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ip67级防水:锡山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59:34
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作者:锡山区教育局  点击数:501 日期:2009年10月10日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1、当今世界重视对生物圈的研究    以前人们对生物圈缺少认识和关心,如对森林乱砍滥伐;草原的随意开垦;动物乱捕滥杀;大量的废物以及有毒物质任意倾倒和排放等等,致使大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生物圈面临崩溃的危险。   由此,使人们感到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是地球。人在地球上生活离不开地球的环境条件和其他各种生物,因此,人要生存下去并得到持续发展,必须爱护地球,关爱其他生物,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另外,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影响自然过程的能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简单地“征服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给人类带来许多困扰。如:目前面临的人口、环境、能源、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困扰人类的问题,在一个局部范围内是不可能解决的,就像到处引起灾难的厄尔尼诺现象一样,只有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早在1971年联合国就制度了“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谋求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化害为利,逐步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和各种生物生存的美好环境。根据这种思想,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地球村”、“地球飞船”等想法,说明地球是一个大家庭。    21世纪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是地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地球变化的研究涉及地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漠化、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等问题。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世界各国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生物圈保护区的概念,它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特点在于明确保护区不是一个“堡垒式”或“要塞式”的庄园,而是一个开放的资源管理的战略基地。这样,就摆脱了保护区概念中消极保护的一面,赋予保护区以多功能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设想是正确的,它的建立把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同它们的可持续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实现了自然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2、国际生物课程改革的历程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际上许多国家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医学和兽医学的大学毕业生。课程的内容是在植物学和动物学两个主要领域中教授学术性的生物学知识。植物学注重具体观察植物的结构和命名,很少强调植物的生理过程。动物学主要讲授各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模式标本”及其生理过程的机制,重点放在结构上,而不是功能上。    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国家大规模地进行了有关中学理科教育课程的改革。其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变化走向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和技能以及讲授现代知识。此项改革以美国的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和英国的纳菲尔德生物学项目为代表,其特点是:在内容上,向作为人类活动的科学方面进行重大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开始强调实验和启发式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60年代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许多国家都发生了从主要以升入大学为目标的大众教育体系。人们越来越关心具有高度学术性的理科课程与教室之外世界的联系的现实意义,把与社会有关的科学课题带进了教室。    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在许多国家出现了大量的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课程和教材。以后,逐渐发展成典型的“科学·技术·社会”,即开始了STS时期。此时典型的教材有英国的“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其特点是教材由教师和工业部门或社会地区的工作者共同编写,内容涉及本地区的社会、技术、应用科学等方面。某一方面的内容为一个单元,各单元相对独立,由教师将这些单元灵活地安排到理科教学中。    在20世纪80年代,理科教育与生物教学有关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科学为大众”以及后来称为“均衡科学”的趋势,即将分设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课程综合、协调地组合成为一门必修的理科课程。为此,英国规定这门课程占5岁~16岁学生20%的课程时间,就是对那些科学兴趣较少的学生也不得低于12%~15%的课时。对课程的这种安排确保了所有儿童都将在整个中等教育期间继续学习有关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和天文等理科方面的内容。 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的影响 1、高中生物课程的目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样的表述反映了新世纪我国高中教育的性质的变化和高中教育发展的方向。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划,在今后5~10年间,我国将要加快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高中入学人数和普及率将有很大的提高,这使高中教育中“公民教育”的色彩加重。在今后的高中毕业生中,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的人数和比例也会有所变化,这就要求高中教育不仅要满足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需求,也要充分考虑直接就业的那部分学生的需要,高中教育应该是为不同学生发展提供帮助的“立交桥”。由于高中教育发展而产生的这一变化,使得高中生物课程的任务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既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又为他们选择今后的职业方向和学习方向提供帮助。从着眼于生物学工作者的培养,到面向全体高中生的生物学素养提升,这一变化不是意味着要降低生物学教学的要求和质量,而是要使高中生物学教育得到全面加强。当全体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以后,就扩大了优秀生物学家产生的土壤。2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   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每个课目都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科学领域中的每个模块为36学时,学生通过了该模块的考核,可以获得2学分。在3年的学习中,学生修满144学分方可毕业。学生每年在每个领域都要获得一定的学分,3年中必修的学分应修满116学分,校本课程应获得6个选修学分,另外的22学分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志向从各领域、科目的选修模块中任意选学。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高中生物科目的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必修模块有“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选修模块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生物科目的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每个学分为18课时。必修学分为6学分,学生在修满本课程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修模块,获得更多的学分。必修部分:“生物1:分子与细胞”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生物2:遗传与进化”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选修部分:“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包括:“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高中生物课程采取了必修、选修模块式的结构,这使得新的生物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变化。与原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相比,在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必修内容减少,3个必修模块突出了生物学的核心基础,又注重反映生物学迅速发展的领域,力图能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在必修的基础上,选修内容从科学、技术、社会的层面展开,构成3个模块,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力求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具有较强的选择性。3高中生物课程的地位   高中生物课是高中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科目,在必修部分的要求方面,它同该领域中的物理、化学、地理、一样都是6学分,108学时。这使得高中科学课程中的理、化、生、地处于同等的地位。它反映了课程方案制定者在新世纪中对生物学教育价值新的理解。也反映了国际上科学教育中的共识和趋势,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进步。     三、高中生物课程的理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所作的有关科学的决策,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来源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科学素养还意味着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中得出的结论。而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2、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公正的。