈的枪声,孙立人急忙跑了过去,只见李鸿正单膝跪在机枪射手身旁,指挥数挺机枪用交叉火力射向正在逃窜的敌兵。孙立人立即指挥敢死队一起投入战斗,很快就将敌人压了下去。


      据史料记载,李鸿与之展开这场殊死阵地战的对手,是号称“常胜军”的日军王牌久留米第18师团,可刚一出师便在中国的土地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军占领上海后,师团司令默默地站在孙立人、李鸿誓死保卫过的阵地上,双手合十,为他的战死者祈祷,并下令立石碑一块,上书:“遇华军最激烈的抵抗于此!”


      淞沪会战中,孙立人升任第2支队少将司令。有感如此,孙立人曾深有感慨地说:“我对李鸿的认识太浅了,以往对不起他的地方太多了!”于是,他走马上任的第一道手令,就是提升李鸿为第1营少校营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八·一三”淞沪会战后,税警总团终于被胡宗南吃掉,被编为第40师,开赴潼关。


      1940年,税警总团的建制正式恢复,孙立人任中将总团长。李鸿任上校教育长兼学兵团团长。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英双方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当时,缅甸和印度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国民党政府决定组织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协同英军抗击日本侵略军。中国远征军的具体任务是打通滇缅公路,以保证接受抗日外援的唯一陆上通道畅通无阻。


      税警总团被改编为新编第38师,隶属第66军,师长孙立人中将,下辖3个团,1942年3月28日,新38师从云南安宁乘汽车沿滇缅公路进入缅甸,4月5日抵达腊戍。


      1942年8月,新38师调往印度中部兰姆伽镇整训。10月,蒋介石把驻印部队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总指挥。1943年春,郑洞国率军部人员赴印,成立了新编第1军,辖新22师、新38师及直属特种部队等。郑洞国任新1军军长,孙立人任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李鸿仍任114团团长。在蓝姆伽整训期间,部队接受了全新的美式装备,进行了全套的美式训练,学会了山兵丛林地带作战的本领。1943年3月,受训完毕的新38师,奉命开往印缅边境的小镇——列多担任掩护中美工兵修筑中印公路的任务。这条公路,西起印度列多,向东翻越野人山,经缅甸北部胡康河谷,到达密支那,最终连通我国云南境内滇缅公路。在修筑中印公路的同时,盟军还将架设一条从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大口么输油管道,全长2700英里。


      早在1942年10月,美国史迪威将军就制订了一个代号为“人猿泰山”的攻缅北的作战计划,后经中、美、英三方磋商,这个计划得以敲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李鸿率领的114团是反攻缅北的先锋,反攻的突破口就是天险野人山。


      野人山是横亘缅西北、绵延数百里、杳无人烟的热带原始丛林区。这里是毒虫、毒蚊、血蚂蟥的世界,随时可从天上、地上、树上和草丛中向进入林区的人、畜发起攻击,防不胜防。人畜被叮咬之处,痛痒难忍,随之化浓流血,在恶劣环境下,一旦疮口感染,即溃烂致死。这里又是瘴疠、虐疾横行的世界,如无有效的医药条件,即使强壮的身体,亦无法与之抗衡。


      踞守野人山和胡康河谷的敌人,是孙立人和李鸿的老对手——日军第18师团,师团长为田中新一。这个师团在“一·二八”、“八·一三”进攻上海,南京大屠杀,攻占广州、南宁等战役中,血债累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师团接受亚热带丛林作战训练,在日军发动的东南亚诸战役中连连获胜,号称“常胜师团”,还有“亚热带丛林之狐”的美称。“鬼门关”为进入野人山的唯一隘口。日军在隘口十余个互相对峙的山头上,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布下重兵,山头之间互为犄角。


      李鸿派出侦察兵进行周密侦察后得知,敌前面几个山头戒备森严,而中间的山头则疏于防范。这时,《孙子兵法》上“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的战法,立即闪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立即决定,避实击虚,打它个中心开花。李鸿派出一个连的突袭队,乘黑夜摸到被标为“7”号山头的接敌前沿潜伏下来。天拂晓,李鸿集中全团经重迫击炮、加农炮,对准“7”号山头猛轰,整个山头的敌工事被炮火覆盖,敌人被迫龟缩在碉堡和构筑坚固的山洞里。20分钟后,炮火猛然停止,未等敌人反应过来,山头前沿枪声、杀声大作,我突袭队迅速抢占山头工事,用机枪和火焰喷射器封锁住敌碉堡和山洞进出口。我军很快占领了7号山头,一个中队日军全部被歼。


      腹部山头被我攻占后,前面几个山头的敌人急忙用炮火支援7号山头,敌火力点被暴露出来。李鸿抓住时机,全团分头出击,7号山头的突袭连则配合进行夹击,一日之内连夺敌4个山头。其余山头的敌军但求自保,一一被击破。不数日,“鬼门关”就被我军敲开,114团遂进入野人山。


      在野人山,敌人把哨卡设在大树上,把据点修在山崖上。我军尖兵发现后,即用火焰喷射器或火箭筒一一拔除,敌人浑身着火,发出凄厉的惨叫,从空中坠入林中或谷底。如遇敌设在密林中的坚定防御工事或碉堡,则先用各种火炮进行猛射,把周围的森林炸得枝叶尽秃,使日军阵地完全暴露出来,再用火箭筒、喷火器、机枪和手榴弹猛射、猛打,直至把敌工事和碉堡完全摧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李鸿还抽调一批有文化的学生兵,展开宣传鼓动工作,在林中树干上,山崖石壁上,写上各种鼓动口号:“野人山,我们回来了!“打回祖国去,祖国在召唤我们!”


      就这样,前面一边打仗,后面一边开路,隆隆的炮声和沉重的开山机声交织在一起。一块土地一滴血,一寸公路一滴汗,在血与汗的交相流淌中,中印公路在这荒无人迹的原始森林中,一寸一寸地从印度向祖国延伸!


      李鸿率领114团的健儿,历经月余,打通野人山后,与敌第18师团对峙于胡康河谷,曾多次打退敌军的攻击和袭扰。坚持半年后,因过度的疲劳,官兵体质下降,伤亡增多。孙立人乃调陈鸣人112团接替防务,将114团撤下来休整。


      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刚过,中国驻印军即向缅北大举反攻。与日军对峙已久的112团,率先由防守转入进攻,一举夺取新平洋。10月31日,分兵进攻胡康河谷的重镇——于邦。


      胡康河谷为一窄长盆地,两边山高林密,中间河流纵横,地形复杂,有“绝地”之称。由于盟军指挥部对敌情判断的失误,导致攻入于邦的112团李克已营陷于5倍于己的敌军重围,虽奋战月余,终不能破。12月下旬,114团奉命增援李营。李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经过7昼夜苦战,敌伤亡1500余人,敌55联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大队长营尾少佐等敌酋毙命,李克己营得以解围。于邦之战的胜利,宣告了敌18师团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灭。


      当于邦之战胜利在握之时,李鸿奉命从右翼迂回抢占孟阳河。孟阳河为大奈河南岸的一个支流,在胡康河谷中段,溪流交错,密林掩映,全长20英里。占领孟阳河,既可北挖大柏家,又可南叩孟关。这一仗,将决定敌人在胡康河谷的命运。当先遣部队李成亮连到达孟阳河岸时,敌18师团一个联队已先我军两天到达时岸。他们以逸待劳,乘我立足未稳之时向我军发起猛攻。李连长沉着应战,一面抢修工事,一面奋勇反击,不仅使我军阵地岿然不动,而且还击毙了大队长宇生少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4年1月12日,李鸿带着于邦胜利之余威,率领114团赶到孟阳河前线,与敌进行阵地争夺战,战斗成胶着状态,相峙不下。李鸿见敌工事坚固,防守严密,炮火威力强大,为减少我军伤亡,争取时间,乃当机立断,改变强攻战术,组织突击分队,从敌人阵地的结合部锲入,向纵深穿插渗透,将敌分割包围。敌我混战在一起,敌人强大的炮火失去威力。在左翼的胡道生营与敌发生激战的时候,李卓或率领第2营从右翼开辟新路。当胡营与李营在左右两翼苦战的时候,彭克立营长又奉命来接替胡营的防务。这支劲旅来到后,战斗更趋激烈。鼓营长决意一股劲将敌人歼灭,令褚幼平连长带兵猛攻正面,蒋又新连长迂回敌后左右翼。敌三面受包围,弹尽粮绝,水源也被我军封锁。没有吃,没有喝,逼得敌人在阵地里不断用无线电乞援。在加紧对敌进行包围、封锁的同时,李鸿又开展政治攻势,向敌阵地散发大批传单,力图动摇敌人军心,促其投降。2月9日凌晨,李鸿下令发起总攻。一日之内,全歼敌于孟阳河畔,毙敌少佐以下官兵600余人。


      2月21日,114团又与113团合击并占领大柏家。胡康河谷战役结束后,我军便向孟拱河谷挺进。


      孟拱河谷是孟拱河两岸谷地的总称,地形比胡康河更为险峻,宽50公里,长200公里,南北走向的南高江(又叫孟拱河)将谷地劈为两半。谷地四周峭壁耸峙,垂峦叠嶂。雨季一到,山洪暴发,平地皆成泽国。日军不仅在这一带布下重兵,而且储存了不计其数的军需辎重。谷地里“加迈”和“孟拱”两大重镇隔江对峙,相距只有30公里,攻守相望,互为犄角。驻守加迈的敌军是从胡康河谷溃退来的敌第18师团1部,驻守孟拱的日军是新近组建的第53师团。


      在作战会议上,史迪威将军曾风趣地把孟拱河谷的敌军比喻为一只大螃蟹,加迈和孟拱就是它的两只大钳子。经史迪威与新1军的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诸位将军协商决定:瘳耀湘的新22师打加迈,孙立人的新38师打孟拱。


      新38师以112团居左,113团居右,114团居中,沿河谷南下,一一拔除敌人据点。经过两个多月艰苦转战,6月15日,114团占领巴社。至此,我军完全控制了孟拱至密支那的公路和铁路交道口,置孟拱于掌握之中。


      这时,由温盖特将军率领的英军空降第77旅乘虚进攻孟拱城,不料在孟拱东南遭日军围困,伤亡惨重,有被全歼的危险,英军急派人向我军求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时,天气骤变,大雨倾盆。李鸿闻讯后,率团冒雨沿孟拱山迂回急行,于6月18日赶到孟拱河北岸。当天,李鸿与副团长王东篱经过化装,在当地两名向导的带领下,绕过孟拱正面,在孟拱以南铁路和公路附近,对孟拱周围的地形和敌人守备情况进行了详细侦察。6月19日,孟拱河因暴雨河水猛涨,河深浪险,舟渡不易,但为解盟军之围,李鸿决定连夜以橡皮舟强渡孟拱河。


      渡河刚刚完毕,即与增援密友那之敌第53炮兵联队遭遇于孟拱东北铁路线上的南堤镇。由于我军行动秘密,始终未被敌人发觉,同时,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会来得这般神速。李团的主力由孟拱展开,以一部兵力占领南堤附近所有据点,另派一个加强排扼守通往孟拱的铁路,并在南堤以北设置疑兵。


      敌军通过南堤。李团长命令放他们过去,不能放他们回来。敌军一步一步踏进我军伏兵阵地有效射程内,一声令下,自动火器从四面八方怒吼起来。敌人被陷在五里云雾中,走投无路,越打越乱,拼命挣扎,头尾不相顾地向火网里钻。一夜工夫,敌第53炮兵联队大部队被歼。第2天早晨,8、900个“皇军”尸体暴露在南堤镇附近铁路上。联队长高见亮太郎大佐,也倒毙在枕木上。


      6月22日,我军从正面和两翼击破孟拱外围敌军有组织的抵抗,迫近孟拱市区。23日,我军攻占孟拱火车站。这时,在我军右翼被敌第18联队围困的英军突击队500人,情势危急。李鸿遂与英军蓝敦师长约定,请他们把靠近铁路的阵地让出一部分,作为我军攻击出发地。那天晚上,英军炮兵打了一夜,掩护部队转移,至夜间3时移动完毕。随后,李鸿派彭克立营的1个排,接替了英军1个营的阵地。经与日军反复拼杀,终于使日军弃尸数十具,我军阵地仍屹立如山,英军被困之危遂解。原来只有数十名敌军牵制了英军1个营,而我军1排就驱逐了敌人。事后英军旅长亲到我军114团团部,收集战斗资料,并表示感佩不已。一些中外报纸也发出消息和报道:“新38师自创仁安羌奇迹!英军再次死里逃生!”


      6月24日,李鸿发出对孟拱的总攻令,先用强大炮火猛轰敌城防工事,继以步兵突击,战斗异常激烈。25日,我军全线猛攻,于下午5时全部占领孟拱城。敌走投无路,纷纷跳入孟拱河逃命,大多被我军预伏的阻击手击毙于河水中,仅有少数水性较好漏网。孟拱一役,共毙敌1500余名,俘21人,缴获各种军用物资无数。


      闻孟拱捷报,史迪威立即致电孙立人:“孙兼师长,贵师攻占孟拱,战绩辉煌,达于顶点,特此电贺。”英印军第3师师长蓝敦电贺曰:“孟拱之捷,谨致贺忱,并谢协助敝师77旅之美意。此致孙兼师长、李团长及阁下英勇之部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亦特电嘉奖:“新38师114团于于邦、孟阳河诸役迭建战功,此次攻克孟拱,使我军尔后攻防有利,厥功甚伟,足见该团李鸿指挥有方及全体官兵忠勇用命,殊堪嘉尚,除交铨叙厅从优议奖外,首先传令嘉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8月初,中国驻印军在美、英盟军配合下,与敌会战于密支那。8月5日,缅北重镇密友那被攻克,孟拱河谷战役至此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反攻缅北的第一期作战任务也胜利完成。


      攻克密支那后,中国驻印军奉命进行休整,部队进行改编。孙立人升任新编第1军军长。李鸿自反攻缅北以来,在长达1年半的艰苦作战中,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屡建奇功,擢升为新编第38师师长,授少将衔。


      说到李鸿的擢升,还有个插曲。那就是在1944年8月,李鸿先后两次收到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委任状。第1次是擢升为新30师师长,李鸿正准备履任,即被孙立人制止。原来,孙立人早就在为他一手创建的新38师物色自己的继任者。经长期考察,他看中了“试用于昔日”“称之曰能”的李鸿,因而说服蒋介石收回成命,第2次才下达了任命李鸿为新38师师长的委任状。


      1944年10月,中国驻印军经过雨季休整,开始反攻缅北的第2期作战,指向的第1个目标就是八莫。


      八莫,是中缅甸的屏障,缅北水陆交通枢纽。从八莫出发,沿着当年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走的那条蜿蜒曲折的石板道,就可走到我国滇西重镇腾冲。用血肉之躯筑成的中印公路和石油管道,也将通过这座历史名城,与滇缅公路相接。


      半年前,当我军攻到孟拱河谷时,日军看清八莫在战略上的重要,就开始在这里构筑工事,后又利用我军在密支那林整期间,加强八莫防御,积极增兵,力固弹粮。至我军发起攻击时,这里已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每条街巷都有坚固工事”。日军还作了三期防守计划,准备最少坚守3个月,以待援军,转入反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0月中旬,李鸿率领经过休整的新38师,由密支那沿密八公路向南挺进,势如闪电,锐不可挡,半个月拔除敌据点十余处。10月29日,部队到达八莫以北的庙堤,被敌阻于太平江北岸。这时,军长孙立人驱车来到前线,连夜与李鸿研究对策,决定把113团继续摆在庙提佯攻,而李鸿率112、114团主力离开密八公路,强夺太平江上游的铁索桥,然后迂回包抄,指向八莫后方,切断八莫之敌与后方的联系。11月上旬,两支部队逐渐向八莫靠拢。14日,扫荡八莫外围各据点,占领三个飞机场,完成对八莫城区的包围。


      11月15日,李鸿发出对八莫城区的攻击令。此后,每天自早晨开始,首先出动美军飞机对敌工事轰炸,继以炮兵射击破坏,然后由步兵在坦克配合下进攻。敌人的重武器发挥不了作用,便组织肉搏敢死队,个个以白布缠头,轮番发起反扑,与我士兵作拼死搏斗,失败则以白刃自戕。敌军还常常实施夜袭,往往我军白天夺得的阵地,夜间又被敌夺去。敌我反复撕杀,阵地犬牙交错,战斗呈白热化。


      在鏖战八莫的1个多月时间里,八莫城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沉浸在飞机声、炮声、枪声、撕杀声之中,但11月30日这一天却是例外。这一天,1架银灰色的运输机,在8架战斗机保护下,降落在八莫机场,从机上走下新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兼印缅战区美军总司令索尔登将军,副总指挥郑洞国将军,新1军军长孙立人将军,以及中美记者多人。上午9时,新38师临时指挥所的草地上,在军乐声中,升起了中美两国国旗。李鸿将军戎装整齐地站在指挥所前,接受索尔登将军代表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的银星勋章。原来,这是李鸿因在胡康河谷战役中功勋卓著,美国政府授予他的勋章,现在补行授勋仪式。


      索尔登将军面向李鸿和新38师的官兵代表,宣读了罗斯福的嘉奖词和授勋祝词。

      中国驻印军新38师第114团李鸿上校,于胡康河谷战役中,勇于作战,长于指挥,在敌人炮火下,亲率所团进行战斗,在于邦至孟阳河一带摧毁敌阵,为盟军南进扫清道路,建立了功勋。李上校之过人英勇及其领导部属之才能 ,诚为我盟军的莫大光荣。

    罗斯福(签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美利坚合众国

    凡受此奖章者,仅以下文为祝:

    兹证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根据1918年7月9日国会通过的议案,颁给中国驻印军新38师第114团李鸿上校银星勋章一枚,以为作战英勇之奖赏。

    陆军部部长 史汀生(签字)

    副官处处长 郁立友(签字)

    1944年7月14日于华盛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授勋仪式后,索尔登、郑洞国、孙立人、李鸿等将领,在师指挥所研究战局,要求新38师尽快拿下八莫。


      12月14日,新38师将八莫城区南北主要据点相继攻克,南北两路合围的铁钳开始向敌核心阵地合击。混战中,敌酋原好三大佐被我击毙。日军感到解围无望,把所有重伤兵近千人,生沉于西南的伊落瓦底江中,而以残部于夜间沿江滩向南突围。突围日军大部被击毙在江滩上,仅有百余人散窜到八莫以南山地。


      12月15日,我军完全占领八莫。


      八莫之役为整个缅甸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英国政府和印缅战区盟军最高指挥部,为纪念这一战役之伟绩,特令颁布将八莫至莫马克的一段公路命名为“ 孙立人路”,将八莫市区中心马路命名为“李鸿路”。


      近百多年来,只听说外国列强以征服者的名字命名中国街道,使中国蒙羞,如今以中国人的名字名外国街道,这使每个炎黄子孙感到无尚荣光与自豪。命名那一天,八莫市民和华侨各界人士,公推代表100余人,来到新38师师部,向李鸿献上一柄两尺许的缅刀和和一只精细的银制花纹筒,上面分别镌刻着 “敬赠常胜将军陆军新编三十八师李鸿师长”和“常胜将军李鸿师长留念”等字样。


      消息传到国内,国人精神大振,当时的《湖南日报》曾对在缅作战的新6军军长廖耀湘、新38师师长李鸿进行专题报道,其醒目标题为《昔有曾、左,继有黄、蔡,今有廖、李》,把廖耀湘、李鸿与湘籍名将曾国藩、左宗棠、黄兴 、蔡锷相提并论,引廖、李为湖南人的骄傲。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八莫攻克后,李鸿率领38师继续挥师南下,配合新30师,于1945年1月15日攻克南坎。随后,又以摧枯拉朽之势,由南坎往东向中缅边界的芒友、畹町方向挺进。1月22日,前锋逼近芒友,与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53军前哨部队会合。1月27日,收复芒友。至此,全长560公里的中印公路和输油管道胜利竣工,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全线贯通,载着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我国抗日后方。


      芒支会师后,“李鸿率新38师的健儿们,又朝南喊杀而去,直指缅甸旧都曼德勒东北之卫星城市——腊戍。经3个昼夜的激战,于3月8日克复腊戍新老两城,并占领了飞机场和火车站,歼敌近万,虏获尤多。3月下旬,新38师与50师会师,并与友军一道克复以南附近地区。至此,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战斗胜利结束。


      李鸿率部转战印缅战场,历时三载,所有最硬、最难的战场,无不留下他的赫赫战绩。


      抗战胜利后,李鸿虽厌恶内战,但他率领新38师被调往东北而陷入内战的漩涡。在我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辽沈战役的强大攻势下,昔日驰骋抗日战场上的赫赫名将和他的部队连连败北。1948年10月19日李鸿及其所部与困守在长春的国民党部队一起放下了武器。1949年6月,他回到湖南老家,1950年5月,应孙立人之邀经香港到台湾,不久,因牵扯到孙立人“台湾兵变案”入狱。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李鸿才被释放,因积郁成疾,1988年8月15日病逝。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2008-4-11 10:12:13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11

    抗日名将——叶佩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叶佩高,原名叶用迈,1903年出生于广东省文昌县(现海南省文昌县)铺前镇高峰村。

      历史是指向遗忘的,就像生命指向死亡。今天,在海南岛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叶佩高这个名字了。然而,1945年8月,就是这位身材并不高大的将军,代表战胜方在海南岛上接受日军的投降。当时,叶佩高所部的54军并不驻琼,之所以让回家乡来受降,可能是军事委员会予以战功突出将领的待遇。从凇沪大战、武汉会战到中国远征军出征,叶佩高在旅长、师长、副军长的任上表现出了卓著的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胆识,尽管国民党的军队一度节节败退,但他指挥的部队却战果辉煌。他指挥的198师在反攻滇西战役中,被国民政府授予陆海空最高集体勋赏——虎旗。  在当时的全部陆军中,除198师外,只有戴安澜的200师、廖耀湘的新22师、孙立人的38师等六个师。他本人曾经获得民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颁发的各种勋章。自14岁起就投在叶佩高旗下的王楚英,把他的默默无闻归结为他的素性淡泊、鄙薄名利,“只知实干而不求闻达,也不让别人宣扬他的业绩,尤其拒绝传播媒体对他的采访和报道”。


      1931年10月,叶佩高于陆军大学毕业后,与同期的10几位同学前往位于江西抚河的第18军干部补习所,担任学员队的中校队长,他在补习所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学员队里的排连长战术作业和新式武器的运用。不久,他升任上校大队长,继又调任第52师的上校团长、第3路军总指挥部作战科上校科长。1933年7月,与叶佩高交往甚密的11师31旅旅长黄维升任师长后,便推荐了叶佩高担任第11师的少将参谋长,这是叶佩高加入国民党嫡系王牌部队的军旅之始。此后他与11师这个部队一起战斗达六年之久。


      一年后,叶佩高因故与其原配夫人刘琼花离婚。不久,他带职进入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受训。1936年4月,叶佩高在南京中央大饭店与协和医院的护士长王润支结婚,婚礼由其讲习班的班主任黄慕松中将主持。当时陈诚、罗卓英、黄维等高级将领皆送厚礼为其祝贺。


      1937年4月,叶佩高于陆大讲习班结业后改任第11师33旅少将旅长。同年5月,他被正式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日军以演习士兵失踪为名悍然对中国发起泸沟桥事变,遭到中国军队第29军的顽强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叶佩高将军所率领的11师33旅此时正驻防于韶关至衡阳之间的平汉铁路沿线,担负护路和筑路任务。泸沟桥事变为叶将军获悉后,他立即上书18军军部,请求军长罗卓英向军事委员会请命开赴河北参加抗日。在得到军委会的同意后,第33旅于8月5日出发乘坐火车向保定集结,未料在8月13日抵达武汉时,中日两国又在上海地区爆发了淞沪会战,军委会急命第18军所属各部改开南翔,准备加入沪战。


      8月22日,第33旅在经过武胜关、信阳、漯河、许昌、新郑、郑州、开封、徐州、苏州后终于抵达南翔,当部队刚下火车后,叶佩高旅长即接到第11师师长彭善的命令,命令33旅立即开赴“一二·八”纪念路以东构筑工事,向东南方警戒。


      8月23日,日军第11师团22旅团在川沙成功登陆,并乘中国守军第56师的防御疏忽,一举突破该师防线,继而夺占了无中国军队驻防的罗店。罗店在当时虽只是一个不足千户的小镇,但是罗店却是浏河至大场和嘉定至吴淞、宝山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上海北郊中日双方比许争的军事要点。罗店一失,则会使淞沪战场西北门户洞开、京沪交通线受到威胁。由于淞沪战场最高指挥部的疏忽,使得日军未花任何代价既夺此军事要点。此事被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获知后极为震惊,他们经过商定后决定在顾家宅集结11师、大场集结98师,并以在嘉定集结的67师、炮兵16团统归18军军长罗卓英指挥,对川沙登陆之敌予以反击,力求歼灭该股日军。而罗卓英分配给11师的任务就是夺回罗店。


      当时的11师辖有王严的31旅和叶佩高的33旅,第31旅在抵达南翔后就被调给了87师,受87师师长王敬久的临时指挥。所以当师长彭善接到命令后,其所属之叶佩高33旅就担负起了收复罗店的重任。


      23日下午14时50分,第11师师长彭善下令进攻后,叶旅长亲自率领第33旅官兵前仆后继的奋勇冲杀。在师直山炮营支援下,33旅官兵经过近两小时的激烈战斗,其所属第66团终于在16时30分突破日军阵地,收复罗店。罗店收复后,第33旅被调往新镇、月浦地区,准备进攻该处江面之日军。而第33旅在叶佩高旅长的指挥下,数次击退了日军第43联队的进攻。


