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定位追踪:王学海*掷与江潮万古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0:59
转载自网易博客极品女红,感谢极品女红!
掷与江潮万古鸣
——纪念红学专家、文史学者吴世昌先生
王学海
2010-01-13
吴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海宁硖石人。8岁丧母,10岁丧父,12岁到杭州当学徒。边打工边自学,自谓读一部《金刚经》,半部《文选》起家。17岁考进嘉兴秀州中学,当选为学生爱国会会长。后考入南开大学预料。1928年考入燕京大学英文系,因生活清贫,故有“燕京布衣”之称。曾被选为学生抗日会主席,编辑抗日刊物《火把》、《大众知识》等。九一八事变时,与哥哥吴其昌一起到南京中山陵哭灵,震动全国。在燕京大学时,写一篇《释〈书〉<诗>之“诞”》被破例在《燕京学报》第八期上刊发,胡适读到之后竟拍案叫绝,专门写了《我们还不配读经》一文加以赞叹和阐述。为此,被破格吸收为哈佛燕京学社国学院研究所研究生,获硕士学位。而当“九·一八”日寇侵华由此引出学生抗日运动时,胡适劝大学生们安心学习,并在《独立评论》上撰文说“我们可能等候五十年”。针对这不抵抗主义的谬论,吴世昌秉笔直书,直接致信胡适予以质问。当胡适复信指出“但是你错了”,要吴世昌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这样教训他时,吴世昌面对昔日尊敬并曾提携他的恩师,坚持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继续驳斥胡的偏狭之见,喊出“唤起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的大音。因吴世昌先生有着这一种思想,才使他成为燕京大学第一个贴出《告全体同学书》的人,并领导学生罢课游行,影响了整个北京的高校乃至全国的大中学校。
抗战期间,他先后任西北联合大学国文系讲师,中山大学、湖南国立师范学院教授,桂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主任,中央大学教授。撰写了许多文章,激励抗日;抨击国民党的专制与腐败,揭露其假民主、真独裁的丑恶嘴脸。他的言行激怒了国民党当局,中央大学要解聘他,他被迫离开中央大学,去了英国牛津大学任教。
吴世昌是我国学者在海外用英语讲授《红楼梦》的第一人!在用英语讲授《红楼梦》时,还同时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散文史、中国诗歌及甲骨文等课。他在英国撰写了红学专著《红楼梦探源》。正是这部煌煌巨著,让他成为了我国“红学”专家,同时也为世界文坛所认可的“红学”权威。
《红楼梦探源》,196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五卷三十章)。红学家胡文彬先生评价说:“该书是中国学者第一个用外文撰写的红学专著,受到了国内外的红学研究者的重视和好评。在这部长达391页的英文专著中,吴世昌以广博的学识,精辟地论述了《红楼梦》的抄本流传、脂评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吴先生研究《红楼梦》起步不早,然在众多学说面前,他不随俗入流,始终坚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红楼梦》,并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大胆地力排众说,提出了三个震惊红学界的新说:a、《红楼梦》不是自传说,曹雪芹不是贾宝玉的原型人物,书中主人公模特应是其叔父脂砚斋。b、纠正了胡适的“甲戌本”、“庚辰本”之错误说,分析了脂正本与程高本在思想艺术上的差异。c、以“棠村序文”证明《石头记》或《风月宝鉴》不可能是曹雪芹的作品。从学术而论,尽管吴先生对《红楼梦》的见解可以商榷,但其占有详细资料又能从这浩翰迷蒙中分析出问题,并以科学的推论得出自己不囿于陈说的新见解,恰如陈寅恪所说,是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真实表现。
1962年国庆前夕,吴世昌响应周总理号召,接受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聘任,举家回到了北京。中国科学院1962年001号聘书,聘他为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说过:“我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北京”。“英国再好、再富,也是人家的。我是中国人,不怕中国穷”。
中国新诗的开山人物徐志摩及其诗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叱咤风云时,曾遭受过不少的攻讦与诽谤,吴世昌先生也曾为徐志摩作过真诚的辩护。当时攻击徐志摩有一篇典型的文章《大诗人-天才-徐志摩-和他的朋友们》,大肆攻击“志摩好玩”等等。吴先生针对杨丙辰的这篇文章作了逐一批驳。
在析志摩的“好玩”中,吴先生列举了好玩的四层美学意义:有兴趣,喜欢游历、风趣和天真。又以徐霞客的游历与他的游记文学,雪莱的纯真稚举与他的诗,李白的酒仙诗与他的狂举,以及莎士比亚、莫里哀笔下的异趣闲情,然后以哲理的辩析,文化视野的透视,抽象出了诗人的本质所在:胸襟的扩大和气量的宽宏,纯真和善良的品性。从中我们亦更进一步理解,志摩由于“好玩”,其诗才真谆,其爱才真诚。
吴世昌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该所学术委员、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学部委员会科学评议组成员,并亲自指导培养唐宋诗词硕士、博士研究生。同时又是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重要职务。
余冠英先生曾说过:“吴(世昌)先生好辩论”,而且他在与人辩论时,又如蒋和森先生所说,“毫无圆通世故之处”。只要你随手翻开《罗音室学术论著》,就随处可见吴先生纵横捭阖在学坛论争的印痕:红学权威胡适的定论他敢推翻,已成历史的苏轼和豪放派词人代表之说他要否定,影响极大的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他会说三道四,陶渊明的传世之作他要指讹,对大家韩愈更毫不留情地予以尖锐的批判……而且这类论辩,大都是他主动求战。为什么,因为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吴先生的这种主动求战精神,正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进程中的一种人文批判精神。吴先生一生提倡“要服从真理。不然看风驶舵,以长官意志为指导方针。也不迷信权威、电脑等。批评不避亲贵。敢于反对父、兄、师长错误之说,敢于放弃或修改自己错误的旧说。”事实也正如此,吴先生在红学研究中提出的自己的新观点,几乎每一点都有人会与他商榷,这一现象同时也说明了吴先生其煌煌四大卷约二百万多字的《罗音室学术论著》,其中产生的新思想新见解,几乎都是在争论与思考、诘难与求索中形成。而这样创新与求索的思考,正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
吴世昌治学广博,善诗词,精词学,长文史。是个集研究与创作的双栖专家。存世有学术专著《罗音室学术论著》、《罗音室诗词存稿》等5部,大学讲义3种,论文数百篇,约500万字。1986年8月31日,吴世昌病逝,终年78岁。1997年,按照吴先生遗愿将他的全部藏书计1.2万余册,珍藏于海宁市高级中学“吴世昌先生藏书室”。
吴世昌先生以学识广博与学术个性名闻于中国学术界。他生前曾有一句名言(诗):“文章余业真何用,掷与江潮万古鸣”,将会永远激励着莘莘学子们。    (原载《海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