《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3、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可以把现实世界带入教师,融入学生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可以鼓励学生在多个领域里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实践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生物课程的特点;他符合学习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四、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特点 1、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高中阶段是为了每一个今后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课程目标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课程目标的基础性表现在:规定了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生物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本能力教育;所提课程目标是比较低的、有限的、普遍能够达到的、具有发展性的,不是从专业教育、精英教育角度出发,而是从大众教育出发的。课程标准还考虑了社会发展趋势,始终从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适应现在和未来社会出发来制定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多样性;课程目标既有知识的、技能的,又有情感的、观念的、行为的,既有行为结果的,又有行为过程、表现和体验的,所提目标都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2、全面型与针对性的统一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既注重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全面地、综合地打基础,又注意突出重点,力求实现综合性与针对性的统一。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注意扩大生物教育的视野,注意联系学生周围的实际,进行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方面,而且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方面,注意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整合。课程标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注意针对高中生的具体特点,针对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点地突出了对探究能力的要求,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从而表现了很强的针对性。3、时代性与继承性的统一课程目标注意反映生物有关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以利于适应社会变化和知识更新,突出时代特点。在表现形式上注意创新,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同时,十分珍惜多年来生物课程改革的经验和广大生物教师的创造性实践,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  五、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课程目标的比较 目标                       1、获得关于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了解并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获得适应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人体生理知识,促进身心健康。 4、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1、提出模型方面的基础知识,说明开始重视数学在生物上的运用。 2、提出生物科学发展史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强调学生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                 1、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能够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 3、学会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初步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合理的结论。 4、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收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3、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出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1、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表明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1、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同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 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与合作精神。       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的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5、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1、明确提出“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明确提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这些变化表明,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加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基础教育性质决定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提,是高中教育的目标之一。      2、课程内容的比较   现行教学大纲 内容体系的比较   必修 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线索分为9个单元: 1、绪论 2、生命的物质基础 3、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4、生物的新陈代谢 5、生命活动的调节 6、生物生殖和发育 7、遗传、变异和进化 8、生物与环境 9、人与生物圈 1、模块1:分子与细胞 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调亡。 2、模块2: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的遗传病和生物的进化。 3、模块3:稳态与环境 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构建课程,突出生物科学中的基础与核心内容。 内容体系的比较   选修 1、绪论 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3、光合作用 4、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5、细胞与细胞工程 6、遗传与基因工程 1、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土壤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食品加工和现代生物技术。 2、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3、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 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 根据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从三个角度选择内容,范围更广,选择性更强。 内容选择案例的比较 关于代谢的内容: 酶的发现、酶的性质;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人和动物体内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细胞呼吸;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关于代谢的内容: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删除:“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内容,降低了教学难度,突出了核心内容。                                                             4、评价理念的比较教学大纲从评价目的、内容、原则和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课程标准是从评价的理念、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内容和类型、评价的方法及案例四个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特别是在评价技术和工具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呈现出全新的教学理念:1、评价时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生物学习的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2、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的模式(即使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也是与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建议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活动报告、学生挡案等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3、评价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而是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提倡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4、评价结果的呈现不再是单纯的分数或等级,而是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呈现,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5、教学建议的比较教学大纲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角度,给予了原则性的指导;课程标准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案例,尤其对探究性学习,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等方面提出了更明确的指导。 