      就在第33旅击退了当面日军的进攻时,奉命接替33旅罗店阵地的67师201旅也遭到日军的猛烈进攻。战斗中,第201旅旅长蔡炳炎壮烈牺牲,罗店再次为日军占领。而夺回罗店的任务再次落到了11师33旅的肩上。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8月27日,第33旅向罗店发起攻击,同时31旅在其侧翼对罗店东南地区进行佯攻,试图吸引日军兵力,减轻33旅正面负担。随后第33旅又在得到友军67师的支援后于28日拂晓攻入罗店。第31旅也于此时插入罗店以北之陆家村,切断了罗店日军与其主力部队的联系。日军对于罗店的重要性也十分明了,所以驻守罗店的日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对攻进罗店西面的11师、67师部队猛烈反扑。11师33旅官兵与67师官兵奋力抵挡,终因两翼友军退却,所部过于突出,被迫于9月7日退出了罗店。


      第33旅在进攻时曾四次攻入罗店,后两次在友军皆溃、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又一度夺回罗店三分之二地域。其旅长叶佩高也因此战倍受第18军官兵景仰。罗店之战,双方往来拉锯争夺,战况十分激烈。战后,中日双方将这次战斗称之为“血肉磨坊”,以示这次战斗的之惨烈情况。


      第33旅在夺取罗店失败后被部署在罗店东南地区,与友军遥相策应阻击来犯日军。此后,该旅又又在蕴藻浜沿岸阻击日军,并主动发起进攻,一度孤悬敌后奋战数日。在大场失陷后,第33旅又奉命守备裴家桥、顾家浜、洛阳桥、羊马巷一线阵地,并阻击日军第13师团5000余人达数十天,使得当面之日军第13师团无法前进半步。此后旅长叶佩高利用日军侧翼空虚的机会,果断率领所部于10月31日拂晓发动突然袭击。使日军措手不及,于是中午纷纷溃退,第33旅乘势收复丰庄。


      由于日军在淞沪战场陆续增兵,中国守军已从先前的主动进攻改为被动防守。鉴于前线情况已不利于中国军队,于是最高当局命令在上海作战的中国军队逐次撤退。11月10日晚,第11师33旅奉命转移至安亭,随后在吴淞江北岸挫败了日军的追击,于入夜后撤往常熟。


      当第33旅抵达常熟后,正值友军第13师在花园里、周家桥阵地遭受日军猛攻。第11师师长彭善紧急命令33旅迅速增援。当该旅抵达目的地后,旅长叶佩高发现攻击13师之日军左翼最为薄弱。于是立即率领所部攻击日军左侧,出人意料的歼灭了日军第44联队部,该联队长和知鹰二只身幸免。这一未预料到的战果迅速减轻了13师正面的压力,并使常熟以东战局趋于稳定。


      在常熟增援顺利完成任务后,第33旅又奉命接替友军第13、32、98三个师的阵地,并要掩护这三个师陆续后撤。以一旅兵力去接替三个师的阵地,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叶旅长在给手下两个团长布置任务时也觉得十分勉强。所幸的是,第33旅当面之日军在于中国军队第13、32、98三个师的连续作战中也急需补充休整,所以并未对当面的33旅发动猛烈攻势,只是在远处以枪炮回击。于是叶旅长也就利用这个机会在夜幕下顺利掩护友军撤退,并在完成任务后于11月20日撤往无锡与第11师师部会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1月22日,正当第33旅移至无锡东郊准备休整时,突奉师长彭善急电,令33旅迅速救援查桥镇的友军第13师37旅,该旅正遭受日军猛烈攻击,很有被击溃的可能。第33旅赶到查桥镇后,叶旅长首先命令65团的先头营肃清了公路上的日军,然后以65团向镇内发动冲锋,以66团迂回日军右侧翼。在镇内与日军混战一小时后,终于击溃日军,第33旅胜利与37旅会师。


      此后,第33旅又奉命撤往广德东郊布防,旋又奉命移交防务于川军第21军。11月27日,由于第21军被日军击溃,第33旅已无守备广德外围的必要,于是撤往宁国,继又开赴徽州整训。


      第33旅在整个淞沪会战中共计伤亡官兵1500余人,实力损失过半。但是这个旅在旅长叶佩高的指挥下,与日军数度激战,并屡次挫败日军的攻势,解救友军于危难之际,使11师这支王牌劲旅的名声逐渐在日军中宣扬起来。而叶佩高亦获得了华胄荣誉奖章。


      1938年元旦,叶佩高被授予云麾勋章和干城奖章各一枚。这在18军当时授勋的38名军官中,只有四个人能有既得勋章又得奖章的殊荣。同时,他所率领的第33旅还被奖励了一万元奖金。十天后,第11师副师长方天调职,作为第33旅少将旅长的叶佩高因在淞沪会战中的优异表现而被提升为副师长。


      叶佩高将军在晋任副师长之后,主动兼任第18军干部训练班副主任一职,主持干训班的实际工作。他在对学员的授课时,经常宣讲18军的历史和“爱护民众、达成任务”的传统,并且积极推广18军的老军长陈诚所制订的“四大公开”(即人事、经理、赏罚、意见公开)和“三个一体”(即官兵一体、军民一体、友邻一体)两大方针。同时,他还注重对学员教授《曾胡治兵语录》,以统一全军干部“带兵、练兵、用兵”的思想,使干部们能对如何带兵、如何作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曾在叶将军所主持的干训班学习的王楚英老先生这样回忆到:“他讲的许多话,虽然已时过60多年,有些警句我仍然铭记于心,永不忘怀。叶将军其实是最不擅于辞令的将领,但是他一旦开讲了,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又流畅,最能吸引听众。他讲话从来不谈高深的理论,而是讲出听众所喜闻乐见的事实和道理。他那严格遵守时间的习惯,大众化、士兵化的作风,很受学员门的欢迎和称赞”。这段回忆,应该是对叶将军的教学风格最为生动的描写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38年2月,日本陆军大本营企图对位于徐州的中国军队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进行南北夹击的作战。而为了策应友邻第5战区的作战,第11师所属的第3战区从1938年2月起先后命令驻苏南、皖南各部,积极对敌展开游击战,并成立了以原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为总司令的第3战区游击总司令部。


      早在第11师驻防于宁国时,当时的第33旅旅长叶佩高就提出了以第11师教导队为基础组建突击队的议案。此刻,当第18军接到了开赴敌后打游击的命令后,即将当初叶旅长的这个议案加以执行,编组第16突击总队,任命原第14师的营长荣孝雨担任总队长。同时还决定,该总队由第11师副师长叶佩高负责训练。


      第16突击总队初辖两个大队。这两个大队分别由第18军所属11师教导队和18军所属其他各师抽调的部队所改编,并抽调第16军团部的直属部队编组工兵队、侦察队和通讯队,作为突击总队的直属单位。叶将军在视察完这个总队后,为适应实际需要,遂又将该总队改编为三个大队,总队部改辖侦察、通讯、特务各一个排。


      部队整编就绪后,叶将军亲自对总队干部讲授游击战术,他提倡“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灵活战术方针。在经过了叶将军一周的训练后,这个总队由第16军团军团长罗卓英直接指挥,开赴安吉、长兴、宜兴、溧阳、郎溪、宣城、广德地区开展敌后游击。该总队曾在龙洞桥重创日军第4联队第2大队,击毙第2大队大队长松井上三郎以下207人;又在泗安公路成功伏击第2后备步兵团的辎重部队,击毁日军汽车12辆,击毙日军38人。此外,第16突击总队还在上述游击区域内屡次摧毁日军据点、偷袭日军补给基地,战果颇丰。日军为了解决这个突击总队,决定在1938年5月中旬以第2后备步兵团第4联队和第23联队的一个加强大队南北夹击,企图歼灭第16突击总队。


      日军企图为罗卓英获悉后,立即命令第16突击总队迅速转移,并将该总队交由第11师副师长叶佩高将军指挥,并附以第11师31旅和师直部队对驻当地的日军实施反攻击。叶副师长受命后,以11师师直部队、第31旅和第16突击总队编组为“苏皖支队”,以第31旅旅部改编为支队指挥部,与第31旅旅长梅春华共同办公。


      5月14日,叶佩高率领“苏皖支队”抵达广德南部山区杨滩,随后召开军事会议,针对日军在当地部队的驻防情况,决定首先攻击日军防守最为薄弱的凤桥。凤桥距杨滩仅25公里,汽车运输一小时即可抵达,而凤桥驻军仅为日军第23联队第3大队的一个加强中队220余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叶将军在军事会议中决定以第31旅61团为主攻部队,以第31旅62团和第16突击总队担负阻援任务。支队炮兵于5月15日凌晨5点正,对驻凤桥的日军发动突然炮击,使正在酣睡的日军伤亡过半。随后叶将军命令部队迅速从凤桥村的三个方向突入,经一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第61团全歼该加强中队,击毙中队长前田正治以下68人,俘虏日军134人(内有伤兵108人)。日军在得悉凤桥被围时,急以第4联队的两个中队分两路救援,但是皆在途中被“苏皖支队”的阻援部队截击,伤亡惨重,被迫撤回原防。


      “苏皖支队”在取得首战大捷后,指挥官叶佩高将军即布置兵力于广德附近积极备战,以准备面对日军可能发起的反攻。5月20日,日军果然以第147联队一个加强大队为主力发起反扑。由于叶将军部署得当,“苏皖支队”利用当地地形于21日午后成功的伏击了第147联队的先头部队,击毙日军中队长高井芳卫以下124人,日军联队长原田良夫见势不妙,即命令部队撤回,拟作休整后再次反扑。


      但是叶佩高将军却不给日军以喘息之机,他在取得了广德反击战的胜利后,又将目标指向了宁国。宁国虽仅驻有日军第106骑兵大队第4中队100余人,但是离宁国约60多公里的宣城却驻有日军第147联队主力约两个大队的兵力,宁国守军如遇袭可以立即得到宣城日军的增援。为了能顺利收复宁国,叶将军决定以第16突击总队佯攻宣城,造成我军有乘凤桥之胜收复宣城的假象,牵制第147联队,达成第31旅收复宁国的目的。


      战斗于5月23日拂晓打响后,日军第147联队长原田良夫果然中计,在城外据点被中国军队攻占后即龟缩城内不出,反要驻在宁国的骑兵中队来救援宣城。叶佩高见日军中计后立即命令31旅对宁国发起攻击,经两个多小时的作战,全歼第106骑兵大队的第4中队,击毙中队长茶村秀男以下53人,俘虏56人、战马97匹。宁国被收复后,叶将军命令第16突击总队立即撤出战斗,集结宁国。


      由于叶佩高将军所领导的“苏皖支队”在凤桥、广德、宁国接连取得胜利,并将宁国至广德、歙县的交通线打通,为第31兵站分部给各单位的的后勤补给提供了有利条件。5月26日,叶将军在宁国接到了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将军的嘉奖电,电文中说到:“第11师副师长叶佩高亲率第31旅和突击总队,连日以来,连克广德、宁国,予敌重创,尤其在凤桥和三里店全歼敌军,缴获甚多,殊堪嘉许。特颁发奖金5万元,以示鼓励。有功官兵,着即具报,叙授勋奖。”


      1938年6月29日,日军攻入彭泽,守军第167师不支败退。是日傍晚,正在祁门集结待命的第11师接到收复彭泽的命令。第11师师长彭善在接到命令后,由副师长叶佩高率领第31旅和33旅66团先行出发。由叶将军指挥的部队于7月1日抵达目的地。7月2日晨4时许,叶将军指挥所部趁日军尚未察觉的机会,率先在炮火的掩护下向彭泽的日军发动进攻。激战至中午,参加攻击的部队相继占领彭泽外围日军据点。此后师长彭善率领的后续部队也赶到战场加入战斗,将日军压迫在城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7月3日,日军在得到了增援后由第111旅团旅团长山地亘亲自指挥,向第11师33旅阵地发动猛烈反攻。战斗中,副师长叶佩高与第33旅旅长王严皆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挫败了日军的此次反击。


      当11师正计划进一步攻击时,整个战局却忽然急转直下。同时11师也接到了新的命令:“第18军立即停止对彭泽城、中夹口敌军之进攻,乘夜迅速转移……,由黄维军长统一指挥第11、第16、第60师和第77师,围攻龙潭山、梅兰口地区之敌而歼灭之,确保湖口东郊安全”。


      第11师在接到新命令后于7月3日黄昏出击,副师长叶佩高在综合各项情报后,推断出日军的薄落环节,于是在与师长彭善商量后,叶将军亲率33旅直捣日军第123联队部,伤其联队长木岛袈裟雄,击毙师团部参谋藤田信夫以下87人,同时还捣毁了日军山炮第2大队的阵地。随后,叶将军一面派遣部队追击逃敌,一面组织突击队将负隅顽抗的日军全部歼灭。


      7月3日午后,日军以第136旅团长青木敬一亲率第145联队,并附以野炮第106联队、独立山炮第12联队、工兵第106联队向第11师阵地发动攻击,企图将第11师33旅一举击溃。但是第33旅在叶副师长的指挥下,使用埋伏、袭扰、阻击等方式,给日军第145联队不断的打击,经过一个晚上的战斗,第33旅击毙日军大队长以下300余人,迫使日军第145联队退出战斗。


      7月4日,第11师在三里镇稍事休整后又奉命进攻位于梅兰口的日军第113联队。当时正值雨季,加之气候恶劣,能见度极低。第11师利用这个情况猛然突入日军阵地,给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其前沿阵地尽被11师夺取。第11师在突击得手后遂将预备队投入战斗,一举夺取梅兰口。31旅既而又会同友军第16师48旅对溃退之日军进行追击,并且攻占了日军另一据点龙潭山。


      就在31旅与48旅夺取龙潭山时,日军第145联队分乘登陆艇、装甲汽艇在海军的掩护下向湖口城南之三里镇攻击。日军的这行动严重威胁到在沙湾刘与日军激战中的33旅侧背安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此时第11师师长彭善正在军部开会未归,副师长叶佩高得知这个情况后,在31旅尚未归建、33旅有遭受前后夹击的危险时,冒险抽调33旅66团去阻击145联队。第66团在经过三个多小时阻击后,终于坚持到了31旅的回援,并击退了日军第145联队的进攻,击毙第2大队长福岛以下300余人。11师这一冒险举动不仅解救了自身安危,同时也为困守湖口的友军第26师得到空隙得以突围。战后军委会授予副师长叶佩高四等云麾勋章,以表彰他在这次战斗中的功绩。


      8月27日,日军第9师团突破了中国军队第30集团军的鲤鱼山、笔架山阵地。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急调第18军增援,而隶属于18军的第11师奉命将牛金山、北极峰、岷山大屋之日军第36联队阵地夺回。其中第31旅在副师长叶佩高的率领下于9月3日发起攻击,经两小时激战,31旅61团攻克牛金山、北极峰,歼敌300余人。4个小时之后,日军集结1000余人猛烈反扑,31旅伤亡剧增。在此危急时刻,叶副师长投入预备队第62团第3营,命令该营绕行至该股日军背后实施突然袭击,终于将其击溃。同时,第62团主力终于攻占了岷山大屋。第11师开始全线攻击,并收复了原先第30集团军所丢失的所有阵地。


      9月4日,丢失了阵地的日军以第35??6两个联队进行反击。师长彭善、副师长叶佩高此时都认为日军第36联队已在昨天遭到痛击,战力肯定受损,于是决定以第66团单独抵御日军第36联队的攻击,集中主力三个团和师直属部队对日军第35联队进行逆袭。经过一天血战,第11师终于将第35联队击溃,第36联对见35联队败退,于是也开始了撤退。次日,叶副师长率领第65团由侧翼对日军第36联队发起攻击,配合第11师主力部队两面攻击,再次将第36联队击败。


      第11师在与日军第36联队的三天激战中,取得了三战三捷、歼敌800余人的战果。此后,第11师奉命接替友军新编第35师的阵地,并与日军第7联队作战十多天,终于在9月24日因部队损伤过大而离开了武汉会战的战场。


      11月2日,第11师开赴湖南翁江,开始了长时期的整训。此时师长彭善因家有丧事请假离职,由叶佩高副师长暂行师长职权。鉴于第11师在武汉会战中损失过重的情况,叶代师长首先对补充部队的新兵加强军事训练,并且对全师官兵宣传爱国思想。12月间,11师曾准备开赴前线参加南昌会战。但是在抵达岳麓山后又被调赴后方整训。


      1939年5月,彭善升任第18军军长,由代师长叶佩高正式接任师长。由于叶佩高并不是出身于黄埔军校的学生,他的接任受到了许多在11师出身黄埔的嫡系军官的抵制。他们认为:11师做为陈诚的嫡系部队,其主官只有黄埔军校出身的干部才有资格接掌,其他军校的人根本不予考虑。但是在抗战爆发后,叶佩高在师长彭善麾下屡立战功,成为彭善离任后接掌11师的理想人选,这个理由暂时使得叶佩高座上了第11师的师长宝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叶佩高正式接掌第11师师长后,为树立威信,遂亲自深入各团各连队指导部队训练,并要求各团长亲自对所部官兵特别是军官,进行“第11师的历史和传统”的教育,培养他们加强团队精神,提高战斗力。同时,他从连排中选择优秀干部分批推荐他们报考中央军校。虽然11师在叶佩高担任师长时期未参与作战,但是作为师长的叶佩高却为第18军培养了许多优秀干部,并且为11师在今后的战斗中仍能保持优秀人员的素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叶佩高见11师当时大部分官兵都是师管区、补训处和保安团补充而来,这些官兵缺乏严格训练,素质参差不齐,还带有保安部队和补充兵的积习。为了加强这些士兵的训练,并统一思想作风,提高部队纪律。于是他决定由参谋处拟定计划,并召集全师连以上干部,亲自宣讲训练计划的内容要求和实施要领,要求各级干部拿出打仗的勇敢和智慧,不辞辛苦地把这次全师的训练抓紧搞好,争取在一到两个月内将部队战斗力提高上去。在会议结束前,叶师长宣布成立第11师干部教导大队,他自兼大队长,以示对教导大队的负责。


      叶将军的这些措施原本已稳定了部属的情绪,但是他却并未料到他所辛苦打下基础,被一位新到任的副师长给破坏了。这位新任副师长姓胡名琏,原本是11师的老干部,官至11师少将团长。淞沪会战时被调出11师担任67师的旅长,此番回11师当副师长就是本着能够接任11师师长的目的而来的。胡琏到任后发现了11师所属各团的团营长与师长叶佩高之间有着某种不和谐的情绪产生,于是他利用了这种关系联合三位团长共同抵制师长叶佩高,并使“11师应由黄埔出身的干部才能带领”的呼声从新滋长起来。这些反对声浪使得18军的老长官陈诚也无法维护叶佩高的地位,终于迫使他于1940年4月离开了11师这支队伍。


      叶佩高在离开11师后并没有被委以重任,仅挂以第18军军部附员的闲职度日,这对一心想率部抗日的叶佩高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就在叶佩高处于其军旅生涯的最低谷时,他于六个月后,即1940年10月初,收到了一封其挚友黄维将军的来信。原来黄维已由军校教育处长调任第54军军长,希望叶佩高能出任54军参谋长一职,辅佐黄维。这一喜讯使得叶佩高喜出望外,于是在经过调职申请后立即奔赴云南上任。


      叶将军到任第54军参谋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助并策划平衡54军所属三个师的战斗力。当时第54军下辖第14、50、198三个师,其中第14师原属第18军序列,是标准的中央军嫡系部队,所部装备精良,官兵素质颇高,极具战斗力;其次是第50师,这个师原为地方部队,后逐渐为陈诚所掌握的土木系所嫡系化,其装备战力略差于第14师;而另一个198师就不像前面两个师那样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198师原为湖南省的地方保安队改编而成,其成分大多为湘西农民,因成军不久,兵员素质极差。为了能迅速提高该师战斗力,经由叶参谋长提出,黄军长同意,遂决定将198师的两个建制团分别纳入第14师和第50师,而将第14师和第50师各抽调一团编入第198师。这样不仅使三个师的战斗力达到基本平衡外,还让54军各部之间的人事容易交流,能达到同舟共济、协同作战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使198师嫡系化的目的。


      此后叶将军为军长黄维出谋划策,努力提高部队战力贡献颇多。1942年11月,原第198师师长郑挺锋调职,于是军长黄维便推荐了叶佩高参谋长继任第198师师长,使他重又执掌军权。1943年9月,第198师开赴祥云整训。同年12月,该师被纳入远征军编制,并于次年5月作为54军右翼军参加了滇西反攻作战。


      叶师长率领之198师在滇西的第一仗是负责对灰坡、北斋公房的日军据点发起攻击。该师以592团担负主攻任务,经数天战斗,第592团损失惨重,遂由594团替换攻击。不料594团在进攻时,其团长覃子斌不幸中弹身亡,部队攻击受挫,被迫停止攻势。


      对于覃子斌团长的殉国,叶师长悲痛万分,在追悼会上慷慨陈词,激励全师官兵奋勇作战消灭日寇,为国争光,为覃团长报仇。随后叶师长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士气为之大振。第二天拂晓,第198师再次组织兵力,通过正面猛攻、侧面奇袭的方式,奋勇前进,终于将日军在贡山的重要据点——北斋公房攻克,完成了上级给予的任务。而198师在此次战役中,阵亡团长1人,营长7人,连、排、班长牺牲者近百,损失不可谓不大。


      在198师主力攻占既定目标的同时,叶师长另以第593团抽调两个营组织特遣队深入敌后,奇袭日军补给点——桥头和马面关。这支特遣队在593团团长廖定藩的率领下于5月16日黎明发动突然袭击,其中第2营夺取了桥头日军据点之粮秣被服仓库;第3营攻击马面关,截获日军的骡马输运队。


      桥头、马面关的奇袭行动,打开了远征军全局胜利的契机,严重破坏了日军第56师团的后勤补给。但是这一行动也使日军第56师团作拼死一搏,集中兵力对中国军队第20集团军所属各部发动猛烈反扑,第198师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击阻击,终于将当面日军击溃,同时亦解救友军预备第2师的危机,并于6月16日协同友军第36师彻底攻占桥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198师在桥头捷报后,亦遭受一定损失,部队已呈疲态。然而全师在叶师长的激励下,毅然放弃休整,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向当面日军发起进攻,并于7月初进抵腾冲,加入到围攻腾冲的战斗中。


      腾冲位于腾冲平原中央,城墙方圆4公里、高约5米,宽约2米,为明代以大青石条快砌成。城内守敌为日军第148联队长主力2025人。


      7月2日,第20集团军发起攻击命令后,各路部队对腾冲外围日军据点发起猛烈进攻。其中第198师配合友军第116师攻占5830高地,随后又与日军在饮马河发生激战,在肃清城外日军据点后,该师于7月27日加入到攻城战斗中,并于8月6日炸开城墙与友军一起攻入城内。


      但是由于城内日军火力配置复杂,进攻陷入僵局。叶师长在经过战地侦察后认为腾冲城西北两面地形开阔不宜强攻,遂于8月15日请示上级改变部署,以198师对城南发起攻击。此举收到了极大效果,迅速将城内日军压缩至城西北、东北地区。叶师长则因此一提议于9月1日升任第54军中将副军长。


      此后,第198师官兵在城内与日军血战40余天,经过反复争夺、白刃肉搏,仍奋勇冲杀,终于在9月14日会同友军将城内日军全部歼灭。然而在这次战斗中,第198师伤亡达6000余人,其中第592团2营5连全连殉国,第593团甚至将团部、营部非战斗单位遍组为杂兵连投入了战斗。


      第198师在与友军共同收复腾冲后因所部损失惨重,遂由副军长叶佩高率领开赴八莫、遮放地区担负地方守备,并开始长期整训。从此,叶将军离开了抗日战场,再未参加过对日作战。叶将军在率领所部参加滇西反攻的4个多月中,屡立战功,为远征军与驻印军胜利会师创造有利条件。叶将军不仅被升为54军副军长,且获得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勋章,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也提请军委会颁发青天白日勋章与叶将军。其率领之198师亦获得“飞虎旗”一面,以表其彰。当时的腾冲县长张向德在呈报云南省政府《腾冲反攻前后情况报告》中写到:“反攻期间之军纪以第198师为最佳”,这也是对叶佩高在战时约束部队军纪成效的一种肯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6年春,国共和谈破裂,内战爆发,其中尤以山东战场之战事最为激烈。此时,叶佩高将军跟随着54军由广州开赴山东,加入到与八路军的战斗中。在经过胶济、胶东诸役后,54军连占高密、平度、安邱、莱阳、烟台、牟平、海阳等地,打通了国民党在胶济铁路的交通运输线。


      1947年7月,第54军改称为整编第54师,叶将军改任整编第54师副师长。同年8月,整54师主力改称第35军开赴东北作战,留所属整36旅驻胶东,并以叶佩高将军另组整编第54师师部,由叶将军担任师长,担负戍守胶东之重任。


      叶将军在上任后除维持所占地区的治安外,还将山东保安部队改编为整编第270旅,国防部又调整编第7旅加入序列。叶将军所率领的3个整编旅都是全副美械装备,训练优良,其中尤已整36旅历史悠久,战力最强。然而这些部队人事派系各不相同,加之叶将军非黄埔嫡系将领,使得他在整54师师长任内又遇到了在11师时期的难堪。1948年整54师移防青岛后,第11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祺为加强自身势力,遂欲将整54师收归己下,于是利用各种矛盾排挤叶佩高,所幸整54师中的主力部队——整编36旅的将领与叶将军关系亲密,且多人为其老部下,始终没能使刘安祺得逞。


      但是国民党当局在全国各大战场已是接连战败,而国民党内部又呈现如此权利争夺的弊端,遂使叶将军心灰意冷,对前途深感绝望。于是在1948年10月整54师改称第50军后不久即提请辞职,这正中刘安祺下怀,于是立即批准其辞职。


