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不能切换输入法:含蓄的智慧——简评曾小春《水字兰亭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2:20:31
含蓄的智慧

——简评曾小春《水字兰亭序》



雷  达



节制是需要智慧的,也是需要历练的。忍耐、宽恕、中和、无言,才会炼出一颗内在精纯、外在平素的心。这是一种具有东方智慧的含蓄之美。小小的《水字兰亭序》竟让我读出如此之味,不能不在心中暗暗称奇。

作者曾小春,之前我读过他的一些小说。早在十一年前,他的小说集《父亲的城》便作为惟一的一部儿童文学,入选了著名的“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由中国作协设立的专门为优秀青年作家免费出版第一本书的书系,门槛颇高。作为评委,其《父亲的城》《母亲的村》《绿草地》等,至今留有印象。我觉得,曾小春一直是在以一个成年人的心态回忆少年时的旧梦。之所以说是少年时的梦,是因为,他所写的每一个故事皆如梦境一般,如诗如画,似真似幻。这篇《水字兰亭序》也如是。

小说始终以少年“我”的视角来叙述,不慌不忙,从容道来,其情状却不是今天少年们经历的时事,而是隔着一层蒙蒙细纱和遥远的时空,仿佛某个现代派作家笔下的恍兮惚兮的情景。有种久违了的陌生感。显然,这已不是通常的儿童文学,而是一个成年人抒写的少年故事。这写法,使人想起鲁迅笔下的英俊少年闰土,或者社戏里的意趣。

成年人写少年时的故事,与少年人写少年有明显的不同。少年人多袒露,意气奋发,笔端禁不住恣意轻狂,但成年人状绘少年时的故事必然不同,字里行间藏着无数岁月,成年后对少年时的回味,人生之幸与不幸,多出来的是智慧、忍耐、宽恕甚至忏悔。见诸笔墨,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含蓄之美。

这种含蓄首先表现在对整个故事的精心设置上。显然,这是一篇带有宽恕、忏悔与感恩之情的小说,但作者并不直露表现,而是非常节制。初看时一点儿都看不出这种倾向,甚至到最后,你也未必能读出多么浓烈的情意。可是,这种复杂的情愫仿佛一滴墨掉在水里,起初并不经意,然后它就慢慢地洇开,慢慢地浓郁,最后所有的清水都被它洇染了,从里到外,黑了。小说写“我”的后祖母在某一天突然来临,因为她在“我”们的记忆里是一个十足的“后妈”,有着“罪恶”的历史,因这“罪恶”的历史,以至于她后半生过得十分潦倒也无人同情,甚至还有一种快意的复仇感。她已经有很多年没来这儿了,现在她突然来了也不为什么,只是来看看,仿佛隐喻着即将告别人世。因为“我”的水字,使“我”和她之间突然有了一种联系,仿佛她此来就是看一眼这水字。她走的时候读着《兰亭序》“下了坡就看不见了”。也因为这水字,才突然揭示了一个对“我”来说是绝大的秘密:父亲的挨打总与写字有关。这一揭示与前面的铺陈之间有了一种矛盾,此打与彼打绝然不同,然而作者并不做任何解释,似乎这也无意成就了小说的智慧。作者只是最后淡淡地写了一句“当然,写得最多的还是《兰亭序》”。这一淡然揭出了很多深意。从仇视到复仇再到突转,小说似乎就这样结束了。仇视虽然消解了很多,但没有完全消除。“那以后,我没有再见过她。她既没有再来,我们也没有去探望她。尽管她住的地方离我们并不远。”但“我”为什么“写得最多的还是《兰亭序》”?这不仅是宽恕、和解,在漫长的岁月里,涌起的还有感激。只有细细体味才能理解这暗藏的感激。这不是少年时能够做到的,必须是历经世事直到不惑之年才能悟到的。这就是小说的智慧吧。能节制到不易觉察却又融入你的心怀不是简单的技巧所能做到的。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对悬念的设置与处理也颇为精到。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个老人,其情状处处让人生疑。解释完这一个疑团,另一个疑团又产生了,即上面所讲的“挨打”的究竟。伴随这一疑团的则是另一悬念:她看到我写《兰亭序》时的泪水。小说在最后也没有直接解答这个悬念,却又自然而然地全都解答了。这种解答便是人生的智慧。所以,阅读这篇小说,不同年龄和不同阅历以及不同人生观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

(原载《儿童文学》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