六、对使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的建议 1、贯彻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    课标提出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应认识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生物科学素养需要不断提高,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但距离现代社会对一个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要求仍有距离,因此,高中阶段所有的教学活动应围绕着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展开。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个基础就是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任务,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是如何用于生物技术领域之中的。(2)学生能够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    (3)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4)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5)学生应在学习生物课程的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教学活动围绕以上五个方面展开,可望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应注意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考虑到学生之间个性习惯与动机需求的差异、治理水平与能力技能的差异等等。要注意公正地分配学习资源,发展性地评价学生。要创设一种能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选择性的教育,教师在对待每一位学生时,始终要记住“发展是学生的基本权利”,一切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当代社会在迅速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如环境、资源、人口、生态、安全等问题。同时,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人们带来各种产品,扩大了产业范围,在新的世纪,将会有更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工作在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工作岗位上。因此,教师可以用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背景,展现生物科学的魅力,让学生充分感受生物学与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和对人类发展的影响。2、注意初、高中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的衔接与统一   初、高中的生物课程都遵从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共同理念,使初、高中课程在指导思想上保持一致性。在共同理念的基础上,高中生物课程增加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以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和更高要求。    在共同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初、高中课程目标在表达方式、目标的指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并呈现出递进的关系。    在生物课程标准包括的十大主题中,生物多样性、生殖和发育等主题侧重在初中阶段完成,而细胞、物质与能量、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较为抽象且对学生认知能力要求高的主题,则安排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完成。这样,生物学的核心主题在两个学段分布既各有侧重,又在整体上实现互补;既能实现初中阶段的内容相对完整,又能使高中阶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三个必修模块只涵盖6个主题),以保证核心内容的教学能较为深入。在相同主题的处理上,采用了初、高中递进安排的方式。如在细胞这一主题中,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突出了“活”细胞的特性,加强了物质与能量代谢的内容。又如在生态学的主题,初中主要是个体生态的内容,而高中则是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方面有更加深入的要求。这样,使初、高中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    教师在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区别和联系后,应准确把握高中教学的尺度,使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既能兼顾到与初中学习的衔接,又能符合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教学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和层次性,这才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有利于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3、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什么是探究?早期,人们更多地强调实验探究,后来探究的概念越来越广义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凡是通过学生努力得到的 ,都可以称之为探究。如学生应用一个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就是探究。探究有一个核心要点,即探究是高层次的认知过程,是对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在探究中,学生能够形成批判思维的能力,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意。    什么样的课题适合做探究活动?(1)有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是学生不知道答案的,需要让学生去猜想,验证才能解决的问题。(2)提出探究的问题,既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不是太难,没有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否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3)提出探究的问题,还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有多大的意义。学生能否从以下3个方面获得收益:①通过探究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概念,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决策、生活中。②通过探究、学生的技能有变化,特别是过程技能有很大的提高。过程技能主要是指科学研究方法的习得。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而不是死背这些方法和结论。③在情感态度探究中,学生的行为、兴趣、好奇心等发生了变化,反映出对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热情。此外,探究与其他教学活动一样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目标对一节课的设计影响很大,对评价也有重要影响。目标与课堂结束时的学习结果应相当一致,不同的探究课题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根据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可将探究活动大致分为事实探究、概念探究、规律探究和方法探究等类型。每节课的侧重点放在什么地方,教师应在确定的学习目标中明确体现出来。目标的表达形式,应当用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来陈述。但不要把每一个问题,每一节课都变成探究课。不要求所有探究目标均衡,可以侧重在某一方面重点训练,如重点训练证据与逻辑的关系,或训练准确表达,或训练提出问题等。在探究中,不仅局限于过程技能的训练,还要有更深层次的对基本思维方式、习惯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实例,灵活运用科学步骤。不是每一次探究都要有完整的步骤,有可能是某几个科学步骤的循环,或缺某一步。因此,教师要在理解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将探究性活动变为一种课堂活动。在探究课的设计中,还要注意课程理念,设计目标,实验过程和达成结果的一致性。探究时思路要连贯,要保证探究过程顺利实施,并要有严密的逻辑过程。在探究活动实施前,教师应围绕探究的问题;证据;问题、证据、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三个核心步骤,作好精心的准备。探究性学习活动不仅是对学生的更高要求,也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特别要注意提高:①提问的技能提问的技能是教师课堂表现的一种技能。教师既要有准备问题的能力,又要具备临时提问的能力。准备的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并能考虑到多种问题的梯度,提出的系列问题要与最后达成的目标一致。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第一问可以让学生马上回答出来,第二问只让部分学生答出,第三问应该是更少的学生答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②组织和控制课堂的技能在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时,控制课堂保证活动顺利进展,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教师不能因为让位于学生的活动,而忽略了自己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活动是否向着目标推进,同时还要明察秋毫,审视学生在讨论中是否无意识地偷换概念,要非常清楚学生此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还要观察是否全体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在讨论进行中,教师不能说谁对谁不对,而是要让证据说话,要让学生认识到证据是检验结论的惟一标准。③评价学生探究结果的技能探究活动中,评价结果是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作出的结果与已知结果不相吻合时,教师不能轻易地说:你失败了。因为对科学的本质而言,不一致的结果与成功的结果是具有同样的价值的。只要按设计方案去做,不论是正结果,还是负结果都是成功的。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生物学因素与结果之间,不一定都是因果关系。教师可以看全班统计的结果怎样,可以鼓励学生再次测试,留下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创造。评价一节课,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看一节课中教师与学生谁表演的时间最多,谁表演得最精彩。    总之,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提倡。高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探究、演示、讲授、辩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专题讨论、项目设计、个案研究等十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学习方式。每一种方式,并不一定要单独使用,可以考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而采用多种组合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多彩。