      叶将军在辞职后前往南京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每天无事可做,只领干饷。不久他移居上海,上海解放前夕,他举家迁往台湾,仍以部员的虚职挂名。终于在1965年被台湾“国防部”宣布退役。1968年,叶佩高携眷移居美国新泽西。其晚年患老年痴呆症,幸得子女孝顺,由其子女轮流照顾。1987年8月31日,叶佩高在其次子叶湘涛家中梦逝,享年86岁。


      叶将军有子女8人,其中3人为其前妻刘琼花所生,皆留大陆。另5人为其第二位夫人王润支所生,跟随叶将军前往美国定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叶佩高死后被安葬于美国费城马德兰墓圆。他在台湾的旧属闻得噩耗时,自发组织攥写纪念文章,并汇集出版《叶佩高将军纪念专集》。2002年,他的旧部曹英哲、王楚英等人合著《抗日名将叶佩高》一书在香港出版,以示缅怀和表彰他们的老上级——叶佩高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


    ========================================


    抗日名将——陈明仁



      陈明仁,字子良。生于1903年4月7日。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人。1924年夏,陈明仁考入广州军政部讲武学校,不久即转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任军校教导第2团2营5连少尉排长,两次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战斗。由于作战勇敢,深得蒋介石的赏识。不到一年,他由少尉排长、中尉连长晋升为中校营长。1927年又晋升为黄埔上校队长。1928年任国民党第10师28旅56团上校团长。1930年任28旅少将旅长。1932年至1933年任第80师中将师长、第2师中将参谋长、在福建、江西对闽赣工农红军作战。1933年6月至1934年9月,他被调到庐山军官训练团参加第一期和第三期的军事训练,并担任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兼中队长,后又调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国民党军政部中将处长。  抗日战争时期,陈明仁任陆军第2预备师中将师长,71军副军长、军长等职,率部抗日。1941年,他率预备二师驰援广西,与第5军军长杜聿明所率领的第200师进攻昆仑关。在战斗中,陈明仁采用“打黑不打白”的作战方法,白天派少数官兵潜行侦察敌情,一俟夜幕降临即出动攻击,陈明仁指挥的预2师,先后夺回了三二四高地和九塘、五塘、四塘、高峰岩等要地,歼敌2000余。


      1944年,陈明仁率71军进入滇西,担负消灭滇缅边境日军、,进军缅甸、打通中印出路的作战任务。滕冲一仗,陈明仁指挥71军预2师,与友军一道联合作战,歼敌4000余人。随后,他又指挥了围攻松山,出击龙陵,攻克回龙山等战役,每战皆捷,最后攻克日军的重要据点遮放,完成中印两军胜利会师任务。由此,陈明仁被誉为“能战之将”,“不愧中国名将,难得之将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明仁率部参加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1946年调往东北,兼任东北第五绥靖区中将司令。这年夏天,他率部在四平坚守顽抗,战后,升任第7兵团中将司令官。不久,被蒋介石以“纵兵抢粮”罪将其撤职。挂了一个总统府参军的虚职,赋闲南京。1948年,白崇禧利用陈明仁和陈诚的矛盾,保举陈明仁为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29军军长,武汉警备司令、第1兵团司令长官、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


      1949年8月,陈明仁与程潜率部在长沙起义,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嘉勉。其所属部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担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第4野战军第21兵团司令负、第55军军长、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率部进军湘西、广西剿匪。


      1955年陈明仁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


      陈明仁是第一、二、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1968年陈明仁因病离职休养。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病逝。


      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主持了陈明仁的追悼会。国防部副部长肖劲光在悼词中说:陈明仁先生“对和平解放长沙做出了贡献”,“二十多年来,他拥护伟大领袖毛主席、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关心和平统一的祖国大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2008-4-11 10:10:41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10

    抗日名将——郑洞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郑洞国,曾用名郑桂庭,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幼读私塾,17岁入石门中学,在校期间,曾考取湖南陆军讲武学堂,讲武堂因故停办,返石门完成中学学业。毕业后,在家乡当了半年小学教师又考取湖南商业专门学校。

      1924年,他顶用别人姓名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并加入国民党。同年10月,参加平定广州反动商团叛乱的战斗,担任广东军政府警卫。11月,黄埔一期学生提前毕业,他被派任教导1团第2营第4连党代表。  1925年2月,他随校军东征。次年,改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8团第1营营长。


      1926年7月,他随部编入东路军参加北伐,作战积极勇敢。次年6月任第8团团长。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任东路军总指挥部参议。1928年3月至同年10月任第9军教导团团长。1931年底,他升任第2师第四旅旅长。1933年春,侵华日军企图进占华北,大举进攻长城各口。他率部驰援,在古北口与日军血战两个月,给日军以重创。是年秋,他奉命入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次年6月,被派任第2师师长。


      1937年,他刚上庐山训练团受训,“卢沟桥事变”爆发,即返部率第2师参加保定会战。次年3月,他率第2师参加“徐州会战”,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战功显著,升为第95军军长。旋率部参加了武汉保卫战。1938年底升任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编11军(后改为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1939年12月,他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指挥荣誉第1师担任正面主攻任务,同日军血战20余日,迭克要塞,在友军配合下全歼日军第5师第11旅团,并两度攻入广西昆仑关,后升任新编第21军军长,旋改任第8军军长,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宜昌失陷后,他指挥第8军担任长江一线防务近两年之久,击退日军数次大规模进攻,1942年秋,他率部配合战区主力反攻宜昌,歼敌甚众。


      1943年春,他调任中国驻印度的第1军军长。该年冬至次年春夏,指挥所部与盟军一起参加了缅甸胡康何谷、孟拱河谷对日军第18师团的战斗,还率部参加了密支那围攻战。1944年9月他升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度副总指挥。同年底,率部攻克日军侵犯我滇西的战略要地——缅北重镇八莫,次年初与中国驻滇西的部队胜利会师。1945年8月,奉命回国,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官。9月,郑在南京参加了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1946年3月,郑调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副长官,次年8月改任东北行辕主任。1948年1月,他任新成立的东北“剿匪”司令部副总司令。同年3月,他到长春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政府副主席,参与指挥了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抢占东北的战斗。1948年10月,郑部被人民解放军围困于孤城长春达数月之久,弹尽粮绝,郑不愿再继续一场血肉相残的肉战,乃率残部投诚,脱离了国民党阵营。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他关心祖国统一和“四化”建设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热情地关心国家大事,直生命的最后一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八岁。


    ========================================


    抗日名将——潘裕昆



      潘裕昆,字孔希,湖南浏阳人,生于1906年8月4日。


      少年时代,潘裕昆聪明过人,常与同辈议论国事,指点江山;少长,即奔赴南粤,投笔从戎。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就读于黄埔军校四期步兵科,与林彪同窗,后参加北伐战争。  一·二八上海事变后,潘部转战江淮,抗击日寇入侵。潘将军在战斗中英勇善战,不惧牺牲,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屡建战功,表现出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其多次负伤,身有多处弹痕伤疤。


      1944年,中国远征军再次征缅,展开滇西缅北大反攻,联合美、英军队共同作战,潘部转战数月,参加了了著名的密支那争夺战,密支那街区巷战中,潘裕昆招募“决战敢死队”,予顽敌以重创,取得密支那战役大捷后,三月与英军会师乔梅,1945年1月新1军与中国驻印军和盟军会师芒友,使南亚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为此潘将军荣获美国总统罗斯福所颁赠的美国自由勋章,其他所获勋章:

      1945年因缅北密支那战役获四等宝鼎勋章、美国立功勋章、美方银星勋章;

      1946年获英方巴斯荣誉勋章;

      1946年获“民国三十四年国庆”叙勋忠勤勋章;

      1946年获叙勋协胜利勋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5年日军投降后,潘将军率部进入香港九龙区域参加了日军在香港的投降仪式,这应该是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后第一次踏上香港故土。(有一说法是97回归才是)


      1946年,潘将军北调,次年接替孙立人将军升任新1军中将军长。


      1948年,潘将军及新1军加入廖耀湘将军的作战兵团,在黑山、大虎山地区与中共东北野战军展开辽西会战,后突围回湖南家乡。


      潘将军因极厌国共内战,后避居香港,三十余年一直关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曾参与安排卫立煌将军回国等统战活动。历史将永远记载潘裕昆将军对中华民族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潘将军避居香港后,与其他44位国民党军政要员通电反蒋拥护新中国。


      1982年潘将军病逝,中共中央统战部发唁电赞扬潘将军”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潘将军现葬于家乡浏阳,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为潘将军树墓碑,中国人民解放军王震将军亲自为潘将军墓碑题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005年,香港大公报特别采访了潘裕昆将军女婿晏伟权先生,香港各界对远征军抗日事实作了公正和全面的宣传和介绍。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2008-4-11 10:07:55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9

    抗日名将——卫立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卫立煌,字俊如,生于1897年2月16日,安徽省合肥市城东郊卫杨村人。


      1912年在安徽和县革命军当兵。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翌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45师师长。  1931年曾参加对江西苏区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任第14军军长,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在红军向西转移后,卫率部首先进入苏区中心金寨。蒋介石为表示对卫的鼓励,即将金寨及其周围地区划为立煌县。1934年初,参加镇压在福建反蒋抗日的第19路军。

      

      1935年11月,任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次年6月授陆军上将。


      卢沟桥事变后,卫立煌积极抗战,率第14集团军进入山西抗战。 1937年10月,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率领3个兵团7个军,在八路军的配合下,重创进犯山西忻口之日军。激战中,军长郝梦鳞、师长刘家骐、旅长郑廷祯以下官兵数千人壮烈牺牲。1938年2月卫立煌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所部在临汾以北的韩信岭阻击日军。 4月,去西安时顺访延安。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所部在山西中条山等地区抵抗日军。这一期间,他同共产党、八路军关系友好。


      1942年1月,调任西北行营主任,被蒋介石削去兵权。


      1943年冬,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失利,此时,卫立煌被再度起用,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国远征军司令。当时,在缅甸的日军有第23军、第38军、第15军和“印度国民”师团,共计9个师团的兵力。日军在滇缅路线上各要点腾冲、龙陵、松山、平更、芒市、吨町等地,利用地形,筑工事扼守。卫立煌研究了敌情,制定了反攻作战方案:以腾冲为攻击目标,以第11集团军担任防守,并决定以第20集团军负责攻击,由粟柴坝、双虹桥强渡怒江,向窄路实施轰炸,阻滞缅北的日第33军和第15军出兵支援滇西日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5月11日拂晓,卫立煌下达了实施反攻、强渡怒江的命令。战至次日,由新编第33师、第88师、第76师抽调组成的加强兵团和第54军各师分别从惠通桥上游、三江口、攀花、粟柴坝、双虹桥等地渡过怒江,分路向日军进攻。当接到第54军军长报告,该部与日军争夺据点,他立即命第53军全部渡江,支援54军再次夺占了据点。13日,卫部攻占平夏,日军狼狈地向芒市溃逃。14日,中国军队攻占大塘子,卫立煌当即命第53军某师强渡蛮里河,直接威胁敌之战略要地,进攻高黎贡山,一举击溃日军第56师团。21日,中国军队53军进驻腾冲。至此,卫立煌的反攻部队全部渡过怒江,完成了初期反攻任务。中国军队强渡怒江的成功,震惊中外。美国的《时代》杂志对卫立煌做了专题评论,并在封面上刊登了他骑马的照片,标题为“常胜将军卫立煌”。


      卫部渡过怒江后,卫立煌仔细分析了情况,采取新制定的作战计划。6月1日,左、右集团军按照卫立煌新制定的作战计划,全部转入反攻。1至9日,右集团军击溃日军第56师团,战至20日,右集团军率先再次夺占桥头和马面关阵地,乘胜前进,同日,右集团军攻占北斋公房、瓦甸、明芝和东固衔,按预定计划向腾冲发展。于此同时,左集团军也先后攻击腊孟街和领安街,分别围攻敌固守的据点松山和龙陵。


      攻克松山后,左、右两集团军联成一片,战局非常有利。卫立煌立刻命令两集团军乘胜西进,于11月初攻占龙陵,中旬克芒市,1945年1月占吨町,27日与驻印军会师芒市。至此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任务。不久,卫立煌获得了国民党政府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1946年11月,卫立煌和韩权华带着两名秘书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西德等国考察军事。1947年10月初,卫立煌结束了他的国外旅行之后飞抵上海。此时,国民党已在东北发动内战,蒋介石有意让卫立煌到东北就任“剿总”之职,以挽救危局。卫立煌刚到上海,国民党国防部参谋长顾祝同和蒋介石的首席智囊张群接踵而至,力劝卫立煌就任新职。随后,陈诚的老婆也声泪俱下来请求卫立煌去东北任职。1948年1月17日,南京政府明令卫立煌为东北“剿总”。卫立煌进入东北之后,即着手收拢部队,固守要点,稳定局势,并注意对部队补充整训。他对解放军继续进行的冬季攻势采取稳重态度。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东北野战军突然奔袭北宁线。蒋介石急调卫立煌至南京接受任务:即以沈阳主力出动,解锦州之围,并夹击锦州地区的解放军。到南京后,卫立煌不赞成蒋介石的作战方针,主张应候关内增援部队,解锦州之围后渡大陵河、出沟帮子,向辽西地区前进,沈阳国民党军主力才能西出与东进兵团会师。蒋介石闻言,拒不采纳卫立煌的意见,要他立即回沈阳指挥部队出辽西。卫立煌当即含糊其词地推脱说:“回去与负责将领仔细商量后再作处置。”蒋介石不放心,派参谋总长顾祝同随卫立煌同到沈阳,监督他执行命令。为此,顾、卫二人发生争执。顾、卫争执后,顾祝同回到南京向蒋介石汇报了卫立煌不执行命令的情况。当解放军即将进攻岌岌可危的沈阳市区时,卫立煌依然留在这座危城之中,默然地端坐于总司令部,直到10月,蒋介石才派飞机把他接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暂时定居香港的卫立煌心情十分激动,不管自己是不是“战争罪犯”,拿起笔就起草了一份电报,通过香港的中共有关组织,发到北京向毛泽东主席致贺。1955年春,周恩来总理写信给卫立煌,希望他返回北京。卫立煌接信后十分高兴,于3月15日秘密到达广州。卫氏夫妇到达广州后,由中央华南局代发电报到北京,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朱德副主席致敬,报告他已经回来,同时将预先准备好的《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交新华社发表,呼吁在台军政友人认清形势,跟共产党走,为人民尽力。卫立煌回来后,先后担任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务委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因心肌梗塞等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1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主持追悼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陈云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送了花圈。卫立煌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紧挨着林伯渠、陈赓等人的灵位。


    ========================================


    抗日名将——廖耀湘



      廖耀湘,别号建楚。湖南邵阳北乡酿溪镇(今新邵县县城)人。是蔡锷将军的同乡,毕业于黄埔六期,1930年以上士资格派到法国,学习三年法语后进法国的圣西尔军校。同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连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廖耀湘升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2旅中校参谋主任,参加了淞沪战役和南京保卫战。国民政府撤退至武汉后,廖耀湘升任军官训练总队上校大队长,并上书蒋介石,提出建军改进方案,得到蒋介石赏识。


      1938年3月,廖被破格提拔为200师少将参谋长。当年9月,200师在湖南湘乡扩充为国民革命军新11军,旋改为第5军,廖任该军所辖新22师副师长兼军干训班主任,因师长邱清泉未到职,代理师长之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39年9月,第5军奉命南下广西,发起昆仑关战役,新22师作为该师主力,夺占昆仑关并全歼日本守军6000余人,廖因此被誉为抗战英雄。之后,新22师被调往云南,负责滇西一带的守卫。


      1942年3月,廖耀湘将军率新22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第5军的一部赴缅甸与日军作战,在斯瓦战役中重创日军第55师团。不料当时全盘战局,突然与远征军不利,英方有放弃缅甸的计划,盟军决定全部退出缅甸。新22师在归国之路被日军切断的情况下,历尽千辛万苦进入印度。


      1943年3月,在印度比尔哈省的蓝迦,廖耀湘将军的新22师与孙立人将军的新38师组成了中国驻印军新1军,郑洞国将军任军长,总指挥为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史迪威将军。缅甸北部是热带树林,经常有野人出没,而被称为野人山。野人山全为原始密林之高山,极为险恶,大部队难以补给,重武器亦无法使用,日军精锐18师团55联队以小部队构筑据点逐山防阻,在野人山中到处可以见到第5军病困而死将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堆白骨围着枪架而坐,这里躺着中国远征军近5万具遗骸。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新1军击败了日军精锐18师团,自己的损失也非常大,所有的连级干部基本上换了一遍,可见战斗之残酷。


      当时滇缅路已经被日军封锁了一年,中国急需要打出一条国际的交通路线来,以取得盟国物质援助和加强抗战力量,统帅部决定现行反攻缅甸,修筑一条由一度直达昆明的中印公路(后称史迪威公路),以达得当时的迫切需要。于是新1军开始了缅北反攻,新1军在1943年的初冬季节打通了野人山,继而血战大龙河,歼灭胡康河谷的日军,攻克于邦,破天险踏入孟拱河,偷渡南高江,奇袭西通,攻取加迈,扫荡库芒山,攻克孟拱,新1军一路斩关夺隘,节节胜利,日军主力闻风丧胆。


      1944年8月,在孟拱之战、密支那攻防战胜利结束后,新1军分成两个军,廖耀湘荣升新6军军长,下辖李涛新22师及龙天武新14师;孙立人荣升新1军军长,下辖李鸿新38师、潘裕昆新50师及唐守治新30师。新1军及新6军为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共歼灭日军10几万人。


      1945年4月,在国军抗战中最著名的雪峰山大战中,为保证战役的胜利,蒋介石委员长特命令陈纳德将军的第14航空队将全副美械装备的廖耀湘新6军3万多人空运到芷江作为战役的总预备队,保证了芷江会战的胜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芷江会战胜利后,《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芷江会战胜利佳音,可视为对日战争转折之暗示。”不久,这段评论就被言中。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接收南京,史迪威的接任者魏德迈将军说:日本现在很嚣张,他并不认为他们失败了,到南京去受降,部队应该有一种威慑力量。现在中国部队有威慑力量是新1军和新6军,新1军还没有回国,新6军就在芷江,就在空军基地。到南京几个钟头航程就行了,应该让新6军去。


      1945年8月21日,以侵华日军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为首的日军代表飞临新6军当时的所在地湖南芷江向蒋介石国民政府乞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艰苦抗战,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几天后,廖耀湘将军率新6军奔赴南京,接受日军正式的对中国战区的投降,让日军投降的心服口服。


      第2次国共内战爆发后,新6军被调往东北战场。廖率领新6军于1946年1月抵达东北,到5月,他已经占领长春等地,但是之后被林彪等人的游击战法拖住手脚,未能北渡松花江。1947年8月,新6军与新3军组成第9兵团,廖出任兵团中将司令,此后,东北战局发生逆转,第九兵团逐步被压缩回沈阳一带。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锦州,希望切断东北战场国军部队的退路。廖奉命前去解锦州之围未果,被解放军反包围于黑山、大虎山一带。10月26日,廖耀湘部被全歼,本人被俘。


      廖被俘之后,长期关押于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61年12月25日被特赦出狱。后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1968年12月2日在批斗会上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于北京。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2008-4-11 10:04:49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8

    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飞虎将军——陈纳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陈纳德,原名克莱尔·李·谢诺尔特,1893年9月3日出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小农场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入克里佛航空学校攻读,并取得优异成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陈纳德进入印第安纳州.本杰明.哈里逊堡的军官学校受训。3个月后,成为预备役中尉转入陆军通信兵航空处。

      1918年秋,陈纳德到长岛米契尔机场担任第46战斗机队的副官,他利用工作之余学习飞行,克服了许多困难和阻力,终于掌握了飞行技术,并且在1920年得到飞行员职位,从而转入正式飞行,与蓝天结下了不解之缘。1923年,陈纳德调到夏威夷珍珠港担任第19驱逐机中队中队长。1930年,陈纳德被保送到佛吉尼亚州兰黎空军战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亚拉巴马州马克斯韦尔基地的航空兵战术学校任战斗机的战术教官。  30年代,世界空军界流行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的“轰炸至上”的空战理论,战斗机受到漠视。陈纳德对这一套理论持怀疑态度。他坚信,现代空战是不能没有战斗机的,在未来的战争中,战斗机将像轰炸机一样扮演着重要角色。1935年,他编著出版了《防御性追击的作用》一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此书出版后,其战术理论在美国陆军航空兵中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却未引起军界上层的注意。


      陈纳德技术精湛,但征途坎坷。他的战友都荣膺校官,可他已46岁肩上还扛着尉官的牌牌。这对于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来讲,他的情绪可想而知。当时他的身体也不好。于是他的上司顺水推舟,于1937年4月以上尉军衔让他退役。正在这时,他的好友霍勃鲁克从中国来信,问他是否愿意来华任职。他答应了。4月初,他从旧金山启程来中国。


      1937年5月29日,陈纳德踏上了中国的土地。6月3日,蒋介石、宋美龄接见了他。宋美龄曾在美国乔治亚州读书。陈纳德与她一见如故。此时,宋美龄任航空委员会的秘书长,实际上领导着中国空军。宋要他担任她的专业顾问,并给他两架T-13式教练机,以便他于视察中国空军的现状。通过考察,陈纳德得知国民政府名义上有500架飞机,但实际上只有91架能起飞战斗。


      当陈纳德即将完成对中国空军的考察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战争正是检验自己空战理论的机会,他决心在蓝天上实现自己的抱负。他马上给蒋介石去电,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蒋回电接受了陈纳德志愿服务的请求,让他“即赴南昌主持该地战斗机队的最后作战训练”。根据蒋介石的要求,陈纳德又招募了部分美国飞行员组成了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第二天,陈纳德派飞机参战。虽然轰炸机队投弹偏离目标,但中国战斗机在当日的空战中取得了胜利。1937年10月,中国的飞机只剩10多架,许多中国飞行员阵亡。陈纳德设法雇用了4个法国人、3个美国人,1个荷兰人和1个德国人,加上6个幸存的中国轰炸机飞行员,组成了一个“国际中队”。他们成功的袭击了几个敌占区目标,造成日军的恐慌。但是在一天下午,日军飞机袭击了机场,使国际中队的飞机全部被炸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陈纳德与中国航空委员会所订的3个月合同,他的顾问任期到10月就满了。之后,蒋介石、宋美龄邀请他留在中国参加抗战,他毅然留下了。他们也没谈延长合同的事,只是每月发给他一定的薪金。当时,美国政府对日侵华战争持“中立”的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曾要求美国下令让所有在华的美国空军人员离开中国。美国国务院将此情况转告陈纳德时,陈斩钉截铁地回答:等到最后一个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陈纳德随军撤到汉口。这时中国空军几乎损失殆尽,只得靠苏联援华的飞机来保卫城市。1938年4月29日,是日本天皇的生日。陈纳德和中国、苏联的空军指挥官断定这一天日机不会空袭,决定惩罚日本侵略者。为引诱日机来犯,陈要中国和苏联的飞机佯装撤离汉口,飞往南昌。飞机起飞后先在武汉上空盘旋,让人们(包括日本间谍)看到他们撤离,当夜又溜回机场。


      29日清晨,日机从芜湖机场起飞,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飞临武汉上空。陈纳德事先侦得日机只有从芜湖到汉口一个来回的汽油,于是派了20架战斗机在城南拖住日军战斗机,使他们消耗大量汽油,在城市安排40架苏联飞机埋伏在高空,等日机折回芜湖时把轰炸机和战斗机分开,日军战斗机因缺油不敢去保护轰炸机,中苏飞机一队攻击轰炸机,一队攻击战斗机,将39架日机击落36架,只有3架落荒而逃。这就是天皇生日的惨败。


      1938年8月,根拒宋美龄的要求,陈纳德去昆明筹办航空学校,训练中国飞行员。他在昆明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训练,不少人中途被逃汰。


      1940年后苏联空军援华人员陆续撤走,中国空军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特别是飞机更为缺乏。这时中国空军和日本飞机之比是1:53,日本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制空权。1940年5月20日,蒋介石召见陈纳德,要他去美国,设法搞到尽可能多的作战物资。陈纳德返美后,虽然他在美国军政界并没什么分量,但他四处宣扬中国人民的抗战,争取各方援助。罗斯福总统的两名助手被陈纳德的游说打动,在罗斯福面前赞成陈纳德关于建立空军的计划。


      罗斯福决定对华进行军事援助,以把日本拖在中国。陈纳德几经周折,最终得到100架P-40型战斗机。1941年4月14日,罗斯福总统又签署命令,准许预备役军官和退出陆军和海军航空部队的士兵参加赴华的美国志愿队。1941年7月中旬,陈纳德回到中国时,已有68架飞机、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和其他一些后勤人员到达中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1年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陈纳德立即开始对志愿队成员进行专门训练。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有几人最终忍不住辞职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志愿队人员的技战术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1941年11月,陈纳德将美国志愿大队编为3个中队。第1队为“亚当与夏娃队”,该队飞机均有亚当围着苹果追夏娃的图案。第2队为“熊猫队”,该队飞机未画熊猫而画有飞行员的漫画像。第3队为“地狱天使队”,该队飞机均画有姿态各异的裸体天使图案。


      1941年12月7日,陈纳德率第1中队和第2中队到昆明。20日,一批日机向云南方向飞来,昆明机场所有的飞机都升空迎击,并出师告捷。日入侵飞机10架,被击落6架,3架负伤。志愿队无1架飞机损失。志愿队的初战胜利,给饱经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为美志愿队举行庆功会。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从此飞虎队成为志愿队的代称。12月23日,陈纳德派第3中队转往仰光,协同英军作战。在两个多月的空战中,美英战机对日作战31次,共击落日机217架。


      1942年2月3日,宋美龄致电陈纳德,要他出任驻华空军指挥官,军衔升为准将。陈纳德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陆军航空上尉,一跃成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人物。在美国,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各个战场上的消息都不佳,战争正处于黑暗的时刻。这时突然冒出陈纳德带领一小批“兵油子”取的辉煌胜利的消息,立即引起美国人的轰动和兴奋,陈纳德顷刻之间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获得“飞虎将军‘的美称。


      1942年5月,日军进占缅甸,继而进犯云南。为阻止日军跨越怒江,陈纳德指挥志愿队连续出击。袭击保山、腾冲、龙陵一带的日军运输队,企图强渡怒江的一队日军在志愿队的轰炸下几乎全军覆没。6月,陈纳德率司令部及2个中队前往桂林。12日,志愿队在桂林上空一举击落日机8架,自己仅受伤1架。桂林人民为之欢欣鼓舞,集资2万元慰劳美飞行员。日军遭受打击后,飞行员上天心慌胆怯,因而要求增派飞机。


      1942年7月3日,陈纳德根据美国陆军部和蒋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国航空志愿队,而以志愿队部分队员为主组建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美国航空志愿队在中国、缅甸、印度支那作战7个多月,以空中损失12架飞机和地面被摧毁61架的代价,取得击落约150架敌机和摧毁297架敌机的战绩。美国航空志愿队共损失26名飞行员。


      美国航空志愿队解散之后,该队所留飞机和人员归并美国陆军航空队第23大队,与派驻中国的第16战斗机中队组成美国空军驻华特谴队,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陈纳德改任美国驻华航空特谴队司令,军衔仍为准将。日军得知航空志愿队解散的消息,遂将原在南洋的第3飞行师调往中国,企图一举歼灭新组建的美空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7月份,日空军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对华中的美空军基地发起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陈纳德仍采取志愿队的空中游击战术,以奇袭和机动的作战方式打击日军。到7月底,共击毁日军战斗机2架,轰炸机12架。自己损失战斗机5架,轰炸机1架。特谴队初试锋芒,粉碎了日军一举歼灭在华美空军的企图,也表明该队有能力与数倍于己的日本空军周旋。


      1943年3月1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特谴队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晋升少将司令。陈纳德上任后,强烈要求罗斯福总统加强驻华空军力量,夺回中国战场的制空权,并伺机攻击日本本土。他在作战计划和指挥权等问题上与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发生冲突。蒋介石对史迪威也多有不满,因此陈纳德得到蒋的支持。为使陈纳德脱离史迪威的指挥,蒋介石于7月12日致电罗斯福,要求将陈纳德提升为中国战区空军参谋长。罗斯福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同意让陈纳德担任中国空军(而不是中国战区)参谋长。


      指挥权限的扩大使陈纳德开始发动计划中的攻势作战。从7月下旬起,美日双方为争夺制空权在华中展开了激烈的空战。陈纳德指挥美空军,依靠“精密的情报通讯网”,仅在7月下旬的8天空战中,美军就击落日机62架,自己仅损失3架。美空军掌握了制空权后,即对长江和北部湾的日舰进行轰炸,并接连袭击了汉口、香港和广州的机场、码头,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43年11月25日,陈纳德指挥美空军机队远征日军在台湾的机场,击落日战斗机15架,并把机场上的42架日机全部摧毁。


      1944年秋,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激化。10月18日,罗斯福决定调回史迪威将军,改派魏德迈来华接替他任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离华后,马歇尔等人就开始考虑改组在亚州的航空队,拟将所有驻缅甸和印度的空军调往中国,由驻华的空军司令部统一指挥第10和第14航空队。陈纳德坚决反对这一改组计划,然而他没有得到华盛顿的支持,也没得到蒋介石的支持。


      1945年7月6日,陈纳德提出辞呈,魏德迈等立即批准并任命了斯通将军接替陈纳德指挥第14航空队。1945年8月1日,陈纳德带着失意离开中国回国。陈纳德在中国8年,协助中国人民抗战,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汗马功劳。蒋介石和宋美龄设宴为他送行,并授予他中国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大蓝绶带。


      1942年7月以来,陈纳德率领美第14航空队摧毁了2600架敌机,击沉和击伤敌大量商船和44艘军舰,己方损失500架飞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陈纳德回国几天后,日本投降了。他对自己不能最后参与受降仪式十分难受。他说:“8年来我唯一的雄心就是打败日本,我很希望亲眼看看日本人正式宣称他们的失败。”


      1945年12月,陈纳德重返中国。1946年10月成立了民航空运队,为行政院善后救急总署运送救急物资。1947年,陈纳德与中国女记者陈香梅结婚。1948年后,蒋介石军队在内战中节节失利,陈纳德的民航空运队又帮助蒋介石空运军队、给养。1949年,陈纳德的回忆录《一个战士的道路》在纽约出版。1950年6月,空运队改组为控股公司,陈纳德任公司董事长。1958年7月1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要求国会晋升陈纳德为中将。18日,美国国会通过晋升他为空军中将的法案。


      1958年7月27日,陈纳德将军因病在华盛顿去世,终年67岁。


    =================================================


    开创自己的天空——陈香梅女士(ANNA C.CHENNAULT)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她说:“虽然我以陈纳德将军夫人为荣,但我更以陈香梅个人能靠自己的努力而创造了自己的天空为傲,更以在白人的天下无畏无忧地和他们比高下为傲……”  陈香梅,1925年6月23日生于北京。父亲陈应荣年少出国,在英、美受教育,得过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当过教授、编辑、外交家;母亲廖香词也在英、法、意读过书,读的是音乐和绘画。陈香梅的外祖父廖凤舒与廖仲凯是亲兄弟,当过古巴公使和日本大使。


      陈香梅从小喜爱文学,英文基础很好。陈家共有六个女孩,她排行老二。她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随全家流亡香港;四年后香港被日军占领,她在母亲去世、父亲远在美国任职的情况下,和姐姐一起带着小妹妹们跟随流亡队伍跋涉几千里,经澳门、广州、桂林、重庆,展转来到昆明。在美国的父亲闻讯之后,要她们姐妹六个去美国学习,只有陈香梅拒绝了。用她的说法,“我不能在祖国受难时离开她。我要工作,要尽我对祖国的责任。”


      1944年, 陈香梅加入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成为中央社的第一位女记者,她曾在1945年、1946年分别出版第一本散文与诗《遥远的梦》和第一本小说集《寸草心》。凭着她熟练的英语和良好的素质,她被派往采访飞虎将军陈纳德。


      陈纳德将军是美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国召集100多名年轻飞行员和机械人员、文职人员300余人组成有名的“飞虎队”(原名美国空军志愿队),来中国协助训练中国空军。中日正式宣战后,空军志愿队改为14航空队,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帮助中国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建立了举世皆知的功勋。她对陈纳德将军的采访,为他们后来的传奇故事埋下了伏笔。


      抗战结束后,陈香梅调往上海中央通讯社工作。而陈纳德将军回到美国后又重返中国,在上海成立了中美合作的民航空运公司。他们重逢了,从相知、相爱到相依,终于在1947年举行婚礼。是年,陈纳德54岁,陈香梅23岁。他们的婚姻成了历史上一段佳话。


      1949年,陈香梅随陈纳德的民航公司撤离大陆,迁居台湾。她专事写作,并协助陈纳德将军撰写回忆录《一个斗士的自述》。此间十年,她在短、长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陈香梅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虽然以自己是陈纳德将军的夫人为傲,却不愿只是依仗于陈纳德的名声,而要开创自己的天空。1958年陈纳德将军不幸病逝,陈香梅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于1960年移居美国华盛顿。在这里,她从头开始,孤身奋斗,站住了脚跟。


      她曾入乔治亚城大学工作,并师从特别教授学习演讲;她以个人经历和中国问题为题,在全美巡回演讲;她的英文版的《一千个春天》在纽约出版后成了畅销书,一年之内销了二十版。


      陈香梅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进军政界、商界,终于大获成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三十多年来,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先后八位总统都对她委以重任。


      1963年,她受肯尼迪总统委任到白宫工作,成为第一位进入白宫的华裔。

      1964年,她在华府参加支持高华德参议员竞选总统委员会发起人委员会,开始进入华人参政的主流社会。

      1967年,她被尼克松委任为全美妇女支持尼克松竞选总统委员会主席,并兼任亚洲事务顾问;尼克松获胜后,她于1968年被任为共和党行政委员和财务副主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70年,她担任飞虎航空公司副总裁,为美国航空公司第一位女副总裁;并加入美国大银行,为第一位亚裔董事。

      1972年,她被选为全美七十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1978年,她为里根竞选总统铺路。

      1980年,她出任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席,并两度被选为美国共和党少数民族全国主席,是共和党亚裔委员会主席。

      1989年,布什总统上台后,她继任总统府白宫学者委员会委员。

      1991年,她出任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美国内政部环保委员会委员、美中航运总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陈香梅享有“中美民间大使”之美誉。她曾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和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作出过积极贡献。1980年,应邓小平邀请她作为里根的亲善大使到中国大陆和台湾访问,在两岸之间积极沟通,促进了两岸交流。她说:“只要中国人能扬眉吐气,我于愿已足。”


      她对养育过她的中国一脉情深,为中国的发展不遗余力。她是中国海外交流协会顾问,中华全国妇联名誉顾问,中国国家旅游局特别顾问,陈香梅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还是北京师范大学、沈阳东工大学等院校的客座教授。


      陈香梅著有《往事知多少》、《留云借月》、《一千个春天》、《陈纳德与飞虎队》、《安娜·陈纳德的教育》、 《陈香梅的散文与诗》、《迷》、《追逸曲》、《春秋岁月》、《春水东流》等中英文著作四十余部。


      她确实很为全球的华人争气。

      她的天空,有太多的精彩。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2008-4-11 10:03:06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7

    宁死不屈——抗战名将齐学启将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齐学启,陆军中将,第38师副师长,湖南宁乡人,生于1903年。192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后赴美国学习陆军。1929年在美国诺维琪军校毕业后返国,曾任宪兵第6团团长,负责南京治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他认识到身为军人责任的重大,为国土沦落敌手而深感耻辱。次年1月28日,日寇突然向闸北地区发动进攻。齐学启率部驻防上海,配置在市区各要点。上海战事爆发,齐学启率领宪兵第6团参加了战斗,配合上海守备部队,坚守阵地,给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因战斗激烈,齐部损失很大,但官兵们仍然斗志旺盛,一直坚持战斗。  3月4日,上海正式停战。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寇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规定:上海战事结束后,在停战区内,中国军队全部撤离,治安则由保安团及警察维持。由是宪兵第6团改编为上海市保安总团第2团,卫戍上海市中心区,齐学启仍任团长。1937年8月13日,日寇再犯上海,齐学启率部参加了战斗。次年,调任税警总团参谋长。


      1942年春,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该师师长即是孙立人,齐学启调升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奉命自滇入缅,协助盟军作战。4月16日,英军第1师及战车营在缅北但安羌地区被日军包围达两昼夜,弹尽粮绝,岌岌可危,英军第1师师长斯高特一再告急求援,中国远征军奉命援救英军。当时,远征军新38师驻扎在乔克巴当,接到命令后,该师第113团星夜驰援,向日军一个大队展开猛烈的攻击,将其击溃,把被围英军数千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此役轰动了英伦三岛,取得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以来的一次重大胜利。师长孙立人、副师长齐学启、113团团长刘放吾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中、英政府的嘉奖。


      仁安羌战斗后,齐学启带领部队奉命转移至卡萨、温早之间,与敌军展开战斗,战斗非常激烈。齐学启奉杜聿明军长命令前往卡萨指挥作战。11日,部队从卡萨撤退,按原计划向卡萨铁路以西的山地转移。此时齐学启因赴第5军军部联络工作,与新38师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得随同第5军军部行动。


      转至曼西时,见有新38师在卡萨负伤的官兵十余人,他们曾随第5军野战医院前进,抵曼西时落伍,无人照管,处境十分艰难,齐学启收容了他们,然而却又失去了与第5军军部的联系。于是,齐学启毅然决定,带领这些负伤的官兵,向更的婉江之荷马林方向前进,寻找新38师部队。19日,他带领十余名轻、重伤员,抵达了孟坎。在乌有河(更的婉江上游的支流)畔,为了减轻负伤官兵的痛苦,他砍伐竹子做了竹筏,让全体伤员乘坐其上,顺流而下。


       23日在荷马林上游.齐学启等人遭遇日军,在这危急时刻,他面无惧色,沉着地对负伤官兵说:“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表达了官兵们坚决不做敌寇俘虏的决心。经过激战,十余名负伤官兵全部英勇殉国,齐学启也中弹负伤,倒在血泊中,昏迷不省人事。日军发现昏迷中的齐学启为中国军队的高级将官时,立刻为其裹伤,并将他送至联队长处,虚礼以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齐学启苏醒过来发觉自己身陷敌营时,立即怒斥敌人,并拒绝换药与进食,以求速死。日军无可奈何,只得将齐学启转运至荷马林旅团部。齐学启依然大义凛然,厉声斥责日军旅团长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速枪毙,勿多言”。猛力向前夺刀欲自刺.并说:“求亡得仁,又何怨!”敌酋左右见状,慌忙上前夺下佩刀。日军旅团长亦惊呆。他万没有想到,中国高级将官是如此的顽强,视死如归,于是,连忙对齐学启表示敬意,并巧言令色,多方劝诱,皆遭到齐学启的怒斥。日军只得将他辗转解送至仰光战俘集中营服苦役。


      仰光战俘集中营,关押着许多盟军战俘,其中有中、美、英、印、荷、缅等国的战俘。齐学启来后,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用汉、英两种语言,给他们宣讲中外历史上忠勇之士的故事,以及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道理,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坚定必胜的信念,盟军战俘们都深为齐学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他的声望所敬服。


      齐学启被俘的消息,不久便传到了南京汪伪政府。1944年5月,南京伪政府派陆军部长叶蓬等一行12人,前往缅甸劝降,遭到齐学启的怒斥,叶蓬等人却并不善罢甘休。继而又以大量名贵的物品来利诱齐学启,同样遭到他的严拒,这样反复历两月之久,高官贿赂,全无作用。叶蓬等人智尽技穷,于是便挑动中国战俘,来发泄对齐学启坚定不降的冤恨。


      叶蓬对中国战俘说:“你们之所以不能前往南京享受高官厚禄,全都是因为齐副师长一人不肯与我们合作。”将矛头直接引向齐学启。在中国战俘中,有少数几个败类,如蔡宗夫、章吉祥、王庆华等人,听信了叶蓬等的谣言,以齐学启一人英勇不屈,而影响他们达到丧节求荣的目的,因此,对齐学启怀恨在心,处处与齐学启作难,起初是不听管教,以后则是公然反抗,并予侮辱。齐学启则晓以大义,耐心地开导他们,不要轻信别人的谣言,对侮辱性的行为则一忍再忍,并将劳动得来的工钱分与蔡宗夫等人。然而,蔡宗夫等人不但不听齐学启的善言开导,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唆使其他中国战俘共同反对齐学启。


      1945年四4月,日寇在缅甸北部节节败退,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开始动摇,蔡宗夫一伙知道盟军即将解放缅甸全境,害怕其一伙过去的所作所为难逃法网。于是,又共同策划了谋杀齐学启的阴谋,开始他们企图用毒药暗害齐学启,被察觉而未成功。之后,又起歹念,改为行刺,5月9日夜,在蔡的帮助下,章吉祥乘齐学启上厕所的机会,手执尖刀,猛力将刀刺入齐学启的腹部,齐应声倒地。


      齐学启被刺后,同监的英国军医上校主动向集中营方面请求,希望能给齐施行手术来挽救他的生命,但被日寇所拒绝,齐学启的伤势不断恶化。整个集中营的战俘们,都为齐学启的被刺而感到悲痛,又无法给他治疗,只得每日晨起晚跪地为齐学启的生命祈祷。5月13日晚10时30分,齐学启将军饮恨辞世。齐将军去世后,全监的各国战俘都流着热泪为崛告,并索取他的遗物留作纪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颁令褒扬他英勇不屈的事迹,并追赠为陆军中将。


      齐学启将军的忠骸由云南沾益空运长沙,公葬于岳麓山,而谋杀齐将军的凶犯也受到了严厉的惩处。冯玉祥将军曾在诗中称赞齐将军“……师长齐学启,宁死不屈世惊叹。……壮烈足称中华魂,光辉史册万万年。”


    =================================================


    抗日名将——罗卓英



      罗卓英(1896-1961),字尤青,别号慈威,又作慈卫,国民党陆军上将。1896年3月19日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白侯乡渔洋坪村。 7岁入乡塾读书,1914年毕业于该县官学,次年入大埔中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罗卓英从小喜欢读诗词和古文,在大埔中学读书时,与颇负声望的原韩山师范文史教员饶爱荃过从甚密。中学毕业后,曾短期任教。1918年,北上投考保定军校,名落孙山。次年考上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在该校中与陈诚结成莫逆之交,因此后来成为陈诚派系的主要骨干和智囊人物。  1922年6月罗卓英毕业回到广州,先后在大埔中学任教务主任,在湖山官学任校长,并倡办湖山中学。1923年,罗卓英曾受邹鲁推荐,任湖梅军少校参谋,但旋即辞职。1925年,东征军回师广州,进行大改编,罗卓英才正式参军,并参加了讨伐刘、杨之役。第二次东征时,任第1师炮兵连连长,在惠州攻城战中指挥炮兵准确地摧毁城楼,打开缺口,使持续两天、屡攻不下的惠州城得以迅速攻破,立了战功。随后率部队由河婆入揭阳、黄岗,升炮兵副营长,参加了1926年10月歼灭孙传芳、周荫人部的战役。接着随军由闽、浙入苏。


      1927年,陈诚升任第21师师长,罗卓英即归其麾下,任师参谋处长、参谋长。1928年春,陈诚任陆海空总司令部警卫司令,罗被委任浙江警备师上校团长,但不久即为何应钦裁撤。是年秋,蒋介石成立陆军第11师,任命陈诚为副师长,罗随之任参谋长。1929年春,陈诚升师长,罗卓英被任命为第33旅旅长,旋即升副师长。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第11师经徐州、砀山、杞县进击,与冯玉祥部激战于归德。7月奉令与蔡廷锴部共解曲阜之围,大败阎锡山的军队,并乘胜追击,占领了济南、郑州。陈诚升任第18军军长兼第14师师长,罗卓英也升任第11师师长。 罗卓英带兵很注重抓紧时间进行休整、训练,并对官兵灌输忠于蒋介石和陈诚的思想。


      1931年5月,第11师与第14师作为“围剿”红军的主力,从抚州、南城进犯中央苏区,企图找红军主力决战,却被红军声东击西的战术,弄得在黎川、南丰、广昌、宁都一带疲于奔命,士气低落。在进攻中央苏区的同时,罗卓英秉承陈诚的意旨,乘机吞并杂牌军。罗卓英因“整军经武,屡建殊勋”,提升为第18军副军长。此后,陈诚升第三路总指挥兼18军军长,罗卓英则代陈诚指挥该军。


      1933年2月,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罗卓英部作为第一纵队出宜黄,拟先攻乐安再犯广昌。由于第18军下辖师太多,为指挥方便,陈诚请准蒋介石,临时决定成立第5军,升罗为军长,下辖第52、59师。2月28日至3月1日,第52师在行进中被红军围歼,师长李明受伤自杀。第59师企图增援,途中又被红军包围全歼,师长陈时骥被生俘。这样,第5军尚未正式成立便全军覆灭。第四次“围剿”失败后,罗卓英仍回18军任副军长,代行陈诚的军长职权,有时陈诚的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和18军部驻在一起,连总指挥的权亦由罗代为执行。1935年,罗卓英晋衔陆军中将。


      1936年,第18军驻粤汉铁路南段。8月4日,蒋介石颁布平定桂军战斗序列,罗卓英被任为前敌总指挥,率军南下,陈兵西江,迫桂军就范。8月11日,蒋介石到广州设行营,任命罗卓英为行营办公厅厅长兼代参谋长、粤汉铁路警备司令。次年,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特派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1日,罗卓英率第18军的11、14、67、98四个师驰援上海的抗日部队。8月15日,罗部第98师赶到上海,其余各师亦陆续赶到,编入左翼军序列,参加宝山、罗店、浏河一带的防守。8月23日凌晨,日军在小川沙、狮子林、炮台湾等地同时登陆,向宝山、罗店、浏河猛烈进犯,其中又以罗店、嘉定方向作为重点,企图切断京沪线,包围上海的国民党野战部队;8月25日,日军又从吴淞镇、蕴藻浜、张华浜开始登陆,重点仍是指向罗店。由于该地濒临长江口,离大场、闸北不远,日舰的炮火可以直接命中陆上的目标,又有制空权,便于海陆空协同作战。日军集中重兵,对这一带猛攻,其中罗店争夺战最为激烈。罗军全部到达上海时,罗店已经失陷。罗卓英即令第11师将其夺回,其后一个多月里,罗指挥部队与日军反复争夺罗店、浏河一带。白天,日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夺取阵地;夜晚,罗部将阵地夺回,战斗非常艰苦和激烈,官兵伤亡惨重。


      在这次战役中,罗卓英先后升为第16军团长、第15集团军总司令,不久改归第19集团军(总司令陈诚,由薛岳代),罗为副司令。9月6日,罗部奉命负责防守金家宅、罗店西南、南北的周宅、曹庄至朝王庙、双龙墩、沈家桥、浏河等地,与日军开展阵地战,大量歼灭日军,从而打破了敌人企图打通长江右岸,包围上海的计划。11月5日,日军从设防空虚的曹泾镇、金丝娘桥一带登陆,攻陷松江,上海防线动摇,守军不得不全线撤退。13日,罗部向吴县、福山一线转移。15日,与日军激战于常熟、福山、兴隆桥,击沉日舰四艘。19日,向锡(无锡)、澄(江阴)线撤退。此时正值冬寒,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士气低落。第19集团军退到江苏、浙江、安徽交界处,开始了游击战时期。


      11月19日,罗卓英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协助唐生智守卫南京。月底,南京即告失守,罗重回苏、皖、浙边区,接替薛岳为第19集团军总司令,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


      1938年6月至8月,罗部在彭湖战场上与日军激斗,于流澌桥一带歼灭了大批敌军,并多次挫败日军在湖口一带的登陆企图。9月12日,罗卓英代替陈诚,任武汉卫戍总司令之职。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罗的第19集团军归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指挥,参加南昌会战,罗卓英任战区前敌总司令,负责直接指挥。 1939年3月,日军冈村宁次率四个师团的兵力进攻南昌,3月24日陷吴城镇,并强渡修水,与罗部激战于万家埠、安义一带。27日,奉新、南昌相继沦陷。罗卓英下令各部避开敌锋,逐渐建立起修水以南,赣江以北的抗日根据地,与日军第101、106师团对峙。


      4月下旬,罗负责全面部署并指挥本集团、上官云相集团及高荫槐集团的一部,对南昌之日军反攻,试图夺回该市。21日晚,罗统率三军,以分兵合击之势对南昌进击,由于未能切断南浔铁路,使日军得以增援,加之在反攻南昌的关键时刻,遭日军反击的第79师师长段朗如违令畏缩,至误良机,使第一次反攻只得暂停。5月1日再次反攻时,日军借助其空炮火力支援,顽强扼守南昌外围阵地,并进行反击,罗部伤亡十分严重,无力攻坚。5月9日,全线停止反攻。反攻南昌城后,罗卓英集团放弃了对城市的争夺战,改为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游击战。此后罗指挥第19集团参加了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扫荡战、1940年夏季配合第五战区的扫荡战,歼灭了大批敌军有生力量。


      1940年2月,罗升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19集团军总司令。汪精卫投敌叛国后,他与薛岳、王陵基、杨森等联名通电讨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日军进攻长沙受挫之后,深感必须首先消灭或赶走赣江、抚河流域一带的国民党野战军,扫清障碍,才能直捣长沙右侧,打通粤汉铁路,便于1941年3月发动了鄱阳湖扫荡战。由日寇33、34师团、池田混成旅团,及远藤少将指挥的第三飞行团组成的扫荡部队,共出动了4万余人,飞机百余架,坦克40余辆,分三路合击第19集团军的指挥中心上高。罗卓英指挥刘多荃的第49军、李觉的第79军、王耀武的第74军和赶来增援的72军李良基师,共6万余人,采取两翼牵制敌军,使其不能形成合围之势,并大胆集中重兵,转移外线,诱敌从中路深入,在上高一带歼灭敌人的战略。是役,敌34师团几乎被全歼,该师团步兵指挥官宕永少将因重伤至毙。据当时战报说,日军毙伤24000余人,被俘72人。罗卓英因此役而获青天白日勋章。


      12月中旬,罗卓英将该集团军司令部由上高迁到浏阳,指挥肖之楚第26军、夏楚中第79军及郭礼伯第194师,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罗将此两军一师布置于浏阳、醴陵、株洲一带,与王陵基集团相配合,对长沙近郊成百里侧击之势。


      1942年1月1日,来势汹汹的日军渡过浏阳河,罗、王部静伏不动,待敌进入长沙近郊,即全线出击。罗令26军出永安市,杨枫坝向槊梨市,79军及194师出马经营黄花市亦攻槊梨市,急速进军,与杨森、王陵基集团密切配合,形成对敌包围圈。经过四天血战,挫败日军的攻势。随后,罗卓英任南方追击军总司令,率三军穷追猛赶,追至桃林忠场一带,与日军对峙。与此同时,赣北之敌亦全线出动,进犯高安、修水地区,配合长沙作战,罗卓英在浏阳遥控指挥,粉碎了敌军的牵制计划。


      1942年4月2日,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任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归史迪威和英军太平洋战区司令指挥。4月5日,罗与蒋介石乘飞机到达腊戌与史迪威部署曼德勒会战,打算将日军引到该线的有利地带歼灭。计划定下后,正准备施行,但英军决定撤往印度,已全部集中西线,原有防地均放弃。罗部接替防务,进行了皮尤河前哨战、同古战斗和斯瓦逐次抵抗战斗,掩护了英军的撤退。4月18日,因东西两路告急,棠吉、瓦城动摇,史、罗只得放弃曼德勒会战,退守瓦城,重新计划瓦城会战,准备在瓦城附近与日军一决雌雄。但他们未重视把守通往腊戌的要道东枝等地,而是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日军来攻瓦城。


      然而,日军却不采取正面强攻的战略,而是迂回出击,派一部佯攻瓦城,一部袭击东枝。占领东枝后,得悉罗部集兵瓦城,便以机械化部队急攻腊戌。当史、罗获悉腊戌危急时,已赴援不及。28日,腊戌失陷。瓦城处于被包围之中,史、罗这才如梦方醒。30日,急令各部向伊洛瓦底江后撤,急援莫八、密支那,试图先固后方,再图进取。可是一切已为时太晚,日军占腊戌后,继续沿东线急进,5月3日,占领中缅边境重镇畹町,飞兵莫八,全速抢占密支那。5月8日,密支那失守。9日,腾冲亦沦敌手。至此,十万入缅军的归路被切断。5月1日,史、罗下令放弃瓦城,开始了悲惨的大撤退。全军被迫丢掉车辆辎重,突破日军封锁线,进入人迹罕至的野人山,穿越原始森林,一部分于8月初回到滇西。罗卓英的长官司令部及新38师则经巴曼克、曼坎、荷马林、泰南进入印度。入缅军十万人损失五万余,其中三分之二死于撤退途中。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因重伤得不到治疗,而壮烈牺牲。


      罗卓英进入印度后,于6月11日率参谋长杨业孔及官兵40余人到新德里,14日参加联合国庆祝大会,23日返重庆述职。10月,与史迪威、魏菲尔等会谈,决定将中国入印的第22、新38师在加尔各答西北设训练基地,取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成立中国驻印度总指挥部,由史迪威和罗卓英分任正、副指挥。为了保持中国军队的独立性,另设副总指挥部,由罗节制。由于史迪威要求营以上的军官由美国人担任,因而与罗产生了矛盾。蒋介石不同意史迪威的要求,为了解决纠纷,便以撤销副总指挥部,调回罗卓英为条件与史迪威妥协。是年冬,罗卓英离印返渝。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3年5月,罗出任军令部次长,不久即调军事委员会桂林干训团教育长,“与驻华美军合作,首用轮带式教育法,训练反攻部队”。


      1945年5月,罗卓英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大会代表;8月底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之初,曾鼓吹为乡梓建设尽力,提出建设广东的五大方针。1947年初又提出广东建设的五年计划。


      同年8月底,陈诚接替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陈妄想创造奇迹,以挽救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因而把罗卓英请到沈阳,任行辕副主任之职。 罗卓英到东北后,协助陈诚整顿军队,裁并机关,控制金融等。然而,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国民党军队反击,从而打破了他们的幻想。1948年2月,陈诚在一片责骂声中离职,罗也随之南下,任东南军政副长官,协助陈诚经营台湾,改编整训败逃的国民党军队。不久,长官公署撤销,罗卓英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职。旋即自请退为预备役养闲。


      罗卓英热心教育,曾先后在家乡与乡人倡办虎山中学,在江西赣州创办卓英学校、宜山小学。罗卓英是颇有文学修养的儒将。无论是从军期间,还是在炮火弭漫,战况紧张之际,也从不辍笔,曾著《呼江吸海楼诗集》二册、《正气歌注》一册及《从政言论集》、《抗战言论集》、《赣行吟草》等。


      1961年11月6日,罗卓英因糖尿病在台北去世,终年65岁。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2008-4-11 9:59:49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6

    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戴安澜,字衍功,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风和村人(即牛埠镇),生于1904年11月25日。家境清贫,幼时读私塾,年长曾教私塾。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学习。喜读历史、军事书籍。关心国家大事,遂有效忠民族,献身人民之意志。1924年,投笔从戎,由于作战勇敢,得以步步升迁。后保送至广东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作战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后晋升为团长。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时,戴在国民党军队中任73旅旅长,曾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战役、中条山战役、武汉保卫战等著名战役。在平汉铁路沿线的漕河、彰德等战役中屡创日寇。尤以鲁南台儿庄战役,戴将军火攻陶墩、计取宋庄,为台儿庄大捷作出重大贡献。其间中艾山之战,更使日寇丧胆。当时,戴将军守中艾山,日寇向我军阵地猛攻,达4昼夜之久,戴将军率部奋勇抵抗,坚守阵地,并一一击退日寇之进攻。1938年5月戴晋升为89师副师长,在师长徐庭瑶(无为县人)领导下供职,1939年1月,徐庭瑶调升为装甲兵团司令,戴安澜充任师长,后又调升中央军王牌第5军第200师少将师长。


      1939年冬,国民党第5军军长杜聿明率部在广西大明山区与日寇战于昆仑关(在广西南宁市东北宾阳县附近)。昆仑关地形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侵占昆仑关的日本军队是在日俄战争时期号称"钢军"的第5师团之主力第12旅团,及后来增援的两个联队,由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亲自在九塘指挥。杜部戴安澜将军率机械化师担任正面反攻,用火牛战术,冒着密集的炮火,爬向日军堡垒,冲毁敌军层层铁丝网等防御工事,重创日寇。


      戴将军亲赴战壕指挥,冲锋陷阵,首克同兴堡。昆仑关战役一个多月,歼敌6000余人,俘获甚多,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和联队长三木吉之助于九塘和昆仑关之间。战斗中戴将军身负重伤,仍奋勇作战,因此荣获国共两党联合颁发的三黄"宝鼎"勋章。戴将军初到昆仑关部署阵地时,即发出豪言壮语,说:"中国古时有上无三鼓夺昆仑之佳话,吾拟元旦夺取昆仑关。"后来果然如期攻夺。此役戴安澜被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1941年12月,日寇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横冲直闯,连陷香港、关岛、威克岛、菲律滨,侵占号称东方直布罗陀的新加坡军港。继之将其魔掌深入东南亚各国,进犯缅甸,西进印度洋上,直叩安曼群岛之门。驻缅甸英军,一路惨败,士无斗志。日寇步步北犯,致使我国西南边疆遭受严重威胁。


      1942年初,戴将军奉调率部西移云南,时有中国军队出国远征缅甸日寇的消息,戴将军闻之,常与人说;"如能出国远征异域,始偿男儿志愿!"后果然接到出国远征入缅之令,他兴奋异常,高唱《满江红》歌曲,抒发爱国之志,召集全师战士,宣讲诸葛武侯远征史迹,勉励部属务期扬威国外,立功异域,为抵御外侮,保卫祖国而英勇献身。


      1942年初,我国派出远征军进入缅甸,第5军和第6军从曼德勒向南推进,打击日本侵略军。3月18日,戴将军率第5军200师担任过远征军先头部队入缅抗日,进驻缅甸南部的同古(东瓜)地区,同日寇第55师团展开激烈战斗,戴以孤军深入,奉命固守10天,以待援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同古地区乃一片平原,无防守之地势,3月20日,日军向驻守同古的第200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于当日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带头立下了 “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并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日军来犯我军阵地,一经接战,其中尉、少尉各一人即被我军俘获,并缴获日寇重要文件若干,使我军得知敌军在缅甸之兵力及番号。后经十余日激战,敌军终于无可奈何,乃陆续增援,至兵力超过我军八倍。然其死亡人数亦超过我军八倍以上。


      戴将军率部苦战了12天,掩护了英缅军第1师的安全撤退,救出英军战车团,英军拱手作揖致谢。同时还救出了此后在意大利战场上颇为著名的哈罗德·亚力山大少将。这是中国远征军对英军、缅军作出的重大贡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也予以报道,表示赞赏。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远东战场上唯一的捷报。


      戴将军完成固守同古,以待援军之使命已达,遂奉令突围,经一天一夜激战,进克棠吉据点。后因大批日寇由泰国、老挝边境窜入我军后方进行围攻,戴将军孤军作战,四面受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回国,相机歼敌。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入泰、缅老边区原始森林地带野人山,无衣无食,以野草杂菜充饥,爬山越岭70余日,备极艰苦。


      敌军据险阻击,1942年5月16日大雨滂沱,戴将军在一个小平山坡上指挥夺取敌军阵地时,不幸被敌军枪弹击中肺部,血流如注,当时又无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进军至茅邦时,流尽最后一滴血,5月26日下午5时40分与世长辞。年仅37岁。全军闻之,无不泪下。


      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途经保山,由于戴将军驻军保山年余,军纪严明,深受人民群众之爱戴,因之保山家家户户门前设祭。复经昆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沿途民众,隆重奠祭,无不怆然泪下,哀叹痛失英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他的精神和业绩,在当时曾得到包括国共两党和美英盟国在内的各方面的高度评价,称他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中“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美国官方认为,同古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同古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同古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戴将军万里出征,为国捐躯,深受各族人民之敬仰和悼念。1942年秋季的一天,在国民党第5军留守处的广西省全县召开了一个大规模的追悼会,大会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主任李济深主持。在戴安澜烈士的遗像前,放满了花圈和挽联。


    蒋介石的挽联是:


    虎头食肉负雄资,

    看万里长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与敌周旋欣不忝;

    马革裹尸酹壮志,

    惜大勋末集,

    虚予期望痛如何?"


    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都题赠挽联以悼念,悼词云: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毛泽东敬挽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周恩来敬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朱德、彭德怀敬挽


      海鸥将军千古

      气壮河山

             ――邓颖超敬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7年秋,戴将军灵柩由广西全县运回芜湖赭山公园的小赭山南麓,安徽省各界人士为纪念戴将军为中华民族英勇牺牲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将灵柩安葬于芜湖市风景如画的小赭山之阳,并筹建陵园。戴将军的老同事杜聿明、徐庭瑶等专程来芜主持葬礼,并致哀悼。


      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戴安澜去世后,向他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罗斯福在签署颁发勋章的命令中写道:“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在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国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为了纪念戴安澜烈士的抗日英雄业绩,由安徽各界名流徐庭瑶、朱子帆等人发起,筹资创办一所工业职业学校,取名"安澜工业职业学校"。聘请戴将军之堂弟戴子庄为校长,校址定在芜湖市环城北路(即今芜湖市第二中学校址)。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1956年10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戴安澜将军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以褒彰将军,并致慰遗属。


      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芜湖市人民政府于1979年重新整修了墓地,并树立了石碑。左碑铭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先辈当年题赠的挽诗挽词挽联;右碑是将军生平简历;中碑是王昆仑所题“戴安澜烈士墓”。墓区林木茂盛,松柏长青,瞻仰的人们,终年不绝。


    ===============================================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抗战名将、爱国将领——杜聿明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生母高兰庭,出身贫寒家庭。杜有4个姐姐、1个妹妹,还有1个弟弟杜聿德。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陕籍青年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11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因为于右任(国民党元老、曾在陕西担任靖国军总司令)向蒋介石的推荐,杜等全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于右任赠给他一幅对联: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  1928年夏,张治中考察回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令杜为该校杭州预科大队第2中队中校队长;次年初,杜回南京军校任第七期第4队中校队长;同年冬又任新编第1师第2旅参谋主任。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2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2旅第5团1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6团上校团长。


      1930年冬,教导第2师改番号为陆军第4师,杜为第12旅第24团团长。他认为团长这个职务很关键,搞得好就能爬上去,搞不好就会一蹶不振,因此格外奋发努力。师长徐庭瑶要求邯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松松垮垮的样子,唯独杜团认真遵照其指示办事,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


      1932年初,徐庭瑶的第2师奉命开皖北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在霍丘被红军旷继勋部击败。在关键时刻,徐令第24团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使红军损失重大。徐庭瑶为他记首功,并上报晋升杜为少将团长。这年冬,徐升任第17军军长,杜被委为该军第25师第73旅旅长,不久升为该师副师长(师长关麟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分兵三路进攻热河,第25师奉命从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25师到达石匣镇后,杜聿明和关麟征驱车往古北口,与东北军军长王以哲联系。王要第25师接替第112师的长城阵地,在第一线担任防守,关不同意接防长城阵地,坚持在古北口南城占领第二线阵地。双方相持不下。杜向关建议说,从地形上看,长城比古北口地势高,高屋建瓴,得之则占先制之利,可以瞰制来犯之敌,可是关不同意。结果,第25师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形成第二道防线。而第112师主力却撤守古北口以西高地,仅留一个团守备长城第一线。


      第2天,日军西义第1军第8师团及骑兵第3旅团迅速突破左翼第112师阵地,进占古北口关口,并乘胜向第25师阵地发起攻击。关鳞征指挥所部张耀明第75旅反攻,在争夺高地时负伤。这时,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该师官兵,继续同日寇浴血奋战。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2师,率部撤至密云整补。


      这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进修。学习期间,经同乡、黄埔一期同时毕业的马志超介绍,参加了夏兴社。


      1936年春,杜聿明从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毕业。杜本应返第25师供职,但由于和师长关麟征相处不甚和谐,不太愿回去。徐庭瑶即向蒋介石保荐他到新成立的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2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民党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州,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日时,杜率领装甲兵团第1营的2、4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该团扩编为第200师,以杜聿明为师长。杜认为,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拥有优良装备只是条件之一,最重要的还须有能够使用这些装备的官兵,否则,优良的装备就是一堆废铁。因此,他集中全副精力大举练兵,决心在短期内将第200师练成一支能够驰骋疆场与日军打硬仗的劲旅。


      1938年12月,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从湖南湘潭移驻广西全州,杜聿明委为副军长(军长徐庭瑶)。不久,番号又改为第5军,杜升任军长。该军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唯一的机械化新军。杜提出:“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新5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的朝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为截断我西南国际交通线,从1939年夏起,日本侵略军集结兵力,准备开辟华南战场。11月17日,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陆,进占钦州,19日,又突破小董防线,向南宁进击。杜聿明的第5军奉命从全州向南宁附近集中,准备攻击由钦州、防城登陆的北进之敌。


      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是中村正雄)进占了南宁,一个月后,又攻陷了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面对日寇气势汹汹的进攻,杜聿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战局,估计了敌人的弱点,向重庆最高统帅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乘敌孤军深入后援未济之时,集结优势兵力,配合地方民众,迅速反攻,以击破侵敌而恢复国际之重要交通。”


      12月16日晨,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担任对邕宾路的正面攻击(参见昆仑关战役),意在先行击破昆仑关及八塘附近之敌。杜召集团长以上会议,宣读作战部署:以郑洞国荣誉第1师从正面进攻;戴安澜第200师为总预备队;邱清泉新编第22师迂回敌后进出南宁以北;向六塘守敌攻击,以截断南宁、昆仑关交通联络,孤立昆仑关之敌。第二天,白崇禧和陈诚到谭蓬村第5军司令部视察。陈严令杜要如期攻克昆仑关,直下南宁。杜连声称“是”,毫无难色。


      12月18日拂晓,反攻开始。在战车、炮火掩护下,杜聿明第5军对昆仑关守敌进行了猛烈的攻击。郑洞国师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晚各部乘胜进行夜袭,相继占领了老毛岭、万福村、441高地,最后占领了昆仑关。可是,19日午后,日军在大批飞机掩护下,进行反攻,昆仑关又被夺去了。此后,双方反复争夺,官兵伤亡甚重。


      杜聿明在此期间,集中全副精力掌握战机。虽然敌人的炮弹纷纷落在指挥所附近,在杜的身边爆炸,但他极为镇定。从容指挥战斗。他随时传令嘉奖并用物质鼓励作战英勇的部队,以鼓舞士气。他每天随身携带一部电话机,一架望远镜,冒着敌军炮火的轰击和敌机的轮番轰炸,不计个人安危,来到便于了望的前沿阵地,观测敌情战况,因而对昆仑关周围地形和敌阵兵力火力,能够作出合于实际的判断,并据以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经过缜密的研究比较,并同各师长研究后,他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逐步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


      杜聿明命令第200师副师长鼓璧生率部从公路左侧越过昆仑关,形成包围之势;邱清泉师把战车埋伏在公路两旁的丛林地带;郑洞国师则加强右翼攻势,再度进入昆仑关内敌军纵深阵地,将敌指挥部及炮兵阵地摧毁。战斗整整打了18天,于31日以中国军队获重大胜利而告结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昆仑关一战,日军损失空前巨大。据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统计,这次战役,第12旅团班长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在九塘被郑洞国的第3团击毙。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

      “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


      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获得重大胜利,捷报传出,举国欢腾。全国各地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当时的《中央日报》在题为《记杜聿明将军》的文章中称:

      “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自杜将军聿明督率始,在昆仑关大捷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


      部队经过休整以后,杜聿明在巍峨的昆仑关上,建立了一座“第5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亲笔写了400多字的悼念碑文。他对记者说:“这次抗战胜利,各位在战场上都亲眼看到了,请如实宣传,用不着格外夸大,但有一点是需要着重宣传的,那就是要强调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所以诸位要记载这一次胜利,千万要带一笔,本军的胜利,其实也是民众的胜利。”


      1942年初,日军第15军饭田样二郎率4个师团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中国派出远征军,杜聿明为第1路副司令长官。中国和英国军队集结后,策定作战计划,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杜聿明第5军为中路军,于3月9日接替英缅军在同古的防务(参见滇湎路战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杜根据所获敌人文件,了解到当面敌情及作战意图后,认为当面之敌,最多不超过两个师团,决心集中兵力,利用同古有利地形,击破当面之敌,进而协同英缅军收复仰光。杜的方案,得到了罗卓英(第一路司令长官)、美国史迪威(参谋长)的同意。


      3月20日,同古诸战开始,一连数日,敌陆、空配合并与炮兵、战车协同进攻。至26日,正面敌人以其3个联队向同古西北角猛攻,第200师第六团阵地被突破;27日,新编第22师到达同古以北,与敌遭遇,双方彻夜对峙。28日,日军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筑工事,企图阻止新编第22师前进,而集中主力猛攻第200师,并施放糜烂性毒气,第200师官兵伤亡甚重。杜聿明即指挥新22师对当面之敌施行猛攻,进占南阳车站,以解第200师之围,但日军凭借附近建筑物固守。两军反复争夺,激战至30日。


      这时,远征军东路第6军,西路英缅军,均正与日军展开激战,不能如期按原协定进入前线,而日军从仰光派出的后续部队将很快加入攻击,对第200师实行强行包抄。第200师已连续战斗12天,补给中断,粮弹两缺,有被敌各个击破的危险。杜聿明遂决心令第200师突围撤退,以图集结兵力,俟机再与敌决战。


      就在杜聿明下令第200师突围的时候?吏迪威坚决反对,坚持以不足兵力向敌攻击,并派参谋窦尔登监督杜实施。杜以“保全战力,这是任何一个指挥官的常识和义务”为由拒绝,不服从史迪威的命令,开始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撤退。经过缜密部署,杜令郑庭笈指挥第200师城内部队向敌佯攻,主力迅速撤退,于30日退出同古;安全渡过色当河。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事后深有感触地说:“下令冲锋,原本是步兵打仗的口头禅:紧要关头人敢于下命令撤退,才是指挥官的真功夫啊!”


      第200师撤退后,杜聿明鉴于同古被围的教训,制定了“利用隘路预设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攻击”的战术,这就是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斯瓦逐次阻击战。


      30日晚,杜命令新22师在斯瓦河南北两岸构筑数个梯形阵地,两侧埋伏阻击兵,阵地正面埋设地雷。新22师采用这种战术,运用灵活,虚虚实实,使日军捉摸不透。远征军先攻继守,用逐次抵抗战术与日军5个联队激战达12次之多,迟滞达半月之久,敌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人员装备极大消耗的代价,达到了以少胜多,以劣制优的目的,成为抗战史上一罕见的战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4月13日,英军要求中国军队接替英缅军西路防区,企图浑战撤走,史迪威、罗卓英重新部署作战方案,准备在曼德勒会战,命令第5军、第66军分布在长达300公里的平(满纳)曼(德勒)公路上。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会被敌人各个击破,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主张要么退守棠吉,守住腊戍前方门户;要么就在平满纳打下去,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到史、罗的采纳,杜只得从命,放弃了棠吉。于是日军重新进占棠吉,并直取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准备大战的中国主力军后方,在曼的第5军,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从此,远征军走上了惨败境地。


      此间,史、罗丢下部队只身逃往印度,并电令部队全部向温藻撤退,而蒋介石又命令部队向密支那、片马转进。杜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执行,向国境撤退。


      第5军各部回国经过之处,都是些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给养困难,而又蚊蚋成群、蚂蟥吸血。翻越野人山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暴野,惨绝人寰。杜本人亦感染重病,几乎殒命。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同敌激战中负重伤,不治去世。


      杜率第5军残部回国后,一再向蒋介石检讨说:“这次作战失败是学生指挥无能,未能完成任务,为国争光,请校长处分。蒋不仅没有给杜处分,反而擢升杜为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之职。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撤销昆明防守总司令及第5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后,离开昆明回到重庆。同一天,就发表了任命杜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命令,参与国共内战,后被解放军战士所俘。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他声泪俱下地说:“党和毛主席对我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头等战犯,给予特赦,我无限感慨。誓在有生之年,继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成为新人,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无论遭受狂风暴雨的阻碍,生死以之,决不返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64年11月,杜被特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写信给周总理,表达自己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戴心情,决心以有生之年,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竭尽努力。


      1978年他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悼词中这样评价他:“他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他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怀念他!”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2008-4-11 9:57:02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5

    远征军人物


    ===============================================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个应该被中国人民永记的美国将军:约瑟夫·史迪威



      史迪威,1883年3月19日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帕拉特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陆军将领,曾在远东大陆统率美军与中国国民党军队共同抵抗日本的进攻。

      1904年史迪威在纽约州西点军校毕业,1944年晋级陆军上将。先在菲律宾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美国赴欧洲远征军,后任西点军校教官。

      他学过中文,曾在天津服役(1926-1929),在北京任武官(1935-1939)。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不久又晋升为四星上将。  在华任职期间,他充分认识到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来看,都很难依靠国民党去战胜日本侵略者。同时,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的新兴力量,对共产党给予同情。在他的推动下,1944年7月,第一批美军观察组终于抵达延安。


      由于史迪威将军在政治上同情中国共产党,支持中国的民主和进步事业,因而受到蒋介石的冷遇。同年10月18日,史迪威将军被罗斯福总统召回美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大战期间,他指挥在中国、缅甸和印度境内的全部美军。1945年初连接缅甸公路(Burma Road)的盟军供应公路——莱多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将军后被任命为太平洋战场美国第10军司令,于1945年8月在琉球群岛接受10多万日军的投降。1946年3月后,在旧金山任第6军司令。


      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将军因患胃癌并转移到肝部,在旧金山莱特曼陆军医院逝世,终年63岁。去世前一天,根据他的请求授予他一枚步兵战斗纪念章。这是一种极普通的奖章,但只有在第一线战斗的步兵才能获得。


    ===============================================


    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孙立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安徽舒城人,祖籍庐江。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赴美留学,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后又插入弗吉尼亚军校攻读军事。1928年回国,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特科兵团上校团长。


      1937年10月,孙立人升任税警第2支队司令,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13处。伤愈后,正逢财政部组建缉私总队,孙立人出任总队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1941年12月,缉私总队奉命改归财政部缉私署管辖,纳入军统武装体系。在孙立人的请求下,以缉私总队第2、3、4团改编为陆军新编第38师,孙立人任少将师长。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新38师编入第66军建制。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自西线撤退的英缅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等部被日军阻拦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突破了日军防线,解救英缅军及难民、政府官员、传教士、记者等七千余人。此战经新闻媒体宣传,得到全球注目。战后,国民政府颁发孙立人四等云麾勋章一枚。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与史迪威弃军西逃,并令各军向西撤入印度,而国民政府则令全军向北返回云南。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选择回国,孙立人奉命率新38师为第5军殿后。5月9日,杜聿明见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急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并要求新38师继续殿后。


      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那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4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夺回密支那,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则认为侧翼第6军及第66军均已溃散,反攻属于天方夜潭,而全军在自南向北的绵延战线上向西转向等同自杀,必须抓紧时间在雨季前撤回国内。孙立人便拒绝服从杜的命令,而按照史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38师向西撤往印度。撤退途中,他亲自端起冲锋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突破了日军小部队的阻击。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


      5月底,孙立人率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不料英驻印边防军竟要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见英国佬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顿时怒火填膺,下令部队准备战斗。刚巧,被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军第1师师长正在该地医院治病,闻知情况后,警告当地英军将领说:“这支中国军是能打仗的,不信你去看看再说吧!”英军将领将信将疑来到新38师营地,孙立人拉出一支仪仗队,在营门口迎接。


      200名精壮士兵,往营门口一站,就是一堵墙。士兵们军装是破了点,但枪支雪亮,个头是矮了点,但精神饱满。仪仗队前头,摆着2门小钢炮,4挺重机枪。英军将领大为惊异,他见过从缅甸败退回来的英军,为保老命,不用说枪炮,连衣服裤子都扔掉了,只穿条裤衩跑了回来。而中国士兵硬把钢炮和重机枪都扛了过来,真是不可思议。英军将领问中国机枪手是如何把重机枪扛过来的?中国兵立正大声回答:“武器是我们的生命。人在武器在。”英国佬听后,明白了个中道理:武器是中国士兵的生命,你要缴他的枪,能答应吗?孙立人接着领英国人参观营房,并安排了军事表演。英军将领看完后肃然起敬,态度为之一变。第二天,新38师军容整齐地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10响以表欢迎。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10月,中国驻印部队改编为新1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


      第2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


      占领于邦后,孙立人攻势不减,于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22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孙师113团与美军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日军第18师团损失惨重,退出胡康河谷。据日军战史记载:“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最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驻印军攻占胡康河谷后,3月14日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坚布山后方,和新22师两面夹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叩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计划,新38师和新22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5月下旬,孙立人从缴获的日军信件中获知:由于日军第18师团主力在索卡道被新22师包围,加迈城内兵力极为空虚,师团长田中新一坐守空城,惊恐万状。


      孙立人见机而行,不拘泥于原定计划,以112团秘密渡过南高江,向加迈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断加迈日军的后路;以113团向西进取加迈;以114团向南对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6月16日,113团与新22师会师加迈,日第18师团团长田中新一率1500余残兵仓皇南逃。6月25日,孙师114团攻克孟拱。8月3日,中美联军克复密支那。至此,反攻缅北的第1期战斗结束。中国驻印军给日军第18师团等部以毁灭性打击,一雪两年前兵败缅甸的耻辱。史迪威称此战为“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第一次持久进攻战”。


      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1军和新6军。孙立人任新1军中将军长,下辖新38师和新30师(后廖耀湘新6军回国增援国内抗战,其50师编入新1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2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1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1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随后,孙立人指挥新1军各师团继续猛进,3月8日攻占腊戍,3月23占领南图,24日占领细胞,27日攻克猛岩,胜利结束第2次缅甸战役。


      孙立人和他的新38师、新1军,在远征缅甸,协同盟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东征西讨,迭克强敌屡建战功,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为国内外各方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当时的国内舆论界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1945年7月,孙立人率新1军返抵广西南宁,准备反攻广州。同月,应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之邀,孙立人赴欧考察欧洲战场。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9月7日,孙立人率军进入广州,接受日军第23军投降。抗战胜利后,新1军与新6军被调往东北进行内战,凭着优势武力,曾在作战初期取得上风,不过却因为不听指挥,与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不和,孙立人被调回南京国防部任职,实际己远离战场。1948年,孙立人被派往台湾凤山,主持新兵训练。1954年因“兵变”事件被蒋氏父子软禁于台中33年,直至1988年3月恢复自由。


      1991年11月19日,一代名将孙立人将军在台中市去世,终年90岁。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2008-4-11 9:54:38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4

    战役列表(续)


    ===============================================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松山战役

       横断山脉的南麓,怒江的西岸,耸立着一座海拔2690米的险峰——松山。它像一头巨大的恐怖怪兽扼守着滇缅公路的要冲,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并且因为战略地位重要又被军事家称为滇缅路上的“直布罗陀”。令20世纪40年代中国军人咬牙切齿的是:一支精锐的日军部队盘踞其上,并用了一年的时间修建了极为复杂的永久性工事,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据点。从而牢牢控制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


      这支精锐的日军是56师团下属的拉孟(松山)守备队,是一支步炮混成部队。指挥官为炮兵出身的金光惠次朗少佐。兵员共计1400名,配备有100毫米重炮群、山炮、战车、高射机枪等强大的组合火力。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守备队是日军中的尖子,在缅甸方面军一年一度的军事项目比赛中,他们一直保持步枪射击、火炮射击、负重攀登的三项第一;尤其是敌酋金光少佐,以冷静顽强闻名军中,他曾在南昌战役中,亲自指挥一门野炮抵近射击,致使中国第29军中将军长陈安宝阵亡……


      有意思的是,这个凶悍的敌酋,在松山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竟也被中国军队的一发炮弹炸成碎片,真是报应!


      这支日军守卫在松山(日本人称为拉孟要塞)各个高地——腊孟寨、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里,这些地堡修得诡诈坚固,堡与堡之间通道相连,战车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此外地堡里还有庞大的军火仓库以及几十名妓女的军中妓院。但最重要的,是其坚固程度不可思议。


      工事全部完工后,日本缅甸方面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第15军新任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和第56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都曾亲往视察,现场观看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当试验结果表明数颗五百磅的重型炸弹直接命中竟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时,几个日军首脑狂喜不已,河边正三中将随后在写给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猛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显然,当时要拿下松山,必然是一场军事领域中难度极大的攻坚战,不付出罕见的代价不行。这注定了松山将要书写现代军事史上惨烈的一笔!


      松山——滇缅大动脉上的毒瘤!而中国军队不得不把这个毒瘤切除!


      于是,一场地狱般的血战在松山拉开了帷幕。李弥将军率领第8军将士和其他部队将要在这里谱写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壮歌……


    71军喋血无功

      1944年6月4日,30架美军战机以猛烈地轰炸开始了松山大血战的前奏。当松山戴上烟雾弥漫的罩头时,71军新28师(配属有第6军新39师一部117团)官兵从山脚开始了仰攻。中将指挥官钟彬亲随督战。该军另外两个主力师(87、88师配属新28师的84团)和第6军的新39师的主力则绕过松山进攻龙陵县城,以切断龙陵之敌对松山进行增援。


      身着土黄色军服的士兵密密麻麻顺着山谷和山坡朝山颠猫腰进攻,他们认为剩下的日军不会太难对付。因为根据情报,山上的守军只有3、400人,火炮5门,机枪10来挺,经过美军轰炸机充分地“照顾”,只要一鼓作气冲上主峰子高地,青天白日旗就可飘扬在松山之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500米、400米、300米,日军沉默着,200米,日军依旧沉默,快接进山顶的时候,仿佛卷起了狂飙,机枪、小炮、掷弹筒从隐蔽的地堡中喷出火舌,形成交叉火网,地雷、手榴弹的烟柱此起彼落,爆炸声响成一片,中国士兵顿时像被割草一样倒下,土黄色的尸体滚满山坡。主攻团1营只退回一排人,营指挥官全牺牲在山头。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15分钟之内。


      钟军长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下令进行猛烈地的炮轰,然后更大规模的进攻又开始了。


      然而,第2次进攻依然是第1次进攻的翻版,仍以失败告终。接下来第3次、第4次进攻……次次均告失败,钟军长头一次遇上了这样的劲敌,简直打红了眼。接下来的数天他组织各级军官层层督战,各团各营轮番进攻,仗打的异常惨烈,在日军的火网下,士兵伤亡严重,有时白天打下一座山头,夜晚又被日军夺去,山麓到处躺着新28师士兵的尸体。


      章法单一的重复进攻,导致士兵面对无法躲避的死亡产生了恐惧与绝望,于是开始出现了逃兵,他们有的躲进山林,有的趁夜暗泅水而逃,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进攻部队已伤亡3000多人,还有不少的士兵逃亡,于是部队攻势锋芒顿萎。一时陷入了无计可施的境地。


      血战至6月底,伤亡惨重的国军终于攻入了腊孟寨,击毙日军百余人。同时扫清了松山的外围阵地,将日军压缩于松山主阵地。至此,钟军长才获悉实情:松山日军守备队共有兵力1400多人,而不是先前估计的3、400人;同时拥有100毫米榴弹炮8门,山炮4门,机枪百余挺,战车数辆。吃惊不小的钟军长一面火速上报军情。一面指挥新28师继续对松山钳制攻击,松山前线出现僵持状态。


    战场整体态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其实一开始怒江战役的主攻方向并不是松山,而是腾冲(就是考虑到松山险峻难攻)。远征军司令部的意图是将中国军队分为左右两翼,左侧松山、龙陵由一个军佯攻,目的是分散和牵制敌人;右翼腾冲由20集团军主攻,11集团军担任增援。


      主攻腾冲的战役是5月10日打响的,令人遗憾是:由于情报的泄露,日军洞悉了中国军队的部署,便将其精锐部队56师团主力全部集中在腾冲高黎贡山一线,利用险要地形频频反击,致使中国军队屡屡受挫,伤亡惨重。于此同时,远征军增援部队在深山沟里进退维谷,炮火无法施展,飞机也无法进行有效轰炸,而日军却占据山头,居高临下地用远程火力大量杀伤中国军队,开战头一周,中国军队就伤亡逾万,更糟糕的是,6月雨季将至,一旦江水陡涨,背水作战的中国军队的攻势必将自行瓦解。


      在怒江的战场上,中日军队的数量比约为10:1,中国军队20万人,日军不足3万人(据大东亚战争全史载,约2万1千人)。如果20万中国军队不能击败当面之日军,则盟国的的战略物资无法通过陆路运进中国抗日战场,而仅靠代价高昂的“驼峰”空运,犹如杯水车薪,将会大大延长中国战场对日作战的进程。从而对整个亚州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这是中美英战略家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夺取怒江战役的全胜,打通滇缅线必需越快越好。


      远征军代司令卫立煌是国民党的“五虎上将”,安微合肥人氏,出身贫寒。他没有上过黄埔军校,非蒋介石的嫡系,但半辈子在征战中度过。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五虎上将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他得悉日军掌握了中国军队的作战部署,便连夜召集20集团军司令霍揆彰和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紧急商讨对策。在取得一致意见后,由参谋部迅速变更原来的计划,他亲自带着新计划直飞重庆面见蒋介石。蒋问:阵前变更部署,关系重大,谁能负责?卫答:如果失败,愿受军法处置。


      新方案很快得到美军顾问团的赞同,美方表示,将出动更多的飞机予以支援。


      按照新的方案,调动部队的命令于5月25日下达。第20集团军继续猛烈攻击以迷惑敌人,第11集团军所属的3个军则沿怒江东岸秘密运动。所有部队车辆均在夜间闭灯行军,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瞒过了日本人的耳目。等后来的“芒市一号“侦听到对岸通讯信号陡增引起了警觉,但已晚了一步。从这点看,卫立煌用兵是高超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接下来就是前面描述过的71军新28师的作战状况——血战多日进展甚微。


    战场危机

      由于右翼战线的日军松山佑三师团长发现中国军队已经转移兵力,突然对松山、龙陵发起大规模进攻之后。经过短暂的思考,就火速率师团主力5个大队驰援松山、龙陵;留下不足1个联队固守腾冲,与此同时,命令日军第29联队、第119联队之一部向龙陵进发,打算合击并消灭龙陵城外的两个属于71军的中国师,然后在松山将中国远征军的左翼击败,最后返回腾冲围歼中国军的右翼,实现怒江大捷的战略构想。


      即将拿下龙陵县城的71军两个师,其实已经攻入了城内,正在跟守军激战,再有两天即可占领全城。但就在这关键时刻,日本人援军杀来,只好急忙退出城外,沿公路线的山头掘壕固守。苦撑着跟日本人打起了消耗战和阵地战。卫立煌意识到战局的严重,于是给71军的两名师长下了死命令,战至一兵一卒,不许后退半步,否则军法从事!由于松山日军据点的火力牢牢地控制着滇缅公路,中国军队的粮食弹药均靠人力畜力经由山间小路运抵松山和龙陵前线,因此前线的供应发生了危机,


      危机的根源是季节,6月中旬,雨季来临,山洪暴发,道路泥泞,民夫骡马均无法通过山间小路,飞机也无法空投。前线大军顿时失去了供应,那些在战壕泥浆中日夜听凭大雨浇泼的士兵们饥肠辘辘,苦不堪言。到最后竟然满山遍野去寻找野菜充饥。更惨的是伤兵,没有食品,没有药物,又无法运往后方,很多重伤员只好听其自然死亡,惨叫声,咒骂声充耳不绝,战场的悲惨凄苦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高层指挥人员明白:如果暴雨再持续十天半月,全线的崩溃不可避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好在苍天有眼,雨季里的第一场暴雨只下了一星期便出现了几日好天气。长长的民夫和骡马队宛如巨蟒行进在山间小道上。大批美军机群也迅速飞临前线阵地空投,前线4个师几乎崩溃的局面得到了缓解。最高指挥部的人们长长吁了一口气。危机过去了!


      由于合击龙陵的日军顽强的进攻,71军的两个师随时有被吃掉的危险。卫立煌急令后备力量第2、第8军渡江增援。第2军和正在进攻松山的71军的新28师以及第6军的新39师绕道小路增援龙陵;而第8军接替28师专门攻打松山。中国远征军的20万大军就这样全部投入了战场。


      此时,战场错综复杂:左翼松山龙陵,三个半中国军与日军增援部队展开了激战,阵地犬牙交错,枪炮昼夜不停,双方不断地在战场上拉锯;右翼腾冲,20集团军的6个师围攻日军148联队,日军顽强抵抗,寸步不让,一时也厮杀得难解难分。


      对于中日双方的军队来说,这时取胜的关键是什么?答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夺取和守住松山!


      如果日本人守住松山,雨季里实际上被分割成三大块的中国军队,将因为这个“毒瘤”阻碍着后勤保障,因而始终存在被各个击破而导致全线崩溃的危险;


      若中国军队攻下松山,则满盘皆活,三处战场连成一片,与此同时,大动脉畅通无阻——滇缅公路将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远征军提供后续部队与物资,日本缅甸方面军将面临失败的结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松山,成了怒江战场夺取胜利的关键,松山,成了中日军队拼死争夺的焦点。就在这殊死搏斗的关键时刻,一个抗战的优秀军人——李弥闪亮登场了!


    被鲜血浸泡的松山

      李弥,字炳仁,云南省莲山县人,黄埔四期毕业生。20年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以显赫的战绩成为国民党军队公认的名将,时任第8军副军长。军长何绍周(何应钦的侄子)深知李弥的军事才干,每有战事,便把指挥权慷慨交付,对战斗进程从不随便干涉,这次松山攻坚战,同样如此。


      1944年7月5日,第8军在炮火准备之后,麾下荣1师、82师、103师从四个方向轮番进攻松山。李弥用望远镜观战。


      由于腊孟以上的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子高地等处的山势更为陡峭,大雨中泥泞的山坡犹如泼了油一般,数以万计的中国士兵手脚并用地朝山头攀登,同时还要躲避上面日军从地堡中射出的交叉火力,战斗对于中国军队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结果无须预料,如同71军,一次次被日军的火力赶下了山。这一切李弥看在眼里,却一时想不出克敌良策。


      一连数日,第8军没有丝毫战果,却已伤亡了600余人。李弥命令各师暂时中止攻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次夜,奉李弥之命,荣1师3团约两个连的精锐乘夜悄悄摸上了松山主峰子高地,试图来个斩首行动,捣毁日军的指挥部,不料立足未稳即陷入日军的火力埋伏圈,是夜枪炮声喊杀声彻夜不息,黎明时分,仅有两名带伤的士兵突围出来,讲述山顶的战况。


      原来,主峰子高地中央有一个大地堡,而周围有许多卫星状的小地堡,火力四面交叉,又可相互支援,一些中国士兵身上捆满手榴弹,匍匐前进刚接近甲地堡,还没来得及投弹,乙地堡机枪响了。你攻击乙地堡,丙地堡丁地堡的机枪又地把你打得满身弹孔,就这样,各个地堡前都倒卧着饮恨而亡的荣1师的勇士。


      第2天召来了美国飞机,调来了百余门大炮,整整轰炸了1天,松山的大小山头被反复犁耕,整个山头都是焦土。有的地方达几米深。炮火不可谓不足。


      轰炸再进攻,进攻再轰炸,但松山日军的阵地依然坚如磐石。真是邪了门。


      仗打到这个份上,第8军官兵的伤亡已超过数千人。加上先前71军士兵的损失,放眼望去,从松山的山顶至山腰,铺满了中国士兵土黄色的尸体。由于日本士兵的枪法很准,用战场士兵的话来说——就像长了眼睛,因此谁也不愿意去救伤员或搬运尸体。每当炮火激烈或飞机轰炸的时候,不少尸体的胳膊大腿飞上了天。怒江的天气也极其无常,日夜温差很大,晚上下雨冷得发抖,但白天太阳一出来,烤得人流油,阵亡的士兵往往两三天后就开始发臭腐烂,随后生出白蛆,爬得到处都是,由于美国军医晚上在阵地上到处打针,给士兵服药片,战场上才没有发生瘟疫。


      打仗就是这样,要多残酷就有多残酷,士兵们天天泡在尸水里打仗,在死人堆里打滚,那种日子,别提有多么艰苦。几个月下来,人都变了形状,手臂、脚杆、身上的皮肤都被尸水咬成黑色,死人的臭气好久都洗不干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山脚的公路上,从腊孟开始,等着过江的担架那才叫多,一个挨一个,排了几公里长,有的重伤号,没等过江就咽了气,也有像我这样的轻伤号。我们都是当地百姓组织的民夫队抬过江去的。“听说我们那个师(103师)打完仗以后整编,师长一看全师还剩下不到两个连,带头放声大哭”——摘自一个战场老兵的回忆。


      另一位幸存士兵这样回忆道:“训练了两三个月,部队就奉命上前线,一上前线,那种场面才叫惊心动魄。死人多得没法埋,到处都是尸体,主要是我们的弟兄,也有日本人。只好听凭日晒雨淋,炮弹轰炸,最后乌黑的尸水把山上的草都咬死了,几年后我路过那里,山上寸草不生。”


      极其惨烈的松山攻坚战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全军将士,包括美军顾问团和蒋介石,都注视着李弥。注视着这位从排长干到将军的中国军人,能否把战局扭转。


    英雄本色

      李弥毕竟是真正的军人,而真正的的军人总是能够找到战场的规律。李弥打破常规把指挥所搬上了前沿阵地,带领参谋人员和美军顾问督战数天,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他在作战日记里写道:“……攻打松山,乃余一生最艰巨任务。敌之强,强其工事,堡垒、火力。若与敌争夺一山一地得失,中敌计也。须摧毁其工事,肃清其堡垒,斩杀顽敌,余始克有济。”


      于是他调整战术,命令部下从外围着手,一个地堡一个地堡的摧毁,向山头地堡群的中心逐步推进。这样虽然看起来很慢,但扎实有效。为了配合李弥的战术,美军把一种当时来说最新式的武器——火焰喷射器教给中国军队使用,这样,日军的死亡之神降临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中国士兵再不朝火网里冲锋了,而是相互用火力掩护,从四面朝外围的地堡匍匐前进,达到攻击距离时,用手榴弹、炸药包炸,大多数时候是用火焰喷射器把地堡里的日军烧死。地堡里经常发出鬼哭狼嚎的声音。也有一些日本兵身上带着火跑出来射击,但瞬间被掩护机枪扫倒。中国士兵感受到复仇的快意。于是火焰喷射器成了第8军战士的撒手锏。


      由于是从外围进攻,背后没有敌人的地堡,中国士兵的伤亡大减,而作战效率大增。到7月下旬,第8军士兵的阵地已经稳步推进到离主峰子高地不到500米的阴登山、大垭口、黄家水井一带。最后的决战快要来临了。


      松山主峰子高地的面积只有一、二十亩大小,但周围有十几个高低不同的小山丘相连,互为犄角之势。若直接进攻大地堡,必遭小地堡火力的射杀。前些天两个夜袭连的部份士兵的尸体至今仍在那里,并且已经腐烂。


      第8军的士兵仍然是从四周向山顶蚕食。但离主峰子高地还有200米时,再也无法前进了。因为太陡峭了,坡度大约有60度。连射击都要仰起头,中国士兵在这里又牺牲了几百人,因为上面的手榴弹经常像冰雹一样砸下。


      似乎又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


      这时,82师少将师长王伯勋给李弥出了个古老的主意,那就是挖地道——从松山下面挖通道到子高地,然后用炸药把日军送上天。李弥听后和美军顾问研究了一番觉得可行,决定实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地道施工是从8月4日开始的,由第8军工兵营负责挖掘,美国顾问亲自测量计算。为了掩护这个重大的行动,李弥命令炮火天天轰击山顶,步兵每天佯攻迷惑日军。


      地道是先挖一个平行的直洞,通到子高地的正下方。工兵分成几班不分昼夜地挖,每天美军顾问按时来测量距离。十多天后,美军顾问经过测量,确定已挖到子高地的正下方了,说声“OK”。于是改变方向,成“Y”字形朝上挖。五天之后,美军顾问又说:“OK”,可以挖炸药室。于是工兵们就在“Y”型的两个顶端各挖出一个炸药室,左边炸药室放了3吨炸药(120箱,每箱25公斤);右边炸药室放了4吨炸药(160箱,每箱25公斤)。搬运炸药的时间花了一天一夜。


      1944年8月20日上午9点,阳光明媚,松山在视线里十分清晰,远征军司令卫立煌和一批美军顾问以及宋希濂、何绍周都早早地过了怒江,来到隐蔽部观看。所有的部队都撤离危险区域,由工兵营长亲自摇动起爆器。“我看见他的手有些抖”一个老兵这样回忆道。工兵营长猛吸几口烟,然后扔掉烟头,狠狠摇动那架电话机改装的起爆装置。开始似乎没有动静,过了几秒钟,大地颤抖了一下,接着又抖动几下,有点像地震,隐蔽部的木头支架嘎吱嘎吱晃动起来。同时,我看见子高地有一股浓浓的烟柱窜了起来,越来越高,烟柱头上也有一顶帽子,很象解放后电影上放的原子弹爆炸。烟柱足足有一两百公尺高吧,停留在空中,久久不散。声音传过来时,却不及想像的大,没有飞机扔炸弹震耳,闷响,有点像远方云层里打雷。


      中国士兵迅速地向山顶冲击,没等炸懵的日军清醒过来,第8军荣3团的士兵已经登上主峰。跟残敌展开了激烈的近战。


      松山主峰炸出了两个40来米宽、30来米深的大坑。中央主地堡炸飞了。没有了踪影。由于没有主堡,冲上去的士兵第一次没有被日军赶下来,但战斗还没有结束,激烈的争夺战还在进行。战至8月29日,日军断粮三天,竟然砍下刚刚阵亡的中国军人的手臂和大腿,在地堡里血淋淋的进行烧烤。(这种毫无人性的充饥方式维持了近一个星期)


      9月1日,蒋介石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8军在“九一八”国耻日前必须拿下松山,否则正副军长均按军法从事。于是李弥抓了顶钢盔往头上一扣,亲自带领特务营冲上松山主峰阵地,一连激战数日,9月6日,他被人从主峰扶下来,据目击者描述:……胡子拉碴,眼眶充血,打双赤脚,呢军服成碎条状,身上两处负伤,人已经走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二天,松山战役结束。


      那是下午4、5点钟时分,山上的枪声渐渐地稀疏。参谋长向他报告:副军长,我们胜利了!李弥坐在指挥部外一块石头上一动也不动,像个木头人,接着眼泪滚下脸颊……

       壮哉!抗日将军,穿越地狱般的硝烟——尽显男儿英雄本色!


      果然如军事家们所料:斩开松山这道险关,立即打破怒江战场的僵局。9月8日,潮水般的部队和后勤辎重通过滇缅公路,开往龙陵。14日,腾冲告捷,怒江的中国军队左右两翼连成一片,向龙陵合击;而日军迅速溃败,向缅甸境内撤退。


      松山血战历时120天,官兵阵亡8000余人,日本守军除一人化装突围全部战死,无一人被俘或投降,双方阵亡人数之比接近6:1。另外,中国军人伤者逾万。


      松山,宛如一座高耸的抗战纪念碑,永远屹立于怒江之畔,它险峻的身躯向世人昭示:犯华夏者,虽悍必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尾声: 经验与教训

      隆隆地炮声厮杀声随着历史远去,时光早已冲刷了松山勇士们的淤血。今天的人们,享受着牺牲的勇士换来安宁和幸福,在阳光明媚的华夏大地自在地生息。我们同样也在享受先烈给我们的福荫。可是,我们能为先烈们做些什么呢?


      逝者已随风而去,我们可以长歌当哭,可在长歌当哭之余,总结先人在战场上的得失,还是必要的。于是,在叙述完松山战役之后,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松山战役作个简明扼要的总结。


    甲:教训的归纳:

    1、由于国家的孱弱,军队的建设水准太低,中低层指挥官及士兵的素质远不及日军,这就说明了20万打3万为什么这么艰难。

    2、夜战能力不强,往往白天攻下的阵地,夜间被日军夺回。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3、情报侦察能力太差,打了近一个月,才知道守军的实力,这里要补充一点的是,国军的情报能力从建军之初直到撤退台湾就乏善可?拢庖坏惚炔簧瞎簿T谒缮缴踔亮ド嗤氛庋恼绞跣卸疾辉扇 ?

    4、进攻战术呆板,基层军官和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不够。战术的变动依赖高层拿主意。


    乙:成功的经验:

    1、李弥不愧为一代名将——按战场实际情况调整了战术。

    2、地堡的克星——火焰喷射器。

    3、用地道对主峰子高地进行了爆破作业——这要归功于美军工程人员的专业能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4、美军的空中火力支援。

    5、美军强大的空中和地面的后勤保障以及千千万万百姓组成的民夫队伍。


    ===============================================


    反攻之战

      1943年,经过刻苦训练并接受了先进装备的中国驻印军和中国滇西远征军,于10月发动了缅北、滇西反攻战。远征军似两把尖刀,左右夹击,血战17个月,解放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云南西部失地83000平方公里,击毙日军48000余人,缅北、滇西从此不见敌踪。


    反攻缅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为了反攻缅北,我军于1943年11月仍循来印时路线开赴雷多附近的的山麓营地,准备反攻,这里是正在艰巨赶筑的中印公路(通车后,中国政府为纪念史迪威将军的功勋改称“史迪威公路”)之起点,驻印军总部及其直属团也陆续迁移到此。当火车驶近雷多时,铁路两旁帐蓬林立,军用物资堆积如山,机场内飞机不时起落,呈现出一派紧张的备战气氛。先头由中国工兵团修筑便道,继之便是一支庞大的美军机械化筑路部队,加宽加固,修筑桥梁,输油管和电话线同时敷设。


      为什么中国军队会从这里反攻?花费这么大的工程修一条通往中国的公路呢?因此地距中国边境最近,从这里反攻,可以与滇西隔怒江与日军对峙的我国内远征军左右夹击敌人,使其腹背受敌。


      1944年1月,我军对胡康河谷之敌展开攻击。从新平洋至孟拱长约200公里的胡康河谷(其南端又称孟拱河谷)蜿蜒其间,森林覆盖,地形复杂。尤以河谷北部两旁大小崖坎对峙,大奈河从谷中流过,隘路狭窄,丘陵起伏,部队运动十分困难,其中孟关最为险要,是入缅咽喉。敌第18师团在大奈河畔构筑半永久性子母堡坚固阵地,层层设伏,拼死顽抗,我军不惜牺牲,奋勇战斗,步步为营,寸土必争。此时敌在孟关、瓦拉本集结兵力,准备反攻。但形势已变,敌不仅被我军地面强大火力所制压,制空权已操之于我手,我战略机队飞往敌后进行轰炸,战斗机三五成群协同地面部队攻击敌阵地。我师与当面之敌曾于1942年在缅南作过殊死拼斗,仇人又见面,分外眼红,攻势凶猛异常,战况极为激烈。


      我军第一线部队先在后方炮兵火力,集中猛烈轰击,然后发起冲锋。一次不成,即向后撤,再进行第二次炮轰,对敌坚固纵深阵地有时须经反复多次炮轰与多次冲锋才能攻下。


      敌人处在劣势,多在夜间才敢增援反扑,密林之中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短兵相接,战况至为剧烈。敌第18师团损失惨重,我军在瓦拉本之战还缴获了其师团长的关防大印。


      我师经3个月的连续作战,先后攻克于邦、孟关、瓦拉本、丁高沙坎等敌大小坚固阵地十余座,终于扫清胡康河谷敌阵地带,进入孟拱河谷,为我军攻取孟拱、密支那创造了有利条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此关键时刻,日寇集中5个师团的兵力进攻印度东北重镇“英伐尔”,企图截断加尔各答至雷多的铁路运输线。廖耀湘等将领恐孤军深入重蹈缅南战役的覆辙,踌躇不前,蒋介石也来电阻止继续深入推进。唯史迪威将军力排众议,主张乘缅甸日军后方空虚之机,正好扫荡孟拱河谷之敌直下孟拱。他说服廖、孙等人,并将新30师投入战场,分兵进攻密支那。事实证明史迪威将军对敌情判断和果断处置是完全正确的。印度当时系英国最大殖民地,蒙巴顿将军集中全印兵力10多个师,在英伐尔用坦克、装甲车筑成钢铁长城,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全力阻击入侵之敌,孟拱河谷的我军才得以进展顺利。


      4月间,当面之敌第18师团在其第56师团、第2师团各一部的支援下,兵力有所加强,利用孟拱河谷险要地段构筑阵地,妄图逐次抵抗以挽救其覆灭之命运。我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以强大的炮火挟雷霆万钧之势,逐次击破坚布山等地之敌,占据孟拱河谷之大部,全歼守敌,敌遗尸遍野。


      攻克加迈,孟拱之敌已暴露在我军炮火之下。我师与新38师分进合击,包围孟拱城镇,在强大的陆空火力配合下,在城郊激战数日,6月上旬突入该城,经过巷战,最后完全占领。此役,除敌第18师团长田中新一及早率领数百人突围外,该师团残余及第2师团,第53、第56师团等各一部,悉数被我军完全歼灭。


      4月底从胡康河谷出发的新30师一个团配合美军两个营及重炮一个连组成的突击支队,劈道前进。坚苦月余,出敌不意,在奇袭下占领密支那城外飞机场。


      敌第56师团步兵指挥官水上源藏率两个大队及山野炮数门增援,企图死守。战况激烈,我军初战由于轻敌,第50师一个营全军覆没,团长黄春城被撤职。以后逐步缩小包围圈,经月余激战,我军终于攻克这座扼据中印缅交通的陆空战略要地的密支那,除敌丸山大佐率百余人向八莫逃逸外,其余全部被歼,敌水上源藏大佐自杀。


      至此,我驻印军利用雨季在盂拱、密支那附近休整扩编成两个军,即新1军(军长孙立人),新6军(军长廖耀湘),经过修整补充后,我驻印军各部战斗力十分充沛,已处于绝对优势之地位。9月中旬起即展开大兵团战斗行动,从密支那、孟拱分兵数路,扫荡缅北平原之各据点。新6军沿伊洛瓦底江右岸直下八莫,新1军从卡萨(鸡打)分兵两路,一部份攻占南坎,与从滇西怒江西岸反攻的国内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5年12月份,中印公路全线打通。至此,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打通滇缅路之战胜利结束。歼敌包括其王牌军第18师团在内共计5万余众,生俘敌军数百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滇西反攻

      1944年5月,军部命228团进攻平戛,并调副师长陈济光协助团长段国杰。师政治部命先头部队渡怒江,发动群众,组织军民合作站支援部队作战,部队开到怒江两岸。这里是云南的横断山脉,两岸山顶用肉眼就能看见,但一下一上就要走大半天。怒江河面只有几十米宽,水深不能徒涉。河内没有船支,邻近有两个渡口,汉拐渡和上游的龙潭渡。


      部队在汉拐渡西面山上,就派工兵连在汉拐渡扎木排。平戛的日军知道了,就在渡口东面山上的南奔构筑工事,以图待我部队渡江跑上山精疲力竭时消灭我们。第二天部队找着两个对道路了解的山民,利用夜间将部队领到龙潭渡,由工兵将几十只橡皮艇、木排放在河内,将部队渡到对岸,在拂晓前将部队带到敌人阵地的后面占领位置,向日军阵地袭击,打得鬼子狼狈不堪,慌忙逃窜,连军旗都丢掉了。段团长率团追击,到平戛最高的“大尖山”将敌人消灭,命工兵连占守,一口气地攻占了平戛街子。段团长未经全部搜索即发电“占领平戛”,军部、师部一齐渡江过来。这时残存的部份敌人又迂回将“大尖山”夺去。段团长慌了,急忙率三个营回转攻“大尖山”。他说若攻不下“大尖山”,我便自杀在“大尖山”。官兵听了士气高昂,一鼓作气,猛冲猛打,将敌消灭大部,剩余残兵逃到拱石洞内,利用夜间开辟一条小道跑掉,平戛收复。9师随即又攻克了象达。


      1944年8月,228团由副团长冯心斋任团长,奉命攻击红岩山,这时正是雨季,每天每夜都在下雨,部队补给困难,便在“三村”成立军民合作站,由平安乡杨乡长任站长,发动群众卖粮支援部队。山区群众储存的粮食不多,所收集到的玉米也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部队在山上找野菜充饥,有的士兵脚都被雨水泡肿了,合作站又发动群众剥棕树的棕与士兵包脚。


      日军在象达、平戛失败后,在红岩山构筑了坚强的工事:一道簏柴,三道铁丝网,又在地堡前面地上布满了很多竹签。28团攻了8次。牺牲很大,3营营长受伤,8连连长牺牲,副连长受伤,6连连长牺牲。这时,军部准备进攻芒市,为解决粮食问题。经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电告第2军,等71军攻下龙陵,再攻芒市,并令第2军派部份人在桐果园阻止芒市鬼子增援龙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直到雨季结束,远征军长官部卫立煌调派飞机前来助攻,共进行了9次攻击。第1架飞机在日军的主阵地丢了一个燃烧弹,阵地上成了一片火海,另外两架飞机投下来的炸弹摧毁了日军工事,3架飞机成剪刀式的俯冲下来向日军扫射,228团勇猛地攻击并占领了红岩山阵地,日军伤亡惨重,只剩下少数狼狈逃窜。


      师227团1944年10月奉命开赴桐果园,会同200师的1个团共同阻止芒市鬼子向龙陵的增援。敌人利用夜间疯狂的攻击,激战几个小时,200师不支撤退,1营营长向团长杨庆孚电报,“敌人不惜战死,蜂拥猛扑,200师已经撤退,我右翼阵地受到威胁,是否撤退?”团长杨庆孚说:“我就在这里,坚决不退却。”官兵在团长的感召下应用战斗,当日军进攻到阵地前时,冲锋枪、手榴弹一阵齐射猛投,打得鬼子尸首遍地,最后鬼子只有抱着尸体后退。


      1945年2月第2军进攻芒市,这时敌人已经损失惨重,没有多大的抵抗力,一经接触,就向后溃退,丢下遍地的物资。部队占领芒市后,第2军继续前进,经过猛嘎、遮方、畹町,进入缅甸的九谷南坎,一直到芒友与新1军会师都未再发现敌人,滇西反攻取得了全面胜利。


      1945年1月,中国滇西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和盟军终于在滇西芒友胜利会师召开会师典礼。 

     

      缅北、滇西反攻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2008-4-11 9:51:26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3

    战役列表(续)


    ===============================================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密支那战役

      孟拱河谷地势险要,南北走向的南高江将河谷劈为两半。谷内的加迈和孟拱两大重镇隔江对峙,攻守相望,互为犄角。史迪威与中国将领们商讨后,作出了一项大胆的作战部署:以新22师向加迈攻击前进;新38师沿加迈左侧向孟拱迂回;另以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和刚刚赶到前线的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组成中美联合突击队,绕道北侧的崇山峻岭,插向敌后的战略要点密支那。将日军在密支那、孟拱、加迈一线分割包围,予以歼灭。


      1944年4月24日,新22师和新38师向各自目标攻击前进。28日,中美联合突击队秘密由胡康河谷的大克里向密支那进发。5月14日,史迪威终于收到了中美联合突击队发出的信号,他们距密支那还有48小时的路程。两天后,这支部队隐蔽地接近了密支那外围。密支那为缅北重镇,交通便利,地势险要。3月上旬日军第18师团在得到第56师团一部增援后,以一个联队主力守卫密支那,以另一部在瑞里、雷邦对孟拱方向警戒。


      5月17日清晨,美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密支那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上午10点,中美联合突击队向密支那以西约1公里的飞机场发动猛攻。日军对突如其来的中美部队茫然失措,仓皇抵抗。中美联军经过4小时的战斗,完全肃清了机场上的敌人。下午,满载着武器、弹药、给养和增援部队的运输机和滑翔机,在密支那机场降落。第二天上午,史迪威带领12名战地记者飞抵密支那。随即,“盟军奇袭占领密支那”的新闻迅速传向各同盟国。自以为是的英国人曾断言中美部队无法占领密支那,当丘吉尔得知中美军队突然占领密支那机场后,马上责问英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他们是怎样漂亮地在密支那从天而降的,对此你有何解释?”


      密支那的初步胜利,切断了孟拱、加迈之敌的后勤补给线,大大鼓舞了新22师和新38师对日军的正面进攻。5月底,新38师将瓦兰之敌团团包围,主力迅速向孟拱方向急进。6月1日。新22师攻克马兰高地,立即向加迈发展进攻。16日,新22师占领加迈,歼敌大部,日第18师团团长田中新一率3000余残兵,在第53师团主力的接应下仓皇南逃。6月25日,新38师攻克孟拱,歼敌1600余人。


      但是,夺取密支那城区的战斗却进行得十分艰苦。中美联合突击队占领密支那机场后,日军急忙调派部队向密支那增援,使该地日军从3000多人迅速增加到5000多人。史迪威连续向密支那空运了第14师的第41、42团、新30师的第89、90团、第50师的149团。各部队不断向日军发动猛攻。但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固抵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缅北的雨季影响飞机的降落,运载中国军队的美国滑翔机常被日军击中,从机舱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机场的树叶和草丛。中国军队只能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第150团曾一度攻占密支那火车站,却在日军的反攻中失守。


      沿着泥泞的道路,中国军队一天的强攻,还不足以将战线前推200米。有时白天夺下的阵地,又被日军晚上从坑道发动的突袭夺回。雨水和洪水使密支那的低地变成沼泽,沼泽变成汪洋。战士大量减员,战斗呈胶着状态。史迪威将军也无可奈何。


      7月以后,孟拱、加迈之敌已被歼灭,密支那成为一座孤城。但是,日军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按照“死守密支那”的命令,依然负隅顽抗,作困兽之斗。中美联军调整了部署,以第50师、新30师和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从三面围攻密支那。


      7月7日,在抗日战争爆发7周年的纪念日,身处密支那前线的郑洞国、孙立人等将领向中国军队下达总攻令。借着美军轰炸机和新式火箭炮的掩护,中国军队再度夺下密支那火车站,并与美军一起,形成对市区的三面包围之势。日军阵地遭到毁灭性破坏,战壕里积满了雨水,日本兵浸泡在齐腰深的水中,拼死抵抗。


      7月18日,中、美军队转入密支那街区巷战,逐巷、逐屋搜索前进,并于8月1日攻下密支那市区的7条主要街道,日军被压缩到城北的最后阵地。当天下午,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招募“决战敢死队”,官兵纷纷报名,连司令部的传令兵、军械兵、伙夫都要求获得以死报国的机会。8月1日深夜,由104人组成的中国“敢死队” ,在当地华侨的带领下,冒雨绕到日军背后。次日凌晨,“敢死队”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日军腹背受敌,意志终于崩溃,除死伤于阵地的日军外,其他残兵惶恐地逃出战壕,仅4、500人用竹筏及泅水渡过伊洛瓦底江,向八莫方向溃退。日军在密支那的最高指挥官水上源藏被逼到江边的一棵大树下拔枪自杀。此役,共击毙日军2000余人,俘70余人。经过80天的艰苦激战,中国驻印度军队以上万名官兵的宝贵生命,换来了整个亚洲战场具有战略转折性意义的胜利。


      密支那的克复,标志着盟军缅北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两条被阻断的运输线——中印公路同滇缅公路的连通指日可待,危险的“驼峰航线”从此载入史册,空军可以从东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线飞往昆明和重庆;中国西南战略形势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而日军对缅甸的占领已屈指可数,其在亚洲大陆的全面进攻,也从此演变成节节防御,最后彻底崩溃。 此次会战,给日军王牌第18师团等部以毁灭性打击,歼灭日军2万多人,中国远征军一雪两年前兵败缅甸的耻辱。廖耀湘在胜利后,立即至电蒋介石,兴奋地谈到“此次敌重武器及军用车辆遗失之巨,人员死伤疾病转于沟壑者之众,狼狈溃散惨状,有甚于两年前国军野人山之转进。追昔睹今,因此痛雪前耻,官兵大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强渡怒江战役

      强渡怒江战役,是1944年5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战补给。


      中国远征军为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5月初,第71军(配属新编第39师)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


      5月11晚,集结在怒江东岸的两万余中国远征军,在怒江150公里正面12个渡口乘坐橡皮艇强渡怒江。第11集团军主力仍在怒江东岸防守,担任策应的各加强团则分别由各渡口渡过怒江,向指定目标游击牵制。第76师加强团在平达街与日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日军以驮马百余各载尸体两具向西北逃窜,沿途鲜血淋漓,绵延5公里。以后远征军逐次包围了平达,以掩护担任进攻主力的第20集团军侧背安全。


      5月11日至2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并冲上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攻击战的第一阶段预定的目标。在渡江行动中由于江雾的掩护因而极为顺利,渡江的惟一损失,仅17名后援人员触礁倾覆。远征军渡江后西岸民众自发协助杀敌。渡江作战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寇的大反攻。美陆军部长史汀生称:“滇西远征军怒江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远征军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日军多处发生激烈而规模不大的战斗,重庆方面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敌难于短期内调动大量部队增援滇西,遂令远征军全部转入攻击渡江作战。第20集团军所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攻击目标仍指向腾冲。第11集团军所辖第2军、第6军、第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芒市方向实施战役突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71军第28师主力于6月4日攻克腊猛向松山进攻,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沿毕(寨渡)龙(陵)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日军据守城垣及外围据点,顽强抵抗,战斗激烈。15日,第28师获得少量补充后,再度开展攻势,连克日军外围据点。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


      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l军各师进行反扑。


      第2军渡江后,以第76师攻平戛,其余部队向象达前进,并以一部向龙陵挺进。第71军获得第76师一部增援后,战局并未好转。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其荣誉第1师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战局遂告稳定。28日,第7l军展开攻击,至7月7日,予日军以严重打击。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一个曾亲眼目睹怒江战役的美国人,亦在描述中国军人之勇敢作战精神的报道中写道:“在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敌军碉堡的自杀性冲锋中……绝大部分伤亡皆产生于企图冲过或更准确地说是爬过机关枪火力网的封锁地带。作为一种纯粹的勇敢的显示来说,进攻是壮烈动人的……一些排长被打死在距敌人枪眼的一两米距离内,一些优秀的连长、营长在亲自带队作战中死去或受伤……”


      强渡怒江战役为中日战争晚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怒江与缅甸边境,起始时间为1944年5月。攻击部队为驻昆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一方面军总部直辖部队司令卫立煌率领的中国国军53军(军长阙汉骞)与54军(军长周福成)共两万余人,守军则是日军第56师团及53师团。


      该战役,强渡怒江的中国军队成功的于缅甸北边建立桥头堡,56及53师团日军则在反攻无力下于7月中旬退守中缅边境之外的龙陵松山,中国军队消耗巨大,日军56师团主力21000人则几乎全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驼峰航线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同盟国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惟一一条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代表宋子文和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商议,决定在中国航空公司原来的昆明——加尔各答航线的基础上,开辟后来称为“驼峰”航线的空中补给走廊,用这条航空线路来代替滇缅公路,继续为中国提供抗战物资。这条空中通道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东孟加拉的Chabual、Sookerating、Mot-umshernagr、Misamuri、Tezpur、Jorhat、Shamshernagar、Tezgaon-kharagpu、Dibrugarh、Sadiya和Dinjan(汀江)等机场到中国云南昆明、呈贡、羊街、杨林、云南驿和沾益等机场,全长550英里。


      不久,日本陆军第5飞行师团战斗机队进驻缅甸密支那,专门拦截这条航线的美军运输机群。航线被迫向北绕行,飞越“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脉,山峰高度超过1.7万英尺,飞行高度最高2.5万英尺,全长700多英里。由于有的山峰太高,飞机只能在其间穿绕飞行,飞行路线好似驼峰,故称“驼峰”航线。驼峰飞行的路线要沿着世界最高峰的边沿飞行,海拔高度接近当时的飞机爬升的高度限制,而且沿途的山脉经常云雾缭绕,所以飞行相当危险,很多飞行员为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其他飞行员在飞行时一路上是看着已经坠落的飞机金属碎片反光飞行。


      这条航线飞越印度、缅甸和中国三国,途经高山、冰川、热带虐疾区、原始森林和日军占领区,是世界上最艰险的一条航线。在这条航线上担任运输飞行任务的是美国陆军航空运输总队(ATC)和中国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主要是:C-46、C-47和C-53、C-54、C-87、C-l09、B-17、B-24、B-25和B-29等等。担任护航的是美国陆军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和驻中国的第14航空队。


      日本投降后不久,这条航线停止飞行。在3年多的时间里,“驼峰”航线共空运到中国80多万吨物资(其中10万吨为驻华美军自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些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医药及医疗器材、车辆及各种机器设备和军用被服等。l945年7月1个月空运达到了最高峰:71042吨。


      另外,在缅甸战役中败退的中英军和难民,从中国云南到印度接受军训的中国军队,从印度到缅北、英帕尔参加战斗的中美英军,从印度、缅甸和云南到湖南芷江等地参加战斗的中国军队,从大后方到上海、东北接受日本军投降的中国军队以及日本投降后回国的驻华美军,上述总计几十万人都是经“驼峰”航线或由“驼峰”空运总队的飞机接送的。


      1943年3月,驼峰航线开通16个月后,美军将驼峰飞行的指挥权正式交给飞虎队司令长官陈纳德。从此以后,驼峰飞行与飞虎队同在陈纳德的指挥下,两者逐渐融为一体。


      飞虎队是空军战斗部队,主要担负着与日本空军作战的任务。驼峰飞行则是担负空中运输任务,所拥有的主要是运输机。飞虎队组成人员,完全由美国空军人员组成。飞虎队活动范围非常广,除了中印缅战场外,还远及广州、香港、越南、乃至日本等广大地区。驼峰飞行的航空人员,除了美国空军之外,还有中国航空人员。


      驼峰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线。除了地形险要,气候恶劣,导航设施简陋,难以保障飞行安全之外,还有日本飞机的拦截。日军的拦截,使得驼峰飞行护航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担任护航任务的是美国陆军驻印度第10航空队和驻中国的第14航空队。据统计,仅在驼航线开通时至当年年末的半年中,飞虎队为驼峰飞行护航就击落日机149架,击毁日机85架。


      飞虎队所需的军用物资主要是汽油和飞机零配件等。这些物资在驼峰飞行开通之前,是由滇缅公路运输补给。驼峰航线开通之后,就由这条空中运输线提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C-4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名的飞机之一,它是投入“驼峰”航线飞行最早的运输机,其原型机是著名的DC-3商用机型。C-47是双引擎的单翼飞机,有可装载7500磅的物资或者是2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的货舱。在缅甸战役失利时,C-47曾经有一次装载74人的记录。虽然它有许多毛病,如不适合装载庞大的货物,但是C-47几乎可以在任何条件下飞行,而且很容易维修管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定型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而且特别耐用。在1940—1945年间,陆军航空总队购买了1万架C-47,几乎占了它的运输队的一半,故有“空中列车(Skytrain)”之称。


      C-47翼展28.9米,机长19.63米,机高5.2米,空机重量7705千克,载货3904千克,起飞重量11805千克,最大平飞速度368公里/小时,巡航速度296公里/小时,升高345米/分钟,升限7076米,航程2400公里。装配两台普·惠R-l830-92型14缸星形气冷活塞发动机,单机功率1200马力。


      C-54“空中霸王”运输机由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生产。它是由DC-4民用飞机发展而来的,在DC-4上安装了一个单个垂直尾翼和方向舵。引擎:四个普惠R-2000辐射式发动机,1350马力;适用:42名乘客;速度:265英里/小时;升高:1350英尺/分钟;升限:26600英尺;最大航程:3800英里;空机重量/载货重量:36980/73000磅;长:117英尺6英寸。由于C-54飞行高度不高,它不能在“驼峰”的北线使用。


      昆明巫家坝机场是“驼峰”航线最主要的终点站机场。“驼峰”航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共运输了80多万吨物资到中国,超过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中国所有对外通道接受外援的总和。在1941年到1945年之间,援助中国的物资81%是通过“驼峰”空运,16%的物资是通过利多公路(史迪威公路)和滇缅公路(包括运输卡车本身的重量)完成,2.4%的物资通过利多—密支那—昆明的陆上通道完成。


      当时各种运输机载重量分别为4吨、6吨和8吨,如果计算一下,人们就可以惊奇地发现,当年平均每天都必须有100多架飞机在如今比较寂寞的滇西上空飞越穿梭!据昆明机场总站站长郭汉庭回忆:高峰时,巫家坝机场每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成为全球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


      难怪云南老人说当年的“驼峰”飞机“比乌鸦还要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为了抗战的需要,云南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各地修建和扩建了几十座机场,是云南人民对战争的重大贡献之一。


      据当时专门承包机场修建的昆明更生营建厂的施工资料看,修筑机场的程序为:首先铺平地面,然后是铺设“狗头石”,上面浇灌黄泥,再铺设“公分石”,再浇灌黄泥,然后用大石碾子压碾,有时还铺设沥青。机场修建好以后,附近农村的农民还要随时准备好,一旦破损或者遭到日机轰炸,马上就要来填补和修复。云南仅仅为了修筑机场就动员了几十万民工。


      在沉寂了多年的呈贡机场的一角,至今仍可以看到为抗战胜利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那些石碾子。在附近庄稼地里劳作的老农,对它们有一种难于割舍的感情。


      “驼峰”航线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美两国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据美国陆军航空运输总队“驼峰”航线联合空运输总队“驼峰”航线联合部署搜索救援案件(CONSOL IDATED DIS-POSITIONSEARCH AND RESCUE CASES)文件的不完全统计:“驼峰”航线损失飞机563架(其中有107架为失踪),损失的机组人员超过1500人。此数还不包括中国航空公司损失的飞机和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长官阿诺德将军(General Henry Arnold)曾经说过,“驼峰”航线是二战最伟大的空运行动之一,飞机的损失率超过轰炸德国时的飞机损失率。当时空运总队的飞机损失率高达20-30%,而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的损失率超过了50%,也就是说全部90多架飞机损失了50多架。


      如今,还有许多坠落在滇缅地形气候恶劣的地区的飞机没有找到。


      1985年云南人民为了纪念中美两国飞行人员“驼峰”飞行的伟大壮举,悼念牺牲在这条航线上的2000多位中美两国飞行人员,在昆明郊野公园建立了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纪念碑上的“ 驼峰飞行纪念碑”几个字为张爱萍将军手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腾冲战役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集团军辖第53军、第54军,共5个师——预备第2师、198师、36师、116师、130师)实施腾冲反攻战,全军于5月11日黄昏后强渡怒江成功;次晨开始仰攻高黎贡山,敌56师团148联队主力146联队一部凭险死守,我军猛烈攻击;经9日血战,日军溃退,我军攻占高黎贡山顶之南、北斋公房,又经十余日的激烈战斗,进至腾北马面关、界头、瓦甸、江苴附近。日军深知丧失高黎贡山及桥头、江宜等重要据点在战略上的意义,急调113、114、146、炮56、搜56等5个联队各一部火速增援,猛烈反扑。


      然我远征军将士士气高昂,锐不可挡,奋勇冲杀,白刃格斗,经22日血战,终歼敌半数,继而乘胜攻下腾北敌军中心据点桥头、江苴,并沿龙川江南下,一部扫清固东以北至片马的残敌,另一部扫清龙川江两岸残敌,形成迫近腾冲城、合围腾冲城之势。此时,所有由北而南溃逃的日寇与腾冲守城日军合编为一个混成联队,由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指挥,死守来凤山及腾冲城。


      腾冲城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兼有来凤山作为屏障,两地互为依托。日军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在两地筑有坚固工事及堡垒群,准备了充足的粮弹,奉命死守至10月底以待援军到来。


      我军决定先攻占来凤山,最后围歼腾城守敌。7月26日午时,我军在空军掩护下,以优势兵力向来凤山5个堡垒群同时猛攻,官兵奋勇,血战3日,付出重大牺牲攻占来凤山,旋即扫清南城外之敌,对腾冲城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最后围住的孤城腾冲城墙全系巨石,高而且厚,城墙上堡垒环列,城墙四角更有大型堡垒侧防。8月2日我军先以云梯登城,但牺牲惨重,无法立足,继又利用空军从天空轰炸,将城墙炸塌十余处,从缺口强行登城,经12日激战,始将城墙上的堡垒群逐次摧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8月14日,我军以4个整师兵力从南城墙,突进市区,展开激烈巷战。由于腾冲城内街巷稠密,房屋相连,顽敌利用民房家家设防、巷巷筑堡,战斗异常惨烈,每前进一尺,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正如20集团军会战概要所言“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由于牺牲惨重,又将防敌增援的130师投入攻城战役,经42天的“焦土”之战,将守敌全歼,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城,沦陷了两年零四个月又四天的腾冲,重新回到了腾冲人手中。


      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共俘获敌军官4员,士兵60余名。毙敌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100余员,士兵6000余名。虏获野山炮7门,步兵炮6门,迫击炮10门,重机枪19挺,轻机枪47挺,步骑枪1000余支,汽车20余辆,有线和无线电机25部并其他军用品若干。我远征军亦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可见腾冲战役之艰苦与惨烈,可见远征军将士拼死牺牲的爱国精神。


      中国战场、腾冲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个部分。


      腾冲大山里的老百姓怎么也想不到,在腾冲抗战中,和他们并肩而战的竟然还有一批金发碧眼的西洋人。盟军从地面到空中都加入了这场战斗,在中国远征军部队中有一个美军参谋团,参与战役策划;在空中,有以陈纳德为首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后为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参与腾冲战役。


      从1943年8月17日盟军空军第一次轰炸腾冲城内日军,到1944年9月11日的390天内,盟军空军共出动约20多次,共300多架飞机,先后在高黎贡山、来凤山、腾冲城内外对日军进行轰炸。1944年的8月22日,盟军空军出动60架分5批轰炸扫射腾冲城西北角的日军堡垒群,为地面部队攻克城西北及拐角楼创造了有利条件。在9月10日的空战中又击落日机4架。


      在整个腾冲抗战中,盟军空军出击的重点目标是日军设防最坚固的来凤山及腾冲城,这些出击减少了远征军地面部队的伤亡,摧毁了日军的大部分堡垒;杀伤了相当数量的敌军,为战役的最后胜利争取了时间及机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盟军空军还承担了空运任务。腾冲在战前修有一座机场,战争中又修了5座临时机场和空投场供盟军空军使用。远征军大举反攻期间,盟军的空运异常繁忙;日夜飞行,将大批弹药、粮食等军需品运抵腾冲,支援地面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腾冲抗战中,由于日军的炮火攻击,天气因素、迷航等原因,部份盟军战机和运输机失事坠落,飞行员有的壮烈牺牲,也有的被老百姓及时救援,帮他们治病疗伤寻找部队,给予了亲切的善待,令他们终生难忘。有的飞行员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专门嘱咐他们的儿女,万里迢迢来到腾冲,寻觅当年的救护者,表达感激之情。中美两国人民将永远记取并珍惜这份在反法西斯的共同战斗中凝成的深情厚谊。


    ===============================================


     

    • dllyyweb
    • 军号:186872
    • 金币:9 枚
    • 工分:11703
    • 本区职务:会员
    2008-4-11 9:49:18顶一下(0)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 第2

    战役列表


    =====================================================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同古战役

      1942年1月日军攻占仰光,1942年3月19日,在200师师长戴安澜领导下,发动了同古战役,蒋介石的计划是以200师不惜代价死守同古争取时间,掩护远征军主力向同古一带集结。而主力第5军迟迟末集结,造成200师牺牲很大,但由于中方不愿进攻,只想保存实力,而英军却又将右冀空开,造成日军包围200师,孤军无援情况下。200师主动撤出同古。


      第5军入缅的先头部队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是一支机械化装备的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勋的部队,先行入缅,士气高昂。军运卡车身上,贴满了用中、缅两国文字书写的标语:“中国军队为保卫缅甸人民而来!”“加强中英军事合作!”“缅甸是中国最好的邻邦!”“驱逐倭寇,扬威异域!”“为国争光,不胜不还!”


      1942年3月7日200师日夜兼程,到达战斗第一线同古。同古南距仰光250公里,北距曼德勒320公里,是仰曼铁路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西北还有克永冈(开道)机场,是日军“必须迅速占领”之地。而我方则认为,它与西线普罗美和东线毛奇互相呼应,构成阻止日军北犯的屏障。尤其是3月8日,仰光失陷后,同古争夺战,就显得更为重要。


      驻守在同古一带的英缅第1师土气极为低落,既不了解敌情,又未作迎战准备,只准备安全后撤,保存实力。3月18日,日军向同古推进,英军同时撤往普罗美。从19日起,日军第55师团第112联队向同古发起攻击,第143联队于20日投入战斗,双方激战12天之久,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开战以来未曾遇到过的猛烈抵抗。


      由于西线英军始终没有采取积极行动配合,加上英方延误,中国远征军后续部队未能按预订计划运送到同古前线,第200师苦战12天,伤亡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面对增援后4倍于己的敌人,困守孤城,形势危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杜聿明认为,“在此形势下,我军既不能集中主力与敌决战,以解同古之围,而旷日持久,仰光登陆之敌势必参加同古战斗,坐使第200师被敌歼灭。如此,则我远征军将被敌人各个击破,有全军覆没之虞。因此,我决心令第200师于29日晚突围,以保全我军战力,准备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与敌决战。”于是第200师在戴安澜指挥下安全突围,连一个伤兵也未丢失。


      同古保卫战是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而且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势下,同兵力、装备都占优势,并拥有制空权的敌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撤退,为远征军的后续部队赢得了时间,最后第200师全师安全转移,不能不说是很大的胜利。日军也承认,同古战斗中,第200师十分英勇,对于日军来说则是缅甸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


      同古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东吁或者东瓜,人口11万。同古距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还有一座永克冈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著名的同古大战就在这里拉开序幕。


      1942年3月20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与侵缅日军第55师团在同古城外发生激战,双方均有较大伤亡。根据战后日本防卫厅公布的档案材料,我们得以将当时作战双方的武器装备作一比较:

    日军第55师团:

    兵员:20259人;150毫米野战炮:36门;迫击炮200门;坦克装甲车:40辆;空中支援:3个航空中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中国远征军第200师:

    兵员:11000人;75毫米野战炮:20门;迫击炮:100门;坦克车3辆(其余留在腊戍);空中支援:无


      历时12天的同古大战终于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而告结束。日本人占领一座空城,中国军则退守100英里外的彬文那。战斗尚未结束,中日双方都迫不及待在各自首都发布战报,都称自己取得重大胜利。双方舆论为此沸沸扬扬,国民情绪跟着振奋鼓舞。事实上该战役双方损失基本相等,日本人付出重大代价攻占一座废墟,中国人虽然后撤100英里,却阻滞了敌人攻势,因此公正的结论应当是:双方都取得了应有的胜利和遭到了不应有的失败。


      同古之役初步矫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军队的歧视和偏见。它在军事史上的意义几乎等于零,但在认识论上的价值却意外地获得一个高分。


    《戴安澜列传》载:“……敌酋东条英机在日本议会上承认,同古之役为旅顺攻城以来从未有过之苦仗。”

    《印度快报》:“韦维乐爵士:‘我原以为中国人不能做什么……现在看来他们确实能够做点什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史迪威:“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殆以戴安澜将安为第一人。”

    史迪威:“……中国战场失败的责任不应归咎士兵。不是士兵怕死,而是军官无能,不是军队没有士气,而是统帅没有信心。”


    =====================================================


    胡康河谷战役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日军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企图在第5飞行师协同下,以第18、第56师防守缅北、滇西,另以3个师攻占印度因帕尔,控制阿萨姆邦,切断同盟军向缅北进攻的交通线,以图打破其盟军反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担任主攻任务的是中国驻印军新1军,下辖孙立人指挥的新38师和廖耀湘指挥新22师,兵力近3.5万人。配属英军温盖特部队、第36师各一部和美军第5307部队、第10航空队一部。当面之敌是田中新一中将指挥的日军第18师团,下辖第114、55、56联队,共有兵力3.2万人。该师团是日军的一支王牌部队,以凶顽闻名,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1938年,它又南下在广东大鹏湾登陆,攻占广州。1939年在广西钦州登陆,投入进攻南宁的作战。1940年,它被调往南洋地区专门进行丛林作战的特别训练。于1941年占越南、进泰国、横扫马来亚。翌年2月,它在新加坡创造了以3万多人迫使8.5万英军缴枪投降的奇迹,随后又投入缅甸作战。长期的热带丛林作战经验,使其获得了“丛林作战之王”的美称。原任师团长牟四口廉也已升任缅甸方面军第15军司令官,现任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任日军大本营作战部部长,是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指挥官。


      胡康河谷,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于缅甸最北方,由达罗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组成,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当地人将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野人山”。中国驻印军对胡康河谷太熟悉了,前年中国远征军败退时,闯入这块禁区,损失惨重,遗尸无数。新38师在野人山中见到的是遍地第5军将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堆白骨围着枪架而坐。


      1943年10月24日,新38师第112团开始攻击前进,39日即占领新平洋。


      新38师112团进入胡康河谷,开始胡康河谷战役,在拉家苏,于邦,临干一线展开。日军第18师团发现中国军队入缅后,立即调整部署,以114联队守密支那,以第55联队第56联队向前线增援,师团指挥部亦向前开进。而中国军队方面因史迪威参谋长波特纳研判日军兵力有误,以为还是如野人山一般的小股日军,故只有112团一团兵力,没有重炮,连团属迫炮连亦未被允可前往。日军遂集中55联队主力于中路于邦,反将112团于11月22日包围。此后一个月,112团靠砍巴蕉树藤取水和美国运输机的空中补给,和整整1个联队的日军对峙50日。日军第55联队伤亡近千人,占尽兵力火力优势竟始终未能攻克2个营的中国军阵地。


      112团发现当面日军兵力后,即报孙立人。孙即欲率兵增援,波特纳不同意,认为补给困难,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孙同史迪威同飞往战场上空观察后,史迪威即同意孙意见。孙立人率师主力增援,急行军20多日穿过野人山,赶到胡康河谷,114团第1、2营用于于邦方向。12月24日上午9时,新38师向于邦发起全线进攻。炮兵部队进行了1个小时的炮火急袭后,向日军发起了攻击。12月29日,经过6天的激战,新38师全部夺占了于邦的日军阵地。击毙55联队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以下约一千余人。


      1944年1月,日军第55、56联队退守胡康河谷内的达罗至太白加一线。新编第1军兵分两路向南进击。左路为孙立人指挥的新编第38师,从于邦地区出发,向太白加攻击;右路为廖耀湘指挥的新编第22师,从新平洋出发,向达罗攻击。到了1月中旬,左路的新38师已夺占日军各外围阵地,开始攻击太白加的前沿。右路的新22师也渡过了塔奈河,进至达罗北面附近的百贼河。1月28日晨拂晓,从新平洋起飞的美军飞机开始对达罗日军阵地实施猛烈轰炸。8时左右,新22师战车营的坦克纵队撕裂敌人的防线,然后掩护占领敌人工事和阵地,肃清各个死角,占领敌人工事和阵地。1月31日,一队坦克冒着敌人炮火快速冲进了达罗镇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将日军师团参谋长濑尾少将及数十名军官碾成了肉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左路新38师也于1月31日,向太白加发起总攻,美军第10航空队出动了30余架飞机,轮番实施空中打击,日军不得不突围后撤。2月1日,新38师占领太白加。达罗——太白加战斗的胜利,使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境内退进了站稳了脚跟,开辟了向纵深地区进攻的道路。


      日军第18师团自达罗、太白加一线后撤后,改变防御部署,将第55、56联队成梯次配置,分别占据胡康河谷中心地带的孟关和瓦鲁班地区,两地前后相距约12公里,18师团放开正面,意图引诱中国军队进攻工事坚固,地势险要的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孟关,而以主力从右翼包抄进攻孟关的中国军队侧背,一举歼灭。驻印军方面作战计划,是以训练完成的新22师配属军重炮团和战车营攻击孟关,以新38师112团和113团掩护22师左侧背。


      战斗开始后,新38师即在大比河南岸截住日军的迂回部队,而新22师在孟关苦战一周,伤亡惨重,寸步难进。孙立人得知新22师困境后,果断决定留112团在大比河和日军相持,分出113团迂回抄击孟关背后的日军要点瓦鲁班。113团于3月5日抵达瓦鲁班,将其包围后发起攻击。3月1日,美军第5307部队突击队抵达瓦鲁班东北面地区,随即向日军发起攻击,并占领其侧后南北河渡口。


      日军发觉其后方被截断后,除留少数部队在孟关正面抵抗外,集中全力向瓦鲁班发起反击。美军第5307部队突击队在已迂回至此的新38师113团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被中国军队切断后路的报告当日传到孟关,日军军心大乱,新22师乘势发起攻击,战车营一举突破日军防线,3月4日,新22师攻克孟关,继续发展进攻,日军被包围在瓦鲁班周围的狭小地段。


      3月8日中午,新38师第113团、战车第1营和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向瓦鲁班发起攻击。9日占瓦鲁班,歼灭日军第18师一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仁安羌之战

      仁安羌大捷,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同时更是一个奇迹。因为新38师113团在劣势情况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军的友军,这十足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


      当时缅甸整个战斗形势,就盟军方面来说:左翼为国军第6军,当面之敌为敌第18师团;正面为国军第5军,当面之敌为敌第33师团。新38师在曼德勒,无形中有东西策应的任务。


      4月14日,由于英军第1师放弃马格威(Megwe),引起盟军右翼的严重局面。新38师的112团和113团先后奉命开往纳特曼克(Natmauk)与巧克柏当(Kyaukpadaung)两地布防,负责支援英军的掩护正面国军的侧背,曼德勒卫戍的任务,只留下114团的两个营担任。至于114团的第1营仍然留在腊戍,担任飞机场的警戒任务。


      敌军探听到英军退守仁安羌的确息,马上就分出两个联队兵力,绕到英军后方,占领仁安羌油田,切断英军归路,将英军第1师和战车营的1部,包围在仁安羌北面一带地区。敌军又用一个大队的兵力飞快占据拼墙河(Pinchong R.)北岸渡口附近,阻截英军的增援,当时在拼墙河北岸和敌作战的英军,不过只是少数步兵和装甲旅战车山炮的一部分,自身都已难保,更无力分兵去救援在南岸被围的部队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4月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军第1师已经被包围两个昼夜,粮尽弹缺,水源断绝,危急万分,英军统帅斯利姆将军一到巧克柏当的113团驻地,便签下手令,让刘放吾团长立即驰援英军。


      第一次赴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当时还没接收多少美英装备,主要以原有装备为主。


      救兵如救火,113团在团长刘放吾带领下连夜奔赶,在17日的黄昏时分,到达拼墙河北岸,在距河5英里的地方,进入准备攻击的位置,当晚就展开了猛烈的战斗。18日拂晓起,战斗更烈,孙立人将军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正午12时,拼墙河北岸敌军肃清,英方催请我军立刻渡河攻击,当时我以兵力太少,而且南岸地形暴露,敌军又是居高临下,我军站在仰攻的地位,如果攻势稍一顿挫,敌人可能立即窥破我军实力,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达成解救英军的任务,并且可能把113团陷入危险境地。


      因此,孙将军决心暂时停止进击,令113团在黄昏以前用尽各种方法把当前的敌情和地形侦察清楚,再利用夜间去周密布署,准备在第二天拂晓进行攻击。


      英第1军团长斯利姆将军(Lt-Gen.W.J.Slim)对于孙将军这样计出万全的筹划,虽然表示十分钦佩,但怎样才能使他的被围部队立刻解救出来,却是他更焦急的一个问题,因为他接到被围的第1师长斯高特将军(Maj-Gen.scott)的告急无线电话,报告被围官兵已经断绝了两天的水粮,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若是今天再不能解围,便有瓦解的可能。所以斯利姆将军要求孙将军无论如何要立即渡河攻击援救,不能等到明天。后来孙将军一再的解释利害,并且请他打电话通知斯高特师长务须再忍耐一天。


      斯利姆将军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斯高特师长又打来了第2次告急的无线电话,说是被围的部队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再也不能忍耐一刻了。斯利姆将军脸上显然是变了颜色,他凝视着孙立人将军,目光慌乱,神情紧张,但孙将军的态度却依旧是一样的平静,并再请斯利姆将军转告斯高特师长说:“贵师既以忍耐了两天,无论如何还要坚持最后一日,中国军队一定负责在明天下午6点以前,将贵师完全解救出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无线电话中又以焦急而怀疑的语气传来“有无把握”的询问,孙将军截钉截铁的回答他说:“中国军队,连我在内,纵使战到最后一个人,也一定要把贵军解救出险!”这句话使斯利姆将军大为感动,和孙将军郑重地紧握着手,认为这是一种“君子协定”。


      由于担心负责具体指挥部署的团长刘放吾会抗英国人的命令,斯利姆心有犹豫,刘放吾立即带其前往营部、连部涉水视察,炮火隆隆中刘团长镇定自若,露齿而笑。斯利姆在回忆录《Defeat into victory》一书中说到:“只有优秀及精明干练的军人,才能在枪林弹雨中面无惧色。”遂放心其部署安排。


      19日,东方鱼肚白色还没有出现,攻击便开始了,破晓时,左翼部队将敌军第一线阵地完全攻占,战斗转进到山地里,敌军不顾一切猛烈反扑,113团已得的阵地,三失三得。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压迫下,我军必须要处处防备敌人侦知我军实力,所以用种种方法,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又用小部队进行扰乱突击,更教敌人无从判断我军的虚实,主攻部队利用山炮,轻重迫击炮及轻重机关枪的掩护,反复肉搏冲杀,第3营长张琦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还拼出“弟兄们,杀呀!”的呼声!弟兄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壮烈地倒了下去,心头热辣辣的默念着他最后所发出的口令,含着眼泪,前仆后继地拼死冲杀上去,一直冲上了油田,山凹里,油田边,都积起了一堆一堆的尸丘,这一场火网中夹着白刃肉搏的大战,从午前4时继续到午后3时,敌人的第33师团完全被击溃了,他们丢下了1200多具死尸,退出阵地,113团800多战斗士兵中也伤亡了过半。这不但是一个冒险的攻击战,简直是一个空城计,现在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


      下午五时,113团克复了仁安羌油田全部区域,枪炮声渐渐地稀远,敌人显然是在加速往后撤退。我军首先将被俘的英军、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解救出险,并将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英方辎重汽车100多辆,交还英方。接着英军第1师的步兵、骑兵、炮兵、战车部队等7千余人和1千多头马匹都在我军的安全掩护下,从左翼向拼墙河北岸退出,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一路对着我们的官兵、个个都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更有许多军官压制不住感激的热情,抱着我们的军官跳了起来,友情的高扬已经到达了顶点,可惜当时没有摄影师在场,要不然倒确是一幕动人的镜头。


      仁安羌之役,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国军是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后来新38师转进到英法尔(Inphal)时,又和英军第1师碰在一起,彼此言语不通,相互以目光表达情感,有些英军官兵见了我军,眼眶中竟都含有感激的晶晶泪水,这种表情不只是在羡慕新38师的战功,也不只是感谢中国军队当日解救他们出险的好处,而是他们被中国军队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了,对于这种亲挚的友情协助,他们当会终身感念不忘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仁安羌胜利后,英军逐步向印度转移,新38师由仁安羌转移到乔克柏当附近,掩护英军撤退。仁安羌的捷报,惊动英伦三岛,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国的赞誉,孙立人将军成为中国远征军的英雄。孙立人将军后来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国会勋章”,在颁发颂词中写道:“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苦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转移,于千辛万苦之中,转战经月,从容殿后,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英皇乔治六世授予“丰功勋章”。中国政府奖给“四等云麾勋章”。副师长齐学启、113团团长刘放吾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中、英政府的嘉奖。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92年4月访问美国时,特向当年率团具体指挥部署解救英军、定居在美国的93岁的刘放吾团长致以亲切慰问,感谢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战役中,拯救英军的功绩。


    =================================================================


    孟拱河谷战役

      1944年3月14日,驻印军乘胜攻击孟拱河谷。孟拱河谷,从西向东,是卡盟(加迈),孟拱,密支那三大要点。史迪威的作战计划,是以新38师和新22师攻击卡盟,将日军主力吸引到孟拱以西,再从空中突袭日军后方的密支那。


      驻印军首先要打开孟拱河谷的大门,即长20英里的布杰班山天险。新22师从正面佯攻,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越险峻的库芒山脉迂回抄向布杰班山后路。112团1营则在113团更外侧施行更深远的迂回。新38师在此前已多次以侧翼迂回赢得胜利,田中新一已接受教训。然库芒山脉奇险无比,田中认为无论如何大部队无法翻越之。113团以无比坚韧之毅力历14日终于迂回成功,28日占拉班,切断日军退路。29日和新22师两面夹击,只用一天就占领了布杰班山天险,歼灭日军近6000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4月初,驻印军向孟拱河谷两路并进,新22师配属坦克营由拉班地区向加迈攻进。月底,新22师进至英开塘遭日军第18师一部顽抗,战至5月4日方突破其防御阵地,向加迈突进;新38师沿塔奈河南进向瓦兰地区进攻。战至5月下旬击溃第18师主力和56师一部,攻占瓦兰地区各据点。


      随后,新38师第114团向孟拱进攻,另2个团向加迈迂回。日军见驻印军势不可挡,即飞调原防守密支那的114联队主力和56师团146联队一部,增援加迈的刚补充完的55和56联队。


      史迪威即以新30师之88团,新50师之150团和美军梅利尔特种团长程偷袭密支那。5月17日,150团突袭攻占密支那机场,盟军立刻从空中运补重武器,粮弹和增援部队新30师之89团。5月19日,盟军向密支那发起攻击。然盟军过于谨慎,投入过多兵力警戒掩护,攻击兵力过少,只150团一团,无力攻克密支那。


      以后日军援兵源源赶到,盟军虽亦以空运增兵,但战机已失,突袭变成了强攻。密支那奇袭未能达成作战目标,对战局影响甚大,因5月底即将开始连绵数月的雨季,其间空运甚为困难,而密支那一万多盟军补给全靠空运。非常危险,急需正面我军攻取加迈和孟拱,以打通到密支那的地面路线。


      孙立人决心再用迂回敌后战术达成此一作战目的。5月21日,112团奉孙立人命令背负4天干粮和1个基数弹药插向卡盟背后的西通。112团隐蔽地穿越日军多层警戒线,于5月25日赶到南高江东岸。南高江原水流甚缓,但连日大雨后江面宽达千米且水流湍急。112团以急造器材连夜偷渡,于26日凌晨突然攻击西通,日军惊惶失措,还以为是伞兵天降,到27日,112团已经完全肃清西通和周围地区的日军第12辎重联队,炮兵第21大队1中队,和警备队共二个中队。共击毙日军900余人,缴获155重炮4门,满载械弹汽车75台,骡马500余匹,粮弹仓库15座。


      28日,112团继续向南北两面发展,攻占加迈东北支遵,击毙日军200余人,占领粮弹仓库20多座,日军在孟拱河谷的粮弹辎重大部份落入112团手中。29日,日军为挽救危局,以18师团之114联队从加迈方向,第2师团之第4联队和53师团151联队从孟拱方向,配以重炮战车南北夹击112团。112团两面作战,寸步不让,一直坚持到6月14日113团从加迈方向攻到,南面日军也退保孟拱,是役共击毙日军2700人,日军3个新锐联队全被打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12团迂回西通,切断加迈日军18师团后路后,孙立人抓住战机,以113团向加迈猛进,加迈日军18师团各部因后路被112团切断,粮弹俱绝,虽欲死守亦无可能。113团于6月9日攻克加迈。在113团攻击加迈同时,114团向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沿路冲垮日军阻击,于20日肃清孟拱外围要点。21日,原从孟拱往援密支那的53炮兵联队回援孟拱,在城郊被114团伏击击溃,联队长高见量太郎被击毙。


      22日,114团在大雨中发起对孟拱的攻击,官兵在没过大腿的泥水中奋勇向前,孟拱日军18师团、53师团、第2师团各部都是新38师手下败将,全无战意,到25日,114团攻克筑有坚固工事的孟拱,田中新一从地道狼狈逃走。


      至此,我军已歼灭孟拱河谷日军主力,密支那城外的盟军亦无须再两面作战和全依赖空运补充,仅剩密支那尚待攻克。日军从卡萨以53师团128联队和补充完的53炮兵联队向密支那增援,于密支那以南被113团和114团伏击,激战3天,大部被歼灭。从此密支那日军再无援可期。新38师在孟拱河谷战役中歼灭日军18师团全部,及53师团、第2师团、第56师团各一部,共击毙日军12000余人,自身伤亡尚不到千人。


      孟拱河谷战役结束后,驻印军乘雨季进行休整。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孙立人新1军下辖李鸿新38师,唐守治新30师。廖耀湘新6军下辖李涛新22师,潘裕昆新50师,龙天武新14师。日本为解救50万缅甸方面军的危局,于6月在中国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中国军队精锐大部用于缅甸战场,且蒋介石指挥有误,国内战局不断恶化。新6军新22师和新14师空运回国增援,新50师留缅编入新1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